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制度经济学相关论文选题方向

制度经济学相关论文选题方向

发布时间:

制度经济学相关论文选题方向

如果是世界经济专业,最好选国别研究。那你要根据自己将来想要进行的研究方向,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向。如果是为了快速毕业,就选导师喜欢的题目。不知道你是在南方读还是北方读,一般南方选题自由性大,北方有时导师会指定。主要还是自己有兴趣,要不然做着也感觉无趣。

所谓新制度经济学,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支流。新制度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 交易费用的提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这样,制度分析才被认为真正纳入了经济学分析之中。 (二)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鲁宾逊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才必须相互尊重产权。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 (三)企业理论 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与市场并存于现实经济世界这一事实做出了先驱性的解释,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 科斯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来,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惟一动力。 而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呢?科斯认为,由于企业管理也是有费用的,企业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其限度在于:利用企业方式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 (四)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总之,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 科斯的原创性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经过威廉姆逊等人的发挥和传播,交易费用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极富扩张力的理论框架。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假定已经构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所开创的。

一、生产问题生产问题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生产问题的基本问题就是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但在经济学、包括西方经济学、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中,关注最多的其实并不是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而是生产最大化问题。生产最大化问题就是产量的最大化问题(因为假定价格是已知的,所以产量最大化其实就是收益的最大化)。生产最大化表现为成本既定条件下的产量的最大化和产量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把生产问题简化为生产最大化问题时有问题的。因为,现代生产不是单个人独立进行的小生产,而是很多人协作进行的大生产,生产的组织(这里作动词用)和管理显然是生产的重要问题。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看成一个生产函数显然是过于简化了问题,因为不同的组织和管理就意味着不同的生产函数、而组织和管理显然不只是一个管理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涉及成本和效率问题。科斯注意到了传统经济学把厂商看作一个生产函数、生产问题简化为生产最大化问题的缺陷(之一),提出了经济学的第二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交易或交易成本问题,他没有注意到生产关系问题)。马克思经济学更关注生产关系问题(生产关系问题其实就是生产力问题,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不正确的,是生产力条件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条件结合形成生产力(结合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结合的),因此结合是形成生产力的条件,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形成的条件、制约着生产力(所以要按照生产力条件调整生产关系),马克思所讲的生产力其实很多都是讲生产力条件,他的历史唯物论是有缺陷的),生产关系问题显然是生产的基本问题(生产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还包括生产中的带有自然性质的技术关系(管理水平其实是管理技术问题,但管理技术及包括自然性质的技术关系、也包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涉及社会属性的技术问题))。这里的生产主要是狭义的,但在广义上也是成立的。二、交易成本问题传统经济学也关注成本问题,但其关注的主要是生产成本问题。科斯注意到了传统经济学的上述缺陷,他在《企业的本质》提出了企业是市场的替代机制、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等问题,在《社会成本问题》中较完整地提出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和分析工具,交易成本是与生产成本不同的成本,它是由于交易而产生。后来,很多新制度经济学家、法和经济学家都是运用科斯的交易成本这个分析工具。但是,科斯的创新是有缺陷的。他把企业看成市场的替代机制,是个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忽视了企业的“生产”(这里的生产从功能上讲是广义的、创新也是生产的内容之一)功能或生产力问题,生产的具体组织和管理也不是一个合约就能解决的(因为,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人是经济人、而合约又不可能是完全的)。三、分配问题传统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法和经济学,过度地关注生产最大化问题、产权问题、交易费用问题,而忽视了分配问题,阿马蒂亚??森强调了这个问题。从马克思经济学来看,分配问题不是独立于生产问题的,它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又是由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的。马克思的观点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分配的本质。现在有人主张不讲所有制、而在分配领域寻找社会主义、寻找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是极其幼稚和肤浅的看法

_free/3_shtml这上面的都是,都是免费的。你可以上去看一下。绝对安全。没有病毒。给你的参考题目:·《关于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研究》 ·《近期美元贬值的成因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美、英、德住房金融分析》 ·《美国人力资本投资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美股票期权制度的比较研究》 ·《美、德、日信用体系比较分析》 ·《美国风险投资发展及其趋势研究》 ·《欧洲会展经济研究》 ·《战后日本政府投资研究》 ·《财政投融资体制国际比较研究》 ·《战后日本物流业发展及其启示》 ·《西方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研究》 ·《跨国并购风险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跨国并购与我国对策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战略对策研究》 ·《安然事件之后美国证券监管制度的改革》 ·《“雁行模式”的变革与中国产业发展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以美国为例的分析》 ·《日本现代物流的发展经验及借鉴》 ·《日、韩、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 ·《日本城市地价变动及其经济影响分析》 ·《韩国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探讨》 ·《美国二战后的贸易政策研究》 ·《世界银行业国际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美国金融信托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政府应对经济长期衰退政策的评析》 ·《主要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进程、动因及战略意义》 ·《借鉴日本经验,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 ·《试论日本的通货紧缩》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国际比较与研究》 ·《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开放及启示》 ·《美国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及成功经验》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国际比较》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就业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OECD国家环境税制的国际比较》 ·《日本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借鉴》 ·《日本环境政策的变迁对中国食品贸易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 ·《国外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与引进》 ·《2003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研究》 ·《美国转让定价税则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对我国区域金融的风险及防范的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论经济全球化效应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韩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改革研究》 ·《我国利用外资中“超国民待遇”问题研究》 ·《供应链上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信用风险衡量方法对在华外资银行运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与QFII制度》 ·《20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补贴改革研究》 ·《APEC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研究》 ·《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其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汇率波动性对国际贸易流量影响研究》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管理》 ·《跨国并购中我国反垄断问题研究》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 论文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制度非均衡的表现 制度非均衡是导致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内在动机。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这种制度非均衡因素主要有两点。 主体行为错位。一般地说,国际货币制度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协调与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等几个方面。1973年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国家的货币制度进入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期,但作为布雷顿森林时代标志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却依旧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究其来源实际上是二战之后英美两个大国在各自提出的“凯恩斯计划”与“怀特计划”之间斗争的结果,代表了资本主义大国利益。由于IMF残存的旧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痼疾,使它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最后贷款人作用,反而因其在金融危机中开出一些不适当的“药方”而备受世人的非议。 IMF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旨在稳定国际汇价、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并通过提供短期信贷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不平衡问题的国际机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与世界银行和WTO并列称为世界三大经济“联合国”。50多年来,IMF对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汇率确定和货币政策都产生重大的影响。IMF始终以体现美国的国家利益为主线,美国在基金组织中一国所占的份额就达到18%,拥有绝对的否定权。IMF对会员国的贷款规模极其有限,而在资金分配方面又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其贷款按会员国交纳的份额分配,主要发达工业国占有份额的最大比重,但目前贷款资金最需要的都是发展中国家。另外,IMF提供贷款时附加的限制性条件极其苛刻,这种限制性条件是指IMF会员国在使用它的贷款时必须采取一定经济调整措施,以便在IMF贷款项目结束或即将结束时能够恢复对外收支的平衡。IMF同其它金融机构一样,在发放贷款时必须考虑贷款资金的回收问题,以保证它拥有的资金能够循环使用,就此而言,IMF发放贷款时附加限制性条件显然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从IMF近年来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贷款限制性条件的实际结果看,由于IMF对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不够准确和全面,附加贷款条件规定的紧缩和调整措施却给借款国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危机中,接受IMF的资金援助的东南亚各国都被迫按其所开的“药方”进行调整和改革,而这些“药方”都是:要求危机国采取财政紧缩和货币紧缩政策,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资进入并进一步稳定汇率;要求亚洲各国整顿金融机构,加速开放市场并迈向自由化,取消不平等的补贴政策等。IMF的这些限制性条件,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要求加速资本流动自由化,反倒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此外IMF对这些面临汇率风暴冲击的国家采取强制措施,不但无法恢复投资人的信心,反而加剧了资本的外逃;提高利率又迫使私人企业的资金成本大幅提高,从而加速破产的速度,并引发通货膨胀的急剧上升。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责美国借IMF对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贷款之名,实行“经济殖民主义”的掠夺。美国以援助为筹码逼迫东南亚各国开放国内市场,并要求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样更动摇了市场的信心,使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 制度缺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彻底瓦解,1976年签订以浮动汇率制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议从此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国际金融进入了一个没有体系的时期(注: 学术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称其为“没有体系的体系”,也有人将其归纳为牙买体系。它的内容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具有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资产,多样化的汇率安排,多种形式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及各国相对灵活的国内宏观政策选择,这种制度使国际金融市场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不存在“超国家”的制度因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只是各国对外货币政策和法规的简单集合。其特征表现为:各国对外货币政策转向自由放任,取消各种限制性制度,允许货币逐步走向自由流动和货币价格的自由浮动,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包含了一大批附属的制度,并且与社会中其他制度的复合体相互作用。总之,经济不只是市场机制,它还包括那些形成市场、构建市场和通过市场起作用或引导市场起作用的制度”(注:《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第33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后布雷顿森林时代所谓的“没有体系”是当前国际金融制度安排的总体特征,由于这种体系所造成的制度缺位使国际金融体系处于一定程度的无序状态,这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制度缺位具体表现在: (1)在金融危机的援救过程中缺乏最后的贷款者。目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的跨国境流动加快,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标准全球统一和国家干预国际化。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天然的缺陷——缺少“世界中央银行”,作为监管世界中央金融市场的“警察”和扮演国际最后贷款者。而这样的职责由IMF来承担是困难的,不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不进行国际经济秩序和制度的创新,难以防止货币危机的再次发生。 (2)迅速膨胀的国际资本市场缺乏国际监督和防险措施。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背后,有银行业的支持,使资本市场出现了所谓“高杠杆操作问题”;金融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交易量增长大大加快,而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使习惯于集中管理的监管制度更难实施,金融衍生工具在很大程度上由避险的工具演变成高风险的投资工具,金融危机爆发的突然性,使金融监管相形失色;“信心”这类心理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传播的高速度,媒介的某种倾向性,使信心越来越难以稳定,越来越容易大幅波动。 (3)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平稳的与金融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相匹配的国际资本市场对接机制。资本的全球化将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卷了进来,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对货币的自由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外汇储备的选择与管理上还不能适应国际资本流动与变化的节奏。这一方面是国际资本运动非核心国与核心国之间在经济制度安排上的不衔接,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的不衔接,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与各国经济制度的不衔接。金融的自由化进程过于迅速,出现了无序、波动过大和恶意投机以致破坏自由市场的趋势。自由化进程已带来三个问题:一是投机性成份超过投资性的程度;二是金融经济的虚拟化发展到超过真实经济太大太多的程度;三是自由化发展到发达国家失控、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的程度。 (4)对以对冲基金(Hedge Fund)为主要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缺乏必要的间接管理。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国际投机炒家运用对冲基金这种高杠杆的金融衔生工具疯狂炒作引起的。1998年10月传出的关于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向国际15家大银行融资35亿美元以挽救险些倒闭的颓势,反过来说明,对冲基金是有钱的游戏,它具有高回报,同时银行向其贷款风险也是相当大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提出要通过监管银行来加强有关对冲基金的管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提出征收资本交易税的设想,也是对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游资对各国金融市场的冲击的一定限制,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任何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都是对当时的世界经济现实作出的客观选择,现存的金融体制不是为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所设计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国际金融体制中的影响日益增强,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现行货币体系显然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它不能从根本上满足金融市场全球化、全球资金一体化以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客观要求,因此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制度非均衡存在必然产生制度需求,这里的制度需求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适应外部环境客观形势的变化进行制度变革,另一方面是为填补制度缺位而进行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变革与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进或创建新的国际金融机构。(1)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IMF在后布雷顿森林时代也曾起到过很大作用,但它在职能安排上已不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一是受美国及其它西方发达国家干预的色彩太浓;二是在其贷款的份额、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方面存在极大缺陷。目前需进一步扩大其防范和支持当事国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协调成员国的货币政策,提供中长期贷款以协助其克服国际收支的困难。(2)提高世界银行在稳定国际金融体制中的作用,提升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的职能。如让世界银行承担部分化解受害国金融风险的支持功能;发挥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的作用,加强对遭受危机袭击的国家实施资金援助。(3)许多经济学家都主张建立一个最后贷款人,来避免产生金融不稳定的过度道德风险。IMF难以担当最后贷款人的重责,我们倾向于建立一个诸如“世界金融组织”(WFO)的机构,制定新的规则和宗旨,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平等参与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的制定,规范国际金融市场行为。(4)以国际清算银行为中心,建立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国际金融预防风险的能力,为IMF或其它国际金融机构提供基础性材料,向有关成员国发出金融风险的预警信息。 第二,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许多国家由于银行管理不善,引发金融过度风险;或由于银行财务状况信息不透明,延误发现和解决风险的时机;或由于监督机构不独立,使制定的监督制度不能实施,因此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构已成为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1999年初,由七个发达国与十五个新兴国家组成的盟国金融小组商讨制订“财政透明度行为准则”、“公布数据的特殊标准”和“公司管理行为准则”等,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有利于建立一套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并实行金融监管。(2)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管理。对冲基金是有钱人的游戏,集中大笔资金利用汇市、股市和期货期权市场进行“立体投机炒作”,给一国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力。乔治·索罗斯认为:“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一体化带来的庞大资本,超越国际的无原则的移动。”对冲基金以及其它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是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对银行的跨境监督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和协调。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协调各方关系的。从国别上看,首先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要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次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三是加强地区间的国际金融合作和协调。另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则包括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和协调。需要提及的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高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有必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参加国际经济协调。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为地区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会越来越高,并将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中国在新的货币体系建立之前可能作出的选择是:一方面促进IMF的决策机制更加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另一方面我们可借鉴欧盟的做法,先在区域内协调,在东亚范围内用同一声音说话,凭借其整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抗衡,这样就有可能使欧美接受中国为代表提出的某些方案,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造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总之,国际货币体系是规范各国间货币金融交往所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产品,一方面存在搭便车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制度创新的特殊利益分配,这其中包含了制度变迁主导型国家对他国的部分权力控制。如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方面使美国大受“铸造税”之利,另一方面也使美国在二战后独霸西方社会的战略企图在经济领域又一次得逞。由于经济实力相对悬殊,大量发展中国家要求变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愿望最为强烈,是制度变迁的最迫切的需求者,但无力承担制度创新的责任,不能形成制度供给。但同时美国在全球社会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今天又不具备足够的权威来实施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实际上是一种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政府是决定制度供给的主导力量,这其中的原因不光是由于制度是公共产品,无人提供制度供给,最主要是由于政府拥有绝对权威,其手中握有暴力潜能,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特别作用。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今天,象二战之后单纯依靠一个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不可能的,而只能依靠国际社会的多边协商与外交力量的制衡,这其中发展中国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元与日元的崛起,将与美元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这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高境界在全球采用单一国际货币的最终目标也会越来越遥远。储备货币的确定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个关键,而对储备货币的所在国来讲又意味着极大的制度创新的优势。美国、欧盟与日本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都有着强烈的制度创新的意愿,纷纷提出有关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构建框架的设想,从实力比较,因此美国、欧盟与日本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制度创新的主要力量。由于改革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收益等于制度的边际成本,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均衡必然是边际的和局部的,这也意味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个渐进与漫长的过程。【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2] 潘英丽:《全球视角的金融变革》,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 张宇燕:《东亚金融危机与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3-4期。 [4] 李晓西:《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5-6期。 [5] 张宝珍:《改革国际金融体系 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世界经济》1999年第5期。

制度经济学论文选题方向

_free/3_shtml这上面的都是,都是免费的。你可以上去看一下。绝对安全。没有病毒。给你的参考题目:·《关于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研究》 ·《近期美元贬值的成因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美、英、德住房金融分析》 ·《美国人力资本投资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美股票期权制度的比较研究》 ·《美、德、日信用体系比较分析》 ·《美国风险投资发展及其趋势研究》 ·《欧洲会展经济研究》 ·《战后日本政府投资研究》 ·《财政投融资体制国际比较研究》 ·《战后日本物流业发展及其启示》 ·《西方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研究》 ·《跨国并购风险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跨国并购与我国对策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战略对策研究》 ·《安然事件之后美国证券监管制度的改革》 ·《“雁行模式”的变革与中国产业发展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以美国为例的分析》 ·《日本现代物流的发展经验及借鉴》 ·《日、韩、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 ·《日本城市地价变动及其经济影响分析》 ·《韩国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探讨》 ·《美国二战后的贸易政策研究》 ·《世界银行业国际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美国金融信托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政府应对经济长期衰退政策的评析》 ·《主要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进程、动因及战略意义》 ·《借鉴日本经验,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 ·《试论日本的通货紧缩》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国际比较与研究》 ·《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开放及启示》 ·《美国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及成功经验》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国际比较》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就业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OECD国家环境税制的国际比较》 ·《日本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借鉴》 ·《日本环境政策的变迁对中国食品贸易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 ·《国外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与引进》 ·《2003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研究》 ·《美国转让定价税则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对我国区域金融的风险及防范的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论经济全球化效应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韩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改革研究》 ·《我国利用外资中“超国民待遇”问题研究》 ·《供应链上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信用风险衡量方法对在华外资银行运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与QFII制度》 ·《20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补贴改革研究》 ·《APEC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研究》 ·《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其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汇率波动性对国际贸易流量影响研究》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管理》 ·《跨国并购中我国反垄断问题研究》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 论文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制度非均衡的表现 制度非均衡是导致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内在动机。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这种制度非均衡因素主要有两点。 主体行为错位。一般地说,国际货币制度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协调与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等几个方面。1973年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国家的货币制度进入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期,但作为布雷顿森林时代标志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却依旧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究其来源实际上是二战之后英美两个大国在各自提出的“凯恩斯计划”与“怀特计划”之间斗争的结果,代表了资本主义大国利益。由于IMF残存的旧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痼疾,使它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最后贷款人作用,反而因其在金融危机中开出一些不适当的“药方”而备受世人的非议。 IMF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旨在稳定国际汇价、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并通过提供短期信贷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不平衡问题的国际机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与世界银行和WTO并列称为世界三大经济“联合国”。50多年来,IMF对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汇率确定和货币政策都产生重大的影响。IMF始终以体现美国的国家利益为主线,美国在基金组织中一国所占的份额就达到18%,拥有绝对的否定权。IMF对会员国的贷款规模极其有限,而在资金分配方面又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其贷款按会员国交纳的份额分配,主要发达工业国占有份额的最大比重,但目前贷款资金最需要的都是发展中国家。另外,IMF提供贷款时附加的限制性条件极其苛刻,这种限制性条件是指IMF会员国在使用它的贷款时必须采取一定经济调整措施,以便在IMF贷款项目结束或即将结束时能够恢复对外收支的平衡。IMF同其它金融机构一样,在发放贷款时必须考虑贷款资金的回收问题,以保证它拥有的资金能够循环使用,就此而言,IMF发放贷款时附加限制性条件显然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从IMF近年来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贷款限制性条件的实际结果看,由于IMF对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不够准确和全面,附加贷款条件规定的紧缩和调整措施却给借款国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危机中,接受IMF的资金援助的东南亚各国都被迫按其所开的“药方”进行调整和改革,而这些“药方”都是:要求危机国采取财政紧缩和货币紧缩政策,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资进入并进一步稳定汇率;要求亚洲各国整顿金融机构,加速开放市场并迈向自由化,取消不平等的补贴政策等。IMF的这些限制性条件,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要求加速资本流动自由化,反倒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此外IMF对这些面临汇率风暴冲击的国家采取强制措施,不但无法恢复投资人的信心,反而加剧了资本的外逃;提高利率又迫使私人企业的资金成本大幅提高,从而加速破产的速度,并引发通货膨胀的急剧上升。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责美国借IMF对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贷款之名,实行“经济殖民主义”的掠夺。美国以援助为筹码逼迫东南亚各国开放国内市场,并要求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样更动摇了市场的信心,使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 制度缺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彻底瓦解,1976年签订以浮动汇率制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议从此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国际金融进入了一个没有体系的时期(注: 学术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称其为“没有体系的体系”,也有人将其归纳为牙买体系。它的内容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具有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资产,多样化的汇率安排,多种形式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及各国相对灵活的国内宏观政策选择,这种制度使国际金融市场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不存在“超国家”的制度因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只是各国对外货币政策和法规的简单集合。其特征表现为:各国对外货币政策转向自由放任,取消各种限制性制度,允许货币逐步走向自由流动和货币价格的自由浮动,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包含了一大批附属的制度,并且与社会中其他制度的复合体相互作用。总之,经济不只是市场机制,它还包括那些形成市场、构建市场和通过市场起作用或引导市场起作用的制度”(注:《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第33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后布雷顿森林时代所谓的“没有体系”是当前国际金融制度安排的总体特征,由于这种体系所造成的制度缺位使国际金融体系处于一定程度的无序状态,这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制度缺位具体表现在: (1)在金融危机的援救过程中缺乏最后的贷款者。目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的跨国境流动加快,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标准全球统一和国家干预国际化。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天然的缺陷——缺少“世界中央银行”,作为监管世界中央金融市场的“警察”和扮演国际最后贷款者。而这样的职责由IMF来承担是困难的,不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不进行国际经济秩序和制度的创新,难以防止货币危机的再次发生。 (2)迅速膨胀的国际资本市场缺乏国际监督和防险措施。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背后,有银行业的支持,使资本市场出现了所谓“高杠杆操作问题”;金融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交易量增长大大加快,而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使习惯于集中管理的监管制度更难实施,金融衍生工具在很大程度上由避险的工具演变成高风险的投资工具,金融危机爆发的突然性,使金融监管相形失色;“信心”这类心理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传播的高速度,媒介的某种倾向性,使信心越来越难以稳定,越来越容易大幅波动。 (3)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平稳的与金融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相匹配的国际资本市场对接机制。资本的全球化将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卷了进来,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对货币的自由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外汇储备的选择与管理上还不能适应国际资本流动与变化的节奏。这一方面是国际资本运动非核心国与核心国之间在经济制度安排上的不衔接,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的不衔接,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与各国经济制度的不衔接。金融的自由化进程过于迅速,出现了无序、波动过大和恶意投机以致破坏自由市场的趋势。自由化进程已带来三个问题:一是投机性成份超过投资性的程度;二是金融经济的虚拟化发展到超过真实经济太大太多的程度;三是自由化发展到发达国家失控、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的程度。 (4)对以对冲基金(Hedge Fund)为主要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缺乏必要的间接管理。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国际投机炒家运用对冲基金这种高杠杆的金融衔生工具疯狂炒作引起的。1998年10月传出的关于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向国际15家大银行融资35亿美元以挽救险些倒闭的颓势,反过来说明,对冲基金是有钱的游戏,它具有高回报,同时银行向其贷款风险也是相当大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提出要通过监管银行来加强有关对冲基金的管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提出征收资本交易税的设想,也是对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游资对各国金融市场的冲击的一定限制,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任何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都是对当时的世界经济现实作出的客观选择,现存的金融体制不是为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所设计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国际金融体制中的影响日益增强,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现行货币体系显然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它不能从根本上满足金融市场全球化、全球资金一体化以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客观要求,因此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制度非均衡存在必然产生制度需求,这里的制度需求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适应外部环境客观形势的变化进行制度变革,另一方面是为填补制度缺位而进行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变革与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进或创建新的国际金融机构。(1)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IMF在后布雷顿森林时代也曾起到过很大作用,但它在职能安排上已不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一是受美国及其它西方发达国家干预的色彩太浓;二是在其贷款的份额、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方面存在极大缺陷。目前需进一步扩大其防范和支持当事国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协调成员国的货币政策,提供中长期贷款以协助其克服国际收支的困难。(2)提高世界银行在稳定国际金融体制中的作用,提升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的职能。如让世界银行承担部分化解受害国金融风险的支持功能;发挥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的作用,加强对遭受危机袭击的国家实施资金援助。(3)许多经济学家都主张建立一个最后贷款人,来避免产生金融不稳定的过度道德风险。IMF难以担当最后贷款人的重责,我们倾向于建立一个诸如“世界金融组织”(WFO)的机构,制定新的规则和宗旨,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平等参与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的制定,规范国际金融市场行为。(4)以国际清算银行为中心,建立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国际金融预防风险的能力,为IMF或其它国际金融机构提供基础性材料,向有关成员国发出金融风险的预警信息。 第二,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许多国家由于银行管理不善,引发金融过度风险;或由于银行财务状况信息不透明,延误发现和解决风险的时机;或由于监督机构不独立,使制定的监督制度不能实施,因此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构已成为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1999年初,由七个发达国与十五个新兴国家组成的盟国金融小组商讨制订“财政透明度行为准则”、“公布数据的特殊标准”和“公司管理行为准则”等,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有利于建立一套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并实行金融监管。(2)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管理。对冲基金是有钱人的游戏,集中大笔资金利用汇市、股市和期货期权市场进行“立体投机炒作”,给一国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力。乔治·索罗斯认为:“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一体化带来的庞大资本,超越国际的无原则的移动。”对冲基金以及其它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是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对银行的跨境监督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和协调。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协调各方关系的。从国别上看,首先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要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次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三是加强地区间的国际金融合作和协调。另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则包括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和协调。需要提及的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高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有必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参加国际经济协调。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为地区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会越来越高,并将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中国在新的货币体系建立之前可能作出的选择是:一方面促进IMF的决策机制更加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另一方面我们可借鉴欧盟的做法,先在区域内协调,在东亚范围内用同一声音说话,凭借其整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抗衡,这样就有可能使欧美接受中国为代表提出的某些方案,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造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总之,国际货币体系是规范各国间货币金融交往所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产品,一方面存在搭便车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制度创新的特殊利益分配,这其中包含了制度变迁主导型国家对他国的部分权力控制。如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方面使美国大受“铸造税”之利,另一方面也使美国在二战后独霸西方社会的战略企图在经济领域又一次得逞。由于经济实力相对悬殊,大量发展中国家要求变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愿望最为强烈,是制度变迁的最迫切的需求者,但无力承担制度创新的责任,不能形成制度供给。但同时美国在全球社会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今天又不具备足够的权威来实施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实际上是一种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政府是决定制度供给的主导力量,这其中的原因不光是由于制度是公共产品,无人提供制度供给,最主要是由于政府拥有绝对权威,其手中握有暴力潜能,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特别作用。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今天,象二战之后单纯依靠一个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不可能的,而只能依靠国际社会的多边协商与外交力量的制衡,这其中发展中国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元与日元的崛起,将与美元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这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高境界在全球采用单一国际货币的最终目标也会越来越遥远。储备货币的确定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个关键,而对储备货币的所在国来讲又意味着极大的制度创新的优势。美国、欧盟与日本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都有着强烈的制度创新的意愿,纷纷提出有关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构建框架的设想,从实力比较,因此美国、欧盟与日本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制度创新的主要力量。由于改革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收益等于制度的边际成本,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均衡必然是边际的和局部的,这也意味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个渐进与漫长的过程。【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2] 潘英丽:《全球视角的金融变革》,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 张宇燕:《东亚金融危机与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3-4期。 [4] 李晓西:《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5-6期。 [5] 张宝珍:《改革国际金融体系 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世界经济》1999年第5期。

互联网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摘要] 从制度、人员、管理角度看,目前中国企业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分析企业制度、预算控制、内部牵制、内部审计、绩效测评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地位,从而对内控体系的构建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企业会计要素 一、企业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会计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它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真实与可信,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与完整,确保企业高效率管理,最终实现经营目标。目前我国企业对会计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正处于摸索阶段,内部控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进行分析。 从制度角度来看,内控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有些企业虽然也建立了相关的内控制制度,但缺乏科学性与连贯性。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很多规章制度比较比较零散,条块分割,有些相互重复甚至相互矛盾。而有些企业制订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形式,没有人去认真考核检查,其执行效果往往很差。 从人员角度来看,对内控制度缺乏足够认识,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很多企业领导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内控制度可有可无,以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规章制度,这导致了内控制度的执行者对内控制度比较淡漠,责任心不强,甚至出现内控关键环节失控或串通舞弊导致内控失灵的现象。 从管理角度来看,执行力度不够,内外监督乏力。很多企业对于内控制度执行比较随意放任,某些企业的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导致执行力度不够。另外有些比较完善严密的内控制度,由于相关人员的不重视也导致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其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失去了其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相应的,对于执行过程的内外部监督也不够。一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相对独立性,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而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也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监督力度不够。 二、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应考虑的因素 根据对企业内控体系现存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制度、预算控制、内部牵制、内部审计、绩效测评均会对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产生影响,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的地位来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企业制度:内部会计控制的前提。内部会计控制机制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运行制约关系,只有以良好的管理机制为前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内部会计控制应与企业的管理结构相一致。 预算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全面预算要以明确经营目标为前提,采取分权管理和控制管理的模式,将决策权进行分解,并通过适当授权进行内部控制。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要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要科学规范企业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执行程序、对预算结果及时进行分析,对预算差异进行控制。 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的保证。内部牵制是指在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及各岗位间所建立的互相验证、互相制约的关系。坚持牵制制度,需要明确各单位和部门的职能与性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赋予其相应的权限,职责与权力必须尽可能以规范文件的方式明确地授予具体的部门、岗位和人员,以免发生越权或在出现错误或舞弊时相互推诿扯皮。 内部审计:内部会计控制的手段。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计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核、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各职能部门执行指定职能的履行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报告内控制度的执行结果。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者总经理领导,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此外可以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 绩效测评:内部会计控制的条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内部会计控制度是否有效、是否可行、均需通过科学的测评,所以要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考评体系。必须确定正确的测评标准,并确定科学的步骤与方法,必须对内控制度体系的各组织之间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客观公正地给予考核评价、奖励或惩罚。 企业应全面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同时提高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素质,加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强化内外部监督制度,在一定的内外部条件与环境下构建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为避免日后的频繁修改影响规范的稳定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制度具体,可操作性强,不应过于强调其严密性和完整性。此外,要发动各方面的管理者和各方面的员工主动介入和参与内控制度的各项活动,提高内控制度的实施水平和实施效果。

经济学有哪些值得推荐给初学者的论文 (Paper)?2015-04-28 pgl147258 【周皓南的回答(5票)】:第一次答题,能力所限,还请各位知友多多包涵。这个问题其实挺难答的,原因很简单:何为“值得”,何为“初学者”,每个答主们都可能因为自己的专业、研究和阅读范围,给出不一样的回答。就这点来说,不能说任何答主的回答是不对的。首先,和题主同为初心者,我觉得经济学作为一门高度体系化的学科,是不能脱离教材和知识结构说事的。所以,题主可以,也应该去继续阅读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其次,阅读paper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掌握方法,那么就如 @Jichun Si 所说,没有知识基础便不可能知道如何应用方法;而如果是对经济学的各方面作一些大略的了解,或是像 @SlowMover 所说,尝试去掌握一些idea的话,读他推荐的几本期刊都是不错的。[我也不完全同意SlowMover对于methodology的想法,不过也不需要说太多,下面一段会提到一点,这件事情本身在学界应当也不是没有争议的,对于初学者,避开这种争议也是不错的一种选择。不过我依旧认为搭建数理模型本身便是一种idea的体现,而不仅仅是方法问题,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expected utility theory和prospect theory对于数理模型和公理假设的运用]而同时经济学作为一个知识学科的一大特点又是:如何定义所谓的知识结构?上面有答主说到了Gary Becker。我在还没有进入芝加哥大学就读时便深深敬仰其学术成就,即使当时还不能完全读懂他的任何著述。但是,作为芝加哥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Gary Becker的理论也必然是基于一些会被其他学派challenge的理论上的。简单的问题:如果让米塞斯绘制一张经济学的结构图,他的答案会有多少和Becker或是小卢卡斯不一样,甚至相矛盾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此处也就暂且说这么多。对于初学者,我个人觉得阅读经济学书籍的时候可以适当把各学派的观点糅合一下,但也可以只看芝加哥/奥地利的。并不是特别影响收获方面的东西。我在芝加哥大学本科学习中级微观的过程当中还是很注重文献阅读的,我觉得读paper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方面,合适的文献可以让我知道,自己在芝大上课做的题目到底是怎样研究出来的,它的语境是什么?它的思想源于何方,又有什么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拓展阅读这些paper也是非常好的精神调剂=。=(我在上面说到的prospect theory实际上便是我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题,但我们并没有在课上了解到。这样一来,Tversky和Kahneman的文献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最好的拓展阅读吧)介绍具体东西之前吐一个槽。我觉得直接扔journal list是一个不太好的回答,原因是因为journal本身涉及到一个专业性的问题,对于题主没有“直接的”帮助作用(举两个例子:我个人认为最近看到的AER上面的文章已经很少有能直接让初学者看明白的东西,或是让初学者觉得“我好像上课的时候/自己读书的时候读到过它”的内容了;但同时,最近的RES上面有介绍对于一个status quo constraint的utility maximization model的发展,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比较适合初学者的paper,原因很简单:我看到了围绕价格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utility maximization,我可以通过这篇paper看到这个核心概念的发展,和一些所谓“原理”所没有考虑到、或者值得去考虑的核心问题。这里的东西写得很快,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会回头好好写一下)。不过,大多数上面提到的journal都可以选取一些文章看看的,这里不多说。鉴于题主的阅读范围主要涉及最基本的价格理论和货币理论,以及一些计量(其实我很好奇为什么要这样读。。),下面就推荐一些我觉得这一方面最有价值的paper,以及我比较推荐的阅读方法。我的标准很简单:奠基性的一定要读,开拓理论框架的也是值得一读的。(这其中我也算上了一些书的excerpt,我是觉得除了一些经济学史书籍比如斯蒂格利茨的The Roaring Nineties,没有必要推荐全书,特别是一些“流行经济学”书籍)Gary S Becker,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第一章 最最简练但又最最精妙的对于理性选择的论述。值得注意的点是:什么是purposive 这个pdf谷歌的出来。与之相对应的:Gary Becker, Irrational Behavior and Economic Theory。jstor可查。Irrational Behavior是不是真的irrational到无法用理性的模型取推测?Becker的想法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前两篇东西(最多再加上一个risk-aversion)的应用:Becker & Murphy, A Theory of Rational Addiction。jstor可查。上面有人说到了Becker的核心成就(把“非经济学”的东西纳入到经济学范畴当中),我其实是不完全同意的,看上面三篇paper就能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想了。而且,做Becker这行的人还真不少,比如说芝加哥另一位诺奖得主Theodore W Schultz。他的Economics of Fertility (1974)值得一读,nber可查。同样,关于经济学,或者说价格理论最核心的东西,弗里德曼有一篇非常不错的paper。1966年的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问题就来了:你说弗里德曼这篇paper是在说idea还是在说methodology?很多时候这两个概念是不分家的)我觉得楼主在未来的阅读当中可能会接触到更清楚的也更深层次的概念,如果要对这些概念(主要是价格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有了解的话,可以参考下面的paper,限于能力,如果我的介绍有任何问题,请不吝指出:Liabson (1997), Golden Eggs and Hyperbolic Discounting。讲intertemporal choice里面的non time-consistent discounting问题,是intertemporal问题在中级之上的非常好的拓展。Rosen (1999) Potato P 这位能力足以拿诺奖,但却英年早逝的芝加哥学派少壮派经济学家努力告诉我们Giffen good本身的存在性是有疑问的。(很好的衔接了曼昆吧~)Arrow (1950) A Difficulty in the Concept of Social Welfare。这篇就不用多说了吧~阿罗的paper虽然初学者看起来会有些吃力,但是里面的数理逻辑是可以把人领进经济学的神奇殿堂的。Samuelson (1977) S Petersburg P 萨缪尔森老人家写的对于圣彼得堡悖论的历史总结。非常好的告诉了我们这个引发冯诺依曼思考expected utility theorem的历史悖论怎样产生、如何解决、有什么新的发展。Kahneman & Tversky (1981)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Hayek (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和哈耶克老爷子一脉相传的一篇东西——Invisible hand and welfare economics by S因为我本人对于货币理论了解实在不多,所以也不敢大肆推荐相关的paper。但是还是可以介绍一些的,这次直接拿上课的syllabus截屏了——主要是trevor gallen给的,一些关于经济增长模型的介绍。最后再推荐两本书:Friedman的Capitalism and Freedom以及Becker的Economic Theory。大概就这么多了。做research空隙写出来的东西,请多多指教。----------------------------------------------------------------------回复 @SlowMover :我还是比较赞同针对我的回答补充的部分的。就像我的答案最开始也说了,这个题目因为本身提法太模糊,所以必然会有同等“正确”,但是不一样的解释或者不一样的方向的,也是因为经济学这个学科本身的特点,答题者给出的答案会受到答题者经验、阅历的限制。我确实在一段时间之内还是受到chicago school的影响比较深,也是因为他们的approach (姑且说是从methodology的角度)我比较能够接受,也觉得这样的approach为经济学构建了一个比较rigorous的学科体系。至于chicago school的问题,heckman和list之间的divergence确实很有意思,在此不提。shiller如果跟fama和hansen并在一起,他的那句话的意思也不一定是“算是客气”(这方面我读的就比较少了,仅是个人推断)。其实我的答案给的paper推荐倒是挺少涉及到所谓methodology和idea的纠缠之中的。比如becker的economic approach,这就是我觉得最基本的可以给初学者看的idea(也是我在学中微时候老师给我们看的第一篇paper。顺带,当时)。包括后面的irrational model,即使这是个模型问题,“取平均”照样也是一种思想,就跟我们看baby rudin的证明一样,尝试从methodology里面看到一些sparks of idea,未免也不是一件坏事。再多说几句,我现在看paper的时候也是会有意跳掉各种数学证明,甚至很多时候会把建立模型的所有部分都跳过不看,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也不是没有坏处,要看他看的是怎样的paper。举个例子,Willig (1976) 在AER上面发了一篇Consumer surplus without apology。核心概念就是用一堆数学说明CS是可以rigorously(在统计学的意义上)反映CV和EV的。问题就是这篇文章除了最开头以外通篇都是数学。。。这样的paper从methodology的角度必然是不适合初学者看的,但是,即使idea非常明白,初学者能够接受,也只是停留在“接受”的层次而已,因为其实初学者不知道衡量welfare的这几个概念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的联系,除了计算时候调整一下curve和upper lower bound。如果真的沉下心去看一篇paper,那么必然能够从method当中获得和经济学思维有关的收获。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倒是觉得method和idea的问题初学者大可不用选择性的去刻意扬弃,看paper的时候采用一种integrated approach,各取所需即可。最后随便说几句 petersburg那个例子——如果说idea是marginal utility递减我倒觉得不如直接说人们大多数时候(“在一定的规则下”)是risk-averse的。这就涉及到idea有多少个层次的问题了。总的来说因为不知道题主的需求,所以也很难说拆解paper需要拆解到什么程度。毕竟这也不是一道“how to read an economics paper”的问题。最后的最后。。因为SlowMover要被recursive method这本书虐。。等我到了SlowMover的层次以后求带~233333【komarikamikita的回答(4票)】:You do not need paper, but you need 【知乎用户的回答(5票)】:UPDATE其实说到给初学者推荐PAPER,第一想到的是这个:The Mystery of the Vanishing Benefits: An Introduction to Impact Evaluation从一篇里学到的知识/指导思想支撑我高分过了3门考试……——————————————————————————————————————————以前参加过一个Scientific Writing Workshop,搬运一下当时导师推荐的文献来源(见最后)。虽然这些期刊看着超专业怪唬人的,但大部分有一定数学和计量基础的话就能看懂。知乎之前有个问题:如何评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Gary Stanley Becker 的学术成就?用经济学来建立人类行为的统一分析模型,并让所有学科都为其所用,为模型提供合适的参数和假定。现在很多PAPER都是走这个路线(不过也有可能是我的专业方向是这样,曾经选了个发展经济学的seminar,阅读材料把什么科教文卫、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blabla的都包括了,这·些·都·是·经·济·学·论·文……后来还上过研究恐怖主义、青少年犯罪、移民与社会问题之类的课也是一样),如果题主不是想要钻研理论,这些读起来还挺轻松有意思的。发现全新的视角或者是看到作者对数据做了非常巧妙的处理时真是不由自主地在心里点上32个赞。当然如果志在理论的话……还是多看经典教材吧。Good general journal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o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o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o Econometricao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o Economic JournalGood specific journals: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o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o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o Journal of Financeo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o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o … Journals specialized in survey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o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Working paper NBER Working Papers (National Bureau ofEconomic Research)o CEPR Working Paperso IZ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o Working Papers of the IMF, ECB, World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 of good universities【JunAccount的回答(2票)】:推荐看journal of economic 每期邀请相关领域的大牛写几篇,高屋建瓴,语言通俗。【米笑的回答(2票)】:半夜被吵醒,来逛知乎看到这个,哎呀你们这些人呐,人家要推荐给初学者的paper,你们就搬出顶尖期刊都是好文来敷衍人家,太坏啦。初学者嘛,可以看看的paper,我觉得该是满足,第一,数学少的。第二,文章有意思但不难理解,第三,文笔不错的。JPE,JEL神马的,人家非专业,不一定会去一期一期借来看。然后我突然就想到这篇文章了,觉得写得不错,还挺适合初学者的:Roth, A E (2007) Repugnance as a Constraint on M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1(3), 37-话说,权力的游戏第四季不是刚结束嘛,我特别喜欢这戏里面小恶魔在庭前慷慨激昂的一番呈词,当时看完后我就想起这篇文章了。然后免费下载的我只找到这个working paper的版本:pdf看了一下这个的开头,与我当年在JEP上读得最终版略有用词上的不同,但内容应该是一样的。若是你学校图书馆有订阅,那就用上面给的cite去搜索,没的话就看上面的网址链接吧。就酱,希望你喜欢~【知乎用户的回答(3票)】:推荐看Debreu的monograph- theory of ------以及我觉得很多人列的经济学所谓入门的书籍没什么读的必要…有那功夫不如学学数学【城市猎人的回答(1票)】: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 更新描述或封面作者: 罗卫东 编选ISBN: 9787308056137这本书里边大部分都是论文。我推荐其中的一篇《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 哈耶克。【NeiLHG的回答(0票)】:不知道题主有没有法律方面的兴趣。当初因为看经济法所以接触了大学里一门经济学与法律的课程,收益很多。推荐张五常的书目。都是一些有趣的生活小例子阐述了背后的经济学理论。【Mephisto的回答(0票)】:不要自以为这两本基础入门书籍就可以帮你读很多paper了……而且读paper是很浪费时间的学习手段。通常paper都是长篇大论证明了几个结论,而教科书里会以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教给你(如果不是适合当下阶段的,教科书也会告诉你)。如果你是想入门经济金融领域,以下教科书不错推荐教科书:Principle of Micro/MacroeconomicsIntermediate Micro/MacroeconomicsPrinciple of Corporate FinanceStrategies and Games入门会计学统计学(如果会了就不用了……)【邹邹1990的回答(0票)】:经济学的烟酒僧表示看paper也头痛啊,初学者就应该先看入门级的教材然后不断升入。掌握经济学的各种方法论,原理,知道如何运用。然后针对性的看相关的paper,看paper应该是带着问题,寻求答案的思路去阅读思考。【SATBBB的回答(0票)】:paper读得越多,越觉得扎实基础的重要。不过learning by doing could be a way。【顾志耐的回答(0票)】:只学了曼昆那本书离能看明白经济学五大期刊上的Paper的距离还是有点远的,这里我也认同 @Jichun Si 说的,在开始的阶段还是去读一些教科书为好,因为教科书已经把成书的时间之前的经典理论都涵盖了。如果实在想读Paper,建议还是从文献综述读起。上面提到的JEL上面的文献综述都很不错。我在这里再给一点别的思路,列一些上面几位都没有说过的领域。如果你对新制度经济学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些这个领域的文章。这个领域有很多经典的论文,并不用很复杂的数学模型,但是思想很深刻,有助于对用经济学的思想审视这个世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下面列一些我自己读过的RH Coase The Theory of The Firm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这两篇经典论文可谓“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奠定了产权经济学的开端。接下来推荐一下我特别崇拜的经济学家 Mancur Olson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Economic Growth, Stagflation, and Social RigiditiesMancur Olson的理论经常是前人从来没有说过的,令人眼前一亮,读完之后可以让人对社会的组织结构有新的认识。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领域的很多论文也比较好懂,而且读起来可能更有意思一点。这样的论文重点在于实验设计,后面会用一些统计学的方法去检验结论,如果你有统计学基础,读下来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我对行为经济学发展的前景还存在疑虑。【雨田雨辰的回答(0票)】:以下主要是对金融研究的学习,转自我给另一个题主的类似回答:首先,我觉得题主可以尝试先了解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历史。这个过程可以帮助题主可以理清每一个理论的产生背景和意义,从而使题主更容易整理出自己的金融知识体系。在这里,我有一本书推荐题主看看,邵宇和刁羽的《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这本是主要是针对资产定价相关理论的。这本书在前言部分,总结了现代金融学从1900年巴舍利耶的《投机理论》到黄和达菲的有限证券市场的动态阿罗-德布鲁均衡的相关发展历史,通过阅读这一部分,题主应该会对现代金融学的体系发展和每一个理论所关注和回答的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进一步,这本书的微观金融学部分很好的将这个历史中的主流金融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类,条理十分清晰。具体说来,总结了投资者行为(即投资者效用最大化)衍生的资产定价理论、金融市场无套利定价条件在不同模型假设下的表达、B-S方法和风险中性定价在衍生产品定价方面的应用、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和金融市场理论等。每一个方面都是资产定价领域的重点问题。而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数学部分则很好的总结了需要用到的数学基础。其次,我认为题主可以基于不同的金融分支阅读各领域自身的总结性文章。在这里,我有两篇推荐题主阅读。首先,是哈佛的John Y Campbell今年写的《Empirical Asset Pricing: Eugene Fama, Lars Peter Hansen, and Robert Shiller》。这一篇文章主要总结了上世纪70年之后基于SDF的当代资产定价理论,非常详尽,适合题主对当代资产定价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上有一个大致的学习,并且Shiller的理论是Behavior Finance方面的先河,现在很多热点的information economics问题都是从这一个分支逐渐发展出来的。第二篇文章是B Espen Eckbo的《Corporate Takeovers: Modern Empirical Developments》。这一篇文章总结了公司并购方面的实证研究的建立,对于题主对并购理论和实证方法的理解有一定的好处。这一篇文章的最大好处是每一个部分都是基于一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利于题主在学术生涯中形成问题导向型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不断的发现问题并产生解答问题的欲望。其他的参考读物,我认为题主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阅读各个领域的经典教材。比如,Bodie的《Investments》对资产定价方面的基础知识有所介绍,Stephen A Ross的《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对于公司金融学相关知识有所介绍,还有Hull的《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对于衍生品定价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个人认为,题主的数学本科背景很适合这个方向的发展,恰好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很初步,未来空间辽阔,金融工程技术的掌握一定可以获得政策红利)。当然如果题主读了上述综述性文章,有兴趣也可以读一读参考文献中的原始论文。主要可以读一读Markowitz、Sharpe、Fama、Merton、Black & Scholes、Ross、Breedon、Duffie & Huang、Fama & French、Shiller等人的文章。由于重要理论实在是太多,不在这里赘述。BTW,我也不认同 @Jichun Si的看法,你现在这个阶段就是应该多多的看一些总结性读物和原滋原味的论文,从中间获得最直接的idea,methodology是后话,但学术思想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一般学术思想都在introduction里面进行了逻辑上的陈述。至于methodology,则可以逐渐的通过看同一个field的论文去总结对于相似问题,academia都用了什么统一的方法。以上。主要用于抛砖引玉。

制度经济学相关论文选题

·《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研究》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研究》 ·《战后日本政策金融研究》 ·《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 ·《韩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01-2007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的研究》 ·《上海写字楼市场投资价值与人民币汇率的关联性及实证研究》 ·《中国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研究》 ·《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研究》 ·《中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者结构合理化问题研究》 ·《汽车贷款证券化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模式和时序选择研究》 ·《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一共将近1000篇世界经济专业硕博论文选题,具体请到_1_%CA%C0%BD%E7%BE%AD%BC%C3/)

就写房价。

经济学有哪些值得推荐给初学者的论文 (Paper)?2015-04-28 pgl147258 【周皓南的回答(5票)】:第一次答题,能力所限,还请各位知友多多包涵。这个问题其实挺难答的,原因很简单:何为“值得”,何为“初学者”,每个答主们都可能因为自己的专业、研究和阅读范围,给出不一样的回答。就这点来说,不能说任何答主的回答是不对的。首先,和题主同为初心者,我觉得经济学作为一门高度体系化的学科,是不能脱离教材和知识结构说事的。所以,题主可以,也应该去继续阅读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其次,阅读paper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掌握方法,那么就如 @Jichun Si 所说,没有知识基础便不可能知道如何应用方法;而如果是对经济学的各方面作一些大略的了解,或是像 @SlowMover 所说,尝试去掌握一些idea的话,读他推荐的几本期刊都是不错的。[我也不完全同意SlowMover对于methodology的想法,不过也不需要说太多,下面一段会提到一点,这件事情本身在学界应当也不是没有争议的,对于初学者,避开这种争议也是不错的一种选择。不过我依旧认为搭建数理模型本身便是一种idea的体现,而不仅仅是方法问题,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expected utility theory和prospect theory对于数理模型和公理假设的运用]而同时经济学作为一个知识学科的一大特点又是:如何定义所谓的知识结构?上面有答主说到了Gary Becker。我在还没有进入芝加哥大学就读时便深深敬仰其学术成就,即使当时还不能完全读懂他的任何著述。但是,作为芝加哥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Gary Becker的理论也必然是基于一些会被其他学派challenge的理论上的。简单的问题:如果让米塞斯绘制一张经济学的结构图,他的答案会有多少和Becker或是小卢卡斯不一样,甚至相矛盾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此处也就暂且说这么多。对于初学者,我个人觉得阅读经济学书籍的时候可以适当把各学派的观点糅合一下,但也可以只看芝加哥/奥地利的。并不是特别影响收获方面的东西。我在芝加哥大学本科学习中级微观的过程当中还是很注重文献阅读的,我觉得读paper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方面,合适的文献可以让我知道,自己在芝大上课做的题目到底是怎样研究出来的,它的语境是什么?它的思想源于何方,又有什么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拓展阅读这些paper也是非常好的精神调剂=。=(我在上面说到的prospect theory实际上便是我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题,但我们并没有在课上了解到。这样一来,Tversky和Kahneman的文献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最好的拓展阅读吧)介绍具体东西之前吐一个槽。我觉得直接扔journal list是一个不太好的回答,原因是因为journal本身涉及到一个专业性的问题,对于题主没有“直接的”帮助作用(举两个例子:我个人认为最近看到的AER上面的文章已经很少有能直接让初学者看明白的东西,或是让初学者觉得“我好像上课的时候/自己读书的时候读到过它”的内容了;但同时,最近的RES上面有介绍对于一个status quo constraint的utility maximization model的发展,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比较适合初学者的paper,原因很简单:我看到了围绕价格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utility maximization,我可以通过这篇paper看到这个核心概念的发展,和一些所谓“原理”所没有考虑到、或者值得去考虑的核心问题。这里的东西写得很快,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会回头好好写一下)。不过,大多数上面提到的journal都可以选取一些文章看看的,这里不多说。鉴于题主的阅读范围主要涉及最基本的价格理论和货币理论,以及一些计量(其实我很好奇为什么要这样读。。),下面就推荐一些我觉得这一方面最有价值的paper,以及我比较推荐的阅读方法。我的标准很简单:奠基性的一定要读,开拓理论框架的也是值得一读的。(这其中我也算上了一些书的excerpt,我是觉得除了一些经济学史书籍比如斯蒂格利茨的The Roaring Nineties,没有必要推荐全书,特别是一些“流行经济学”书籍)Gary S Becker,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第一章 最最简练但又最最精妙的对于理性选择的论述。值得注意的点是:什么是purposive 这个pdf谷歌的出来。与之相对应的:Gary Becker, Irrational Behavior and Economic Theory。jstor可查。Irrational Behavior是不是真的irrational到无法用理性的模型取推测?Becker的想法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前两篇东西(最多再加上一个risk-aversion)的应用:Becker & Murphy, A Theory of Rational Addiction。jstor可查。上面有人说到了Becker的核心成就(把“非经济学”的东西纳入到经济学范畴当中),我其实是不完全同意的,看上面三篇paper就能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想了。而且,做Becker这行的人还真不少,比如说芝加哥另一位诺奖得主Theodore W Schultz。他的Economics of Fertility (1974)值得一读,nber可查。同样,关于经济学,或者说价格理论最核心的东西,弗里德曼有一篇非常不错的paper。1966年的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问题就来了:你说弗里德曼这篇paper是在说idea还是在说methodology?很多时候这两个概念是不分家的)我觉得楼主在未来的阅读当中可能会接触到更清楚的也更深层次的概念,如果要对这些概念(主要是价格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有了解的话,可以参考下面的paper,限于能力,如果我的介绍有任何问题,请不吝指出:Liabson (1997), Golden Eggs and Hyperbolic Discounting。讲intertemporal choice里面的non time-consistent discounting问题,是intertemporal问题在中级之上的非常好的拓展。Rosen (1999) Potato P 这位能力足以拿诺奖,但却英年早逝的芝加哥学派少壮派经济学家努力告诉我们Giffen good本身的存在性是有疑问的。(很好的衔接了曼昆吧~)Arrow (1950) A Difficulty in the Concept of Social Welfare。这篇就不用多说了吧~阿罗的paper虽然初学者看起来会有些吃力,但是里面的数理逻辑是可以把人领进经济学的神奇殿堂的。Samuelson (1977) S Petersburg P 萨缪尔森老人家写的对于圣彼得堡悖论的历史总结。非常好的告诉了我们这个引发冯诺依曼思考expected utility theorem的历史悖论怎样产生、如何解决、有什么新的发展。Kahneman & Tversky (1981)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Hayek (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和哈耶克老爷子一脉相传的一篇东西——Invisible hand and welfare economics by S因为我本人对于货币理论了解实在不多,所以也不敢大肆推荐相关的paper。但是还是可以介绍一些的,这次直接拿上课的syllabus截屏了——主要是trevor gallen给的,一些关于经济增长模型的介绍。最后再推荐两本书:Friedman的Capitalism and Freedom以及Becker的Economic Theory。大概就这么多了。做research空隙写出来的东西,请多多指教。----------------------------------------------------------------------回复 @SlowMover :我还是比较赞同针对我的回答补充的部分的。就像我的答案最开始也说了,这个题目因为本身提法太模糊,所以必然会有同等“正确”,但是不一样的解释或者不一样的方向的,也是因为经济学这个学科本身的特点,答题者给出的答案会受到答题者经验、阅历的限制。我确实在一段时间之内还是受到chicago school的影响比较深,也是因为他们的approach (姑且说是从methodology的角度)我比较能够接受,也觉得这样的approach为经济学构建了一个比较rigorous的学科体系。至于chicago school的问题,heckman和list之间的divergence确实很有意思,在此不提。shiller如果跟fama和hansen并在一起,他的那句话的意思也不一定是“算是客气”(这方面我读的就比较少了,仅是个人推断)。其实我的答案给的paper推荐倒是挺少涉及到所谓methodology和idea的纠缠之中的。比如becker的economic approach,这就是我觉得最基本的可以给初学者看的idea(也是我在学中微时候老师给我们看的第一篇paper。顺带,当时)。包括后面的irrational model,即使这是个模型问题,“取平均”照样也是一种思想,就跟我们看baby rudin的证明一样,尝试从methodology里面看到一些sparks of idea,未免也不是一件坏事。再多说几句,我现在看paper的时候也是会有意跳掉各种数学证明,甚至很多时候会把建立模型的所有部分都跳过不看,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也不是没有坏处,要看他看的是怎样的paper。举个例子,Willig (1976) 在AER上面发了一篇Consumer surplus without apology。核心概念就是用一堆数学说明CS是可以rigorously(在统计学的意义上)反映CV和EV的。问题就是这篇文章除了最开头以外通篇都是数学。。。这样的paper从methodology的角度必然是不适合初学者看的,但是,即使idea非常明白,初学者能够接受,也只是停留在“接受”的层次而已,因为其实初学者不知道衡量welfare的这几个概念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的联系,除了计算时候调整一下curve和upper lower bound。如果真的沉下心去看一篇paper,那么必然能够从method当中获得和经济学思维有关的收获。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倒是觉得method和idea的问题初学者大可不用选择性的去刻意扬弃,看paper的时候采用一种integrated approach,各取所需即可。最后随便说几句 petersburg那个例子——如果说idea是marginal utility递减我倒觉得不如直接说人们大多数时候(“在一定的规则下”)是risk-averse的。这就涉及到idea有多少个层次的问题了。总的来说因为不知道题主的需求,所以也很难说拆解paper需要拆解到什么程度。毕竟这也不是一道“how to read an economics paper”的问题。最后的最后。。因为SlowMover要被recursive method这本书虐。。等我到了SlowMover的层次以后求带~233333【komarikamikita的回答(4票)】:You do not need paper, but you need 【知乎用户的回答(5票)】:UPDATE其实说到给初学者推荐PAPER,第一想到的是这个:The Mystery of the Vanishing Benefits: An Introduction to Impact Evaluation从一篇里学到的知识/指导思想支撑我高分过了3门考试……——————————————————————————————————————————以前参加过一个Scientific Writing Workshop,搬运一下当时导师推荐的文献来源(见最后)。虽然这些期刊看着超专业怪唬人的,但大部分有一定数学和计量基础的话就能看懂。知乎之前有个问题:如何评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Gary Stanley Becker 的学术成就?用经济学来建立人类行为的统一分析模型,并让所有学科都为其所用,为模型提供合适的参数和假定。现在很多PAPER都是走这个路线(不过也有可能是我的专业方向是这样,曾经选了个发展经济学的seminar,阅读材料把什么科教文卫、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blabla的都包括了,这·些·都·是·经·济·学·论·文……后来还上过研究恐怖主义、青少年犯罪、移民与社会问题之类的课也是一样),如果题主不是想要钻研理论,这些读起来还挺轻松有意思的。发现全新的视角或者是看到作者对数据做了非常巧妙的处理时真是不由自主地在心里点上32个赞。当然如果志在理论的话……还是多看经典教材吧。Good general journal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o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o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o Econometricao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o Economic JournalGood specific journals: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o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o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o Journal of Financeo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o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o … Journals specialized in survey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o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Working paper NBER Working Papers (National Bureau ofEconomic Research)o CEPR Working Paperso IZ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o Working Papers of the IMF, ECB, World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 of good universities【JunAccount的回答(2票)】:推荐看journal of economic 每期邀请相关领域的大牛写几篇,高屋建瓴,语言通俗。【米笑的回答(2票)】:半夜被吵醒,来逛知乎看到这个,哎呀你们这些人呐,人家要推荐给初学者的paper,你们就搬出顶尖期刊都是好文来敷衍人家,太坏啦。初学者嘛,可以看看的paper,我觉得该是满足,第一,数学少的。第二,文章有意思但不难理解,第三,文笔不错的。JPE,JEL神马的,人家非专业,不一定会去一期一期借来看。然后我突然就想到这篇文章了,觉得写得不错,还挺适合初学者的:Roth, A E (2007) Repugnance as a Constraint on M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1(3), 37-话说,权力的游戏第四季不是刚结束嘛,我特别喜欢这戏里面小恶魔在庭前慷慨激昂的一番呈词,当时看完后我就想起这篇文章了。然后免费下载的我只找到这个working paper的版本:pdf看了一下这个的开头,与我当年在JEP上读得最终版略有用词上的不同,但内容应该是一样的。若是你学校图书馆有订阅,那就用上面给的cite去搜索,没的话就看上面的网址链接吧。就酱,希望你喜欢~【知乎用户的回答(3票)】:推荐看Debreu的monograph- theory of ------以及我觉得很多人列的经济学所谓入门的书籍没什么读的必要…有那功夫不如学学数学【城市猎人的回答(1票)】: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 更新描述或封面作者: 罗卫东 编选ISBN: 9787308056137这本书里边大部分都是论文。我推荐其中的一篇《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 哈耶克。【NeiLHG的回答(0票)】:不知道题主有没有法律方面的兴趣。当初因为看经济法所以接触了大学里一门经济学与法律的课程,收益很多。推荐张五常的书目。都是一些有趣的生活小例子阐述了背后的经济学理论。【Mephisto的回答(0票)】:不要自以为这两本基础入门书籍就可以帮你读很多paper了……而且读paper是很浪费时间的学习手段。通常paper都是长篇大论证明了几个结论,而教科书里会以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教给你(如果不是适合当下阶段的,教科书也会告诉你)。如果你是想入门经济金融领域,以下教科书不错推荐教科书:Principle of Micro/MacroeconomicsIntermediate Micro/MacroeconomicsPrinciple of Corporate FinanceStrategies and Games入门会计学统计学(如果会了就不用了……)【邹邹1990的回答(0票)】:经济学的烟酒僧表示看paper也头痛啊,初学者就应该先看入门级的教材然后不断升入。掌握经济学的各种方法论,原理,知道如何运用。然后针对性的看相关的paper,看paper应该是带着问题,寻求答案的思路去阅读思考。【SATBBB的回答(0票)】:paper读得越多,越觉得扎实基础的重要。不过learning by doing could be a way。【顾志耐的回答(0票)】:只学了曼昆那本书离能看明白经济学五大期刊上的Paper的距离还是有点远的,这里我也认同 @Jichun Si 说的,在开始的阶段还是去读一些教科书为好,因为教科书已经把成书的时间之前的经典理论都涵盖了。如果实在想读Paper,建议还是从文献综述读起。上面提到的JEL上面的文献综述都很不错。我在这里再给一点别的思路,列一些上面几位都没有说过的领域。如果你对新制度经济学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些这个领域的文章。这个领域有很多经典的论文,并不用很复杂的数学模型,但是思想很深刻,有助于对用经济学的思想审视这个世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下面列一些我自己读过的RH Coase The Theory of The Firm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这两篇经典论文可谓“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奠定了产权经济学的开端。接下来推荐一下我特别崇拜的经济学家 Mancur Olson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Economic Growth, Stagflation, and Social RigiditiesMancur Olson的理论经常是前人从来没有说过的,令人眼前一亮,读完之后可以让人对社会的组织结构有新的认识。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领域的很多论文也比较好懂,而且读起来可能更有意思一点。这样的论文重点在于实验设计,后面会用一些统计学的方法去检验结论,如果你有统计学基础,读下来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我对行为经济学发展的前景还存在疑虑。【雨田雨辰的回答(0票)】:以下主要是对金融研究的学习,转自我给另一个题主的类似回答:首先,我觉得题主可以尝试先了解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历史。这个过程可以帮助题主可以理清每一个理论的产生背景和意义,从而使题主更容易整理出自己的金融知识体系。在这里,我有一本书推荐题主看看,邵宇和刁羽的《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这本是主要是针对资产定价相关理论的。这本书在前言部分,总结了现代金融学从1900年巴舍利耶的《投机理论》到黄和达菲的有限证券市场的动态阿罗-德布鲁均衡的相关发展历史,通过阅读这一部分,题主应该会对现代金融学的体系发展和每一个理论所关注和回答的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进一步,这本书的微观金融学部分很好的将这个历史中的主流金融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类,条理十分清晰。具体说来,总结了投资者行为(即投资者效用最大化)衍生的资产定价理论、金融市场无套利定价条件在不同模型假设下的表达、B-S方法和风险中性定价在衍生产品定价方面的应用、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和金融市场理论等。每一个方面都是资产定价领域的重点问题。而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数学部分则很好的总结了需要用到的数学基础。其次,我认为题主可以基于不同的金融分支阅读各领域自身的总结性文章。在这里,我有两篇推荐题主阅读。首先,是哈佛的John Y Campbell今年写的《Empirical Asset Pricing: Eugene Fama, Lars Peter Hansen, and Robert Shiller》。这一篇文章主要总结了上世纪70年之后基于SDF的当代资产定价理论,非常详尽,适合题主对当代资产定价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上有一个大致的学习,并且Shiller的理论是Behavior Finance方面的先河,现在很多热点的information economics问题都是从这一个分支逐渐发展出来的。第二篇文章是B Espen Eckbo的《Corporate Takeovers: Modern Empirical Developments》。这一篇文章总结了公司并购方面的实证研究的建立,对于题主对并购理论和实证方法的理解有一定的好处。这一篇文章的最大好处是每一个部分都是基于一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利于题主在学术生涯中形成问题导向型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不断的发现问题并产生解答问题的欲望。其他的参考读物,我认为题主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阅读各个领域的经典教材。比如,Bodie的《Investments》对资产定价方面的基础知识有所介绍,Stephen A Ross的《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对于公司金融学相关知识有所介绍,还有Hull的《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对于衍生品定价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个人认为,题主的数学本科背景很适合这个方向的发展,恰好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很初步,未来空间辽阔,金融工程技术的掌握一定可以获得政策红利)。当然如果题主读了上述综述性文章,有兴趣也可以读一读参考文献中的原始论文。主要可以读一读Markowitz、Sharpe、Fama、Merton、Black & Scholes、Ross、Breedon、Duffie & Huang、Fama & French、Shiller等人的文章。由于重要理论实在是太多,不在这里赘述。BTW,我也不认同 @Jichun Si的看法,你现在这个阶段就是应该多多的看一些总结性读物和原滋原味的论文,从中间获得最直接的idea,methodology是后话,但学术思想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一般学术思想都在introduction里面进行了逻辑上的陈述。至于methodology,则可以逐渐的通过看同一个field的论文去总结对于相似问题,academia都用了什么统一的方法。以上。主要用于抛砖引玉。

_free/3_shtml这上面的都是,都是免费的。你可以上去看一下。绝对安全。没有病毒。给你的参考题目:·《关于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研究》 ·《近期美元贬值的成因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美、英、德住房金融分析》 ·《美国人力资本投资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美股票期权制度的比较研究》 ·《美、德、日信用体系比较分析》 ·《美国风险投资发展及其趋势研究》 ·《欧洲会展经济研究》 ·《战后日本政府投资研究》 ·《财政投融资体制国际比较研究》 ·《战后日本物流业发展及其启示》 ·《西方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研究》 ·《跨国并购风险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跨国并购与我国对策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战略对策研究》 ·《安然事件之后美国证券监管制度的改革》 ·《“雁行模式”的变革与中国产业发展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以美国为例的分析》 ·《日本现代物流的发展经验及借鉴》 ·《日、韩、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 ·《日本城市地价变动及其经济影响分析》 ·《韩国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探讨》 ·《美国二战后的贸易政策研究》 ·《世界银行业国际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美国金融信托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政府应对经济长期衰退政策的评析》 ·《主要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进程、动因及战略意义》 ·《借鉴日本经验,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 ·《试论日本的通货紧缩》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国际比较与研究》 ·《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开放及启示》 ·《美国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及成功经验》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国际比较》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就业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OECD国家环境税制的国际比较》 ·《日本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借鉴》 ·《日本环境政策的变迁对中国食品贸易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 ·《国外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与引进》 ·《2003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研究》 ·《美国转让定价税则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对我国区域金融的风险及防范的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论经济全球化效应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韩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改革研究》 ·《我国利用外资中“超国民待遇”问题研究》 ·《供应链上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信用风险衡量方法对在华外资银行运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与QFII制度》 ·《20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补贴改革研究》 ·《APEC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研究》 ·《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其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汇率波动性对国际贸易流量影响研究》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管理》 ·《跨国并购中我国反垄断问题研究》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 论文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制度非均衡的表现 制度非均衡是导致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内在动机。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这种制度非均衡因素主要有两点。 主体行为错位。一般地说,国际货币制度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协调与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等几个方面。1973年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国家的货币制度进入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期,但作为布雷顿森林时代标志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却依旧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究其来源实际上是二战之后英美两个大国在各自提出的“凯恩斯计划”与“怀特计划”之间斗争的结果,代表了资本主义大国利益。由于IMF残存的旧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痼疾,使它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最后贷款人作用,反而因其在金融危机中开出一些不适当的“药方”而备受世人的非议。 IMF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旨在稳定国际汇价、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并通过提供短期信贷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不平衡问题的国际机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与世界银行和WTO并列称为世界三大经济“联合国”。50多年来,IMF对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汇率确定和货币政策都产生重大的影响。IMF始终以体现美国的国家利益为主线,美国在基金组织中一国所占的份额就达到18%,拥有绝对的否定权。IMF对会员国的贷款规模极其有限,而在资金分配方面又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其贷款按会员国交纳的份额分配,主要发达工业国占有份额的最大比重,但目前贷款资金最需要的都是发展中国家。另外,IMF提供贷款时附加的限制性条件极其苛刻,这种限制性条件是指IMF会员国在使用它的贷款时必须采取一定经济调整措施,以便在IMF贷款项目结束或即将结束时能够恢复对外收支的平衡。IMF同其它金融机构一样,在发放贷款时必须考虑贷款资金的回收问题,以保证它拥有的资金能够循环使用,就此而言,IMF发放贷款时附加限制性条件显然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从IMF近年来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贷款限制性条件的实际结果看,由于IMF对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不够准确和全面,附加贷款条件规定的紧缩和调整措施却给借款国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危机中,接受IMF的资金援助的东南亚各国都被迫按其所开的“药方”进行调整和改革,而这些“药方”都是:要求危机国采取财政紧缩和货币紧缩政策,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资进入并进一步稳定汇率;要求亚洲各国整顿金融机构,加速开放市场并迈向自由化,取消不平等的补贴政策等。IMF的这些限制性条件,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要求加速资本流动自由化,反倒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此外IMF对这些面临汇率风暴冲击的国家采取强制措施,不但无法恢复投资人的信心,反而加剧了资本的外逃;提高利率又迫使私人企业的资金成本大幅提高,从而加速破产的速度,并引发通货膨胀的急剧上升。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责美国借IMF对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贷款之名,实行“经济殖民主义”的掠夺。美国以援助为筹码逼迫东南亚各国开放国内市场,并要求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样更动摇了市场的信心,使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 制度缺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彻底瓦解,1976年签订以浮动汇率制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议从此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国际金融进入了一个没有体系的时期(注: 学术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称其为“没有体系的体系”,也有人将其归纳为牙买体系。它的内容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具有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资产,多样化的汇率安排,多种形式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及各国相对灵活的国内宏观政策选择,这种制度使国际金融市场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不存在“超国家”的制度因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只是各国对外货币政策和法规的简单集合。其特征表现为:各国对外货币政策转向自由放任,取消各种限制性制度,允许货币逐步走向自由流动和货币价格的自由浮动,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包含了一大批附属的制度,并且与社会中其他制度的复合体相互作用。总之,经济不只是市场机制,它还包括那些形成市场、构建市场和通过市场起作用或引导市场起作用的制度”(注:《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第33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后布雷顿森林时代所谓的“没有体系”是当前国际金融制度安排的总体特征,由于这种体系所造成的制度缺位使国际金融体系处于一定程度的无序状态,这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制度缺位具体表现在: (1)在金融危机的援救过程中缺乏最后的贷款者。目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的跨国境流动加快,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标准全球统一和国家干预国际化。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天然的缺陷——缺少“世界中央银行”,作为监管世界中央金融市场的“警察”和扮演国际最后贷款者。而这样的职责由IMF来承担是困难的,不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不进行国际经济秩序和制度的创新,难以防止货币危机的再次发生。 (2)迅速膨胀的国际资本市场缺乏国际监督和防险措施。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背后,有银行业的支持,使资本市场出现了所谓“高杠杆操作问题”;金融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交易量增长大大加快,而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使习惯于集中管理的监管制度更难实施,金融衍生工具在很大程度上由避险的工具演变成高风险的投资工具,金融危机爆发的突然性,使金融监管相形失色;“信心”这类心理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传播的高速度,媒介的某种倾向性,使信心越来越难以稳定,越来越容易大幅波动。 (3)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平稳的与金融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相匹配的国际资本市场对接机制。资本的全球化将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卷了进来,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对货币的自由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外汇储备的选择与管理上还不能适应国际资本流动与变化的节奏。这一方面是国际资本运动非核心国与核心国之间在经济制度安排上的不衔接,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的不衔接,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与各国经济制度的不衔接。金融的自由化进程过于迅速,出现了无序、波动过大和恶意投机以致破坏自由市场的趋势。自由化进程已带来三个问题:一是投机性成份超过投资性的程度;二是金融经济的虚拟化发展到超过真实经济太大太多的程度;三是自由化发展到发达国家失控、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的程度。 (4)对以对冲基金(Hedge Fund)为主要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缺乏必要的间接管理。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国际投机炒家运用对冲基金这种高杠杆的金融衔生工具疯狂炒作引起的。1998年10月传出的关于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向国际15家大银行融资35亿美元以挽救险些倒闭的颓势,反过来说明,对冲基金是有钱的游戏,它具有高回报,同时银行向其贷款风险也是相当大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提出要通过监管银行来加强有关对冲基金的管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提出征收资本交易税的设想,也是对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游资对各国金融市场的冲击的一定限制,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任何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都是对当时的世界经济现实作出的客观选择,现存的金融体制不是为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所设计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国际金融体制中的影响日益增强,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现行货币体系显然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它不能从根本上满足金融市场全球化、全球资金一体化以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客观要求,因此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制度非均衡存在必然产生制度需求,这里的制度需求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适应外部环境客观形势的变化进行制度变革,另一方面是为填补制度缺位而进行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变革与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进或创建新的国际金融机构。(1)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IMF在后布雷顿森林时代也曾起到过很大作用,但它在职能安排上已不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一是受美国及其它西方发达国家干预的色彩太浓;二是在其贷款的份额、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方面存在极大缺陷。目前需进一步扩大其防范和支持当事国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协调成员国的货币政策,提供中长期贷款以协助其克服国际收支的困难。(2)提高世界银行在稳定国际金融体制中的作用,提升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的职能。如让世界银行承担部分化解受害国金融风险的支持功能;发挥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的作用,加强对遭受危机袭击的国家实施资金援助。(3)许多经济学家都主张建立一个最后贷款人,来避免产生金融不稳定的过度道德风险。IMF难以担当最后贷款人的重责,我们倾向于建立一个诸如“世界金融组织”(WFO)的机构,制定新的规则和宗旨,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平等参与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的制定,规范国际金融市场行为。(4)以国际清算银行为中心,建立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国际金融预防风险的能力,为IMF或其它国际金融机构提供基础性材料,向有关成员国发出金融风险的预警信息。 第二,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许多国家由于银行管理不善,引发金融过度风险;或由于银行财务状况信息不透明,延误发现和解决风险的时机;或由于监督机构不独立,使制定的监督制度不能实施,因此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构已成为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1999年初,由七个发达国与十五个新兴国家组成的盟国金融小组商讨制订“财政透明度行为准则”、“公布数据的特殊标准”和“公司管理行为准则”等,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有利于建立一套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并实行金融监管。(2)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管理。对冲基金是有钱人的游戏,集中大笔资金利用汇市、股市和期货期权市场进行“立体投机炒作”,给一国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力。乔治·索罗斯认为:“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一体化带来的庞大资本,超越国际的无原则的移动。”对冲基金以及其它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是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对银行的跨境监督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和协调。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协调各方关系的。从国别上看,首先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要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次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三是加强地区间的国际金融合作和协调。另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则包括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和协调。需要提及的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高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有必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参加国际经济协调。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为地区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会越来越高,并将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中国在新的货币体系建立之前可能作出的选择是:一方面促进IMF的决策机制更加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另一方面我们可借鉴欧盟的做法,先在区域内协调,在东亚范围内用同一声音说话,凭借其整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抗衡,这样就有可能使欧美接受中国为代表提出的某些方案,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造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总之,国际货币体系是规范各国间货币金融交往所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产品,一方面存在搭便车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制度创新的特殊利益分配,这其中包含了制度变迁主导型国家对他国的部分权力控制。如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方面使美国大受“铸造税”之利,另一方面也使美国在二战后独霸西方社会的战略企图在经济领域又一次得逞。由于经济实力相对悬殊,大量发展中国家要求变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愿望最为强烈,是制度变迁的最迫切的需求者,但无力承担制度创新的责任,不能形成制度供给。但同时美国在全球社会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今天又不具备足够的权威来实施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实际上是一种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政府是决定制度供给的主导力量,这其中的原因不光是由于制度是公共产品,无人提供制度供给,最主要是由于政府拥有绝对权威,其手中握有暴力潜能,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特别作用。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今天,象二战之后单纯依靠一个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不可能的,而只能依靠国际社会的多边协商与外交力量的制衡,这其中发展中国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元与日元的崛起,将与美元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这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高境界在全球采用单一国际货币的最终目标也会越来越遥远。储备货币的确定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个关键,而对储备货币的所在国来讲又意味着极大的制度创新的优势。美国、欧盟与日本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都有着强烈的制度创新的意愿,纷纷提出有关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构建框架的设想,从实力比较,因此美国、欧盟与日本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制度创新的主要力量。由于改革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收益等于制度的边际成本,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均衡必然是边际的和局部的,这也意味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个渐进与漫长的过程。【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2] 潘英丽:《全球视角的金融变革》,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 张宇燕:《东亚金融危机与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3-4期。 [4] 李晓西:《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5-6期。 [5] 张宝珍:《改革国际金融体系 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世界经济》1999年第5期。

制度经济学相关论文选题题目

回答 题目范围小、比较好写的经济学论文题目,可以参考: 明星演唱会门票价格中的“粉丝经济”优劣影响分析 奢侈消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当前楼市调控的经济学原理 开征房产税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分析 打官司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希望工程”的合理性 从春晚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分析 提问 请问就是以顺丰速运为研究对象 怎么草拟一个经济学论文标题 回答 您可以写顺丰速运的战略研究,一般关于战略研究的论文可以概述,举例,分析,结果,建议,这样来写,有一个比较通用的写题思路 更多10条 

题目范围小、比较好写的经济学论文题目,可以参考:明星演唱会门票价格中的“粉丝经济”优劣影响分析奢侈消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当前楼市调控的经济学原理开征房产税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分析打官司的经济学分析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从经济学角度看“希望工程”的合理性从春晚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分析拉高油价的力量分析反微软公司垄断案的经济学分析阶梯电价制度的思考农产品品牌经营问题研究(可进行个案分析)“达人秀”类选秀的经济学分析民工荒问题思考从电池回收分析外部性

那你就只能求助百度了,你现在就是不知道在网上怎么找跟你这论文相关的文献是吧,其实,你可以先了解(财富涌现与流转)里面的,看别人的论文参考文献是什么。你再对应的去网上搜题目啥的,资料就出来了

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①:怎样体现稀缺二字。②有效的定义是什么。纳什均衡vs瓦尔拉斯均衡。市场失灵:市场运行的机制:每个人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做决策,这个满足得到的结果是纳什均衡,是稳定的,没人愿意去改变;如果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满足了集体利益最大化,则这个结果就是有效率的,否则则是无效率的。看不见的手vs看得见的手。举出生活中与经济学有关的案例(你在睡觉,室友在打游戏,外部性问题;都出去摆摊,卖同一种产品:共谋的问题)微观部分:一、消费者理论(价格给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如何做出最优的购买决策)外生变量(给定的量,作为自变量)vs内生变量(模型中的决策变量),最终求解内生变量是外生变量的函数。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消费者最优的均衡条件(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价格之比,为什么满足这个就是最优了)间接效用函数的算法(求出最优需求量是商品价格P和收入m的函数,代入效用函数即是间接效用函数,反解出m便是支出函数)求出最优需求量x=x(p,m)后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熟悉几种商品类品:①吉芬商品vs一般商品(p1,这个注意五类需求弹性)②替代品vs互补品(p2)③低档商品vs正常商品(m)④奢侈品vs必需品(m)这里注意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一定非正(相对于价格的变化方向)恩格尔曲线为啥向后倾斜(收入对需求量的影响。)希克斯需求函数x=x(p,u)(剔除收入效应),马歇尔需求函数x=x(p,m)把单个消费者需求函数横向+总得到市场需求函数。二、生产者理论(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给定的情况下生产者如何做出最优决策)关于生产函数(C-D)、欧拉定理(分配耗尽性),规模报酬的问题成本函数(给定产量,如何耗费最小,基本的拉格朗日条件极值模型算,成本函数(已经是最优了,针对任意产量,求解过程中得到的要素需求x=x(r,w,q)称为要素需求函数))代入成本函数的形式是c=c(q)注意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的对偶性。即边际产量最大的点就是边际成本最小的点。利润最大化:①带有生产函数的②带有成本函数的。切记:求解过程中会得到要素需求函数:x=x(r,w,p),供给函数。成本最小化是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经济学相关论文选题方向

2020年最新经济学论文题目:   社会经济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   山西省老年妇女社会经济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山西省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   关怀经济学:另一种可能性   市场经济下我国统计组织体系改革   论女性家庭角色的社会经济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需求与统计供给存在问题的思考   做好基层统计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经济收入 精神文化与公众的快乐生活--基于“现阶段我国公众精神生活水平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陶希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转向   女性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基于因子分析的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基于经济社会活动视角的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模型   福利国家与私人慈善的法律经济学比较分析   统计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论文题目多参考下别人发表的过的文章,多看看资料吧(世界经济探索)还行吧

2税收的分配职能税收的分配职能简单的来说就是国家在借助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过程中,需要将一部分社会产品或者国民收入转化为国家所有。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税收在执行分配职能的过程中主要是将一部分社会产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转变为一个新的具有经济单位与个人收入的格局。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税收执行分配智能的过程就是国家进行财政收入的过程。根据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一般的分配相比,这种分配职能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税收分配与财产权利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其主要以国家的政治权利作为主要的分配依据。而且这种分配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没有太大的限制,包含的范围比较广。(2)形成之后的税收收入基本上都归国家的支配和占用,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3)税收分配是一种强制性的分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税收所执行分配的职能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调节国家、经济单位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平衡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要想确保二者之间关系能够长久的维持下去,一定要保证整体利益不受危害。主要是因为在国家整理利益维护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解决局部之间的利益。不仅如此,也要注重维持局部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为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奠定坚实的基础。3税收的调节职能现实中的每件事情都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调节。调节的本质就是使事物能够符合客观客观规律的要求。比如说,吃药解热属于自觉调节的过程,人体出汗散热则属于自发调节的过程,自然界的每件事物都有其该有的规律,税收调节也是这样。税收调节主要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来对税收进行合理的分配。并且将按照不同分类方式对其进行划分。其中,根据其目的可划分为鼓励性调节和约束性调节。按其范围可将其划分为普通性调节和特殊性调节两种。根据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税收执行调节职能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调节主体的集中性。税收调节主要是由国家来操控的,与某个经济单位或者是个人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税收调节主要由国家负责;二是调节过程中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根据国家的意志来确定的;三是调节的相关政策也是由国家来制定的,与其他团体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2)调节范围的广泛性。税收调节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在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都各个过程中都有其参与。(3)税收的调节方式比较灵活。国家在进行税收调节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相关的经济情况和政策进行调节。虽然说税收调节的职能是客观的,但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何进行税收调节又有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是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之间的差距,还与不同地区之间统治阶级的意识有着较大的关系。不仅如此,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因为其政治文化的区别而导致国家税收调节方向的不同,当然其税收调节的制度和目的也会因其产生较大的差距。2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国家各种税收法令以及征收办法的总称就是税收制度,其中,法律、法规、税收管理以及各种税收管理办法等都属于税收制度的包含范围之内。不仅如此,税收制度也是国家法律有机组成的一部分,对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相关的作用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其他国家的税收制度也与其国内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政策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税收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一定的不同,每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统治阶级的意识都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导致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税收制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说,税收制度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一定的差距,其也会随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据调查,这些因素主要是由实体要素和程序要素两方面所组成的。1纳税人什么征税、征多少以及由谁缴纳是每一种税收都会存在的三个问题,从法律上讲,纳税人其实就是课税主体。根据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纳税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所谓的自然人就是指国家的公民或居民。而法人则是指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所形成的,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经济活动的组织结构。不仅如此,这部分法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法定纳税人负有直接缴纳税款的义务。通常情况下,负税人就是所纳税款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人和负税人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纳税人可以进行税负转嫁,这时候的纳税人与负税人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差距了。“扣缴义务人”简单的来说就是国家为了保证财政收入,所采取的一些手段。根据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纳税人和负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税收征纳的关系所改变的,而税收转嫁所引起的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分离则是影响了其分配关系。通常所说的税负转嫁就是指纳税人通过一定的渠道或者方式,将相关的税收负担通过一些方式转嫁给别人负担的过程。税负转嫁主要是在日益发展的经济市场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所形成的。税收不仅是分配范畴,也是历史范畴。在现在社会上很多经济活动都伴随着税收,这必然会造成税收负担的产生,但是税收却不一定会产生税负转嫁,只有在一定情况下才会造成税负转嫁现象的产生。在自给自足的社会中,大多数的生活会直接从生产领域将物品转换到消费领域,其并不进行市场交换,国家一般不会对商品或商品流转征收课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税负转嫁出现的可能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商品之间都有可能进行商品交换,该过程主要是将商品通过货币进行不同的转化,而且对商品流转额的征税也会随之扩大,在这种条件下,税负转嫁就具备了足够的条件。所以说,能否完成税负转嫁与商品货币发展程度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当商品经济活动有规律的发展时,税负转嫁的发生率就会大大增加。不仅如此,不同的社会制度也会对税负转嫁的产生形式和范围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今市场经济影响广泛,纳税人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自己的应纳税额,以便获得最大的利润。大体有五种基本形式的税负转嫁:首先,是为了实现对税负的转嫁,在销售商品时将其价格进行提高,这种行为被称作前转,又被称作顺转:影响的具体过程是:把交纳的税额放到单位产品的实际生产费用里,这一行为使得税收成为组成生产成本的一个部分,在这一情况下,厂家为了不降低利润,比照税额将价格抬升成为了必然行为。但在价格无法提高的时候,生产费用又不得不提高,逼的一部分厂家不得不退出该领域的生产过程,将资本投入到其他的生产领域,而这一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产品的生产量直接减少,价格进一步升高。同时,消费者就将直接承受价格升高中的部分税款。再次是为了达到转嫁税负的目的,在收购原材料或企业的劳动力时将价格压低,或者双管齐下,两者方法都采用:这种行为的好处就是即使在产品出厂价格无法改变或者不得不降低的情况下,纳税人也能达到不负担或者减少负担税款的最初目的。再者是即将前转与后转结合起来进行的,其被称作混合转。如果实际的经济情况不允许纳税人用上述任何一种方式转嫁全部的负担税额,这种情况下,纳税人通常会采取混合嫁接的方式。通过这种转嫁方式,当抬高价格或者压低价格的总额超过其直接纳税额度时,还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因为这种方式比其他方式隐蔽性更好,所以在实际作用时往往被更多纳税人采纳。然后是消转,即对已缴纳的税额,纳税人直接选择自己“消化”,即纳税人不选择提高销售价格也不选择压低生产成本。当然,这种方式需要拥有一定的条件,如降低生产成本、产品销量还有扩大的空间等,纳税人可以通过加强经荷管理,深挖内部潜力。由课税商品在生产销售流通过程中获得的额外利润来消除税负。再然后就到了税收资本化:“资本还原”是它的别称,即购买生产要素的人将未来购买的生产要素需要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人的价格提前扣除(即压低生产要素的购买价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销售者这种方式的人大部分是一些可以增值的产品,比如土地、房屋、股票等,税收资本化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税收转嫁,通常意义上的税收转嫁是把经济交易每次所得税款,随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税款转嫁,而税收资本化则是一次性地将累计应缴纳的税款进行转移,因此它客观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税负后转形式。通过纳税人转嫁税负的基本方法可以得知:税负转嫁必然附带着价格背离价值的运动。不论纳税人是提升价格还是压低价格,或者两者兼之的方式以此达到税负转嫁的目的,其相同之处都是通过价格背离价值部分取得的差额来补偿其应纳税额的同时,税负转嫁不仅需要自由定价的基本条件之外,而且还需要根据经济的景气情况、商品供求关系以及商品自身的特性(比如此商品是否是必需品还是非必需品,是否有代用品和L代用品之间的比价情况)等非主观因素而定,而不能随心所欲。2征税对象课税的目标被叫做征税对象,而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相关需求和征收某种特定税的目的,会明确对哪些产品征税,也同时也会确定征收范围。不同的税种由不同的课税对象和征收范围构成,税率等相关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课税对象数量的的变动将直接被征税数额的数量大小决定,这也是它在税收制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原因。确定课税对象,首要选定税源。税源是在分配过程中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形成的各类收入。它一般表现形式是利润、利息、股息、工资等。税源既可以是直接的课税对象,也可以不是直接的课税对象。举例来说,纳税人的利润所得都是征收所得税,税源和课税对象。针对财产的征税,财产的数量和价值是课税对象,财产所带来的收益和财产所有人的收入是税源。由此不难看出课税对象和税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也是为什么在设计税制时,必须依据经济形势的实际情况,注意不断变化的税源,针对课税对象进行适当的选择,并且对税种恰当的选择。课税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选择课税对象时不恰当,纳税的作用不仅发挥不了,严重更可能会造成税源萎缩,税收枯竭。之所以课税对象成为了税制中的基本要素,是因为它不但决定了本税种的性质和作用,甚至本税种的名称也由它确定。因为现如今各国的社会制度各不相同,所以在经济结构、自然条件等方面,彼此也有差异,上层建筑进而影响了经济结构,当然,税制结构也是存在差异,对于税种的设置多少,名称设定都大不相同。所以对这些不同的税制和各种各样的税种的研究由此而生,为了研究税收的发展演变过程、税收的负担状况、税收来源的分布等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究,这是为了税收法规的合理性提供相应的依据。因为各人的分析角度不同,所以也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目前有以下几种(1)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什么是对流转额课税呢?它是一种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在流转环节进行征收的税。在我国,目前所征收的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全都属于对流转额课税,其具有与商品经济密切联系、以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前提的特点。而结合这些特点,就可以很轻易的发现,对流转额课税的税制在制订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客观商品经济的情况,从决定要征税的商品类别、商品流通环节、征税时的税率等等,其收到商品经济的很大影响。然后,流转额在对流转额课税的税额大小起到决定作用,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且对流转额课税这一税负在自由运行的市场经济现状下能够轻易的实现转嫁。对流转额课税有这很多好处,它对国家进行资金的积累有着很大的帮助,其计税时将流转额当做基础,就算企业的成本发生了变化,税额也能保持稳定,从而使国家的财政收入更加具有稳定性,所以说其具有稳定财政的作用。什么是对收益额征税呢?它是一种将纳税人的净收入作为征税对象,即对其收益额开征的一种税。收益额体现在不同主体上,其名称也各不相同,其中,应缴纳税款的各种收入是个人的收益额,利润所得额是企业的收益额,而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税等是我国目前实行的对收益课税。而对收益课税与对流转额课税有着很多的不同点,这也是它所具有的特点,第一,对收益额课税时,由于国家在制订税率时,参考了纳税人所具有的负担能力和国家财政的需要,在对待不同企业时,按照“多得多征,少得少征,不得不征”的远的来进行收益额征税,因此有没有收益和收益多不多就对税收收入产生了巨大的制约,导致了该税收不具备较强稳定性,不如流转税类可靠。第二,收益时间对于税收收入有着很大的影响,工商企业的利润结算期对于所得税有着很大的影响,收益季节对农业税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受到以上影响,就限制了其征税周期,迫使其减小征收次数,而通常用分期预缴与年终汇算清缴的方式来进行征收。第三,该税的课税对象是纯收益,因此便于合理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第四,收益税相比对流转额征税更难转嫁,这是因为很难企业在现实生活中对工人的工资很难进行下调,也很难持续让工人加班。什么是对财产的征税呢?结合目前的实际来说,目前的房产税与土地使用税等都属于对财产的增税,以后可能出现的遗产税与赠与税包括在其中,其开征是将财产的数量或价值作为标准进行的。对财产的征税有着许许多多的特点,第一,其面向范围广,覆盖广大老百姓,因此其具有较小、较分散的税源。第二,财政在财产税类的收入具有稳定性,这是与流转税额和收益额相比,财产额的变动数量很小的缘故。第三,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税收管辖权的放开,使得地方政府更加容易实现征收管理的灵活化,让征税的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什么是对行为征税呢?结合目前的实际来说,目前的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契税与城建税等都属于对行为征税,其开征是将那些特定行为作为标准进行的。对行为征税有着税收选择上的灵活性这一特点,而这也是它的优点,如此一来,它能够让国家更好的实现对某一行为或者某些方面进行的税收调节,让税收调节与国家的政策需求和现实要求相结合,便于国家开展调控。(2)按税收收入形态分类实物税,顾名思义,其征税形式不是货币,而是以那些类似粮食、棉花、牲口等实物来收缴的。在我国实行的实物税,主要是在1985年之前的农业税的收缴,而在这之后,就开始逐渐用货币税来代替实物税,最终于2006年取消了实物税。货币税,顾名思义,其征税形式就是货币,而纳税人在缴纳货币税时,可以通过许多形式来实现,如通过现金缴纳,通过支票缴纳等,货币税的形式相比之前的实物税是一个显著的进步,意味着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使得国家财政的管理与使用更加便利。(3)按税收的课征方法分类定率税,顾名思义,就是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的税率来进行税款的收缴,它有着许多有点,如它有着更加简便的征收过程,是更加稳定的税收来源,可以起到稳定国家财政的作用,同时能够帮助经济更好发展,所以得到世界各国的大力推行。对于摊派税来说,其又被叫做配赋税,它是将国家提前规定好的应该征收的税的总额来照规定好的份额来分摊下去,来分别确定全部的纳税人和课税的目标应该缴纳的额度,这一制度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得到过施行,有一定的经验可供参考。(4)按税收的计征依据分类用应税产品的价格来对税款进行计算,这是从价税的一个判断依据,也是其定义,比如,从价税包括多种多样的流转税,其有着税额发生增减是伴随着商品价格的高低变化的特征。用应税产品的重量、件数、容积、面积等数量来对税额进行计算,这是从量税的一个判断依据,也是其定义,比如,从量税包括资源税,其有着不随价格上升或下降而发生变化,而只是关联着课税对象的目标变化的特点。(5)按税收和价格的关系分类价内税,按照字面意思来进行理解,就是那些价格里面包括了税金的,就被称作,这是其判断依据与定义,而价内税包含着相当多数的对流转额课税。价外税,按照字面意思来进行理解,就是那些价格里面不包括税金的,它要在价格之外进行税金的附加,这种情况在我国比较少见,只占了税种中的一小部分。(6)按税负是否容易转嫁分类纳税人无法通过一些手段来对其他人转嫁税收的负担,而负税人一定是纳税人本身,这就是直接税,直接税包括了很多种,其中有财产税、遗产税与所得税等。如果纳税人可以通过某些手段来对其他人转嫁税收的负担,如增值税和营业税都可以实现这一点,那么这里的负税人就可能不是纳税人,这就是间接税。不容易转嫁的是直接税,而与之相反的间接税就属于容易转嫁的一类,而这也是在对比中得出的,具体需要依照价格运动的基本原理来决定是都进行税负的转嫁。那些只是将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划分作为标准,来对某些税进行绝对化的判断,就脱离了现实情境。(7)按税收收入归属分类中央税,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如中央控制的国有企业缴纳的所得税,铁道部、银行总行、保险的营业税,以及海关关税等诸如此类的税种,这些税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划归中央财政所有,因此就都属于国家税,也被称为中央税。地方税,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如地方控制的国有企业缴纳的所得税,集体企业、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城市房地产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农牧业税,等诸如此类的税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划归地方财政所有,它们于是就被称为地方税。按照上面的分类方法,地方税就是那些被划归给地方的税种,中央税就是那些被划归给中央的税种,那么对于像增值税这样,地方与中央都能够分到一定份额的税种,我们在对它们分类时,就把它们划为中央地方共享税。将上面提到的各种方法进行总结,它们都是按照特定的要求来进行分类的,在这里面,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来进行分类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而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由于课税对象才是税法最最核心的要素,因此对经济的调节效果与作用就会随着课税的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此一来,就需要根据课税对象的不同来分别进行税收制度的制定,在征管方法上,也需要适应不同的课税对象来制定,结合它们各自所具有的不同情况。

学术堂整理十五个好写的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研究--一种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分析   能力视角下影响家庭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剖析   麻烦经济:女性商品需求制造的逻辑--以两款减肥产品的电视广告为例   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发展   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检测的探讨   血缘关系对农耕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探--以小说《金翼》为例   经济新常态下对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分析   夯实统计基础服务经济发展   对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空心村”形成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以昆明市团结镇乐居村为例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公共关系新变局   中国消费者偏好的地区差异研究   日本:另类“银发经济”   “粉丝经济”中的青年偶像崇拜与“审美劳动”

  • 索引序列
  • 制度经济学相关论文选题方向
  • 制度经济学论文选题方向
  • 制度经济学相关论文选题
  • 制度经济学相关论文选题题目
  • 经济学相关论文选题方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