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新疆文物期刊官网

新疆文物期刊官网

发布时间:

新疆文物期刊官网

中央十套可以看看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新疆地质,新疆教育等

举世闻名的古都长安和三秦大地,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非常丰富的文物古迹,为西北大学历史、考古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营造了得天独厚条件。西北大学考古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南迁汉中城固时,历史系就成立了考古委员会,陆懋德教授等对张骞墓、樊哙墓等进行调查和发掘,发现“博望侯印”封泥和绿釉陶器座等一批珍贵文物,并发表了《发掘张骞墓前石刻报告书》。1939年,西北联大改名国立西北大学,历史系成立了考古室,组织师生对汉中地区的文物古迹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陆懋德教授等先后发表了《汉中各县诸葛武侯遗迹考》和《汉中地区的史前文化》等论文,周国亭发表了《勉县考古记实》等。这是西北大学最早的考古活动。1938年,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者之一黄文弼,到西北大学历史系任教授。1942年任历史系主任,开设了考古学、史前史等课程,并从事西北史地和考古学研究。1943年受西北大学委托第三次赴新疆考察,考察重点在教育文化及古迹古物等(他在1927至1930、1933年,参加了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发起的中瑞科学考察团,对以新疆为重点的西北文物进行了调查)。任教期间,先后撰写了《罗布淖尔考古记》、《张骞通西域路线考》、《吐鲁番古代之文化与宗教》等专著和论文。1940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王子云任团长。对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的文物古迹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的资料。1945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累年所得的各类文物、拓片、模型、石窟临摹、绘画、照片等资料100多种,计2000余件全部拨归国立西北大学,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与原有历史系考古室合并,成立了西北文物研究室,王子云随调西北大学任教授,并担任西北文物研究室主任。之后王子云等积极开展相关资料的整理和调查研究,在西安郊区发现史前文化遗址多处,其中在鱼化寨遗址获得一批陶、石、骨器等。著有《中国历代应用艺术图纲》、《西北史迹文物踏查纪实》、《汉唐陵墓图考》、《唐韦顼石椁发现记》、《古杜国考》等论著。此外,还举办有关金石拓片及汉唐陵墓艺术等专题展览,对历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47年5月,为推动西北地区文化古迹的研究,历史、边政两系学生成立了考古学会。组织会员利用星期日分赴市郊考察古迹,利用假期赴甘肃洮河流域考察石器时代遗址,并将考察之成果,精制成三集照片展出。1948年暑假,边政学系21位学生对甘肃、新疆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文物古迹进行了4个多月的实习,实地考察了敦煌莫高窟、焉耆唐代古城、库车千佛洞等古迹。此外,还邀请著名学者裴文中作“北京人”和“渭河、洮河流域古代人类文化之新发现”等学术报告。1951年,陈直先生在历史系开设“考古学通论”课。1954年,陈直受聘担任文物陈列室主任。1955年,北大考古专业应届毕业生李家翰先生被分配来校任教,为考古教学增添了新生力量。这一时期,武伯纶、刘士莪等组织历史系的师生参加了麦积山石窟勘察、新疆文物普查、西安白家口汉墓的发掘、咸阳底张湾北周隋唐墓发掘等工作。这些工作不仅积累了最初的田野考古经验,而且为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基于当时国家对文物考古人才的迫切需要,在郑振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冶秋(时任文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和尹达(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等国家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领导的关心下,1956年,历史系首先在54、55级历史专业选出部分学生,成立考古班。其后设立了考古专门化,考古专业正式创立。同年成立了考古教研室,马长寿先生任主任,陈直先生任副主任,教师有刘士莪、李家翰等。“西大考古专业的成立,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陕西乃至中国考古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石兴邦:《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40周年贺文》,载《考古文物研究》第1页,三秦出版社,1996年)。从1956年开始,考古专业逐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考古教学除本校的几位老师(马长寿、陈直、刘士莪、李家瀚、贾德耀、蔡尔轨等)承担外,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郭宝钧、石兴邦、金学山、杨泓、郭仪孚、王伯洪、林寿晋、马得志等相继来校分段讲授石器时代考古、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隋唐考古及考古技术课,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知名度很高的教师队伍,开始了较为系统的考古教学活动。时任校长侯外庐还邀请埃及开罗大学考古学家埃米尔教授、日本东京大学考古学家原田淑人教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梦家教授等作考古学术报告,在西北大学形成一股考古热。除了系统的考古学理论教育外,还十分重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考古专业师生先后参加了西安唐兴庆宫、铜川耀州窑等遗址的发掘。1958年,在蔡尔轨老师的率领下,考古班的学生参加了宝鸡北首岭遗址的第一次发掘。1960年,56级考古班学生参加了陕西彬县(今属长武县)下孟村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于庙底沟类型的地层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专业创立以来,曾琪、段浩然、黄碧芳、高建民、韩伟、韩保全、郭长江等先后留校任教,教师队伍不断壮大。1961年,考古专门化改称考古专业,但不久由于国家处于困难时期而精简专业,考古专业被迫停止招生。考古教学活动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考古专业恢复招生,考古教研室重建,陈直任主任,刘士莪任副主任。之后,王世和、戴彤心、段连勤、孔哲生、肖安顺等先后到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任教,考古专业的教师队伍得以重建。特别是有丰富田野考古工作经验的戴彤心、王世和的任教,使西北大学田野考古发掘教学与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1973年,刘士莪、张洲与西北大学地质系共同发掘了韩城禹门口旧石器时代遗址。同年,刘士莪、王世和、段浩然、段连勤指导72级考古班学生参加了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发掘。1974年,刘士莪等带领74级考古班部分学生,与北京大学、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作,发掘了周原凤雏和召陈建筑遗址、庄白青铜器窖藏和云塘制骨作坊遗址等。同年王世和、孔哲生等指导74级考古班学生,参加了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975年,贾正中带领74级考古班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发掘。上述发掘不仅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在实践中锻炼了教师,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1956年考古专门化以来,共培养了7届130名学生。他们后来成为我国各地考古学教学科研骨干力量和著名学者的优秀学生,在我国的文博考古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少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一时期考古专业的科学研究方面也产生了一批新的成果,促进了西北大学的文物研究。其中马长寿在20世纪60年代初撰写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充分利用碑刻文字资料,对关中古代部族的名类渊源、地域分布、姓氏变迁、婚姻关系、部族人融合等问题进行了考论。陈直著有《关中秦汉陶录》、《秦汉瓦当概述》等论著,其中《秦汉瓦当概述》一文对秦汉瓦当的文字书体及规格、断代及分期、制法及窑址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至今对秦汉瓦当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77年恢复高考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考古专业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学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奠定了考古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1980年以后,刘士莪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考古专业在专业和学科建设方面不断发展。1986年获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成立了文博学院,增设了博物馆学专业,成立了文博教研室,王世和任主任。1989年,增设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1991~1994年,戴彤心任考古教研室主任。1994年起王建新任考古教研室主任。2002年,考古专业被评为陕西省首批普通高等院校名牌专业。2003年,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成立了考古学系(含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两个本科专业),由王建新任主任。2004年,成立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并与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成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建立了考古技术与文物修复实验室,大大改善了教学科研的条件。2005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年,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联合组成的“砖石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基地”通过专家组评审,成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06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成立了文化遗产学院,进一步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步建成了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国文物考古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重要基地之一。在教学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考古教研室就组织编印了《原始社会考古》、《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隋唐考古》等系列教材和参考图录,邀请苏秉琦、安志敏、李学勤、张光直、田边昭三等著名学者先后来校讲学。1994年开始,考古专业的课程体系做了较大的调整,新开设了专业基础课“中国考古学通论”,传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五代考古、宋元明考古等7门课程成为方向性的专题课。新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了田野考古学、考古技术课程的教学。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考古陈列馆、乾陵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周原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支持下,建立了十多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逐步建立了由课程实习与综合实习构成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形成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田野考古发掘、博物馆实践相结合的特色。2003年,对教学内容又进行了改革,修改制定了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加强了重点课程的建设。赵丛苍教授主持的《科技考古学概论》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张宏彦教授主持的《史前考古学》(2004年)被列入陕西省精品课程,有“中国考古学通论”、“田野考古学”、“新石器时代考古”、“隋唐考古”等课程被列入西北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教材建设的速度也进一步加快,赵丛苍、张宏彦、钱耀鹏教授编写的教材《科技考古学概论》、《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教材建设计划,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2003年)、《科技考古学概论》(2006年)教材。1993年9月,王世和教授主持的“考古专业电化辅助教学体系的建设”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王建新、张宏彦、钱耀鹏等的“考古专业教学实践的改革”获西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钱耀鹏教授获西北大学第一届教案展评(新石器时代考古)一等奖;2003年,钱耀鹏教授获西北大学第二届教学质量奖二等奖;2004年张宏彦教授获西北大学第二届教案展评(中国考古学通论)一等奖, 2004年张宏彦获西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2005年张宏彦编著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获西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在人才培养方面,多年来考古专业始终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强调“三个重视”,即重视专业基础教学,重视知识视野拓宽,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文物考古高级专门人才。从1977年至2006年,考古专业连续招收本科生27届(含2届专升本班),毕业571人;招收硕士研究生共20届,毕业获得学位者83人。从1985年开始,招收博物馆专业、文博专业专科生10届共250人。毕业生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广东、海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贵州、四川、重庆等20多个省区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其中陕西地区文物考古研究和管理机构的业务人员90%以上、西北地区70%以上均是我校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或已担任了省、市文物主管部门、文博单位的领导职务,或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及各省区文博考古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业务骨干。此外,多年来还承担了陕西省和国家文物局的培训工作,培训了文物干部数百人。特别是2003、2005、2006年先后承办了三期全国省级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文物考古研究所所级领导73人。在科学研究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考古专业充分利用陕西及西北地区丰富的文物资源,配合田野考古教学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物考古研究,形成了若干稳定的研究方向,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著,取得了显著成就。1980年,戴彤心、张洲指导77级考古班,主持发掘了陕西华县梓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一处仰韶文化早期墓地和客省庄文化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石、骨器等。1981年戴彤心、肖安顺带领78级学生参加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阳秦宫殿遗址的发掘。1982年,王世和、张宏彦指导79级考古班,主持发掘了陕西商县紫荆遗址。发现了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客省庄文化的大量遗迹、遗物。1983年戴彤心、段浩然带领80级考古班学生参加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临潼白家村老官台文化遗址的发掘。1984~1987、1991、1993年,王世和、张宏彦、王建新、钱耀鹏等主持发掘了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发现了大量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时代早期的遗迹、遗物。先后有81级、84级、90级考古班和双学位班、85级文博班、陕西省有关县市的文物干部、外国留学生等共计百余人参加了案板遗址的考古发掘实习或培训,成为20世纪80年代培训学生最多的考古实习基地。1985年,刘士莪等主持发掘了西安老牛坡遗址(含许家寺地点),至1989年,共发掘了六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和商代的墓地、车马坑、建筑基址等一批十分重要的遗迹、遗物。先后有83级、86级考古班和部分研究生在此进行了考古实习,取得了教学与科研双丰收。1985年,戴彤心、张洲、王维坤等指导82级考古班发掘了陕西宝鸡石嘴头遗址。发现了龙山时代窑洞式居址和大量的陶、石、玉、骨器等。1988年,戴彤心和傅勇等,率领85级考古班发掘了青海化隆县四更卡拉遗址,为研究卡约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1990年,王世和、张宏彦、钱耀鹏带领87级考古班学生和日本留学生加藤隆也,参加长安北塬(风雷仪表厂)汉、北周、隋、唐墓的发掘。同年,刘士莪、赵丛苍指导88级考古班首次发掘了陕西城固宝山遗址。至2001年,宝山遗址共发掘了3次,发现有大量商时期的烧烤坑、建筑基址、墓葬等,为探索汉中地区巴蜀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1991年,赵丛苍、张克平指导89级考古班部分学生,发掘了新疆维丄吾丄尔自治区乌鲁木齐柴窝堡遗址和拜城县克孜尔墓地。1993年,戴彤心、段浩然、冉万里率领部分学生首次发掘了校园内的唐太平坊和实际寺遗址。之后,累积历年发掘和收集的校园文物,在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内设立了校园考古陈列室,成为西北大学的一个特色和亮点。1994、1995年,王建新、冉万里、指导91、92级考古班发掘了河南渑池班村遗址和山西垣曲古城镇遗址,并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在班村遗址开展了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人类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96年,王世和、赵丛苍、王维坤、张宏彦、周晓陆、冉万里、刘瑞俊等指导93级考古班发掘了西北大学桃园校区唐崇化坊遗址,出土了唐代“踏步”、唐三彩等大量遗物。从1997年开始,考古专业开始承担国家基本建设重大考古发掘与科研项目。1997年由陈洪海、刘瑞俊主持发掘了河南小浪底水库区盐东遗址。1997至2004年先后由王建新、张宏彦、赵丛苍、钱耀鹏、陈洪海、冉万里、刘瑞俊主持发掘了重庆长江三峡水库区万州中坝子、上中坝、余家河、白河沟遗址,巫溪河坪遗址的发掘与研究。2006年,由陈洪海、冉万里主持发掘了南水北调河北涞水县西水北遗址,河南镇平县姚寨遗址。从2000年开始,考古专业启动西北古代游牧民族文化调查研究计划。2000~2002年,王建新、刘瑞俊等与新疆、甘肃两省区的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西北地区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的调查与研究,试掘了甘肃安西潘家庄遗址、敦煌西土沟遗址。2003年,王建新主持了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新疆东部及甘肃西北部秦汉时期遗迹的考古调查”,调查新疆哈密马鬃山区的相关遗存。2003年,钱耀鹏、陈洪海率领2000级考古班部分学生,参加了新疆伊犁尼勒克吉林台库区、特克斯恰卜其海库区古代游牧民族墓地的发掘,对研究战国至汉代游牧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同年,赵丛苍带领2000级考古班部分学生,发掘了甘肃酒泉西河滩遗址,发现了早期青铜时代的聚落遗址,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由王建新主持,西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部分研究生参加,发掘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发现了祭祀高台、居址、墓葬等一批重要遗迹,在古代游牧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2003年,在陕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西北大学考古学系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启动了“古豳地区域考古研究”项目,钱耀鹏等对陕西彬县、旬邑、淳化一带的古遗址进行了调查。2004年,陈洪海、刘瑞俊、陈靓老师指导2001级考古班学生发掘了陕西旬邑下魏洛遗址,发现了一批龙山时代窑洞式居址和陶窑,其中新发现了可能专用于烧制石灰的窑址。2006年,钱耀鹏、魏女指导2003级考古班学生,主持发掘了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发现了先周时期的聚落和大批极具特色的蛇纹陶器。对于研究先周文化的形成及与北方青铜时代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新资料。2004年,考古学系师生参加了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国家博物馆联合实施的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对甘肃东部礼县一带的古遗址进行了调查。2005年,王建新、赵丛苍、陈靓老师主持,指导2002级考古班学生发掘的甘肃礼县西山遗址,获得了大量墓葬、祭祀遗迹等早期秦文化的考古资料。2005年,在多年对汉水上游城固宝山遗址和城洋青铜器研究的基础上,由西北大学、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启动了汉水上游先秦时期文化调查研究项目,赵丛苍主持进行了前期的调查工作。在上述考古发掘、调查的基础上,近十年来,考古专业的学术研究一直保持着旺盛势头,在中国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隋唐考古、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古代文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在《考古学报》、《民族研究》、《考古》、《文物》、《中国史研究》等国内外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5部、译著2部。其中,刘士莪教授的《老牛坡》、王世和、张宏彦教授等的《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王建新教授等的《慈善寺与麟溪桥》、赵丛苍教授的《城固宝山遗址发掘报告》等集中反映了考古专业近年来田野考古发掘与调查的重要收获。此外,王建新教授的《东北亚的青铜器文化》、王维坤教授的《中日古代都城与文物交流研究》、戴南海、张懋镕教授等的《文物鉴定秘要》、张懋镕教授的《中国青铜器真伪鉴别》、周晓陆教授的《秦封泥集》、赵丛苍教授的《中国古代玉器》、钱耀鹏教授的《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等和在国内外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大量研究论文,集中反映了考古专业在中国史前考古、周秦汉唐考古和文物研究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体现了专业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显著的学术特色。其中王世和、张宏彦等的《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钱耀鹏的《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获2003年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王建新的《慈善寺与麟溪桥》、《东北亚系青铜剑分类研究》获2004年陕西省第七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赵丛苍的《城固宝山》获2004年陕西省第七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新疆文物杂志官网

探索发现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新疆文物期刊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系列学术丛书。收录考古调查报告及研究论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可供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及高校考古、历史专业学生参考、阅读。虽非中文核心期刊,但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您的问题,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这三种刊物不是报,而是期刊,《考古学报》目前是季刊,《考古》、《文物》是月刊。《考古》、《文物》、《考古学报》内容都是考古类的,并且都坚持资料性和学术性并重,既有大量原始考古资料的报告,又有研究性论文,而且每期的顺序都是田野考古报告或简报在前、论文在后,绝无所谓“考古发掘论著“”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之说。区别仅在于主办单位不同。《文物》是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前身是《文物参考资料》。《考古学报》、《考古》是社科院考古所主办,前身分别是《田野考古报告》和《考古通讯》,唯一不同之处就是《考古学报》通常刊载的文章较少而且篇幅长。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亲,几乎每个省都有一两个相关的刊物呀

新疆文化期刊官网

存在,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和新疆电子音响出版社合并的一个社。《新疆人文地理》、《大陆桥视野》、双语学习、青年文摘(维、哈版)、新疆文学都是他们的出版物···只不过有些停刊了。

我们南昌的洪都小学也是哦。教材做得好的是北京和武汉。南昌也算是中等城市,买这种偏远少数民族的就是为了挣钱啊。学校这样的德行还能教出好学生,所以选择一个注重德育的好学校太重要了。我同学家长教我复印,这样省钱。因为这样的钱不值得付。浪费。这个钱就是捐给别人也比这样值。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于2016年3月更名为新疆文化出版社。出版社全称为新疆文化出版社 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地址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克拉玛依西街1100号。这是我工作的单位啊 怎么还有人说不存在也是醉了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古代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等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于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多风俗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和群众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设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和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安全的重大举措。 一、新疆文化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全国各省区市一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大。通过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繁荣文化市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程度不断提高新疆文化建设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艺术事业欣欣向荣。新疆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0个,年均演出9000余场。艺术门类从以各民族歌舞音乐为主发展到歌剧、话剧、京剧、秦腔、豫剧、新疆曲子、儿童剧、杂技、曲艺、交响乐等各类艺术平衡发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时代主旋律、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国内外舞台上一展风采。维吾尔歌剧《木卡姆先驱》、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话剧《吴登云》等20多部作品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文华奖”等多个奖项。杂技“高空钢丝”等在全国杂技比赛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分获“金狮奖”、“银狮奖”。 新闻出版行业异彩纷呈。新疆现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锡伯6种文字年出版各类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约3000种。650余种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国家、省部级奖项。报纸98种较1978年增加了58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占42%有国内唯一的柯尔克孜文报纸《克孜勒苏报》、世界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全疆县以上新华书店有96家其他书店1500多家较1988年增长了7倍。各类印刷企业4000多家印刷业年工业产值近11亿元。 广播影视事业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兵团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各1座地级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9座、广播电视台8座。开办广播节目121套用维、汉、哈、蒙、柯5种语言全年播出52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54%开办电视节目141套用维、汉、哈、蒙、柯、英6种语言全年播出57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48%。2003年以来新疆有328件广播影视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其中6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6件获“中国新闻奖”《新广行风热线》栏目荣获全国十大名栏目。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四部影片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买买提的2008》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迎奥运献礼影片。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1998年以来新疆出版物陆续走入中亚、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福乐智慧箴言选粹》、《新疆自然保护区》等40多种图书进入“中国对外图书推广计划目录”。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与美国蒙勒克好莱坞电影公司联合制作的《神秘中国—丝路之谜》一片在全球在线播放其DVD销往欧美地区。仅2000年至2006年新疆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425个。新疆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和新疆的广播电视节目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土耳其五国落地播出。 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产业的管理、服务和规划工作有序展开。自2002年起新疆先后组织歌舞团、歌剧团等演出单位及民营企业的文化产品参加了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首届及第二届文博会2007年参加第三届文博会的参展单位达48家涉及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多个领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艺品、精品图书、影视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内容与国内外客商签约2亿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门也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力促产业项目与市场接轨。随着新疆文化领域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吸纳就业人数不断扩增文化资源开发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产品项目投资日渐活跃新疆文化市场发展趋势良好。据统计2008年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4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万余个从业人员数近3万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国家、集体、私营、个体等所有制并存演出、娱乐、音像、网吧等门类齐全品种多样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经营格局。丝绸之路、龟兹乐舞、和田国玉等文化品牌声名鹊起。 当然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这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显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认识不足资金投入少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传统的思维观念导致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认识不够。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新疆文化事业的投入显著提高但由于基数小、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仍沿用事业管理体制一些改革措施难以落实、成效难以显现。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交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等问题。文化企事业单位长期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文艺单位“等、靠、要”问题突出市场适应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才缺失严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处于落后、老化的现状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还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传承的缺失一些民间文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急需拯救、恢复与传承。而因自然环境、生活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文化事业队伍中人才外流严重。三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经营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呈现但因受到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文化企业单体规模较小导致文化产业产值总量较小整体竞争力偏弱文化产品市场影响力小。四是文化产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其拥有的地缘优势文化资源的丰富、独特性不相称。主要表现为一些文化产品如杂技、歌舞、音乐等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展示方面还主要局限于为经济或宣传形象“搭台”的层面。 二、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潜力 新疆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优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于亚洲中心腹地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是我国与邻国交界最多的省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欧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铁路、公路环形布局纵贯南北、横连东西、通达率不断提高的交通网络格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为新疆文化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地域辽阔地理形态复杂多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是举世闻名的“瓜果之乡”。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处处展现着文化的独特、神秘与魅力。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疆是多教汇集地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先后在新疆广泛传播。古文化遗址、丝绸之路、克孜尔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遗址、楼兰遗址等丰富的文化遗迹享誉中外。《十二木卡姆》获联合国“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英雄史诗《玛纳斯》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优秀的文化底蕴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石。 多民族的异域风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地区多元兼容并包的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发展素材13个世居民族就使用着10种语言我国四大史诗在新疆就有《玛纳斯》、《江格尔》和《格萨尔》三部。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歌谣曲赋、舞蹈、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多种文化载体与形式都展示了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征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独特神秘魅力无限。 三、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的途径 新疆独具特色、丰厚质朴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在深度开发和挖掘保护中形成规模、做成产业、打造品牌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是当务之急。 一是转变观念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业。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文化企业。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吸引外资参与相关领域文化产业经营使文化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相互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阶段目标的实施与建设。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扶持其做大做强。重视文化产品的销售推介加大新闻媒体的强势宣传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加强文化产品目标市场的营销开发市场潜力。建立新疆文化产业网站构筑快速、便捷、现代化的宣传营销网络平台利用文化资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产品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励支持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资源的内涵探求适合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围绕和阗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歌舞、民族饰品开发、民族饮食等主题进一步挖掘并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场潜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积极促进文化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断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激发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 四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环境文化内涵。文化素质决定劳动力的素质。努力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的机制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立新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大对优秀文学艺术原创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鼓励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异域风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内涵。如在城市建设、环境绿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建筑风格上努力将民族风格与现代审美统一起来形成不同民族风格的特色建筑风景带。在环境绿化美化亮化中将新疆的胡杨树、沙枣树、红柳等特色植物与现代城市绿化景观植物相结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环境绿化美化风景线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植态环境。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的智慧。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培养和引进一批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立起引得进、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企业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新疆文艺期刊官网

改革开放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新疆的艺术摄影是群体性思潮的产物,到了九十年代则渐趋转入个人化的探索,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摄影家。获中国摄影界最高奖金像奖创作奖二人:赵承安,李学亮。九十年代初赵承安出版了《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大型画册;1993年第4期中国摄影家协会为他举办《天际寻源》赵承安摄影作品幻灯会,《中国摄影》杂志在“今日话题”栏目中刊发幻灯会纪要和13幅赵承安的作品;1999年又被《中国摄影》聘请为《专家教室》专栏撰稿人,连续发表摄影论著;2002年,赵承安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品集《新疆大地》大型画册,2002年《中国摄影》又以29个页码发表他的20多幅作品和访谈录。被誉为中国地质地貌摄影家。1993年来获中国摄影界最高奖“金像奖”(创作奖)。他一生出版了《克拉玛依风貌》、《中国石油地质·准葛尔盆地》、《中国石油地质·塔里木盆地》、《新疆大地》、《喀纳斯风光》、《克拉玛依自然景观》、《锦绣伊犁》、《神奇秀美的哈巴河》等画册。2001年第一期《中国摄影》杂志用6页发表李学亮《等待天亮》一组6幅作品,中国摄影家协会邀请在北京举办李学亮新疆风光摄影展,并举办李学亮风光摄影研讨会。2003、2004、2005年连续三年获全国反转片大佳十佳。 年应邀赴台湾在台北讲学。出版了《穿越新疆》李学亮摄影作品集,2004年获中国摄影界最高奖“金像奖”创作奖,2007年被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七届副主席。中国文艺界最高奖:金像奖金像奖是中国摄影界最高奖,是中宣部在文艺界设定的十三个奖项之一,是党和政府在摄影界唯一认可的国家级最高奖。新疆获金像奖至2007年仅五人:赵承安(克拉玛依):1996年获第三届金像奖(创作奖)盛 阳(民航):1996年获第三届金像奖(组织奖)樊矫健(区直):1999年获第四届金像奖(组织奖)王卫东(军区):2001年获第五届金像奖(创作奖)(同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李学亮(区直):2004年获第六届金像奖(创作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最高奖:天山文艺奖“天山文艺”奖是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在新疆文艺界设立的省级最高奖,2002年开始设立。首届天山文艺奖评定2001年1月1日至2003年5月31日期间的作品,摄影门类限六幅作品。经初评、中评、终审,赵承安(克拉玛依)《新疆大地》(组)、李学亮(区直)《聆听心灵的欢歌》(组)、冯刚(区乌市)《新疆野生动物》(组)、韩连贇(哈密)《新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组)、王民斌(伊犁)《转场》(组)、高旭(伊犁)《夏塔冰山下》六幅组作品获首届天山文艺奖。第二届天山文艺奖2005年举行,评定2003年6月1日至2005年12月发表展览出版的作品,限评5幅组。晏先(区直)《风雪人生》、李杨(区直)《亲情》、范书财(区直)《行走新疆》(组)、涂苏别克(区直)《喀纳斯湖泊》(组)、杨洪(巴州)《楼兰遗风》(组)五幅组获第二届天山文艺奖。新疆摄影家协会会员在历史国展入选获奖作品一览表时间届次 入选获奖作品1957年第一届国展 入选《天山雄鹰》刘浪(新疆画报)1958年第二届国展 入选《出猎》武纯展(新华分社)1959年第三届国展 入选《充满阳光的晚年》杨学祖(军区)《母与子》武纯展1960年第四届国展 入选:《高原医生》宋士敬(新疆日报)1961年第五届国展 入选:《亲如姐妹》宋士敬1963年第七届国展 入选:《老猎手》武纯展1964年第八届国展 入选:《神炮手阿不拉·马木提》杨学祖1977年第十届国展 入选:《欢呼》冯斐(博物馆)《老当益壮》、《葡萄园》高兰清(新疆画报)《给你达达》、《巡林》苏茂春(出版社)1982年第十二届国展 铜奖:《洁》廖周炎(新疆兵团)入选:《喀什香妃墓》冯斐《赛马场上》、《阿尔泰山》宋士敬《闪光之路》秦宪安(军区)《归仑》杨兵才(石河子兵团)1984第十三届国展 银奖:《博》郭土改(新疆军区)入选:《春雨》宋志国(新疆兵团奎屯)《丰收舞》孙家斌(区直)1986年第十四届国展 入选:《伐木工的小屋》宋志国1988年第十五届国展 银奖:《寂静的山林》(组片)孙家斌入选:《捻线女》秦宪安《高原破晓》孙家斌1997年第十八届国展 入选:《惜别》罗顺裕(军区)《地震中》齐金民(军区)《奔小康》王民斌(伊犁)《大漠胡杨》赵承安(克拉玛依)《种子》范明华(昌吉)1999年第十九届国展 铜奖:《争雄》黄理孝(伊犁)入选(四幅)2002年第二十届国展 铜奖:《新疆地貌》(组片)李学亮(区直)《转场》(组片)王民斌(伊犁)入选:《塔里木苏醒》王卫东(军区)《劲风》邱文银(乌市)《碧水驼影》刘健(伊犁)《绿色交响》(组片)李学亮《哈萨克的游牧家庭》谭成军(昌吉)《走出大山》高旭(伊犁)《老祖母》樊福江(克拉玛依)《花儿与少年》廖周炎《塞外牧歌》赖宁宁(伊犁)《海拔5600米》王卫东《征途》晏先(区直)《初入魔鬼城》谭成军《沙尘暴袭库尔勒》贾春甫(塔里木油田)《灵韵》王聪惠(乌铁局)2004年第二十一届国展 金奖:《风雪人生》晏先(区直)银奖:《亲情》李扬(新疆日报)入选:《浮石》于雷(新疆画报)《彩韵》晏先《奎屯河谷》李学亮《守墓人》成勇(区直)《退役的枕木》郝沛(地矿局)2007年第二十二届国展 金奖:《风迹》(组片)李学亮银奖:《小河考古》(组片)刘玉生(考古所)评委推荐奖:《秋草》刘宁霖(乌市)入选:《满天飘舞雪花飞》陈曦(克拉玛依)《鼎》郭新(克拉玛依)《西部宋章》郝沛《塔里木胡杨》晏先《高原温情》普拉提(区直)《炮火硝烟的洗礼》李翔(军区)《盐湖飞花》(组片)高宗麟(区直)《驾驭风神造福人类》(组片)陈新琛《冬天里的天鹅之歌》(组片)桑布(巴州)《巴音布鲁克的野生动物》(组片)桑布新疆摄影家协会会员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获奖入选作品中国摄影家协会从1981年起举办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至2007年已办了十二届国际摄影展。1987年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中,新疆军区吴渝生的《花之情》获铜奖。1995年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中,新疆鹿启海的《悼亡灵》获新闻类金奖,伊犁邹学甫的《山路秋色》获银奖。1998年举办的第八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中,昌吉薛彦保《夕照博格达》(组片)获艺术类铜奖。2005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区直邮政系统李斌的《喀拉扎祖山的浪漫》获评委推荐奖。2004年在浙江丽水举办的中国·丽水第十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中,巴州刘浩的《大漠魂》获铜奖,阿勒泰地区俞兆龙的《月升》获铜奖,刘浩的《故乡春梦》、郝沛的《金秋驼影》入选。2007年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中,俞兆龙《流光异彩》和刘浩的《胡杨沐秋》入选。

记得,可以说实力非常的强,但是也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赶上了自己想要的行业,一路上非常艰辛。

记得,这个人就是赵保乐,而且他也是一名一级编剧,然后也是研究生学历,既是一个相声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主持人。

  • 索引序列
  • 新疆文物期刊官网
  • 新疆文物杂志官网
  • 新疆文物期刊
  • 新疆文化期刊官网
  • 新疆文艺期刊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