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第四编 自然科学(十一)N/Q,T/Y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1、科学通报 2、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1、中国科学E 辑 12、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自然科学进展 1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高技术通讯 21、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2、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6、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7、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9、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重庆大学学报) 31、天津大学学报 32、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34、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35、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40、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4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4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49、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50、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52、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5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4、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56、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9、应用科学学报 60、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61、中国科学G 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62、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67、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68、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9、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桂林工学院学报 73、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9、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80、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改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8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8、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9、自然杂志 90、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1、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92、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3、科技通报 94、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6、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97、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9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9、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2、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3、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104、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5、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6、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7、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8、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109、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10、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112、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11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14、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115、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6、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118、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9、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120、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以上都是2008 年版中文核心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校代码:10674学校地址:(1)呈贡校区:昆明市呈贡区景明南路727号,邮编:650500;(2)莲华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文昌路68号,邮编:650093;(3)新迎校区:昆明市环城东路50号,邮编:650051;(4)嵩明校区:云南省昆明市嵩明职教新城空港大道1号,邮编:651700。

学校名称:昆明理工大学 院校代码:10674

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详情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但是,以上仅是说一般情况,还有许多地方上的、有较高学术价值、影响较大的刊物也是属于国家级刊物。如《云南植物研究》《华中建筑》《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可参见有关政府权威部门公布的文件。注意,还有国家级重点刊物、SCI等刊物级别更高,不要与国家级期刊混淆。★国家级和省级区别省级期刊与国家级期刊的区别:实际上,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建筑是从属于人类使用日的的,因此无论是政治、社会、宗教和仪式种族的大规模活动和集体居住都构成了建筑的人文主义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也正好在这样的一种形式上,文化史在建筑上留卜了它最真实的记录。建筑在许多体量与形制上的规范是文化的体现,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片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诸多建筑中留卜了痕迹,甚至形成了儒家文化独有的建筑类型、样式和基木的范式要求。儒学精髓使得中国建筑迥异于外国建筑世界上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参看本书"宁元山水意境")。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理性的迷狂意识,这显然是受着中国儒家的影响。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来源于儒学,因为儒学讲究经世治国,讲究入世,所以它的理性给中国建筑也注入了理性的灵魂,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之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制造等级的“礼”:庄严之美“礼”是中国文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最集中的体现,可以说,儒家的伦理规范就是“礼”的秩序。“礼”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典章或规矩。后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并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礼”的突出特征就是它有上下等级、薄卑贵贱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如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礼记·曲礼》说得也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而且,作为一种统治秩序和人伦秩序规定的“礼”往往把强调整体秩序作为最高价值取向。而个体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应该在既有的人伦秩序中安伦尽份,维护整体利益,而个人的权利则显褥不那么重要。住宅建筑是家的象征,对内即在家庭内部,它主要体现出儒家文化对血缘关系的重视,是家庭关系中以符合礼的要求为内涵、以和谐为基木表征的意象,因此分家往往是家庭秩序破坏和家庭关系破裂的结果;对外即在社会关系中,在民间它隐喻着家庭的荣辱及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民居宅院是出现最旱也是最多的建筑类型。民居既满足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也可以上升到表达某种思想的高度。北方院落民居最为典型的是四合院。我国的四合院房屋布局在殷商时就己经形成。在安阳殷墟中就发现了四组这样的房基。四合院的民居与儒家思想中的礼有密切关系。反映出尊卑、长幼、男女之别的家庭关系和荣辱、贵贱的社会关系。四合院人卜北朝南。正房两侧接出耳房。居住家庭长辈;正房前左右两侧各有厢房。称为东西厢房。居住晚辈。正房与厢房有尊卑之序。“天人合一”:和谐之美“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人生态度是“重心在内”。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达到人人合一的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文言·乾卦》称:“夫大人者。与人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懂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关系的中枢。又是天人合一的化身。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人道”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儒家学说认为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说。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在建筑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主张整个环境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观在建筑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而:(1)顺应自然即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应顺应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灵隐佛地、岳麓古刹、南岳禅林、江涌金山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建筑风物和谐的“二重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中国建筑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逊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2)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这一点在园林建筑中尤为突出。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内,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3)因借自然把自然的美景通过的窗、阁、亭等引入建筑中,即“借景”的手法。利用借景,一个临江的楼阁可以出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一个普通的草堂,也可以引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空间感触。又如叶绍翁名句:“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正如《园冶》所说:通过借景可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尚中”:对称之美儒家“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情韵的道德美学原则,对传统建筑的创作思想、建筑风格、整体格局等方而有明显影响。传统建筑文化在空间上的主要特征莫过于对“中”的空间意识的崇尚,大到都城规划,小到合院民居,都有强调秩序井然的中轴对称布局,形成了以“中”为特色的传统建筑美学性格。山东曲阜孔庙。堪称中国古典庙堂的杰出代表。是中国自古以来无数孔庙的“领袖”。是一座十分宏伟而且条理清晰、平而布局规则的古建筑群。整座曲阜孔庙的平而布局。具有强烈的中轴对称特点。其主要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形成递进的重复院落。中轴两侧是左右对称的副题建筑。象征伦理的秩序。古代北京城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 8 km的城市中轴线。正是这条当时为了体现伦理秩序与帝工礼制的中轴线。使北京城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范例之一。这条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以其独有的雄伟气魄穿过了全城。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型和空间建筑的分配。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的。小结: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建筑,自从秦汉以来就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建筑许多都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构建而成的,不论从审美还是用途,都与儒家文化密不可分,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尚中”、“礼”等等,都能够从中国传统建筑中被解读出来,可见儒家文化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参考文献:【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2002年1月版100页——111页【2】付民之·《<白鹿原>中的建筑意象与儒家文化》·河南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4卷第5期 2004年9月【3】秦红岭·《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建筑》·新建筑 2004年3月【4】 王海云·《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云南工业大学学报第14卷第3期1998年【5】 苏晓毅·《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影响》·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1卷 2005年

发表论文的话一般看期刊类别,按高级等级分为1类,2类到5类。一般发表在3类以上就不错了。像这样的期刊很多,我仅就三类的列出来,当然只是自然科学版的,(社科版的如果需要再说):  ISTP收录、国外刊物,自然科学进展,天津大学学报(原名为: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原名为: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方交通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军工程大学学报,吉林工业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桂林工学院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工学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高技术通讯,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中国科学基金,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科学学报,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理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数学和力学,应用概率统计,工程数学学报,运筹学学报,数学的实践与认识,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应用数学,数学杂志,生物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应用力学学报,实验力学,力学季刊,模糊系统与数学,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系统科学与数学,量子光学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强激光与粒子束,物理,工程热物理学报,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量子电子学报,液晶与显示,波谱学杂志,应用声学,计算物理,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高压物理学报,低温与超导,低温物理学报,声学技术,质谱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光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环境化学,分析试验室,化学通报,色谱,分子催化,功能高分子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催化学报,燃料化学学报,电化学,有机化学,分析测试学报,化学试剂,无机化学学报,煤炭转化,化学研究与应用,结构化学,生物多样性,昆虫学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动物学研究,遗传,水生生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兽类学报,人类学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实验生物学报,植物学通报,植物研究 ,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微生物学通报,武汉植物学研究,西北植物学报,广西植物,生命的化学,植物分类学报,动物学杂志,云南植物研究,昆虫分类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四川动物,动物分类学报,新型炭材料,复合材料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玻璃钢/复合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材料导报,稀土,材料热处理学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艺,稀有金属,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宇航材料工艺,材料保护,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耐火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湘潭矿业学院学报,中国钨业 ,煤田地质与勘探,金属矿山,矿山机械,煤炭科学技术,铀矿冶,煤矿自动化,矿业研究与开发,理化检验——化学分册,钢铁,粉末冶金工业,北京科技大学学报,钢铁研究学报,矿冶工程,硬质合金,冶金自动化,冶金能源,铁合金,焊接学报,特种铸造及有色金属,机械科学与技术,铸造,机械设计,金属热处理,机械传动,振动与冲击,无损检测,制造技术与机床,真空,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强度,传感技术学报,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光学技术,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润滑与密封,液压与气动,铸造技术,工具技术,低温工程,继电器,热加工工艺,机床与液压,流体机械,机械设计与制造,锻压技术,模具工业,压力容器,变压器,焊接,起重运输机械,轴承,工程机械,仪表技术与传感器,内燃机学报,电网技术,电池,电力自动化设备,微特电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中国电力,动力工程,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高电压技术,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燃烧科学与技术,微电机,水力发电学报,电气自动化,高压电器,电机与控制学报,车用发电机,中小型电机,热能动力工程,低压电器,电工技术杂志,汽轮机技术,水力发电,大电机技术,机器人,制造业自动化,光电子•激光,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探测与控制学报,激光杂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信号处理,压电与声光,应用激光,电子技术应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红外技术,光电工程,电子元件与材料,光通信技术,微波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激光技术,现代雷达,红外与激光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动化学报,半导体技术,半导体光电,通信技术,微电子学,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管理版),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学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工程,微型机与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中国塑料,塑料工业,合成树脂及塑料,塑料,现代化工,膜科学与技术,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工业,化学工程,天然气化工C化学与化工,硅酸盐通报,无机盐工业,合成橡胶工业,日用化学工业,涂料工业,过程工程学报,林产工业,农药,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橡胶工业,离子交换与吸附,海湖盐与化工,中国陶瓷,棉纺织技术,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学,印染,制冷学报,中国造纸,中国乳品工业,中国油脂,纺织学报,中国皮革,粮食与饲料工业,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丝绸,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酿酒技术,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城市规划汇刊,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工业建筑,工程勘察,建筑科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建筑机械,施工技术,建筑技术,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水处理技术,应用生态学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化工环保,环境科学研究,生态学杂志,工业水处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海洋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环境工程,环境与健康杂志,环境污染与防治,中国环境监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西北地震学报,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科学,地学前缘,地球化学,第四纪研究,地球学报,地球科学进展,古生物学报,中国沙漠,地质科技情报,地质与勘探,现代地质,成都理工学院学报,高校地质学报,地层学杂志,矿物岩石,岩石矿物学杂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国岩溶,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干旱区地理,冰川冻土,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山地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干旱区研究,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药房,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华西药学杂志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有7000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3000年前已形成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封闭的院落为基本的群体布置方式的独特风格。它的发展从未中断,并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地的建筑有重要影响。它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令世界各国人民叹为观止,取决与它那独特的结构。在我们来看一看古代建筑的特点。下面是我们从网上和图书馆查阅收集来的关于古代建筑的信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像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从这里也可知道,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现在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要数北京的故宫了,北京是古代经济和政治的要地,建筑的种类亦是很多,宫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了,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宫殿艺术的欣赏: 我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汉高祖刘邦曾因见到这座宫殿建筑的奢华而动怒,主持这一工程规划的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这说明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其政权的一种工具。萧何的这个看法,使以后历代帝王更加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所以,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许多宫殿建筑都已成为遗迹。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宫。 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当然,整个故宫建筑由于是为体现帝王的政治权力而服务的,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严正而刻板的缺点,但是,从故宫建筑群的整个建筑艺术来说,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殊风格和杰出成就,是世界上优秀的建筑群之一。而这一杰作,从明代永乐年间创建后,五百余年中,不断重建、改建,动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难以估计的,真可谓“穷天下之力奉一人”。 所以,这宏伟壮丽的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堪称世界八大奇迹的长城亦是我过古代建筑的一个典范,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 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 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登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了几千。中国建筑,一个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的标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伴随着对劳动人民的深深敬佩。我们的研究接近尾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让我们期待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发表论文的话一般看期刊类别,按高级等级分为1类,2类到5类。一般发表在3类以上就不错了。像这样的期刊很多,我仅就三类的列出来,当然只是自然科学版的,(社科版的如果需要再说):  ISTP收录、国外刊物,自然科学进展,天津大学学报(原名为: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原名为: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方交通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军工程大学学报,吉林工业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桂林工学院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工学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高技术通讯,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中国科学基金,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科学学报,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理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数学和力学,应用概率统计,工程数学学报,运筹学学报,数学的实践与认识,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应用数学,数学杂志,生物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应用力学学报,实验力学,力学季刊,模糊系统与数学,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系统科学与数学,量子光学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强激光与粒子束,物理,工程热物理学报,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量子电子学报,液晶与显示,波谱学杂志,应用声学,计算物理,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高压物理学报,低温与超导,低温物理学报,声学技术,质谱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光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环境化学,分析试验室,化学通报,色谱,分子催化,功能高分子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催化学报,燃料化学学报,电化学,有机化学,分析测试学报,化学试剂,无机化学学报,煤炭转化,化学研究与应用,结构化学,生物多样性,昆虫学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动物学研究,遗传,水生生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兽类学报,人类学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实验生物学报,植物学通报,植物研究 ,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微生物学通报,武汉植物学研究,西北植物学报,广西植物,生命的化学,植物分类学报,动物学杂志,云南植物研究,昆虫分类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四川动物,动物分类学报,新型炭材料,复合材料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玻璃钢/复合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材料导报,稀土,材料热处理学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艺,稀有金属,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宇航材料工艺,材料保护,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耐火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湘潭矿业学院学报,中国钨业 ,煤田地质与勘探,金属矿山,矿山机械,煤炭科学技术,铀矿冶,煤矿自动化,矿业研究与开发,理化检验——化学分册,钢铁,粉末冶金工业,北京科技大学学报,钢铁研究学报,矿冶工程,硬质合金,冶金自动化,冶金能源,铁合金,焊接学报,特种铸造及有色金属,机械科学与技术,铸造,机械设计,金属热处理,机械传动,振动与冲击,无损检测,制造技术与机床,真空,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强度,传感技术学报,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光学技术,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润滑与密封,液压与气动,铸造技术,工具技术,低温工程,继电器,热加工工艺,机床与液压,流体机械,机械设计与制造,锻压技术,模具工业,压力容器,变压器,焊接,起重运输机械,轴承,工程机械,仪表技术与传感器,内燃机学报,电网技术,电池,电力自动化设备,微特电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中国电力,动力工程,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高电压技术,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燃烧科学与技术,微电机,水力发电学报,电气自动化,高压电器,电机与控制学报,车用发电机,中小型电机,热能动力工程,低压电器,电工技术杂志,汽轮机技术,水力发电,大电机技术,机器人,制造业自动化,光电子•激光,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探测与控制学报,激光杂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信号处理,压电与声光,应用激光,电子技术应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红外技术,光电工程,电子元件与材料,光通信技术,微波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激光技术,现代雷达,红外与激光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动化学报,半导体技术,半导体光电,通信技术,微电子学,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管理版),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学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工程,微型机与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中国塑料,塑料工业,合成树脂及塑料,塑料,现代化工,膜科学与技术,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工业,化学工程,天然气化工C化学与化工,硅酸盐通报,无机盐工业,合成橡胶工业,日用化学工业,涂料工业,过程工程学报,林产工业,农药,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橡胶工业,离子交换与吸附,海湖盐与化工,中国陶瓷,棉纺织技术,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学,印染,制冷学报,中国造纸,中国乳品工业,中国油脂,纺织学报,中国皮革,粮食与饲料工业,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丝绸,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酿酒技术,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城市规划汇刊,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工业建筑,工程勘察,建筑科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建筑机械,施工技术,建筑技术,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水处理技术,应用生态学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化工环保,环境科学研究,生态学杂志,工业水处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海洋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环境工程,环境与健康杂志,环境污染与防治,中国环境监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西北地震学报,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科学,地学前缘,地球化学,第四纪研究,地球学报,地球科学进展,古生物学报,中国沙漠,地质科技情报,地质与勘探,现代地质,成都理工学院学报,高校地质学报,地层学杂志,矿物岩石,岩石矿物学杂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国岩溶,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干旱区地理,冰川冻土,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山地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干旱区研究,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药房,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华西药学杂志

教育类:继续教育中国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理论版)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教师教育研究职业技术经济贸易类:商业时代商场现代化改革与战略集团经济研究财会类中国乡镇企业会计财会通讯财会研究会计之友文学类:时代文学(双月版)山东文学星星新闻艺术类: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综合类:学术交流东岳论丛医药类:山东医药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CSSCI来源期刊:经济导刊北大中文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甘肃社会科学(增)船山学刊(增)本科学院学报:辽东学院学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哈尔滨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培训学院学报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牡丹江大学学报佳木斯大学学报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教育类:继续教育中国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理论版)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教师教育研究职业技术经济贸易类:商业时代商场现代化改革与战略集团经济研究财会类中国乡镇企业会计财会通讯财会研究会计之友文学类:时代文学(双月版)山东文学星星新闻艺术类: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综合类:学术交流东岳论丛医药类:山东医药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CSSCI来源期刊:经济导刊北大中文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甘肃社会科学(增)船山学刊(增)本科学院学报:辽东学院学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哈尔滨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培训学院学报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牡丹江大学学报佳木斯大学学报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省国家级刊物包括科技类:《数学爱好者*教育论坛》《陕西教育》(教学版)《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版、教师教育版、职业教育版等《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中学教学参考》(下半月刊)系列《理论探索与研究》《科教文汇》《吉林教育》《中国校外教育》《希望月报》《电脑知识与技术》《青年导报》《科学教育家》《考试周刊》《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试题与研究》(综合版)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国家级大型综合性科教类学术期刊) 《中国科技教育》《商场现代化》《电影文学》《煤炭科学技术》《煤炭学报》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有7000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3000年前已形成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封闭的院落为基本的群体布置方式的独特风格。它的发展从未中断,并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地的建筑有重要影响。它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令世界各国人民叹为观止,取决与它那独特的结构。在我们来看一看古代建筑的特点。下面是我们从网上和图书馆查阅收集来的关于古代建筑的信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像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从这里也可知道,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现在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要数北京的故宫了,北京是古代经济和政治的要地,建筑的种类亦是很多,宫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了,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宫殿艺术的欣赏: 我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汉高祖刘邦曾因见到这座宫殿建筑的奢华而动怒,主持这一工程规划的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这说明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其政权的一种工具。萧何的这个看法,使以后历代帝王更加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所以,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许多宫殿建筑都已成为遗迹。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宫。 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当然,整个故宫建筑由于是为体现帝王的政治权力而服务的,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严正而刻板的缺点,但是,从故宫建筑群的整个建筑艺术来说,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殊风格和杰出成就,是世界上优秀的建筑群之一。而这一杰作,从明代永乐年间创建后,五百余年中,不断重建、改建,动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难以估计的,真可谓“穷天下之力奉一人”。 所以,这宏伟壮丽的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堪称世界八大奇迹的长城亦是我过古代建筑的一个典范,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 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 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登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了几千。中国建筑,一个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的标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伴随着对劳动人民的深深敬佩。我们的研究接近尾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让我们期待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 全部文章 ]命中[ 1337 ]篇 ======================== 【篇名】 航空复合材料技术的近期发展——欧洲2005年JEC复合材料展览会见闻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陈绍杰 【刊名】 航空维修与工程 2005年05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中国一航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介绍了欧洲2005年JEC复合材料展览会概况,包括应用、材料、制造技术等方面的近期发展趋势。 【光盘号】 SCTC0512 2 【篇名】 世界复合材料现状及其连续玄武岩纤维的发展良机——欧洲2005年JEC复合材料展会巡视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胡显奇 陈绍杰 【刊名】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005年03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横店集团上海俄金玄武岩纤维有限公司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上海200940 辽宁沈阳 【关键词】 JEC 复合材料 进展 连续玄武岩纤维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简要介绍了200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JEC复合材料展览会的情况,揭示了当前全世界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交通车辆、风力发电叶片等几个主要领域应用的新进展,反映了目前国际市场碳纤维供应严重短缺的现状,提出现在是发展连续玄武岩纤维的大好时机。 【光盘号】 SCTB0508 3 【篇名】 贵金属复合材料成就与展望:(I)复合材料类型与制备技术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宁远涛 【刊名】 贵金属 2005年02期 编辑部Email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云南昆明 【关键词】 金属材料 材料科学 复合材料 贵金属 制备技术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正如人们预言,21世纪是复合材料的时代。作者总结与评述了贵金属复合材料的成就,展望贵金属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本文按复合材料中组分的性质与空间形态对贵金属复合材料作了分类,重点总结和评述了贵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新的制备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贵金属复合材料的发展。 【光盘号】 SCTB0507 4 【篇名】 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引人注目—国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会议(HT-CMC)简介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戴永耀 【刊名】 材料工程 1994年03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引人注目—国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会议(HT-CMC)简介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戴永耀由欧洲复合材料协会(EACM),美国陶瓷协会(ACS)和日本陶瓷协会(CSJ)主办的国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会议(HT-CMC)于1993年9月 【光盘号】 SCTB9408 5 【篇名】 复合材料电缆支架在地铁中的开发及应用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李聪华 【刊名】 电气化铁道 2005年01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电缆支架 应用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复合材料电缆支架的开发和应用,有效解决了地铁运行中金属电缆支架腐蚀所带来的使用寿命短、维护困难、运营成本高等问题。本文对复合材料电缆支架的发展现状、类型、制造工艺、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以及发展前景等进行了介绍。 【光盘号】 SCTC0504 6 【篇名】 微观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张艺 许家瑞 【刊名】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3年04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研究所 聚合物复合材料与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聚合物复合材料与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州510275 【关键词】 分子复合材料 微观纤维增强 均相共混体系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分子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由于其诱人的潜在工业应用前景而备受重视。本文就“分子复合材料”这一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展望进行综述 【光盘号】 SCTA0310 7 【篇名】 先进复合材料的现状和趋势——第二十二届欧洲SAMPE国际会议与第三十六届JEC复合材料展览会评述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陈绍杰 【刊名】 新材料产业 2001年08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正>引 言 第二十二届欧洲SAMPE国际会议与第三十六届JEC复合材料展览会于2001年3月27-29日在法国巴黎拉达方斯CNIT会展中心同时举行。笔者综合学术会议和展览会的见闻,对其概况作一简要介绍,重点阐述先进复合材料的新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 一、会展概况 SAMPE(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aterial andprocess Engineering),材料与加工工程促进协会,是一个 【光盘号】 SCTC0212 8 【篇名】 复合材料产业的历史与展望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松井醇一 白云英 【刊名】 纤维复合材料 2001年03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京都工艺纤维大学 【关键词】 复合材料 产业 历史 展望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本文回顾了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 ,并介绍了当前复合材料产业面临的挑战及热点。 【光盘号】 SCTB0112 9 【篇名】 国外复合材料工业应用与发展动向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杨左 【刊名】 纤维复合材料 2001年03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中国无机材料科技实业集团公司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应用领域 发展动向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本文阐述了国外复合材料工业的最新概况和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发展动向。 【光盘号】 SCTB0112 10 【篇名】 三维纺织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董孚允 王春敏 董娟 【刊名】 纤维复合材料 2001年03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职工纺织学院 核工业理化研究院 300160 300221 【关键词】 三维纺织复合材料 机织 编织 缝合 针织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三维机织、编织、缝合与针织增强复合材料最近的研究和应用 ,指出妨碍广泛使用的技术和经济上的问题。 【光盘号】 SCTB0112 11 【篇名】 先进复合材料的现状和趋势——第二十二届欧洲SAMPE国际会议与第三十六届JEC复合材料展览会评述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陈绍杰 【刊名】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001年03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 【关键词】 欧洲SAMPE国际会议 JEC复合材料展 研究发展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本文介绍了第二十二届欧洲 SAMPE 国际会议和第三十六届 JEC 复合材料展览会的概况,以及复合材料新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 【光盘号】 SCTB0108 12 【篇名】 复合材料的进展与思考——ICCM-13及第七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访谈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晓立 【刊名】 航空制造技术 2001年05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关键词】 复合材料 会议 发展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ICCM - 13和第七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结束了 ,这次会议和展览的情况怎样 ?它会给中国复合材料界带来什么影响 ,又会引起人们什么样的思考呢 ?带着这些问题 ,本刊记者采访了复合材料界的一些专家、学者 ,看看他们是怎样来评价的。 【光盘号】 SCTC0111 13 【篇名】 国际复合材料技术的新进展——第22届欧洲SAMPE国际会议与第36届JEC复合材料展览会见闻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陈绍杰 【刊名】 航空制造技术 2001年03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 【关键词】 复合材料 SAMPE国际会议 JEC展览会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介绍了第 2 2届欧洲SAMPE国际会议和第 36届JEC复合材料展览会的概况以及复合材料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应用方面的研究发展趋势 【光盘号】 SCTC0107 14 【篇名】 热结构复合材料的低成本制备——(高效、低成本、快速制备C/C、C-SiC系列热结构复合材料)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刘文川 邓景屹 【刊名】 材料导报 2000年04期 编辑部Email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沈阳 110015 【关键词】 CVI HCVI C/C材料 热结构复合材料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介绍了化学气相渗C/C材料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指出落后的工艺技术阻碍了我国C/C产业的发展。金属所发明的化学气相渗新技术——HCVI能低成本快速制备C/C、C-SiC系列热结构复合材料。该方法是在热梯度法基础上,利用电磁耦合原理使反应气体中间产物在交变电磁场作用下更加活泼、碰撞几率增多,从而增加了沉积速率。试验证明采用这种新工艺制备C/C材料沉积速率提高了30~50倍,该方法特别适合制备碳和陶瓷基复合材料。 【光盘号】 SCTB00S2 15 【篇名】 复合材料压缩天然气(CNG)气瓶应用研究(上)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刘永纯 董雨达 王秉权 【刊名】 纤维复合材料 2000年03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压缩天然气 气瓶 应用与发展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本文对国内外复合材料压缩天然气 (CNG)气瓶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与综述。 【光盘号】 SCTB0107 16 【篇名】 用数值模拟设计纤维复合材料在热压机上的固化操作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李辰砂 冷劲松 王殿富 杜善义 【刊名】 纤维复合材料 2000年01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固化 数值模拟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复合材料在固化过程中的内部过程很复杂 ,科学地设计操作工艺需研究过程机理。本文对复合材料固化过程的机理进行了阐述和发展并建立过程模型 ,根据模型编制了电算程序 ,通过数值计算模拟热压条件下复合材料的固化过程 ,设计出最佳操作工艺使产品的各项指标得以保证 【光盘号】 SCTB0008 17 【篇名】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增强方式及纤维长度控制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赵若飞 周晓东 戴干策 【刊名】 纤维复合材料 2000年01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 【关键词】 玻璃纤维 纤维长度 增强方式 热塑性复合材料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本文综述了玻璃纤维长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玻璃纤维长度的表征方法 ;挤出和注塑过程中玻璃纤维的断裂 ;并叙述了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进展 ,提出了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发展的方向 【光盘号】 SCTB0008 18 【篇名】 第四届复合材料专业分会组建会议暨2000~2020我国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李铁柏 【刊名】 航空学报 2000年01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中国航空学会“第四届复合材料专业分会组建会议暨2000~2020我国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研讨会”于1999年10月28~30日在北京举行。专业分会委员和复合材料专家学者共34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专业分会主任宋焕成教授主持。专业分会副主任高树理研究员在会上作了“第三届复合材料 【光盘号】 SCTC0004 19 【篇名】 世界复合材料强国与我国的复合材料现状及发展动向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王秋霞 【刊名】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9年01期 编辑部Email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增强材料 现状 发展趋势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本文介绍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发展动向,以及我国的复合材料工业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光盘号】 SCTB9904 20 【篇名】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Ⅱ)——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曾戎 章明秋 曾汉民 【刊名】 宇航材料工艺 1999年03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国家教委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开放研究实验室 【关键词】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结构 性能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综述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现状,包括纳米粒子的结构和性能,及其在聚合物基体中聚集形成高次结构的特征和协同性能 【光盘号】 SCTC9908 21 【篇名】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Ⅰ)——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前景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曾戎 章明秋 曾汉民 【刊名】 宇航材料工艺 1999年02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国家教委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开放研究实验室 【关键词】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单元 制备 表征 应用 【聚类检索】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综述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现状,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为四大类:纳米单元与高分子直接共混(内含纳米单元的制备及其表面改性方法);在高分子基体中原位生成纳米单元;在纳米单元存在下单体分子原位聚合生成高分子及纳米单元和高分子同时生成。介绍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光盘号】 SCTC9906 22 【篇名】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Ⅰ)——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前景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曾戎 章明秋 曾汉民 【刊名】 宇航材料工艺 1999年01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国家教委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开放研究实验室 【关键词】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单元 制备 表征 应用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综述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现状,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为四大类:纳米单元与高分子直接共混(内含纳米单元的制备及其表面改性方法);在高分子基体中原位生成纳米单元;在纳米单元存在下单体分子原位聚合生成高分子及纳米单元和高分子同时生成。介绍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光盘号】 SCTC9906 23 【篇名】 复合材料与环境的关系及具有环境意识的复合材料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赵斌元 胡克鳌 吴人洁 【刊名】 材料导报 1997年05期 编辑部Email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 上海 200030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环境 环境意识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评述了复合材料与环境的关系,并介绍了从环境意识角度看待复合材料的设想以及有关可降解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再生、利用固废物合成复合材料的研究状况。认为,为满足环境的需求,复合材料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向天然化、功能化、制造技术的生物加工化发展。 【光盘号】 SCTB97SG 24 【篇名】 为促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发展而努力——写在《纤维复合材料》出版五十期之后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刊名】 纤维复合材料 1997年03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纤维复合材料》1984年7月问世。到1997年6月,整整出版五十期,本刊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主办。1992年,国家科委批准以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为依托单位,组建成立国家树脂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随即改由工程中心和哈玻所共同主办。1964年,哈玻 【光盘号】 SCTB97S8 25 【篇名】 欧洲复合材料日和法国复合材料工业——参加94JEC活动归来的思考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孔庆宝 益小苏 马燕合 吴学仁 陶宝琪 【刊名】 纤维复合材料 1994年04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关键词】 欧洲 法国 复合材料工业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本文介绍了参加94年欧洲复合材料日活动及参观法国复合材料工业的情况.作者通过参观、研讨、查阅资料等活动,了解了欧洲及法国复合材料的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着重介绍了法国复合材料工业的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以及自身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希望其中的一些经验能对促进我国复合材料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光盘号】 SCTB9408 26 【篇名】 继续为我国复合材料工业的发展作贡献——《纤维复合材料》改刊十周年回顾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孔庆宝 【刊名】 纤维复合材料 1994年02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国家树脂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继续为我国复合材料工业的发展作贡献——《纤维复合材料》改刊十周年回顾孔庆宝(国家树脂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纤维复合材料》第一期于1984年7月面世,至今整整十个年头。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从1964年起从事纤维缠绕技术研究,同年创办出版了内部交流资料《玻 【光盘号】 SCTB9408 27 【篇名】 自然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理和仿生复合材料的研究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向春霆 范镜泓 【刊名】 力学进展 1994年02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重庆大学工程力学系 【关键词】 自然材料 复合机理 复合材料 细观仿生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本文评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自然复合材料强韧化的细观机理及其仿生复合材料的研究。着重考察了木、人骨、贝壳珍珠层、昆虫外骨骼及翅等自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基于这些研究,部分仿生材料已被设计和制造出来并达到商用程度.复合材料在细观层次的仿生,是将对复合材料及其结构设计产生潜在冲击的重要发展方向. 【光盘号】 SCTA9402 28 【篇名】 木质纤维复合材料——一种有发展前景的复合材料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王恺 【刊名】 木材工业 1994年02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中国林科院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木质纤维复合材料——一种有发展前景的复合材料王恺(中国林科院北京100091)木质纤维复合材料(woodfibercomposites)指水质纤维与合成纤维施以一定数量的树脂和其它添加剂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通称木质纤维板坯( 【光盘号】 AGRI9404 29 【篇名】 新型复合材料桥梁及其最新研究成果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向雅娟 宋世樟 【刊名】 桥梁建设 1994年02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武汉铁路运输学校 【关键词】 新型复合材料桥梁 玻璃纤维 凯夫拉尔增强塑料 最新成果 发展前景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介绍了新型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及其优缺点,报道了国外新型复合材料公路桥梁设计试验的最新成果,以及新型复合材料桥梁的发展前景。 【光盘号】 SCTC9406 30 【篇名】 复合材料内部损伤发展的理论研究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贺鹏飞 吴人洁 嵇醒 顾星若 【刊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94年03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同济大学力学系 航空航天部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损伤发展 等效夹杂法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本文给出一种从细观角度研究复合材料内部损伤发展的理论方法,并就单向层合板受面内剪切外载作用下的内部损伤发展进行了具体讨论,所得到的结论和现有的试验结果完全一致 【光盘号】 SCTC9408 31 【篇名】 木质复合材料——木材工业的发展方向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王正 【刊名】 世界林业研究 1994年02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中国林科院木工所 【关键词】 木材 复合.复合材料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木材与塑料、合成纤维及其他非木质材料复合所形成的复合材料及其基本性质、加工工艺和应用前景。木质复合材料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材料,此种材料的加工技术扩展了木材的应用领域,亦为木材工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光盘号】 AGRI9404 32 【篇名】 纸质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阻燃的研究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齐暑华 叶林 李郁忠 【刊名】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1994年02期 编辑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 【关键词】 纸质 阻燃复合材料 酚醛树脂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优质的阻燃材料在迅猛发展的建筑工业中需求量颇大,因而纸质树脂基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材料的阻燃问题就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而这方面的文献报道很少.为了解决上述阻燃问题,作者对这种阻燃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材料进行了研〔1〕.通过大量实验研究的主要成果简述如下:(1)催化剂的选择.两种含有结晶水的氧化物为催化剂.这两种氧化物能催化酚醛缩聚反应分别生成A1和A2树脂.原来制备的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中国农学通报好

审稿费交了没 交了半年差不多

一到二周的时间就可以知道录取信息了。考生在参与某批次的志愿填报之后,工作人员需要先按照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进行投档,然后高校再根据填报该高校志愿的所有考生的情况进行录取筛选工作,如果被成功录取了,那么在考生填报志愿的网站登陆之后就可以查询到被录取的相关信息。

云南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12月初给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投稿,前几天居然接到收稿。恭喜你啊。只要努力付出过,就会有收获。

现在都是直接给编辑部投稿,最好电话再确认一下!

教育核心期刊有很多,现在我来汇总一下教育方面可以发表的核心期刊有哪些。北大核心《教育与职业》 《科技通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商业经济研究》 《人民论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财会通讯》 《学术探索》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双核心《外语学刊》 《出版广角》 《文艺争鸣》《人民论坛》 《法学论坛》 《理论探索》《学术月刊》 《经济纵横》 《心理发展与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索引序列
  •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 云南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