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西北地质期刊官网投稿

西北地质期刊官网投稿

发布时间:

西北地质期刊官网投稿

地理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岩石学报 资源科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经济地理 气象 中国沙漠 古地理学报 地学前缘 高原气象 地球科学进展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干旱区研究 水科学进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测绘学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沉积学报 遥感学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海洋与湖沼 地质科技情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湿地科学 冰川冻土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遥感技术与应用 地球与环境 地质与勘探 测绘科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测绘通报 海洋工程 热带地理 海洋科学 测绘信息与工程 世界地震工程 海洋湖沼通报 地层学杂志 矿物学报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海洋技术 空间科学学报 海洋地质前沿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天文研究与技术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海洋科学集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质学报 广东气象 地球物理学报 当代经济管理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进展 海洋开发与管理 地质通报 地质论评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气象研究与应用 应用气象学报 石油实验地质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第四纪研究 气象学报 湖泊科学 热带气象学报 气象科技 石油物探 海洋学报(中文版) 中国地质 现代地质 大气科学学报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山地学报 地理空间信息 遥感信息 地球化学 海洋通报 矿床地质 水文 地球学报 地质科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灾害学 物探与化探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国土资源 国土资源遥感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气象科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工程地质学报 矿物岩石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测绘工程 高校地质学报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世界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 陕西气象 地震地质 国土资源情报 气候与环境研究 台湾海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热带海洋学报 海洋测绘 新疆地质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国际地震动态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农业气象 资源环境与工程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国土资源导刊 山东国土资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海洋科学进展 中国海洋平台 地理信息世界 地震学报 沙漠与绿洲气象 南方国土资源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中国岩溶 海相油气地质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现代测绘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地质力学学报 海洋预报 地质找矿论丛 干旱气象 浙江国土资源 贵州气象 西北地质 四川地质学报 海洋学研究 暴雨灾害 山东气象 海洋信息 铀矿地质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内蒙古气象 地震 北京测绘 地震研究 气象与减灾研究 地质与资源 云南地质 吉林地质 地矿测绘 贵州地质 西北地震学报 黑龙江气象 测绘 地质学刊 世界核地质科学 地质调查与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国土资源信息化 测绘技术装备 浙江气象 资源调查与环境 安徽地质 西部资源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中国地震 吉林气象 化工矿产地质 华南地质与矿产 华南地震 天文学报 甘肃地质 天文学进展 华北地震科学 青海国土经略 Applied Geophysics 福建地质 极地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陕西地质 防灾减灾学报 山西地震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内陆地震 四川地震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城市地质 高原地震 时间频率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国外测井技术 资源导刊 海洋世界 地图 国土资源通讯 城市与减灾 今日国土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青海气象 江西测绘 山西气象 黄金地质 防灾博览 华北国土资源 中国测绘 世界地震译丛 湖南地质 测绘科技情报 岩相古地理 测绘标准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测绘文摘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 大地纵横 气象教育与科技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北京地质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南海地质研究 江西地质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西北地质科学 福建地震 天文爱好者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内蒙古地质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Global Geology Abstracts of Chinese Geological Literature 江西地质科技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时间频率公报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人天科学研究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Continental Dynamics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地震地质译丛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 Journal of Arid Land Geoscience Frontiers 国外地质勘探技术 国外火山地质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地质类的期刊:采矿技术地层学杂志地理科学地质与勘探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工程地质学报中国地质地球科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与化探世界有色金属国土资源情报工程勘查等等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以下简称“西安地调中心” )是2006年经中编办批复,由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组建于1962年)更名成立的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同时,保留“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牌子。西安地调中心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北地区的唯一直属地质调查机构,全国六大区中心之一。承担着国家在西北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任务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负责西北辖区内地质调查资料信息的接收、保管和社会服务工作;负责西北地区国家地质项目的管理和监管工作。工作区域包括陕、甘、宁、青、新(区域面积310km2)和内蒙西部及中国西部周边国家。是一个集大区项目管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及地质技术研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事业单位。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矿产地质调查研究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调查研究与环境评价治理、选冶实验与测试技术研究、宝玉石鉴定与开发利用研究、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岩石矿物土壤及水质分析测试与鉴定、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地质资料信息收集分析与提供、相关咨询服务、《西北地质》出版等。机构设置分三部分:一是综合管理服务机构10个,分别为办公室(管理体系办公室)、总工程师室、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审计室)、财务资产处、人事教育处、安全生产管理处、科技发展处、离退休管理处、物业管理处、基建办公室;二是大区项目管理机构7个,分别为项目管理处、规划处、经济管理处、地质资料处、技术管理一处、技术管理二处、基金办公室;三是地调科研技术机构10个,分别为基础地质处、矿产资源处、能源地质处、水文环境处、工程技术处、测绘遥感处、资料信息处、中亚地质研究中心、实验测试中心、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另外,业务技术领域还包括科技平台建设,即2个部重点实验室: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黄土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局级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5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研观测基地:中志留统底界层型剖面-陕西紫阳野外基地、地下水与生态-陕西榆林野外基地、黄土崩滑灾害-陕西延安野外基地、矿山地质环境-陕西潼关野外基地、黄土崩滑灾害-甘肃永靖野外基地。 建所时间: 1962年。管理体系: 依照 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 idt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01 idt OHSAS1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建立并通过了整合型管理体系认证。管理方针: 高山探宝,荒漠寻源,关注环境,确保安全,科学发展,服务社会。管理目标: “三争”、“三保”、“三承诺”。“三争”: 地调科研成果争一流;管理服务水平争一流;大区项目管理水平争一流。“三保”: 保护环境;保障健康;保证安全。“三承诺”:顾客满意;节能降耗;持续改进。职工队伍: 在职职工26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5人。高级职称人员87人(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7人),中级职称人员56人;博士20人,硕士42人。组织机构: 下设10个职能处室,4个技术业务部门,3个综合服务部门。专业资质: 持有五大类15项资质。地质勘查 :区域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遥感地质勘查乙级;地球化学勘查、勘查工程施工丙级;项目评价 :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项目论证 :国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资质;分析测试:所属实验测试中心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是国土资源部西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勘察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乙级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丙级。对外合作: 与长安大学、陕西省气象局等共建部属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型实验室;与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联办博士、硕士培养点;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法、英、澳、中亚国家及国际组织开展项目合作;与美、意、日、俄等国家有良好的业务交往和合作关系。科技窗口: 创办有《西北地质调查》专业网站,建有《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地质资料馆》,主办的《西北地质》是全国地学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甘肃冶金

西北地质期刊官网

林学钰,女,汉,中共党员,1937年出生上海,福建省福州市人。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林院士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1980-1982年,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进修。1983年任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系主任。1985年-1991年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1990年在澳大利亚科学工业研究所(CSIRO)做高级访问学者。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和国际水文科学委员会委员。1992年和1997年分别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和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地质勘探、矿业、石油)成员。曾任和现任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以及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是《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主编以及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水资源保护》、《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西北地质》、Journal of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等期刊的编委。林院士长期从事环境地质和地下水管理研究,在地下水模型研究、水资源管理、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地下水污染机理和溶质运移理论研究等方面均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曾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共出版学术专著18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作为国家水文地质学首批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迄今已经和正在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约130多名。先后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任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1980-1982年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进修, 1990年在澳大利亚科学工业研究院(CSIRO)任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年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使我国地下水管理工作进入系统化、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阶段。在区域和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拟、预报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近年来在地下水污染机理和微生物治理地下水污染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以下简称“西安地调中心” )是2006年经中编办批复,由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组建于1962年)更名成立的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同时,保留“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牌子。西安地调中心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北地区的唯一直属地质调查机构,全国六大区中心之一。承担着国家在西北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任务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负责西北辖区内地质调查资料信息的接收、保管和社会服务工作;负责西北地区国家地质项目的管理和监管工作。工作区域包括陕、甘、宁、青、新(区域面积310km2)和内蒙西部及中国西部周边国家。是一个集大区项目管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及地质技术研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事业单位。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矿产地质调查研究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调查研究与环境评价治理、选冶实验与测试技术研究、宝玉石鉴定与开发利用研究、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岩石矿物土壤及水质分析测试与鉴定、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地质资料信息收集分析与提供、相关咨询服务、《西北地质》出版等。机构设置分三部分:一是综合管理服务机构10个,分别为办公室(管理体系办公室)、总工程师室、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审计室)、财务资产处、人事教育处、安全生产管理处、科技发展处、离退休管理处、物业管理处、基建办公室;二是大区项目管理机构7个,分别为项目管理处、规划处、经济管理处、地质资料处、技术管理一处、技术管理二处、基金办公室;三是地调科研技术机构10个,分别为基础地质处、矿产资源处、能源地质处、水文环境处、工程技术处、测绘遥感处、资料信息处、中亚地质研究中心、实验测试中心、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另外,业务技术领域还包括科技平台建设,即2个部重点实验室: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黄土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局级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5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研观测基地:中志留统底界层型剖面-陕西紫阳野外基地、地下水与生态-陕西榆林野外基地、黄土崩滑灾害-陕西延安野外基地、矿山地质环境-陕西潼关野外基地、黄土崩滑灾害-甘肃永靖野外基地。 建所时间: 1962年。管理体系: 依照 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 idt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01 idt OHSAS1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建立并通过了整合型管理体系认证。管理方针: 高山探宝,荒漠寻源,关注环境,确保安全,科学发展,服务社会。管理目标: “三争”、“三保”、“三承诺”。“三争”: 地调科研成果争一流;管理服务水平争一流;大区项目管理水平争一流。“三保”: 保护环境;保障健康;保证安全。“三承诺”:顾客满意;节能降耗;持续改进。职工队伍: 在职职工26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5人。高级职称人员87人(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7人),中级职称人员56人;博士20人,硕士42人。组织机构: 下设10个职能处室,4个技术业务部门,3个综合服务部门。专业资质: 持有五大类15项资质。地质勘查 :区域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遥感地质勘查乙级;地球化学勘查、勘查工程施工丙级;项目评价 :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项目论证 :国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资质;分析测试:所属实验测试中心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是国土资源部西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勘察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乙级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丙级。对外合作: 与长安大学、陕西省气象局等共建部属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型实验室;与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联办博士、硕士培养点;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法、英、澳、中亚国家及国际组织开展项目合作;与美、意、日、俄等国家有良好的业务交往和合作关系。科技窗口: 创办有《西北地质调查》专业网站,建有《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地质资料馆》,主办的《西北地质》是全国地学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西北地质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去天空看看

西北地质主要报道西北地区地质大调查中造山带地质、资源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数字地质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反映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地区地调项目管理、工作动态及地调最新进展。并优先发表由国家、省部委重大科技项目及基金资助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报道大地调中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研究动态和进展,发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地区地调项目管理方面的地质调查动态。

获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列为 行业核心期刊 ;;被科技核心期刊库收录。官网显示-E这个应该就划分到扩展,层次稍低点的。并位完全成为核心。

西北地质期刊官网投稿方式

去天空看看

投稿格式大致都一样,万维书刊网上有一般的投稿格式可以参考,在期刊简介的页面下边。上面也有该期刊的投稿方式,并且可以直接投稿到编辑部,非常方便投稿。看看去吧,您会有所收获的。百度谷歌万维书刊,首页就是。

获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列为 行业核心期刊 ;;被科技核心期刊库收录。官网显示-E这个应该就划分到扩展,层次稍低点的。并位完全成为核心。

期刊出版 PERIODICALS'PUBLICATION期刊出版PERIOLICALS'PUBDICATION主办的《地质学报》(英文版) 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组织实施学会能力提升专项的通知》(科技发学字〔2012〕14号)精神,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积极申报,经过专家评审,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每年奖励办刊经费200万元,连续支持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900余种刊物中仅有5个学会主办的刊物英文版获得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地质学报》(中文版、英文版)、《地质论评》三刊同时荣获新闻出版总署、清华大学CNKI数据库颁发的“201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地质学报》(中文版)再次荣获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颁发的“2011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分支机构和省级学会期刊服务面和影响力继续扩大中国地质学会与江苏省地质学会合办的《地质学刊》质量不断提高,“编辑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正式启用,并成为美国《化学文摘》(光盘版)的收录期刊。《西北地质》、《地质与勘探》等刊物载文量持续扩大,影响因子不断提升,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四川地质学报》、《重庆地质矿产》、《贵州地质》、《新疆地质》及上海、辽宁、安徽、河南、云南、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科技刊物稿源丰富,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为推出新成果、新进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地质学会主办(联合主办、协办)刊物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西北地质期刊官网投稿邮箱

4日上午,我校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举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洪增林,副院长白宏、总工程师宁奎斌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我校校长游旭群、副校长杨祖培以及学校办公室、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西北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黄建军主持。会上,白宏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的基本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三个方面介绍了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基本情况,强调该院是站在服务国家战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从“传统地质”向“大资源、大生态”的绿色调查转变,为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宁奎斌介绍了双方合作相关事宜,他谈道,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双方在中省地学领域全面合作,共同研究地质方面的问题很有意义。杨祖培详细介绍了我校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自然科学研究等基本情况。她希望我校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宗旨,以教育部联合开展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系列行动计划”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在学科互助、人才交流、实验室共建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杨祖培和白宏分别代表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签字,合作项目正式启动。游旭群指出,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作为公益性研究机构,以国家创新驱动的重大战略为己任,紧密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陕西以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我校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地质调查、国土资源研究等方面有很大合作空间,希望发挥彼此优势,携手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游旭群希望双方尽快做好对接,细化合作内容,抓好落实,早日结出合作硕果。洪增林在讲话中指出,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与陕西师大有非常好的合作基础,这次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希望双方能够围绕重大课题合作、人才培训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旅游文化发展和大数据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陕西师范大学在高端人才、学术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一起励精图治,奋勇拼搏,深化合作,开拓创新,推动双方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期刊出版 PERIODICALS'PUBLICATION期刊出版PERIOLICALS'PUBDICATION主办的《地质学报》(英文版) 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组织实施学会能力提升专项的通知》(科技发学字〔2012〕14号)精神,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积极申报,经过专家评审,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每年奖励办刊经费200万元,连续支持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900余种刊物中仅有5个学会主办的刊物英文版获得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地质学报》(中文版、英文版)、《地质论评》三刊同时荣获新闻出版总署、清华大学CNKI数据库颁发的“201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地质学报》(中文版)再次荣获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颁发的“2011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分支机构和省级学会期刊服务面和影响力继续扩大中国地质学会与江苏省地质学会合办的《地质学刊》质量不断提高,“编辑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正式启用,并成为美国《化学文摘》(光盘版)的收录期刊。《西北地质》、《地质与勘探》等刊物载文量持续扩大,影响因子不断提升,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四川地质学报》、《重庆地质矿产》、《贵州地质》、《新疆地质》及上海、辽宁、安徽、河南、云南、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科技刊物稿源丰富,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为推出新成果、新进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地质学会主办(联合主办、协办)刊物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为陕西省政府直属正厅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全省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等相关工作。为加强我院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有关规定,现面向社会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招聘对象专业技术人才20名:矿产普查与勘探、灾害地质、地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岩土工程、计算机、遥感信息、化学分析测试、宝玉石鉴定、水利工程相关专业。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熟悉本专业领域业务知识,掌握相关政策法规。二、基本条件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爱岗敬业,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履行岗位职责的业务能力。身体健康,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岗位所要求的其他条件。三、引进程序(一)报名时间2020年4月17日—4月26日(二)报名方式及所需资料报名方式:网上报名。报名人员将报名所需资料的电子版及电子扫描件发送至E-mail:。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根据报名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资格初审,筛选出符合条件人员,电话通知本人进行现场资格审查、笔试、面试。报名所需资料:①《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引进高层次人才报名表》(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网站下载填写);②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有效期内的《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PDF格式);③身份证及其他有效证件扫描件;④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获奖证书等扫描件;⑤近期2寸免冠彩色照片电子版;⑥工作经历及业绩文字材料电子版。(三)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初审的报名人员须持报名资料原件进行现场资格审查(所需资料同上)。我院逐一核实报名人员提供的报名资料原件,主要查验有效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专业技术资格证等其他相关证书,如审查合格安排考试。四、其他事项本次引进工作按照网上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察、聘用等程序进行。联 系 人:韩老师联系电话:029-89650525电子邮箱E-mail:附件:《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引进高层次人才报名表》【见阅读原文处】事业单位教材+冲刺套题教材+珍题请看左边15天冲刺卷+8套名师解析请看右边(点开大图查看详情)事业单位联考,你准备如何了?刚哥喊你了解备考指导讲座了要未来 选华图好老师带给您好课程2020陕西事业单位考试大纲一纲在手,方向就有A\B\C\D\E类笔试包助你上岸

林学钰,女,汉,中共党员,1937年出生上海,福建省福州市人。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林院士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1980-1982年,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进修。1983年任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系主任。1985年-1991年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1990年在澳大利亚科学工业研究所(CSIRO)做高级访问学者。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和国际水文科学委员会委员。1992年和1997年分别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和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地质勘探、矿业、石油)成员。曾任和现任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以及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是《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主编以及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水资源保护》、《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西北地质》、Journal of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等期刊的编委。林院士长期从事环境地质和地下水管理研究,在地下水模型研究、水资源管理、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地下水污染机理和溶质运移理论研究等方面均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曾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共出版学术专著18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作为国家水文地质学首批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迄今已经和正在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约130多名。先后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任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1980-1982年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进修, 1990年在澳大利亚科学工业研究院(CSIRO)任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年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使我国地下水管理工作进入系统化、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阶段。在区域和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拟、预报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近年来在地下水污染机理和微生物治理地下水污染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

  • 索引序列
  • 西北地质期刊官网投稿
  • 西北地质期刊官网
  • 西北地质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 西北地质期刊官网投稿方式
  • 西北地质期刊官网投稿邮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