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当代文学期刊研究

当代文学期刊研究

发布时间:

当代文学期刊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编辑部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丛刊》创刊于1979年11月,是全国唯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专门性学术刊物,代表着本学科领域的最新与最高研究水平。大量新的专业人才都是通过《丛刊》首次或屡次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丛刊》为培养这一学科的新生力量做出了贡献。注重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当代性,鼓励独创性见解,热情扶持新生力量是《丛刊》的一贯指导方针。《丛刊》创刊之始,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北京出版社合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85年,改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作家出版社出版。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王瑶先生担任《丛刊》首任主编,第二任是樊骏先生,第三任由吴福辉、钱理群共同担任,第四任由吴福辉、温儒敏共同担任。现任主编为吴义勤、温儒敏。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丛刊》已经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读者队伍,已经成为专业性的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全国核心期刊,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为来源期刊,成为值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大学中文系师生长久保存的参考书,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丛刊》从2005年改为双月刊,2011年起改为月刊。 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主办: 中国现代文学馆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32开ISSN: 1003-0263CN: 11-2589/I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时间:197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12-2013)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一、来稿请直接寄至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延误。二、来稿须未曾在其他刊物发表,并符合本刊稿例格式。非经同意,电子邮件、软盘、传真件等不能作为正式投稿方式。三、寄交打印稿需用A4纸单面打印;寄交手写稿,需用16开稿纸誊写清楚,一字(含标点符号)一格。欢迎附电子文本。请在文末标明来稿字数。四、来稿需有200字以下的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并务请用另页附上:作者姓名、任职机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或传真、电子信箱。五、引文及注释:A.作者应对照原著认真核对引文,请勿直接从网上下载引文。B.注释采用尾注。必须准确标明1.作者/编者/译者;2.书名/文章题目;3.出版社;4.卷期/出版年月;5.页码等资料用阿拉伯数字统一编码。C.引文注释范例:1.①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2.②王瑶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开明书店,1951年1月,第20页。六、书评稿需寄一本样书。七、来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赠样书。稿酬从2008年起上调为60元/千字。 为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从2011年第一期开始,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月一期,全年12期,容量大大扩展了。还有一个变动,就是打通“现代”与“当代”的界限,既发表现代文学也发表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过去《丛刊》也发表过少量“当代”的文章,时限主要是“文革”之前的,更明确把“当代”的研究也纳入刊发的范围,但要求是偏重文学史的研究性论文,不发表一般的评论。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研究本来就是一个学科,没有必要再细分,“打通”才有利于视野展开,有利于研究深入。至于定位在发表研究性学术论文,是为了区别于其他评论性刊物,两者的功能及读者需求上都是有差异的。 为加强当代部分的编辑工作,《丛刊》编委会增聘了一些偏重当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编辑部将得到充实,审稿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79年创刊,至今32年了。三十多年来,本刊始终致力于引领现代文学研究方向,呈现这个领域最优秀的成果,扶植现代文学新进的学者,支撑本学科的建设。本刊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一心靠学术品格与刊物质量,靠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跻身全国人文社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刊物行列,也是海外中国学研究最常用的刊物之一,在学界享有较高的地位。《丛刊》的风格是“持重”,这可以说是本刊的学术个性,也是办刊的传统。王瑶先生那一代奠定的刊物方向,三十多年来我们是一直坚守的,走过来真不容易。 改版后的《丛刊》还是以学术为本,要保持她“持重”的风格。在当今比较浮躁的风气中,这“持重”的刊物个性尤显可贵,要坚持的确很难,但我们会努力。同时,也会注意不断把握学界的脉动,办得更加活跃,更加大气,也更能适应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需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现代文学研究会的会刊,同时又是在中国作协领导下、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期刊,是文学馆的一个窗口。现代文学研究会实质性地参与了刊物的工作,与文学馆一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改版后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完善编辑管理制度,和读者作者密切联系,扩大与争取更多更好的稿源,使刊物的学术质量与编辑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我们恳切期望学界朋友和广大读者一如既往支持《丛刊》,因为《丛刊》过去是、今后仍然是我们大家切磋学问的平台,是交流成果、增进情感的美好园地。 吴义勤 温儒敏 2010年11月27日

1.《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独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初版,2005年1月(修订版);2.《中国现代作家与东西方文化》,参著(吴小美等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参著(王瑶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4.《沈从文名作欣赏》,参著(赵园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多次再版);5.《新文学与乡土中国—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与西部文学研究》,合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6.《生命从中午消失—路遥的小说世界》,独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7.《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参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文化与人的同构——论现代中国作家的艺术精神》,独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主编,教材,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多次再版);10.《现代中国文学精品文库》(大型文库),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1.《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教材),合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多次再版,高校文科通用教材);12.《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资料》,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13.《中国电影简史》,编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多次再版);14.《外国电影简史》,编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多次再版);15.《革命·乡土·地域――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史论》,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山西教育版社,2009年2月版,中国西部文学艺术与文化研究丛书(主编)16.《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11年7月版;17.《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10)精编本,参著(朱栋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18.《守望·追寻·创生∶中国西部小说的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 1.在历史的反思中探索——近年来沈从文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2.中国新文学对自然生命形式的两次呼唤,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3.鲁迅·乡土文学·“生命”主题,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1987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摘登,1993年《中国文学年鉴》对该文评述;4.议“五四”文学创作的情绪特征,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摘登;5.沈从文创作的哲学意识和审美选择,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摘登;6.“五四”精神与当代参与意识,甘肃日报,1989年5月4日;7.现代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命题——论沈从文的文化观,吉首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沈从文研究专号);8.20年代乡土文学与现代意识,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摘登;9.人与文化:“乡下人”的思索——沈从文与福克纳的比较研究,兰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摘登;10.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北方论丛,198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11.文明与传统的交战——论沈从文的道德观,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推荐论文12.论郁达夫创作的忧郁情结,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13.文化深蕴中的艺术营造——论周作人的审美观,兰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14、在配套改革中全面提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质量,兰州大学学报,1993年高等教育专辑;15.沈从文创作的民俗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1期;16.论郁达夫的艺术个性,郭沫若研究第11辑(1994年);17.中国现代作家审美研究的突破,江汉论坛,1993年第10期,该文收入《国家八·五科研成果汇编》一书;18.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综论,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19.中国乡土文学:从现代到当代西部海南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20.人与文化:乡下人的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比较论,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文摘报》专文评述;21.吴立昌与沈从文研究,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22.当代中国文化“商性”管窥,复旦《大潮》(经济·文化论丛),1994年第3期;23.“乡下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创作心理比较,小说评论,1994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24.中国现代文化人形象的自我塑造,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25.张爱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增刊;26.沈从文与民俗文化,吉首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沈从文研究》专号;27.探寻失落的生命之途,国风,1995年创刊号;28.路遥的乡士情结,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该文多家刊物述评,延安大学《路遥研究专辑》转载;29.守望乡土:经验与悲愤,小说评论,1996年第3期;30.文明交汇处的痛苦 ,社会科学探索,1996年第4期;31.论新时期作家的自我意识及其演变,当代文坛,1997年第2期;32.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探索——张承志研究评析,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33.办特色教育 抓实践培养 创国内一流硕士点西北高等教育,1997年第1期;34.鲁迅研究中的儒学阴影,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该文引起广泛注目(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以较长篇幅述评);35.反抗危机者的史学背影——前期“新写实”批评的一种再思考,兰州大学学报,1998 年第3期;36.文学史意义的失构——“新写实”与五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37.自然·生命·历史,读书,1999年第第3期;38.表现于洒脱背面的沉重——〈朝花夕拾〉与〈文化苦旅〉的精神联系,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39.审美遇合:东方的美丽与悲郁——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飞天,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40.中国文学的本土化意义及前瞻,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41.重读20世纪50年代小说经典,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42.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处境,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43.九十年代的西北乡土小说,光明日报,2002年5月8日;44.“先锋”的堕落——重读残雪的小说,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45.历史的重创与现实的悲伤,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46.论张承志的精神个性,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47.全球化时代的西部乡土小说,唐都学刊,2003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48、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上)、(下) 兰州大学学报 2003年第1、2期连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6、7期转载;49.《大漠祭》读法几种,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50.乡土文学的走向与选择,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51.重话20世纪“红色经典”,小说评论,2003年第5期;52.传统批评理念的现代表现——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审美特征,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53.1990年代:走向叙事自觉时期的短篇创作,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4.30年代的都市想象与叙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55.片面的深刻――论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6.毕飞宇论――兼谈90年代文学现象,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1期;57.“方法”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58.审美生成与本土化特征,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59.西部小说:概念、命名及历史呈现――当代西部小说与西北地域作家群考察之一,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60.鲁迅、茅盾比较研究的重要突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3期;61.论西部作家的文学精神,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4期,《新华文摘》辑目;62.主体意识、“本土化”与文学超越――当代西部小说与西北地域作家群考察之二,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63,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中国考试,2005年第6期;64.巴金的启蒙主义思想——《随想录》精神指归读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65.革命叙事与史诗性追求的成功与缺失――从《创业史》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西部小说,唐都学刊 ,2006年第1期;66.“文学中心”的转移与当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67.《新青年》·新世纪·新文学,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68.家族文学研究的攻坚之作,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69.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70.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辑目,《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论文述要;71.当代文学中的非常态视角叙事研究——以《尘埃落定》《秦腔》《我的丁一之旅》为个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72.跨学科视域中的当代文学期刊研究,光明日报,2007年6月16日;地域文化与西部小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要点文章辑目;74.鲁迅杂文研究十年,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2期转载;75.新世纪文学中对失“根”者的叙事,文艺争鸣,2007年第12期;76.“汉学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0期辑目,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77.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5期;78.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12期;79.路遥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坛,小说评论,2008年第6期;80.生态文明意识中的西部小说,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81.书写“无须厄运特殊拨弄的悲剧”——比较沈从文与张爱玲对“存在”的探询,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5期转载;82.一部近乎被遗忘的史诗——《复仇的火焰》的双向解读,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83.“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指归与当代底层写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北京大学“纪念五四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4期述评文章,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登(2009、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期(总第73期)64-66页转载;84.论中国西部电影的文学改编,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85.非抒情时代的抒情文学——30年代抒情小说论,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86.论长安文化精神对当代秦地作家的深层影响,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收录《长安学术》第1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版),上海《社会科学报》摘录;87.转折·构建·流变——论中国当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及历史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88.近年来甘肃城市小说的发展现状,小说评论,2010年第3期;89.和而不同: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寻根”现象与审美取向,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90.试论陕西当代小说创作的地域文化特色,山西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91.扩展历史文化视野 提升西部文学品格,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25日;92.1979-2009:沈从文研究的几个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6期;93.文学文化学视域中的作家研究,文学报,2010年10月21日;94.重新认识“延安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延安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95.地理的空间与文学的意象——以贾平凹小说创作为例,人文地理,2011年第2期;96.“新生代”都市小说中生态美的缺失与重构——以邱华栋的都市小说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97.新世纪:“底层叙事”的流变与省思,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转载;98.“美丽总是愁人的”——《边城》的悲剧诗学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9期;99.延安文艺与当代文化建设,陕西日报,2011年8月22日;100.经典的剥蚀:“柳青现象“的文学史叙事及反思,当代文坛,2011年第4期;101.欲望的纵情与狂欢——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欲望叙事,兰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102.“老土地”的当代境遇及审美呈现——路遥与中国传统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103.延安文艺研究:历史重评与当代性建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2年第16期全文转载;104.延安文艺的大众化:历史实践与当代启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28日,“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五月三十号“社科文库”“人文”一栏全文转载,人民网“理论版”2012年5月30日全文转载;105.延安文艺与现代中国文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年4月26日;106.论新世纪延安文艺研究的进展及其趋向,江汉论坛,2012年第9期;107.再议被文学史遮蔽的路遥,小说评论,2013年第1期;108.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论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辑目;109.当代西部小说的三大主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天地之宽与女性解放——延安女作家群述论,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10期转载;111.人性的建构与解构——沈从文与张爱玲比较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9 期;112.对“民国文学”研究视角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1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学坛新论”,2013年1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在线,2013年11月1日“热点文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要览·阶段成果(2013);113.“视角”的限制与“边界”延展的困境——对于“民国文学”构想及其研究视角的思考,厦门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114.沈从文:从边城走向世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11日(文学版B01);115.雷达的文学评论与中国化批评诗学建设(中国化批评诗学建构中雷达的角色),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116.东方智慧:寻找“身体”的自由之境——老舍与村上春树短篇小说中的“身体”意象之比较,文艺争鸣,2014年第7期;117.论延安文艺的现代性追求及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高等学报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1期摘录,《文学学报》2014年第5期全文转载;118.延安时期文学启蒙思潮的历史演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9期;119.延安文学: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追求,厦门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文学学报》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120.文学史书写的鲁迅“形塑”及演变——以唐弢、钱理群、严家炎编《文学史》为例,文艺争鸣,2015年第1期;121.追求一种有温度的“书写”——以路遥的写作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文学学报》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122.延安女作家创作中集体与边缘的双重叙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9期;123.现代主义诗学理论拓展的一个重要界碑——重读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5年第17辑。

当代文学期刊研究论文

书在每一个人生活中占据怎样的地位,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除了受个人学识、个人爱好、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还会打上很深的时代烙印。当然,我们要说的书不包括四大名著。因为不管是否读过,它们总会出现在每一位中国人必读的书目上。这里说的是所谓的闲书,陪我们度过一段段闲暇时光的书。这些书,大多是小说,还有一些散文和随笔。顺着作者的笔触,我们在书中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  五六十年代 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个革命情绪空前高涨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红色小说”。用行话概括,就是“三红一创,三青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再加上写于40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及写于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就是“红色文学经典”了。  这些小说塑造的人物有着革命超人的理想,形象有时过于高大全。不过,这些作品所宣扬的舍弃自我、为理想社会和全体人民幸福而献身的观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利益的战斗。尤其在“文革”期间,人们的娱乐只剩“八个样板戏”。书中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伟大的英雄式的爱情,仍然让人神往。  在此阶段,国人能接触到的外国小说很少。不过,苏联当时也有相应的一批“红色文学”问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几乎人手一册,成为红色经典的代表。  4《骆驼祥子》中的人道温情与启蒙立场  《骆驼祥子》中,“老实,规矩,要强”的祥子经受一系列致命的打击之后,变成一具懒惰、挑刺、甚至不惜出卖人命以换取金钱的行尸走肉。这一精神堕落的原因,主要来自乱兵、孙侦探、虎妞父女所代表的社会黑暗势力对祥子生命意志的摧毁;祥子堕落的过程,又是一个命运和精神两方面都向车夫群体认同的过程。这样,祥子的生命悲剧也就具有了更为普泛的典型意义。对这一悲剧充满激情的叙说,透出的是老舍温厚的人道情怀和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论文网 人气:23951 加入日期:2007-12-31  --------------------------------------------------------------------------------  4《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 摘要:《呼啸山庄》作为艾米莉•勃朗特的惟一的一部小说,无论是在主题结构上,还是在艺术构思上,作品都表现出了女作家超乎寻常的独创性,文章分析了其主要人物希思克厉夫在出走!重新回来直至报复过程中表现出的双重性格。 关键词:呼啸山庄;希思克厉夫;双重性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惟一的一部小说,它于1848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论文网 人气:13909 加入日期:2007-12-30  --------------------------------------------------------------------------------  4文学研究的新思路—简评尧斯的接受美学纲领  接受美学从六十年代末在联邦德国兴起,而后很快向东西两个方向辐射、蔓延,短短十多年,竟席卷了欧洲大陆与苏美,压倒了曾经炫赫一时的结构主义思潮,成为最新的、影响最广的美学理论之一。接受美学的创立者是联邦德国以尧斯(Hans Robert Jauss)、伊瑟( Wol馆and Iser)等五位年轻教授和理论家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Die I}onstanzer Schule),该学派著述甚丰,其中以  作者:朱立元 文章来源:论文网 人气:1315 加入日期:2007-11-15  --------------------------------------------------------------------------------  4中西叙事概念比较  内容提要 中国叙事理论和西方叙事理论的建构,有各自不同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由此创造了与该理论相适应的叙事概念。本文通过对理论遗产的清理,梳理出中西叙事理论的三对概念:一线穿与整一性、间与障碍、间架与插曲,对它们的来源、特性及其在叙事文本中的运用做了辨析和比较。关键词 叙事概念 一线穿 整一性 间 障碍 间架 插曲 中西文学叙事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和与该理论体系相适应的理论概念。由于中西叙事  作者:张世君 文章来源:论文网 人气:2617 加入日期:2007-11-15  --------------------------------------------------------------------------------  4叙述形式的文化意义  形式具有意义,独立于内容的意义,这是20世纪美学一再阐明的命题。本文想要论证的是,小说的叙述形式,具有独立于小说内容的意义,而且是与整体的社会文化形态相关的意义。具体地说,小说形式特征的变迁,往往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相联系,不是内容,而是形式,更深刻地反映了文化对文学文本产生方式的制约力和推动力。现代叙述学研究者,多少都感到了这个向题,虽然至今没有人给予系统的说明。泽尔尼克曾经声称:意识形态被构筑  作者:赵毅衡 文章来源:论文网 人气:1799 加入日期:2007-11-15  --------------------------------------------------------------------------------  4“史传”、“诗骚”传统与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叙事,在叙事结构上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这一传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在二十世纪初受到西方小说的严峻挑战。在一系列“对话”的过程中,中国小说终于完成了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基于两种移位的合力:第一,西洋小说输入中国,中国小说受其影响而发生变化;第二,中国文学结构中小说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吸取传统文  作者:陈平原 文章来源:论文网 人气:1859 加入日期:2007-11-15  --------------------------------------------------------------------------------  4叙事理论与文化战略  理论之道有两条,一条简捷,一条艰难。近年来许多人拥挤在简捷的路上,把西方的特殊情境中式样翻新的思潮术语饥不择食地搬来,未经选择、消化、质疑,更舍不得潜心去融汇贯通,便急急忙忙地以为这就是“观念更新”,中国的文学现象在他们的手下,就像借得纯阳祖师吕洞宾的“金指头”一般似乎点石为金了。叙事理论方面的情形也如此。一批学者认真地翻译了英、法、美诸国的一些重要的叙事学著作,令人视野大开;但也出现一些对我国漫  作者:杨义 文章来源:论文网 人气:1212 加入日期:2007-11-15  --------------------------------------------------------------------------------  4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的现代性  内容提要 当代是西方有史以来“叙事”最受重视的时期,也是叙事理论最为发达的时期。尽管流派纷呈、百家争鸣,但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构成了当代叙事理论的主流。国内学界一直聚焦于经典叙事学,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叙事理论的新发展,出现了多种跨学科的研究派别。本文重点评析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揭示后经典叙事学与经典叙事诗学之间的多层次对

建议不要搞那些都写烂了的,什么余华的《兄弟》呀,鲁迅呀,张爱玲啊啥啥啥的。可以写写路遥啊,什么其他的。以下找了一点做例子,但是看了一下都不是很有新意,你可能还得靠自己找,选择自己熟悉的作家,最好找那种作品少一点的,不然你全部看下来要看累死了,尽管你可以选择只写他的一部作品,但是里面肯定是有对照研究的,你就不得不去把他的东西都看完……累死……还是和你的导师商量一下吧,不过你最好有自己的兴趣点,这样才好给你建议。郁达夫小说的欲望主题闻一多诗歌的唯美主义特征《骆驼祥子》中的个人主义观念论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穆旦诗歌的悖论特征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写作(可以自己选择女作家作品)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叙事九十年代的文化现象研究十七年小说的叙事研究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有关《围城》的研究有关白先勇的研究论萧红《呼兰河传》的内容和艺术形象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以某位女作家为例论丁玲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王小波小说,杂文研究

《长江丛刊》《青春岁月》《黄河黄土黄种人》《中国文艺家》《艺术家》《今古文创》《青年文学家》《清风》《北方文学》《文化学刊》等 知网收录的刊物都可以

当代文学期刊研究方法

每个导师都有一个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你要选其中一个方向,就应该选一个在这方面是专攻的导师。跟导师的关系很大,你写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主要靠导师指导,这个很重要。05具体研究现代传媒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受众(即大众),就是电影电视广告广播的,有点概念化,不了解慎入!

当然与导师有关系了,导师主要的研究方向和专著可以帮助你选择哪个研究方向的。

当代文学期刊研究方向

我也打算考文学批评的研

中国青年报 光明日报 和《十月》

每个导师都有一个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你要选其中一个方向,就应该选一个在这方面是专攻的导师。跟导师的关系很大,你写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主要靠导师指导,这个很重要。05具体研究现代传媒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受众(即大众),就是电影电视广告广播的,有点概念化,不了解慎入!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山花》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期刊

《中国文学研究》杂志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文学研究》杂志社为文学理论刊物。刊载有关中国古今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及中外文学比较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以及书评和学术消息等。主要栏目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期刊信息主管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主编:赵炎秋ISSN:1003-7535CN:43-1084/1地址: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邮政编码:410081

《文学评论》是文艺学类综合期刊,学术等级最高,权威荟萃;问题是这样的刊物往往因为辐射面广和学术巨头间的利益平衡而几乎不可能在一个具体方向和具体专题上提供充分的研究资源。所以,专研中国现当代文学,就不能冲着刊物的名头来。《文艺研究》就更加泛化,甚至不止文学,还包括其它艺术门类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则局限于现代中国文学,与当代无关;并且向论文的史料价值倾斜,略感沉闷。推荐以《当代文坛》、《当代作家评论》、《诗探索》和《小说评论》为主要参照,深入中国现当代文学。本人是高校教师,且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从业者,不打诳语。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山花》

中国青年报 光明日报 和《十月》

  • 索引序列
  • 当代文学期刊研究
  • 当代文学期刊研究论文
  • 当代文学期刊研究方法
  • 当代文学期刊研究方向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