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际病毒学杂志

国际病毒学杂志

发布时间:

国际病毒学杂志

结合我国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实践和研究现状,及时报道国内外本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新方法和新技术,指导我国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您好,经过期刊导航网小编认真整理,推荐以下期刊,希望有所帮助: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链接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链接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链接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  链接等等,更多期刊问题可以咨询期刊导航网在线客服,希望有所帮助

不是很快。你说的快是想多快。收费,贵。核心级期刊费用都不便宜。有官网,直接查名称,搜索结果当中就能看到其蓝底白字标志。

国际病毒性杂志

作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一任主任委员,王宝恩教授高瞻远瞩,为肝病学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放眼国外,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成立于1949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成立于1966年,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成立于1978年。再看国内,与肝脏病学密切相关的中华消化病学会和中华感染病学会均成立于1980年。同以上学会的历史相比,成立于1992年的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尚显年轻,但不到20年的发展,中华肝脏病学分会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肝病学会在最初成立时,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曾有人说,我们国家已经有感染病学会和消化病学会了,为什么还要成立肝病学会?这是不是一种重复?王宝恩教授则不这样认为。首先,他看到美国、欧洲和亚太国家都有自己的肝病学会,而且这些学会均具有重要影响力,是成功的例子。其次,王教授也很有远见地认识到,我国是乙肝大国,众多的乙肝患者需要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此外,从长远看,肝脏疾病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中国必须有一批素质高、专业强的肝病医师,而肝病医师必须有自己的学会!而且,这个学会绝不是传染病学会或消化学会的翻版。带着满腔热情,王宝恩教授联合田庚善、庄辉、叶应妩、张定凤等教授积极筹备学会的成立。1992年11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正式成立,学会首任主任委员为王宝恩教授。 谈起肝病学会最初的创办,今年已84岁高龄的王宝恩教授仍思路清晰,记忆犹新。肝脏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及中毒性肝损害等,近年来,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以及肝移植的内科学问题等也成为肝病学的重要范畴,引起肝病学界的广泛关注。因此,肝病学的内容广泛,多学科交叉,涉及病毒学、流行病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内科学、外科学、小儿科学、感染病学、寄生虫病学、诊断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及生物制品学等。王宝恩教授认为,肝病学会应吸纳多个学科的医生,因此在第一届学会委员中就包括了基础、流行病学、诊断、消化科、传染科、中医科、外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还聘请了汤钊猷和吴孟超教授作顾问。当时学会下设3个学组,分别为病毒性肝炎学组、肝癌学组和肝纤维化学组。 王宝恩教授借鉴国外学会的经验,认为肝病学会必须要有自己的杂志。1993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创办了《肝脏病杂志》,张定凤教授担任杂志主编。对于王宝恩教授开展学会工作的理念,中华肝病学会第二任主任委员庄辉院士概括为两点。一是“有远见”。庄院士说,王宝恩教授构建肝病学会框架时充分考虑到多方需求,吸收了多学科专家,为肝病学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肝病学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二是“注重学术交流”。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医师能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了解学科前沿进展的机会少之又少。肝病学分会自成立以来,曾单独或与兄弟学会合作,先后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和全国性肝病学术会议,如1994年9月在黄山举办的世界华人肝病学术研讨会,1997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肝病会议。1997年10月,肝病学会联合消化学会和消化内镜学会,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消化系疾病周,这些会议大大推动了我国肝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扩大了国际影响。

《国际病毒学杂志》 为 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主办,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了。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有些人误将真菌当作细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误解。尤其以80年代以前未受过系统生物学教育者。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 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传统工业、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农业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认清致病机制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 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找到关键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面对全球环境的一再恶化,提倡环保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而生物除污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潜力巨大,微生物参与治理则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含硫废气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结合生物芯片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 极端环境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深入认识生命本质应用潜力极大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染色体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修复机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涤剂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

肝脏学(Hepatology)在我国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分支学科。我国从事肝脏学研究的机构和队伍相对比较薄弱,大多从内科、传染科、消化科、外科和病理科等转型或兼顾。研究领域也主要集中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方面。对于肝脏的遗传性代谢疾病、免疫性肝病、药物和化学中毒性肝病、肝血管性疾病等研究较少,甚或是空白。《肝脏》杂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唤起有志于肝脏和肝脏病研究的学者和医务人员,扩大研究视野,在努力认识和征服肝脏常见病的同时,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一些较易忽视或较少见的肝病的重视和认识。《肝脏》本着团结广大肝脏病相关学界的作者和读者,积极传播和交流肝脏学的知识和信息的宗旨,积极推动我国肝脏学的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肝脏》坚持把重点放在临床,为推进肝脏病诊断、治疗、教学、学术讨论和争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园地。《肝脏》由我国著名肝脏病学家姚光弼任发起主办,1998年始公开发行,仅短短三年,就进入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SH182)。《肝脏》栏目极为丰富,包括论著、临床与基础研究、国外学术动态、热点论坛、综述、讲座、经验交流、病例报告、学术争鸣、新技术介绍等。本刊利用上海的信息优势,着重介绍国际学术动态,积极疏通国际间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同时还办好每年一期的增刊,介绍临床肝脏病的进展。《肝脏》鼓励广大学者来稿、来信,对《肝脏》不断提供改进的意见。《肝脏》由衷地欢迎广大肝脏病相关学者和工作者以敏锐的目光对肝脏病领域的理论提出不同观点进行探讨,切实做到学术民主、百家争鸣。热忱欢迎肝脏病及相关工作者订阅本刊。读者可在全国各地邮局订阅,本刊为月刊,邮发代号:4—613,每期15元,全年共12期,全年总定价180元。 批准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办上海市医学会 地址:上海市北京西路1623号 邮编:200040编辑 《肝脏》杂志编辑委员会 地址:上海市 徐汇区 沪闵路9585号 邮编:200235总编辑刘厚钰 曾民德共同主编陈成伟 侯金林 贾继东 刘杰编辑部主任陈成伟出版 《肝脏》杂志社印刷 上海图宇印刷有限公司发行: 国内:上海市报刊发行局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100044)订购全国各地邮电局 邮发代号4-613邮购《肝脏》杂志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沪闵路9585号 邮编:200235定价每期00元,全年180元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008-1704CN 31-1775/R

北京国际病毒学杂志

不是很快。你说的快是想多快。收费,贵。核心级期刊费用都不便宜。有官网,直接查名称,搜索结果当中就能看到其蓝底白字标志。

结合我国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实践和研究现状,及时报道国内外本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新方法和新技术,指导我国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国际病毒学杂志官网

中华牌杂志是国内医学杂志中有重要影响的一类期刊,有两种主办单位的统称为中华牌,一类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期刊,比如中华内科杂志,另外一类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期刊,比如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从名字上无法辨别,只有通过主办单位来判断。中华牌有医学会的直管杂志也有地方医学会的分管杂志,通过从业20年的观察,有一些地方性的中华牌杂志在细分专业中有重要的影响力,且录用率高,见刊快,在晋升职称时,如果能通过中华牌杂志的助力,评审胜算要大很多,且可以作为自己的终身代表作品

不是很快。你说的快是想多快。收费,贵。核心级期刊费用都不便宜。有官网,直接查名称,搜索结果当中就能看到其蓝底白字标志。

可以确定是核心期刊。 《国际病毒学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主办的医学期刊,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专业刊载病毒学基础、临床、药物、疫苗、防控等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周期短,还可以进行优秀论文评选!

国际病毒学杂志投稿

我前一阵子刚在那上边发表过一篇文章,而且发的还挺快。好像就2个多月吧。。。2010年就是核心期刊了。而且好像定期评选优秀论文。还不要审稿费。投稿链接给你一个  国际病毒学杂志投稿希望我能帮到你!

  • 索引序列
  • 国际病毒学杂志
  • 国际病毒性杂志
  • 北京国际病毒学杂志
  • 国际病毒学杂志官网
  • 国际病毒学杂志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