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献的基本理论指的是什么内容

文献的基本理论指的是什么内容

发布时间:

文献的基本理论指的是什么内容

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知道他们有哪些已有的做的好的研究,那些做的不好的有待完善的研究就是你做的课题了,这是关键~还有你做的研究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怎么解决~望采纳~

研究工作基础就是指工作单位现有的硬件条件和你本身具有的软件条件。具体来说,硬件条件是指试验设备装置以及各种分析测试设备。软件条件是就是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等等。比如你做过什么项目,得到什么成果。以上只是比较概论的东西,具体还是根据论文的性质加以区别。

国家标准《文献著录准则》给文献下的定义为:“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它的意思是说:无论是记录有知识的纸张、磁带、光盘、还是数据库、网页等,都可以称之为文献。文献的主要功能是传播知识。当今著名理论学家蒋永福教授认为这个定义比较宽泛,他在2009年出版的《图书馆学通论》专著教材中定义为:记录有客观知识的可供人们阅读或视听的脑外人工载体。一次文献是指作者创作的原始文献。内容上的原创性——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新论证、新综合、新视角等,是一次文献的根本特征。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期刊论文、专著、科技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说明书、技术标准等划入一次文献范畴。二次文献是指按一定的方法对一次文献进行整理加工,以使之有序化而形成的文献。二次文献在内容上并不具有原创性,它只提供有关一次文献的内容线索,从而方便人们对一次文献的检索查考,因而经常被称为“检索性文献”。二次文献的最大特点是:提供相关文献线索集中、系统、有序。二次文献的类型主要包括目录、索引、文摘、题录、简介等。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或二次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加工、浓缩而形成的评述性、参考性文献。三次文献一般是围绕某个学科、专题或出于特定目的,根据二次文献提供的线索,选用一次文献提供的内容,对其深度提炼和浓缩而形成的,因此往往被称为“参考性文献”、“研究性文献”。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纸质的图书、报刊等出版物和非纸质的录音资料、影像资料、缩微资料、计算机文档等。文献是人类脑力劳动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文献的性质和功能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文献的基本理论指的是什么

C 这题目都可以猜出来的啊

研究工作基础就是指工作单位现有的硬件条件和你本身具有的软件条件。具体来说,硬件条件是指试验设备装置以及各种分析测试设备。软件条件是就是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等等。比如你做过什么项目,得到什么成果。以上只是比较概论的东西,具体还是根据论文的性质加以区别。

文献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科技文献包括科技图书、科技期刊、专利文献、会议文献、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标准文献、产品资料和其它文献这十大类型文献。

研究工作基础就是指工作单位现有的硬件条件和你本身具有的软件条件。硬件条件是指试验设备装置以及各种分析测试设备。软件条件是就是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等等。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 题 报 告一、 选题意义1、 理论意义2、 现实意义二、 论文综述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3、 国内研究的综述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三、 论文提纲前言最后结论

文献的基本理论指的是什么意思

文献: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皆属文献的范畴。数千年来,我国先人创造出丰富而灿烂的各类文化硕果,主要是录存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图书典籍之中,这些就是古典文献。而其中与某一学科直接相关的图书资料,就是该学科的文献。古典文献学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古代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发掘、搜集、整理、研究这些文献,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之为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专业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科学文化,进而为全人类作出贡献。 文献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1)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2)是在空间、时间上传播情报的最佳手段;(3)是确认研究人员对某一发现或发明的优先权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5)是研究人员自我表现和确认自己在科学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进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活动的重要激励因素;(6)是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第一,文献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可记录的内容与记录的工具、手段时)的产物,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社会与自然界的各种知识的积累、总结、贮存与提高,主要是通过文献的记录、整理、传播、研究而实现的。文献能使人类的知识突破时空的局限而传之久远。第二,文献的内容,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知识水平;而文献的存在形式(诸如记录手段、书写材料、构成形态与传播方式等),又受当时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例如在纸发明以前,我国的古人只能在甲骨、简牍、缣帛上作记录;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古人只能凭手工抄写来记录文献。然而,正是在文献的初级原始阶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才发明了纸与雕版印刷术,使文献的记录方式更为便利,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人们又从文献中汲取、利用知识贡献于社会,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文献的内容与形式,而文献的继承、传播与创造性的运用,又反作用于社会,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有力因素。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之梯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第三,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资料的种种形态,探求其内在的联系,进而作更深入的研究。如英国李约瑟教授历数十年时间撰成举世瞩目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就是在占有大量中国古代科技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纵观中国医学史,凡是在学术上有重大成就的医家,无不十分重视对文献的研究。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唐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历数十年,集唐以前医学文献之大成,先后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伟大的科学家李时珍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编纂了不朽的名著《本草纲目》,被称为博物之通典,据统计,其直接和间接引用的文献达900余种。他们都是研究和利用古代文献的典范。又如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古代病证、治法、方药的现代研究,无一不是在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古典医药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据上所述,文献对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无论古今中外,凡从事科学研究,都需凭借有关文献。古典文献在许多学科的现代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信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古典文献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根据载体不同最主要的是根据载体把其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1)印刷型:是文献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铅印、油印、胶印、石印等各种资料。优点查可直接、方便地阅读。(2)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又可分为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优点是体积小、便于保存、转移和传递。但阅读时须用阅读器。(3)计算机阅读型:是一种最新形式的载体。它主要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符号和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它能存储大量情报,可按任何形式组织这些情报,并能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的情报。出现的电子图书即属于这种类型。(4)声像型:又称直感型或视听型,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可以分为:图书、连续性出版物、特种文献。(1)图书:凡篇幅达到48页以上并构成一个书目单元的文献称为图书。(2)连续性出版物:包含期刊(其中含有核心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3)特种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档案资料、产品资料。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1)零次文献是指未经加工出版的手稿、数据原始记录等文件。(2)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一次文献包括图书、剪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政府出刊物、产品样本、科技报告、标准文献、档案等。图书的范围很广,它包括名著、一般性专著、教科书、科普通俗读物、资料性工具书等。名著是指一个时代、一个学科、一个流派最具有影响的权威著作。如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专著是就某一学科、某一专门问题的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内容专深,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教科书是专业性书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科普读物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有初、中、高级之分,文字浅显,但最新信息含量较低。报纸属于连续出刊物,它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刊物。如《文汇报》、《中国教育报》等。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刊物,有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它可分为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技术性期刊、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常见的期刊有三类。一类是杂志。一类是汇报、集刊、丛刊、汇刊及高校的学报。还有一类是文摘及复印资料。资料性工具书有手册、词(辞)典、百科全书、年鉴等。手册往往汇集了经常需要参考的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最常用的文献资料。如《药物手册》、《摄影手册》。词(辞)典是汇集字词,按一定方式编排,并逐一予以解释的工具书。如《辞海》、《哲学大辞典》、《化学化工词典》、《中国美术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等。百科全书是论述人类一切门类或某一门类只是的完备的工具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百科全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另一类是专业性百科全书,如《世界美术百科全书》、《教育百科全书》等。年鉴是逐年编辑出版的,概述一年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学科进展与各项统计资料的工具书。年鉴的种类很多,有综合性年鉴,也有专业性年鉴。如《中国百科年鉴》属于综合性年鉴,《教育年鉴》和《哲学年鉴》是属于专业性年鉴。(3)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书目是统计和反映某一时期内全国出版的图书、期刊及其他文献的目录资料。如《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中国出版年鉴》等工具书。索引是将书籍或报刊中的内容或项目摘记下来,编成简括的书目,按一定顺序排列,并注明出处。《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就是一部统计和反映某一时期全国出版的报刊的杂志。该索引可分为自然科学技术版(科技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哲社版)。检索性文摘是把一定范围内的文献进行浓缩,简明扼要地摘述其主要内容,著录文献的标题、著者、出处,并按一定方向编排的检索工具。如《化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活页文摘》等。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与此类似,也有把情报区分成一次情报、二次情报、三次情报的。文献也可以做为人名存在。 随着人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记载其内容的文献数量随之增加的宏观社会现象。一般认为,非科技文献每30~50年增加1倍,科技文献每10年左右增加1倍。如1960~1970年,在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航空与宇航工程、生物学和生理学等领域的文献,大致都增长1倍。文献学家FJ科尔和NB伊尔斯(1917)、 美以美大学图书馆馆员F赖德(1944)、科学学家普赖斯(1961)等,对此进行过研究,普赖斯探求出“指数增长规律”,绘制了文献数量随时间增长的曲线(如图),并最先注意到科学文献增长与时间成指数函数关系。其数学表达式为:(式1)式中F(t)表示时刻t的文献量;t 为时间(以年为单位);α为条件常数,即统计的初始时刻的文献量;b为时间常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等于718…。这一规律虽能正确反映过去历史年代文献增长的情况,但存在着不能据以预测未来科学文献增长趋势的局限。苏联科学学家B纳里莫夫等人又提出了科学文献按逻辑曲线增长的理论。其数学表达式为:(式2)式中K为至某一时刻,文献增长的最大值。亦即,文献增长存在不可逾越的极限,这显然也不合乎实际。逻辑曲线虽然在对科学文献增长所作的统计研究上取得一定成功,但它仍然有上述局限性。ΑИ米哈依洛夫等人在进行的大量统计研究中,发现了直线增长模式:式中F(t)表示t年的文献累积数;b为文献增长率;α为当t=0的文献累积量(理论值)。这种规律适应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科技文献的增长特点。总之,文献增长大体可描述为4 个阶段,即缓慢增长的初始阶段、指数增长阶段、线性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但不同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或各学科在不同时期内,文献增长并非都符合同一模式。通过对文献增长问题的研究,可以揭示文献系统的动态规律,为馆藏建设、情报服务等管理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又能确定文献数量与科学增长指标间的定量关系,判断和预测科学知识的增长情况,并进而探索整个科学的发展规律。它能否较好地应用于预测,尚待进一步研究,特别要注意统计工作的严密性和描述的精确性。

国家标准《文献著录准则》给文献下的定义为:“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它的意思是说:无论是记录有知识的纸张、磁带、光盘、还是数据库、网页等,都可以称之为文献。文献的主要功能是传播知识。当今著名理论学家蒋永福教授认为这个定义比较宽泛,他在2009年出版的《图书馆学通论》专著教材中定义为:记录有客观知识的可供人们阅读或视听的脑外人工载体。一次文献是指作者创作的原始文献。内容上的原创性——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新论证、新综合、新视角等,是一次文献的根本特征。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期刊论文、专著、科技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说明书、技术标准等划入一次文献范畴。二次文献是指按一定的方法对一次文献进行整理加工,以使之有序化而形成的文献。二次文献在内容上并不具有原创性,它只提供有关一次文献的内容线索,从而方便人们对一次文献的检索查考,因而经常被称为“检索性文献”。二次文献的最大特点是:提供相关文献线索集中、系统、有序。二次文献的类型主要包括目录、索引、文摘、题录、简介等。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或二次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加工、浓缩而形成的评述性、参考性文献。三次文献一般是围绕某个学科、专题或出于特定目的,根据二次文献提供的线索,选用一次文献提供的内容,对其深度提炼和浓缩而形成的,因此往往被称为“参考性文献”、“研究性文献”。

文献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文献的基本理论指的是什么学科

音韵学、训诂学古文献的校勘

研究古典文献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曾经被称为校雠学。只有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此专业。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同时研究文献的载体、辑佚、辨伪、注释、检索、出土等相关问题。就业方向:图书馆古籍整理部、出版社、高校教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工作现在,一般学校都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这一专业。

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皆属文献的范畴。数千年来,我国先人创造出丰富而灿烂的各类文化硕果,主要是录存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图书典籍之中,这些就是古典文献。而其中与某一学科直接相关的图书资料,就是该学科的文献。古典文献学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古代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发掘、搜集、整理、研究这些文献,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之为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专业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科学文化,进而为全人类作出贡献。 文献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1)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2)是在空间、时间上传播情报的最佳手段;(3)是确认研究人员对某一发现或发明的优先权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5)是研究人员自我表现和确认自己在科学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进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活动的重要激励因素;(6)是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第一,文献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可记录的内容与记录的工具、手段时)的产物,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社会与自然界的各种知识的积累、总结、贮存与提高,主要是通过文献的记录、整理、传播、研究而实现的。文献能使人类的知识突破时空的局限而传之久远。第二,文献的内容,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知识水平;而文献的存在形式(诸如记录手段、书写材料、构成形态与传播方式等),又受当时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例如在纸发明以前,我国的古人只能在甲骨、简牍、缣帛上作记录;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古人只能凭手工抄写来记录文献。然而,正是在文献的初级原始阶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才发明了纸与雕版印刷术,使文献的记录方式更为便利,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人们又从文献中汲取、利用知识贡献于社会,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文献的内容与形式,而文献的继承、传播与创造性的运用,又反作用于社会,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有力因素。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之梯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第三,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资料的种种形态,探求其内在的联系,进而作更深入的研究。如英国李约瑟教授历数十年时间撰成举世瞩目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就是在占有大量中国古代科技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纵观中国医学史,凡是在学术上有重大成就的医家,无不十分重视对文献的研究。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唐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历数十年,集唐以前医学文献之大成,先后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伟大的科学家李时珍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编纂了不朽的名著《本草纲目》,被称为博物之通典,据统计,其直接和间接引用的文献达900余种。他们都是研究和利用古代文献的典范。又如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古代病证、治法、方药的现代研究,无一不是在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古典医药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据上所述,文献对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无论古今中外,凡从事科学研究,都需凭借有关文献。古典文献在许多学科的现代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信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古典文献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根据载体不同最主要的是根据载体把其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1)印刷型:是文献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铅印、油印、胶印、石印等各种资料。优点查可直接、方便地阅读。(2)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又可分为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优点是体积小、便于保存、转移和传递。但阅读时须用阅读器。(3)计算机阅读型:是一种最新形式的载体。它主要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符号和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它能存储大量情报,可按任何形式组织这些情报,并能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的情报。出现的电子图书即属于这种类型。(4)声像型:又称直感型或视听型,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可以分为:图书、连续性出版物、特种文献。(1)图书:凡篇幅达到48页以上并构成一个书目单元的文献称为图书。(2)连续性出版物:包含期刊(其中含有核心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3)特种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档案资料、产品资料。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1)零次文献是指未经加工出版的手稿、数据原始记录等文件。(2)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一次文献包括图书、剪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政府出刊物、产品样本、科技报告、标准文献、档案等。图书的范围很广,它包括名著、一般性专著、教科书、科普通俗读物、资料性工具书等。名著是指一个时代、一个学科、一个流派最具有影响的权威著作。如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专著是就某一学科、某一专门问题的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内容专深,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教科书是专业性书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科普读物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有初、中、高级之分,文字浅显,但最新信息含量较低。报纸属于连续出刊物,它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刊物。如《文汇报》、《中国教育报》等。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刊物,有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它可分为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技术性期刊、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常见的期刊有三类。一类是杂志。一类是汇报、集刊、丛刊、汇刊及高校的学报。还有一类是文摘及复印资料。资料性工具书有手册、词(辞)典、百科全书、年鉴等。手册往往汇集了经常需要参考的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最常用的文献资料。如《药物手册》、《摄影手册》。词(辞)典是汇集字词,按一定方式编排,并逐一予以解释的工具书。如《辞海》、《哲学大辞典》、《化学化工词典》、《中国美术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等。百科全书是论述人类一切门类或某一门类只是的完备的工具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百科全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另一类是专业性百科全书,如《世界美术百科全书》、《教育百科全书》等。年鉴是逐年编辑出版的,概述一年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学科进展与各项统计资料的工具书。年鉴的种类很多,有综合性年鉴,也有专业性年鉴。如《中国百科年鉴》属于综合性年鉴,《教育年鉴》和《哲学年鉴》是属于专业性年鉴。(3)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书目是统计和反映某一时期内全国出版的图书、期刊及其他文献的目录资料。如《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中国出版年鉴》等工具书。索引是将书籍或报刊中的内容或项目摘记下来,编成简括的书目,按一定顺序排列,并注明出处。《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就是一部统计和反映某一时期全国出版的报刊的杂志。该索引可分为自然科学技术版(科技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哲社版)。检索性文摘是把一定范围内的文献进行浓缩,简明扼要地摘述其主要内容,著录文献的标题、著者、出处,并按一定方向编排的检索工具。如《化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活页文摘》等。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与此类似,也有把情报区分成一次情报、二次情报、三次情报的。文献也可以做为人名存在。 随着人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记载其内容的文献数量随之增加的宏观社会现象。一般认为,非科技文献每30~50年增加1倍,科技文献每10年左右增加1倍。如1960~1970年,在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航空与宇航工程、生物学和生理学等领域的文献,大致都增长1倍。文献学家FJ科尔和NB伊尔斯(1917)、 美以美大学图书馆馆员F赖德(1944)、科学学家普赖斯(1961)等,对此进行过研究,普赖斯探求出“指数增长规律”,绘制了文献数量随时间增长的曲线(如图),并最先注意到科学文献增长与时间成指数函数关系。其数学表达式为:(式1)式中F(t)表示时刻t的文献量;t 为时间(以年为单位);α为条件常数,即统计的初始时刻的文献量;b为时间常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等于718…。这一规律虽能正确反映过去历史年代文献增长的情况,但存在着不能据以预测未来科学文献增长趋势的局限。苏联科学学家B纳里莫夫等人又提出了科学文献按逻辑曲线增长的理论。其数学表达式为:(式2)式中K为至某一时刻,文献增长的最大值。亦即,文献增长存在不可逾越的极限,这显然也不合乎实际。逻辑曲线虽然在对科学文献增长所作的统计研究上取得一定成功,但它仍然有上述局限性。ΑИ米哈依洛夫等人在进行的大量统计研究中,发现了直线增长模式:式中F(t)表示t年的文献累积数;b为文献增长率;α为当t=0的文献累积量(理论值)。这种规律适应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科技文献的增长特点。总之,文献增长大体可描述为4 个阶段,即缓慢增长的初始阶段、指数增长阶段、线性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但不同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或各学科在不同时期内,文献增长并非都符合同一模式。通过对文献增长问题的研究,可以揭示文献系统的动态规律,为馆藏建设、情报服务等管理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又能确定文献数量与科学增长指标间的定量关系,判断和预测科学知识的增长情况,并进而探索整个科学的发展规律。它能否较好地应用于预测,尚待进一步研究,特别要注意统计工作的严密性和描述的精确性。

文献的基本内容

文献的构成要素主要由信息内容、载体材料、信息符号和记录方式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它是指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等,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常见文献标注方法:著作:作者姓名,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期刊论文:作者姓名题名[J]期刊名称,年,卷(期):页码。会议论文集:作者姓名题名[C]//论文集名称,会议地点,会议日期。学位论文:作者姓名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专利文献: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姓名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获取路径。电子文献:作者姓名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含文献载体标志)见其它]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获取路径。报告:作者姓名题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标准:标准号题名[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构成文献的三要素是知识、载体和记录。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文献注意事项不要歪曲所引用的内容,我们所引用的内容必须是原作者的,不能经过自己过多的修改和歪曲。其实一个论点会被很多人使用到,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要按照原作者的做,不能歪曲原作者的观点,还要把它还原。随意增减也是不允许的,如果认为自己引用的内容比较多,或者感觉内容还不够足以证明观点,就进行随意增减,这是不允许的。增加或减少了许多东西,然后又回到引用的位置,仍然作为引用的内容,这是不行的。

文献的组成要素是信息内容、物质载体和信息符号。文献信息记录着无数有用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假说、经验和教训,是人类进行跨时空交流,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这类信息经过加工、整理,较为系统、准确、可靠,便于保存与利用,但也存在信息相对滞后、部分信息尚待证实的情况。从整体上说,这类信息是当前数量最大、利用率最高的信息资源。按照各种标准,可以划分出文献的各种类型。文献栏目方向。1、主要栏目。《文献》设有文献之窗、方志图谱研究、中国刻书藏书史、中国科技史文献研究、少数民族文献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名人手札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等栏目。2、读者对象。该刊的读者对象是社会科学专业工作者。3、发表内容。该刊内容以披露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与其他公私家典藏的、中国国内新发现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种古、近代文献资料及其研究成果为主。着重发表古典文学、史学、古文献学及训诂学、校勘学、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辑佚学等研究论文,重视中国海外汉学研究进展。

  • 索引序列
  • 文献的基本理论指的是什么内容
  • 文献的基本理论指的是什么
  • 文献的基本理论指的是什么意思
  • 文献的基本理论指的是什么学科
  • 文献的基本内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