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青年杂志创办背景

青年杂志创办背景

发布时间:

青年杂志创办背景

《新青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新青年。《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简要介绍:《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由李大钊 陈独秀 鲁迅 胡适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陈独秀先生

新青年杂志创办的历史背景

首先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提出的。背景: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的转变。从城市到农村,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春节时,百姓的门户上依然贴着“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的春联。孔子,作为君主统治的精神象征,仍受到尊崇。 这时,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了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率先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由陈独秀主办,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

中国青年杂志创刊的背景

“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但是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许多人都相信中国的惟一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这是《中国青年》1923年的发刊词的开首语。时隔80年,当我们在阳光下再次大声诵读这些文字时,仍能迫切地感受到一股热浪向我们扑来,这些年轻热情的文字穿过时空的隧道,依然能让我们热血沸腾,心跳不止。10月20日,《中国青年》诞生在上海淡水路66弄4号。从一开始,《中国青年》就具有鲜明的红色背景,她所提倡和鼓动的“红色时尚”引领了无数革命青年投身革命的洪流。《中国青年》的诞生绝对是创造了一种特立独行的辉煌,它震耳欲聋的呼叫让无数颗年轻的心怦然而动。在这辉煌和一呼百应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恽代英、萧楚女、邓中夏、张太雷、李求实、林育南等等,这些名字无一不浸染着鲜血,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支支跳跃着红色的火把。这些《中国青年》早期编辑们的为人、为文、为思,为这本杂志在中国现代思想史、革命史和传媒史上赢得了丰碑般的地位。从1923年10月到1927年10月,四年中,《中国青年》随着革命的浪潮而起伏,出刊170期。《中国青年》以其无惧无畏的战斗激情度过了她最初的四年灿烂历程,沉静于黑暗中。11月17日,《中国青年》第五期发表秋士文章《告研究文学的青年》一文。文章说:如今我觉得有两个问题:文学运动与实际运动哪一种急要?这种文学运动,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会有效力么?自己平心静气想一想:我的研究文学不是有意地或无意地学时髦么?我好研究文学不是有意地或无意地避尘嚣、务清高,志在高山流水吗?我的研究文学不是有些欺自己么?想了的结果,至少有多数人会感觉自己的虚伪,感觉自己这文学不会有益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文到了如今,情形可谓一天坏过一天;青年到了如今,壮气也可谓一天冷一天!中国问题的解决,必有待于中国的青年,而中国的青年却这样死沉下去,中国还有一点希望么?我如今对于这些青年,特尽下面的忠告:你真有意做文学家么?朋友,那你就不应仅知道怎样才算一个文学家,应该去实行你所知道的。你应该像托尔斯泰一样,到民间去,文学不是清高的事业,不是“雅人韵事”,“雅人”是平民的仇敌,雅人是真文学家的仇敌,真“俗人”才是真文学家!你真热心于社会问题解决的事业么?朋友,快快抛去你锦绣之笔,离开你诗人之宫,诚心去寻找实际运动的路径,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邓中夏发表《论工人运动》一文12月25日,邓中夏在《中国青年》第九期发表《论工人运动》一文 。文章说:“我是曾经做过工人运动的人,据经验告诉我,使我深深地相信中国欲图革命之成功,在目前固应联合各阶级一致的起来作国民革命,然最重要的主力军,不论现在或将来,总当推工人群众居首位”。“工人数量虽少,工人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实在比任何群众尤为重要。比方海员一罢工,可以使国内外的交通断绝;铁路一罢工,可以使南北的交通断绝;汉冶萍一罢工,可以使国内和日本多数大工厂停业。这是何等伟大的势力呵,所以我们不能因其数量少而轻视之”。他又说,京汉铁路罢工失败以后,许多社会运动家不免动摇、减少了对工人运动的热情。这未免太没有信心与毅力了。不论革命的政策为了应付时局的必要而如何变更,工人运动却是任何革命方式之下,应该特别重视而不可变更的。不然,如此革命的基本势力犹不注全力使之更强固,更发展,而漫然高唱什么样的革命,终归是建屋于沙土之上。文章呼吁:“我所敬佩的以中国革命为唯一的使命的社会运动家呵!望你们鼓励向来重视工人运动的精神与热心,持续地努力呵!如此基础已立,功亏一篑的工人运动,你们因稍稍受一点波折,便认为此路不通,要另辟他道,我恐怕你们再革命一万年,也不能成功呢”。 5月17日,代英(恽代英)《中国青年》第三十七期发表《文学与革命》,指出:“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文学”。欲做一个革命文学家,“第一件事是要投身革命事业”,做脚踏实地的革命家,培养革命的感情。《中国青年》发表恽代英谈学生运动的《学生运动》一文。文章指出,学生运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不受反动派思想的影响,并且能够接受革命思想,成为革命群众,团结起来,进而能够致力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论述了进行学生运动的方法,同时指出,在不合宜的时候,不要说什么主义、什么党、或其他骇人听闻的材料。要把主义的实质提示出来。 萧楚女著文批驳共管源于赤化论11月20日,《中国青年》第102期刊登萧楚女《中国赤化孑帝国主义的一致压迫》。文章指出:“孙中山在广州收回关余,该不是共产吧?为什么英、日、美、法集战舰,连意大利也还要用商船临时改充军舰去示威?”“关税自主的呼声该不是共产吧?为什么列强也一致拒绝?义和团反抗帝国主义,谁也知道不是共产党,为什么八国联军要打进北京城?”可见,“帝国主义一致,其实与赤化何关,只要你是与他们共同利益有妨碍时它们便会一致起来。而且事实上,中国早就被帝国主义共管了”。 李求实斥醒狮派诸领袖4月4日,李求实针对国家主义派攻击“共产党和共青团包办群众运动”的谬论,在《中国青年》第119期发表《我们的功罪 一 斥醒狮派诸领导》,指出:并不是共产党和共青团包办群众运动,而是共产党和共青团用实际行动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因为他们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为被压迫的民众幸福,他们没有纯粹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成功是民众的,失败也是民众的。因此,广大的群众拥护他们,这里丝毫没有什么包办不包办的问题。《中国青年》首次刊出纪念性漫画5月《中国青年》《五卅纪念专号》(总121期)的封面上破例地采用一幅丰子恺绘制的题为《矢志》的漫画。《矢志》这幅画上画着一座高塔,在塔的顶端横插着一枝经过夸张了的大箭。在该《期编辑以后》一文中说:“这画的含意是唐代名将张巡部下青年勇将南霁云射塔‘矢志’的故事。我们希望每一个革命青年为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都射一枝‘矢志’的箭到‘红色五月’之塔上去!”《中国青年》创刊两年来,封面从无采用图案或绘画的先例。这期《中国青年》还刊出纪念性漫画《他们的血不是枉流的啊!》,画面上绘着“五卅”烈士墓旁伸出了象征中国人民力量的巨大拳头,表明帝国主义的屠杀并不能击退中国人民反帝怒潮。同时还发表了蒋光赤创作的短篇小说《疯儿》。李求实发表《国家主义派的“实际行动》1926年7月3日,李求实论《国家主义派的“实际行动”》一文,发表在《中国青年》第125期上文章揭露了国家主义派作为帝国主义和军阀应声虫的嘴脸。指出:国家主义派“是思想落后的‘士子’们。受不了帝国主义者和军阀的压迫与欺凌,但又缺乏革命的勇气和决心,以致彷徨无主,帝国主义和军阀因而催眠之,利用之。结果,这些‘士子’们便倒帝国主义者和军阀怀里,做他们的忠臣,专一与革命势力为难,帝国主义者和军阀说广东赤化了,这些‘士子’们也应声说广东赤化了,帝国主义和军阀说‘五卅’案完全是共产党人闹的乱子,这些‘士子’们也应声说‘这是正确的’。”恽代英发表《告投考黄埔军校的青年》一文 12月20日,恽代英在《中国青年》发表《告投考黄埔军校的青年》一文。文章指出,可以互相切磋陶冶。这些,青年无有许多青年立志要报考黄埔军校,可是学校容纳不了,黄埔是一革命的学校黄埔之所以有益于革命,因为在那里能学习革命所需要的学识;在那里有些革命的官长和学生,可以互相切磋陶冶。这些,青年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可以设法得到。因此,到黄埔是一条好出路,但不是唯一的出路。对于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与命运奋斗,要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解决自己乃至中国的问题。都能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 《中国青年》在延安复刊。毛泽东第一次为她题写刊名。虽然当时《中国青年》处在红色政权的中心地带,但经济的困难依然影响着她的正常出版。这个时期的《中国青年》最值得骄傲的是她那份作者名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任弼时、王明……几乎囊括了当时的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两年中共刊出29期,其中包括三期晋西版《中国青年》。直到1941年3月第5期,《中国青年》终因无力继续出版而暂时停刊,这一别就是漫长的七年。 《中国青年》第二次复刊。毛泽东又一次为她题写了刊名,还专门为她写了四句话:“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四句话成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局面的指导思想。一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这一时期的《中国青年》伴随着国家的建设和一项项的政治运动忠实地体现着那个时代的风格。这18年中,她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财富:黄继光、罗盛教、邱少云、邢燕子、雷锋、向秀丽、王杰、南京路上好八连、刘英俊……

1923年10月20日,几个年轻人聚集在上海南市一条小里弄的一幢老房子里,一本薄薄的小杂志在他们手里散发出油墨的清香。在这几个激动的年轻人中,就有在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恽代英,那一年他28岁,已是老资格的社会活动家。作为主编,恽代英手里拿着的是一本刚刚创刊的《中国青年》。这是直至今天已出版了一千多期的《中国青年》的源头。 《中国青年》一开始就有它的红色背景,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它的战斗色彩几乎是一种天然。它最强烈的鼓动是对祖国的拯救,因此它对自己使命的阐述格外明确而主动:“救中国是一般青年的使命。我们要为这些青年扫除一切陈腐邪恶的空气,指点他们最经济最有效力的途径。”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对另一位传奇英雄萧楚女的怀念中找到佐证。萧楚女与他的朋友恽代英曾一同在《中国青年》最初的日子里共同战斗,成为辉映在《中国青年》上的灿烂双星。他文如刀剑,为《中国青年》这本杂志留下了鲜明的印痕。“不要装聋,不要躲闪。”“硬刀硬枪,摆事实,讲道理,才是角色。”“进攻,进攻,不断进攻!”萧楚女的激烈壮怀,可以说正是《中国青年》的真实色彩。 《中国青年》创刊时期对革命的号召源自这些革命者的本能,《中国青年》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职业编辑,他们的身份其实都是职业的革命家,而且异常年轻。在《中国青年》早期的创办者中,林育南、邓中夏、李求实及张太雷,也都早已是“身经百战”的青年英杰,他们在进入《中国青年》之后,他们同样注定一般走上了一条牺牲之路。萧楚女在病中被敌人拖赴刑场时才34岁,林育南、李求实等二十几个青年一同在上海龙华被敌人集体屠杀。鲁迅在龙华惨案发生后,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看一看这些抛头洒血的青年志士,发刊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青年》是何等风骨,根本不需要更多的文字来说明。 《中国青年》发起于革命初期,随着革命浪潮的起伏时而公开发行,时而秘密传递。从1923年10月到1927年10月,四年中,《中国青年》共出刊170期。它以惊世骇俗好战斗的激情度过了四年的创业历程,真可谓极一时之盛。随着形势的日益严峻,《中国青年》终于沉寂。它起于黑暗,沉静于黑暗,但它在黑暗中留下了一道电光,这便是一颗终要燃烧起来的种子。

青年杂志创办

简要介绍《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新青年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共2张华文库“新青年”资料图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1]出版状况“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青年杂志》。[1]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1]查看更多猜你关注

胡适。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先生

陈独秀

青年杂志哪年创办

新青年

192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可以这么说。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是他第一次翻译马克思的著作到中国的。

  • 索引序列
  • 青年杂志创办背景
  • 新青年杂志创办的历史背景
  • 中国青年杂志创刊的背景
  • 青年杂志创办
  • 青年杂志哪年创办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