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航天工程空间站论文题目大全

航天工程空间站论文题目大全

发布时间:

航天工程空间站论文题目大全

航天梦,中国梦,怎么样

是小鬼耶~居然偶尔看到你这个问题了……

航天工程空间站论文题目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卫星;

你是哪个专业的啊。我是你们教官

航天工程空间站论文目录

挺好人工费结婚那天发个空调的用户推荐人士的建议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是小鬼耶~居然偶尔看到你这个问题了……

航天工程空间站论文

是小鬼耶~居然偶尔看到你这个问题了……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 曹智、白瑞雪)按预定程序,火箭托举着飞船升空583秒后船箭即分离。船箭分离标志着飞船进入了外层空间的近地轨道,航天员也就开始了在轨飞行的工作和生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航天员将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 TOM 推荐 小左妹妹陪你挑选首饰 TOM邮箱品质提升三级跳 美图 专题 热辣 写真 点魔力占卜看星座运程 今年52岁的宿双宁,历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无人飞船拟人载荷及医学评价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航天员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等职,对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等非常熟悉。 密封舱环境:几乎与地面一样 宿双宁说,“神舟”飞船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等部分组成,其中轨道舱和返回舱为密封舱,是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空间。航天员的工作、饮食和睡眠都在轨道舱内进行。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接近地面大气的生存环境。航天员在舱内工作、生活时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产热产湿,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通过供气调压、通风净化、温湿度控制、测量控制等子系统的设备,将密封舱内的大气总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温度和湿度等关系航天员生存的大气环境指标,控制在与地面基本一致的水平。 飞船管理:主要靠地面操作 宿双宁介绍,飞船在轨期间主要是依靠预先设计的程序自动进行控制,航天员在轨期间只是辅助地面对飞船进行监控、管理和操作。为了完成这些工作,他要观察和记录飞船的运行状态。当然,飞船的运行状态,地面也在遥测和控制,并以地面为主,航天员在飞船内依靠地面获取信息。比如,飞船飞行时太阳帆板打开要对着太阳、飞船姿态要对地定向等,返回舱内的仪表都会给航天员提供很多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航天员要根据飞行时段,就飞船内设备的工作状态、飞行姿态控制等是否正常,向地面报告情况,从而便于地面对飞船进行监控和管理。 宿双宁说,除了对飞行器进行管理,航天员自己的身体状况、饮食、睡眠、大小便等的情况,都要向地面报告。如果飞船自动控制的功能出现故障,航天员要取代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人工控制。比如,飞船刚入轨时是椭圆轨道,飞行几圈后要进行变轨。飞船的姿态控制系统将在地面的遥控下进行变轨。变轨期间如果出现故障,就要依靠航天员的人工控制。 太空饭菜:一日三餐均可口 宿双宁告诉记者,航天员一日三餐的食谱由营养学家制定,早、中、晚三餐,三天之内不会重样。食品为各种罐头和复水食品,米饭、水果都以真空脱水的状态贮存,食用前可以复水,也可用加热设备加热。航天员的食品设计要求,主要是残渣要少,热能要高同时易消化。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飞船还为航天员准备了像八宝饭、鱼香肉丝之类的适合中国人口味的食品。 两次睡眠:每次三至四小时 宿双宁说,飞船上还安装了类似吸尘器的残渣收集器。对便溺物的处理,飞船上采用专门的收集处理装置来进行有效处理。飞船上没有床、没有被子、没有枕头,只有一个睡袋,航天员可以将睡袋挂在舱壁上,钻进睡袋,一拉拉链就可以睡觉。睡觉一般安排在不需要航天员向地面飞控中心报告和配合工作的时段,一次安排三四个小时。在这次飞行中,为航天员安排了两次睡觉时间。 宿双宁介绍说,航天员在轨期间,还安排了他写飞行日志以及与地面通话、与医生交谈等项目。如果有时间,航天员在太空中还可以拍摄照片和录像。满意请采纳

航天工程空间站论文题目怎么写

“嫦娥奔月”,这个在中国流传了千年的传说,在今天这个明媚的秋日开始变为现实。 随着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太空,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又将把中华民族的崭新高度镌刻在太空中。 绕月探测,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它标志着,在实现人造地球卫星飞行和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又向深空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深空探测是人类对太阳系内除地球外的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以及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探测,这已成为当前国际航天活动的一个热点。今天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将飞向距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把中国人造卫星此前约8万公里的最远飞行距离,一步提高到5倍以上。 作为一个诞生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的国度,中国人自古就有着探究月球真相的强烈愿望。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对月食开始记载,在1500年前就进行过月食的预报。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探月活动,我们毕竟是后来者。1959年10月,苏联完成首次绕月飞行,人类第一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10年后的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用自己的一小步,实现了人类的一大步。 与太空探索的每一次进步一样,自主创新、奋起直追、跨越发展,成为后来居上的中国航天人的不懈追求。 迄今为止的探月活动,基本经历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月球近旁飞过、撞击月球、绕月探测、月球表面软着陆……所遵循的是技术难度逐渐递增的原则。我国首次探月就采用了绕月探测方式,直接跨越了前两个阶段。 从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到1970年“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用了12年;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到2003年载人航天成功,用了11年;从2004年初绕月工程启动到今天嫦娥一号卫星升空,只用了3年多时间……这一组不断缩短的时间表明,在由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的前进步伐越来越快。 上万人参与的庞大绕月探测工程,仅花了14亿元人民币。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航天事业永恒的主题。 太空是人类共有的太空,航天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秉承着和平开发太空资源、造福全人类的一贯宗旨,中国的“嫦娥”工程从一开始就高度开放。中国已经宣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月球探测数据将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共享。这再次彰显了中国航天人所具有的为人类航天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的高度责任感。 雄关漫道真如铁。虽然人类探月活动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但迄今开展的123次探月活动,成功的不到50%。这意味着,预计100多万公里的“嫦娥”奔月之旅绝非坦途。我们期待“嫦娥”一路走好。这,是中国航天人的愿望,也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期盼。 10月,是收获的季节。4年前的10月,就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结束的第2天,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开始了中国航天员遨游太空的航程。今天,当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3天之后,嫦娥一号卫星带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梦想飞向月球。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次崭新的跨越。 两度金秋,两次盛会;两度飞天,两次跨越——如同中华民族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起点上一样,中国航天,同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卫星;

你应该先查下相关的文献资料呀~看看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参考下国际航空航天科学,从发展现状入手应该是可以的~

哎,我也要写啊,自已写吧,555

  • 索引序列
  • 航天工程空间站论文题目大全
  • 航天工程空间站论文题目
  • 航天工程空间站论文目录
  • 航天工程空间站论文
  • 航天工程空间站论文题目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