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加拿大化学杂志

加拿大化学杂志

发布时间:

加拿大化学杂志

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 ,CA)1907年创刊,由美国化学会所属化学文摘服务社(CAS)编辑出版, 现为世界上收录化学化工及其相关学科文献最全面,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文献检索工具。CA创刊至今,出版情况几经变动,1967年至今为周刊,每年分两卷,每卷26期,全年共52期2002年已出至137卷,每卷出齐后随即出版一套卷索引,每隔10年或5年出版一套累积索引,1997年出版了“1992-1996年第13次累积索引”。 CA不仅出版有印刷版,还有缩微版,机读磁带版和光盘版可供联机检索,光盘检索和Internet网上检索。 CA的特点:收录文献范围广,类型多,文献量大。 报道快速及时,时差短。 CA索引体系完备,回溯性强,使用方便。 CA与生物医学关系密切。

_html

中国知网,x-mol,ACS,sci-hub这些都是好的文献检索网站。

langmuir是顶级期刊相关资料:Langmuir (朗缪尔) 是美国化学学会出版的期刊之一,创刊于1985年,其名来源于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欧文·朗缪尔的姓氏。现在的主编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系的教授P Gilbert C Walker,主要发表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领域的论文。2018年的影响因子为683,JCR分区为化学大类2区 Top,小类分区为3区(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最近几年的年发文量为1700篇左右。Langmuir 为标准同行评审的非开源期刊,出版周期为半月,审稿周期为2~3月,投稿命中率为45%。

加拿大化学工程杂志

985大学也好,211大学也好,甚至别的大学,申请加拿大大学的条件基本是一致的。一要雅思达到7分,且四个单项都要过6分,GRE需要在320分左右;除此之外,大学平均分最好在85分左右,有多次获奖经历更好;三是社会实践独特而吸引招生老师。有了以上三个条件,申到加拿大前六七名以前医学博士类的大学应该不成问题。以上所言,仅供参考。

还不错的,不知道你的具体情况不好给你定位你的GPA语言成绩多少呢,申请学校其实就是看你的成绩,选校选专业可以参考留学志愿参考系统,通过系统来定位,输入你的成绩情况,系统会匹配和你类似成绩同学的案例,你看他们都申请到了什么学校和专业,你可以做个大致的参考,希望可以帮到你。

不知道如何选择的话可以把你这些GPA、专业等信息输入到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中去,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看看他们成功申请了哪些院校和专业,这样子就可以看到你目前的水平能申请到什么层次的院校和专业了,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编辑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化学专家在线咨询网站,,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哦。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麻烦给个赞哦~如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多多包涵,祝您身体健康,家庭美满、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鲜花][鲜花][鲜花] 提问 氢键包括分子内氢键,为什么还可以说氢键是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和范德华力都比化学键大1~2个数量级为什么氢键可以说远远大于范德华力,远远大于不应该是大于十倍吗? 回答 分子间作用力又叫做范德华力,它随分子的极性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的熔点、沸点和溶解度有影响。 氢键比化学键弱得多,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通常也可把氢键看作是一种相对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对某些物质的性质 提问 氢键包括分子内作用力,理论不能说为分子间作用力 回答 分子内存在氢键,而分子内不存在氢键的,有可能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是由分子间电荷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其中包括色散力、取向力、诱导力)其中的主要以色散力为主,是分子间瞬时偶极引起的,非常小。而氢键你可以理解成氢离子和带有大电子云的原子相互吸引形成的,作用力相对较大。具有永久偶极的多个共价分子间的作用力就是取向力是分子间作用力的一种。 提问 邻羟基苯甲酸有分子内氢键吗? 回答 有的 如图,羰基的氧原子与邻位羟基氢原子作用,如虚线部分 更多10条 

加拿大化工学报

教育经历: 9-1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获环境科学博士学位9-7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农业化学系,环境工程专业,获环境工程工学硕士学位9-7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9-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污染控制与模拟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 12-6 蔚山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系(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Ulsan Univesity), 博士后 8 –12 阿尔伯特研究所环境技术部(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Unit, Alberta Research Council),加拿大,博士后研究 研究领域: 环境多孔材料(膜,吸附剂);纳米与分子环境化学; 社会任职: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Industrial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杂志的审稿人 获奖情况: 环境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 2008;环境学院教学特等奖 2008;优秀青年教师奖 2009 参与研究: 1,砷和天然有机质(NOM)在金属(氢)氧化物纳米颗粒表面的吸附与解吸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2 主持 2,国家支撑计划“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与削减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2012 参与 3,国家支撑计划“若尔盖湿地生态需水项目”,2008-2012 参与 4,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白洋淀流域污染负荷削减技术与工程示范”,2008-2011 参与 论文专著: [1] Guo, X *, Chen, F Removal of arsenic by bead cellulose loaded with Fe oxide hydroxide (β-FeOOH) from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2005, 39, 6808- Cited by 40 times[2]Guo,X, Wu, Z, He, M Removal of Antimony (V) and Antimony(III) from Drinking Water by Coagulation-Flocculation-Sedimentation (CFS) Water Research 2009, 43,4327-4335[3] Guo, X *, Du, Y, Chen, F, Park, H-S, Xie, Y Removal Mechanism of Arsenic by Bead Cellulose Loaded with Iron Oxyhydroxide (β-FeOOH): EXAFS S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7, 314, 427-[4] Guo, X *, Zeng, L, Li, X, Park, H -S Ammonium and potassium removal for anaerobically digested wastewater using natural clinoptilolite followed by membran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8, 151, 125-[5] Guo, X *, Zeng, L, Li, X, Park, H-S Removal of ammonium from RO permeate of anaerobically digested wastewater by natural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42, 3169-[6] Kim, J-H, Guo, X, Park, H-S Nitrification and nitrite accumulation at various temperature and free ammonia combinations by acclimated Process Biochemistry, 2008, 43, 154-[7] Huang, Q, Chen, W, Guo, X Immobilization and species of heavy metals in soils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bacterial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2004, 50, 935-[8] Huang, Q, Chen, W, Guo, X Chemical Fractionation of Cu, Zn and Cd in Two Chinese Soils as influenced by R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2004, 35, 947-[9] Behera, SK, Kim, J-H, Guo, X, Park, H-S Adsorption equilibrium and kinetics of polyvinyl alcohol from aqueous solution on powdered activated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 2008, 153,1207-[10] Guo, J, Kim, J-H, Behera, SK, Park, H-S “Influence of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aeration time on nitrite accumulation in partial nitrification process”, I J E S T, V 5 (4), 527-534,[11] Jung-Hoon Kim, Xuejun Guo, Hung-Suck, P Effects of ammonium strength and acitve nitrifier concentration on nitrification Bioresource T 2009, 100, 2118-[12] Xuejun Guo, Jin Kwon Tak, Richard L J Ammonia removal from air stream and biogas by a H2SO4 impregnated adsorbent originating from waste wood-shavings and Journal of hazardous 2009,166, 372-[13] Huang, Q, XGuo and W C Influence of rhizobia on the forms of Cu, Zn and Cd in two Chinese In: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and Cycling of Elements in the Environment (JWeber, E Jamroz, J Drozd and A Karczewska ), 271-272, Polish Society of Humic Substances, Wroclaw, P[14]Guo, X, Larry Zeng, Xiaomei L Removal of ammonium and potassium from RO permeate of anaerobically digested cattle manure by natural The Canadian society for Bioengineering, 2006 National Technical Conference, Edmonton, Alberta, Canada, Paper No: 06-117, 1-[15] Wang HY, Shen ZY, Guo XJ, Niu JF, Kang B Ammonia adsorption and nitritation in sediments resourced from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10, 60: 1653-[16] Xi Chen, Xinghui Xia, Shan Wu, Fan Wang, Xuejun G Mercury in urban soils with various types of land use in Beijing, C Environmental Polution, 2009, Environmental Polution, 2010,158,48-[17] ZhijunWu, Mengchang He, Xuejun Guo*, Ruijing Z Removal of antimony (III) and antimony (V) from drinking water by ferric chloride coagulation: Competing ion effect and the mechanism Separation and Puri?cation Technology, 2010, 76, 184-[18] Xiongye Zhao, Xuejun Guo*, Zhifeng Yang, Hong Liu, Qingqing Q Phase-controlled preparation of iron (oxyhydr)oxide nanocrystallines for heavy metal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011, 13: 2853–[19] Mengchang He, Ruijing Zhou, Xuejun Guo* Behavior of stabiliz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in a FeCl3 coagulation system and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ed flocs, 2011,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 A[20]郭学军,陈甫华 载铁(β-FeOOH)棉纤维素吸附剂固定床去除地下水砷化工学报 2005, 56(9), 1757- (EI)[21] 郭学军,陈甫华 载铁(β-FeOOH)球形棉纤维素吸附剂去除地下水As(Ⅴ)的研究环境科学 2005, 26(3): 66-(EI)[22] 郭学军,陈甫华 载铁(β-FeOOH)球形棉纤维素吸附剂去除地下水砷(Ⅲ)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5, 26(7): 1258-1263(SCI)[23] 郭学军, 黄巧云, 赵振华,陈雯莉 微生物对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应用环境与生物学报 8(1):105-110 (被他人引用40次)[24] 陈雯莉, 黄巧云, 郭学军 根瘤菌对土壤中Cu, Zn 和Cd形态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14 (8) ∶1278~1282(SCI)

从1956年起,苏元复曾3次参与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先后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从1979年起任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1980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1984年被选为国际溶剂萃取化学与技术委员会委员。1985年起,又担任国家教育委员会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中方专家组组长。1991年5月30日,苏元复不顾年事已高,抱病赴哈尔滨和北京主持国家教委世界银行贷款中外专家评估会议。因劳累过度,返沪后突发心肌梗塞,于6月17日与世长辞。苏元复为中国化工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编译出版多部中文化工书籍苏元复长期致力于化工教学,对中文教材的建设倾注了极大精力。早在1935年,他就与张克忠合编了《无机工业化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急需培养建设人才。苏元复深深感到,化工原理这门重要课程,没有中文教材,无论对学校的教学或对工厂技术人员的进修,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51年,他和张震旦、王承明合作编译了《化工原理》(上、下册)。该书在英文教科书的基础上,充实化工科技的最新成果;阐明各单元操作所依据的流体力学、传热学和物理化学原理;介绍过程和设备的计算方法。这是我国编译的第一部中文的化学工程教科书。书成之后,全国各大学有关专业普遍采用,并再版。在编译过程中,苏元复等拟定了许多化工术语,其中如“压头”、“流化”、“沟流”、“腾涌”等词,为学术界所公认,一直沿用至今。1954年,苏元复与琚定一在兼任教授沈济川帮助下合编的《化工算图集》(第一、二、三集)问世。全书汇集了散见于文献及工程手册中的化工算图260多种,详加注释,按图举例说明,给化学工程技术人员和化工专业的教师、高年级学生带来极大方便。至80年代,该书曾3次再版,5次重印。为培养我国自己的制碱专业人才,苏元复和李世晋将侯德榜用英文写成的专著《制碱》(ManufactureofSoda)一书,译成中文校订后,作为大学教材。1979年,他又审定了全国统编教材《化学工程》一、二册。苏元复热心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1979年至1987年任《化工学报》编委会主任,《化学工程手册》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编委会副主任兼分支主编。他多次赴美、英、德、加拿大、比利时、瑞士、奥地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1982年至1987年曾任国际《湿法冶金》(Hydrometallurgy)杂志编委。

文化中国杂志加拿大

1、“中西政治思想中的伦理际遇”,《政治学研究》,03。2、“伦理与政治的双向涵摄”,《哲学研究》,03。3、“人性诘问与早期儒家政治哲学”,《哲学研究》,04。4、“类型背景解释方式”,《哲学研究》,09。 1、“政治决断政治行动与制宪权”,《思想战线》,05。2、“政治哲学”,《思想战线》,04。3、“廓清儒学研究的知识边界”,《学术研究》,09。4、“思想的张力”,《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5、“权力共享与利益分享:和谐社会的两个前提”,《学术研究》,05。6、“创新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04。7、“以逻辑支撑信念——论殷海光自由主义的理论特质”,《中山大学学报》,04。8、“道德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01。9、“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正当性问题”,中山大学学报,11。10、“在一致与歧见之间--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问题”,《厦门大学学报》,04。11、“从方法视角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03。12、“政治正当性判准的历史建构——从政治哲学角度看《易经》”,《学术研究》,03。13、“地方性知识及其全球性扩展---文化对话中的强势关系与平等问题”,《厦门大学学报》,02。 14、“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儒家伦理的双旋结构”,《中山大学学报》,06。15、“两种视角:企业的企业家与社会的企业家”,《学术研究》,03。16、“经典解读中的原创思想负载”,《中国哲学史》,01。17、“中庸: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厦门大学学报》,01。18、“重申方法--论传统伦理反思的问题意识”,《学术研究》,08。19、“现代性历史断裂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厦门大学学报》,01。20、“现代性的中国关怀”,《学术月刊》,01。21、“早期儒家伦理政治构想”,《学术月刊》,11。22、“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中国哲学史》,04。23、“给政治以伦理化解释”,《中国哲学史》,03。24、“信息时代伦理整合的传统资源”,《学术研究》,02。25、“伦理的政治化定位”,《中山大学学报》,01。26、“社会开放与伦理抉择模式的转换”,《学术研究》,07。27、“现代的召唤”,《学术研究》,03。28、“向理性伦理回归”,《学术月刊》,03。29、“信念的重建”,《中山大学学报》,01。30、“珠江三角洲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中国行政管理》,1997。 1、“公选与权力开放”,《学海》,06。2、“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一个概观--《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序”,《开放时代》,04。3、“从良法、良制到良序——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视角”,《江海学刊 》,04。4、“政治哲学的问题架构与思想资源”,《江海学刊》,02。5、“儒家伦理政治与保守社会模式的建构”,《广东社会科学》,02。6、“道德理想、组织力量与志愿行动”,《开放时代》,11。7、“忏悔与追悔——关于两种伦理现象的比较分析”,《开放时代》,03。8、“伦理思维的前提批判”,《社会科学》,11。9、“伦理思维的前提批判”,《社会科学》,11。 1、“城市的使命——城市文化品位的历史积淀与当代提升”,《社会科学论坛》,08。2、“区域治理的国际视野--解读广东国际经济发展咨询会”,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01。3、“魏玛亡国的教训”,《南风窗》,08。4、“甚么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共同底线”,《二十一世纪评论(境外)》,06。5、“从科学家到社会贤达”,《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论文集,06。6、“大学扩张的道德边界”,《东方文化》,06。7、“李光耀为何改弦更张”,《南风窗》,04。8、“从大同到自由”,《开放时代》,03。9、“天人合一”,《论衡丛刊》,07。10、“Between Specilism and Universalism”,《Perspectives 1》,01。11、“自由的祈望”,《东方文化》,01。12、“解读新左派”,《天涯》,01。13、“反省法国大革命”,《南方周末(阅读)》,01。14、“解读“新左派””,《天涯》,1999。15、“自由的祈望”,《东方文化》,1999。16、“Chinese Traditional Studies: A Reflection of the Times”,《Com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1999。17、“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困局”,《东方文化》,06。18、“大学的主义与主义的大学”,《东方文化》,05。19、“南方的精神家园”,《开放时代》,04。20、“政治的认知方式”,《东方论坛》,02。21、“会通及其限度”,《开放时代》,02。22、“自由主义的两种理路”,《文化中国(加拿大)》,01。23、“重估八十年代学风”,《东方文化》,05。24、“文化的放逐”,《文学自由谈》,02。25、“ 从冲突理论视角看和谐社会建构”,《江苏社会科学》,01。 1、《权利的召唤》,中央编译出版社,01。2、《伦理王国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01。3、《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0。4、《政治哲学的理论视界》,广东人民出版社,12。5、《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东方出版社,07。6、《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7、《走向开放的道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8、《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9、《建国之惑 —留学精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史学月刊》2010年第10期,第二作者。 《来华新教传教士话语中的共产主义》,1万6千字,《基督教思想评论》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亦载吴梓明、吴小新主编:《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第三届国际年青学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独著。 《传教士话语中的苏俄革命——以<教务杂志>的评论为个案》,《文化中国》(加拿大),2008年6月第3期,独著。 《革命与改良的相遇:传教士话语中的中国共产党(1927-1936)——以the Chinese Recorder为中心》,《史林》2007年第3期,独著。 《历史的背后——东晋南朝陈郡谢氏另面探微》,载王玉德主编《始航集》,武汉:崇文书局2004年,独著。 《被中国遗忘的“中国记录”》,《四川档案》(档案类核心期刊)2006年第4期,独著。 《独自行走着的灵魂》,《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2期,独著。 《文化保守主义视野下的西学——以学衡派为例》,《文化中国》(加拿大)2006年1月第1期,独著。 《“宗教鸦片论”源流考》,1万6千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2月,独著。

加拿大化学工程杂志投稿

中国钨业杂志,投稿邮箱,;中国有色冶金杂志,投稿邮箱,;资源开发与市场杂志,投稿邮箱,;钢铁研究学报杂志,投稿邮箱,;材料与冶金学报杂志,投稿邮箱, hujizz ;环境保护杂志,投稿邮箱,enprma ;

《化学工程与技术》(双月刊)2011年创刊,由汉斯出版社主办,是一本关注化学工程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主要刊登有关化学工程基础学科及该领域内最新成果介绍的相关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为了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原稿论文或者评论文章是有关但不限于以下领域:化学工程基础学科, 化工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 化工传递过程, 分离工程, 化学反应工程, 系统工程, 化工机械与设备, 无机化学工程, 有机化学工程, 电化学工程, 高聚物工程, 煤化学工程, 石油化学工程, 精细化学工程, 造纸技术, 毛皮与制革工程, 制药工程, 生物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其他学科。可以去搜这本刊的官网投稿,网上有投稿网址的,找不到我可以发你注:不要进一些广告网站投稿(网上有很多打广告的)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 索引序列
  • 加拿大化学杂志
  • 加拿大化学工程杂志
  • 加拿大化工学报
  • 文化中国杂志加拿大
  • 加拿大化学工程杂志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