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贵州交通论文题目

贵州交通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贵州交通论文题目

可以的,帮完成的贵州

论文其实就是一种文章,就一种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有自己独有的论文格式。 下面就是标准的论文格式: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问题-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按照上边的论文格式来写,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加容易被读者了解,被编辑采纳

我要个QQ

贵州我知道肯定好比

贵州交通论文

如何理解贵州贵坚持的两条底线思维思维要看你自己的理想来写的。

贵州金驰连条底为思想的1000字,论文的话,那你可以在百度云上面找到很多内容的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8%。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6米,为贵州境 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特别是气候独特的可处。2002 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8℃,比上年提高3℃。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 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9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 。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 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7%。  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 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 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 积60420平方千米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这最全了,选我啊

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摘要:旅游经济作为一个经济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生产结构难度大,见效慢的条件下,寻找新的消费点,必须考虑一个效益明显的带动行业,成为新阶段经济增长的源泉,旅游业具有这方面的作用.旅游业是一个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综合性服务行业。通过为人们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服务,不仅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即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也是社会总产品供给实现的重要环节,促使社会产品在社会各劳动者间进行合理分配,并不断创造着新的需求。然而,当我们在看到旅游业在发展中的种种积极作用时,其带来的社会弊端也是不容忽的。因此,还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社会弊端的治理 关键词:旅游业;经济效益;价格竞争 绪论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我国旅游收人为1600多亿元,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虽然前景十分诱人,但是,我国的旅游业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有利也有弊。比如说,全国共有6000多家旅行社,但企业规模实力小,经营管理分散,体制不活,营销手段滞后,技术依托和网络化水平低,市场尚不规范,绝大部分的旅行社为“小作坊”经营方式,只有几个员工,服务质量低下,产品创新不足,小的旅行社没有能力开发新产品,大旅行社又没有动力创新,最后,在缺乏产品创新的情况下,当前的旅游业市场竞争是单一的价格竞争,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恶性无序竞争,恶性价格竞争最终导致行业利益的损失和消费者所应享受的服务质量下降。 第一章 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和隐患 1 引起物价上涨,损伤居民利益 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方面高于当地居民,因此他们能出高价购买行、游、住、吃、娱等无形服务产品和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有形物质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经常涌入的情况下,势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价上涨,从而损伤当地居民利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要修建或扩充饭店等旅游设施,致使地皮呈现出求大于供的矛盾,因此,旅游接待地地皮价格的上涨也是件必然的事。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初办旅游业的地区修建饭店时,用地投资只占总投资的1%;而当旅游业发展起来后,修建饭店的用地投资很快就上涨到总投资的20%。而地价的上涨,又必然给当地居民的住房建设带来不利,从而使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 2 破坏产业结构,危害经济发展 在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旅游从业所得到的个人收入大大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批农业劳动力纷纷抛弃农田改行从事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发展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一方面旅游产业大量需求农副产品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却是旅游产业致使田地荒芜和农副业产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产业引起的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危害经济发展,殃及社会秩序。这种恶性互动问题如果出现在经济不够发达、旅游产业起步较迟的发展中国家,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会更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一般情况下应当是多元的,而不应当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的经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更是如此。其原因是: 1 在旅游者队伍中比重最大的消遣型旅游者的度假旅游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的经济,那么就会出现旺季旅游设施和服务人员不足而淡季服务人员过剩和旅游设施闲置,从而导致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2 旅游者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旅游客源地居民的闲暇时间、可随意支配经济收入、主观动机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是旅游接待地无法控制的。一旦出现不利的变故,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经济的旅游接待地,其经济就必然受到沉重打击。 3 旅游业的发展,受着旅游接待地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甚至控制。 而旅游业却难以对这些因素予以控制。正因为如此,旅游业是个极其脆弱而又不稳定的产业。一旦那些可能控制旅游业而为旅游业所难以控制的因素出现不利变故,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经济的国家或地区,其旅游产业和整个经济都会遭受较大损失。 3 干扰居民生活,诱发宾主矛盾 旅游社区的扩大和旅游设施的兴起,减少了旅游接待地原有的生产和生活场地。如:农牧民担心侵占了他们的农田和牧场;渔民们害怕污染了他们的渔场和河水;北美部分地区的居民曾抱怨旅游者杀死了他们的鹿,捕走了他们的鱼;而日本的部分农民也曾因修建机场破坏了他们的家园而与开发者们发生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到了旅游旺季,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加重了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能源、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的激增而严重不足;当地居民深感自己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交通堵塞,人口拥挤,又是停电,又是停水……所有这一切都使他们觉得,旅游产业的受益者只是少数经营旅游业的人,而大多数居民却没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利益;自己可爱的家园正逐步演变成外来旅游者及时行乐的场所,一旦游人离去,留给他们的是破坏的环境和肮脏的垃圾,由此产生了对外来旅游者的敌对情绪。 4 改变社会结构,产生社会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营者通过旅游接待得到不少实惠,形成一个以旅游商为首且令人羡慕的社会群体。能否跻身于旅游业供职,成了区分身份高低贵贱的标准之一。而一些本应受到尊重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其尊严、声望和地位与旅游者的金钱比,已经降到微不足道、不屑一顾的层次。在家庭成员中,父母辛苦一个整月的工资收入抵不过儿女三天得到的小费。父母作为家庭顶梁柱的形象由此崩溃。他们对儿女那老生常谈式的说教,不仅苍白无力,而且往往是加深代沟、激化家庭矛盾的直接原因。 虽然妇女走出家庭从事旅游接待,可改变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在金钱的诱惑下,有些妇女却变成了吸引旅游客源的赚钱机器,其社会地位反倒比过去更低。而那些通过旅游接待确实提高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妇女,其婚姻状况又可能发生变异。世界上许多旅游接待地都曾因此而出现家庭解体的问题,美国夏威夷在这方面尤其突出。从旅游接待地的整体社会结构看,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涌入,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传统的人际关系。其中有些变化是当地居民既不愿接受、也不能接受的。比如,外来游人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原本是相互平等的宾主关系,然而,在金钱的驱使下却似乎变成了高低分明的主仆关系。这种现象为当地居民所不忍。诚然,“客人永远是对的”,作为旅游服务行业处理宾主之间人际关系的一条原则无可非议,但是,把它推而广之,运用到旅游社区调解外来游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则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就不仅会使当地居民产生自卑心理,而且还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排外情绪,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矛盾、冲突和问题。 5 歪曲民族文化,腐蚀社会意识 旅游产业的发展,既可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又能使民族文化受到歪曲和冲击。特别是在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文化变了味,甚至逐渐在消失。比如,传统的节会庆典和当地的宗教仪式,其时间、地点、内容乃至节奏、次序本来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为了吸引外来游人,它们随时随地都会被搬上“舞台”,其内容往往被压缩甚至被删改,并明显地加快了活动节奏,颠倒了活动次序,久而久之,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失去了文化意义和应有价值。至于为了适合旅游者的情趣而生产出来的民族工艺品,有的失去了民族风格,显得不伦不类;有的为突出景点魅力,对文物古迹过分粉饰,使其真实性大大丧失;有的为了同外来异质文化“接轨”,不适当地修改民族舞蹈、民歌民谣,使其民族风韵丧失殆尽……。特别是那些粗制滥造、已不能表现民族风格和制作技艺但却以民族工艺为表现形式的旅游纪念品充斥于市,这对于那些只图价廉而不顾货真的购物者来说也许没有大碍,然而,如果旅游者误以为当地的工艺品就是如此,如果旅游者把它们带回去向亲友或同事们展示,那就会严重地损害和贬低当地工艺品的形象、声誉和价值。

贵州交通论文1000

贵州金驰连条底为思想的1000字,论文的话,那你可以在百度云上面找到很多内容的

如何理解贵州贵坚持的两条底线思维思维要看你自己的理想来写的。

贵州交通发展60年:从地无三尺平到村村将通公路  来源:贵州日报 2009-09-01 10:57:11 浏览次数: 【打印】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麓,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7%,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贵州交通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新中国成立以前,贵州封闭、半封闭的交通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60年励精图治,6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以后,贵州交通立足实际,紧紧抓住各种有利于交通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逐步走上了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交通落后面貌实现历史性突破。  固定资产投资跨越式增长  从1949年到2008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就达52亿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完成投资总和的271倍。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步大的跨越:1988年完成投资上亿元(29亿元),1996年上10亿元(87亿元),2004年上百亿元(3亿元),2008年上200亿元(83亿元)。2008年完成投资是1978年完成投资1799万元的1160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每年新增投资均达到数十亿元,年均增幅为39%,年完成投资额占当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以上,为拉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路通车里程大幅增加  建国时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仅3943公里,其中能够维持基本通车的仅有1950公里。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开始,贵州先后改建黔桂、黔滇两条国道,建成一些通往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公路。1964年,全省实现县县通公路。197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30558公里,公路密度为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为等外级公路,近5000公里公路晴通雨阻,不能正常通车,路面主要是泥结碎石路面,仅有高级、次高级路面2473公里。改革开放后,贵州公路建设高潮不断掀起,通车里程大幅增长,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几年,每年均以10000多公里的速度递增。到2008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536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6公里/百平方公里,比1949年分别增长121422公里和06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里程大幅增加,全省64044公里等级公路基本均为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建成,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达到29040公里,2001年全省实现了县县通油路,2006年消除了全省国省干线公路上的所有等外级公路。全省公路通行条件显著改善,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高速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  1986年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的开工建设,拉开了全省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新篇章,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设里程快速增多。到2008年底,全省已建成二级以上公路376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24公里,在建638公里,省会贵阳到各市州地政府所在地实现了高等级公路连通,国道主干线重庆至湛江公路和上海至瑞丽公路在我省境内路段全部建成,“一横一纵四连线”高速、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网成为我省公路运输的主动脉。公路快速通道的加快形成,缩短了全省城乡以及周边邻省间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山区地形地貌制约,更加凸现了贵州作为西部公路交通枢纽的战略位置。  农村公路建设便民惠民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仅有沿国省道公路的农村连接公路,其他地区的物资运输基本依靠人扛马驮,没有公路与外界连接。到1978年前,全省农村公路的通达率也很低,即使已建成的农村公路标准也不高,抗灾能力很弱,晴通雨阻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群众运输出行非常困难。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依靠“以工代赈”、“民工建勤”、“民办公助”建设了一批农村公路。特别是2003年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每年农村公路建设里程均在10000公里以上,公路通达通畅率迅猛增长,2002年全省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到2008年,全省实现了11%的乡镇通油路、78%的建制村通公路、33%的建制村通油路。实施了渡口改造和渡口改桥梁工程。农村公路建设成为群众欢迎、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有力地支持了“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内河航道成为黄金水道  解放初期,贵州内河航道均为自然航道,航程短,通航能力差,安全系数低,只有1753公里的航道能通行小吨位的木船和木帆船。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全省开始对内河航道进行整治,炸开了赤水河中的吴公岩千年顽石,整治乌江三大断航险滩,结束了千百年来乌江、赤水河分段通航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通航里程2802公里,但全部是没有水运配套设施的自然航道,其中,能够通行机动船的航道里程只有1257公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航道建设突飞猛进,乌江、赤水河和两江一河(南、北盘江、红水河)三条出省水运主通道全部整治完工,其他航道等级全面提升,新增五级以上航道619公里,全省通航里程达到3625公里。港口码头客运通过能力达到1100万吨,货物通过能力1000万吨。2008年开工建设了我省第一条高等级航道--南、北盘江、红水河四级航道整治工程。水运建设工程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沿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出行条件,加快了我省立体交通网络构建进程。  大物流应运而生  l949年,全省仅有各式汽车l269辆,公路运输简单分为交通部门以营业为目的的专业运输和厂矿企业自运自货的非专业运输,运输量小。1978年,全省民用汽车发展到32459辆。改革开放给贵州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公路运输市场的繁荣与兴旺。到2008年,全省民用汽车已增至771504辆,是1978年的24倍。其中,全省道路客、货营运车辆分别从823辆和2892辆增加到25534辆和120230辆,年均增长13%和23%。1978年前全省没有中高级客车,2008年,全省中高级客车已达8601辆,占客运车辆总数的7%,与周边省区和东中部许多省区均开通了公路直达班线。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和运输车辆的不断发展,公路客货运输量增长迅速,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8%,2008年完成客运量73550万人和货运量26156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32倍和13倍。公路运输占综合运输体系的比例从1978年的39%上升到2008年的39%,公路运输逐步实现向快捷、舒适、安全、高效转变,成为各项运输方式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贵州航运历史悠久,但直到1961年,才组建了一支有两个水上航运公司、两个船舶修造厂、三个航道工程队等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水上航运队伍,运输工具以木船为主,仅有拖轮31艘。改革开放后,尤其“七五”以来,安全性更高、运输能力更强的机动船舶得到大力发展,曾经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的专业木船全部退出运输市场。水运建设工程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沿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出行条件。2008年全省机动船舶总数为1948艘,比1978年增长1841艘。完成水运客运量1507万人和货运量737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27倍和12倍。水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的加快形成,有效解决了沿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出行条件。  奋力实现交通的历史性跨越——解读贵阳三大交通工程  “大交通”带动“大开发”,贵阳乡村游热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的2009年,在贵阳交通史上将是标志性意义的一年。  “建好环城高速公路,喜迎国庆六十周年”,9月27日,贵阳环城高速公路全线贯通;9月29日,贵阳市又有两大交通重点工程——贵阳市域快速铁路、贵阳市轻轨1号线市政配套工程会展中心车站紧跟正式开工,向祖国的生日献上一份厚礼。  与此同时,连接老城区与金阳新区的重要通道北京西路、贵金线,连接老城区与花溪区的花溪二道,连接老城区与龙洞堡的油小线,连接老城区与乌当区的水东路,以及连接老城区与小河区的黔江路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有人形象地将这一年称为贵阳的交通建设年。这话并不为过,特别是随着环城高速公路、市域快速铁路、城市轻轨三大工程的建设,贵阳道路形态实现从“射线”形向“射线+环线”形的“裂变”,从平面走向立体,贵阳在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城市轻轨贵阳陆地交通 变“平面”为“立体”  【基本情况】根据贵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0至2020年建设1、2号线,总投资72亿元。1号线全线长887公里,为南北向骨干线,连接金阳新区、老城区和小河区;2号线一期工程8公里,连接白云区、金阳新区、三桥马王庙片区和中心城区。  【建设意义】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速度快的特点,单向每小时可运送2万至3万人次,修建城市轻轨是贵阳市作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大措施之一;城市轻轨还可以把快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连接起来,既能使贵阳市交通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实现近距离换乘甚至“零换乘”,又可以联络起外围组团,缩短各片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另外,建设市域快速铁路和城市轻轨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占地少,完全符合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有利于推动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环城高速公路 贵阳道路形态实现从“射线”形变成“射线+环线”形  【基本情况】贵阳环城高速公路,全长121公里,双向四车道,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东北线(原东北绕城线),起于尖坡终于笋子林,长19公里,已于1999年建成。  第二部分为西南线,起于贵新公路南明区小碧乡下坝,终于白云区沙文乡尖坡,长11公里,沿线设置下坝、牛郎关、花溪、金竹、金华、金阳、白云、尖坡共8处互通式立交,投资31亿元,于2005年12月动工,从2007年下半年起建设进度大大加快,2009年9月底建成。  第三部分为南环线,起于花溪区牛郎关,经改貌、孟关、桐木岭,跨花溪水库库尾后终于小河金竹,长29公里,投资44亿元,于2007年6月底启动,3个月办完省级审批手续,半年办完所有审批手续,当年12月动工,2009年9月底建成。  【建设意义】对于贵阳市域发展来说,环路是个纲,纲举目张,建成环城高速公路,具有多重意义。  一是形成了交通循环的大动脉。环城高速公路使贵阳融入国道、省道大循环系统中,进一步形成了城市交通、市域交通与区域性交通有机衔接的现代化快速交通体系,提高了贵阳市公路交通现代化水平和贵阳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二是构架了产业发展的大走廊。一方面,扩大了产业发展的空间,成为贵阳的“聚宝盆”。沿环城高速公路,贵阳正在规划建设小河——孟关生态工业园、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带、龙洞堡食品工业园、花溪迎宾道大学城等一批新兴产业板块。同时,与全省打通两条贵广快速通道、更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相衔接,将大大增强贵阳经济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各个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区之间形成了快捷通道,改变了贵阳产业布局分散、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状况,提高了产业的关联度和协作化水平。  三是打造了促进城市化的大杠杆。极大地拓展了贵阳城市空间范围和人口规模。城区面积由原来的37平方公里拓展为507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从180万扩大到320万。将贵阳老城区、金阳新区、白云区、花溪区、小河区、乌当区等8个片区通过快速通道连接起来,改变了城市布局结构分散、组团相对独立的状况,实现了各片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是搭建了展示城市形象的大平台。环城高速公路,与贵阳环城林带有30—40公里平行或者交叉,改变了以往“有林的地方没有路、有路的地方没有林”的状况,充分展示了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和独特魅力;把天河潭、镇山村、花溪公园、青岩古镇、孟关林场、顺海林场、香纸沟等旅游景区以及摆贡等乡村旅游示范点联系在一起,展示了贵阳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示了贵阳作为特大城市的良好形象,提升了贵阳的知名度、美誉度。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夫人在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期间,就称赞环城高速公路说:“这是一条很棒的公路,在这条环城公路上,我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和满眼的绿色”。  市域快速铁路“爽爽的贵阳”正快速驶向城市轨道交通时代  【基本情况】贵阳市域快速铁路由“一环”、“一射”、“两联线”构成。  “一环”即环城快速铁路,正线长度约为154公里,速度目标值为250公里/小时,功能为服务于主城区外围组团之间旅客交流的客运专线双线。  “一射”即贵阳至开阳铁路,正线长度约为6公里,设计速度目标值为160公里/小时(预留200公里/小时),功能为近期服务于贵阳市主城区与卫星城镇之间旅客交流的客运专线,远期延伸至遵义,作为贵阳与遵义的城际快速通道。  “两联线”即久长至永温铁路(正线长度约2公里),林歹至织金(新店)铁路(全长4公里);功能为服务于地方企业为主的资源开发型铁路。  【建设意义】贵阳规划建设市域快速铁路,既利当前、又管长远,意义十分重大。  从当前来讲,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据匡算,建设贵阳市域快速铁路总投资4亿元,需钢材69万吨、水泥82万吨,可直接、间接带动41万人就业;工程期间,可获得劳务性工资01亿元,建安营业税15亿元;如果工程以四年期计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3%。  从长远来看,修建市域快速铁路,一是有利于缓解贵阳的交通拥堵。一方面,贵阳环城快速铁路建好以后,金阳、白云、乌当、龙洞堡、花溪、清镇等片区之间都有快速轨道交通相连,往返于各片区不用再经过中心城区,有利于居民出行和人流疏散;另一方面,贵阳环城快速铁路把正在规划建设的放射状轻轨各端头连接起来,形成闭合的网状结构,使贵阳城市轨道交通的内循环与外循环形成非常方便的换乘系统。二是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国家规划建设的渝黔快速铁路经过息烽和修文,依托这条线,解决了息烽县和修文县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的问题;修建环城快速铁路,解决了清镇市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的问题;修建贵阳到开阳快速铁路,则解决了开阳县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的问题。这样,贵阳就真正形成了市域半小时经济圈,贵阳市所有的区(市、县)都能在半小时内乘快铁抵达。而修建久长到永温、林歹到织金(新店)的联络线,对于建设开阳磷煤化工产业园和清镇煤化工、铝工业产业园,带动开阳县、清镇市和织金县等相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市域快速铁路的建设,依托省会城市的功能,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密切协作,以贵阳为中心、辐射全省的“贵阳旅游经济圈”呼之欲出。

在美国历史上,缓和交通紧张矛盾一直常用的方法是扩建交通运输系统,这一简单化的做法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传统的出行需求预测方法获得的预测值往往低于实际交通增长量。另外,近年来虽然道路建设的造价增加了,但是政府的投资并没有同步增长。为了维护已老化的道路基础设施又分散了拟用于新建道路的资金。这些因素加剧了长期以来道路交通容量不足的矛盾。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制定地面交通运输政策和规划时,不能再单纯依靠扩建交通运输系统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了。 70年代,美国交通专家们发现了许多省钱的方法,可以代替大规模扩建道路系统。它包括整体增加交通运输系统的容量、局部减少交通运输系统的容量、降低交通需求以及以上三种方式的结合。这些不同的方法可以统称为交通系统管理技术即TSM(Transportation System Management)。但是实行TSM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关键一点是政府同私人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从而使象“汽车合乘”(Carpool)等这样的TSM 措施难以实行。TDM不同于TSM。TDM仅仅局限于研究交通运输的需求,而不论交通运输的供给,但它也受交通供给变化的影响。因此,这两种方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其目的都是更有效的利用交通运输系统。TDM 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不需投资或只需少量投资就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的机会。TDM 通常采取的方法是重点进行出行方式的改善,人们尝试最多的措施是改变工作出行的时间和方式。

贵州交通论文1500

贵阳5环BRT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已完成约80%,确定于12月20日正式投用3条线路,拟定票价为2元/人次。除前期开通的3条线路外,拟优化调整6条常规线路借BRT专用道、BRT车站提升通行效率,包括247、258、K47、244、234、236路,与BRT进行同台换乘,其中K47、258路于12月20日调整,236、244路于2017年上半年调整,234、247路于2017年下半年调整。优化调整4条公交线路,包括37、221、242、47路借BRT公交专用道(不停靠)。

贵州交通发展60年:从地无三尺平到村村将通公路  来源:贵州日报 2009-09-01 10:57:11 浏览次数: 【打印】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麓,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7%,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贵州交通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新中国成立以前,贵州封闭、半封闭的交通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60年励精图治,6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以后,贵州交通立足实际,紧紧抓住各种有利于交通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逐步走上了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交通落后面貌实现历史性突破。  固定资产投资跨越式增长  从1949年到2008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就达52亿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完成投资总和的271倍。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步大的跨越:1988年完成投资上亿元(29亿元),1996年上10亿元(87亿元),2004年上百亿元(3亿元),2008年上200亿元(83亿元)。2008年完成投资是1978年完成投资1799万元的1160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每年新增投资均达到数十亿元,年均增幅为39%,年完成投资额占当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以上,为拉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路通车里程大幅增加  建国时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仅3943公里,其中能够维持基本通车的仅有1950公里。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开始,贵州先后改建黔桂、黔滇两条国道,建成一些通往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公路。1964年,全省实现县县通公路。197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30558公里,公路密度为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为等外级公路,近5000公里公路晴通雨阻,不能正常通车,路面主要是泥结碎石路面,仅有高级、次高级路面2473公里。改革开放后,贵州公路建设高潮不断掀起,通车里程大幅增长,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几年,每年均以10000多公里的速度递增。到2008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536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6公里/百平方公里,比1949年分别增长121422公里和06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里程大幅增加,全省64044公里等级公路基本均为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建成,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达到29040公里,2001年全省实现了县县通油路,2006年消除了全省国省干线公路上的所有等外级公路。全省公路通行条件显著改善,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高速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  1986年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的开工建设,拉开了全省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新篇章,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设里程快速增多。到2008年底,全省已建成二级以上公路376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24公里,在建638公里,省会贵阳到各市州地政府所在地实现了高等级公路连通,国道主干线重庆至湛江公路和上海至瑞丽公路在我省境内路段全部建成,“一横一纵四连线”高速、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网成为我省公路运输的主动脉。公路快速通道的加快形成,缩短了全省城乡以及周边邻省间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山区地形地貌制约,更加凸现了贵州作为西部公路交通枢纽的战略位置。  农村公路建设便民惠民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仅有沿国省道公路的农村连接公路,其他地区的物资运输基本依靠人扛马驮,没有公路与外界连接。到1978年前,全省农村公路的通达率也很低,即使已建成的农村公路标准也不高,抗灾能力很弱,晴通雨阻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群众运输出行非常困难。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依靠“以工代赈”、“民工建勤”、“民办公助”建设了一批农村公路。特别是2003年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每年农村公路建设里程均在10000公里以上,公路通达通畅率迅猛增长,2002年全省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到2008年,全省实现了11%的乡镇通油路、78%的建制村通公路、33%的建制村通油路。实施了渡口改造和渡口改桥梁工程。农村公路建设成为群众欢迎、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有力地支持了“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内河航道成为黄金水道  解放初期,贵州内河航道均为自然航道,航程短,通航能力差,安全系数低,只有1753公里的航道能通行小吨位的木船和木帆船。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全省开始对内河航道进行整治,炸开了赤水河中的吴公岩千年顽石,整治乌江三大断航险滩,结束了千百年来乌江、赤水河分段通航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通航里程2802公里,但全部是没有水运配套设施的自然航道,其中,能够通行机动船的航道里程只有1257公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航道建设突飞猛进,乌江、赤水河和两江一河(南、北盘江、红水河)三条出省水运主通道全部整治完工,其他航道等级全面提升,新增五级以上航道619公里,全省通航里程达到3625公里。港口码头客运通过能力达到1100万吨,货物通过能力1000万吨。2008年开工建设了我省第一条高等级航道--南、北盘江、红水河四级航道整治工程。水运建设工程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沿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出行条件,加快了我省立体交通网络构建进程。  大物流应运而生  l949年,全省仅有各式汽车l269辆,公路运输简单分为交通部门以营业为目的的专业运输和厂矿企业自运自货的非专业运输,运输量小。1978年,全省民用汽车发展到32459辆。改革开放给贵州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公路运输市场的繁荣与兴旺。到2008年,全省民用汽车已增至771504辆,是1978年的24倍。其中,全省道路客、货营运车辆分别从823辆和2892辆增加到25534辆和120230辆,年均增长13%和23%。1978年前全省没有中高级客车,2008年,全省中高级客车已达8601辆,占客运车辆总数的7%,与周边省区和东中部许多省区均开通了公路直达班线。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和运输车辆的不断发展,公路客货运输量增长迅速,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8%,2008年完成客运量73550万人和货运量26156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32倍和13倍。公路运输占综合运输体系的比例从1978年的39%上升到2008年的39%,公路运输逐步实现向快捷、舒适、安全、高效转变,成为各项运输方式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贵州航运历史悠久,但直到1961年,才组建了一支有两个水上航运公司、两个船舶修造厂、三个航道工程队等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水上航运队伍,运输工具以木船为主,仅有拖轮31艘。改革开放后,尤其“七五”以来,安全性更高、运输能力更强的机动船舶得到大力发展,曾经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的专业木船全部退出运输市场。水运建设工程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沿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出行条件。2008年全省机动船舶总数为1948艘,比1978年增长1841艘。完成水运客运量1507万人和货运量737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27倍和12倍。水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的加快形成,有效解决了沿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出行条件。  奋力实现交通的历史性跨越——解读贵阳三大交通工程  “大交通”带动“大开发”,贵阳乡村游热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的2009年,在贵阳交通史上将是标志性意义的一年。  “建好环城高速公路,喜迎国庆六十周年”,9月27日,贵阳环城高速公路全线贯通;9月29日,贵阳市又有两大交通重点工程——贵阳市域快速铁路、贵阳市轻轨1号线市政配套工程会展中心车站紧跟正式开工,向祖国的生日献上一份厚礼。  与此同时,连接老城区与金阳新区的重要通道北京西路、贵金线,连接老城区与花溪区的花溪二道,连接老城区与龙洞堡的油小线,连接老城区与乌当区的水东路,以及连接老城区与小河区的黔江路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有人形象地将这一年称为贵阳的交通建设年。这话并不为过,特别是随着环城高速公路、市域快速铁路、城市轻轨三大工程的建设,贵阳道路形态实现从“射线”形向“射线+环线”形的“裂变”,从平面走向立体,贵阳在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城市轻轨贵阳陆地交通 变“平面”为“立体”  【基本情况】根据贵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0至2020年建设1、2号线,总投资72亿元。1号线全线长887公里,为南北向骨干线,连接金阳新区、老城区和小河区;2号线一期工程8公里,连接白云区、金阳新区、三桥马王庙片区和中心城区。  【建设意义】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速度快的特点,单向每小时可运送2万至3万人次,修建城市轻轨是贵阳市作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大措施之一;城市轻轨还可以把快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连接起来,既能使贵阳市交通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实现近距离换乘甚至“零换乘”,又可以联络起外围组团,缩短各片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另外,建设市域快速铁路和城市轻轨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占地少,完全符合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有利于推动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环城高速公路 贵阳道路形态实现从“射线”形变成“射线+环线”形  【基本情况】贵阳环城高速公路,全长121公里,双向四车道,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东北线(原东北绕城线),起于尖坡终于笋子林,长19公里,已于1999年建成。  第二部分为西南线,起于贵新公路南明区小碧乡下坝,终于白云区沙文乡尖坡,长11公里,沿线设置下坝、牛郎关、花溪、金竹、金华、金阳、白云、尖坡共8处互通式立交,投资31亿元,于2005年12月动工,从2007年下半年起建设进度大大加快,2009年9月底建成。  第三部分为南环线,起于花溪区牛郎关,经改貌、孟关、桐木岭,跨花溪水库库尾后终于小河金竹,长29公里,投资44亿元,于2007年6月底启动,3个月办完省级审批手续,半年办完所有审批手续,当年12月动工,2009年9月底建成。  【建设意义】对于贵阳市域发展来说,环路是个纲,纲举目张,建成环城高速公路,具有多重意义。  一是形成了交通循环的大动脉。环城高速公路使贵阳融入国道、省道大循环系统中,进一步形成了城市交通、市域交通与区域性交通有机衔接的现代化快速交通体系,提高了贵阳市公路交通现代化水平和贵阳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二是构架了产业发展的大走廊。一方面,扩大了产业发展的空间,成为贵阳的“聚宝盆”。沿环城高速公路,贵阳正在规划建设小河——孟关生态工业园、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带、龙洞堡食品工业园、花溪迎宾道大学城等一批新兴产业板块。同时,与全省打通两条贵广快速通道、更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相衔接,将大大增强贵阳经济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各个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区之间形成了快捷通道,改变了贵阳产业布局分散、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状况,提高了产业的关联度和协作化水平。  三是打造了促进城市化的大杠杆。极大地拓展了贵阳城市空间范围和人口规模。城区面积由原来的37平方公里拓展为507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从180万扩大到320万。将贵阳老城区、金阳新区、白云区、花溪区、小河区、乌当区等8个片区通过快速通道连接起来,改变了城市布局结构分散、组团相对独立的状况,实现了各片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是搭建了展示城市形象的大平台。环城高速公路,与贵阳环城林带有30—40公里平行或者交叉,改变了以往“有林的地方没有路、有路的地方没有林”的状况,充分展示了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和独特魅力;把天河潭、镇山村、花溪公园、青岩古镇、孟关林场、顺海林场、香纸沟等旅游景区以及摆贡等乡村旅游示范点联系在一起,展示了贵阳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示了贵阳作为特大城市的良好形象,提升了贵阳的知名度、美誉度。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夫人在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期间,就称赞环城高速公路说:“这是一条很棒的公路,在这条环城公路上,我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和满眼的绿色”。  市域快速铁路“爽爽的贵阳”正快速驶向城市轨道交通时代  【基本情况】贵阳市域快速铁路由“一环”、“一射”、“两联线”构成。  “一环”即环城快速铁路,正线长度约为154公里,速度目标值为250公里/小时,功能为服务于主城区外围组团之间旅客交流的客运专线双线。  “一射”即贵阳至开阳铁路,正线长度约为6公里,设计速度目标值为160公里/小时(预留200公里/小时),功能为近期服务于贵阳市主城区与卫星城镇之间旅客交流的客运专线,远期延伸至遵义,作为贵阳与遵义的城际快速通道。  “两联线”即久长至永温铁路(正线长度约2公里),林歹至织金(新店)铁路(全长4公里);功能为服务于地方企业为主的资源开发型铁路。  【建设意义】贵阳规划建设市域快速铁路,既利当前、又管长远,意义十分重大。  从当前来讲,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据匡算,建设贵阳市域快速铁路总投资4亿元,需钢材69万吨、水泥82万吨,可直接、间接带动41万人就业;工程期间,可获得劳务性工资01亿元,建安营业税15亿元;如果工程以四年期计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3%。  从长远来看,修建市域快速铁路,一是有利于缓解贵阳的交通拥堵。一方面,贵阳环城快速铁路建好以后,金阳、白云、乌当、龙洞堡、花溪、清镇等片区之间都有快速轨道交通相连,往返于各片区不用再经过中心城区,有利于居民出行和人流疏散;另一方面,贵阳环城快速铁路把正在规划建设的放射状轻轨各端头连接起来,形成闭合的网状结构,使贵阳城市轨道交通的内循环与外循环形成非常方便的换乘系统。二是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国家规划建设的渝黔快速铁路经过息烽和修文,依托这条线,解决了息烽县和修文县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的问题;修建环城快速铁路,解决了清镇市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的问题;修建贵阳到开阳快速铁路,则解决了开阳县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的问题。这样,贵阳就真正形成了市域半小时经济圈,贵阳市所有的区(市、县)都能在半小时内乘快铁抵达。而修建久长到永温、林歹到织金(新店)的联络线,对于建设开阳磷煤化工产业园和清镇煤化工、铝工业产业园,带动开阳县、清镇市和织金县等相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市域快速铁路的建设,依托省会城市的功能,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密切协作,以贵阳为中心、辐射全省的“贵阳旅游经济圈”呼之欲出。

贵州交通发展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Biologic Science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建于2003年6月,由具有多年发展历史的原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和原生物科学技术系生物科学部分组建而成。其中,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原名地理系,始创于1941年;生物科学技术系,原名生物系,始建于1956年。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培育了4600余名地理、生物及相关专业的本、专科生,培养了约250名硕士研究生,并取得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现状 全院下属岩溶与自然地理、植物生物学与园林、人文地理学、动物生物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等学科组;其中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植物学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建立有“贵州省山地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共建)、“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贵州省省级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动物生物学3个校级重点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8个学术性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在读全日制研究生216人。此外,在教学论硕士点地理教学论、生物教学论两个研究方向具有硕士生招生权;设有地理科学、生物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与地理信息系统、园林5个本科专业,学生人数1160;此外还有地理教育与生物教育两个成人教育本科专业。 学院有多个科研团队从事各种相关基础研究和致力于喀斯特开发、环境评价规划设计、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水土保持规划、园林景观设计、测绘等应用研究。目前已经具有环境评价个人资质、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资格证书、测绘资格证书、土地利用规划一级资质等有关行业资质。 学院现有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生物学和自然地理学3个省级评估合格双基实验室,(备有大幅面打印机、A0扫描仪、天宝GPS、全站仪、ARCGIS软件等重要设备),拥有学生用计算机200余台、倒置、荧光、相差等各种型号显微镜200余台;建有植物标本室、岩矿标本室、动物标本室、古生物标本室、动物陈列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场所;多处省内野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设备累计固定资产总值达1000余万元;学院资料室共计中外文藏书数万册,中外文期刊509种。 伴随着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学科建设日新月异,学院在师资力量、重点学科、硕士点数量、学术带头人、社会知名度、办学规模方面等方面都凸现不凡,目前已成为贵州师范大学师资力量最强,教学科研成果最为丰硕的学院。

版主太厉害了,10分就换篇论文还不要已经有的~~你可以从经济发展和当地环境的承载力上做下文章,贵州,这应该是个比较矛盾的问题,而且字数太少,你只能写一个方面了,不可能写的很全面

贵州省旅游业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黔南师院贵定分院贵定师范学校 自科教研室 贺万荣 551300 内容提要 :贵州是个旅游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贵州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制约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六个方面的基本对策,以保证贵州旅游的待续稳定发展。 贵州的现代旅游业开始于 1979—1980 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贵州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贵州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省份之一。然而,贵州旅游收入与贵州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贵州旅游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贵州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 �6�1 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 1980 年,贵州省旅游部门接待了香港师生暑期旅游团,成为贵州现代旅游业开始的标志。 1981 年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贵阳分社, 1982 年成立了贵州旅游局, 1988 年,贵州省旅游局与贵州省外事办公室正式分署办公,贵州旅游业从此自成系统。 目前,贵州有四星级饭店 1 家,三星级饭店 2 家,两星级饭店 25 家,一星级饭店 9 家,共提供客房 3300 多间,旅游接待能力大大提高。在旅游服务接待方面,现有接待机构 70 家,其中 12 家国际旅行社,有 58 家国内旅行社,配有多个语种的翻译导游人员, 有相当规模的旅游接待车队,旅游接待能力较强。 1980 年,贵州接待国际旅游人数仅 1694 人次; 1990 年上升到 24112 人次; 1995 年为 136459 人次。 贵州的交通运输条件近年来发展迅速。有龙洞堡国际机场一个,还有铜仁机场、黎平机场、兴义机场、安顺机场等四个支线机场。计划建设的还有荔波机场、黄平机场、茅台机场、六盘水机场等。在公路建设方面,已经建成新贵黄公路、贵遵公路、贵新公路、凯麻公路、顶兴公路、水黄公路、贵毕公路等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铁路运输方面,继贵昆铁路、黔桂铁路、黔渝铁路、湘黔铁路之后,相继开通了株(州)六(盘水)复线、南昆铁路等。目前贵州的交通已形成了多种运输形式相互补充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运输条件。 贵州旅游风景区点多,质高,面广。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8 个(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马岭河峡谷、漳江风景区、赤水四洞沟、十丈洞瀑布); 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荔波喀斯森林、赤水桫椤保护区、草海自然保护区); 2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镇远); 24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11 个自然民族村寨。 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贵州的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入旅游者行列的人越来越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下,贵州旅游环境、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旅游目的地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可以预测贵州旅游的大发展时期将会迅速到来,贵州旅游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6�1 贵州旅游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贵州的旅游业将迎来春天。就目前来看,贵州旅游的大发展将面临一些严峻的考验: �6�1 贵州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差。近些年来,贵州的基础旅游服务设施虽 然得长足的发展,但各项基础设施之间发展不平衡,还不能满足入黔旅游客人快速增长的需求,反过来会制约贵州旅游的大发展; �6�1 贵州旅游可进入性较差。从 80 年代末期我省开始建设首条高等级公路 ——贵黄公路起,我省的交通运输条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铁路复线、支线机场的相继投入使用,为我省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已经建成使用的各交通线路来看,很少有直达旅游景点的。也就是说,从市区到各旅游景点的道路交通状况还很恶劣,各景点的可进入性较差。 �6�1 旅游规划管理 体制不顺。由于旅游业的开发是一个多部门多待业共同完成的事业。在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主管部分林立,责权利划分不清,职能相互交叉,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出现问题时互相扯皮的现象相当严重,损害了旅游形象,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6�1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旅游目的和动机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原来单纯的观光浏览演化为增长知识、消遣娱乐、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旅游者也从原来的国内客人为主发展到国内国际齐头并进的局面,因而对对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6�1 旅游产品竞争能力不强。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许多资源具有开发价值。但是,贵州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并不等于产品优势,也不等于市场优势。贵州旅游产品的打造、包装、宣传和推销的力度不够,导致贵州旅游的竞争能力不强,养在深闺无人知,最终不能实现资源到经济的转化。 �6�1 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在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上,要做到“三权”分离,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主管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主导和行业主管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例之一。所谓政府主导,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对旅游业要正确定位,给旅游业发展予宽松的产业政策和较多的投入。在旅游业发展中作好宏观调控,把旅游管理的权力最大限度地放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则应作好旅游发展的具体规划;协调好旅游行业内部的相互关系;加强对旅游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把好旅游质量关。 第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贵州比较具有市场竞争力是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来源于优美的生态环境。尤其是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了。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泛的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旅游的环境容量较小,在大规模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加,将引起生态环境质量的迅速退化,最终又限制着旅游的发展。因此,要保证贵州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努力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在旅游发展中打出“生态”牌,在生态环境上大做文章。 第三、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旅游人文环境。从目前来看,旅游目的地总是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都是相对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当地的居民素质普遍偏低。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的目的、动机、兴趣爱好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旅游者更多的想要了解旅游地的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交流将更为广泛。因此,客观上要求旅游地居民要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趋势。旅游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旅游地的居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进行培训,这也是提高旅游地竞争实力的一种有效措施。 每四、严把导游质量关,提高导游员综合素质。贵州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如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织金洞等,对发展入境旅游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贵州的导游员乃至全国的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旅游景点的相关科学知识背景了解不多,讲解时往往局限于一些表象的东西,比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景点的外观形象等。对于景区景点的一些内在的科学性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求知需求。今后对导游员的录用考查要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要大力培养能掌握多门语言的导游员,满足国际旅游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五、加强对贵州旅游资源的整体包装宣传,提升贵州旅游形象。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长期以来,贵州旅游接待人数与周边省份如云南、广西、湖南等相比差距较大,许多国内国外游客往往经过贵州直达云南而很少在贵州停留。其中有一重要因素就是长期以来对贵州旅游的包装宣传不够,导致贵州的旅游形象较差,人们对贵州的了解不多,认识不深。要保证贵州旅游在今后的发展中稳步前进,政府必须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贵州旅游进行包装宣传。要让国内国外的游客了解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知道贵州、向往贵州、走进贵州、怀念贵州。 第六、继续发展贵州交通事业,增加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良好的交通条件是旅游业得以大发展的前提条件。最近几年,贵州的旅游交通条件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省会贵阳到各旅游景区的交通时间大大缩短。但是,现在的各种交通条件都主要是从贵阳到各旅游城市,而连接旅游城市与各景点的道路质量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吸引回头客非常不利。因此,旅游交通的发展也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贵州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把贵州的旅游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贵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成为西部地区的真正的旅游大省。 参考文献: 《旅游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保继刚 楚义芳 彭华 编著 《贵州旅游地理》贵州科技出版社 杨龙 编著 《旅游管理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张广海 方百寿等 编著 《贵州旅游》 贵州民族出版社 廖善友 编著

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时,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糟粕也会随着外来旅游者悄然而至,对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意识予以腐蚀。如: 表现在价值观念上,当地居民已有人开始以羡慕的眼光观察着外来游人的生活方式,并开始疑虑自身的人生价值;表现在道德观念上,当地有些居民通过观察外来游人的生活方式,开始怀疑传统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是非标准;有的在外来文化面前自惭形秽;有的热衷于模仿西方旅游者的气魄和服饰,但却因其条件所限难免显露出东施效颦的滑稽。 6 污染自然环境,败坏社会风气 旅游产业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表现为: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加,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各种旅游设施的过度兴建,不仅有“三废”污染的问题,而且破坏了原有自然景观的布局;旅游者对名胜古迹的触摸攀爬和乱刻乱画,使名胜古迹的原始风貌及其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旅游者摩育接踵而至,大大地增加了接待地的垃圾处理量,加上一些旅游者随意丢弃废物的不良行为,致使当地垃圾成堆,蚊蝇成群,昔日那和谐宁静、美丽舒适的自然环境已荡然无存;特别是外来旅游者不适当地狩猎、采集、露营、野炊以及为了寻求刺激而对旅游资源的施暴行为,接待地居民急功近利,不顾后果地开山辟路、大兴土木,都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山火四起,气候恶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如果说旅游产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可限期得到治理,那么旅游产业对社会风气的败坏却是难以好转的。受外来游人的影响,接待地的社会病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且有日趋蔓延之势。有的人以“个性解放”为名,行酗酒、卖淫、吸毒、迷信之实。又有人在金钱的诱惑和纵欲意识的驱使下,肆无忌惮地违法犯罪。 第二章 旅游产业的社会治理 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既有积极功能,又有消极弊病。无论是积极功能,还是消极弊病,都是有一定条件的。一般地说,旅游产业的功能是主要的、现实的,而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是次要的、潜在的。因此,应当在澄清认识的基础上,发挥和扩大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抵制和清除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使旅游产业沿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而不应因噎废食。鉴于这种认识,许多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都对旅游产业社会弊病的治理想对策,提措施。 1 加强旅游规划,防止过度发展 必须对旅游接待量进行适度控制——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在实施旅游规划时,则应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力避因旅游产业的超负荷发展而产生社会问题。 2 进行舆论引导,提高承载能力 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通过舆论传媒,引导当地居民,不断提高他们在心理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承受能力;使其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以便为发展旅游产业尽心尽力。 3 生产健康产品,丰富游览内容 1997年中国旅游工作的主题就是,大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办好'97中国旅游年。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应向游客提供满足人类正当需求的旅游产品,其旅游活动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一切违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碍积极健康的东西,必须加以抵制。而力争实现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持续发展,将旅游行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则是1999年中国旅游工作的思路和奋斗目标之一。 4 健全管理体制,重视宣传教育 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利用国家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对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予以强行治理和控制。特别是要健全和完善全国性、系统性与旅游产业相关的管理条例和政策法规,建立和强化专门负责治理和控制的执行、监督和管理机构,严厉惩罚那些违规犯罪的社会群体或个体,把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与此同时,尤其要重视宣传教育,强化对旅游产业社会弊病的软控制。既要对外来旅游者进行宣传,让其了解旅游接待地的有关的注意事项和政策法规,以便预防由于无知而发生违规行为;更要对旅游从业者和当地居民进行教育,以便提高其思想认识,增强其思想上的免疫力。自1980年以来,世界旅游组织(WTO)每年为世界旅游日确定一个主题。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对旅游产业社会功能的发挥和对旅游产业社会弊病的治理。这些主题分别是: 1980年,旅游为保存文化遗产,为和平及相互了解作贡献。 1981年,旅游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1982年,旅游的骄傲:做文明的客人,文明的主人。 1983年,旅游和度假是所有人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1984年,旅游为国际谅解、和平与合作服务。 1985年,开展青年旅游,文化和历史遗产为和平与友谊服务。 1986年,旅游:世界和平的促进力量。 1987年,旅游促进发展。 1988年,旅游:从中获取教益。 1989年,自由旅行,促成世界一家。 1990年,旅游,未获认知的产业,有待开发的服务。 1991年,通讯、信息和教育:旅游发展的动力。 1992年,旅游是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和增进各国人民了解的途径。 1993年,争取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持的永久和谐。 1994年,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旅游。 从1992年之后,中国旅游业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作为从全局上树立中国旅游形象的一个重要措施。从中也可看出中国为了弘扬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和治理旅游产业的社会弊病做出的努力。中国旅游业的宣传主题分别是: 1992年,中国旅游观光年。 1993年,中国山水风光游。 1994年,中国文化古迹游。 1995年,中国民众风情游。 1996年,中国度假休闲游。 1997年,中国旅游年。 1998年,中国华夏城乡游。 1999年,中国生态环境游。 2000年,中国神州世纪游。 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 2002年,中国民间艺术游。 2003年,中国烹饪王国游。 2004年,中国百姓生活游。 2005年,中国旅游年。 2006年,中国乡村游。 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 中国旅游业不仅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而且还确定相应的宣传口号。从这些宣传口号里,更可看出中国在弘扬旅游产业社会功能、治理旅游产业社会弊病方面所下的决心。如: 1998年华夏城乡游的口号是:现代城乡,多彩生活。 1999年生态环境游的口号是:反璞归真,怡然自得。 2000年神州世纪游的口号是:文明古国,世纪风采。 1997年5月22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通过了世界旅游领导人会议《关于旅游业社会影响的马尼拉宣言》。因该宣言是专就旅游业的社会影响发表的,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权威性的,故全文录之,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我们来自世界77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私营团体的代表聚集一堂,出席世界旅游组织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联合举办的“关于旅游业社会影响的世界领导人会议”;我们认真讨论了旅游业的社会影响,研究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影响,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负面效应;我们相信旅游业将继续不断地为各国和社区带来社会、经济利益,且旅游业并不是造成社会问题或与之相关问题的唯一原因;我们决心消除产生于旅游业或其相关活动的社会弊病。

  • 索引序列
  • 贵州交通论文题目
  • 贵州交通论文
  • 贵州交通论文1000
  • 贵州交通论文1500
  • 贵州交通发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