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论文范文

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论文范文

作者:莫岸洪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看戏、听戏曾经在很长的历史上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但在21世纪的当代社会,传统戏曲在文化娱乐市场上却不太景气。虽然国家对戏曲的传承发展一直给予大力支持,虽然各大剧种不断推陈出新、陆续有新编戏曲面世,但是在文娱市场上,传统戏曲相比流行歌曲、影视剧、动画片、歌舞剧、网络游戏等,明显处于劣势,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2015年面世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在票房上取得了惊喜,三年来持续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与热捧。粤剧电影《柳毅奇缘》剧照《决战天策府》为我国首部“互联网+戏曲(粤剧)”,由广东粤剧院出品及排演,取材自3 D武侠网游《剑网3》,在此基础上改编创作。据报道,创作团队旨在用传统粤剧文化艺术结合现代时尚的网络游戏元素,针对年轻受众群体,创作一部思想积极向上、富有武侠风格的创新型粤剧,力求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文化品牌,并吸引、培养新一代粤剧观众。从市场结果上看,《决战天策府》达到了创作目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据报道,该剧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珠海、佛山等城市演出超30场次,超过5万人次进场观演,单次票房达到20万元左右。这在戏曲艺术的演出票房上,是很不错的成绩。从粤剧《决战天策府》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戏曲的复兴希望,也可得到传统戏曲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启示。传统戏曲在市场上的逐渐低迷,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娱市场也得到迅猛发展,各种文艺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尤其是随着影视剧的发展与普及,得到老百姓的喜爱与追捧,对戏曲市场的冲击力最大。三十多年来,戏曲市场逐渐萎缩,以至观众以中老年居多的地步。虽然客观上如此,我们也大可不必对戏曲市场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因为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渐强盛,国民的文化自信心也在逐渐增强。并且在近年来,国家加大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在文化建设上、在各层次教育上也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弘扬力度,因此,国民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对戏曲的鉴赏能力必定也在逐渐提升。那么,戏曲市场也必然不至于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但是,在当代对戏曲有利的大文化背景下,我们梨园从业者也必须“居安思危”,有所作为,才能肩负振兴戏曲的重任。戏曲从业者,包括剧作家、编导、戏曲演员等,如何才能有所作为呢?笔者认为,那就是要在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上下工夫。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体的,不能分割。传承,是要传承传统戏曲的艺术精髓,保持我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我国戏剧是写意的、唯美的,这是跟西方戏剧不同的特色,这个必须坚持与弘扬。还有传统戏曲的唱腔,也应该传承精髓与特色,可以借鉴流行歌曲或美声唱法进行创新,但不能泯灭特色,否则就不成为戏曲了。在唱腔创新上,近年来流行的例如“京歌”等“戏歌”就是很好的艺术创新,这是戏曲唱腔与流行歌曲的结合,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与推崇。创新,是要在保持戏曲特色的基础上,创新传统戏曲的表演内容与艺术形式。一方面,戏曲在表演内容上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传统戏曲,演绎的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表现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其主旨虽是惩恶扬善,弘扬美德,但对于现代社会的部分受众,难免显得不合时宜,应该多编一些能表现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剧目及曲目,这样才能吸引当代观众。即便是演绎古人故事的剧目,也应该在思想内涵方面接上地气。2015年推出的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在票房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得到很多观众的好评。虽是改编近年来流行的粤剧《伦文叙传奇》,但能顺应当代观众的社会心理,描写的是广东乡村的“贫困生”伦文叙勤工俭学、自尊自强,白天卖菜晚上读书,最终因品学兼优考上状元的故事,这对当代年轻观众颇有激励意义,可称是一部穿古装的青春励志片。因此,传统戏曲的改编与新编,应该顺应与表现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主旨仍要坚持惩恶扬善,弘扬美德,但要让传统美德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要能够引起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戏曲在艺术形式上也要面向市场,不断探索革新。从传统戏曲的演变史上看,戏曲一直都处于优胜劣汰、革新演变的过程。戏曲行业内有人对我国目前一些剧种已经消失或濒于消失表示遗憾,呼吁国家应该大力扶持。我国戏曲史上曾有“花雅之争”,在清代中期,“雅部”的昆山腔和弋阳腔虽然受到清政府的大力扶持与保护,而作为“花部乱弹”的各地方戏曲虽然受到清政府禁演打压,但在民间蓬勃发展,最终“花部”对“雅部”是压倒性的胜出。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各个剧种、曲艺的从业者应该增强市场意识,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使戏曲在文娱市场上能站稳脚跟。戏曲的艺术创新,不仅可以在剧本上,在“唱、念、做、打”上下工夫,还可以和现代流行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等艺术娱乐形式相结合,探索普及与弘扬戏曲的新途径。例如前文开头提到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创造性地将传统粤剧与网游结合,为了打造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粤剧,从角色形象包装到音乐,以及舞台空间,广东粤剧院的主创团队花费一年时间做了诸多调整创新。演出时,虽然唱腔、表演动作仍是传统的粤剧,但呈现在舞台上的语言与传统文化的隔阂都已消弭,只剩下梦回唐朝的江湖,与那段爱恨情仇交织的故事,令观众大呼过瘾。虽然该剧也受到一些质疑,但在戏曲市场上,该剧的艺术创新无疑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与进一步探索。广东粤剧新世纪以来在戏曲动画片和戏曲电影上也有探索、创新的努力。戏曲片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迅速发展壮大的电影艺术品种,但毋庸讳言,随着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之后,戏曲片日渐衰落。2004年,世界第一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憨驸马》开播,红线女再次把粤剧电影带回舞台银幕。除了上文提到的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还有2017年推出的粤剧电影《柳毅奇缘》也在今年春节影城开场中受到观众欢迎,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因此,粤剧在艺术形式上的传承与创新,值得全国其他戏曲品种借鉴并进一步探索、发展。笔者认为,未来的戏曲革新与演变,还可以产生新的剧种,传统戏曲在文娱市场上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必定是“金子”。笔者相信,只要戏曲从业者能够直面市场,以市场的生存与竞争意识大胆进行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那么戏曲市场的低迷现状不仅可以改变,戏曲的新的春天也会来临。(莫岸洪)来源:中国艺术报

本人觉得应该传承戏曲本身的精髓现代人们对戏曲的渐行渐远源自对于戏曲本身的生疏,比如说人人上学都学唱歌,可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唱戏曲,为什么样板戏在全国唱响,是因为那个时代的重视与普及,戏曲要传承,其主要是要国家重视,地方普及,让人们从小认识戏曲,才能让传统戏曲文化发扬光大戏曲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当然需要我们去继承传统、去发展传统,但戏曲也是一种文化产品,对它的传承发展自然离不开观众,必须要满足观众所需求的高质量艺术产品,戏曲艺术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而随着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甚至民族不同,社会公众对这种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更需要不断创新,从不断创新中更多地提供满足观众所需要的高质量艺术产品,努力做到传承发展中有创新,创新中不断地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才会更符合观众“口味”。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一是从西周末年的俳优滑稽表演到西汉百戏中的角抵戏,再到唐代的参军戏,故事表演日渐丰富;二是由原始歌舞到隋朝“九部乐”的制定,再到唐代代面、钵头、踏摇娘等歌舞戏的演出,为戏曲官调、曲牌、声韵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且宋代在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历代歌舞艺术和民间说话、讲唱、影戏、杂扮等技艺的成就。可见,过去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可以说都是由历代戏曲艺人在大量的演出实践中不断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调整,在不断地碰撞与磨合当中探索和创造出来的,这足以体现出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离不开创新。而对于当下来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与进步,公众对戏曲艺术的需求,同样已经具有了这个时代的特点,若仅仅是把过去的戏曲艺术“照搬”出来,就很可能难以符合公众的“口味”,也难以获得公众的认同感。因此,很有必要对过去戏曲艺术进行创新,既要传承发展这门艺术,体现中国戏曲文化,又要满足当下公众的需求,以便获得更多观众。而且,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地方戏曲剧种,还要尽可能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来创新,关注当地群众对戏曲艺术的“口味”。这样,才有利于各剧种薪火相传,也对推动不同剧种流派交流切磋、融合创新提供条件。我们不忘戏曲艺术的传统、尊敬祖先是对的,但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方式,也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如果把祖先崇拜演化成现代人对祖先的刻板模仿,传承的戏曲艺术就只是文化的外壳,而非灵魂。因此,我们既需要继承传统,又需要在继承中不断摸索与探讨,创新出符合时代特点,满足公众需求的戏曲艺术作品,这才是真正地传承发展戏曲艺术

戏曲传统的继承问题在戏曲团体演员们耳濡目染,已经在潜移默化的传承着。关键是继承者会不会将之经过创新继承下去。舞台上的饮酒,演员用水袖一遮面部,向后稍一仰脖子,在放下酒杯,就算饮完了。这些动作,观众理解台上的人在饮酒。但在影视剧里就不行了,要实景拍摄,要酒盅里有实物。这就是舞台戏曲与现代的影视的区别。舞台上的程式动作表演,观众认可。戏曲里常常会出现‘起霸’的场景。‘起霸’是表现大将出征前的整装待发的过程。演员在此表演‘云手,’‘弓箭步,’亮腿等等功夫。过去这种过程老观众看着很解气,解渴,演员的功夫到位,走一步需要好长时间,演员练‘起霸’需要练好多年功夫才会有些模样,‘亮’的就是演员的气质和派头。现在青年观众理解不了,‘不就是穿戴好了准备出征打仗吗?走就行了,一个劲的卖派什么呀?!’青年观众觉得戏很拖沓,剧情进展缓慢。这就需要创新。减少一些‘卖派’,尽快加速剧情的进展,就算照顾了青年观众。但一点也不保留,也对不起老观众的口味,这就需要戏曲工作者的继承与创新。很多传统戏里的这类表演,就是传统的程式化表演,程式化表演有继承也需要有创新。

中国的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其所在内涵与外延,在表现形式及所表达内容,展示出的风格与呈现的色彩都充分的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中国戏曲在世界艺术领域里都较为独特,戏曲音乐则更为突出,形成了与世界尤其是欧洲音乐截然不同的风格。在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剧情的展示由戏曲音乐来配合完成,它推动着戏剧剧情的发生发展及衬托矛盾冲突的急剧化,它与戏剧表演紧密贴合,并为其服务。凡是流传下来较为经典的戏剧不仅有优秀的剧本,而且有其独有的音乐。1 辩证的理解戏曲传承、创新发展与保护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科技的时代里戏曲艺术的某方面还是存在危机的。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保护,提倡传承,并且认为戏曲艺术的危机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创新与发展。但在笔者看来,事实并非如此,较多的“非文化遗产”品类之所以最终走进了“保护名录”里,就是人们一直用自己以为的创新,将现代的理念与科技技术强加在传统文化的这片净土之上,将原本具有独特风格,独具文化价值的传统艺术搞得“四不像”很多的戏曲都是经过历时长河的冲刷和沉淀,留下了它独有的韵味和别样的风采。当今的人们却因着“创新”而去改变它。那么这种独具历时色彩的文化的消亡将是迟早的事儿。如今QQ 微信就像魔咒一样遍布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而戏曲艺术则需要“保护”才能发展,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发展不是保护,而是传承。2 传承对戏曲艺术延续的重要性所有的戏曲的形成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语言等。它是由这些因素互相影响,而逐渐发育,在不断的完善进而走向成熟的过程,最终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戏剧。这也就是戏剧独具的“乡音乡情”离了乡音乡情就会淡化。就像安庆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安庆人唱就是地道的黄梅戏独有的感觉和韵味儿甘肃人、湖北人、也都能模仿,也都唱,但怎么唱就是没有安庆人那样的,淋漓尽致,那样的惟妙惟肖。因此戏曲文化与戏曲艺术要发展就需要很好的传承。“创新”的颠覆戏曲文化要防止,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各个领域都以创新为生存,创新求发展,来作为口号,并付诸努力,因此戏曲文化也没能例外,当然这对当下社会大部分行业都是好的。但戏曲文化当下的“创新”就真的是“创新”吗?举着创新的旗帜,将戏曲从表演形式上,舞台布置,灯光音响,音乐搭配等方面“创新”个遍。还有很多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不创新就没有发展。

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_Dasp?ArticleId=55218

已经有人做过这个课题。因为版权问题,可以用关键词乌镇、戏剧节去查学位论文系统,以及期刊数据如万方、知网。

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论文摘要

作者:莫岸洪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看戏、听戏曾经在很长的历史上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但在21世纪的当代社会,传统戏曲在文化娱乐市场上却不太景气。虽然国家对戏曲的传承发展一直给予大力支持,虽然各大剧种不断推陈出新、陆续有新编戏曲面世,但是在文娱市场上,传统戏曲相比流行歌曲、影视剧、动画片、歌舞剧、网络游戏等,明显处于劣势,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2015年面世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在票房上取得了惊喜,三年来持续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与热捧。粤剧电影《柳毅奇缘》剧照《决战天策府》为我国首部“互联网+戏曲(粤剧)”,由广东粤剧院出品及排演,取材自3 D武侠网游《剑网3》,在此基础上改编创作。据报道,创作团队旨在用传统粤剧文化艺术结合现代时尚的网络游戏元素,针对年轻受众群体,创作一部思想积极向上、富有武侠风格的创新型粤剧,力求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文化品牌,并吸引、培养新一代粤剧观众。从市场结果上看,《决战天策府》达到了创作目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据报道,该剧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珠海、佛山等城市演出超30场次,超过5万人次进场观演,单次票房达到20万元左右。这在戏曲艺术的演出票房上,是很不错的成绩。从粤剧《决战天策府》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戏曲的复兴希望,也可得到传统戏曲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启示。传统戏曲在市场上的逐渐低迷,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娱市场也得到迅猛发展,各种文艺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尤其是随着影视剧的发展与普及,得到老百姓的喜爱与追捧,对戏曲市场的冲击力最大。三十多年来,戏曲市场逐渐萎缩,以至观众以中老年居多的地步。虽然客观上如此,我们也大可不必对戏曲市场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因为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渐强盛,国民的文化自信心也在逐渐增强。并且在近年来,国家加大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在文化建设上、在各层次教育上也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弘扬力度,因此,国民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对戏曲的鉴赏能力必定也在逐渐提升。那么,戏曲市场也必然不至于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但是,在当代对戏曲有利的大文化背景下,我们梨园从业者也必须“居安思危”,有所作为,才能肩负振兴戏曲的重任。戏曲从业者,包括剧作家、编导、戏曲演员等,如何才能有所作为呢?笔者认为,那就是要在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上下工夫。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体的,不能分割。传承,是要传承传统戏曲的艺术精髓,保持我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我国戏剧是写意的、唯美的,这是跟西方戏剧不同的特色,这个必须坚持与弘扬。还有传统戏曲的唱腔,也应该传承精髓与特色,可以借鉴流行歌曲或美声唱法进行创新,但不能泯灭特色,否则就不成为戏曲了。在唱腔创新上,近年来流行的例如“京歌”等“戏歌”就是很好的艺术创新,这是戏曲唱腔与流行歌曲的结合,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与推崇。创新,是要在保持戏曲特色的基础上,创新传统戏曲的表演内容与艺术形式。一方面,戏曲在表演内容上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传统戏曲,演绎的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表现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其主旨虽是惩恶扬善,弘扬美德,但对于现代社会的部分受众,难免显得不合时宜,应该多编一些能表现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剧目及曲目,这样才能吸引当代观众。即便是演绎古人故事的剧目,也应该在思想内涵方面接上地气。2015年推出的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在票房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得到很多观众的好评。虽是改编近年来流行的粤剧《伦文叙传奇》,但能顺应当代观众的社会心理,描写的是广东乡村的“贫困生”伦文叙勤工俭学、自尊自强,白天卖菜晚上读书,最终因品学兼优考上状元的故事,这对当代年轻观众颇有激励意义,可称是一部穿古装的青春励志片。因此,传统戏曲的改编与新编,应该顺应与表现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主旨仍要坚持惩恶扬善,弘扬美德,但要让传统美德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要能够引起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戏曲在艺术形式上也要面向市场,不断探索革新。从传统戏曲的演变史上看,戏曲一直都处于优胜劣汰、革新演变的过程。戏曲行业内有人对我国目前一些剧种已经消失或濒于消失表示遗憾,呼吁国家应该大力扶持。我国戏曲史上曾有“花雅之争”,在清代中期,“雅部”的昆山腔和弋阳腔虽然受到清政府的大力扶持与保护,而作为“花部乱弹”的各地方戏曲虽然受到清政府禁演打压,但在民间蓬勃发展,最终“花部”对“雅部”是压倒性的胜出。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各个剧种、曲艺的从业者应该增强市场意识,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使戏曲在文娱市场上能站稳脚跟。戏曲的艺术创新,不仅可以在剧本上,在“唱、念、做、打”上下工夫,还可以和现代流行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等艺术娱乐形式相结合,探索普及与弘扬戏曲的新途径。例如前文开头提到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创造性地将传统粤剧与网游结合,为了打造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粤剧,从角色形象包装到音乐,以及舞台空间,广东粤剧院的主创团队花费一年时间做了诸多调整创新。演出时,虽然唱腔、表演动作仍是传统的粤剧,但呈现在舞台上的语言与传统文化的隔阂都已消弭,只剩下梦回唐朝的江湖,与那段爱恨情仇交织的故事,令观众大呼过瘾。虽然该剧也受到一些质疑,但在戏曲市场上,该剧的艺术创新无疑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与进一步探索。广东粤剧新世纪以来在戏曲动画片和戏曲电影上也有探索、创新的努力。戏曲片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迅速发展壮大的电影艺术品种,但毋庸讳言,随着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之后,戏曲片日渐衰落。2004年,世界第一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憨驸马》开播,红线女再次把粤剧电影带回舞台银幕。除了上文提到的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还有2017年推出的粤剧电影《柳毅奇缘》也在今年春节影城开场中受到观众欢迎,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因此,粤剧在艺术形式上的传承与创新,值得全国其他戏曲品种借鉴并进一步探索、发展。笔者认为,未来的戏曲革新与演变,还可以产生新的剧种,传统戏曲在文娱市场上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必定是“金子”。笔者相信,只要戏曲从业者能够直面市场,以市场的生存与竞争意识大胆进行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那么戏曲市场的低迷现状不仅可以改变,戏曲的新的春天也会来临。(莫岸洪)来源:中国艺术报

祖先的文明是今人的骄傲,但我们更应学习和继承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不是永远沿用祖先的模式,以“活化石”的传播者自居。“索尼”录音带、“柯达”胶卷普通老百姓现在不用了,原因并非质量不好,而是有新产品取代了它们。假如有人以保护文化遗产的名义号召大家恢复使用录音带和胶卷,恐怕响应的人一定不多。哑剧、无声电影这两种艺术都曾经辉煌过,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虽然现在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它们的精华仍然存在于其他艺术形式当中。戏曲本来就是用来娱乐的,古时用来娱神又娱人,旧社会教育水平低下,人口多为文盲、半文盲,因而戏曲承担了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功能。某些剧种常被称为“活化石”,令一些人感到无比自豪。可冷静想一想,为什么它们会成为“活化石”呢?是因为过去社会封闭,缺乏交流,因而千百年来当地人保持着古代的说话方式未变,其实古人未必愿意封闭,不想交流,而是受客观条件限制,被迫接受了这样的事实。现在我们终于开放了,但封闭带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教训决不应该忘记。不忘传统、尊敬祖先是对的,但方式却值得探讨。把祖先崇拜演化成现代人对祖先的刻板模仿,传承的就只是文化的外壳,而非灵魂。改革开放之后,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戏曲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创新必须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这句话是对的,但戏曲走不出困境不是因为继承传统不够,而是在于创新不够。可惜的是,很多人似乎对继承更为热心,对创新却缺乏诚意。每每有人尝试将新技术、新元素应用到戏曲时,就会遭到批评质疑或冷嘲热讽,仿佛一件古董被打碎了的感觉。哪怕出现一点可能让戏曲获得新生的创新萌芽,有的人就会如临大敌,口诛笔伐将其扼杀。这就歪曲了继承的精神实质,是对继承的片面理解,是一种孤立、静止的世界观。

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论文题目

作者:莫岸洪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看戏、听戏曾经在很长的历史上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但在21世纪的当代社会,传统戏曲在文化娱乐市场上却不太景气。虽然国家对戏曲的传承发展一直给予大力支持,虽然各大剧种不断推陈出新、陆续有新编戏曲面世,但是在文娱市场上,传统戏曲相比流行歌曲、影视剧、动画片、歌舞剧、网络游戏等,明显处于劣势,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2015年面世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在票房上取得了惊喜,三年来持续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与热捧。粤剧电影《柳毅奇缘》剧照《决战天策府》为我国首部“互联网+戏曲(粤剧)”,由广东粤剧院出品及排演,取材自3 D武侠网游《剑网3》,在此基础上改编创作。据报道,创作团队旨在用传统粤剧文化艺术结合现代时尚的网络游戏元素,针对年轻受众群体,创作一部思想积极向上、富有武侠风格的创新型粤剧,力求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文化品牌,并吸引、培养新一代粤剧观众。从市场结果上看,《决战天策府》达到了创作目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据报道,该剧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珠海、佛山等城市演出超30场次,超过5万人次进场观演,单次票房达到20万元左右。这在戏曲艺术的演出票房上,是很不错的成绩。从粤剧《决战天策府》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戏曲的复兴希望,也可得到传统戏曲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启示。传统戏曲在市场上的逐渐低迷,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娱市场也得到迅猛发展,各种文艺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尤其是随着影视剧的发展与普及,得到老百姓的喜爱与追捧,对戏曲市场的冲击力最大。三十多年来,戏曲市场逐渐萎缩,以至观众以中老年居多的地步。虽然客观上如此,我们也大可不必对戏曲市场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因为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渐强盛,国民的文化自信心也在逐渐增强。并且在近年来,国家加大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在文化建设上、在各层次教育上也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弘扬力度,因此,国民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对戏曲的鉴赏能力必定也在逐渐提升。那么,戏曲市场也必然不至于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但是,在当代对戏曲有利的大文化背景下,我们梨园从业者也必须“居安思危”,有所作为,才能肩负振兴戏曲的重任。戏曲从业者,包括剧作家、编导、戏曲演员等,如何才能有所作为呢?笔者认为,那就是要在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上下工夫。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体的,不能分割。传承,是要传承传统戏曲的艺术精髓,保持我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我国戏剧是写意的、唯美的,这是跟西方戏剧不同的特色,这个必须坚持与弘扬。还有传统戏曲的唱腔,也应该传承精髓与特色,可以借鉴流行歌曲或美声唱法进行创新,但不能泯灭特色,否则就不成为戏曲了。在唱腔创新上,近年来流行的例如“京歌”等“戏歌”就是很好的艺术创新,这是戏曲唱腔与流行歌曲的结合,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与推崇。创新,是要在保持戏曲特色的基础上,创新传统戏曲的表演内容与艺术形式。一方面,戏曲在表演内容上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传统戏曲,演绎的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表现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其主旨虽是惩恶扬善,弘扬美德,但对于现代社会的部分受众,难免显得不合时宜,应该多编一些能表现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剧目及曲目,这样才能吸引当代观众。即便是演绎古人故事的剧目,也应该在思想内涵方面接上地气。2015年推出的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在票房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得到很多观众的好评。虽是改编近年来流行的粤剧《伦文叙传奇》,但能顺应当代观众的社会心理,描写的是广东乡村的“贫困生”伦文叙勤工俭学、自尊自强,白天卖菜晚上读书,最终因品学兼优考上状元的故事,这对当代年轻观众颇有激励意义,可称是一部穿古装的青春励志片。因此,传统戏曲的改编与新编,应该顺应与表现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主旨仍要坚持惩恶扬善,弘扬美德,但要让传统美德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要能够引起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戏曲在艺术形式上也要面向市场,不断探索革新。从传统戏曲的演变史上看,戏曲一直都处于优胜劣汰、革新演变的过程。戏曲行业内有人对我国目前一些剧种已经消失或濒于消失表示遗憾,呼吁国家应该大力扶持。我国戏曲史上曾有“花雅之争”,在清代中期,“雅部”的昆山腔和弋阳腔虽然受到清政府的大力扶持与保护,而作为“花部乱弹”的各地方戏曲虽然受到清政府禁演打压,但在民间蓬勃发展,最终“花部”对“雅部”是压倒性的胜出。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各个剧种、曲艺的从业者应该增强市场意识,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使戏曲在文娱市场上能站稳脚跟。戏曲的艺术创新,不仅可以在剧本上,在“唱、念、做、打”上下工夫,还可以和现代流行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等艺术娱乐形式相结合,探索普及与弘扬戏曲的新途径。例如前文开头提到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创造性地将传统粤剧与网游结合,为了打造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粤剧,从角色形象包装到音乐,以及舞台空间,广东粤剧院的主创团队花费一年时间做了诸多调整创新。演出时,虽然唱腔、表演动作仍是传统的粤剧,但呈现在舞台上的语言与传统文化的隔阂都已消弭,只剩下梦回唐朝的江湖,与那段爱恨情仇交织的故事,令观众大呼过瘾。虽然该剧也受到一些质疑,但在戏曲市场上,该剧的艺术创新无疑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与进一步探索。广东粤剧新世纪以来在戏曲动画片和戏曲电影上也有探索、创新的努力。戏曲片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迅速发展壮大的电影艺术品种,但毋庸讳言,随着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之后,戏曲片日渐衰落。2004年,世界第一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憨驸马》开播,红线女再次把粤剧电影带回舞台银幕。除了上文提到的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还有2017年推出的粤剧电影《柳毅奇缘》也在今年春节影城开场中受到观众欢迎,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因此,粤剧在艺术形式上的传承与创新,值得全国其他戏曲品种借鉴并进一步探索、发展。笔者认为,未来的戏曲革新与演变,还可以产生新的剧种,传统戏曲在文娱市场上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必定是“金子”。笔者相信,只要戏曲从业者能够直面市场,以市场的生存与竞争意识大胆进行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那么戏曲市场的低迷现状不仅可以改变,戏曲的新的春天也会来临。(莫岸洪)来源:中国艺术报

戏曲传承论文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通称黄皮戏。清乾隆五十年起,相续进入北京演出,同时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融化,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现在我们称为京剧。    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角色行当的表演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有不同的特点,富有舞蹈性和高超的技巧。     京剧的服饰有它独立风格,色彩艳丽,描龙秀凤,五颜六色,质量考究,在舞台上大显身手。    京剧是以完整的故事情节,悦耳动听的声腔,色彩艳丽的服饰,更用高超的表演艺术吸引了古今中外广大观众,让人们享受到了中国戏曲的魅力,也使人们从故事情节中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劝人为善受到教育。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魂宝,祝愿它继续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京剧《白毛女》、《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越剧《西厢记》,评剧《刘巧儿》,沪剧《芦荡火种》,豫剧《朝阳沟》等。粉碎“四人帮”后,觅逑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传统剧,如京剧《谢瑶环》,》莆仙剧《春草闯堂》,吕剧《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 索引序列
  • 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论文范文
  • 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 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论文摘要
  • 戏曲的传承与创新论文题目
  • 戏曲传承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