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周易的论文3000字

周易的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

周易的论文3000字

同样是工大的,同样在求论文额

你学什么的啊,还要这种论文。你的学历不高,就是上大学学习也不好 壬 乙 壬 丙 (日空申、酉) 申 巳 午 午呵呵,不知对不对,不对请原谅。

你可以找一下傅佩荣的易经方面的著作,他讲的能让人容易明白。

浅析《周易》的尚中思想 [内容摘要]:儒家向来崇尚中庸之道,而如其它众多儒家经典一样,《周易》中也有丰富的崇尚“中”的思想。本文从中爻位、中正和时中三方面进行阐述《周易》的尚中思想。 [关键词]: 中、位、刚柔、时 在《周易》里,尚中思想被置于最高位置,夬卦九五爻辞曰:“苋陆夬夬中行,无咎。”“中行”指九五爻居于上卦中位,行中道,所以无咎。所以“中”是《周易》的至上追求。劳思光说:“就‘中’观念讲,则是与‘变化’观念相配者。就各状态(无论是人生历程或宇宙历程)之相续而论,有变化观念出现。但分别就每一状态论,则每一状态中又皆有一个可供选择之“中”。与‘变化’观念比观,‘中’观念即含有‘变中不变’之义。盖无论各状态如何变易不息,每一状态中皆有‘中’在。此‘中’被视为得正,故为‘吉’。[①]《周易》对“中”的理解,与孔、孟、《中庸》在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中”的本意不是折中,而是“无过无不及”之“中”,而这个是否过或不及的标准,就是天地万物自然的理则,就是天道;而儒家向来讲求推天道以尽人事,所以遵循天道,尚中守中,便是人道。在《周易》里,无时无刻步体现尚中的思想。 得中则正的中爻 中爻,即处于中位的爻,中位的说法,首先是由《易传·彖传》提出来的,它在解释《易经》时,以爻象在全卦象中所处的地位来说明卦爻辞的意义,从而创立的当位、应位、中位等爻位说,并被《易传》中的《象传》、《系辞传》所采用。而中位,就是指六爻中的二、五两个爻位。二居下卦之中,五居上卦之中,居于这两个位的爻象被称为中爻。 《彖传》认为,中则无不正,故中又称为中正、正中、中行、中道。中正,便是无过、无不及、无偏无邪的恰好的状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中爻往往都是吉的。而“中”又有“刚中”与“柔中”之分,凡阳爻居中位,表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则表征“柔中”之德。如巽卦《彖》曰:“刚巽乎中正而志行。”九二《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九五《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比卦《彖》曰:“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九五《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解卦《彖》曰:“其来复吉,乃得中也。” 正因为此,爻辞通例,二五两爻大多皆吉。即便是在凶卦之中,二五两爻依然较好。比如升卦《彖》曰:“刚中而应,是以大‘亨’”。就是九二爻以刚中而应六五爻柔中,相应则相得,九二可以上升而亨通,这种有应可以亨通,正与应位原则相符。但是九二是阳爻居阴位,六五是阴爻却居于阳位,按当位原则,它们都不当位,应该是凶,然而它们居中,彼此相应,所以吉、亨通。所以,即使不当位,只要居于中位,也是无咎、吉的。再如《彖传》释噬嗑卦:“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柔得中”指六五爻。它以阴柔居阳位,不当位,而且与六二阴柔也无应,但它居于上卦的中位,所以有利于断狱。而蒙卦九二、六五爻以阳爻处阴位、阴爻处阳位分别居下、上体之中,虽不当位,但因其为刚柔得中之象,故其《彖》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再如睽卦其《彖》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而其九二刚爻居阴位,六五爻却是以阴爻居阳位,二爻皆失位,但皆得中,得中即不失道。王弼在此注:“处睽失位,将无所安……虽失其位,未失道也。”[②] 可见,在《周易》那里,“中德”要优于“正德”,也就是说如果一爻居中位,但不当位,亦没有大碍。同时,如果阴阳爻既当位又得中即处于中正之位,则更是《周易》所极力推崇的。在《易传》对《周易》古经的阐释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中正”一词。如乾卦九五爻以阳爻处中位且阳位,即中正之位;阳爻符示刚健之德,故其《文言传》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同人卦二五两爻柔刚得位得中,其《彖》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需卦九五爻以刚爻居上卦的中位,得中且正,是最为尊贵的天子之位,所以其《彖》曰:“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由此看来,《周易》是主“中”的,但是,如果既能处中又能刚柔当位,自然是更加吉祥亨通。 刚柔并济的中正之道 天地万物皆有阴阳错杂构成,贲卦《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周易》中,阴阳以刚柔体现于人事之中,如邵雍称:“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③] 《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设六爻以效三才之动,故六画而成卦也。六位,爻所处之位也。二、四为阴,三、五为阳,故曰‘分阴分阳’;六爻升降,或柔或刚,故曰‘迭用柔刚’也。” 这即是说圣人作《周易》是顺合万物的性质和自然的变化规律的,确立天的道理为“阴”和“阳”两方面,确立地的道理有“柔”和“刚”,人的道理有“仁”和“义”。天地人统称“三才”,又各自包含着两个方面,即“三才两体”,是卦爻的基本元素,交错成八卦,八卦组合又成二十四卦。所以,仁义的德性在《周易》中就具体表现为刚和柔。就这一段,孔颖达正义注疏:“‘立人之道’至‘成章’。正义曰:天地既立,人生其间。立人之道,有二种之性,曰爱惠之仁;与断刮之义也。既备三才之道,而皆两之,作《易》本顺此道理,须六画成卦,故作《易》者,因而重之,使六画而成卦也。六画所处,有其六位,分二、四为阴位,三、五为阳位,迭用六、八之柔爻、七、九之刚爻而来居之,故作《易》者分布六位而成爻卦之文章也。注‘二四’至为‘阳者’。正义曰:‘二、四为阴,三、五为阳’者,王辅嗣以为初、上无阴阳定位,此注用王之说也。”[④] 和阴阳一样,刚柔是一对矛盾,却是有具体内容而不是抽象的矛盾,它们对立统一不可分离。易学家认为,中爻是阴阳堆里两极相逢并相互作用的中界限,王弼在注乾卦彖词“保合大和”时说:“不和而刚暴”。[⑤]即是说,乾道阳刚则要急迫的变化,其结果必然发展到它的反面,使自身难以存在。再如妒卦,《彖》曰:“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九五《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此卦一柔五刚,九五刚中得位,孔颖达疏:“若刚遇中正之柔,男得幽贞之女,则天下人伦之化乃得大行也。”而同人卦二五爻分别柔居位,《彖》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刚柔并济在《周易》中还集中体现为“交感”的观念,如果上下卦所代表的的对象和其实际位置相悖,就会出现互换转化,力求赢得顺承交感。泰卦《象》曰:“天地交、泰。”此卦上卦为坤下卦为乾,与天上地下的实际位置相悖,所以,上下卦在互逆中产生交感。刚由下而上,由顺而乘;柔由上而下,由乘而顺。再入豫卦《彖》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在刚和柔的互逆中,刚柔交感,从而达到顺达人情臻和天意。 “时中”的中节之道 在《周易》里,“中”并非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处于流变状态之中。于是这里就涉及到了《周易》一个重要的观念即“时”。在《周易》看来,每个人都是处于大宇宙生生不息之流转、社会人生无穷之变迁的背景之下,宇宙及社会的时、空、物三要素结合起来对人构成了“遇”的意义。既然宇宙万有都是一种“时”的存在,它们的变化都是在特定的“时”之下的,那么,作为万事万物最佳呈现状态的“中”亦是“时之中”。因此,对人而言,人们在当下所居之人文分位上,要想达到“中”,就必须秉持“时”的理念,做到如艮卦《彖传》所说的“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使自身刚健奋勉,既要契合于每一时点或时段,又能偕时不断向前推进,才能“其道光明”。所以乾卦九三爻《文言》有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只有应时行其刚健奋勉的大有为精神,并随时通权达变,才能达到“中”的境界。 那么“时”又如何在《周易》中落实于人事?乾卦《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而《说卦》曰:“易六位而成章。”由此可知,在《周易》里,可以把六十四卦看作宇宙间六十四种时间状态的表征,而每一卦中的六个爻,便看成是呈显该卦时间动态意义的六个相连续的单位,而周易中的每一卦都处于生生不息的变易之中。所以每一卦也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情景,比如《屯》代表屯难之世,在这种时候,君子应该建功立业;《遁》象征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时,君子见此,应该远离小人等等,所以每一卦都有其时,也就是每一卦整体所体现出的具体情景。爻处于具体的卦中,其材质刚柔不同,所居的位不同,其吉凶悔吝也就不相同,所以卦吉,爻未必吉;卦凶,爻亦未必凶,但总的来说,顺时则吉,逆则凶。 前文已说,“中”并非掐去两端独取中间,而是变通趋时,随时而应随时而动。所以随卦《彖》曰:“随时之义大矣哉!”而《周易》对能够“时中”的理想的圣人人格亦有所阐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⑥]可见,“大人”作为理想人格的代言,唯其能够把握天道之恒常,因时而动,才可以时刻持守中正之道,才能彰显出其光明伟岸之中正人格。 而“时中”也是朱熹所一直强调的,在《语类·卷六十七》中记载了多段他对此问题的看法:“如‘君子而时中’,则是‘中无不正’;若君子有时不中,即‘正未必中’。盖‘正’是骨子好了,而所事有未恰好处,故未必‘中’也。”所以朱熹进而引申,“时中”不能光指形式上的“中”,更需要在实际的人事运用中,也能做到义理上的“恰到好处”、“斟酌得宜”、“无不当理”,他曾举例说明:“凡事先理会得正,方到得中。若不正,更理会甚中?……‘中重于正,正不必中。’一件物事自以为正,却有不中在。且如饥渴饮食是正;若过些子,便非中节。中节处乃中也。责善,正也,父子之间则不中。”而朱熹所讲的中节,也并非是节制,而是维护事物相对的动态平衡和最优适度。 由此可以看出,尚中思想体现于《周易》的时、位之上,蕴含于经传系辞的方方面面中,揭示了事物最佳的存在和运动的方式,其内涵精蕴丰富,本文寥寥数千字难尽其义。〕,仅以有限的材料与所知,作浅微的分析。

关于周易的论文3000字

你学什么的啊,还要这种论文。你的学历不高,就是上大学学习也不好 壬 乙 壬 丙 (日空申、酉) 申 巳 午 午呵呵,不知对不对,不对请原谅。

呀,什么时候开始算命了?

你可以找一下傅佩荣的易经方面的著作,他讲的能让人容易明白。

同样是工大的,同样在求论文额

周易的论文3000字格式

呀,什么时候开始算命了?

你可以找一下傅佩荣的易经方面的著作,他讲的能让人容易明白。

哈哈,一看就是工大的学生

同样是工大的,同样在求论文额

周易的论文3000字怎么写

感悟《易经》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历史上称为《易经》。《易经》一书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是十三经第一本,四全书第一本。《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演绎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心理结构。它是群经之首,是大道之源,是民俗之根,是白家之脉,是万法之宗。在儒家,它是群经之首;在道教,它是三玄之一。它深入到了每个中国人思想的没一寸土地,扎根在那里。它“总万教于一本,约千训于一义。”它是华夏思想与哲学的源头,是文学的鼻祖。 当我走进《易经》的世界后,我发现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里面的东西:警句,哲思,教化„„惊叹于它一整套庞大的系统:河图、卦象,六十四卦的演绎,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应,与天干地支的对应,与中医中人体器官的联系,与家庭中父母子女的对应,“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它似乎是在称述世界的“道”,它似乎是在演绎宇宙的规律,它似乎就是世间万物的联系。无处不透着神秘,无处不让我为之着迷。同时我惊奇地发现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高到了令我叹为观止的地步。 《易经》并不只是译本占卜之书这么简单,它的精髓,或者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最深最广的一本哲学著作,是它成就了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正因为如此,我在学习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易经》中的人生哲学,世界观。 一、《易经》中的人生态度 《易经》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这里《易经》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易经》用一整套特有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地予以表现,然后让人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去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设计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更为深刻的是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所体现的宇宙变化,特别是伏羲六十四卦的排列,这个排列可以用来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阴阳递转,显示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也可以用来描述天象的变化,把斗转星移囊括其中。掌握这些,我们才能知天,但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易经》除提出知天、顺天等处理人天关系的重要原则外,还提出“乐天”的思想。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 从《易经》中,我们可以学到正确的人生态度。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乙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因为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子。 二、《易经》中的人际关系处理 天人关系虽然是《易经》哲学的主题,但《易经》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易经》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 《易经》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守正”这是《易经》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易经》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 《易经》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挚信才能换取挚信。这个世界的维系并不完全靠金钱、权势,也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相互帮助。而这些属于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用权势可以掠取的。 《易经》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易经》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的思想体现在《易经》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易经》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守正,中孚,尚和--这是《易经》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去实践的人生哲学。。 三、《易经》中的处事原则 人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种种不同韵处境,要处理种种不同的事务。要怎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在可能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结果呢?《易经》通过六十四个卦的解析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具体的指导。概括起来,《易经》认为处事的基本态度是果决、审慎、适变。 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到世界上的事,顺顺当当的当然有,但也有好一些是并不顺当的,有些事真要去办,还要冒些风险。当然,不去冒险,自然较为平安,但也必然是平庸; 无大成就。世上凡干大事者,无不历经风险,没有风险意识,没有敢闯难关的勇气,没有临事果决的魄力,怎能取得超乎寻常的业绩呢?在战争中两军对垒,战局风云莫测,取胜者,大多是指挥果决、敢出奇兵、敢冒风险的一方。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果决、勇敢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作基础,必须以审慎粗辅佐,否则就会走到愿望的反面。《易经》就是这样教人将勇与谋,果决与审慎很好地结合起来。但这些都要在适变的基础下,要适变,也就要我们事物变化的规律。了解这些,我们就不必为自己目前淹蹇的处境而灰心、颓丧:,你可以创造条件,改变这种处境,争取光明的前途。同样,你处在极为顺利处境,并正在飞黄腾达的时候,也不要为幸运喜昏头脑,要当心物极必反,要为自己留下余地,留出退步,否则则可能后悔莫及。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知道《易经》不仅认识到宇宙万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易经》认识到人在规律面前不是完全无能的,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变,唯变所适。这就非常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易经》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让人觉得它本质上就是一本哲学著作,是一把把握人生的金钥匙。

对不起,这个问题我不会。

浅析《周易》的尚中思想 [内容摘要]:儒家向来崇尚中庸之道,而如其它众多儒家经典一样,《周易》中也有丰富的崇尚“中”的思想。本文从中爻位、中正和时中三方面进行阐述《周易》的尚中思想。 [关键词]: 中、位、刚柔、时 在《周易》里,尚中思想被置于最高位置,夬卦九五爻辞曰:“苋陆夬夬中行,无咎。”“中行”指九五爻居于上卦中位,行中道,所以无咎。所以“中”是《周易》的至上追求。劳思光说:“就‘中’观念讲,则是与‘变化’观念相配者。就各状态(无论是人生历程或宇宙历程)之相续而论,有变化观念出现。但分别就每一状态论,则每一状态中又皆有一个可供选择之“中”。与‘变化’观念比观,‘中’观念即含有‘变中不变’之义。盖无论各状态如何变易不息,每一状态中皆有‘中’在。此‘中’被视为得正,故为‘吉’。[①]《周易》对“中”的理解,与孔、孟、《中庸》在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中”的本意不是折中,而是“无过无不及”之“中”,而这个是否过或不及的标准,就是天地万物自然的理则,就是天道;而儒家向来讲求推天道以尽人事,所以遵循天道,尚中守中,便是人道。在《周易》里,无时无刻步体现尚中的思想。 得中则正的中爻 中爻,即处于中位的爻,中位的说法,首先是由《易传·彖传》提出来的,它在解释《易经》时,以爻象在全卦象中所处的地位来说明卦爻辞的意义,从而创立的当位、应位、中位等爻位说,并被《易传》中的《象传》、《系辞传》所采用。而中位,就是指六爻中的二、五两个爻位。二居下卦之中,五居上卦之中,居于这两个位的爻象被称为中爻。 《彖传》认为,中则无不正,故中又称为中正、正中、中行、中道。中正,便是无过、无不及、无偏无邪的恰好的状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中爻往往都是吉的。而“中”又有“刚中”与“柔中”之分,凡阳爻居中位,表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则表征“柔中”之德。如巽卦《彖》曰:“刚巽乎中正而志行。”九二《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九五《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比卦《彖》曰:“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九五《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解卦《彖》曰:“其来复吉,乃得中也。” 正因为此,爻辞通例,二五两爻大多皆吉。即便是在凶卦之中,二五两爻依然较好。比如升卦《彖》曰:“刚中而应,是以大‘亨’”。就是九二爻以刚中而应六五爻柔中,相应则相得,九二可以上升而亨通,这种有应可以亨通,正与应位原则相符。但是九二是阳爻居阴位,六五是阴爻却居于阳位,按当位原则,它们都不当位,应该是凶,然而它们居中,彼此相应,所以吉、亨通。所以,即使不当位,只要居于中位,也是无咎、吉的。再如《彖传》释噬嗑卦:“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柔得中”指六五爻。它以阴柔居阳位,不当位,而且与六二阴柔也无应,但它居于上卦的中位,所以有利于断狱。而蒙卦九二、六五爻以阳爻处阴位、阴爻处阳位分别居下、上体之中,虽不当位,但因其为刚柔得中之象,故其《彖》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再如睽卦其《彖》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而其九二刚爻居阴位,六五爻却是以阴爻居阳位,二爻皆失位,但皆得中,得中即不失道。王弼在此注:“处睽失位,将无所安……虽失其位,未失道也。”[②] 可见,在《周易》那里,“中德”要优于“正德”,也就是说如果一爻居中位,但不当位,亦没有大碍。同时,如果阴阳爻既当位又得中即处于中正之位,则更是《周易》所极力推崇的。在《易传》对《周易》古经的阐释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中正”一词。如乾卦九五爻以阳爻处中位且阳位,即中正之位;阳爻符示刚健之德,故其《文言传》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同人卦二五两爻柔刚得位得中,其《彖》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需卦九五爻以刚爻居上卦的中位,得中且正,是最为尊贵的天子之位,所以其《彖》曰:“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由此看来,《周易》是主“中”的,但是,如果既能处中又能刚柔当位,自然是更加吉祥亨通。 刚柔并济的中正之道 天地万物皆有阴阳错杂构成,贲卦《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周易》中,阴阳以刚柔体现于人事之中,如邵雍称:“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③] 《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设六爻以效三才之动,故六画而成卦也。六位,爻所处之位也。二、四为阴,三、五为阳,故曰‘分阴分阳’;六爻升降,或柔或刚,故曰‘迭用柔刚’也。” 这即是说圣人作《周易》是顺合万物的性质和自然的变化规律的,确立天的道理为“阴”和“阳”两方面,确立地的道理有“柔”和“刚”,人的道理有“仁”和“义”。天地人统称“三才”,又各自包含着两个方面,即“三才两体”,是卦爻的基本元素,交错成八卦,八卦组合又成二十四卦。所以,仁义的德性在《周易》中就具体表现为刚和柔。就这一段,孔颖达正义注疏:“‘立人之道’至‘成章’。正义曰:天地既立,人生其间。立人之道,有二种之性,曰爱惠之仁;与断刮之义也。既备三才之道,而皆两之,作《易》本顺此道理,须六画成卦,故作《易》者,因而重之,使六画而成卦也。六画所处,有其六位,分二、四为阴位,三、五为阳位,迭用六、八之柔爻、七、九之刚爻而来居之,故作《易》者分布六位而成爻卦之文章也。注‘二四’至为‘阳者’。正义曰:‘二、四为阴,三、五为阳’者,王辅嗣以为初、上无阴阳定位,此注用王之说也。”[④] 和阴阳一样,刚柔是一对矛盾,却是有具体内容而不是抽象的矛盾,它们对立统一不可分离。易学家认为,中爻是阴阳堆里两极相逢并相互作用的中界限,王弼在注乾卦彖词“保合大和”时说:“不和而刚暴”。[⑤]即是说,乾道阳刚则要急迫的变化,其结果必然发展到它的反面,使自身难以存在。再如妒卦,《彖》曰:“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九五《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此卦一柔五刚,九五刚中得位,孔颖达疏:“若刚遇中正之柔,男得幽贞之女,则天下人伦之化乃得大行也。”而同人卦二五爻分别柔居位,《彖》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刚柔并济在《周易》中还集中体现为“交感”的观念,如果上下卦所代表的的对象和其实际位置相悖,就会出现互换转化,力求赢得顺承交感。泰卦《象》曰:“天地交、泰。”此卦上卦为坤下卦为乾,与天上地下的实际位置相悖,所以,上下卦在互逆中产生交感。刚由下而上,由顺而乘;柔由上而下,由乘而顺。再入豫卦《彖》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在刚和柔的互逆中,刚柔交感,从而达到顺达人情臻和天意。 “时中”的中节之道 在《周易》里,“中”并非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处于流变状态之中。于是这里就涉及到了《周易》一个重要的观念即“时”。在《周易》看来,每个人都是处于大宇宙生生不息之流转、社会人生无穷之变迁的背景之下,宇宙及社会的时、空、物三要素结合起来对人构成了“遇”的意义。既然宇宙万有都是一种“时”的存在,它们的变化都是在特定的“时”之下的,那么,作为万事万物最佳呈现状态的“中”亦是“时之中”。因此,对人而言,人们在当下所居之人文分位上,要想达到“中”,就必须秉持“时”的理念,做到如艮卦《彖传》所说的“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使自身刚健奋勉,既要契合于每一时点或时段,又能偕时不断向前推进,才能“其道光明”。所以乾卦九三爻《文言》有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只有应时行其刚健奋勉的大有为精神,并随时通权达变,才能达到“中”的境界。 那么“时”又如何在《周易》中落实于人事?乾卦《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而《说卦》曰:“易六位而成章。”由此可知,在《周易》里,可以把六十四卦看作宇宙间六十四种时间状态的表征,而每一卦中的六个爻,便看成是呈显该卦时间动态意义的六个相连续的单位,而周易中的每一卦都处于生生不息的变易之中。所以每一卦也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情景,比如《屯》代表屯难之世,在这种时候,君子应该建功立业;《遁》象征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时,君子见此,应该远离小人等等,所以每一卦都有其时,也就是每一卦整体所体现出的具体情景。爻处于具体的卦中,其材质刚柔不同,所居的位不同,其吉凶悔吝也就不相同,所以卦吉,爻未必吉;卦凶,爻亦未必凶,但总的来说,顺时则吉,逆则凶。 前文已说,“中”并非掐去两端独取中间,而是变通趋时,随时而应随时而动。所以随卦《彖》曰:“随时之义大矣哉!”而《周易》对能够“时中”的理想的圣人人格亦有所阐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⑥]可见,“大人”作为理想人格的代言,唯其能够把握天道之恒常,因时而动,才可以时刻持守中正之道,才能彰显出其光明伟岸之中正人格。 而“时中”也是朱熹所一直强调的,在《语类·卷六十七》中记载了多段他对此问题的看法:“如‘君子而时中’,则是‘中无不正’;若君子有时不中,即‘正未必中’。盖‘正’是骨子好了,而所事有未恰好处,故未必‘中’也。”所以朱熹进而引申,“时中”不能光指形式上的“中”,更需要在实际的人事运用中,也能做到义理上的“恰到好处”、“斟酌得宜”、“无不当理”,他曾举例说明:“凡事先理会得正,方到得中。若不正,更理会甚中?……‘中重于正,正不必中。’一件物事自以为正,却有不中在。且如饥渴饮食是正;若过些子,便非中节。中节处乃中也。责善,正也,父子之间则不中。”而朱熹所讲的中节,也并非是节制,而是维护事物相对的动态平衡和最优适度。 由此可以看出,尚中思想体现于《周易》的时、位之上,蕴含于经传系辞的方方面面中,揭示了事物最佳的存在和运动的方式,其内涵精蕴丰富,本文寥寥数千字难尽其义。〕,仅以有限的材料与所知,作浅微的分析。

同样是工大的,同样在求论文额

周易的论文3000字怎样写

你还是自己写

呀,什么时候开始算命了?

可以写有关周易的,像周易与企业管理 周易与养生

  • 索引序列
  • 周易的论文3000字
  • 关于周易的论文3000字
  • 周易的论文3000字格式
  • 周易的论文3000字怎么写
  • 周易的论文3000字怎样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