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当代教育管理杂志编委会主任

当代教育管理杂志编委会主任

发布时间:

当代教育管理杂志编委会主任

如果想要查一个杂志是不是正规杂志的话,要去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在百度里面查“中国新闻出版总署”,进入主页后,在右侧的栏中有一个新闻机构一排,在其中输入你的杂志名,如果出来编号的话,就可以了。。

查不到就不是的

当代教育管理杂志编委会

是否有编号认证电子邮件(E-mail)是雷·汤姆林森于1971年对已有的传输文件程序以及信息程序进行研究,研制出一套程序。电子邮箱是指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交流的电子信息空间,既可以为用户提供发送电子邮件的功能,又能自动地为用户接收电子邮件,同时还能对收发的邮件进行存储,但在存储邮件时,电子邮箱对邮件的大小有严格规定。在网络中,电子邮箱可以自动接收网络任何电子邮箱所发的电子邮件,并能存储规定大小的等多种格式的电子文件。电子邮箱具有单独的网络域名,其电子邮局地址在@后标注,电子邮箱一般格式为:用户名@域名。利用电子邮箱业务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和通信网的信息传递业务,是利用电信号传递和存储信息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传送电子信函、文件数字传真、图像和数字化语音等各类型的信息。电子邮件可以使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时间收、发信件,解决了时空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教育界 CN79-1229/Z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 ISSN1682-783XCN18-4258/HCN49-1239/GCN-4258/H 全国教育优秀论文摘 CN-1035RCN26-1035/I4CN26-1035R 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 CN-HK-4311 亚洲教育 CN(HK)NR4251/02CN(HK)4251/171/02 教育科技探索与实践 CN(HK)-NR4352/46/03 中国现代教育论坛 CN39-7859HK/G 中国教育(高教版) CNNR37-02 中国新教育 CN(HK)NR4332/56/03 当代教师 CN(HK)25/11/03 教育科研论坛 CNNR 183/03 教育新发展 CN(HK)NR 184/02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 CNH39-7869/GCN(H)39-7869/G 中国当代教育研究 CN38-3150HK/GCN03-1202CN03-1202/GCN03-1202/HK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CN38-3153HK/G 教育新导向 CN23-1340/GD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CN(HK)NR4069/194/01 当代素质教育 CN03-3313/G 教育管理与科研 CN142-03/G4 教学理论与方法 CN23-1240/N 中华素质教育杂志 CN(HK)67-4359/RCN98-4359/G4 中华创新教育 CN98-4362/G4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CN(HK)NR4180/105/02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 CN(HK)NR4137/53/02 中国教育研究 CN39-7848/G4CNHK0315CN43-8319H/GCN98-0315/G4CN98-0315/R 当代南方教育论坛 CN35-1515HK/GCN35-1515HK/GJ 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 CN43-8861/RCN43-8816/R 教育纵横 CN(HK)NR 4540/264/03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杂志》 ISSN1726-5525/ CN65-082HKCN65-082HK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杂志 CN(H)39-7869/GCNH39-7869/G 中国教育纵横杂志 CN(HK)NR4159/87/02 中国创新教育 CN(HK)NR3327/003/01 当代教育 CN(HK)NR 4064/190/01 中国教育家杂志 CN44-1406/QCN11-4525/N 中华百年教育 CN98-1031/G4 今日教育 CN(HK)NR4263/186/02CN(HK)4263/186/02 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 CN98-6887/HK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CN18-4258/HCN13-4412/H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杂志 CN16-1690/NR 中国教学纵横杂志 CN(HK)NR4159/87/02 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杂志 CN03-0173/G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基础教育版\高等教育版\南方版\教育研究版) ISSN 1728-0222 CN13-4412/H 《世纪教育展望》杂志 ISSN1828-2411/CN98-0321/G4 医学类杂志 名称 刊号 名称 刊号 中华现代医学研究 CN(HK)03-206/R 中华中西医杂志 CNH98-0606/R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CNH98-0699/R 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 CN39-7679HK/R 中华临床内科月刊 CN16-1680 中华实用医药卫生 CN98-4400/R 中华实用中西医药杂志 CN(HK)39-7718/R 中华护理月刊 CN10-4392/H 中华医药杂志 CN40-9612R 中华医学护理杂志 CN10-4393/H 中华临床综合医学研究杂志 CN10-4803/H 中华临床杂志 CN98-0147/HK 中华医疗卫生 CN43-7760HK/R 中华临床医药卫生杂志 CN(HK)03-4360/R 《当代教育教研》 ISSN 1018-1149 CN 64-2347/H CN22-1339 其它类杂志 名称 刊号 名称 刊号 中国人文科学研究 CN03-1204 中华现代全科 CN29-3227/R 中国图书馆学 CN1073-168 中国研究生杂志 CN03-1029/HK 中国科教博览杂志 CN04-0604/H

《杂志社广大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广大教师及关心教育的有关人员。创刊以来,强势打造教育学术理论精品,重点展示教育研究实践成果,认真提升理论深度,已成为颇有特色的教育理论期刊。已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媒体全文转载,在全国1309种教育期刊中排名第七位。杂志每月三期,为宏观教育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校长教育研究。《当代教育论坛》杂志社是校长决策参考、指导工作、对外联系、促进交流、拓宽视野、提升素质和总结办学经验的重要窗口。

当代教育管理杂志编委会电话

中国教育月刊是非法出版物。非法出版物是指不是国家批准的出版单位出版的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出版物,以及违反《出版管理条例》未经批准擅自出版的出版物。

出版社名称 出版社地址 出版社电话 《求是》杂志社印刷厂 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2号 010-64015501 北京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6号 010-62003965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6号 010-62016699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010-62752033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010-62029848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四号 010-83908400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010-67391722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136室 010-64280948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010-6577940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010-82317024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高粱斜街44号 010-51686049 北京科文剑桥图书有限公司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208号 010-64203023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6号 010-66161951 北京跨世纪文化事务所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满庭芳园D座 010-62191671 北京劳动就业报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3号 010-63021613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 010-68913612 北京人才市场报 北京市东城区劳动人民文化宫内 010-65228548 北京人教励耘教育书社 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东公街60号 010-84042500 北京人教育馨公司 北京市丰台区芳城园三区13号楼 010-67605789 北京人手册编辑部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41号 010-62191671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010-84279114 北京师大附中书刊发行部 北京市宣武区安平里1号 010-6303018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010-62205655 北京市天主教天光编辑部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4号天主教堂天光编辑部 010-65278311 北京市燕山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100号 010-65240341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体育大学内 010-62989430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东路 010-62989268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7号 010-66126146 北京威科商律出版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9号国际大厦后楼201B 010-85262215 北京新鸿文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0号 010-88354027 北京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二区13号楼 010-84252841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 010-62284031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010-82303650 兵器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10号 010-68962546 长城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40号 010-68993912 当代世界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4号 010-83908410 党建读物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7号 010-68219430 地震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9号 010-68423028 地质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 010-82324335 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3号西 010-6815902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2号 010-64492338 法律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西里 010-63939799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德外大街4号 010-82028899 工商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纪家庙育芳园东里23号 010-63720692 光明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010-63082433 国防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23号 010-68467733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长春桥路6号 010-68929098 海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31号 010-62529478 海洋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010-62114335 航空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小关东里14号 010-64941995 红旗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2号 010-64015221 华龄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甲10号 010-66174430 华文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力学胡同3号 010-83086787 华夏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香河园北里4号 010-64663331 华语教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路24号 010-68994599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3号楼 010-64918089 机械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 010-68326677 教育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46号 010-62003339 金城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十一区37楼一层 010-64481154 金盾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5号 010-68214032 经济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28号 010-88191311 经济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右安门内大街65号北京商业银行506 010-63567683 经理人杂志社北京分部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98号盛世嘉园B座12B01 010-65673917 竞赛画报杂志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8号红都商务会馆B座 010-65211991 军事史林杂志社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9号 010-68573317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7号 010-68189377 开明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 010-68917647 科技与人才(职海) 北京市新世界北办公楼1001崇外大街38号 010-67089360 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010-64010628 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010-64010634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路15号 010-68537104 科学普及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6号 010-62103170 蓝天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4号 010-63965561 劳动人事出版社北京代理发行站 北京市东城区广义街甲2号 010-64031314 劳务信息 北京市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49号 010-63575982 旅游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010-65778401 煤炭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煤炭信息研究711室 010-84657840 民族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010-64234411 气象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010-68406361 前程周刊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18号招商局大厦14层 010-65669393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 010-62786544 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北洼西里33号清华同方产业楼三层 010-88515599 全国化工工程建设标准编辑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化工大院3号楼 010-64291195 群言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厂胡同北巷1号 010-65265404 人民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166号 010-65136418 人民法院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010-65131326 人民交通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0号 010-64206166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沙滩后街55号 010-64016633 人民军医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丙23号B座 010-68222916 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2号 010-65122371 人民日报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 010-65091708 人民体育出版社 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8号 010-67151482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芳群园三区3号楼 010-67616688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66号 010-65138394 人民音乐编辑部 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010-65389266 人民音乐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2号 010-68210002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市崇文区夕照寺街14号 010-67132827 人民邮电出版社《电信科学》编辑部 北京市崇文区夕照寺街14号A座人民邮电出版社《电信科学》编辑部 010-67132748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 010-65126990 上海浦东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发行部 北京市丰台区北甲地路2号院玺萌鹏苑6-27-D 010-6752917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先晓胡同10号 010-85111313 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二区1号楼 010-64262233 世界知识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干面胡同51号 010-65122235 市场报《人才》周刊 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 010-6536833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红庙金台里2号 010-65065761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05号 010-68902445 团结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皇城根南街84号 010-65277732 外文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路24号 010-68329041 文化艺术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010-64813342 西苑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阜石路15号 010-68214971 现代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 010-64257481 线装书局 北京市朝阳区春秀路太平庄10号 010-64154348 新华出版社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 010-63073021 新华丛书编委会 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95号 010-66060679 新世界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路24号 010-68327576 星球地图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69号 010-62055929 学苑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2号院1号楼 010-67603142 言实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五区4号院6号楼 010-64924761 冶金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嵩祝院北巷39号 010-64013877 语文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南小街51号 010-65241766 原子能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43号 010-68416005 招工招聘快讯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6号月坛公园内西南角 010-68038083 知识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17号 010-68318302 中共党史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芙蓉里南街6号院1号楼 010-82517214 中国标准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 010-68517910 中国长安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14号 010-65270593 中国城市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21号 010-84273843 中国出版集团 北京市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010-65082284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东郊定福庄东街一号 010-65450528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17号 010-68330192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术语中心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17号 010-88390680 中国档案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丰盛胡同21号 010-66175128 中国地图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白纸坊西街3号 010-63529243 中国电力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6号 010-68358031 中国电影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2号 010-64216761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大街东后巷28号 010-64219742 中国发展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赵登禹路金果胡同8号 010-66180781 中国方正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1号 010-66187237 中国纺织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6号 010-64158225 中国妇女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 010-65228807 中国工人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45号 010-62005030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2号 010-86093497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010-65766415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9号 010-68049869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2号 010-86093576 中国海关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甲9号中国远东大厦305室 010-84258315 中国华侨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20号院3号楼304室 010-64443050 中国画报出版社人文中国编辑部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西路33号 010-68413633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普惠南里14号 010-68164065 中国检察出版社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西路5号 010-6865002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北配楼 010-68393686 中国金融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外小红庙南里3号 010-63287097 中国经济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北街3号 010-68305274 中国精神文明大典编委会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路郑常庄323号 010-68159875 中国矿业报《财富珠宝》周刊编辑部 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70号 010-68359296 中国劳动保障报职业导刊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3区号 010-84211800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号 010-64919955 中国林业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内大街刘海胡同7号 010-66184477 中国旅游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甲9号 010-65136284 中国盲文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城内街39号 010-83892417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总编委会 北京市东城区前海西街18号 010-66512858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玉林里7号 010-63056983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 010-64194964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甲2号 010-62732618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010-68919700 中国企业家大辞典编辑部 北京市东城区东旺胡同41号 010-84049539 中国青年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94号万信商务大厦502室 010-64023610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6号 010-65128898 中国人口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南街80号 010-8351940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010-62511329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兴发大厦807室 010-64039435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 010-83903450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8号 010-62183682 中国人事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育慧里5号 010-84626437 中国三峡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3号院12号楼 010-51933084 中国商务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 010-64212247 中国商业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报国寺1号 010-63014828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二条21号 010-64032266 中国社会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甲33号 010-6603095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010-64041531 中国摄影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红星胡同61号 010-65121996 中国石化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58号 010-84278950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24号 010-64065998 中国书店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东街115号 010-63012687 中国书籍出版社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楼 010-63455164 中国蔬菜实用新技术大全编辑部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010-62156633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6号 010-63202266 中国税务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槐柏树后街21号 010-63182980 中国税务杂志社 北京市宣武区枣林前街68号中国税务杂志社 010-63543388 中国铁道出版社 北京市宣武区右安门西街8号 010-63549466 中国统计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75号 010-63266600 中国文联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010-65389169 中国文史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010-66192705 中国物价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小街2号院3号楼 010-68033696 中国物资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 010-68392913 中国戏剧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寺南村甲81号 010-62117282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三条9号 010-65260378 中国新闻社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010-68315012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南里17号 010-64601248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010-62224074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东兴路7号 010-64169517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新中街11号 010-64156449 中华诗词社 北京市东城区北兵马司17号 010-64061498 中华书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楼 010-63458226 中信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号塔园外交办公大楼一单元四层 010-85323366 中信联合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塔园外交办公大楼一单元701号 010-85323366 中央编译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 010-6617139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160号 010-66419791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010-68932447 中央文献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大街前毛家湾1号 010-63095931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市西城区鲍家街43号中央音乐学院西小院 010-66415711 中医古籍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北新仓18号 010-64032165 紫禁城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010-65263565 作家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010-65043484

查不到就不是的

当代教育管理杂志编委会官网

《艺术教育》杂志、《长春理工大学学报》、《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中国职工教育》 杂志、《新教育时代》杂志等。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杂志创办于1977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国家一级艺术教育类大型期刊,每月一期。2003年1月改版,印刷精美、品位高雅,集学术性、思想性、知识性为一体。是为全国各大、专院校、 艺术类中专师生和热爱艺术的各界人士提供信息、服务和交流的大型权威学术期刊。【内容分类】:杂志从门类上分,包括艺术的所有门类如音乐、美术、戏剧、影视、曲艺、舞蹈等等;从属性上分,包括专业教育、师范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主要栏目】:专家论坛、记者行动、本刊特稿、名校巡礼、门里门外、各抒己见、独家视角、名家走笔、创新人物、阅读赏析、艺教视界、艺苑长廊、书画纵横、科海漫步等。二、《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是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理工大学主办、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反映高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全文收录期刊。【主要栏目】:(1)社会科学版: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自然科学版:光学仪器设计与制造、光学工艺与测试、精密机械制造工艺、应用光学、红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仪器及测试技术、光子材料。【主要读者】:海内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和高等学校文科师生等。三、《基础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国家级正式刊物(月刊)。为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2004年1月创刊。【要栏目】主:设立“政策·热点”、“教学·教研”、“争鸣·讨论”、“信息·博览”四大板块,下分若干栏目,以满足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教研等专业人士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最大需求。【期刊宗旨】:基础教育课程本着宣传新教育思想,报道课程改革主流声音,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提供最权威的政策与专业支持的宗旨。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和人文性,借助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优势,为教师、教育行政、教研人员与专家、政策决策者间搭建对话的平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刊物。四、《中国职工教育》《中国职工教育》  杂志是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创刊的全国职工教育综合性期刊,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主管、中国工人报刊协会主办的全国职工教育类核心期刊。【主要栏目】:(1)《中国职工教育》上半月:编者视点、特别报道、特别关注、特别推荐、热点聚焦、时代先锋、素质提升、言论声音、团队建设、职业人生、职工艺苑、品味书香、精彩生活、科技方舟。(2)《中国职工教育》下半月:工会理论、素质工程、思政前沿、文化建设、管理务实、人力资源、教育研究、文学赏析、社会调研、劳动关系、文化建设。【收录情况】: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知网、中国学术发展中心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收录五、《新教育时代》《新教育时代》是新教育时代编辑部出版的杂志,旨在推广教育新理论、新经验,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深入推动素质教育。【办刊宗旨】:《新教育时代》立足中国,放眼全球,遵循教育规律,利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手段引领中国教育发展。突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思路、新特点。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旨在推广教育新理论、新经验,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深入推动素质教育。【主要栏目】:教育探讨、教学实践、教改理论、素质教育、课程研究、职业指导、课堂设计、德育探究、创新管理、体育教育、艺术交流、高教论坛等。扩展资料:国家级期刊的识别方法:一、合法性1、合法期刊与非法期刊国内期刊分为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正式科技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主编与副主编必须由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对编辑人员的素质名额都有一定的要求,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列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非法期刊系没有通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批准也没有注册为"内部刊物"的非法出版物,以营利为首要目的,收取高额的版面费,在技术上和政治上不负责任,不能在国内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它们通常是在国外花300元购买一个ISSN刊号来欺教师。二、期刊号2、国内期刊刊号问题凡通过国内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审批的正式期刊均编入了“国内统一刊号”,正式期刊的刊号是由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两部分组成(境外期刊在国内合法发行须经新闻出版署备案并由中图公司等批准颁发书刊编号)。“CN”是中国国别代码,缺少“国内统一刊号(或国内批准的书刊编号)”或“内部报刊准印证”都可认为是中国国内的非法期刊,国家不认可,也不准在中国国内发行的。三、一般方法3、识别正规期刊方法国内公开发行的期刊允许在国内外发行,有国内统一刊号,其刊号结构式为:CN报刊登记号/分类号,只有ISSN国际刊号而无国内统一刊号不允许在国内公开发行,有的印有CN(HK)或CNXXX(HK)/R这是国内不法分子欺那些急于想发论文评职称的读者而编造的国内刊号。合法的国内统一刊号需注意,国内正式期刊一般有国内国家机关主管单位(不是什么中国/中华XX协会),并有详细的编辑出版通信地址和印刷出版地都在国内,除自办发行外大多通过邮局征订和发行,故常常有邮发代码。而非法期刊只有国际标准刊号或乱造的国内CN刊号,即使“内部报刊准印证”也没有。CN刊号标准格式是:CN XX-XXXX,其中前两位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号,其中印有CN(HK/H)或CNXXX(HK)/NR/R这不是合法的国内统一刊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艺术教育杂志百度百科-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百度百科-基础教育课程百度百科-中国职工教育百度百科-新教育时代百度百科-国家级期刊

是否有编号认证电子邮件(E-mail)是雷·汤姆林森于1971年对已有的传输文件程序以及信息程序进行研究,研制出一套程序。电子邮箱是指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交流的电子信息空间,既可以为用户提供发送电子邮件的功能,又能自动地为用户接收电子邮件,同时还能对收发的邮件进行存储,但在存储邮件时,电子邮箱对邮件的大小有严格规定。在网络中,电子邮箱可以自动接收网络任何电子邮箱所发的电子邮件,并能存储规定大小的等多种格式的电子文件。电子邮箱具有单独的网络域名,其电子邮局地址在@后标注,电子邮箱一般格式为:用户名@域名。利用电子邮箱业务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和通信网的信息传递业务,是利用电信号传递和存储信息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传送电子信函、文件数字传真、图像和数字化语音等各类型的信息。电子邮件可以使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时间收、发信件,解决了时空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教育部门认可的刊物有以下五种:1、《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国家级正式刊物(月刊),为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2004年1月创刊。2、《中国职工教育》杂志是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创刊的全国职工教育综合性期刊,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主管、中国工人报刊协会主办的全国职工教育类核心期刊。3、《新教育时代》是新教育时代编辑部出版的杂志,旨在推广教育新理论、新经验,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深入推动素质教育。4、《艺术教育杂志》创办于1977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国家一级艺术教育类大型期刊,每月一期。5、《长春理工大学学报》是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理工大学主办、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反映高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为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础教育课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职工教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教育时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艺术教育杂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当代化工研究期刊编委会主任

陈鉴远在完成学业后,婉辞了导师留他继续在美国搞科研的盛情,冲破当时美国政府对华人返回解放后的中国大陆所设置的重重阻碍,于1950年9月启程经香港回国。他满怀热情回到祖国,以人民的需要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一切听从组织的安排,被分配到上海华东工业部化工处设计室任副主任,并负责南京一个新建保险粉工厂的设计。没有技术资料,他与交通大学合作进行了锌粉还原法制保险粉的试验研究,于1954年初完成了工艺设计。这年2月,该设计室与中央重工业部化工设计公司合并,陈鉴远随调北京,任化工设计公司基本化学工业科科长(后机构几经调整,先后为化工部基本化学工业设计院、化工部北京化工设计院),领导磷肥与硫酸专业的工艺设计。在与有关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下,相继完成了我国第1批大型过磷酸钙肥料厂及配套的大型硫酸生产装置的设计,以及万吨级钙镁磷肥厂的通用设计。 1958年,根据上级决定,北京化工设计院专设七室,综合配备工艺、设备、土建等各专业人员,负责国防尖端配套化工新材料生产装置的开发、设计。陈鉴远任院副总工程师(1964年任总工程师)兼七室主任。1965年,七室发展为化工部第六设计院,陈鉴远任院长兼总工程师,直到1978年。在这20年间,他领导有关各专业设计人员先后完成了包括重水等18种国防化工专用产品的开发和40多项工程的设计,及时满足了原子弹、氢弹、导弹、飞机及其他国防军工的需要。1978年3月,陈鉴远调任化工部二局副局长,主管化工新材料科技工作。通过调查研究,他发现我国的化工新材料工业,包括为国防军工配套发展起来的军民通用的化学产品,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主要是生产规模很小,产品质量不稳定,成品率很低,生产成本很高。这些问题,很不利于保证国防军工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民用工业对化工新材料的迫切需要。为此,陈鉴远提出了发展化工新材料大型化、促进军转民的建议,积极倡导开发化工新材料大型化技术,组织制订了化工新材料研究开发规划,并亲自组织、协调、指导千吨级有机氟、万吨级有机硅、异丁醛制有机玻璃等重点项目的技术开发工作。通过各有关单位广大职工的努力,化工新材料大型化不断获得进展,许多产品的质量和成品率逐渐提高,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军转民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从1978年到1982年,化工新材料总用量中,用作民品的比重,从15%提高到了85%。 1982年,陈鉴远调任北京化工学院院长。他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和提高教学水平;推动开展了超临界萃取、激光化学、碳纤维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大力邀聘了一批有为的青年科技人员来校执教;积极培养学术带头人;努力开展与外国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始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陈鉴远还亲自指导研究生进行碳纤维结构与性能研究,并争取到联合国开发署资助建立了碳纤维研究室。通过这些工作,显著提高了这个学校的科研与教学水平,对更好培养化工科技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1985年3月,陈鉴远调到化工部技术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参与化工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并负责一些重点科研开发项目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其中包括继续组织那些化工新材料大型化技术开发重点项目。在他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下,通过有关单位广大职工的努力,千吨级聚四氟乙烯已开发成功,并建成3套装置陆续投产。异丁醛制有机玻璃已完成中间试验;一步法三聚氯氰中试已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得到合格产品。两者都具备了建设大型工业装置的条件。万吨级有机硅装置也已投料试车。除本职工作外,陈鉴远还兼任了许多职务,承担了许多社会工作。其中重要的有:国家科委化工组成员及其新型化工材料专业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委员会化学工程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化工学院名誉教授;中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化工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名誉理事,兼教育与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技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委会委员和化工卷编委会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除台湾外,没有磷肥生产。为发展农业,迫切需要生产供应磷肥。1953年,国家决定重点建设江苏锦屏磷矿,开展磷肥试验研究,筹建磷肥厂。陈鉴远刚到化工设计公司基本化学工业科,就承担了生产规模分别为40万吨和20万吨过磷酸钙、配套硫酸8万吨和4万吨的两个大型磷肥厂的工艺设计任务。当时,全公司和全科除一位前苏联顾问专家外,都没有搞磷肥的经验,也没有设计大型工程的经验;全科90%以上的设计人员都是刚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没有磷肥工业的系统技术资料,各种设计基础资料也极其缺乏;建厂需要的专业设备,以至许多通用设备、机械和管阀件,都没有现成产品,也没有制造图纸,全得从头设计。陈鉴远在同前苏联专家及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密切合作的基础上,从组织设计人员学习设计方法、查阅文献、参加科研与中试、整理资料做起。他亲自主持、参加研究决定重要技术方案,逐一核查工艺数据、计算,以及对各辅助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审阅每张设计图纸,处理设计、施工、试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这两个厂的设计,采用了先进的配酸、混料系统,立式搅拌,回转化成,旋窑干燥,尾气处理与回收,硫铁矿沸腾焙烧,电除尘除雾,固体物料机械化装卸运输和投料,机械化翻堆等新工艺技术,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对于解决工艺介质强腐蚀问题,庞大的专用设备、塔器、大型机械以及高料仓、带行车的大跨度厂房和熟化仓等重型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设计、制造和施工中的许多困难问题,他也出了许多好主意,付出了辛勤劳动。1958年5月和6月,两厂相继在南京和太原建成投产,生产规模和技术先进性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在此期间,陈鉴远和设计人员还在总结国内广泛开展的钙镁磷肥研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选用高炉法熔炼技术于1958年4月编制出年产1万吨钙镁磷肥装置的通用设计,当年就在北京化工实验厂、昆阳磷肥厂和九江磷肥厂分别建成钙镁磷肥车间投人生产。随后,在各地推广建设了许多钙镁磷肥厂。大型过磷酸钙肥料厂和万吨级高炉法钙镁磷肥装置的设计和投产,有效地培养锻炼了年轻的设计队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磷肥工业的发展。我国的磷肥工业在50年代初期的处女地上发展到1965年,产量跃居到了世界第4位。 重水,即氧化氘,是核反应堆的中子慢化剂与冷却剂,也是氢弹中的核炸药氘化锂的原料。它在天然水中含量仅为七千分之一。制取高浓度重水,难度很大,直到现在也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生产,而其技术则绝对保密,产品也长期对我国严密封锁。1959年初,陈鉴远接受了设计水电解交换法制取重水中试装置的任务。他在七室组成一个包括工艺、设备、自控、土建、电气等各专业年轻技术员的设计组,共20多人,到现场参加模型试验,边学习,边做中试装置设计。之后又参加中试施工、调试。对这项中试,陈鉴远先后提出了不少重要意见和建议。1963年5月,打通了流程。年底,得到了含量为99.8%的重水,并取得了建大厂所需的重要数据和经验。1963年4月,为了加快核工业的发展,有关部组团出国考察,化工部派陈鉴远参加,试控引进比投资较省、成本较低的重水成套装置,或者关键技术,或者进口重水产品。外国公司在邀请函中原有安排参观重水装置的内容,但在考察过程中,对方却推说:试验已停了装置已拆了,研究人员出国了,甚至说他们用的重水也是从美国买来的。结果,考察团既未能参观,也未能商谈引进装置,进口重水产品也不可能。为了不虚此行,经陈鉴远提出建议,在瑞士找外国商人洽购一些重水工厂需要而国内短期还不能生产的机、泵、仪表和器材,为自力开发重水技术创造条件。考察团回国汇报后,国家下定决心自力开发建设重水工厂。当时,对于建设大型重水装置采用什么工艺技术方法这个重要决策性问题,有多种不同意见。在化工部确定的先解决产品的有无问题,再解决技术上的先进落后问题这一原则指导下,陈鉴远组织设计人员广泛收集资料,并主持对各种生产方法作了技术经济分析,结合国情提出:水电解交换法虽然比投资大,成本高,但工艺技术已经掌握,设备材料较易解决,是有把握在1965年拿到产品、满足试制氢弹要求的唯一方法,应首先建成投产;硫化氢双温交换法工艺流程复杂,介质剧毒并有腐蚀性,高温、低温、高压及流量控制要求严,工艺及设备材料尚待研究解决,但比投资省、成本低,应积极开发建设,以满足重水型核电站的大量需要。1963年8月,国家批准了自行开发并分别建设这两种方法生产重水的装置。陈鉴远首先抓住水电解交换法,会同有关单位集中力量,尽快完成中间试验,并组织设计人员正式开展工厂设计。之后,又亲自参加设备订货、施工安装和试车。在水电解交换法重水工厂设计中,陈鉴远选择了独特的工艺,使氧化氘浓度由0.0145%浓缩到3%,再富集到80%,最后制得99.8%的重水产品;支持并组织采取措施缩短从投料到出料所需的系统平衡时间;组织研究解决了电槽选型、阳极镀镍质量、交换塔的结构选型和贫氘水交换回收氢中氘等重要技术问题。陈鉴远还建议重要设备材料采取国内试制和国外选购两手准备。对电解槽镀镍阳极板的试制,提出了严格的质量要求。在安装电槽时,他要求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一起对每张石棉隔膜进行对光检查,选用合格品。由于有关领导正确指挥,各单位通力合作,电解交换法重水厂于1965年11月生产出合格重水,比计划提前了1年,保证了研制氢弹的需要;系统平衡时间仅4个月,比外国同类装置缩短一半以上时间。硫化氢双温交换法生产重水,我国科研单位1959年开始研究不久,陈鉴远就派设计人员参加了小试和模试。1962年他组织进行了几种方法的多方案比较和预设计。上级决定建厂后,初期,陈鉴远任设计总负责人(他调任第六设计院院长后改由梅宁远负责)。他在增派人员到现场参加模试和着手中试设计的同时,又在院内组织力量整理模试数据和广泛收集的文献资料,加上合理的设想,编制双温法重水工厂的模拟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由此选定工艺流程,提出需要补充试验的课题,需要中试验证的内容,需要试制的以及需要进口的设备与器材等等。这些工作,全面系统地弄清了这项工程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对有关各方面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起了重要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中试方案,使中试内容大为压缩,集中到主要验证同位素交换过程和主要生产控制两个重点问题上。对于精馏过程,他决定不进行中试,只补充测定有关物性数据、气液平衡数据和塔板效率数据,补充进行防腐蚀试验和塔体材料试制。1964年,双温交换法中试取得初步成果,逐步开展大厂设计。设计中,通过计算确定交换塔和精馏塔;通过调查运输途中容许通过能力对高大重型设备的限制,单套装置的生产能力和单个设备的最大尺寸与重量。塔板计算工作量很大,陈鉴远积极争取优先应用北京化工设计院刚拿到的电子计算机来较快完成计算,并大力支持有关设计人员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开发各种软件。对于需要试验研究的问题和需要试制的设备、器材,陈鉴远作了细致安排,获得了冶金、机械、化工等部门和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所属单位以及许多高等院校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协作。对于需要进口的设备、器材,陈鉴远决定分别从几个国家进口,并组织设计人员配合有关部门出国找外商洽谈选购。1968年,大厂施工安装完成,但在试车中却陆续暴露出很多问题,相继发生多起泄漏、着火、中毒事故。事后他分析,设计中的技术抉择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异种钢的焊接,某些填料和密封的选材等。在化工部工作组的领导下,在各单位广大职工临危不惧、奋力拼搏、配合协同下,陆续排除了故障,逐个解决了存在问题。1970年6月,生产出了合格产品,建成了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重水装置。1966年,在双温交换法重水工厂动工不久,根据发展核工业的需要,决定着手再设计建设第二个双温交换法的工厂。1976年11月,该厂顺利投产,我国重水生产技术又提高到了新的水平。这项工程设计,1981年被国家建委评为优秀设计,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了联产液氢,以及结合氮肥厂成批建设重水生产装置,陈鉴远还组织设计人员与有关部门合作,先后开发成功液氢精馏法和液氨精馏法生产重水的技术,陆续建成多套装置投入了生产。重水的开发和生产,及时满足了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发展的需要,保证了发射核弹、氢弹的要求。通过重水工程,我国较全面地熟练掌握了重水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支勇于创新、作风严谨细致、能攀登科技高峰的队伍,也积累了化工技术开发的丰富经验。 高能燃料是比燃烧能量很大、比冲很高的特种化学品,有液体和固体两大类,都有易燃易爆的特性。燃烧能量愈高,危险性愈大,生产技术难度也愈大。高能燃料主要用作导弹、火箭发射的动力源。在火箭中其用量约占火箭总重量的80%左右。1964年初,国家决定建设偏二甲肼的生产装置。这是我国的第1项高能液体燃料工程。设计工作由陈鉴远主持。偏二甲肼的生产方法有两种:一是锌粉(或氢气)还原法,国内曾进行过研制,已掌握了生产技术,能少量生产;另一种是氯胺法,当时国内外都在研究中,还没有人掌握生产技术。采用何种方法建厂,上下左右都有不同看法。陈鉴远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后,推荐采用氯胺法,指出:锌粉还原法技术虽较成熟,但反应中有致癌物质;收率低,原料消耗很大,个别原料还需进口,生产成本太高。氯胺法生产过程没有剧毒物质;原材料消耗少,成本只有锌粉法的1/4;生产技术虽然有待研究开发,但其难度和复杂程度并不太高。经化工部研究,同意采用氯胺法。对于氯胺法的技术路线,有气相法和液相法两种,气相法试验在先。陈鉴远认为,它虽有优点,但在制取氯胺过程中,有大量氯化铵结晶析出,集结在器壁上,影响反应热移出,温度无法控制,副反应剧增,并造成管道堵塞,不能连续运转,这样的问题在工程上很难解决,很难实现工业化生产。他积极支持采用液相氯胺法,指出:液相法虽然反应生成物浓度偏低,但可以设法提浓和精制。对于中试方案,陈鉴远决定不做全流程试验,只做反应试验;提浓和精馏只在试验室补测气液平衡数据和塔板效率。在工业装置设计中,他指导设计人员解决了保持等温反应,及时移出反应热的问题;他与有关部门合作制定了污水处理方案;组织制定了一套比较简单而又能保证产品质量的提浓、精馏流程等等。1967年,工程完成了施工安装。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试车中困难重重,暴露出跑冒滴漏、仪表不灵不准等许多问题。在化工部领导亲临现场主持下,陈鉴远组织设计人员对个别工序设计进行了修改,增设了塔间缓冲贮罐,加强了保温措施等等,并配合生产施工单位一起对工程缺陷进行精心修整,更换了一些有缺陷的设备、材料、仪表。1968年初,试车成功,偏二甲肼投入生产。这一首创的新工艺,长期保持了世界先进水平。10年以后,美国才搞成同样工艺生产偏二甲肼的装置。用这一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为我国东风系列导弹和长征系列火箭的成功发射提供了基本保障。1981年,这个工厂还出口数百吨产品用作火箭的燃料。液氢,是当代已使用的高能液体燃料中比燃烧能量较大、比冲最高的一种。由于氢的液化温度很低,在常压下为零下253℃,不管哪种生产方法都需解决深冷技术问题,需要一些特殊设备、材料。1964年,我国在这些方面还十分薄弱,上级决定采取液氢精馏生产重水的方法联产液氢。当时,对于原料气路线,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以氨合成用的原料气;二是用水电解制得的氢气。陈鉴远提出:前者虽有丰富的原料来源,能耗和成本低,但其中杂质多,高度净化技术国内还掌握得不够,风险较大;后者虽然能耗和生产建设费用较高,但有充分把握直接得到高纯氢。他强调:建设第一套工业装置应把技术上稳妥可靠摆在首位,因此积极建议优先开发电解氢路线。对一些重要技术问题,如微量氧的清除、正仲氢转化、液氢的贮存运输等等,他都组织设计人员和科研单位共同努力试验研究,求得满意的成果。1969年,这套装置顺利建成投产。1972年,以合成氨原料气为原料的液氢生产装置,也经陈鉴远主持开发设计,建成投产。生产出来的液氢,至今还用作运载火箭第三级发动机的高能燃料。除偏二甲肼和液氢外,陈鉴远还参与了固体燃料聚硫橡胶、液体燃料胺类化合物,以及过氧化物、硼化物和硝酸酯类化合物等的规划工作和一些研究开发工作,并作出了贡献。 40多年来,陈鉴远领导设计了40多项化工工程,其中有20多项是我国首次建成投产的示范性工程(或称风险工程),是在他参与下经过科研、中间试验、设计、施工安装、调试投产的。通过这些工程开发设计的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陈鉴远逐渐掌握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技术开发过程的规律,创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化工技术开发程序。1979年,中国化工学会在南京举行的一次报告会上,陈鉴远作了论化工技术开发的报告,首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化工技术开发的任务、方法、现状、问题和建议。之后,应化工部秦仲达部长等有关领导约请,他先后在化工部和北京市化工局等单位举行的一些研究进修班和多次专场报告会上作了报告。《化工进展》、《化工设计》等刊物也相继发表他的专文,向机关干部和广大科技人员介绍技术开发的有关知识。在这些报告和文章中,陈鉴远指出:技术开发,是从概念的形成,经过科研、设计、建设,使一项新的技术或新的工艺付诸实施的整个过程,它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技术开发的内容主要包括选题、小型试验、模型试验、中间试验、示范工厂,以及各个阶段的技术经济评价、市场研究和开发、概念设计、基础设计、建设及试车投产。这些活动可按顺序进行,也可以根据需要只做其中几项工作。陈鉴远在他的报告和文章中,详细阐述了技术开发中各项工作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做法和经验教训,而且针对长时期化工部门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见解。例如,关于试验研究,他指出:在技术开发中,试验研究是必要过程;在化学工业中,将一个新品种或新技术(除极个别情况外)不经试验研究直接投人工业化的生产,是十分危险的尝试。同时,他指出:小试主要探索化学问题,解决化学反应的可行性;研究产生的是科学知识而不是产品和工艺过程;利用研究成果,经过工业化的开发和创造,才能产生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过程,由此才能获得效益,才能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关于技术经济评价,陈鉴远强调在技术开发的各阶段要进行多次技术经济评价来决定下一步工作是否值得继续进行或立即停止,以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使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工作效率也能尽量提高。陈鉴远很重视概念设计,即根据小试验或模型试验的结果、文献中的数据、现有类似装置的操作数据、设计者的合理假设与他们的创造性设想,进行工业规模生产装置的系统设计。这种概念设计不同于一般工程设计,不能作为施工的依据。主要用以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对开发的新工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探讨放大技术;提出工业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中哪些技术是可靠的,还缺哪些数据和需要验证的技术。二是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吸收、组合有关技术成果,研讨改进技术方案,争取转化率、收率、能耗、设备投资等的最佳化。三是做出认真的技术经济分析和市场预测,哪些技术和设备由自己开发,哪些用已有的,哪些需要进口。四是提出中试和补充小试的课题及需要验证的数学模型、假设及推测,以便集中力量解决最关键的问题,增强中间试验的目的性,大量节省开发费用和时间,并使开发工作做到有把握。关于中间试验,陈鉴远特别强调它是工艺过程开发中的关键一步,是开发过程中允许在技术上犯有错误的最后一步。中间试验不是小型试验或模型试验的放大,而是工业装置的缩小。由于实验技术、测试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技术与数学模型的应用,已有可能使大部分试验只须在实验室或模型试验中进行,中试的目的可由求取数据为主逐步转变为验证设想、推测及计算的结果为主。为了节省开支和缩短试验时间,中试应集中解决少数几个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必须验证的问题,不一定做全流程中试;规模应在满足放大技术要求下尽量小些;一般的设备器材应求成熟、可靠为主。关于设计,陈鉴远指出:用新开发成功的技术,建设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装置时,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最可能出现的风险是试车期延长,从而加重了经济负担。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要尽量采用成熟可靠的通用设备和适用的材质……要充分吸收、消化和正确应用试验室的成果,引进的先进技术,类似工程的数据和经验,以及已被证实的概念设计的设想;对重要的问题要进行多方案比较;要解决好工程放大问题;对生产控制和安全要予以足够重视;三废处理设施要同时建设。陈鉴远提出的这些问题,在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他提出的化工技术开发程序和做法受到了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这种结合国情的化工新技术开发方法在应用化工新工艺、新技术的建设工程中,对于加快科研到工业化的速度,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实行专家办刊,吸纳众多院士、教授、学者组成的强大编委会为刊物把关定向。长期来得到了各位编委的大力支持和广大读者的关心关注。多位院士及学科带头人亲自撰稿或推荐稿件,提高了刊物的学术声誉,扩大了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 索引序列
  • 当代教育管理杂志编委会主任
  • 当代教育管理杂志编委会
  • 当代教育管理杂志编委会电话
  • 当代教育管理杂志编委会官网
  • 当代化工研究期刊编委会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