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矿物岩石与人类生活论文选题意义

矿物岩石与人类生活论文选题意义

发布时间:

矿物岩石与人类生活论文选题意义

是工业和建筑的基础资源。 经过加工后形成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和能源,再通过工业加工处理,形成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 而我们人类就是在这物质基础上生活和发现

举例来说,建材很多是用花岗岩等做的。有用的矿物例如:自然金,黄铜矿,石墨矿等等可以开采资源

服务于地质找矿,科研研究。。。。。。

矿物和岩石研究的意义:1)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历史。2)寻找矿产资源:固体矿产,油气资源。3)为解决工程地质、地震、火山灾害、环境的变化等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岩石与矿物论文选题意义

首先纲领性把握两者区别: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意义——重在表明论文选题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在明确两部分的区别之后可以对选题的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你的选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对选题的价值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最后进入实战部分:可以先简单叙述该课题的起源或者发展状况,然后阐明选题着重解决哪些问题(讨论范围)。最后对你的选题进行价值性评估,说清楚这篇论文将对理论产生哪些推动作用,或者对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就可以了。PS目的和意义可以分开写,也可以合并写,看个人爱好以及资料的详实程度。希望对你有帮助~祝论文顺利 O(∩_∩)O

首先纲领性把握两者区别: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意义——重在表明论文选题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在明确两部分的区别之后可以对选题的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你的选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对选题的价值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

选题意义和目的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不要生搬硬套: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总之,意义和目的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岩石学(petrology,来自希腊文petra—岩石,和logos—论述和解释)作为研究岩石的学科,在地球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产出方式、组成特征、分类命名、岩石成因、形成环境和资源背景,包括岩相学(petrography,lithology)和岩理学(petrogenesis)两方面。传统上,岩相学主要是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在显微镜下对岩石进行系统描述和分类命名,属于描述岩石学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岩相学的研究已经拓展到将显微镜观察与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相结合,全面研究岩石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光性矿物学、岩石化学、矿物化学、岩石物理、矿物物理等)。岩理学又称为成因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成因和形成过程:就是在深入的岩相学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通过比较、归纳、演绎深入认识岩石的形成过程,理解地球上发现的(以及来自其他星球的)各种各样岩石的多样性的起因,分析人类难以直接观察的地球内部岩石物质的性质,进而为探讨地球和行星系统动力学过程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撑。岩相学是岩理学的基础,也是地质类大学生首先要掌握的内容,因此,本书将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岩相学部分。岩理学是岩相学的深化,也是现代地球科学理论的基石。正如Philpotts & Ague(2009)在 《火成岩和变质岩岩石学原理》 一书中指出的,自然界提供的有关岩石形成事件和过程的证据是零碎的,这就要求岩石学家把这些零碎的证据组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连贯的故事。由于岩石是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地质事件的产物,是地球和行星历史的实物 “档案”。因此,对岩石的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环境和岩石成因过程的研究,可以为解决有关地球乃至太阳系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重大问题作出贡献。另一方面,矿石也是岩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就赋存在岩石之中,而岩石的性质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下水、油气资源的赋存状态以及地表的地质作用、地质灾害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各类岩石的研究,不仅是认识地球的需要,也是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岩石学在解决地质学重大科学问题方面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例子中体现出来。◎岩石圈组成和深部过程的岩石学探针:对于大陆岩石圈组成和深部过程,人类难以直接观察,就需要结合岩石学探针技术和地球物理方法来间接进行研究。岩石学探针技术是通过对各种岩石样品的综合研究,分析岩石所处地质时期的岩石圈组成、结构和深部过程。主要的研究对象包括:(1)产于火山岩中的深源捕虏体(Pearson et ,2003),例如,我国辽宁复县古生代金伯利岩,道县、信阳和阜新中生代火山岩,以及汉诺坝、鹤壁、山旺、女山等地新生代玄武岩中,都存在上地幔橄榄岩、下地壳麻粒岩的捕虏体(郑建平,2009);(2)因构造运动抬升剥露到地表的高级变质地体以及中下地壳甚至上地幔剖面,例如,意大利下地壳剖面(马昌前,1998);(3)火成岩的源区示踪和岩浆房过程分析,其中,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主要反映地幔组成和过程,长英质岩石主要反映地壳的组成及其内部过程,而中性岩往往是地壳分异-混合和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研究方法上,不相容元素和同位素比值反映了岩浆源区化学成分的变化;而相容元素反映了矿物稳定性的变化,可提供有关地壳和地幔深处压力、温度和流体条件的信息。地球物理资料反映的是现今岩石圈的深部结构,代表了晚近时期地质作用留下的综合信息,主要包括岩石波速测量(路凤香等,2006)、现今地表热流测量(Rudnick & Gao,2003)等。例如,我国开展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利用深地震反射技术,了解地壳底部30km以上的精细的地壳结构(董树文等,2011)。地球物理模型与岩石学模型的结合,将对岩石圈结构和组成提出更全面的约束。◎大地构造环境的岩石学分析: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的板块构造理论,发端于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地幔对流假说和模式。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地震、火山、山链的分布样式,而且解释了大陆和海底的形成机制,也为地质历史时期不断变化着的地球气候及其对生物演化过程的影响提供了新解释(NRC,2008)。有些岩石类型和岩石组合,只有在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中才能出现(莫宣学等,2009),因此,结合其他的地质标志,就能从岩石学上分析有关岩石产出的古构造环境。例如,钙碱性岩浆岩常常出现在与大洋板块俯冲有关的岛弧和陆弧环境中,而碱性岩或双峰式岩浆岩则代表了与地壳伸展有关的构造环境。在沉积岩中,碳酸盐岩和石英砂岩通常形成于稳定的构造环境内,而长石砂岩、杂砂岩则形成于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在克拉通内部形成的碎屑沉积岩富含石英和长石,而在活动大陆边缘则多形成富含岩屑和长石的碎屑沉积岩。又如,麻粒岩是大陆下地壳的代表性岩石,而蓝片岩、榴辉岩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则是板块俯冲-碰撞环境的产物。◎盆-山关系的岩石学印迹:地质学上最初争论最大的问题就来自对沉积岩的观察。英国地质学家、火成学派的创始人詹姆斯·郝顿(James Hutton,1726~1797年)就曾根据沉积地层的厚度、沉积岩的各种特征以及沉积岩中化石的存在,推测过地球的年龄(Hutton,1788)。今天,对盆地中沉积岩的观察仍然是认识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和盆-山关系的切入点。盆地和山岭是陆地表面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依存,在物质和能量上相互交换,二者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在碰撞造山带,构造活动直接控制盆地的发育和演化过程。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始新世的碰撞,造成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周缘盆地的形成(许志琴等,2007)。山岭的隆升和剥蚀产生了大量的碎屑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分布于印度板块及其边缘海盆地中,如孟加拉扇新生代以来沉积物的总体积就达到了12×106km3,为解决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相关的科学问题打开了一扇窗口。例如,关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是何时发生的问题,在巴基斯坦西北部Waziristan地区的古近系-新近系地层中就记录了这次事件造成的不整合接触,从而可以将碰撞时间限定在66~55Ma之间(Beck et ,1995)。研究表明,在俯冲带或垮塌的造山带,大规模岩浆活动产生的热和力学效应可导致上覆岩石快速的抬升和剥蚀,表现为岩浆侵入与粗碎屑岩堆积近于同时,新形成的岩浆岩直接作为弧前盆地的沉积物源(Kimbrough et ,2001)。这一系列过程可以发生在短短的几百万年之间,其信息被记录在造山带和相关盆地的各类岩石中。◎矿产资源的岩石学专属性:人类可资利用的矿产资源大都取自地壳浅部的三大类岩石中。深入研究岩石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对于了解有用物质的迁移和聚集机制,指导找矿勘探有重大的价值。例如,岩浆岩蕴藏了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其中,金刚石主要产于金伯利岩和部分钾镁煌斑岩中,Cr、Ni矿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有关,Mo、W、Sn矿常与某些花岗岩有关,一些超大型的斑岩铜矿产于与大洋板块俯冲有关的中酸性浅成岩浆岩中,而Li和稀土矿可以在伟晶岩中寻找。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矿是智利的丘基卡马塔(Chuquicamata)和埃尔特尼恩特(El Teniente)斑岩铜矿,铜总储量分别达6935万吨和6776万吨。值得注意的是,煤、油页岩等可燃性有机矿产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几乎全是沉积成因的,而赋存于沉积岩及沉积变质岩中的密西西比河谷型(MVT)及沉积喷流型(SEDEX)Pb-Zn矿床,其储量占Pb、Zn总储量的1/2,产量占Pb、Zn总产量的2/3(赵振华等,2003)。变质岩中直接产出了不少金属矿产,如Au、Ag、Cu、Zn、Pb、Fe及稀有、稀土等矿产,其中变质岩中的铁矿床占全世界铁矿总储量的80%以上。W、Sn、Mo、Sb和稀土等矿产为我国优势矿产,我国内蒙古白云鄂博碳酸岩型REE-Nd-Fe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据研究,该稀土矿受控于中元古代的古火山机构,矿床产于火成白云石碳酸岩体和部分脉状碳酸岩中(郝梓国等,2002)。需要指出的是,石油天然气不仅赋存于沉积岩中,在多种类型的结晶岩中也有产出,尤以火山岩可作为油气藏的优质储层或盖层(Petford & McCaffrey,2003)。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了300多个与火山岩有关的油气藏,实际探明储量的火山岩油气藏169个,其中不乏大型油气藏,如利比亚锡尔特盆地(Sirte Basin)的拿法拉(Nafoora)油田。我国也先后在准噶尔、三塘湖、松辽、海塔、二连、渤海湾等盆地不断发现了火山岩油气田,显示了火山岩油气勘探开发的巨大潜力(贾承造等,2007)。◎过去全球变化的岩石学线索:(1)今天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沉积物的相对量与地质历史时期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差别是否意味着地球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例如,现今地球上形成的白云岩很少,主要出现在波斯湾及荷兰Antilles等异常的环境中,而在前寒武纪时期,形成的白云岩是石灰岩的3倍以上。与现今相比,前寒武纪时期,蒸发盐(岩)十分稀少,为什么? 是否25亿年以来,海水成分已经发生了变化? 是不是自前寒武纪以来,由于剥露出地表被风化的岩石成分发生了变化,因而由河流带到大洋中的物质也就出现了变化?(2)大多数进化生物学家认为,生命物质是在38亿年前在还原环境中由无生命的物质进化而来的,因为原始的细胞不能抵抗氧化作用。这就意味着,在地球早期的大气圈中,氧很少或几乎没有。然而,太古宙的铁矿含有磁铁矿,表明既有Fe2+,也有Fe3+,这就要求大气中有氧存在。这些铁矿中所含的氧化铁物质是一开始就有的(原生)?还是后来随大气中自由氧的增多而逐渐氧化而来的(Blatt et ,2006)?(3)地球现今的大气圈很适于生物生存,但对早前寒武纪岩石的研究表明,在地球形成初期,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而富含甲烷。大气中氧气的增多和甲烷的减少是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造成的?是由于地球深部活动的变化引发的,还是与地外天体的撞击有关?(4)新元古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沉积了一套冰成岩系,这些沉积记录表明当时地球曾经历了一次极其严重而漫长的冰期,不仅陆地全部被冰川覆盖,而且海洋也被完全冻结,称为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雪球地球” 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消失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记录在相关的岩石中。(5)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可能只延续几天,但火山喷发出的大量气体和火山灰对气候的影响可能达数年之久。例如,1991年6月15日菲律宾的Pinatubo火山喷发,据估计就有2000万吨的SO2和火山灰颗粒喷发到了20km高的大气中。含硫酸的气体会转化为硫酸盐气溶胶,那些微米级的液滴中75%是硫酸。火山喷发之后,这些气溶胶颗粒会在平流层中停留3~4年。这些火山物质减少了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量,降低了对流层的温度,于是会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影响。因此,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熔结凝灰岩大爆发(ignimbrite flare-up)对全球变化和生命演化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地外岩石研究对早期地球和太阳系演化的启示:据认为,月球是在一次对地球的撞击事件中形成的,撞击会抹去地球更早的岩石记录,所产生的热量甚至会使地球成为一个熔融的星球。加上后来地球表面始终不断的板块构造运动的改造,对古老岩石的保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目前,在地球上发现的最老的岩石大约为40亿年,大陆壳中老于36亿年的岩石只占0001%(Nutman,2006)。在岩石 “档案” 中,从3亿年撞击产生月球到地球上保存的最古老岩石(40亿~38亿年)的这段时间里,地球上保留的历史记录几乎为零。与地球上缺少最早期的岩石不同,在太阳系形成的初始阶段之后,许多陨石基本上完好地留在围绕太阳不停运行的轨道上。因此,陨石(包括后来从月球和火星上落下的一些岩石)就成了这个起始阶段的主要实物档案。需要指出的是,在澳大利亚西部30亿年老的石英岩中,找到了地球上最老的矿物——碎屑锆石。测年显示,最老的锆石年龄达到了44亿年,这些锆石的稀土元素以及氧和铪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在距今45亿~42亿年之时,地球上就有花岗质陆壳甚至有大洋存在(Harrison et ,2005)。近年来,地球上发现的38亿年之后的记录越来越多。例如,在我国北方的鞍山地区就发现了大量36亿~38亿年的岩石和锆石,在冀东、信阳、焦作及其他地区也有始太古代-古太古代的岩石和锆石存在(刘敦一等,2007)。

矿物岩石与人类生活论文选题方向

矿物是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着的,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处于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的单质和他们的化合物。矿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矿物有三态:固态(如化石)、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岩石,就是固态矿物或矿物的混合物,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上矿物的开采与利用从未停止,小到珠宝首饰,大到摩天高楼,矿物岩石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文明史可以说是矿物的历史。以黄金为例,公元前三千年以前,黄金在古国埃及第一次被人类所认知。从此以后就与人类的发展形影不离的交织在一起。黄金凭借其耀眼的光彩,成为人们用于装饰的首选材料。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逐渐离开自给自足的年代,迈向商品经济时代。在人类需要钱币来作为交易的媒介,以使买卖进行的更加简便的时候,黄金自然成为了最优的选择。现在黄金成为了装饰品,愈来愈多的爱美的女性选择黄金首饰,注重其款式,设计,现在很多人将其看作是身份的象征,佩戴黄金饰品更加提升了其品位,黄金推动了人类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在现代,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科技产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家里使用的电脑、空调,出门使用的手机、汽车,无一不是用嵌入式芯片来控制运行的,而构成芯片的硅,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矿物。高纯的单晶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在单晶硅中掺入微量的第IIIA族元素,形成p型硅半导体;掺入微量的第VA族元素,形成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结合在一起形成p-n结,就可做成太阳能电池,将辐射能转变为电能。在开发能源方面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材料。另外广泛应用的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场效应管和各种集成电路(包括人们计算机内的芯片和CPU)都是用硅做的原材料。硅的广泛利用推动了人类的科技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品质。综上所述,矿物岩石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应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矿物岩石来促进人类的发展。

矿物是人类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来源,放眼能见的未来,人类都离不开矿物的基础物质来源。我生活中用到的几乎所以有的物品都与矿物有关的。

矿物岩石与人类生活论文选题背景

矿物是人类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来源,放眼能见的未来,人类都离不开矿物的基础物质来源。我生活中用到的几乎所以有的物品都与矿物有关的。

举例来说,建材很多是用花岗岩等做的。有用的矿物例如:自然金,黄铜矿,石墨矿等等可以开采资源

岩石成因探讨自从Loiselle and Wones(1979)提出非造山、碱性、无水的A型花岗岩以来,对该类型花岗岩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对A型花岗岩的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从构造环境分为两种:非造山和造山后(Eby, 1990; Bonin,1990;洪大卫等,1995;王德滋等, 2002),洪大卫等(1995)把A型花岗岩分成AA型和PA型,并分别与非造山的板内环境和后造山的造山带构造环境相对应。目前对A 型花岗岩的识别标志像埃达克岩(adakite)一样越来越依赖于主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多数能落入A 型花岗岩区为总体特征(Whalen,1987; Eby, 1990,1992;洪大卫等,1995; King et ,1997;许保良等,1998;孙德有等,2005;苏玉平等, 2005;吴锁平等,2007);又从化学成分上分为碱性和准铝质甚至过铝质A型花岗岩(King et , 1997; Eby,1990),但它们都受控于拉张环境,这是所有A 型花岗岩产生的共同机制,在造山带中的A型花岗岩主要形成于造山后伸展作用阶段,从而使A 型花岗岩成为判断造山作用结束时间的重要岩石学标志(Eby,1992;洪大卫等,1995; King et ,1997;王德滋等,1995,2002)。前人对小兴安岭东南地区出露的早中生代正长-碱长花岗岩已做过大量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岩体成因等方面研究,认为是Ⅰ型或S型花岗岩,或与高分异I型花岗岩有关,形成于大陆内部张性断裂或造山后构造环境中(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3;黑龙江省地调院齐齐哈尔分院,1997~2008)。对正长-碱长花岗岩岩石成因上的分歧,制约了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深入认识,且以往只强调了碱性A型花岗岩的特征及其构造属性(孙德有等,2001、2004、2005; Wu at al,2002),而对铝质A型花岗岩的研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小兴安岭正长—碱长花岗岩岩石矿物组合以条纹长石、石英为主,少量铁质黑云母,无碱性暗色矿物和微细粒闪长质包体。岩石组合的NK/A(分子数比)大多数为70~97(平均为88)>85,A/CNK总体上>1,符合Whalen(1987)的划分碱性和偏碱性花岗岩的界限。在(Al2O3+CaO)/(TFeO+Na2O+K2O)-100(MgO+TFeO+TiO2)/SiO2图中大多数落入碱性岩区和高分异钙碱性岩区(图3-31),在A/CNK-A/NK图中均落入过铝质-偏铝质岩石区(图3-30)。岩石具高硅、富碱、富铝和低钙、镁的特点,与吉林张广才岭南端三道河晚三叠世铝质A型花岗岩完全一致(孙德有等,2005),而不含碱性暗色矿物区别于小兴安岭地区的典型碱性A型花岗岩。岩石的稀土配分曲线呈轻稀土略微富集的、缓向右倾斜的右倾而重稀土较为平坦、铕亏损的“海鸥型”(图3-32a),与吉黑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地区的铝质A 型碱长花岗岩稀土特征完全相似(孙德有等,2005),并与典型的碱性A 型花岗岩具轻、重稀土均较为平坦、前者略向右缓倾斜的、后者略上翘呈海鸥型(与球粒陨石Chondrite)相比有所差别(Whalen, 1987; Eby,1990、1992;Martin et ,1994;洪大卫等,1995; King et ,1997;赵广涛等,1997;范春方等,2000;刘昌实等,2003a、b;吴锁平等,2007)。对于高硅的正长-碱长花岗岩需要用SiO2-TFeO/MgO图来有效区分A型与I、S 型花岗岩(Whalen,1987; Eby, 1990;洪大卫,1995; King et ,1997;卢成忠等,2006;吴锁平等, 2007)。在TFeO/MgO图和Na2O-K2O图(图3-33)中,大多数岩石落入A型花岗岩区。正长-碱长花岗岩在10000 ×Ga/Al-(Zr+Nb+Ce+Y)图(图3-34)中,正长-碱长花岗岩落入A型花岗岩区。岩石在10000 ×Ga/Al-(Na2O +K2O)图、10000 ×Ga/Al-(Na2O +K2O)/CaO图、10000×Ga/Al-K2O/MgO图、10000 ×Ga/Al-TFeO/MgO图、10000 ×Ga/Al-Zr、Nb、Ce、Y图(图3-35)等成因类型判别图解中,正长-碱长花岗岩岩石样品点绝大多数落入A型花岗岩区。图3-33 正长-碱长-碱性花岗岩Na2O-K2O图及TFeO/MgO-SiO2图图3-34 岩石10000×Ga/Al-(Zr+Nb+Ce+Y)图当SiO2>72%的铝质A型花岗岩与高度分异的I型、S型花岗岩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进一步需要将它们区分开来(Eby,1990;吴锁平等,2007)。(1)正长-碱长花岗岩岩石的主要氧化物SiO2、Al2O3、Fe2O3、FeO、MgO、Na2O、K2O等含量以及平均值(表3-15、表3-18),与世界A型花岗岩平均值最为接近,与澳大利亚高分异的I型Ackley岩体、S型Scandy Cape岩体间存在较大差异(Whalen,1987; King et ,1997;吴锁平等,2007)。表3-18 正长-碱长花岗岩主、微量元素与A型花岗岩对比表(%)图3-35 岩石10000×Ga/A1-(Na2O+K2O)图、(Na2O+K2O)/CaO图、K2O/MgO图和TFeO/MgO图和10000×Ga/Al-Zr、Nb、Ce、Y图37 × 10-6),远高于I型花岗岩(71 ×10-6)和S型花岗岩(14 ×10-6)(吴锁平等,一般来讲,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的TFeO含量较低<00%,而正长-碱长花岗岩Fe2O3值总体偏高,碱长花岗岩的TFeO含量02%~92%,平均为67%>00%,正长花岗岩的TFeO含量大多09%~08%,平均为13%>00%,反映了A型正长-碱长花岗岩形成于相对氧化的介质环境,这可能与其定位较浅的特点有关。(2)高温岩浆浅成就位又是A型花岗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高硅A型花岗岩与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主要区别之一(Eby,1990;卢成忠等,2006;吴锁平等,2007)。这也与正长-碱长花岗岩岩石中出现较自形的高温锥状石英,以及部分岩石具晶洞构造、文象结构得到证实。(3)从正长-碱长花岗岩石英包裹体测温(表3-19)上得到了高温岩浆浅成就位的A型花岗岩的又一佐证。正长花岗岩的石英包裹体测温成岩温度在720℃~900℃,碱长花岗岩石英包裹体测温成岩温度为750℃~980℃,碱性花岗岩石英包裹体测温成岩温度为750℃~1050℃,其成岩温度逐渐略有升高,表明源区岩石均经历了较充分的熔融,这也是形成A 型花岗岩的重要条件。以上石英包裹体测温表明,正长-碱长花岗岩形成温度高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温度764℃(King et ,1997),表现出不同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也高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石英包裹体成岩温度670℃~870℃,反映出高温岩浆浅部就位结晶的特点。(4)岩石δ18O值从早期正长花岗岩(00%。~83‰,平均为25‰)向晚期碱长花岗岩(10‰)变低(表3-9),说明了岩石形成中可能同化了被大气降水浸泡过的岩石或是与这种岩石直接熔融作用有关,也从另一面说明了其形成于相对定位较浅的氧化环境(李之彤等,2001)。(5)岩石的微量元素Ga、Rb、Ba、Sr、Zr、Y等含量、平均值(表3-17、表3-18)与A型花岗岩相似(Whalen,1987;吴锁平等,2007)。正长花岗岩的Ga元素6 ×10-6~25 ×10-6(平均为81 ×10-6),碱长花岗岩中G a元素80 ×10-6~60 ×10-6(平均为70 ×10-6),与中国、世界的典型A 型花岗岩的平均值54 ×10-6~6 ×10-6接近。正长花岗岩的Rb含量124 ×10-6~385 ×10-6,平均为193 ×10-6<270 ×10-6,碱长花岗岩的R b含量大多为209 ×10-6~271 ×10-6(除GC-F-WL4 样外),平均为242 ×10-6<270 ×10-6,说明不是由高硅I型花岗岩分异形成(Pearce et ,1984)。岩石富含稀土元素(除Eu外),大多数样品的REE为00 ×10-6~03 ×10-6(平均为2007),也明显高于区域上广泛出露的同时代略早期的似斑状二长花岗岩(94 ×10-6)(韩振哲等,2008b)。岩石的稀土配分曲线形态呈轻稀土略微富集且缓向右倾斜、重稀土平坦的、铕强亏损的海鸥型,且微量标准化蛛网图上出现Ba、Sr呈负异常,也与A型花岗岩特征相符。表3-19 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包裹体测温分析结果表续表(6)在(Zr+Nb+Ce+Y) -(Na2O+K2O) /CaO图(图3-36)、TFeO/MgO 图(图3-36)中,岩石大多数落入A型花岗岩区、高分异的I、S花岗岩区,可能说明了正长-碱长花岗岩与同时代略早形成的壳幔混合成因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之间具一定的岩浆源岩的亲缘性。以上充分说明了正长-碱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上具铝质A型花岗岩的共性特征,略微不同于典型的碱性A型花岗岩。关于A型花岗岩的成因有多种观点,主要有岩浆混合、残留体再熔融、幔源碱性基性岩浆和I型花岗岩浆分异、下地壳火成岩部分熔融和俯冲洋壳部分熔融等模式(Collins W J,1982; Bedarad J, 1990; Eby,1992; Turner S P,1992a; King et ,1997;吴才来等,1998;肖庆辉等,2002;王德滋等,2002)。由此可见,A型花岗岩的成因与其所处大地构造背景不同、物质来源不同、岩浆演化过程的分异程度不同等密切相关,因而不可能用统一的成因模式来简单解释(吴锁平等,2007)。小兴安岭地区的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的成因,可能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下的地壳古老变质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和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分异作用参者共同控制作用有关(韩振哲等,2009a)。其依据如下:(1)残留体再熔融成因说只能解释传统的A型碱性花岗岩的高温、贫水和富氟、富HFSE的特征,而对铝质A型花岗岩要求另外的成因来解释,因与碱性花岗岩相比相对富铝,微量元素Y、Zr、Ta、Ba、Sr、Eu、P、Ti等富集程度也不同。King等(1997,2001)在对澳大利亚Lacklan褶皱带的A型花岗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铝质A型花岗岩的概念(包含了准铝至弱过铝A 型花岗岩),并认为A型花岗质岩浆都是由长英质地壳岩石在高温条件下部分熔融产生,岩浆在上升和侵位过程中的速度差异造成了岩浆化学成分的分异。铝质A型花岗岩与A型花岗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既有共性,也有明显差异,尽管各家观点对铝质A 型花岗岩的源区物质组成、成因认识上存在一定分歧(Collinset ,1982; Whalenet ,1987;E,1990,1992),但几乎一致地认为铝质A 型花岗岩源区应处在下地壳位置(Kinget , 1997),但与I型源区不同,A型源区应是经过地幔流体交代而成为饱满型源区(fer-tile) (Zindleret , 1986; Kinget , 1997),即富集碱质和HFSE元素。Poitrasson et ( 1994、1995)也主张铝质A型花岗岩起源于下部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但他们认为下地壳源区的成分应主要是镁铁质的,而碱性花岗岩则为幔源岩浆与下地壳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可能与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有关。图3-36 岩石(Zr+Nb+Ce+Y)-TFeO/MgO图、(Na2O+K2O)/CaO图研究区内正长-碱长花岗岩,以及碱性花岗岩的稀土配分模式曲线、微量元素蛛网图(图3-32),以及Nd同位素特征基本相似(详见下述),说明两类A型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岩浆源区,两者均为幔壳物质混熔的产物。两类岩石在地球化学特征的略微差异可能是岩浆分异演化的途径不同所致,而并非由岩浆源区的差异所引起。(2)小兴安岭东南地区仅出露少量基性岩,且从出露的辉石闪长岩等的产出状态来看,大多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有关的同深成作用岩墙,缺少岩浆分异演化形成的闪长岩等过渡成分的岩石类型,说明幔源碱性岩浆分异模式缺少地质事实。(3)岩石富K2O、富Al2O3的特征也表明岩石成因与地壳有关,而仅有幔源碱性岩浆分异、俯冲洋壳部分熔融是不可能形成高硅、高铝的A:型花岗岩,这可能是与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下的富K2O、贫水的玄武质中下地壳间的壳幔岩浆混合、部分熔融作用有关。(4)正长-碱长花岗岩的143Nd/144Nd初始值为512144~512513,介于上地壳(512120)和地幔值(513000)之间(李志昌等,2004)。岩石86Sr/87Sr初始值(72056~73990>大陆壳值719)变化很大,说明其物质来源和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一般认为与地幔Sr同位素的不均匀性和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下的地壳物质的不同程度卷入有关或下地壳源岩成分差异有关(Collins等,1982;吴福元等,1999;李之彤等,2001;肖庆辉等,2002;李志昌等,2004)。岩石tDM模式年龄为1118~1328Ma,与时空上紧密相伴的、区域上的碱性花岗岩(143Nd/144Nd初始值为512513,tDM模式年龄为1244+18Ma)、似斑状二长花岗岩(86S/87S初始值为71066~72429之间,143Nd/144Nd初始值为512139~512377,tDM模式年龄为982~1295Ma)相似。岩石的高Sr、低Nd同位素反映花岗岩的原岩可能主要由沉积岩或变质岩组成的上地壳的特征,与tDM模式年龄反映的岩浆源区物质均为中元古代变质基底物质的特征相吻合(韩振哲等,2009a)。(5)全岩δ18O也能作为物质来源的示踪剂(吴锁平等,2007)。正长-碱长花岗岩(δ18O 值大多为00‰~83‰,平均为25‰<10‰),属正常δ18O略偏低值花岗岩类(表3-9),说明其源区物质成熟度低,且与地幔物质混入有关(泰勒,1968;张理刚,1983;李之彤等,2001)。少数正长-碱长花岗岩表现出低δ18O 花岗岩类(<6‰),这可能与岩石形成中同化了被大气降水浸泡过的岩石或是这种岩石直接熔融作用有关(泰勒,1968;张理刚,1983)。(6)随正长-碱长-碱性花岗岩岩石的SiO2含量逐渐升高,岩石的Al2O3、Fe2O3、FeO、TiO2、MgO、CaO、P2O5、Na2O等与之呈显著负相关线性关系(大多数呈分散状线性相关性,除Al2O3外),而且各氧化物的线性斜率基本一致,说明在岩浆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与SiO2的结晶习性的一致性(图3-37)。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石的分异指数(DI)值(大多为82~85)向正长-碱长花岗岩分异指数(DI)值(87~92)逐渐变大,固结指数(SI)值(平均值从36~92)逐渐变小,显示出岩浆分异演化的特征。图3-37 正长-碱长花岗岩、碱性花岗岩哈克图解○—细中(中细)粒正长花岗岩;●—细中粒碱长花岗岩;口—碱性花岗岩(7)在时空上铝质A:型正长-碱长花岗岩与同时代的壳幔混合型(或称H型)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以及典型的A型碱性花岗岩密切伴生(图3-1),构成了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巨量的I(或称H型)-A型花岗质复合岩基,形成了构造环境有序演化的同一构造-岩浆序列,构造环境由碰撞后向碰撞后崩塌有序演化为特征。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碱长花岗岩的微量元素蛛网图(图3-7b、图3-32b)、稀土元素球粒陨石配分模式曲线图(图3-7a、图3-32a)的形态基本相似,可能反映了其物质来源、成因上的相似性,说明正长-碱长花岗岩成因也可能涉及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孙德有等,2000、2004)。岩石形成的构造环境探讨A型花岗岩作为深源岩石之一,虽然对其成因机制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但它们均形成于拉张或非挤压的构造环境这一点已成共识。拉张地壳的减薄在时空上往往与深部热活动(如地幔上涌或基性岩浆的注入)有密切联系,A型花岗岩的形成多归因于热的软流圈地幔向上运动。软流圈上涌不仅为A型花岗岩浆的形成提供了必需的热和物源,而且会引起大范围内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因此,大陆环境下的A 型花岗岩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岩石圈减薄和软流圈上涌的时间、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Loiselle and Wones,1979; Whalen et ,1987; Sylvester P J,1989; Eby,1990,1992; Turner S P et ,1992; Neves S ,1995;洪大卫等,1995; King et ,1997; Sylvester P J1998;邵济安等,2001a、b,2002;王德滋等,2002;苏玉平等,2005;卢成忠等,2006;吴锁平等,2007)。近来普遍的看法是,A型花岗岩代表了造山带岩浆作用和地盾区与裂谷有关的非造山岩浆作用的最后事件,并划分出了代表非造山板内环境的AA或A1型和造山后构造环境的PA或A2型(Whalen et , 1987; Eby,1992;洪大卫等,1995)。小兴安岭东南地区的正长-碱长花岗岩岩体中均无主动侵位造成的定向组构、岩浆面理构造等构造应变特征。岩体与围岩接触界面多见有岩枝、岩脉等,与围岩构造线方向不一致,围岩不因岩体侵入而发生变形,说明岩体的就位构造总体上显示出拉张环境下的被动就位的构造样式。正长-碱长花岗岩岩石在微量元素Rb-(Y+Nb)和Nb-Y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图3-38)中均落入碰撞后花岗岩(POG)区。岩石在多阳离子R1-R2构造环境判别图(图3-39)中,大多数岩石落入造山晚期和非造山花岗岩的界线附近,说明了大陆碰撞结束、崩塌时的张性构造环境。在岩石微量元素Sr-Yb图中,正长-碱长花岗岩大多数落入低Sr高Yb的南岭-浙闽型花岗岩区(图3-39),少数为低Sr低Yb类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可能说明其形成与碰撞后崩塌-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底侵幔源岩浆作用有关(张旗等,2005、2009)。图3-38 花岗岩Rb-(Y+Nb)图和Ta-Yb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图3-39 花岗岩R1-R2构造判别图和Sr-Yb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在Eby(1992) Nb-Y-3Ga的A1、A2型判别图解(图3-40)中,样品投点大多落入了A2型造山晚期花岗岩区。在岩石微量元素比值Rb/Nb-Y/Nb图(图40)中,岩石大多数落入A2型花岗岩区及其附近。综上所述,小兴安岭东南地区形成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正长-碱长花岗岩具有铝质A2型花岗岩的典型岩相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不同于高分异Ⅰ型花岗岩。该地区早中生代铝质A2型花岗岩的确定,对该地区早中生代大地构造环境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图3-40 花岗岩Nb-Y-3Ga构造判别图l和Rb/Nb-Y/Nb构造环境判别图

矿物岩石学论文选题意义

前景广阔!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具有不可替代性,从最近几年的各种矿石的需求和价格在我们的一生中,这件作品的矿产资源,未来的职业前景,无限!

水精灵”之现形记(水精灵是一种想果冻一样的东西,不知道你们那边有没有) 引言: 最近一段时间,一种被称为“水精灵”的玩具,出现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学校周围的玩具摊上。因其色彩艳丽着实吸引了不少同学的眼球,不少人抵挡不住小贩的吹嘘,常买几只带回家。开学初,我们班许多同学也加入了买了水精灵的行列。水精灵是个什么东西,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对人体有无害处,怀着这些问题,我展开了对水精灵的调查。 一、 分析水精灵 九月底,我先对学校周围的商家进行采访,想了解这些水精灵是从什么地方批发来的,有无生产家,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学校周围的商家对此避而不答,有些甚至威胁我们。我只好改变策略,进行暗中调查,我先买了一袋,当即用小刀对水精灵进行解剖。立即遭到小贩的制止:“这都是有生命的东西,老动它,会弄死它的。”据其称,这是一种类似于蘑菇一样的人工培育的海底真菌,它质地柔软,无毒、无污染。用手触摸的感觉像果冻。当用小刀从中间切开后,一股透明的液体随之流出。凭感觉我觉得这是明胶之类的物质,明胶是做果冻的主要材料。这些水精灵有红的,黄的,绿的,蓝的,透明的,五颜六色非常漂亮。圆圆的,跟黄豆差不多大小,直径约为5厘米,捏起来软软的,富有弹性,很粘手。一股刺鼻的香味,熏得人头发晕。 经过初步的观察,我们觉得这是一种很少见到的儿童玩具。但它为什么有这么多颜色,为什么气味那么刺鼻,它的成份是什么,我又开始了第二步行动:并且开始记录: 第1天:开始膨胀。我把一滴墨水滴入水中,一会儿水就又变成清的了。我很纳闷,难道水精灵是污水清道夫? 第2-3天中,水精灵长出了尾巴。同时开始脱色,尾巴短小,像蝌蚪尾巴。 第4-5天:长翅膀。(还未长出)。 第6天:产卵。(就是从一个里面出来另一个)水精灵的蛋蛋特圆,可以捏碎,表面光滑。好像不会动。捏碎后里面像碎玻璃,里外都是透明的。我们怀疑是不是活的,可又会下蛋。还十分有弹性,真怪异。 二、水精灵的成分 水精灵整个生长过程就像是一个细胞分裂过程。后来我上网查才知道水精灵是一种吸水性树脂(化学材料),一般是用淀粉混合丙烯腈或丙烯酸酯制成的。它们是胶丸大小的透明小球,有红的、黄的、蓝的……五颜六色,非常抢眼,用小塑料袋或小玻璃瓶装着,每瓶里面大概有60个小球,售价为5元,因为放入水中会有“神奇”的变化,所以它们也有个比较玄的名字———“水精灵”。这些珠子很软、滑、湿,在水里膨胀以后,有的会鼓出一个包,慢慢地分离出来,所以珠子也会越来越多。 三、水精灵对人体的危害 丙烯腈和丙烯酸酯都有一定的毒性,而且商家在制作中也不可能用昂贵的食用色素,可能会添加一些工业色素,所以建议小学生最好不要玩这种东西,如果皮肤接触了就要赶紧清洗,当然家长也要十分留心,切忌让年龄小的孩子玩耍,以免误食。 四、水精灵带来的伤害 1、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丙烯腈和丙烯酸酯都有一定的毒性,而且商家在制作中也不可能用昂贵的食用色素,可能会添加一些工业色素。所以建议小学生最好不要玩这种东西,如果皮肤接触了就要赶紧清洗,当然家长也要十分留心,切忌让年龄小的孩子玩耍,以免误食。 2、让同学们养成乱用零用钱的坏习惯,有些甚至偷拿家长的钱,盲目地追随潮流。 3、如果把水精灵带到学校,有些同学就会在课桌下玩水精灵,不认真听讲,分散注意力,从而影响我们的学习。 节约用电小窍门 摘要:随着能源的减少,人们逐渐变得重视节能了。在我还上小学时就教育我们节能的观念,只为了我们人类能在地球永远的生活下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不清楚怎样节能,让节能只是一个说的到,却不能全做的到的事情,往往还因缺乏科学的节约常识和“小窍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象。现在我来就介绍家庭的节电。 关键词:1、电饭煲的节能 2、电视机节电小窍门 3、 空调节电小窍门4、冰箱节电小窍门 引言:随着能源的减少,人们逐渐变得重视节能了。在我还上小学时就教育我们节能的观念,只为了我们人类能在地球永远的生活下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不清楚怎样节能,让节能只是一个说的到,却不能全做的到的事情,往往还因缺乏科学的节约常识和“小窍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象。现在我来就介绍家庭的节电。 电饭煲节电小窍门 一、电饭煲的节能 现在市面上的电饭煲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电饭煲,另外一种是电脑电饭煲。使用机械电饭煲时,电饭煲上盖一条毛巾,注意不要遮住出气孔,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损失。当米汤沸腾后,将按键抬起利用电热盘的余热将米汤蒸干,再摁下按键,焖15分钟即可食用。电饭煲用完后,一定要拔下电源插头,不然电饭煲内温度下降到 70度以下时,会自动通电,这样既费电又会缩短使用寿命。尽量选择功率大的电饭煲,因为煮同量的米饭,700瓦的电饭煲比500瓦的电饭煲要省时间。电脑电饭煲一般功率较大,在800瓦左右,从而节能,但价格稍贵,一般都在500元至800元之间。 二、电视机节电小窍门 电视机节能可以通过如下几条途径:首先控制好对比度和亮度。一般彩色电视机最亮与最暗时的功耗能相差3o瓦至50瓦,建议室内开一盏低瓦数的日光灯,把电视对比度和亮度调到中间为最佳。其次控制音量,音量大,功耗高。第三个省电的办法是观看影碟时,最好在av状态下。因为在av状态下,信号是直接接入的,减少了电视高频头工作,耗电自然就减少了。第四是看完电视后,不能用遥控器关机,要关掉电视机上的电源。因为遥控关机后,电视机仍处在整机待用状态,还在用电。一般情况下,待机10小时,相当于消耗半度电。最后是给电视机加防尘罩。这样可防止电视机吸进灰尘,灰尘多了增加电耗。 三、空调节电小窍门 1、空调使用过程中温度不能调得过低。因为空调所控制的温度调得越低,所耗的电量就越多,故一般把室内温度降低6至7度就行了。 2、制冷时室温定高1度,制热时室温定低2度,均可省电10%以上,而人体几乎觉察不到这微小的差别。 3、设定开机时,设置高冷/高热,以最快达到控制目的;当温度适宜时,改中、低风、减少能耗,降低噪音。 4、“通风”开关不能处于常开状态,否则将增加耗电量。 5、少开门窗可以减少房外热量进入,利于省电。 6、使用空调器的房间,最好使用厚质地的窗帘,以减少凉空气散失。 7、室内、外机连接管不超过推荐长度,可增强制冷效果。 8、安装空调器要尽量选择房间的阴面,避免阳光直射机身。如不具备这种条件,应给空调器加盖遮阳罩。 9、定期清除室外散热片上的灰尘,保持清洁。散热片上的灰尘过多,可大幅度增加耗电量。 四、冰箱节电小窍门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a++级节能冰箱比普通的冰箱要省电。家庭用的节能冰箱一般消耗5~8度电/天,而普通冰箱一般耗电1~5度电/天,大约可以省一半电。另外,使用冰箱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冷藏物品不要放得太密,留下空隙利于冷空气循环,这样食物降温的速度比较快,减少压缩机的运转次数,节约电能。 2、在冰箱里放进新鲜果菜时,一定要把它们摊开。如果果菜堆在一起,会造成外冷内热,就会消耗更多的电量。 3、对于那些块头较大的食物,可根据家庭每次食用的份量分开包装,一次只取出一次食用的量,而不必把一大块食物都从冰箱里取出来,用不完再放回去。反复冷冻既浪费电力,又容易对食物产生破坏。 4、解冻的方法有水冲、自然解冻等几种。在食用前几小时,可以先把食物从冷藏室(4度左右)里拿到微冻室(1度左右)里,因为冷冻食品的冷气可以帮助保持温度,减少压缩机的运转,从而达到省电目的。 冰箱的摆放也有讲究,一般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在摆放冰箱时,一般应在两侧预留5~10厘米、上方10厘米、后侧10厘米的空间,可以帮助冰箱散热。 2、不要与音响、电视、微波炉等电器放在一起,这些电器产生的热量会增加冰箱的耗电量。 节能是很重要的,人都应该用这些小窍门,不应该因嫌麻烦就不去做这些事。这些事对谁都有极大的好处的,仅仅需要举手之劳而已。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大节能力度,多多宣传。让人类都节约这并不是永远都有的能源!为造福我们的后代而努力吧! 35

妈妈曾给我出过这样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则迷语告诉我们:蜘蛛专吃活的东西,难道它不吃死的东西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做了实验。我从墙角处捉来一只小蜘蛛,把它放进一个盒子里(四周扎有小洞,上面盖有玻璃,便于观察)。没等蜘蛛织网,我又捡来一只死的小虫、一只死苍蝇,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随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为了彻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苍蝇,第二天,我又来到盒子前观察,看到死昆虫、死苍蝇还在原来的地方,可盒子角处多了一个网,蜘蛛在网上安静地趴着。这时,我想:昨天死苍蝇、死昆虫没被吃掉是不是因为没有网呢?于是,我又将死苍蝇拿起来轻轻地放在网上,可蜘蛛还是一动不动,紧接着,我又用笔轻轻地触动了一下网的边缘,咦,蜘蛛好像有了反应,开始向颤动的方向爬去,我把笔收回,网停止了颤动,信号断了,它就停了下来,不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我又用笔尖触动网上死苍蝇的身体,网开始颤动,蜘蛛就开始向这边爬来,我又把笔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样,过了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噢!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蜘蛛是靠网的颤动来产生感觉的,靠织网而捕食的。于是,我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为了证实蜘蛛靠网的颤动产生感觉,我又做了实验。将笔尖放在网上死苍蝇的身上,长时间的颤动,网的震动越来越大,蜘蛛产生的感觉好像也越来越强烈,蜘蛛便匆匆地赶过来,等蜘蛛碰到苍蝇,我将笔尖收回,只见蜘蛛尾部很快喷出黏乎乎的丝将苍蝇捆住,接着又看着蜘蛛的背一动一动的,好像在吸食苍蝇,不一会儿,网上就剩下一个完整的空壳了。这个实验证明蜘蛛吃动的昆虫。我们探密小组又到图书馆、书店查阅了大量有关蜘蛛的书籍。其中《普通动物学》一书中写道:蜘蛛为食肉性动物,其食物大多数为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但口无上颚,不直接吞食固体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当昆虫等动物触网时,会用力在网上挣扎,使网丝颤动而使蜘蛛很快发觉,蜘蛛便顺着纵向丝向猎物爬去,用蛛丝包裹猎物,固定于网上,先用螯肢内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获猎物体内,将其杀死,再由中肠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获物的组织中,很快将其分解为液汁,然后吸进消化道内,最后吃剩下的体壳,就被完整的弃留在蛛网上了。这些充分证明:飞来的昆虫使蜘蛛网颤动,网颤动会使产生感觉,蜘蛛产生感觉就会将猎物捕获,因此,证实了蜘蛛只吃活动物,而不吃死的昆虫让火柴“跳舞”星期天,我和爸爸一块儿做了个“火柴跳舞”的实验。按照爸爸的吩咐,我端来一盆清水,找来一盒火柴和一瓶胶水。爸爸先从火柴盒里拿出一根火柴,然后在火柴头上涂了一层厚厚的胶水,再将火柴扔进水里。过了一会儿,奇迹发生了:只见火柴自立于水中,一摇一摆地跳起了“舞”。它时而原地转几个圈,时而向前一摇一摆地走去,时而蹒跚着后退,就像配合着一个无形的舞伴在翩翩起舞。不料,跳了一分钟,火柴就倒下了。我就对爸爸说:“才跳了这么一会儿呀!”爸爸笑了:“你这个性急鬼!就不能再等几分钟?”于是我耐心地等着。大约过了五分钟,火柴果真又跳起了舞!依然跳得那么欢快,那么有节奏。不过,一会儿,它又倒下了。可再等几分钟,它又能站起来跳。如此反复了好几次后,火柴就再也不动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很纳闷。爸爸说,火柴头含有磷,与胶水接触后,就会产生一种气体。气体越聚越多,就会使火柴直立起来;气体散发时,火柴就被带动得“舞蹈”起来。当气体散发完了,火柴也就不动了。过一段时间,气体又会聚集起来,火柴便再一次“跳舞”。真是一次有趣的实验!以后,我还得多做些实验,多了解掌握一些科学知识。

前景广阔!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具有不可替代性,从最近几年的各种矿石的需求和价格在我们的一生中,这件作品的矿产资源,未来的职业前景,无限!

  • 索引序列
  • 矿物岩石与人类生活论文选题意义
  • 岩石与矿物论文选题意义
  • 矿物岩石与人类生活论文选题方向
  • 矿物岩石与人类生活论文选题背景
  • 矿物岩石学论文选题意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