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在哪里

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在哪里

发布时间:

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在哪里

上古时期

起源于先秦时代的驱鬼傩戏,有一定祭祀意义。 最早出现的是两汉出现的角抵戏,据考证,是类似相扑的运动加一些语言逗笑。其中以斗鬼等作为内容,而后发展成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语言加身体运动的戏剧形式。 著名的是《东海黄公》,表现人虎搏斗,但它不像一般的角抵戏那样,由两个演员上场竞技,以强弱决定输赢,而是根据特定的人物故事演出的一段情节。汉代《西京杂记》和东汉张衡的《西京赋》都有记载。 这样,程式化的动作、固定的故事情节,构成了完整的戏剧内容。 再发展,随着西域商贸交往的增多,音乐、文化交流增多,使音乐与唱的结合更加丰富,形成了“倡优”这样以自己特殊才艺谋生的人群,在与原始的角抵戏等形式结合后,产生了说唱剧的雏形。在唐、五代的时候,已经有很多文字内容的说唱剧本,情节更加丰富,现存最早的说唱剧本是唐代的。《旧唐书音乐志》载: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垒子等戏。辽、金、宋时期,形成了诸宫调,音乐说唱与情节的结合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再后来就是元杂剧了。

中国戏剧的起源: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中国戏剧的发展: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历史沿革:  1、家庭剧泛滥  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而腐败,贫困而虚弱。为革命所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之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  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到1914年,按中国旧历为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  其实,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  后来的家庭戏,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纷纷登场。很快,观众厌弃了这种戏,自此走向一条自毁的末路。  2、叠幕表制的局限  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的贫乏,还有演出的粗疏。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表制的方式。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那全凭临场发挥了。  显然,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根本无法保证艺术质量,甚至也无法保障戏剧情节的整一性。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常是天马行空,信口道来,而一些丑角则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总之皆为片面追求剧场效果。一位新剧的倡导者欧阳予倩,曾经回忆当时的演出情景:一次他扮演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正在花园里倾诉爱情,小姐由于婚姻无法自主而痛心低泣,此时两个扮演丑角的人,在场边肆意耍丑,闹得观众哄笑不止。小姐与先生的爱情戏没法演下去,弄得扮演先生的演员挥舞文明棍,把两个丑角追打到后台去。  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戏剧文学的薄弱,文明戏的衰落同戏剧文学的未能确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后来的新剧,到1928年,经著名的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定名为“话剧”。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才有了一个大家认可的正式名称。  古典戏曲形式:  1、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2、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3、明清传奇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4、清代地方戏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5、现代话剧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新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

中国文史之最  我国最早的小说出现于先秦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  我国小说集是魏晋人所作的志怪小说集《列异传》。  我国最早的小说总集是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年间的《太平广记》。共有500卷,分92大类,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  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作的《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是元末明初罗贯中作的《三国演义》。  我国最长的历史小说是蔡东藩在1916—1926年间编写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共1040回,600万字。  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有日记》。  我国第一部小说史是鲁迅写的《中国小说史略》。  我国新文学中最早的一篇著名历史小说是郁达夫于1922年写作与发表的《采石矶》。  我国最早的诗歌是上古时代的《弹歌》。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春秋时的《诗经》。  我国最早的长抒情诗是战国时屈原的《离骚》。  我国最早的叙事诗是东汉时的《孔雀东南飞》。  我国第一部以作家个人选编成书的诗集是西汉刘向辑的《》楚辞,收有屈原、宋玉等人的辞赋16篇。  我国文学史上诗作留存最多的大诗人是南宋的陆游,他的《剑南诗稿》存诗9300余首。  我国最大的诗歌集是清康熙时纂的《全唐诗》,共900卷,收唐、五代诗48900余首,作者达2200余人。  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诗文总集是南朝萧统(昭明太子)编选的《文选》,分为38类,共60卷,700余篇(首)。  我国最是的诗歌评论是南朝梁钟嵘撰的《诗品》。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话,是北宋欧阳修撰的《六一诗话》。  我国的第一部新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  我国的第一篇文艺批评文章是汉魏时曹丕的《典论论文》。  我国的第一部文艺批评著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最早的刊有文艺内容的铅印杂志是1843年在上海出版的月刊《六合丛谈》。  我国最早最完备的韵书是宋朝陈彭年等编写的《广韵》,收字26194个,注文191,692字,分206部。  我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是三国魏时邯郸淳撰的《笑林》,原书已失,现存20多则。  我国的类书之冠是宋太宗时的《太平御览》,共1千卷,分55门。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公无934—938年间后蜀的国君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我国最早的词典是成书于西汉时的《尔雅》,全书十三卷。  我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单字9353年,异体字1163个。  我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是《康熙字典》,共收字49174个。  我国最早把殷墟甲骨文搜集拓印编辑成书的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书名为《铁云藏龟》,1903年出版。  我国最早的戏曲演员是春秋时楚国人优孟。  我国最早的戏剧、杂技、舞蹈出现于西汉的“百戏”中。  我国古代最早的剧场是东汉时期建在洛阳城西的“平乐观”,仅供宫廷使用。  我国民间最早的剧场是宋代出现的“勾栏”,最大的可容观众数千人。  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目是汉代的《东海黄公》。  我国第一出带有批判现实主义内容的剧目是南北朝时的《踏摇娘》,表现封建夫权压迫下妇女的痛苦生活。  我国现存最古的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是清朝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  我国第一部戏曲史是清末民国初王国维所著的《宋元戏曲考》。  我国最大的流行最广的戏曲种是京剧。  我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中国戏剧是《赵氏孤儿》。  我国最早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是包天笑在1911年译的《威尼斯商人》,当时译名《女律师》,发表在当年上海城东女学社编辑的《女学生》年刊上。  我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最多的是朱生豪,他用十年时间(1935—1944),译了31种。  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是辛亥革命前夕,“上海大舞台丛报社”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大舞台》。  我国最早的电影是1905年北京丰泰照想馆摄制的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三本。  我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是严珊珊,在1913年华美影片公司出的《庄子试妻》中饰使女。  我国第一个电影女导演是谢采真,在1925年南星影片公司导演卢祖同编的《孤雏怨声》。  我国第一个电影女编剧是濮舜卿,1926年编故事片《爱神的玩偶》,由长城画片公司出品。  新中国最早的国产故事片是《桥》,由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于1950年拍摄。  中国最早的绘画是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彩陶盆上的陶器画。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帛画是1949年在我国长沙东南郊陈家大队楚墓中出土的“人物夔凤帛画”。  我国现存最早的壁画是河南洛阳卜秋墓壁画,创作于公元前86—前49年(西汉昭、宣帝时)。  我国最早的连环图画是魏朝的“魏武定九十大选像记”,上面刻着十二幅释迦牟尼的故事。  我国最早的山水卷轴画是隋朝(六世纪前后)展子虔画的《游春图》。  我国最早的一幅反映各族人民要求统一团结愿望的画卷是初唐画家阎立本(公元七世纪)画的《步辇图》,描绘了贞观15年(641年)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来迎文成公主入藏时情景。  我国最早的版画是公元868年(唐咸通九年)雕刻的《金刚经》扉页上的一幅木刻版画《说法图》。  我国最早的一本画史是唐代张彦远于847年写的《历代名画记》共十卷。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风俗画是宋朝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画卷长525厘米,其中有人物550余人,牲畜50多头,船只20多艘,还有房舍、店铺等。  最早传入我国的一幅油画是在明末清初一位意大利的传教士利马窦带来的,画中画的是圣母怀抱圣子。  我国第一个赴西方学习美术的人是广东画家李铁夫,他生于1869年,1887年十八岁时赴英国阿灵顿美术学院,卒于1952年。  我国最早的美术专门学校是著名画家刘海粟于1912年在上海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  我国最早的画报是1874年创刊于福州的《小孩月报》。  我国最早的现代美术展览会是1919年在苏州旧皇宫内举办的“苏城赛画会”。  我国最早的色粉画是画家颜文梁于1919年在苏州画的《画室》。  我国现代第一个进行木刻创作的是画家胡一川,时间在1929年前后。  我国最早的漫画杂志是1931年由画家时浅予、张光宇等人编的《上海漫画》。  我国最大的石窟是建于二世纪(北魏)的大同云岗石窟,有大窟21个小窟几十个,连绵一公里以上,雕有大小石佛十万个以上。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书法真迹是公元三世纪后期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学报社负责出版学术期刊《戏剧》。《戏剧》原名《戏剧学习》,创刊于1956年,1978年复刊,1981年开始海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改名为《戏剧》。现为CSSCI扩展来源期刊。《戏剧》是我国仅有的两家戏剧类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之一,被国家学术机构确定为“戏剧艺术核心期刊”,并被收录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评选的“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选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评选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半个多世纪以来,《戏剧》已发展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并作为中国戏剧专业期刊在海外学术界影响力日渐扩大。《戏剧》刊发的稿件覆盖外国戏剧研究、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戏曲研究和影视艺术研究,并推介有代表性的国外新剧本。《戏剧》旨在促进中国戏剧的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强调联系活生生的社会戏剧活动的实际,重视戏剧理论的研究,鼓励学术争鸣,并为专业戏剧工作者提供业务学习的信息和资料。《戏剧》强调稿件的学术质量,努力提倡宽阔的学术视野、交叉学科研究和学术创新。

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是哪一年

中国文史之最  我国最早的小说出现于先秦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  我国小说集是魏晋人所作的志怪小说集《列异传》。  我国最早的小说总集是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年间的《太平广记》。共有500卷,分92大类,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  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作的《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是元末明初罗贯中作的《三国演义》。  我国最长的历史小说是蔡东藩在1916—1926年间编写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共1040回,600万字。  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有日记》。  我国第一部小说史是鲁迅写的《中国小说史略》。  我国新文学中最早的一篇著名历史小说是郁达夫于1922年写作与发表的《采石矶》。  我国最早的诗歌是上古时代的《弹歌》。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春秋时的《诗经》。  我国最早的长抒情诗是战国时屈原的《离骚》。  我国最早的叙事诗是东汉时的《孔雀东南飞》。  我国第一部以作家个人选编成书的诗集是西汉刘向辑的《》楚辞,收有屈原、宋玉等人的辞赋16篇。  我国文学史上诗作留存最多的大诗人是南宋的陆游,他的《剑南诗稿》存诗9300余首。  我国最大的诗歌集是清康熙时纂的《全唐诗》,共900卷,收唐、五代诗48900余首,作者达2200余人。  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诗文总集是南朝萧统(昭明太子)编选的《文选》,分为38类,共60卷,700余篇(首)。  我国最是的诗歌评论是南朝梁钟嵘撰的《诗品》。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话,是北宋欧阳修撰的《六一诗话》。  我国的第一部新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  我国的第一篇文艺批评文章是汉魏时曹丕的《典论论文》。  我国的第一部文艺批评著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最早的刊有文艺内容的铅印杂志是1843年在上海出版的月刊《六合丛谈》。  我国最早最完备的韵书是宋朝陈彭年等编写的《广韵》,收字26194个,注文191,692字,分206部。  我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是三国魏时邯郸淳撰的《笑林》,原书已失,现存20多则。  我国的类书之冠是宋太宗时的《太平御览》,共1千卷,分55门。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公无934—938年间后蜀的国君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我国最早的词典是成书于西汉时的《尔雅》,全书十三卷。  我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单字9353年,异体字1163个。  我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是《康熙字典》,共收字49174个。  我国最早把殷墟甲骨文搜集拓印编辑成书的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书名为《铁云藏龟》,1903年出版。  我国最早的戏曲演员是春秋时楚国人优孟。  我国最早的戏剧、杂技、舞蹈出现于西汉的“百戏”中。  我国古代最早的剧场是东汉时期建在洛阳城西的“平乐观”,仅供宫廷使用。  我国民间最早的剧场是宋代出现的“勾栏”,最大的可容观众数千人。  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目是汉代的《东海黄公》。  我国第一出带有批判现实主义内容的剧目是南北朝时的《踏摇娘》,表现封建夫权压迫下妇女的痛苦生活。  我国现存最古的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是清朝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  我国第一部戏曲史是清末民国初王国维所著的《宋元戏曲考》。  我国最大的流行最广的戏曲种是京剧。  我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中国戏剧是《赵氏孤儿》。  我国最早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是包天笑在1911年译的《威尼斯商人》,当时译名《女律师》,发表在当年上海城东女学社编辑的《女学生》年刊上。  我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最多的是朱生豪,他用十年时间(1935—1944),译了31种。  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是辛亥革命前夕,“上海大舞台丛报社”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大舞台》。  我国最早的电影是1905年北京丰泰照想馆摄制的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三本。  我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是严珊珊,在1913年华美影片公司出的《庄子试妻》中饰使女。  我国第一个电影女导演是谢采真,在1925年南星影片公司导演卢祖同编的《孤雏怨声》。  我国第一个电影女编剧是濮舜卿,1926年编故事片《爱神的玩偶》,由长城画片公司出品。  新中国最早的国产故事片是《桥》,由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于1950年拍摄。  中国最早的绘画是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彩陶盆上的陶器画。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帛画是1949年在我国长沙东南郊陈家大队楚墓中出土的“人物夔凤帛画”。  我国现存最早的壁画是河南洛阳卜秋墓壁画,创作于公元前86—前49年(西汉昭、宣帝时)。  我国最早的连环图画是魏朝的“魏武定九十大选像记”,上面刻着十二幅释迦牟尼的故事。  我国最早的山水卷轴画是隋朝(六世纪前后)展子虔画的《游春图》。  我国最早的一幅反映各族人民要求统一团结愿望的画卷是初唐画家阎立本(公元七世纪)画的《步辇图》,描绘了贞观15年(641年)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来迎文成公主入藏时情景。  我国最早的版画是公元868年(唐咸通九年)雕刻的《金刚经》扉页上的一幅木刻版画《说法图》。  我国最早的一本画史是唐代张彦远于847年写的《历代名画记》共十卷。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风俗画是宋朝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画卷长525厘米,其中有人物550余人,牲畜50多头,船只20多艘,还有房舍、店铺等。  最早传入我国的一幅油画是在明末清初一位意大利的传教士利马窦带来的,画中画的是圣母怀抱圣子。  我国第一个赴西方学习美术的人是广东画家李铁夫,他生于1869年,1887年十八岁时赴英国阿灵顿美术学院,卒于1952年。  我国最早的美术专门学校是著名画家刘海粟于1912年在上海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  我国最早的画报是1874年创刊于福州的《小孩月报》。  我国最早的现代美术展览会是1919年在苏州旧皇宫内举办的“苏城赛画会”。  我国最早的色粉画是画家颜文梁于1919年在苏州画的《画室》。  我国现代第一个进行木刻创作的是画家胡一川,时间在1929年前后。  我国最早的漫画杂志是1931年由画家时浅予、张光宇等人编的《上海漫画》。  我国最大的石窟是建于二世纪(北魏)的大同云岗石窟,有大窟21个小窟几十个,连绵一公里以上,雕有大小石佛十万个以上。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书法真迹是公元三世纪后期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文学 音乐 舞蹈美术 武术 杂技 表演在内的综合艺术。 中国戏曲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先秦的乐舞和俳优,汉代有“百戏”唐代有“参军戏”北宋有杂剧。南宋的温州戏文标志着戏曲的成熟,而元代杂剧是中国戏曲繁荣的的一个高峰。到明朝时,出现了传奇剧,各种地方戏。清中叶诞生了京剧。 建国后,党提出了戏曲改革的方针:“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曲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目前戏曲剧种共有三百六十多个。 戏曲的五大行当 生行 包括老生 小生 武生 旦行扮演女性角色 正旦 花旦 彩旦 刀马旦 武旦 净行又叫花脸 末行 丑行 戏曲的基本功为“四功五法” “四功”唱作念打 “五法”手眼身法步以上这些也就是戏曲的基本常识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啊~

《戏剧》,1921年5月创办的,一共6期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是

我只找到一点说明一下,下面是一个很粗略的分类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中国文史之最  我国最早的小说出现于先秦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  我国小说集是魏晋人所作的志怪小说集《列异传》。  我国最早的小说总集是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年间的《太平广记》。共有500卷,分92大类,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  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作的《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是元末明初罗贯中作的《三国演义》。  我国最长的历史小说是蔡东藩在1916—1926年间编写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共1040回,600万字。  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有日记》。  我国第一部小说史是鲁迅写的《中国小说史略》。  我国新文学中最早的一篇著名历史小说是郁达夫于1922年写作与发表的《采石矶》。  我国最早的诗歌是上古时代的《弹歌》。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春秋时的《诗经》。  我国最早的长抒情诗是战国时屈原的《离骚》。  我国最早的叙事诗是东汉时的《孔雀东南飞》。  我国第一部以作家个人选编成书的诗集是西汉刘向辑的《》楚辞,收有屈原、宋玉等人的辞赋16篇。  我国文学史上诗作留存最多的大诗人是南宋的陆游,他的《剑南诗稿》存诗9300余首。  我国最大的诗歌集是清康熙时纂的《全唐诗》,共900卷,收唐、五代诗48900余首,作者达2200余人。  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诗文总集是南朝萧统(昭明太子)编选的《文选》,分为38类,共60卷,700余篇(首)。  我国最是的诗歌评论是南朝梁钟嵘撰的《诗品》。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话,是北宋欧阳修撰的《六一诗话》。  我国的第一部新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  我国的第一篇文艺批评文章是汉魏时曹丕的《典论论文》。  我国的第一部文艺批评著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最早的刊有文艺内容的铅印杂志是1843年在上海出版的月刊《六合丛谈》。  我国最早最完备的韵书是宋朝陈彭年等编写的《广韵》,收字26194个,注文191,692字,分206部。  我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是三国魏时邯郸淳撰的《笑林》,原书已失,现存20多则。  我国的类书之冠是宋太宗时的《太平御览》,共1千卷,分55门。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公无934—938年间后蜀的国君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我国最早的词典是成书于西汉时的《尔雅》,全书十三卷。  我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单字9353年,异体字1163个。  我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是《康熙字典》,共收字49174个。  我国最早把殷墟甲骨文搜集拓印编辑成书的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书名为《铁云藏龟》,1903年出版。  我国最早的戏曲演员是春秋时楚国人优孟。  我国最早的戏剧、杂技、舞蹈出现于西汉的“百戏”中。  我国古代最早的剧场是东汉时期建在洛阳城西的“平乐观”,仅供宫廷使用。  我国民间最早的剧场是宋代出现的“勾栏”,最大的可容观众数千人。  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目是汉代的《东海黄公》。  我国第一出带有批判现实主义内容的剧目是南北朝时的《踏摇娘》,表现封建夫权压迫下妇女的痛苦生活。  我国现存最古的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是清朝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  我国第一部戏曲史是清末民国初王国维所著的《宋元戏曲考》。  我国最大的流行最广的戏曲种是京剧。  我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中国戏剧是《赵氏孤儿》。  我国最早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是包天笑在1911年译的《威尼斯商人》,当时译名《女律师》,发表在当年上海城东女学社编辑的《女学生》年刊上。  我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最多的是朱生豪,他用十年时间(1935—1944),译了31种。  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是辛亥革命前夕,“上海大舞台丛报社”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大舞台》。  我国最早的电影是1905年北京丰泰照想馆摄制的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三本。  我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是严珊珊,在1913年华美影片公司出的《庄子试妻》中饰使女。  我国第一个电影女导演是谢采真,在1925年南星影片公司导演卢祖同编的《孤雏怨声》。  我国第一个电影女编剧是濮舜卿,1926年编故事片《爱神的玩偶》,由长城画片公司出品。  新中国最早的国产故事片是《桥》,由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于1950年拍摄。  中国最早的绘画是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彩陶盆上的陶器画。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帛画是1949年在我国长沙东南郊陈家大队楚墓中出土的“人物夔凤帛画”。  我国现存最早的壁画是河南洛阳卜秋墓壁画,创作于公元前86—前49年(西汉昭、宣帝时)。  我国最早的连环图画是魏朝的“魏武定九十大选像记”,上面刻着十二幅释迦牟尼的故事。  我国最早的山水卷轴画是隋朝(六世纪前后)展子虔画的《游春图》。  我国最早的一幅反映各族人民要求统一团结愿望的画卷是初唐画家阎立本(公元七世纪)画的《步辇图》,描绘了贞观15年(641年)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来迎文成公主入藏时情景。  我国最早的版画是公元868年(唐咸通九年)雕刻的《金刚经》扉页上的一幅木刻版画《说法图》。  我国最早的一本画史是唐代张彦远于847年写的《历代名画记》共十卷。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风俗画是宋朝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画卷长525厘米,其中有人物550余人,牲畜50多头,船只20多艘,还有房舍、店铺等。  最早传入我国的一幅油画是在明末清初一位意大利的传教士利马窦带来的,画中画的是圣母怀抱圣子。  我国第一个赴西方学习美术的人是广东画家李铁夫,他生于1869年,1887年十八岁时赴英国阿灵顿美术学院,卒于1952年。  我国最早的美术专门学校是著名画家刘海粟于1912年在上海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  我国最早的画报是1874年创刊于福州的《小孩月报》。  我国最早的现代美术展览会是1919年在苏州旧皇宫内举办的“苏城赛画会”。  我国最早的色粉画是画家颜文梁于1919年在苏州画的《画室》。  我国现代第一个进行木刻创作的是画家胡一川,时间在1929年前后。  我国最早的漫画杂志是1931年由画家时浅予、张光宇等人编的《上海漫画》。  我国最大的石窟是建于二世纪(北魏)的大同云岗石窟,有大窟21个小窟几十个,连绵一公里以上,雕有大小石佛十万个以上。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书法真迹是公元三世纪后期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爱美剧: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爱美剧"系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剧。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四"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设想,并与陈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众戏剧社。不久,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遂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于是爱美的戏剧迅速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在批判文明戏的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因而是文明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善、具体化,主张"教化的娱乐"等等。

1904年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

(1887~1958),名弃庆,江苏吴江人。他和陈去病同县,思想经历也相近。最初也受康梁维新运动的影响,后来转向革命。1903年,加入中国教育会,到上海进入爱国学社,认识章炳麟、邹容等革命家,革命思想就此确定。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和光复会。1907年游上海,便与陈去病、高旭等酝酿南社。1909年南社成立后,他做了很多实际工作,表现了更多的热情。作为年轻的诗人,柳亚子对当时的名色腐朽诗派,是有冲击的力量和勇气的。他在《论诗六绝句》中写道:少闻曲笔湘军志,老负虚名太史公。古色斓斑真意少,吾先无取是王翁。郑陈枯寂无生趣,樊易淫哇乱正声。一笑嗣宗广武语,而今竖子尽成名。这时当时的气焰高张的主要拟古诗派,无异下了总攻击令。他又有《论诗三截句》,推尊夏完淳、顾炎武和龚自珍,特别颂扬了龚自珍:300年来第一流,飞仙剑客古无俦。只愁孤负灵箫意,北驾南舣到白头。他和南社的许多诗人一样,对龚自珍诗是有着一种特殊的嗜好的。柳亚子在这个时期的诗,追怀民族英雄,悼念革命烈士,揭露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抒发革命的怀抱和理想,表现了旺盛的革命热情和意志,略和陈、高的诗相近。但在风格上却显然和他们不同。翩翩亚子第一流,七律直与三唐俦 (《天梅遗集.诗中八贤歌》),他写了许多七言的律诗和绝句,既不像陈去病 的那样拘谨板滞,也不像高旭的那样恣肆放纵,而是清新朴实,流转自如,这是 龚自珍的影响。中国的文学语言,无论雅言或常语,在他的笔下就像是雕塑家手里的软泥,真是得心应手(郭沫若《柳亚子诗词选序》)。这在他的诗,特 别是七言律绝,表现得尤为明显。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也不像南社的许多诗人那 样容易消沉颓丧,他批判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妥协,铙歌慷慨奏平胡,大局终 怜一着输。对诗袁声中,他的革命意志依然是昂扬的,作《孤愤》: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岂 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诗人愤怒地斥责了袁世凯的盗国,也狠狠地鞭挞了刘师培等封建余孽的卑劣。 他是南社诗人中一个少有的随着时代前进的爱国诗人。 在南社作家中,苏曼殊(1884~1918)别具一格,倾倒一时。他原 名玄瑛,字子谷,广东香山县人。母日本人,生于日本,1889年随父回广东原籍。由于复杂的家庭关系,他幼年即孤苦零仃。在革命潮流的激荡下,1903年,他在日本成城学校学习时,参加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回国, 任苏州吴中公学教授和上海《国民日日报》翻译,后去香港,旋至惠州古寺中削 发为僧。从此流浪各地,一面留心现实,与革命党人交游,一面又追逐庸俗腐朽 的享乐生活。辛亥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更甚,竟以颓废终。苏曼珠在短短的流浪的一生中,学习了中文、日文、英文和梵文,兼工诗画, 能写散文、小说,翻译过拜伦诗和法国雨果小说《悲惨世界》、确实表现了多方 面的努力和特出的才能。1903年他开始在《国民日日报》上发表诗文和翻译 小说。这时正是轰轰烈烈的苏报案发生之后,爱国运动和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的时候,苏曼殊在他的作品里,也表现了爱国青年的锐气和雄心。他的诗风格别 致,自有一种动人力量。如最初发表的《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七绝二首: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海天龙战血玄黄,披?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既雄壮又悲凉,既隐约又鲜明,和当时一般慷慨激昂的爱国诗歌是有区别的。 后来他所作的诗的绝大多数仍是七言绝句,如1908年的《过蒲田》: 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 1909年的《淀江道中口占》: 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赢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歌吟生活的和谐喜悦,诗中有画,饶有意趣。但更多的却是流露着个人感伤 的微吟轻叹。辛亥革命后,益发颓唐自伤,孤吟欲绝。伤心怕向妆台照,瘦尽朱颜?自嗟(《何处》);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泪流(《东居杂诗》):他的身世感慨,终至泛滥无端,不可收拾。他的诗突出地反映了辛亥革 命失败后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对革命前途的失望和苦闷情绪。雪ア上 人工短吟,二十八字含馀音(《天梅遗集.诗中八贤歌》),实际他的诗的 馀音不是别的,正是这种消极情绪。苏曼殊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仅二章,未完)、《绛 纱记》、《碎簪记》等六篇,都以爱情为题材。《断鸿霍雁记》分二十七章,写 作者的飘零身世和爱情故事,《绛纱记》写昙鸾与五姑、梦珠与秋云两对青年男 女的爱情悲剧。他的小说带有比较浓厚的悲观厌世色彩,而文词清丽自然,情节 曲折生动。对辛亥革命后盛行于上海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有一定的影响。南社的著名作家还有马君武、周实、宁调元等。马君武(1882~194 0)名和,字贵公,广西桂林人。他写了一些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 的诗,如《自由》、《从军行》等,但作品不多,影响较小。周实(1885~ 1911),字实丹,号无尽,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武昌起义后,他和同邑 阮式集中城中学生和各界人民数千人开会,宣布光复。由于缺乏革命经验和警惕, 他们旋被反动派阴谋杀害。周实是辛亥革命的烈士,也是南社的杰出诗人。他认 为诗歌贵因时立言;严厉指斥守宗派,谋格律,重声调,日役役于揣摩盗窃之 中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他的诗奔放雄劲,感慨无端,有一种冲破封建 网罗和革命救国的激情。他的《拟决绝词》,充分表现了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准备 为革命而牺牲的决心。又如《民产报出版日少屏索祝爱赋四章》之一:昆仑顶上大声呼,并挽狂澜力不孤。起陆鱼龙鳞爪健,处堂燕雀梦魂苏。重 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千万亿年重九日,自由花发好提壶!更表现了对革命的乐观态度。他的诗语言自然明丽,形式题材亦变化多样。 惟反映现实政治、社会,仍不够深广。宁调元(1885~1913),字仙霞, 号太一,湖南醴陵人。他很早便参加革命活动,曾被系长沙狱三年;辛亥革命后, 因反对袁世凯纂夺革命政权,在武汉又被捕入狱,不久遇害。他的诗大部分在狱 中作,尤多慷慨悲愤之辞。芘录其《武昌狱中书感》一首:拒狼进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场!岂独桑田能变海,似怜蓬鬃已添霜。死 如嫉恶当为历,生不逢时甘作殇。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剧凄凉。可见其长期为革命奔走,始终不向黑暗封建势力低头,甘心献身革命的顽强 战斗精神。 中国革命先驱、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的孙中山先生,在其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他始终站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列指导并实践先进的革命文化。他敢于继承中国几千年文化中之精华,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提倡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经济、科技、管理在国际共同发展中加快中国发展步伐。同时,他深知和善于采用文化和利用文化为他领导和进行的革命制造舆论。广泛与当时具有民主思想的文化人交往,团结先进的文化人为革命事业奋斗。其中他与南社人物的交往,具有非常的典型性。“南社”是由中国同盟会活跃人物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于1907年开始筹划发起于1909年在江苏苏州周庄创立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鼓吹反清的革命文学团体。从1907年发起到1949年最后一次雅集,历时四十余年。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南社汇集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中许多知名诗人、作家和学者以笔为枪;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大声疾呼,鸣锣开道,在辛亥革命前后产生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和巨大社会影响。涌现出许多为辛亥革命浴血奋斗的仁人志士和站在辛亥革命斗争前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并有相当一部分南社人物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志同道合者和助手。也正是由于南社在当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自觉地举起反清大旗。借诗词酬唱会友,提倡民族气节,发扬爱国民主思想,大造革命舆论,揭露帝国主义野心,抨击清朝统治的腐败无能。因而吸引了一批批爱国文人加入南社。从初创时的17人(多属同盟会员),后来发展到一千余人,成为辛亥革命中一支卓有成效的文化大军。因此,当时在革命党内有南社是同盟会宣传部之誉。但是,从孙中山的文集、书信、旨令中很难找到孙中山以同盟会政党名义与南社组织之间的交往。孙先生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和南京临时政府的人事安排中,大量启用南社社员。据查南社社员中有百余人是同盟会员,在南京临时政府任要职的南社社员也有10余人之多。这一方面说明南社社员在身体力行办社宗旨,竭力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革命事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孙中山对南社同志的高度信任。本文以孙中山先生与南社一些知名人物的交往做一些述叙和讨论。 (1874~1933),字巢南,江苏吴江人。他出身于商人家庭,有江湖任侠之风。最初受康梁维新运动的影响,后来转向革命。在南社成立前,他就是一个活跃的革命分子。曾参加中国教育会(在上海)、拒俄义勇队(在日、中国同盟会(在燕湖)等革命团体,组织过神交社(在上海)和秋社(在杭州)。又曾远到岭南,进行革命活动,图南此去舒长翮,逐北何年奏凯歌;此去壮图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表现了昂扬豪迈奋发有为的革命精神。尤嗜文章,于诗歌叙记迄碑铭论著咸有述作,诗作的最多。他的诗大抵歌颂宋明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和游侠剑客,借以抒发革命怀抱,感慨生平。写革命壮游,如《将游东瀛赋以自策》、《图南一首赋别》、《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等,尤足表现其高歌慷慨、雄心勃勃的革命气派。芘录后一首: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鉴空。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云磨雨洗天如碧(烈日中忽遇阵雨),日炙风翻水泛红。唯有胥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他的诗一般去华反朴,屏绝雕钅才,拘守旧风格较严,苍健有力,而鲜明生动不足。陈去病是南社的主要发起人与组织者。1874年生于江苏吴江同里镇。原名庆林,字佩忍,巢南,柏儒,别字病倩,圣虹亭长。15岁起随名儒诸杏庐学古文诗词,22岁成秀才。曾与金松岑等在乡办雪耻学会,拥护维新变法。1902年加入进步教育团体上海中国教育会。1903年赴日加入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1904年在沪任《警钟日报》主笔,同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与高旭、柳亚子在苏州发起成立反清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武昌起义后,在苏州创办《大汉报》,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7年随孙中山赴广州“护法”任非常国会秘书长、参议院秘书长。1922年,孙中山督师北伐时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孙中山逝世后陈去病专心从事教育与文史研究工作,曾任东南大学、上海持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陈去病工诗善文,在辛亥前后多借历史题材作反清宣传工作。多见于清末民初报章杂志上。1932年10月4日染急性痢疾逝于同里宅第,墓葬于苏州虎丘冷音阁下。陈去病在去世前的十余年间十分注意国家的建设。从1906年起,他先后陪同孙中山考察了杭州湾、乍浦港,对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形成,起了很好的助手作用。孙中山曾有“从我游者二三子外,唯吴江陈去病与焉……以十年袍泽,患难同尝,知去病者,宜莫余若”之感慨。1925年孙中山北上,陈去病始终追随左右。孙中山留下遗言“欲葬紫金山”陈去病为此亲自奔走操劳,为中山陵的建设费了许多心血。以上史实可看出,孙中山与陈去病不仅是革命同志关系,也是同志加兄弟的情谊。 范鸿仙名光启,别署孤鸿,哀鸿,浅黄,解人等,安徽合肥人氏,清末明初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名报人,铁血军司令、烈士,后赠陆军上将,被誉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舆论旗手。鸿仙先生于1910年8月16日南社在上海张园第三次雅集时入社。在《南社丛刻中》有其遗作《记宋先生遗事》等有关宋教仁革命史料。范鸿仙始终将南社作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一方阵地。范鸿仙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起与李锋等在沪创办《安徽白话报》。1909年5月至1913年10月帮助于右任相继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报并任主笔政。他参与创办三报中,在《民立报》时间最长。他发表署名哀鸿、孤鸿的论文、短评,以犀利的笔锋、博雅的文采、宏论崇议、抨击清庭,鼓吹革命,宣传民主,深得人民大众爱戴,而中外反动派则为之侧目惊心。孙中山先生常说:“范君一枝笔胜十万师。”可见孙中山当时深知革命舆论之重要,对范鸿仙何等器重。但是范君又深知革命不仅仅是舆论宣传就可以成功的。他在口诛笔伐的同时,积极参加革命党人政治、军事、组织的筹划工作,奔走呼号,竭尽全力。1908年安庆新军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战役,武昌起义,光复上海、南京他都曾参与筹划,并付之行动中。在《范鸿仙先生行状》中有“盖广州之役、武昌之师,先生参谋筹划之功多焉”的描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但清庭起用袁世凯以作垂死挣扎。孙中山先生宣布北伐,范鸿仙向孙中山请命组建铁血军参加北伐获准。范返回安徽,亲赴江淮,召募5000健儿,组成铁血军,自任总司令。是年2月2日他在《民立报》上发表《铁血军总司令范光启宣言书》表示与满清和袁贼不共戴天,对孙中山北伐主张予以积极支持和帮助。2月3日便出师卢州,分兵南京,进攻颖上、毫州。5日又发布《铁血军檄满将校曲文》,号召清军投奔革命。由于帝国主义干涉和革命党人内部动摇,南北议和,范竭力反对。又因党内分裂,孙中山辞去大总统,政权为袁世凯窃取,范鸿仙重返上海,主持《民立报》笔政。袁世凯为笼络范鸿仙,曾以高官和金钱美女为诱饵均被范严词拒绝。但此时,范对孙中山委任他为中国同盟会政事部干事却欣然接受,其爱憎分明显昭。1913年宋教仁被刺,袁世凯卖国的“善后大借款”暴露,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孙中山及多数革命党人都主张武力讨伐。范鸿仙利用《民立报》革命党人的重要喉舌首先伐难,口诛笔伐袁贼滔天罪行。当二次革命发动后,7月21日李烈钧在湖口宣布独立时,孙中山急令各地响应。范鸿仙立即赴芜湖,号召铁血军旧部李振鹏宣布独立,官兵踊跃从命,立即以李振鹏名义宣布讨袁。他并亲去正阳关与柏文蔚,凌毅(蕉庵),凌昭(铁庵)等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正阳关军事会议。筹划白朗起义,敦促安庆胡万泰反正并招募三旅新军,攻打大通,袭取颖州等以北定准上诸郡,形成了一支军事力量攻打张勋之部。但由于各省步调不一,革命党内部涣散及准备不足,缺乏群众积极参与支持,二次革命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及一大批拥护孙中山的革命党人被袁世凯通缉而逃亡日本,范鸿仙也在被捕名单之中。他化装、改名逃往日本与孙中山会面。孙中山决意另组中华革命党,范与陈其美积极赞助,率先加入并积极发展党员,他对孙中山先生真是患难与共,忠实追随。1914年2月初范鸿仙、陈其美受命孙中山回沪,设中华革命党机关于上海嵩山路,筹划组建中华革命军发动军事讨袁,策反上海镇守使郑汝成部。由于叛徒告密,袁世凯以6万大洋悬赏范的人头。1914年9月20日深夜,范鸿仙正在机关起草军书,被郑汝成所派刺客将他刺倒又补开二枪,击中要害当即牺牲。孙中山得知范鸿仙遇刺悲痛不已,继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接连失去两位亲密战友。曾在给邓泽如的信中写到:“前月范鸿仙君在沪被刺,范君系安徽旧同志,办事甚久,此次担任上海事,已运动北军过半。袁贼一方知其势不可遏,乃悬红暗杀之,花红六万元,其死与宋教仁相类。”国府明令:“先烈范鸿仙,性行忠纯,才略优迈。辛亥光复时,纠合义师,力克金陵,厥功甚伟。讨袁之役,转战皖沪间,屡濒危歹,百折不回,乃大志未偿,被狙殒命,追怀遗烈,轸悼弥深,亟应特予表彰,以阐潜德。范鸿仙着追赠陆军上将,用示国家崇报忠烈之至意,此令。”此后,孙中山在日本还亲自接待了范鸿仙夫人并劝慰其好好抚养子女,将来革命成功一定会照顾其家属生活。1936年2月由林森、于佑任勘探视察选定墓地,为范鸿仙举行国葬于中山陵园东侧马群附近山上。

1、"什么叫戏曲"有多种说法,被普遍认可的是王国维说,他怎么说? 答案:王国维认为,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 2、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史是什么? 答案: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史是王国维1902年写成的《宋元戏曲考》。 3、我国最早的戏曲演员是谁? 答案:我国最早的戏曲演员是春秋时楚国人优孟。 4、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目是什么? 答案: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目是汉代的《东海黄公》。 5、我国现存最古的剧本是哪一个? 答案:我国现存最古的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 6、我国戏曲史上成就最突出的剧作家是谁?他一生写过多少个剧本? 答案:我国戏曲史上成就最突出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写了60多个剧本。 7、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是什么? 答案: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是清代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 8、我国最早的剧场是哪个? 答案:我国最早的剧场是东汉时期建在洛阳城西的"平乐观"。 9、我国最早的戏曲杂志是哪一种? 答案:我国最早的戏曲杂志是辛亥革命前夕的"上海大舞台丛报'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大舞台》。 10、我国最大、流行最广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答案:我国最大、流行最广的戏曲剧种是京剧。 11、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是指哪种形式?现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有多少种? 答案: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一般认为是南宋时温州一带产生的戏文。据最新统计,现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5种。 12、除《西厢记》之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还有哪几个? 答案:除《西厢记》之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还有《救风尘》、《墙头马上》、《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只须答出其中3个剧名即可) 13、《琵琶记》属于我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还是喜剧,为什么? 答案:《琵琶记》属于我国古典戏曲中的十大悲剧之一。《琵琶记》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写的是悲剧性的矛盾,戏剧冲突在凄凉、悲惨的气氛中展开,给观众以悲愤的感受。 14、《琵琶记》之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还有哪几个? 答案:除《琵琶记》之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还有《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精忠旗》、《娇红记》、《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只须答出其中3个剧名即可) 15、哪四位艺术家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答案:京剧四大名旦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16、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哪四种传奇被称为"临川四梦"? 答案: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四种传奇《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被称为"临川四梦"。 17、元代有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被合称为"元曲四大家",请说出他们的名字。 答案:"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18、30年代以后,丑角使用过一种特殊声型叫什么声?你熟悉善唱此声型的名丑吗?请举出1-2名。 答案:痰火声。善唱此声型的名丑有阿倪、尼姑丑、郭石梅、李有存等。 19、剧演唱上的一句话叫"千斤白、四两唱",为什么? 答案:说明念白的重要性,演员在运用唱腔和念白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时,对于念白不可掉以轻心。 20、潮剧演唱时咬吐字方法的简称叫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分字拼唱法。(演员举例) 21、潮剧属高腔剧种,有帮唱,请你说出帮唱的几种形式并举例说明。 答案:潮剧帮唱有两种形式,一是与演唱者同步,为演唱者帮尾腔,如《扫窗会》高文举唱"举目云山飘渺","云山飘渺"加帮唱;一是作为剧中人为剧情帮唱;,如后台歌等。 22、潮剧音乐调类主要有五种,请你说出它们的名称并举例说明。 答案:轻三六调,如《苏六娘》唱段"春风践约到园林";重三六调,如《扫窗会》唱段"曾把菱花来照";活三五调,如《京城会》"喜得身荣中高第";反线调,如《刺梁骥》唱段"为相士自陶情";犯调,如《良仔讨亲》唱段"心中欢喜有十成"等。 23、潮剧唱腔结构中除曲牌体外,还有几种结构形式,请说出它们的名称。 答案:板腔体、填词体和小调体。 24、潮剧伴奏历史上有过三种形式,即协奏、齐奏和配器伴奏,请你说出它们分期的大概时间。 答案:建国前为协奏,建国初期为齐奏,"文革"期间有配器伴奏。 25、用二四谱"五二三四"读轻三六调、重三六调和活三五调。 26、戏曲舞台上谁都知道"上场门"、"下场门",潮剧还有哪两种最常用的叫法? 答案:戏曲舞台上的"上场门"、"下场门",潮剧还有两种最常用的叫法是 "文畔武畔"或"鼓畔弦畔"。 27、戏曲舞台的表演区,就区位而言,比较普遍的是把它分成九个区,你知道怎样分吗?每个区又怎样叫? 答案:戏曲舞台的表演区可分为:前左、 前中、 前右; 中左、 中 、中右; 后左、后中、 后右,共九个区。 28、什么叫"三小戏"? 答案:"三小戏"是以小生、小旦和小丑为主的戏,如《拾玉镯》、《柜中缘》等。 29、在传统戏曲中,一桌二椅的"桌"可以表示多种景物,你能说出3种吗? 答案:在传统戏曲中,一桌二椅的"桌"可以表示多种景物,如桌、案、 几、床、山、坡、墙、桥等。 30、京剧有"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之称,潮剧怎么说? 答案:京剧的"大花脸",潮剧称为"乌面";京剧的"二花脸",潮剧没有这种划分,较难对口,但潮剧的"草鞋乌面"属于"二花脸";京剧的"三花脸",潮剧称为"丑"。 31、中国古代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梨园子弟"的称号出自哪个朝代: A、宋朝 B、元朝 C、唐朝 (标准答案:C、唐朝) 32、《韩厥守宫》是哪一出戏的片段: A、《搜书院》 B、《汉宫秋》 C、《赵氏孤儿》 (标准C、《赵氏孤儿》 33、世界著名雕塑《思想者》是谁的作品: A、米开朗基罗 B、罗丹 C、毕加索 (标准答案:B、罗丹) 34、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作者是: A、依列维坦 B、希什金 C、列宾 (标准答案:C、列宾) 35、名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出自哪里: A、诗经 B、元曲 C、乐府 (标准答案:C、乐府) 36、《国际歌》的词作者是谁: A、马克思 B、鲍狄埃 C、贝多芬 (标准答案:B、鲍狄埃) 37、成语"笑容可掬"中"掬"字的意思是: A、谦虚 B、捧起 C、生动 (标准答案:B、捧起) 38、《三岔口》最能表现中国戏曲的: A、抒情性 B、思想性 C、虚拟性 (标准答案:C、虚拟性) 39、戏曲中的武大郎运用戏曲基本功中的: A、跪步 B、矮步 C、醉步 (标准答案:B、矮步) 40、戏曲里的"插科打诨"是指: A、走边 B、云里翻 C、使观众发笑的穿插 (标准答案:C、使观众发笑的穿插) 41、中国戏曲的经典剧目《赵氏孤儿》十八世纪曾引起欧洲许多伟大艺术家的关注,欧洲也出了一个与之近似而有民族差异 的戏,这出戏的戏名是: A、《四川好人》 B、《中国孤儿》 C、《图兰朵》 (标准答案:B、《中国孤儿》) 42、包公戏中有个戏叫《灰阑记》,欧洲也有个以灰阑拉子来判案的戏,戏名是: A、《驯悍记》 B、《唐吉诃德》 C、《高加索灰阑记》 (标准答案:C、《高加索灰阑记》) 43、《单刀会》、《群英会》、《华容道》取材于: A、民间传说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标准答案:C、三国演义) 44、传统戏《八大锤》取材于: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说岳全传》 (标准答案:C、《说岳全传》) 45、戏剧中的"戏胆"是指: A、主要角色或者关键性情节 B、贯穿性道具或贯穿动作 C、演员的精彩表演 (标准答案:A、主要角色或者关键性情节) 46、《百花齐放》一书的作者是: A、毛泽东 B、鲁迅 C、郭沫若 (标准答案:C、郭沫若) 47、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与中国的哪位艺术家构成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A、戴爱莲 B、尚小云 C、梅兰芳 (标准答案:C、梅兰芳) 48、《杜十娘》的作者是: A、汤显祖 B、冯梦龙 C、王实甫 (标准答案:B、冯梦龙) 49、五升音阶是指: A、简谱中的1、2、3、4、5 B、宫、商、角、征、羽 C、五个升号的音阶 (标准答案:B、宫、商、角、征、羽) 50、名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谁的诗句: A、歌德 B、拜伦 C、雪莱 (标准答案:C、雪莱) 51、《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在今天我国的哪个省? A、山东省 B、河南省 C、湖北省 (标准答案:A、山东省) 52、第一个将西方舞蹈带入中国宫廷的是谁? A、戴爱莲 B、裕容龄 C、梅兰芳 (标准答案:B、裕容龄) 53、电影《翠堤春晓》是表现哪一位音乐大师: A、莫扎特 B、施特劳斯 C、柴可夫斯基 (标准答案:B、施特劳斯) 54、成语"手舞足蹈"最早见于: A、《诗经》 B、《唐诗三百首》 C、《孟子》 (标准答案:C、《孟子》) --------- 戏曲基础知识 【戏曲虚拟】 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 戏曲术语。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 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 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 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 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 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 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 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宋杂剧中有副末。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丑】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与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宋元南戏已有丑脚。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诈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龙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侍从人员,因身着特殊形式的龙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作用。 【四功五法】 戏曲演员唱、念、做、打4种艺术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种技术方法的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4种艺术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习称“四功”。是戏曲演员的4种基本功夫。 【声腔】 指戏曲以演唱的腔调来区分不同品种。某些戏曲剧种或剧种的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板眼】 戏曲音乐名词。奏乐或唱曲时,每一小节,强拍以板敲,称“板”;弱拍或次强拍则以鼓点击,称“眼”,合称板眼。分别称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自报家门】 戏曲中介绍人物的一种传统手法,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时用引子、定场诗、定场白等作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和剧中规定情境等。 【起霸】 戏曲表演程式。传说因首先用于明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一出而得名。通过一套连续的舞蹈动作,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称整霸或全霸,大都用于剧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称半霸。两个人同时起霸称双起霸。 【亮相】 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节舞蹈结束时的短暂停顿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单人、双人或多人各种形式。用以突出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 【趟马】 戏曲表演程式动作。通过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配合快速的锣鼓节奏,表现策马疾行的姿态。有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多种。 【打出手】 戏曲武打中的特技。简称“出手”。一个主要脚色手足并用同敌对数人相互接、踢、抛、掷武器,用2杆至8杆枪不等,形成惊险复杂的战斗场面。常用于神怪斗法的武旦戏。有时也用于乱军中抢夺武器的情节。 【脸谱】 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面具逐渐演变而来。演员面部勾画各种颜色、图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主要用于净、丑角。 【行头】 广义泛指演戏用的道具、服装。狭义只代表戏装。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进行妆饰。 【翎子】 戏曲中演员盔帽上的两根五六尺长的雉鸡尾制饰物。插翎子多为英武、勇猛、强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现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称为“翎子功”。 【髯口】 又称“口面”。戏曲演员所挂的假须,用牦牛毛或人发做成。按剧中人年龄分黑、黪(灰)、白三种,个别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则戴红髯、紫髯等。根据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样分为多种。 【水袖】 戏曲服装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缀一尺上下的白绸。以其甩动时形似水波纹而名。水袖技术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员可利用它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 戏曲服装。剧中古代武将的铠甲。身分前后两块,满绣鱼鳞纹。腹部称“靠肚”。护腿两块称“靠牌子”。背后插三角形小旗,称“靠旗”。不用靠旗的称“软靠”。女将穿的“女靠”,身下缀数十根彩色飘带,内穿衬裙。 【盔头】 传统戏曲中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主要指帅盔、草盔、凤冠等硬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罗帽等软质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使用。大都着重装饰性。 参考资料:_asp?boardID=2&ID=6076

  • 索引序列
  • 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在哪里
  • 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
  • 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是哪一年
  • 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是
  • 1904年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