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纺织的相关文献

关于纺织的相关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纺织的相关文献

1/24【题 名】新世纪的中国纺织出口蒸蒸日上——解读WTO 2005年全球纺织贸易统计报告【作 者】钱尧年【刊 名】纺织科学研究2007,18(2)-1-82/24【题 名】建设中国现代纺织贸易第一城——访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主任吴新祥【作 者】无【刊 名】江苏纺织2007(05A)-34-353/24【题 名】试析当前中非纺织贸易的发展对策【作 者】朱晖[1] 邓雪琴[2]【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4)-165-1674/24【题 名】试论当前中非纺织贸易的发展对策【作 者】邓雪琴【刊 名】时代经贸:下旬2007(02X)-64-65,685/24【题 名】全球纺织网向全球纺织贸易发起进攻【作 者】萧逻【刊 名】中国纺织2006(11)-169-1696/24【题 名】古代非洲纺织贸易【作 者】王华【刊 名】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47-507/24【题 名】国际纺织服装局执行主任摩尼——纺织贸易争论不会停息【作 者】无【刊 名】中国纺织2006(4)-53-538/24【题 名】2006上半年日本纺织贸易三大政策扫描【作 者】无【刊 名】纺织指导2006(7)-48-489/24【题 名】贸易的“老虎”,生产的“病猫”——美国纺织贸易与新动向分析【作 者】无【刊 名】纺织指导2006(4)-84-8810/24【题 名】论中国纺织贸易摩擦与对策【作 者】邵望予【刊 名】国际经贸探索2006,22(2)-4-811/24【题 名】中土纺织贸易现状及土未来规划【作 者】无【刊 名】纺织指导2006(3)-36-3812/24【题 名】拉脱维亚纺织贸易前景堪忧【作 者】无【刊 名】中国纺织2005(7)-37-3713/24【题 名】透视中美欧纺织贸易争端【作 者】无【刊 名】纺织指导2005(7)-11-1414/24【题 名】双赢还是战争?——中欧纺织贸易摩擦升级【作 者】无【刊 名】纺织指导2005(6)-8-1015/24【题 名】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对策【作 者】刘苏 赵宏 郭鹏天【刊 名】纺织导报2005(1)-68-7116/24【题 名】基于VB的纺织贸易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 者】顾虎【刊 名】国外丝绸2004(5)-33-3517/24【题 名】中国应与欠发达国家纺织业共同发展——世贸官员Matthias Knappe谈未来中国纺织贸易环境与战略选择【作 者】白杨【刊 名】中国纺织2004(11)-104-10418/24【题 名】纺织贸易战进入“后配额时代”【作 者】丁汀【刊 名】中国企业家2004(9)-116-11719/24【题 名】日本纺织行业与未来世界纺织贸易格局【作 者】无【刊 名】中国服装(北京)2004(8)-31-3220/24【题 名】国外纺织贸易技术壁垒及其检验检疫对策【作 者】周建安 郭会清 等【刊 名】检验检疫科学2002,12(2)-22-2421/24【题 名】国外纺织贸易技术壁垒及相关标准简介【作 者】无【刊 名】江苏纺织2002(7)-32-3822/24【题 名】WTO公布2000年世界纺织贸易报告【作 者】钱尧年【刊 名】纺织科学研究2002,13(1)-1-623/24【题 名】国外纺织贸易技术壁垒现状及其对策探析【作 者】禹建鹰 郭会清【刊 名】河南纺织科技2002,23(6)-2-524/24【题 名】WTO近期公布1999年全球纺织贸易统计资料—我国出口额居世界榜首【作 者】钱尧年【刊 名】纺织科学研究2001,12(1)-1-6

从考古学资料来看,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纺织技术,如发现的陶制纺轮、骨质纺轮等以及一些麻布残片。而从此之后历代的纺织技术不断发展,日渐成熟,到了封建社会时期,汉代丝绸之路更是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精湛,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衣物等,汉代著名的蜀锦就是一例。后历经汉唐至宋元明,中国的纺织技术更是成就非凡。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锦除了蜀锦外,还有宋锦、云锦、壮锦。

浅谈当前我国纺织产品开发现状当前全球纺织消费总t继续保持增长但欧美市场已经接近饱和零售业市场竞争加剧使产品分化愈加清晰,纺织服装“快拐时尚“的消费特征更加明显这种模式导致产品生命周期更短,商品分类更加细化,摇要供应商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更短的交期、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品质。此外定位不同的品牌和零售商对产品供应链的要求也不同,高端奢侈品牌与专业性品牌强调供应商要有高度的专业化和创新性,能够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和变化而快速时尚与超大型零售商通过指定生产合作伙伴提高供应商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加强对区域性供应链的掌控。面对发展中的全球纺织服装业,我国纺织工业经历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通过淘汰落后设备,扶植优势企业,引领先进技术更新设计观念等途径,大大提高了纺织服装面料的生产开发能力,提升了产品质t及生产技术水平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发展壮大了一批大型的纺织企业集团,而且形成了许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生产基地。同时企业在对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并进行再创新的同时,增加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逐步掌握了原创性技术和科技成果并最终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此外企业重视国内市场,利用自身优势,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实施国内外市场并重的战略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方向。从产品开发角度看流行趋势研究对新产品开发的引导作用不断加强优秀企业在技术上突出产业链整合优势组建专业化推介队伍与面料设计师配合在技术和贸易方式上,按区域实施一站式服务提高推介成功率巩固和提高与服装设计师共同开发成果。借助新型工艺技术的创新,追求产品的高科技含t、高品质感和高附加值,迎合市场消费的孺求,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已成为大多数中国纺织企业的发展共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国纺织企业产品开发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轻薄高支棉、高支麻高支毛、真丝‘超细纤维等及其混纺原料满足了这一需求:精细化的纤维整理、高支高密纺纱技术维纶伴纺等技术使纱线更加高支优化,产品更加轻薄化:单纱织造、单经单纬织造、粗纺精做等技术改变产品的克重使产品向轻薄方向发展;疏松结构、透空组织等组织设计赋予织物轻质的风格。(2)柔软通过Modal、印沉eII、竹浆纤维、牛奶蛋白纤维、铜氮纤维等改善织物手感使织物更加舒适、柔软:通过纺纱织造技术使纺织产品手感柔软,温暖。如低捻度纱线、无捻纱线、膨体纱、空气变形纱、松结构等方式;通过柔软剂或机械柔软整理技术处理后的织物更柔软丰满、尺寸稳定,目前国内采用意大利Alro整理设备在棉衬衫面料上进行柔软后整理效果比较显著(可尝试在麻纺产品上进行试用)。(3)弹性选用弹性纤维实现如氮纶、X以、p仃等,与其他纤维进行混纺或文织,提升织物的弹性、可穿性尤其在毛纺产品中。目前国内更多的企业利用毛与p竹纤维混纺,提升毛纺产品的抗皱性,并改善毛纺产品的易护理性:利用组织结构,配合加捻纱赋予织物自然弹效果此类产品的弹性具有永久性,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后整理过程中通过加入弹性助剂徽予织物舒适的弹性效果(4)功能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观念加强,对功能性纺织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功能性纺织品发展迅速,如防水透湿、吸湿排汗阻燃、辐射屏蔽抗菌、防蜻、易去污、抗静电、负离子等产品的开发。更好的防护性和易护理性,仍是消费市场的主要需求,也是目前毛纺、丝绸、麻纺等产品主攻的技术难点;产品的单一功能向组合功能发展。如三防、四防、无防整理技术防风十防水+可呼吸性的多个组合功能的发展,将结合终端通途有针对性地赋予不同的功能组合:新型功能性产品不断涌现。如消音‘静音、智能化等功能性产品也提到开发日程中。(5)生态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产品追求自然和生态的外观注重有机原料、生态再生纤维、可降解纤维、可回收纤维等环保纤维的运用与开发;除传统的花卉和蔓藤纹样,自然主题的纹样设计灵感来源更为广泛如岩石、鹅卵石、木头、羽毛、仿皮革、仿毛皮织物在生

关于纺织的相关文献2021

中国纺织历史: 中国纺织历史起于何时,今无定论。从考古实物看,早在距今6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纺轮一类的纺织工具。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和甘肃永靖商代遗址出土的麻布实物,其细密均匀的程度,完全可与现代细麻布相比。由此可知,那时的纺造技术以处于成熟阶段。我国最早的纺织品所采用的原料主要是麻(指大麻和苎麻)、葛纤维。大麻和苎麻都是优良的纺织原料,我国是大麻和苎麻的原产地,所以国际上又将大麻称为“汉麻”,将苎麻称为“中国草”,其中用苎麻织成的夏布,洁白清爽,清凉吸汗,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大约在春秋战国之前,以出现多综提花技术,能够织造出几何花纹纺织物。湖南长沙战国墓出土的一块平纺织物,每厘米经纬纱分别为28根和24根,其细密程度甚至超过了现在的细布。秦、汉时期,古人在纺织实践中不断创新,将提综改为脚踏,利用多根踏杆提沉多片综框,这种能织出复杂花纹的织机,被称为“多综多蹑花机”。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纹样精美,组织复杂,色彩丰富的丝织物,大多出自这种织机。唐、宋之后,有关织造工艺的文献传世很多,这些著作不仅对织机的构造、操作程序纪录得十分详尽,而且多附有图示,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纺织情况提供了详细依据。元代的黄道婆被称为我国纺织业的革新家。元贞年间,她把崖州(今海南岛)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纺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从考古学资料来看,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纺织技术,如发现的陶制纺轮、骨质纺轮等以及一些麻布残片。而从此之后历代的纺织技术不断发展,日渐成熟,到了封建社会时期,汉代丝绸之路更是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精湛,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衣物等,汉代著名的蜀锦就是一例。后历经汉唐至宋元明,中国的纺织技术更是成就非凡。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锦除了蜀锦外,还有宋锦、云锦、壮锦。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11月27日发布了GB18401—2003《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已与欧盟生态纺织品法规实现接轨。生态纺织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提高了我国纺织品对有害物质的检测水平,对有还害物质的来源及其控制指引了方向,推动和指导了我国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对于保护人民健康、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冲破绿色贸易壁垒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生态纺织品的定义和分类生态纺织品从完整意义上来讲应包括:原料资源的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环境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环境不会受到损害;废弃以后能在自然条件下降解或不会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建立统一的生态纺织品认定标准已成为纺织服装贸易领域的一种共识,并逐渐形成了两派:①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全生态纺织品):是以欧洲“Eco-label”为代表的,倡导要求纺织品整个生命周期,即原料的使用、生产制造、成品消费、废品处理整个过程都具有生态性,即对人体健康无害,生产及废弃物处理又不污染环境,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代表生态纺织品研究、生产发展的方向。②狭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半生态纺织品):是以德国、奥地利、瑞士等欧洲国家的13个研究机构组成的国际生态纺织品研究和检验协会(Oeko-Tex)为代表的有限生态概念:指符合某个国际性生态纺织品标准的要求,达到该标准的指标,或者侧重消费、生产、废品处理某一方面生态性的纺织品。它认为生态纺织品在使用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主张对纺织品的有害物质进行合理限定并建立相应的品质监控系统。从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来讲,Eco-label的评价标准涵盖了某一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更理想的生态标准,并将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但是,受科技及生产技术水平、消费水平以及对生态纺织品认识水平的制约,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一开始就推广全生态纺织品,只能从狭义生态纺织品起步,逐步向广义生态纺织品发展。因此本文也重点讨论狭义生态纺织品。生态纺织品的分类:按照纺织品与人体关系的密切程度分成四类:Ⅰ类——婴幼儿(36个月以下的的婴儿)产品Ⅱ类——直接接触皮肤纺织品Ⅲ类——不直接接触皮肤纺织品Ⅳ类——装饰织物

关于纺织的相关文献论文

1/24【题 名】新世纪的中国纺织出口蒸蒸日上——解读WTO 2005年全球纺织贸易统计报告【作 者】钱尧年【刊 名】纺织科学研究2007,18(2)-1-82/24【题 名】建设中国现代纺织贸易第一城——访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主任吴新祥【作 者】无【刊 名】江苏纺织2007(05A)-34-353/24【题 名】试析当前中非纺织贸易的发展对策【作 者】朱晖[1] 邓雪琴[2]【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4)-165-1674/24【题 名】试论当前中非纺织贸易的发展对策【作 者】邓雪琴【刊 名】时代经贸:下旬2007(02X)-64-65,685/24【题 名】全球纺织网向全球纺织贸易发起进攻【作 者】萧逻【刊 名】中国纺织2006(11)-169-1696/24【题 名】古代非洲纺织贸易【作 者】王华【刊 名】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47-507/24【题 名】国际纺织服装局执行主任摩尼——纺织贸易争论不会停息【作 者】无【刊 名】中国纺织2006(4)-53-538/24【题 名】2006上半年日本纺织贸易三大政策扫描【作 者】无【刊 名】纺织指导2006(7)-48-489/24【题 名】贸易的“老虎”,生产的“病猫”——美国纺织贸易与新动向分析【作 者】无【刊 名】纺织指导2006(4)-84-8810/24【题 名】论中国纺织贸易摩擦与对策【作 者】邵望予【刊 名】国际经贸探索2006,22(2)-4-811/24【题 名】中土纺织贸易现状及土未来规划【作 者】无【刊 名】纺织指导2006(3)-36-3812/24【题 名】拉脱维亚纺织贸易前景堪忧【作 者】无【刊 名】中国纺织2005(7)-37-3713/24【题 名】透视中美欧纺织贸易争端【作 者】无【刊 名】纺织指导2005(7)-11-1414/24【题 名】双赢还是战争?——中欧纺织贸易摩擦升级【作 者】无【刊 名】纺织指导2005(6)-8-1015/24【题 名】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对策【作 者】刘苏 赵宏 郭鹏天【刊 名】纺织导报2005(1)-68-7116/24【题 名】基于VB的纺织贸易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 者】顾虎【刊 名】国外丝绸2004(5)-33-3517/24【题 名】中国应与欠发达国家纺织业共同发展——世贸官员Matthias Knappe谈未来中国纺织贸易环境与战略选择【作 者】白杨【刊 名】中国纺织2004(11)-104-10418/24【题 名】纺织贸易战进入“后配额时代”【作 者】丁汀【刊 名】中国企业家2004(9)-116-11719/24【题 名】日本纺织行业与未来世界纺织贸易格局【作 者】无【刊 名】中国服装(北京)2004(8)-31-3220/24【题 名】国外纺织贸易技术壁垒及其检验检疫对策【作 者】周建安 郭会清 等【刊 名】检验检疫科学2002,12(2)-22-2421/24【题 名】国外纺织贸易技术壁垒及相关标准简介【作 者】无【刊 名】江苏纺织2002(7)-32-3822/24【题 名】WTO公布2000年世界纺织贸易报告【作 者】钱尧年【刊 名】纺织科学研究2002,13(1)-1-623/24【题 名】国外纺织贸易技术壁垒现状及其对策探析【作 者】禹建鹰 郭会清【刊 名】河南纺织科技2002,23(6)-2-524/24【题 名】WTO近期公布1999年全球纺织贸易统计资料—我国出口额居世界榜首【作 者】钱尧年【刊 名】纺织科学研究2001,12(1)-1-6

浅谈当前我国纺织产品开发现状当前全球纺织消费总t继续保持增长但欧美市场已经接近饱和零售业市场竞争加剧使产品分化愈加清晰,纺织服装“快拐时尚“的消费特征更加明显这种模式导致产品生命周期更短,商品分类更加细化,摇要供应商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更短的交期、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品质。此外定位不同的品牌和零售商对产品供应链的要求也不同,高端奢侈品牌与专业性品牌强调供应商要有高度的专业化和创新性,能够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和变化而快速时尚与超大型零售商通过指定生产合作伙伴提高供应商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加强对区域性供应链的掌控。面对发展中的全球纺织服装业,我国纺织工业经历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通过淘汰落后设备,扶植优势企业,引领先进技术更新设计观念等途径,大大提高了纺织服装面料的生产开发能力,提升了产品质t及生产技术水平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发展壮大了一批大型的纺织企业集团,而且形成了许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生产基地。同时企业在对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并进行再创新的同时,增加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逐步掌握了原创性技术和科技成果并最终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此外企业重视国内市场,利用自身优势,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实施国内外市场并重的战略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方向。从产品开发角度看流行趋势研究对新产品开发的引导作用不断加强优秀企业在技术上突出产业链整合优势组建专业化推介队伍与面料设计师配合在技术和贸易方式上,按区域实施一站式服务提高推介成功率巩固和提高与服装设计师共同开发成果。借助新型工艺技术的创新,追求产品的高科技含t、高品质感和高附加值,迎合市场消费的孺求,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已成为大多数中国纺织企业的发展共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国纺织企业产品开发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轻薄高支棉、高支麻高支毛、真丝‘超细纤维等及其混纺原料满足了这一需求:精细化的纤维整理、高支高密纺纱技术维纶伴纺等技术使纱线更加高支优化,产品更加轻薄化:单纱织造、单经单纬织造、粗纺精做等技术改变产品的克重使产品向轻薄方向发展;疏松结构、透空组织等组织设计赋予织物轻质的风格。(2)柔软通过Modal、印沉eII、竹浆纤维、牛奶蛋白纤维、铜氮纤维等改善织物手感使织物更加舒适、柔软:通过纺纱织造技术使纺织产品手感柔软,温暖。如低捻度纱线、无捻纱线、膨体纱、空气变形纱、松结构等方式;通过柔软剂或机械柔软整理技术处理后的织物更柔软丰满、尺寸稳定,目前国内采用意大利Alro整理设备在棉衬衫面料上进行柔软后整理效果比较显著(可尝试在麻纺产品上进行试用)。(3)弹性选用弹性纤维实现如氮纶、X以、p仃等,与其他纤维进行混纺或文织,提升织物的弹性、可穿性尤其在毛纺产品中。目前国内更多的企业利用毛与p竹纤维混纺,提升毛纺产品的抗皱性,并改善毛纺产品的易护理性:利用组织结构,配合加捻纱赋予织物自然弹效果此类产品的弹性具有永久性,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后整理过程中通过加入弹性助剂徽予织物舒适的弹性效果(4)功能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观念加强,对功能性纺织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功能性纺织品发展迅速,如防水透湿、吸湿排汗阻燃、辐射屏蔽抗菌、防蜻、易去污、抗静电、负离子等产品的开发。更好的防护性和易护理性,仍是消费市场的主要需求,也是目前毛纺、丝绸、麻纺等产品主攻的技术难点;产品的单一功能向组合功能发展。如三防、四防、无防整理技术防风十防水+可呼吸性的多个组合功能的发展,将结合终端通途有针对性地赋予不同的功能组合:新型功能性产品不断涌现。如消音‘静音、智能化等功能性产品也提到开发日程中。(5)生态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产品追求自然和生态的外观注重有机原料、生态再生纤维、可降解纤维、可回收纤维等环保纤维的运用与开发;除传统的花卉和蔓藤纹样,自然主题的纹样设计灵感来源更为广泛如岩石、鹅卵石、木头、羽毛、仿皮革、仿毛皮织物在生

关于纺织的相关文献资料

中国纺织历史: 中国纺织历史起于何时,今无定论。从考古实物看,早在距今6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纺轮一类的纺织工具。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和甘肃永靖商代遗址出土的麻布实物,其细密均匀的程度,完全可与现代细麻布相比。由此可知,那时的纺造技术以处于成熟阶段。我国最早的纺织品所采用的原料主要是麻(指大麻和苎麻)、葛纤维。大麻和苎麻都是优良的纺织原料,我国是大麻和苎麻的原产地,所以国际上又将大麻称为“汉麻”,将苎麻称为“中国草”,其中用苎麻织成的夏布,洁白清爽,清凉吸汗,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大约在春秋战国之前,以出现多综提花技术,能够织造出几何花纹纺织物。湖南长沙战国墓出土的一块平纺织物,每厘米经纬纱分别为28根和24根,其细密程度甚至超过了现在的细布。秦、汉时期,古人在纺织实践中不断创新,将提综改为脚踏,利用多根踏杆提沉多片综框,这种能织出复杂花纹的织机,被称为“多综多蹑花机”。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纹样精美,组织复杂,色彩丰富的丝织物,大多出自这种织机。唐、宋之后,有关织造工艺的文献传世很多,这些著作不仅对织机的构造、操作程序纪录得十分详尽,而且多附有图示,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纺织情况提供了详细依据。元代的黄道婆被称为我国纺织业的革新家。元贞年间,她把崖州(今海南岛)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纺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纺纱与织布的总称。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纺织中纺纱系统:  粗梳毛纺系统、精梳毛纺系统   一、粗梳毛纺系统产品包括:粗纺呢绒类、毛毯、地毯、工业用呢;   羊毛的初加工→和毛、加油→梳毛→细纱。   1)羊毛的初加工作用:对不同质量的原毛先进行区分,再采用一系列机械、化学方法,除去原毛中的各种杂质;   2)和毛、加油作用:减小摩擦,防止静电;   3)梳毛作用:彻底梳松混料;使混料中的各种纤维充分混合;去除草杂、死毛及粗硬纤维;使纤维逐步伸直平行;将毛网制成粗纱;   4)细纱作用:将粗纱纺制成具有一定强力、一定重量、一定质量要求的细纱   二、精梳毛纺系统产品包括:精纺毛织品、绒线(含针织绒纱)、长毛绒   制条(混合、加油→梳毛→1~3 道交叉针梳机→直型精梳机→条筒针梳机→复洗机→未道针梳机)→前纺(混条机→4~5道针板粗纱机→针轮(或皮圈)粗纱机→后纺(环锭细纱机→络筒机→并线机→捻线机)   主要工艺流程:①毛条制条(由原料到毛条);②前纺(由毛条到粗纱);③后纺(由粗纱到合股毛纱)。  纺织中织布系统:  三原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   变化组织:以原组织为基础,加以变化而获得各种不同的组织。   联合组织: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按各种不同的方法联合而成   的新组织。   复杂组织:复杂的经纬纱中,至少有一种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   的纱线组成。  基本概念  中国机 纺织  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编辑本段起源  纺织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穿着的手工行业,纺纱织布,制作衣服,遮丑饰美,御寒避风,防虫护体,大约便是纺织起源发展的重要动机。古史传说中国先民是从“不织不衣”①、“而衣皮苇”②,然后演变到“妇织而衣”③。这种传说是与穿着文化的发展规律相吻的。   据考古资料,中国纺织生产习俗,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见萌芽,距今约 2 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服。这种原始的缝纫术虽不是严格的纺织,但却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发轫。而真正纺织技术和习俗的诞生流行当在新石器文化时期。   《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所谓衣裳,便是指用麻丝织成布帛而缝制的衣服。这则记述反映的正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诞生,麻、丝衣服开始出现并流行的真实情况。甘肃秦安大地湾下层文化出土的陶纺轮,表明原始的纺织业在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便已出现,距今已有 8000 年左右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纺织业开始呈现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大发展趋势。全国各地文化遗址普遍可见到与纺织有关的遗物,其中,最为重要者有下列诸例: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年代近 7000 年。曾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发现刻划蚕纹四条,并发现苘麻的双股线痕迹和出土了木质纺车和纺机零部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 6000 年。发现迄今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实物是用简单纱罗组织制作,经线以双股纱线合成的罗地葛布。   1926 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经人工割裂过的“丝似的、半个茧壳”,这是迄今最早的蚕茧实物,距今约 5000 多年。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 5500 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头盖骨上的苎麻、大麻布纹和丝帛残片,同出十多枚红陶纺轮。其中丝帛残片是迄今最早的丝织品实物。   河北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 5400 年,1980 年出土两件陶塑蚕蛹,这则是迄今最早的陶塑蚕蛹。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 4700 年。除发现多块麻纺织技术较草鞋山葛布先进的苎麻布残片外,还发现了丝带、丝绳和丝帛残片。从丝织品编织的密度、拈向、拈度情况看,钱山漾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具有相当的水平。   以上实例情况说明,麻织和丝织的技术与习俗,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均已获得迅速的发展和流行。尤其是草鞋山罗地葛布的发现,证实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即新石器时代的确存在“夏日衣葛”的习俗。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帛即丝织品,万国持有丝织品,其语虽未免有些夸大,但却反映了禹时及夏朝的丝织习俗的盛行。《帝王世纪》:“未喜(妹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夏桀王为讨好妹喜而撕裂的缯,便是指丝织品之一种。《管子?轻重甲》:“昔者桀之时,女乐三千人……无不服文绣衣裳者。”这种“文绣衣裳”,自然非丝织品而莫属,以此足见夏代丝织业之发达和丝织习俗之流行。有关夏代的纺织情况,在考古发掘中也有所表露:   1960 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铜铃上,粘附有一层纺织物痕迹,经发掘者观察认为是麻布痕迹。   1980 年,二里头遗址Ⅲ区发掘的二号墓中的一件玉圭,在刃部和顶端都粘附有麻布残迹。   1981 年,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的兽面铜牌和一件铜铃上,也都发现麻布痕迹。   以上考古发现表明,夏代除了流行如文献传说的丝织业外,在社会的中、下层,恐怕主要是流行麻葛类纺织习俗。   商朝的纺织,据目前的发现看,至少已有丝织、麻织、毛织、棉织等等。   商代的丝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中,已有充分的反映。甲骨文已见桑、蚕、丝等字,桑字如桑树的象形,商代已种植桑树,这是没有疑问的。种桑是为了养蚕,蚕字也是蚕虫的肖形。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过半个蚕茧,浙江河姆渡牙雕盅上也见蚕的刻划图形,郑州青台、浙江钱山漾发现的丝织品,均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养蚕习俗存在当确凿无疑,养蚕习俗至商朝更加盛行,这是合乎常规的继承发展,说商代养蚕业十分发达,这也应毫无疑问,殷墟考古发现的玉蚕即是一有力的佐证。养蚕是为了抽取蚕丝,抽取蚕丝后便可以进行丝织,甲骨文的丝字,是两束缠绕好的抽丝象形。桑、蚕、丝是丝织的前提,种桑、养蚕、抽丝技术的发生与发达,使商朝的丝织业也取得了空前发达的成就。《说苑?反质篇》说:殷纣王“锦绣被堂……非惟锦绣、絺、紵之用邪!”《帝王世纪》也说:殷纣王时“妇女衣绫纨者三百余人”,此两则记述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商代丝织的发达情形,考古发掘也证实了商朝的丝织已达到品类繁多、精益求精的阶段。如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发现的粘附于青铜器上的丝织物,就包含有平纹纨、皱纹縠、绞经罗、菱纹绮等等;殷墟妇好摹铜器上粘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染色帛、双经、纬缣、回纹绮等;武官大墓三件铜戈上也发现绢帛痕迹,殷墟其它地点的墓葬也经常发现有丝绳、丝带和覆盖尸体的丝帛片等,在传世的商代铜器上,也见发现花绮的报道。   商代的麻织,由于更具有广泛性、大众性,故其发达情况亦丝毫不逊于丝织。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苘麻痕迹和纺车等,说明麻织业在中国渊源甚早。商代麻织品的发现,已见于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和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等,这些发现共同表明,商代麻织的技术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   商代的毛织,目前主要见于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该遗址出土的毛织品,有平、斜两种组织,并用色线编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表明毛织技术已具一定水平,遗址年代在公元前 13 至 14 世纪,距今约 3200 年左右,相当于商代晚期。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也曾在麻织品的夹杂中发现一根羊毛,经鉴定属山羊绒。这些发现表明,中国毛织的技术与习俗,至少在商代便已出现。   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葬中曾出土有青灰色棉布,经鉴定是联核木棉。武夷山船棺葬的年代与前述新疆哈密五堡大略相同,故木棉纺织的技术与习俗据此而知,大约在商代晚期亦已发生。   西周时期的纺织,基本继承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丝、麻、葛织等传统,并继承了商代的毛织习俗。考古发掘所见的西周纺织资料,主要有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丝织山形纹绮残片,青海都兰出土的用绵羊毛、牦牛毛制成的毛布、毛带、毛绳、毛线等毛织品。文献记载中则有不少丝织、麻织、葛织的流露。《诗?大雅?瞻印》:“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诗?豳风?七月》:“蚕月条桑……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扬,为公子裳”,《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陈风?东门之扮》:“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以上是有关桑、蚕、丝织、麻织和丝麻衣服成品的记述,至于葛织情况,《诗?魏风?葛屦》、《小雅?大东》均有“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的诗句,从句意看,此时期的葛织已不是“夏则衣葛”①或“夏日衣葛絺”②的情景,而是局限于制作葛鞋上了。《孟子?藤文公上》说:“许子衣褐”,褐即是毛织的衣服,《诗经》中也见到“无衣无褐”之语,结合出土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显然是流行毛织生产习俗的。  编辑本段各种类型的纺织机  纺坠  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资料,在全中国三十几个省市已发掘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土。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形等状,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水力大纺车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3至1米。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11月27日发布了GB18401—2003《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已与欧盟生态纺织品法规实现接轨。生态纺织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提高了我国纺织品对有害物质的检测水平,对有还害物质的来源及其控制指引了方向,推动和指导了我国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对于保护人民健康、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冲破绿色贸易壁垒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生态纺织品的定义和分类生态纺织品从完整意义上来讲应包括:原料资源的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环境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环境不会受到损害;废弃以后能在自然条件下降解或不会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建立统一的生态纺织品认定标准已成为纺织服装贸易领域的一种共识,并逐渐形成了两派:①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全生态纺织品):是以欧洲“Eco-label”为代表的,倡导要求纺织品整个生命周期,即原料的使用、生产制造、成品消费、废品处理整个过程都具有生态性,即对人体健康无害,生产及废弃物处理又不污染环境,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代表生态纺织品研究、生产发展的方向。②狭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半生态纺织品):是以德国、奥地利、瑞士等欧洲国家的13个研究机构组成的国际生态纺织品研究和检验协会(Oeko-Tex)为代表的有限生态概念:指符合某个国际性生态纺织品标准的要求,达到该标准的指标,或者侧重消费、生产、废品处理某一方面生态性的纺织品。它认为生态纺织品在使用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主张对纺织品的有害物质进行合理限定并建立相应的品质监控系统。从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来讲,Eco-label的评价标准涵盖了某一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更理想的生态标准,并将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但是,受科技及生产技术水平、消费水平以及对生态纺织品认识水平的制约,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一开始就推广全生态纺织品,只能从狭义生态纺织品起步,逐步向广义生态纺织品发展。因此本文也重点讨论狭义生态纺织品。生态纺织品的分类:按照纺织品与人体关系的密切程度分成四类:Ⅰ类——婴幼儿(36个月以下的的婴儿)产品Ⅱ类——直接接触皮肤纺织品Ⅲ类——不直接接触皮肤纺织品Ⅳ类——装饰织物

关于纺织的相关文献有哪些

中国纺织历史: 中国纺织历史起于何时,今无定论。从考古实物看,早在距今6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纺轮一类的纺织工具。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和甘肃永靖商代遗址出土的麻布实物,其细密均匀的程度,完全可与现代细麻布相比。由此可知,那时的纺造技术以处于成熟阶段。我国最早的纺织品所采用的原料主要是麻(指大麻和苎麻)、葛纤维。大麻和苎麻都是优良的纺织原料,我国是大麻和苎麻的原产地,所以国际上又将大麻称为“汉麻”,将苎麻称为“中国草”,其中用苎麻织成的夏布,洁白清爽,清凉吸汗,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大约在春秋战国之前,以出现多综提花技术,能够织造出几何花纹纺织物。湖南长沙战国墓出土的一块平纺织物,每厘米经纬纱分别为28根和24根,其细密程度甚至超过了现在的细布。秦、汉时期,古人在纺织实践中不断创新,将提综改为脚踏,利用多根踏杆提沉多片综框,这种能织出复杂花纹的织机,被称为“多综多蹑花机”。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纹样精美,组织复杂,色彩丰富的丝织物,大多出自这种织机。唐、宋之后,有关织造工艺的文献传世很多,这些著作不仅对织机的构造、操作程序纪录得十分详尽,而且多附有图示,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纺织情况提供了详细依据。元代的黄道婆被称为我国纺织业的革新家。元贞年间,她把崖州(今海南岛)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纺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中国纺织历史: 中国纺织历史起于何时,今无定论。从考古实物看,早在距今6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纺轮一类的纺织工具。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和甘肃永靖商代遗址出土的麻布实物,其细密均匀的程度,完全可与现代细麻布相比。由此可知,那时的纺造技术以处于成熟阶段。我国最早的纺织品所采用的原料主要是麻(指大麻和苎麻)、葛纤维。大麻和苎麻都是优良的纺织原料,我国是大麻和苎麻的原产地,所以国际上又将大麻称为“汉麻”,将苎麻称为“中国草”,其中用苎麻织成的夏布,洁白清爽,清凉吸汗,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大约在春秋战国之前,以出现多综提花技术,能够织造出几何花纹纺织物。湖南长沙战国墓出土的一块平纺织物,每厘米经纬纱分别为28根和24根,其细密程度甚至超过了现在的细布。秦、汉时期,古人在纺织实践中不断创新,将提综改为脚踏,利用多根踏杆提沉多片综框,这种能织出复杂花纹的织机,被称为“多综多蹑花机”。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纹样精美,组织复杂,色彩丰富的丝织物,大多出自这种织机。唐、宋之后,有关织造工艺的文献传世很多,这些著作不仅对织机的构造、操作程序纪录得十分详尽,而且多附有图示,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纺织情况提供了详细依据。元代的黄道婆被称为我国纺织业的革新家。元贞年间,她把崖州(今海南岛)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纺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纺纱与织布的总称。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纺织中纺纱系统:  粗梳毛纺系统、精梳毛纺系统   一、粗梳毛纺系统产品包括:粗纺呢绒类、毛毯、地毯、工业用呢;   羊毛的初加工→和毛、加油→梳毛→细纱。   1)羊毛的初加工作用:对不同质量的原毛先进行区分,再采用一系列机械、化学方法,除去原毛中的各种杂质;   2)和毛、加油作用:减小摩擦,防止静电;   3)梳毛作用:彻底梳松混料;使混料中的各种纤维充分混合;去除草杂、死毛及粗硬纤维;使纤维逐步伸直平行;将毛网制成粗纱;   4)细纱作用:将粗纱纺制成具有一定强力、一定重量、一定质量要求的细纱   二、精梳毛纺系统产品包括:精纺毛织品、绒线(含针织绒纱)、长毛绒   制条(混合、加油→梳毛→1~3 道交叉针梳机→直型精梳机→条筒针梳机→复洗机→未道针梳机)→前纺(混条机→4~5道针板粗纱机→针轮(或皮圈)粗纱机→后纺(环锭细纱机→络筒机→并线机→捻线机)   主要工艺流程:①毛条制条(由原料到毛条);②前纺(由毛条到粗纱);③后纺(由粗纱到合股毛纱)。  纺织中织布系统:  三原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   变化组织:以原组织为基础,加以变化而获得各种不同的组织。   联合组织: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按各种不同的方法联合而成   的新组织。   复杂组织:复杂的经纬纱中,至少有一种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   的纱线组成。  基本概念  中国机 纺织  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编辑本段起源  纺织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穿着的手工行业,纺纱织布,制作衣服,遮丑饰美,御寒避风,防虫护体,大约便是纺织起源发展的重要动机。古史传说中国先民是从“不织不衣”①、“而衣皮苇”②,然后演变到“妇织而衣”③。这种传说是与穿着文化的发展规律相吻的。   据考古资料,中国纺织生产习俗,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见萌芽,距今约 2 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服。这种原始的缝纫术虽不是严格的纺织,但却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发轫。而真正纺织技术和习俗的诞生流行当在新石器文化时期。   《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所谓衣裳,便是指用麻丝织成布帛而缝制的衣服。这则记述反映的正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诞生,麻、丝衣服开始出现并流行的真实情况。甘肃秦安大地湾下层文化出土的陶纺轮,表明原始的纺织业在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便已出现,距今已有 8000 年左右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纺织业开始呈现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大发展趋势。全国各地文化遗址普遍可见到与纺织有关的遗物,其中,最为重要者有下列诸例: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年代近 7000 年。曾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发现刻划蚕纹四条,并发现苘麻的双股线痕迹和出土了木质纺车和纺机零部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 6000 年。发现迄今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实物是用简单纱罗组织制作,经线以双股纱线合成的罗地葛布。   1926 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经人工割裂过的“丝似的、半个茧壳”,这是迄今最早的蚕茧实物,距今约 5000 多年。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 5500 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头盖骨上的苎麻、大麻布纹和丝帛残片,同出十多枚红陶纺轮。其中丝帛残片是迄今最早的丝织品实物。   河北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 5400 年,1980 年出土两件陶塑蚕蛹,这则是迄今最早的陶塑蚕蛹。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 4700 年。除发现多块麻纺织技术较草鞋山葛布先进的苎麻布残片外,还发现了丝带、丝绳和丝帛残片。从丝织品编织的密度、拈向、拈度情况看,钱山漾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具有相当的水平。   以上实例情况说明,麻织和丝织的技术与习俗,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均已获得迅速的发展和流行。尤其是草鞋山罗地葛布的发现,证实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即新石器时代的确存在“夏日衣葛”的习俗。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帛即丝织品,万国持有丝织品,其语虽未免有些夸大,但却反映了禹时及夏朝的丝织习俗的盛行。《帝王世纪》:“未喜(妹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夏桀王为讨好妹喜而撕裂的缯,便是指丝织品之一种。《管子?轻重甲》:“昔者桀之时,女乐三千人……无不服文绣衣裳者。”这种“文绣衣裳”,自然非丝织品而莫属,以此足见夏代丝织业之发达和丝织习俗之流行。有关夏代的纺织情况,在考古发掘中也有所表露:   1960 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铜铃上,粘附有一层纺织物痕迹,经发掘者观察认为是麻布痕迹。   1980 年,二里头遗址Ⅲ区发掘的二号墓中的一件玉圭,在刃部和顶端都粘附有麻布残迹。   1981 年,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的兽面铜牌和一件铜铃上,也都发现麻布痕迹。   以上考古发现表明,夏代除了流行如文献传说的丝织业外,在社会的中、下层,恐怕主要是流行麻葛类纺织习俗。   商朝的纺织,据目前的发现看,至少已有丝织、麻织、毛织、棉织等等。   商代的丝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中,已有充分的反映。甲骨文已见桑、蚕、丝等字,桑字如桑树的象形,商代已种植桑树,这是没有疑问的。种桑是为了养蚕,蚕字也是蚕虫的肖形。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过半个蚕茧,浙江河姆渡牙雕盅上也见蚕的刻划图形,郑州青台、浙江钱山漾发现的丝织品,均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养蚕习俗存在当确凿无疑,养蚕习俗至商朝更加盛行,这是合乎常规的继承发展,说商代养蚕业十分发达,这也应毫无疑问,殷墟考古发现的玉蚕即是一有力的佐证。养蚕是为了抽取蚕丝,抽取蚕丝后便可以进行丝织,甲骨文的丝字,是两束缠绕好的抽丝象形。桑、蚕、丝是丝织的前提,种桑、养蚕、抽丝技术的发生与发达,使商朝的丝织业也取得了空前发达的成就。《说苑?反质篇》说:殷纣王“锦绣被堂……非惟锦绣、絺、紵之用邪!”《帝王世纪》也说:殷纣王时“妇女衣绫纨者三百余人”,此两则记述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商代丝织的发达情形,考古发掘也证实了商朝的丝织已达到品类繁多、精益求精的阶段。如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发现的粘附于青铜器上的丝织物,就包含有平纹纨、皱纹縠、绞经罗、菱纹绮等等;殷墟妇好摹铜器上粘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染色帛、双经、纬缣、回纹绮等;武官大墓三件铜戈上也发现绢帛痕迹,殷墟其它地点的墓葬也经常发现有丝绳、丝带和覆盖尸体的丝帛片等,在传世的商代铜器上,也见发现花绮的报道。   商代的麻织,由于更具有广泛性、大众性,故其发达情况亦丝毫不逊于丝织。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苘麻痕迹和纺车等,说明麻织业在中国渊源甚早。商代麻织品的发现,已见于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和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等,这些发现共同表明,商代麻织的技术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   商代的毛织,目前主要见于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该遗址出土的毛织品,有平、斜两种组织,并用色线编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表明毛织技术已具一定水平,遗址年代在公元前 13 至 14 世纪,距今约 3200 年左右,相当于商代晚期。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也曾在麻织品的夹杂中发现一根羊毛,经鉴定属山羊绒。这些发现表明,中国毛织的技术与习俗,至少在商代便已出现。   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葬中曾出土有青灰色棉布,经鉴定是联核木棉。武夷山船棺葬的年代与前述新疆哈密五堡大略相同,故木棉纺织的技术与习俗据此而知,大约在商代晚期亦已发生。   西周时期的纺织,基本继承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丝、麻、葛织等传统,并继承了商代的毛织习俗。考古发掘所见的西周纺织资料,主要有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丝织山形纹绮残片,青海都兰出土的用绵羊毛、牦牛毛制成的毛布、毛带、毛绳、毛线等毛织品。文献记载中则有不少丝织、麻织、葛织的流露。《诗?大雅?瞻印》:“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诗?豳风?七月》:“蚕月条桑……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扬,为公子裳”,《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陈风?东门之扮》:“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以上是有关桑、蚕、丝织、麻织和丝麻衣服成品的记述,至于葛织情况,《诗?魏风?葛屦》、《小雅?大东》均有“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的诗句,从句意看,此时期的葛织已不是“夏则衣葛”①或“夏日衣葛絺”②的情景,而是局限于制作葛鞋上了。《孟子?藤文公上》说:“许子衣褐”,褐即是毛织的衣服,《诗经》中也见到“无衣无褐”之语,结合出土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显然是流行毛织生产习俗的。  编辑本段各种类型的纺织机  纺坠  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资料,在全中国三十几个省市已发掘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土。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形等状,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水力大纺车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3至1米。

  • 索引序列
  • 关于纺织的相关文献
  • 关于纺织的相关文献2021
  • 关于纺织的相关文献论文
  • 关于纺织的相关文献资料
  • 关于纺织的相关文献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