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电视原理与技术论文

电视原理与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

电视原理与技术论文

试论电视美术效果的整体呈现 【摘 要】 分析视觉原理与特征,论述电视美术整体呈现效果与场景、灯光等要素的关系,强调只有各视觉要素的表达相辅 相成、和谐一致,才能确保电视美术的整体构思和呈现效果。   【关键词】 电视美术;视觉效果;视知觉;视觉意象   文章编号: 3969/1674-012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visual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 discourse the realationship of visual effect of TV Art, scence and The author emphasized with the harmony of visual elements, TV stage designer could ensure the holistic design and effect of TV   【Key Words】TV Art; visual effect; visual principle; visual perception; optical image   1 概述   目前,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使电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视正在转变为通常意义上的传统媒体。未来的媒体格局,或许将以群雄并存、多元发展为其特点。   决定一种媒体能否生存的主要因素,要看它是否具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长处;对于电视而言,还取决于它所提供的节目内容种类的多少及节目质量的优劣。   电视节目从性质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创作类(表现性的)节目,如:综艺、竞赛、娱乐、访谈类等;另一类为非创作类(再现性的)节目,如:新闻、科教、体育、纪实类等。本文把范围框定在创作类节目,它们大多数是在演播室(这一特定的空间环境)内完成制作的,以物质形式作为被摄对象,其形态不是人物,就是景物。通常情况下,我们将这些造型因素,分归于场景、灯光、道具、效果、服装、化妆六大部分,统称为电视美术。   节目的质量大致可分为内容质量和技术质量两方面,而技术质量又可分为视频质量和音频质量。视频质量一般是指图像或画面的质量。图像质量主要由四大因素决定:一,编导的把控;二,摄像师的拍摄;三,空间环境的布置;四,传输接收和显示。这里所言的空间环境,实际上就是被摄对象。   笔者结合工作经历和实践范围,仅就创作类节目中,那些将艺术作为追求方向、将艺术性作为重要组成因素的节目,其美术设计应如何注重整体效果,进而提高图像质量,做初步的论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论述的电视美术的范围,主要限于演播室内以实物体现的、在实际空间中存在的各个组成部分,对虚拟的及后期的因素暂不讨论。为简明起见,编导对镜头的切换、剪辑,摄像师拍摄中的推拉摇移的运用等其他因素也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2 当前电视美术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电视美术的发展及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长期以来,在大部分节目的美术设计中,场景、灯光、道具、特效、服装、化妆这些组成部门,从设计过程上看,有些是各自为政的,相互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协作。从最终画面效果上看,场景、灯光的形式不统一,服装、化妆风格不一致,道具、特效意象不契合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而造成了视觉形象繁复堆砌、视觉语汇杂乱无序等问题。不论是创作过程还是最终的画面效果都可以说明,在电视美术工作中,即使不能说是缺失,至少也是缺乏总体统领意识和整体把握的环节。然而,这一意识,这个环节,正是创作上最为重要的。电视美术若要取得质的突破和发展,就必须在设计观念和工作程序上明确强化总体的统领和整体的把握。   3 视觉原理与特征   电视美术的创作,不是从它的各个组成部门分别完成设计之后再去合成的,而是在首先明确整体视觉意象或总体构思的情况下,再由各个组成部门去分别设计体现的。这是电视美术的属性之使然,是视觉感知的规律之使然,也是视觉艺术创作的准则之使然。   在心理学中,视知觉是一种将到达眼睛的可见光信息解释,并利用其来计划或行动的能力。视知觉包含了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大部分。在电视媒介的传播中,与语言及音乐的感知方式不同,视觉形象的感知具有“纵观统览”、“一目了然”的优势。也就是说,视知觉对时间的依赖性不是很强。视觉感知的长处,突出表现为它总是能够当场判断事物和做出反映,因此,我们常说视觉感知的组织水平和探索能力具有直接性和瞬间性,而这种属性正是表现在观看时的综合把握和总括的印象之上。换言之,视知觉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于它的整体性。对画面的感知,理所当然也具有上述的这种整体性。就画面上的形象而言,场景、灯光、道具、特效、服装、化妆等在录制空间中构成的是一个整体的画面,人们看到的,真正起作用的既不是场景、灯光、道具,也不是特效或服装,而是作为它们的整体——电视美术。   电视美术所呈现的风格面貌及形式意态,不是简单的场景加灯光加道具加特效的结果,而是全新的,是它们融合之后的效果。场景、灯光、道具、效果、服装、化妆等作为电视画面的组成部分是无法单独、直接地发挥其作用的。这就意味着,单个部分在单独观看时是好的,当其与别的部分相遇并融入整体之后,就未必仍然是好的。单个部分的意态和面貌,一旦进入到画面之中,是要“变味”的,会“变象”的。视知觉的“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决定了设计创作必须首先明确整体的形式和风格面貌,从整体形式和风格面貌出发,去明确出各个部分在进入整体之前的风格面貌,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作用、关系和取向。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视觉感知的整体性,完全不同于摄像机的机械地全盘接受,进而在屏幕上客观地再现。而是如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所说:“在观看一个物体时,我们总是主动地去探查它。视觉就像一种无形的‘手指’,运用这样一种无形的手指,我们在周围空间中运动着,我们走出好远,来到能发现各种事物的地方,我们能动它们,捕捉它们,扫描它们的表面,寻找它们的边界,探究它们的质地。”现代视觉理论,将视觉的认知水平提高到了思维的层面,认为“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并非是低级的,具备了思维的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视觉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组织性,在观看中,视觉思维是通过选择和组织去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理解并获得意义的。 在人们的观念中,景物总是作为传达内容精神重要的视觉语汇而存在的,它与人物所传达的信息之间必定是相互关联的。在电视画面上,景物也是如此,作为人物活动的存在条件和环境,不仅是审美的、功能的,同时还是充满意义的。倘若场景、灯光、道具、特效等景物在表达之时,整体的意象不一致,寓意不统一,就无法构成清晰的视觉语汇,导致矛盾和相互抵触,所呈现的意象就会由于无序而模糊,以致无法理解,因而成为不具意义和没有价值的视觉信息,从而被视知觉的选择机能忽略或过滤出去。   如果要清晰明确地表述出景物的意义,那么就要从确定综合的整体意象出发,而不是从局部着手再去综合,必须使画面上那些被看之物——空间环境——它们的表达,遵照视知觉自身的组织原理和选择机制,这样才能使所要表达的意义被观众真正有效地接受和理解。   4 整体表达   统一和谐是艺术创作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在电视之中,当艺术价值成为某类或某个电视节目的追求时,它的美术设计就理应遵循统一与和谐的法则。   以电视美术目前的情况来说,应向舞台美术学习,要在设计上强化统一和整体表达的观念,健全规范的创作秩序和协作机制。当然,电视美术也有众多的优秀作品,如2005年的《奥林匹克颂》电视文艺晚会(见图1),其美术设计就是近年来在风格、样式上达到高度统一的作品。节目录制地点在太庙,并以其为背景,整个场景延续了大殿中轴对称的形式,平台的造型采用了圆形及弧形,与奥运五环的形象相呼应。设计的意象十分明确:利用大殿与五环这两个众所周知的形象符号,去传达我们伟大文明古国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相遇生辉这个主题。灯光在设计中成为贯穿全局的重要因素,将整个空间由前向后、从低至高,作一明一暗的交替隔划,以此组织起空间层次上的秩序感。灯光还确立了红、白两色为主的色彩基调,布景表面的材料,平台立面的光晕,五环的处理,道具中钢琴及传声器的安排,合唱队及演员服装的选择,都围绕着这个色彩基调展开。在此设计中,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造型上的和谐,视觉语汇的一致,正是各种手段致力于一个清晰明确意象的结果。布景、灯光、服装、化妆和道具在相似性的方式下,共同完成整个录制空间中形象的塑造、色彩的表现以及光影的变化,获得整体画面上远大于各个部分之和的表现力。   又如,《2002年度中国体育奖颁奖盛典》(见图2)的美术设计,在场景与灯光、道具与特效的协作上做得也不错,基本上实现了“荣誉殿堂、辉煌时刻”的整体构思。这个设计在造型形式上简洁明了,体现了殿堂辉煌灿烂、庄重有度的意味。与《奥林匹克颂》不同,这个设计是以对比的方式实现所需的效果。其场景以层层递进的大平台托举出垂直的立面以及向上的直线,弧形柔和的台阶使景片的硬折面更为突出,大面积的蓝色衬托出中央的辉煌金色。设计中,场景只是构建起造型的框架,正是在灯光的作用下使灰色获得了金属般的光泽,使立面景的曲折变化获得了充实的力度感。在此,光色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然而,灯的效用也是以布景、道具和烟雾效果为支撑和媒介的。比如:景物的灰色为光与色的变化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倘若景物本身具有明确的色相,那么色光可选择的范围及其变化将受到很大的制约。在大道具(即奖杯的造型)从台面升起时,光束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与此同时,光束的表现力也因这个“目标”的存在,而成为“有的之矢”,其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另外,弥散在空中的烟雾对于光的作用亦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它作为介质,光束、光色将不复存在。烟雾对于整个空间氛围的烘托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在图2中,单就灯光的效果来看,并没有多少辉煌灿烂之感,从面积上说,冷调的蓝色是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央的金色只是窄窄的一条;然而,当金色与递进的台阶、上升的线条、满天的星辰以及雕像等因素共同作用之后,就在画面上创造出了辉煌的时刻。这个设计作品之所以成功,并不在于它是否真实地再现了某个宏大气派的殿堂或某个金碧辉煌的大厅,而在于它以统一的整体画面,创造出节目所要表达的“荣誉殿堂”的意象和精神。   电视美术既非只是场景,也非只是灯光,也不仅仅是服装与化妆;线条和形状是它的框架,形象和色彩是它的语言,肌理和效果是它的表情,区域和路径是它的实质,形式和风格是它的精髓,它是一个各要素互为作用、互为依托的有机的整体。   5 风格与个性   在设计工作中,还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每个人的理解力及表达方式总是与他人有所差异。同样,电视美术的设计师们,即便是在对某一意图理解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在各自运用具体的形象去表达时,亦会因为个性、能力及习惯的不同,而在作品风格、面貌上看起来相去甚远。基于这一事实,电视美术的创作亦需要在一个明确的风格、形式之下,以一种统一的视觉语汇去完成视觉意义的表达。   美术与美术设计,在创作上存在最为基本的区别:前者是以个人的、独立的方式来完成作品,后者总是要依靠集体的合作方能完成。因而,就后者而言,个人价值的真正体现取决于它能否与整体相一致。在电视美术中,设计师个性的表现要认同创作集体确认的整体意象之所在,要服从整体画面的风格、特征的取向。再则,美术设计都是为了某个节目或某项任务而存在的,这就意味着设计总是有前提的,它具有从属性,总要遵从其主体的宗旨和精神,总是要与内容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相协调统一。从这个层面来说,美术设计的创作,其表达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并不是自我,不是设计师的个性,而是其主体(节目)的精神。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单凭自律显然并不可靠,应当像交响乐团那样统一于指挥的统领,在一个明确的意象之下去发挥乐手的个性和所长。在电视美术的创作上也应当确立自己的“指挥”——整体设计,从而确保其各个部分在屏幕画面上达到视觉意义上的“和声效果”。   6 多元化发展   当今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给电视美术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从体现手段上看,电视美术已演化成数字(虚拟)与实体(物质)两大类型。大面积显示屏(以LED为主流)的运用和发展,视频图像及投影技术的提高,使电视美术在录制空间中的表现手段得到新的拓展,并已形成新的组成部分。另外,当今电视美术的发展还呈现出虚实方式并举、多种手段互为渗透的趋势。这些新方式、新手段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视觉信息及视觉样式。然而,在不少节目中,屏幕上的画面效果告诉我们,在这些新部分加入新手段拓展的同时,让原本就缺乏整体协调的问题更为突显、更为复杂。   不论是视知觉的整体性,视觉艺术和创作设计上的统一法则,个性和主观因素所引起的认识和表达的差异,还是电视美术体现手段的拓展、方式的变化,以及发展的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求明确、强化电视美术设计的整体构思和总体统领。要将各个部分的表达,建立在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将那些视觉因素统一在和谐一致的前提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视美术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语汇的清晰性,促使电视美术实现实质性的进步,进而提升电视画面和图像意义上的整体质量,乃至电视节目的总体质量和品质。

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电视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电视新闻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建立电视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  目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至少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电视新闻编辑学的专著问世。理论界与电视实践之间的隔膜,也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研究者。因为,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对于以形、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新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电视新闻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识“庐山真面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个人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认识的高低、理解的深浅自然也就不一样。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摄像师呢?对于画面的讲究不亚于一个严肃的画家。他们在本岗位上都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但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   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而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电视屏幕上的形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概括地说,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二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枣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前期:组织、指导。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中期:编辑、制作。这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拍摄了画面(含现场声),编写了文字稿(含字幕设计),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镜头的剪辑;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画面的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   这些繁琐的工作,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可以这样形容,诸多工作就像宫商角羽徵,各自发出应该发出的音响,才能构成一首完美的乐曲。   后期:控制、指挥。这里所说的控制,指的是对新闻播出过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称之为导播。在直播式节目,播出过程是最紧张的时刻,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发布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波进入电视的时代,外采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担任导播任务的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计算、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位置切入。 三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例如,大纲中列有某记者上午10时采访香港客人访问武汉的消息;而在12时或晚些时候的节目单中,则会清楚地写上拟就的稿件题目,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名字、消息的长度以及在第几条播出,该节目编辑带的序号等。   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   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   电视的版面,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说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连续性有时还表现为,同一题材的不同角度,某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时都可以将记者在现场播报的信息编排到整块节目的某一空间。   一般说来,在一天的最后一个时段新闻中,编辑不妨将当日发生的重要事件,回顾一番,评述一番。值晚班的记者针对一些有社会影响的消息对受众反响的采访,在这个时段里播出是十分贴切的选择。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抱怨,摄制的许多素材,白白地浪费;在电视新闻实现滚动播出后,这种抱怨,就会减少,因为,那些未能采用的素材很可能由编辑排到另一个节目单中。 编辑应该具备这样的功夫:将超过既定播出长度的节目缩短,将达不到播出长度的节目延长。对庞杂的素材进行合理提炼,从剩余的材料发现“精华”,当然其中需要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的鼎力配合。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新闻先抢发消息,来不及配制图像或制作“成套新闻”的,就采用“独白式报道”(记者拿话筒在现场直接播报),或者根据电传文字稿由节目主持人口播。在播发消息的同时,最好预报一下在什么时间播出相关的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现场直播等。这种方法,专业术语称之为“立体式报道”,即轻重武器同时“攻击”目标。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电视新闻的编排可以根据原料和佐料的供应情况随时修订“菜单”(节目单),同时可以一菜几吃(一个新闻事件分期传播);也可以玩特殊的拼盘,同样的原料做出不同的菜来(多种电视宣传手段一起上),这些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 四   在了解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普遍原理后,并不意味着我们掌握了“编排”这门学问。换句话说,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电视新闻编排中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   “艺术”地进行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讲,有益于适应受众“心理”,而受众“心理”则规范着“艺术”行为。报纸的受众是读者,因此,它的版面结构更多地考虑“空间”的规划;而电视接受者是观众,对于时间的认同,则是至关重要的。   报纸率先问世,它将“空间存在形式”的编排“艺术”转嫁给“时间存在形式”的电视。若干年后,这种沿袭仍然留有痕迹,最突出的表现在忽视了电视形、声兼备的特性和不可重复阅读的局限,忽视了“时间”可以创造出“节奏”的优势。   让我们先看看头条的选择。电视的头条从时间上看,最先播出的那一条,或者说列在节目单第一条的自然就是头条。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最重要的”。   报纸认为的“最重要”并不能代表电视的看法。比如,一篇“社论”,一位领导人重要讲话,一些典型经验,报纸将其摆在头条无可非议,而电视则不然。我认为,电视新闻编辑在确立时段新闻“头条”时,至少要把握以下一些原则:   1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重要的”。有些消息,从内容看是重要的,但当天的报纸已刊出,电视就不应该视为“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它曾经引人注意过;有些消息,虽然题材重大,但时过境迁,记者无法拍摄第一现场,也不应视为“重要”,因为它未能体现电视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所谓“最引人注目”,对电视来说,就是“最新的、来自事件现场的报道”。   2最重要的并不一定就在头条播发。[美]特德.怀特等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将电视新闻节目想象成“一系列的山峰和峡谷”。他说“每次新闻广播都要用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突发性的新闻做头条,即从高峰开始”。这一想法当然是合理的,但如果“新闻节目表越往后,新闻的紧近性和新闻价值也就越小”,那么观众就会索然无味地关掉电视机或另换频道。因此,应该找到一个办法,让观众感到每个时段新闻中随时都可能有“高潮”发生。目前广泛采用的“本台最新消息”或“本台记者刚刚发回的报道”就属于这种“办法”之一。实际上,在实现“直播”后,有时也很难将最重要的摆在“头条”,只好“头条”屈居其他位置了。   3要随时变换编排方式。一成不变的编排节目,会让观众厌烦,也会让观众忽略既定收看时间以外的节目。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例,前20-25分钟,是国内新闻,后10-5分钟是国际新闻,而国内新闻,常规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这种格式,多少年不变,毫无疑问对收视率有所影响。  “山峰、峡谷、山峰、峡谷”这是一种编排法;“峡谷、山峰、峡谷、山峰”这也是一种编排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新招应该经常推出。当然,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什么样的内容,确定什么样的编排方式,就不会使人觉得故弄玄虚。   电视编排“艺术”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蕴含在相对时空中的“节奏”。   特德.怀特说:“节奏意味着新闻节目要保持流畅,不能迟滞或令人厌烦。”在具体操作上,他认为“要将录像新闻和口播新闻恰当地混排。”   “混排”只是最简单地形成“节奏”的方法,“节奏”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编辑工作的方面。   从小的方面讲,如“成套新闻”、“现场报道”的剪辑技巧;一条重要新闻配发评论的长短、风格等,都需要考虑到“节奏”。试想一下,如果一条“成套新闻”的长度为1分20秒,而前面1分钟是录像加解说,后20秒是现场采访,能不给人以头重脚轻之感吗?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与新闻的联结,每一时段节目的段落也受“节奏”的影响。同样是三条长消息,连在一起发,就会使人觉得疲倦,换一种排法,在三条长新闻插入两条短消息,就会张弛得当(有时由节目主持人利用串联词间隔也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   此外,报纸排版中许多有益的经验我们也要吸取。比如,集纳式报道枣将同一类型的消息连缀到一起,形成相应的声势;对比式编排枣将正反两类有关联的消息对应,显示出鲜明的褒贬色彩;穿插式汇编枣选取甲乙或更多消息中的共同点或不同点进行综述,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等等。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成规;有成就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五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除了必须有其他新闻媒介的编辑相同的思想、文化素质,还需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呢?   第一,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第二,要有组织、协调能力。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每天都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话,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发布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第三,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了。   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第四,要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电视新闻的播发有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那么,便要求编辑迅速作出反应,是否发、如何发,都须在短时间内决定。需要表明编辑部看法的述评部分,如果来不及写稿,则由编辑拟定腹稿向节目主持人转述,而后,直接见诸屏幕。   第五,要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电视新闻飞入千家万户,千家万户都可以介入电视新闻中来。“双向传递”的实现,更要求我们的编辑成为社会活动家。   经验告诉我们,同社会各个层面接触得越多,越能及时获取新闻信息。这对于编辑们制定报道计划、编写播出大纲是极为有益的。   以上五个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衡量一位编辑能否胜任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尺度,但是,我们千万不能用“基本技能”来涵盖一切。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不可没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献精神;不可没有“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不可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可没有“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

这也可以写成论文啊,写个说明就可以了。有电路图就可以分析,我经常分析这种电路。其实电视机的电路基本一样。

电视原理与技术论文选题

(1)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这个就是写一下这个技术在现实领域的应用会带来怎样的便利或者好处多吹一下研究这个课题是多么的有用,多么的重要 (2) 选题研究现状: 就是列举一下前人已经写出的著作(越多越好,把表格添满),还有这个技术目前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还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等等(3)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 等):基本思路就是用语言叙述一下你的论文逻辑;框架就是把你的这个提纲列举一下;主要研究方式、方法就是写总结论文或者实验调查报告或者社会调查报告,本课题方式也就是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写总结论文。 本科生的话,尽可能的多写把表格添满、语句通顺,无逻辑错误也就OK了。关键是论文要写的用心一些,答辩时候就比较省事。开题报告没有空白项就可以,一般没听说哪个老师对这个会十分注意抓住不放的。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的,因为你已经把论文都写好了,开题报告什么意思?是指你对这个课题找了哪些资料,有些什么样的准备,你看你都把内容写出来了,开题报告就是你论文的缩写,这个别人也不好帮你,因为开题报告里面的内容必须和你论文的内容相照应的,答辩时老师要看着你的开题报告提问你,所以还是自己动手缩写一下,不要着急,你就剩一小部分工作了,我现在也在写论文,所以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本文作者王军先生,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抗干扰技术重点实验室助教、硕士;吴军蹄女士,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3 视频压缩标准  视频编码标准主要由ITU-T和ISO/IEC开发。前者已经发布了视频会议标准H261、 H262、 H263,并且准备进行远期编码标准H263L的开发,以期望获得更大的编码效率。ISO/IEC的标准系列是大家熟悉的MPEG家族。包括:  (1)MPEG-1(1988~1992),可以提供最高达5Mbps的数字视频,只支持逐行扫描;  (2)MPEG-2(1990~1994),支持的带宽范围从2Mbps到超过20Mbps,MPEG-2后向兼容MPEG-1,但增加了对隔行扫描的支持,并有更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3)MPEG-4(1994~1998),支持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是基于视频对象的编码标准,通过对象识别提供了空间的可伸缩性;  (4)MPEG-7(1996~2000),是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与前述标准集中在音频/视频内容的编码和表示不同,它集中在对多媒体内容的描述。  除了上述通用标准外,还存在很多专用格式,比较流行的有:C-Cube的M-JPEG、Intel的IVI(tm)(Indeo Video Interactive)、Apple的QuickTime(tm)、Microsoft的 Media Player(tm)和RealNetworks的RealPlayer(tm)。  二 数字视频传输  根据承载网络的变化和视频服务的区别,可以将数字视频的传输分为四类:数字电视、宽带视频通信、Internet视频流通信、蜂窝移动视频通信。  虽然这四种通信体系下对视频通信的协议和服务有不同的要求,但对于实时应用下述几点是必须满足的:(1)传输必须限制在一定时限内完成;(2)必须对端到端的抖动建议限制;(3)必须有相应的同步机制;(4)在分组网络中应当有较高的优先级。  1 数字电视广播  欧洲走在了全球DVB开发最前面,将其采纳为数字电视DTV的标准;在美国,ATSC采用了HDTV;在亚太地区,日本采用了基于DVB和ATSC的ISDB-T,澳大利亚采用了DVB,韩国则采用了ATSC标准,我国也在制定数字电视的标准,并进行了现场试验。下面我们以欧洲的DTV标准为主分别介绍DTV系统规范和传输技术。  DTV系统规范  根据传输系统的不同,DTV系统分为三类:陆基系统 DTV-T、卫星系统 DTV-S、有线系统 DTV-C。这三类DTV系统虽然各有不同,但也有公共的特性,MPEG-2视频和音频编码系统是所有DTV系统的基础。系统采用MPEG-2将数据压缩并组装成分组,称为净荷。对净荷采用Reed-Solomon前向纠错编码,降低信号传输中引入的误码。  卫星系统采用单载波信号,采用外部编码的同时,内部加入了打孔卷积编码,从而又增加了一层误码纠错能力,根据带宽的变化和采用的特定设备,编码数据是可调整的,信号采用QPSK方式调制。  陆基系统联合使用码正交频分复用 COFDM或者QPSK或QAM进行射频调制,采用了和卫星系统相似的打孔卷积编码。  有线系统采用了QAM调制方案,不需要附加的内部编码来降低误码,系统优化采用64-QAM。   DTV系统传输结构  DTV系统广播和接收的基本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1)信源编码和压缩子系统,通过ADC接受模拟视频和音频信号并将其转换成数字比特流,然后通过MPEG-2进行压缩,并加入控制和辅助数据;  (2)服务复用和传递子系统,复用将视频和音频及辅助数据流联合构成长188字节的分组,并加上标记,分组构成单个数据流,采用MPEG-2传递系统语法控制这些复用任务;  (3)传输子系统,包括对复用数据流的信道编码和调制。  2 宽带视频通信  这里讨论的宽带视频通信主要是指基于宽带核心网络和宽带接入技术的MPEG-2视频通信。为了满足实时视频通信对带宽的需求,核心网络通常采用宽带光纤网络,可以是ATM或者基于MPLS的宽带IP与ATM的结合,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的方法有光纤到户、光纤到楼双绞线到户及ADSL,最近也提出了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通常,来自多个链路的数据业务在数字用户线路接入复用器(DSLAM)汇总。DSLAM将ATM业务路由到家中的ADSL接收器单元,同时,滤掉低频段的旧电话业务POTS 。在MPEG-2视频的情形下,ATM边界设备减轻信元的时延抖动的能力至关重要。ATM必须应付数据传输的需要并提供管理每个视频流的功能,特别要满足按序提取视频分组的要求。为了补偿网络传输延时,ATM网络边界设备必须精心设计以处理MPEG交换和抖动管理。本地MPEG-2视频流通过数字视频广播异步串行接口传输。ATM边界设备将MPEG-2多节目传输流(MPTS)或单节目传输流(SPTS)拆解到节目层并最终到分组标记(PID)层。在PID层,不同的节目流可以重新排序并复用进另外的MPTS。在ATM边界接收端,另外的边界设备管理ATM信元流,并重构SPTS或MPTS。本地的服务分布网络负责在本地的UTP网络分发视频内容。功能强大的MPEG-2压缩算法结合智能的ATM边界设备允许最后接入利用DSL技术作为视频分发的接入机制。(未完待续)  相关信息:  前言  数字视频产品需求近些年出现猛增。主流应用包括视频通信、安全监控与工业自动化,而最热门的要算娱乐应用,如 DVD、HDTV、卫星电视、高清 (HD) 机顶盒、因特网视频流、数码相机与 HD 摄像机、视频光盘库 (video jukebox)、高端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器、DLP)以及个人摄像机等。众多精彩的新应用目前也处于设计或前期部署中,例如针对家庭与手持设备及地面/卫星标准(DVB-T、DVB-H、DMB)的高清 DVD(蓝光/HD-DVD)和数字视频广播、高清视频电话、数码相机以及 IP 机顶盒。由于手持终端计算能力的提高以及电池技术与高速无线连接的发展,最终产品的移动性与集成性也在不断提高。  视频压缩是所有令人振奋的、新型视频产品的重要动力。压缩-解压(编解码)算法可以实现数字视频的存储与传输。典型的编解码器要么采用行业标准,如 MPEG2、MPEG4、H264/AVC 与 AVS,要么采用专有算法,如 On2、Real Video、Nancy与Windows Media Video (WMV) 等。WMV 是个例外——它最初是微软公司的专有算法,而现在则以 VC-1 的新名称在业界实现了标准化。编解码技术在过去十年中不断改进。最新的编解码技术(H264/AVC 与 VC-1)代表着第三代视频压缩技术。这两种编解码技术利用如可编程 DSP 与ASIC 等低成本 IC 的处理能力,都能够达到极高的压缩比。不过,为具体应用选择正确的编解码器并优化其实时处理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最佳的设计必须权衡压缩效率及可用的计算能力。此外,如何在计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最佳压缩效率也是一门大学问。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概述视频编码的主要概念,同时介绍传统压缩标准。然后我们重点介绍其中包括 H264/AVC、WMV9/VC-1与AVS 等在内的最新编解码技术的功能,此外,还将深入探讨压缩能力与复杂性之间的权衡。最后,讨论市场中可能会影响主流视频编解码器未来的实时处理与主要趋势。  数字视频的主要挑战在于原始或未压缩的视频需要存储或传输大量数据。例如,标准清晰度的 NTSC 视频的数字化一般是每秒 30 帧速率,采用 4:2:2 YcrCb 及 720(480,其要求超过 165Mbps 的数据速率。保存 90 分钟的视频需要 110GB 空间,或者说超过标准 DVD-R 存储容量的 25 倍。即使是视频流应用中常用的低分辨率视频(如:CIF:352x288 4:2:0、30 帧/秒)也需要超过 5Mbps 的数据速率,这是 ADSL 或 3G 无线等宽带网络速度的许多倍。目前的宽带网可提供 1~10Mbps 的持续传输能力。显然数字视频的存储或传输需要采用压缩技术。  视频压缩的目的是对数字视频进行编码——在保持视频质量的同时占用尽可能少的空间。编解码技术理论依据为信息理论的数学原理。不过,开发实用的编解码技术需要艺术性的精心考虑。   压缩权衡  在选择数字视频系统的编解码技术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主要因素包括应用的视频质量要求、传输通道或存储介质所处的环境(速度、时延、错误特征)以及源内容的格式。同样重要的还有预期分辨率、目标比特率、色彩深度、每秒帧数以及内容和显示是逐行扫描还是隔行扫描。压缩通常需要在应用的视频质量要求与其他需求之间做出取舍。首先,用途是存储还是单播、多播、双向通信或广播?对于存储应用,到底有多少可用的存储容量以及存储时间需要多久?对于存储之外的应用,最高比特率是多少?对于双向视频通信,时延容差或容许的端到端系统延迟是多少?如果不是双向通信,内容需要在脱机状态提前完成编码还是需要实时编码?网络或存储介质的容错能力如何?根据基本目标应用,不同压缩标准以不同方式处理这些问题的权衡。  另一方面是需要权衡编解码实时处理的成本。如 H264/AVC 或 WMV9/VC-1等能够实现较高压缩比的新算法需要更高的处理能力,这会影响编解码器件的成本、系统功耗以及系统内存。   标准化机构  在视频编解码技术定义方面有两大标准机构。国际电信联盟 (ITU) 致力于电信应用,已经开发了用于低比特率视频电话的 H26x 标准,其中包括 H261、H262、H263 与 H264;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主要针对消费类应用,已经针对运动图像压缩定义了 MPEG 标准。MPEG 标准包括 MPEG1、MPEG2 与 MPEG4。图 1 说明了视频编解码标准的发展历程。  MPEG 与 ISO 根据基本目标应用往往做出稍有不同的取舍。有时它们也会开展合作,如:联合视频小组 (JVT),该小组定义了 H264 编解码技术,这种技术在 MPEG 系列中又被称为 MPEG4-Part 10 或 MPEG4 高级视频编解码 (AVC)。我们在本文中将这种联合标准称为 H264/AVC。同样,H262 对应 MPEG2,而 H263 基本规范类 (Baseline Profile) 技术在原理方面与 MPEG4 简单类 (Simple Profile) 编解码技术存在较多重复。  标准对编解码技术的普及至关重要。出于规模经济原因,用户根据可承受的标准寻找相应产品。由于能够保障厂商之间的互操作性,业界乐意在标准方面进行投资。而由于自己的内容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命周期及广泛的需求,内容提供商也对标准青睐有加。尽管几乎所有视频标准都是针对少数特定应用的,但是在能够适用的情况下,它们在其他应用中也能发挥优势。  图1:ITU 与 MPEG 标准的发展历程 [10]  为了实现更好的压缩及获得新的市场机遇,ITU 与 MPEG 一直在不断发展压缩技术和开发新标准。中国最近开发了一种称为 AVS 的国家视频编码标准,我们在后面也会做一介绍。目前正在开发的标准包括 ITU/MPEG 联合可扩展视频编码 (Joint Scalable Video Coding)(对 H264/ AVC 的修订)和MPEG 多视角视频编码 (Multi-view Video Coding)。另外,为了满足新的应用需求,现有标准也在不断发展。例如,H264 最近定义了一种称为高精度拓展 (Fidelity Range Extensions) 的新模式,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如专业数字编辑、HD-DVD 与无损编码等。  除了 ITU 与 ISO 开发的行业标准以外,还出现了几种专用于因特网流媒体应用、广受欢迎的专有解决方案,其中包括 Real Networks Real Video (RV10)、Microsoft Windows Media Video 9 (WMV9) 系列、ON2 VP6 以及 Nancy。由于这些格式在内容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专有编解码技术可以成为业界标准。2003 年 9 月,微软公司向电影与电视工程师学会 (SMPTE) 提议在该机构的支持下实现 WMV9 位流与语法的标准化。该提议得到了采纳,现在 WMV9 已经被 SMPTE 作为 VC-1 实现标准化。   视频编码原理  我们感兴趣的所有视频标准都采用基于模块的处理方式。每个宏模块一般包含 4 个 8(8 的光度块和 2 个 8(8 的色度块(4:2:0 色度格式)。视频编码基于运动补偿预测(MC),变换与量化及熵编码。图 2 说明的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运动补偿的视频编解码技术。在运动补偿中,通过预测与最新编码的("参考")视频帧处于同一区域的视频帧中各宏模块的像素来实现压缩。例如,背景区域通常在各帧之间保持不变,因此不需要在每个帧中重新传输。运动估计 (ME) 是确定当前帧——即与它最相似的参考帧的 16(16 区域中每个 MB 的过程。ME 通常是视频压缩中最消耗性能的功能。有关当前帧中各模块最相似区域相对位置的信息("运动矢量")被发送至解码器。  MC 之后的残差部分分为 8(8 的模块,各模块综合利用变换编码、量化编码与可变长度编码技术进行编码。变换编码(如:离散余弦变换或 DCT)利用残差信号中的空间冗余。量化编码可以消除感知冗余 (perceptual redundancy) 并且降低编码残差信号所需要的数据量。可变长度编码利用残差系数的统计性质。通过 MC 进行的冗余消除过程在解码器中以相反过程进行,来自参考帧的预测数据与编码后的残差数据结合在一起产生对原始视频帧的再现 。  图 2:标准运动补偿视频编码  在视频编解码器中,单个帧可以采用三个模式中的一个进行编码 —— 即 I、P 或 B 帧模式(见图 3)。几个称为 Intra (I) 的帧单独编码,无需参考任何其他帧(无运动补偿)。某些帧可以利用 MC 编码,以前一个帧为参考(前向预测)。这些帧称为预测帧 (P)。  B 帧或双向预测帧通过之前的帧以及当前帧的后续帧进行预测。B 帧的优势是能够匹配堵塞在采用前向预测的上一帧中的背景区域。双向预测通过平衡前向及后向预测可以降低噪声。在编码器中采用这种功能会要求更多处理量,因为必须同时针对前向及后向预测执行 ME,而这会明显使运动估计计算需求加倍。为了保存两个参考帧,编码器与解码器都需要更多内存。B 帧工具需要更复杂的数据流,因为相对采集及显示顺序而言,帧不按顺序解码。这个特点会增加时延,因此不适合实时性较高的应用。B 帧不用于预测,因此可以针对某些应用进行取舍。例如,在低帧速应用中可以跳过它们而不会影响随后 I 与 P 帧的解码。  图3:I、P 与 B 帧间预测图示   传统视频编码标准  H261  ITU 编制的 H261[2] 标准是第一个主流视频压缩标准。它主要针对双工视频会议应用,是为支持 40kpbs~2Mbps 的 ISDN 网络而设计的。H261 支持 352(288 (CIF) 及 176(144 (QCIF) 分辨率,色度分辨率二次采样为 4:2:0。由于可视电话需要同步实时编解码,因此复杂性设计得较低。由于主要用于对延迟敏感的双向视频,因此 H261 仅允许采用 I 与 P 帧,而不允许 B 帧。  H261 采用基于块的 DCT 进行残差信号的变换编码。DCT 把像素的每个 8(8 块映射到频域,产生 64 个频率成分(第一个系数称为 DC,其他的称为 AC)。为了量化 DCT 系数,H261 在所有 AC 系数中采用固定的线性量化。量化后的系数进行行程编码,其可以按非零系数描述量化的频率,后面跟随一串零系数,在最后一个非零值之后以块代码结束。最后,可变长度编码 (Huffman) 将运行级别对 (run-level pair) 转换成可变长度编码 (VLC),其比特长度已针对典型概率分布进行过优化。  基于标准块的编码最终产生模块化视频。H261 标准利用环路滤波避免这种现象。在模块边缘采用的简单 2D FIR 滤波器用于平滑参考帧中的量化效应。必须同时在编码器及解码器中精确地对每个比特应用上述滤波。  MPEG-1  MPEG-1[3] 是 ISO 开发的第一个视频压缩算法。主要应用是数字媒体上动态图像与音频的存储与检索,如速率为 15Mbps、采用 SIF 分辨率(352(240 - 97fps 或者 352(288 - 25 fps)的VCD。MPEG-1 与 H261 相似,不过编码器一般需要更高的性能,以便支持电影内容的较高运动性而不是典型的可视电话功能。  与 H261 相比,MPEG1 允许采用 B 帧。另外它还采用自适应感知量化,也就是说,对每个频段采用单独的量化比例因子(或等步长),以便优化人们的视觉感受。MPEG-1 仅支持逐行视频,因此新标准——MPEG2 已经开始做出努力,同时支持分辨率及比特率更高的逐行与隔行视频。  MPEG-2/H262  MPEG-2[4] 专门针对数字电视而开发,很快成为了迄今最成功的视频压缩标准。MPEG-2 既能够满足标准逐行视频的需求(其中视频序列由一系列按一定时间间隔采集的帧构成),又能够满足电视领域常用的隔行视频的需求。隔行视频交替采集及显示图像中两组交替的像素(每组称为一个场)。这种方式尤其适合电视显示器的物理特性。MPEG2 支持标准的电视分辨率,其中包括:针对美国和日本采用的 NTSC 制式隔行 720(480 分辨率,每秒 60 场,以及欧洲和其他国家采用的PAL 制式的 720(576 分辨率,每秒 50 场。  MPEG-2 建立在 MPEG-1 基础之上,并具备扩展功能,能支持隔行视频及更宽的运动补偿范围。由于高分辨率视频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因此 MPEG-2 支持的搜索范围远远大于 MPEG-1。与之前的标准相比,它显著提高了运动估计的性能要求,并充分利用更宽搜索范围与更高分辨率优势的编码器需要比 H261 和 MPEG-1 高得多的处理能力。MPEG2 中的隔行编码工具包含优化运动补偿的能力,同时支持基于场和基于帧的预测,而且同时支持基于场和基于帧的 DCT/IDCT。MPEG-2 在 30:1 左右的压缩比时运行良好。MPEG-2 在 4-8Mbps 时达到的质量适合消费类视频应用,因此它很快在许多应用中得到普及,如:数字卫星电视、数字有线电视、DVD 以及后来的高清电视等。  另外,MPEG-2 增加了分级视频编码工具,以支持多层视频编码,即:时域分级、空域分级、SNR 分级以及数据分割。尽管 MPEG-2 中针对分级视频应用定义了相关类别 (profile),不过支持单层编码的主类 (Main Profile) 是当今大众市场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唯一 MPEG-2 类。MPEG-2 通常称为 MPEG-2 主类。  MPEG-2 解码最初对于通用处理器及 DSP 具有很高的处理要求。优化的固定功能 MPEG-2 解码器开发已问世,由于使用量较高,成本已逐渐降低。MPEG2 证明低成本芯片解决方案的供应是视频编解码标准成功和普及的关键。  H263  H263[5] 在 H261 之后得到开发,主要是为了以更低的比特率实现更高的质量。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基于普通 8Kbps 电话调制解调器的视频。目标分辨率是 SQCIF (128(96)~CIF (352(288)。其基本原理与 H261 大同小异。  H263 的运动矢量在两个方向上允许是 1/2 的倍数(“半像素”),参考图像以数字方式内插到更高的分辨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 MC 精度及压缩比。MV 可采用更大的范围。为不同方案提供许多新的选项,包括:  * 4 个运动矢量——每个块采用一个运动矢量,而非整个 MB 采用单个运动矢量。  * 3D VLC:Huffman 编码——将块结束 (EOB) 指示符与每个运行级别对结合在一起。这种功能主要用于低比特率,这时大多时候只有一、两个编码系数。  尽管存在这些功能,但是仍然很难在普通电话线上实现理想的视频质量,而且目前基于标准调制解调器的可视电话仍然是一个难题。不过,由于 H263 一般情况下可提供优于 H261 的效率,它成为了电视会议首选的算法,但是,为了兼容旧系统,仍然需要支持 H261。H263 逐渐发展成为了 H263+,其增加了可选的附件,为提高压缩并实现分组网的鲁棒性提供支持。H263 及其附件构成了 MPEG-4 中许多编码工具的核心。  MPEG-4  MPEG-4[6] 由 ISO 提出,以延续 MPEG-2 的成功。一些早期的目标包括:提高容错能力以支持无线网、对低比特率应用进行更好的支持、实现各种新工具以支持图形对象及视频之间的融合。大部分图形功能并未在产品中受到重视,相关实施主要集中在改善低比特率压缩及提高容错性上。  MPEG-4 简化类 (SP) 以H263为基础,为改善压缩增加了新的工具,包括:  * 无限制的运动矢量:支持对象部分超出帧边界时的预测。  * 可变块大小运动补偿:可以在 16(16 或 8(8 粒度下进行运动补偿。  * 上下文自适应帧内 DCT DC/AC 预测:可以通过当前块的左右相邻块预测 DC/AC DCT 系数。  * 扩展量化 AC 系数的动态范围,支持高清视频:从 H263 的 [-127:127] 到 [-2047, 2047]。  增加了容错功能,以支持丢包情况下的恢复,包括:  * 片断重同步 (Slice Resynchronization):在图像内建立片断 (slice),以便在出现错误后更快速的进行重新同步。与 MPEG-2 数据包大小不同,MPEG4 数据包大小与用于描述 MB 的比特数量脱离了联系。因此,不管每个 MB 的信息量多少,都可以在位流中按相同间隔进行重新同步。  * 数据分割:这种模式允许利用唯一的运动边界标记将视频数据包中的数据分割成运动部分和 DCT 数据部分。这样就可以实现对运动矢量数据更严格的检查。如果出现错误,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错误之处,从而避免在发现错误情况下抛弃所有运动数据。  * 可逆 VLC:VLC 编码表允许后向及前向解码。在遇到错误时,可以在下一个slice进行同步,或者开始编码并且返回到出现错误之处。  * 新预测 (NEWPRED):主要用于在实时应用中实现快速错误恢复,这些应用中的解码器在出现丢包情况下采用逆向通道向解码器请求补充信息。  MPEG-4 高级简化类 (ASP) 以简化类为基础,增加了与 MPEG-2 类似的 B 帧及隔行工具(用于Level 4 及以上级别)。另外它还增加了四分之一像素运动补偿及用于全局运动补偿的选项。MPEG-4 高级简化类比简化类的处理性能要求更高,而且复杂性与编码效率都高于 MPEG-2。  MPEG-4 最初用于因特网数据流,例如,已经被 Apple 的 QuickTime 播放器采用。MPEG-4 简化类目前在移动数据流中得到广泛应用。MPEG-4 ASP 是已经流行的专有 DivX 编解码器的基石。  工具与压缩增益  当我们查看 H261、MPEG1、MPEG2 与 H263 视频编解码技术中引入的功能时,明显可以发现几种基本技巧提供了大部分压缩增益。图 4 说明这些技巧及其相关效果。与 4 个运动矢量以及四分之一像素运动补偿等工具相比,运动补偿(整数像素与半像素)的效果显然更为突出。  图 4:基本技巧的效果:1) 无 MC;2) 增加 Skip 模式构成 CR 编码器;3) 仅允许零 MV;4) 允许整数像素 MC;5) 允许半像素 MC;6) 允许 4-MV;7) 允许四分之一像素MC。如欲了解有关详细说明,敬请参见 [7]。   H264/ MPEG4-AVC  视频编码技术在过去几年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是由 ITU 和 ISO/IEC 的联合视频小组 (JVT) 开发了 H264/MPEG-4 AVC[8] 标准。在发展过程中,业界为这种新标准取了许多不同的名称。ITU 在 1997 年开始利用重要的新编码工具处理 H26L(长期),结果令人鼓舞,于是 ISO 决定联手 ITU 组建 JVT 并采用一个通用的标准。因此,大家有时会听到有人将这项标准称为 JVT,尽管它并非正式名称。ITU 在 2003 年 5 月批准了新的 H264 标准。ISO 在 2003 年 10 月以 MPEG-4 Part 10、高级视频编码或 AVC 的名称批准了该标准。  H264/AVC 在压缩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一般情况下达到 MPEG-2 及 MPEG-4 简化类压缩效率的大约 2 倍。在 JVT 进行的正式测试中 [9],H264 在 85 个测试案例中有 78% 的案例实现 5 倍以上的编码效率提高,77% 的案例中达到 2 倍以上,部分案例甚至高达 4 倍。H264 实现的改进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如:  * 600Kbps 的 VHS 品质视频。可以通过 ADSL 线路实现视频点播。  * 高清晰电影无需新的激光头即可适应普通 DVD。  H264 标准化时支持三个类别:基本类、主类及扩展类。后来一项称为高保真范围扩展 (FRExt) 的修订引入了称为高级类的 4 个附加类。在初期主要是基本类和主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基本类降低了计算及系统内存需求,而且针对低时延进行了优化。由于 B 帧的内在时延以及 CABAC 的计算复杂性,因此它不包括这两者。基本类非常适合可视电话应用以及其他需要低成本实时编码的应用。  主类提供的压缩效率最高,但其要求的处理能力也比基本类高许多,因此使其难以用于低成本实时编码和低时延应用。广播与内容存储应用对主类最感兴趣,它们是为了尽可能以最低的比特率获得最高的视频质量。  尽管 H264 采用与旧标准相同的主要编码功能,不过它还具有许多与旧标准不同的新功能,它们一起实现了编码效率的提高。图 5 的编码器框图总结了其主要差别,概述如下:  帧内预测与编码:H264 采用空域帧内预测技术来预测相邻块邻近像素的 Intra-MB 中的像素。它对预测残差信号和预测模式进行编码,而不是编码块中的实际像素。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帧内编码效率。  帧间预测与编码:H264 中的帧间编码采用了旧标准的主要功能,同时也增加了灵活性及可操作性,包括适用于多种功能的几种块大小选项,如:运动补偿、四分之一像素运动补偿、多参考帧、通用 (generalized) 双向预测和自适应环路去块。  可变矢量块大小:允许采用不同块大小执行运动补偿。可以为小至 4(4 的块传输单个运动矢量,因此在双向预测情况下可以为单个 MB 传输多达 32 个运动矢量。另外还支持 16(8、8(16、8(8、8(4 和 4(8 的块大小。降低块大小可以提高运动细节的处理能力,因而提高主观质量感受,包括消除较大的块化失真。  四分之一像素运动估计:通过允许半像素和四分之一像素运动矢量分辨率可以改善运动补偿。  多参考帧预测:16 个不同的参考帧可以用于帧间编码,从而可以改善视频质量的主观感受并提高编码效率。提供多个参考帧还有助于提高 H264 位流的容错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特性会增加编码器与解码器的内存需求,因为必须在内存中保存多个参考帧。  自适应环路去块滤波器:H264 采用一种自适应解块滤波器,它会在预测回路内

简单,电大的我可以给你发几份例文。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

电视原理与技术论文3000字

试论电视美术效果的整体呈现 【摘 要】 分析视觉原理与特征,论述电视美术整体呈现效果与场景、灯光等要素的关系,强调只有各视觉要素的表达相辅 相成、和谐一致,才能确保电视美术的整体构思和呈现效果。   【关键词】 电视美术;视觉效果;视知觉;视觉意象   文章编号: 3969/1674-012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visual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 discourse the realationship of visual effect of TV Art, scence and The author emphasized with the harmony of visual elements, TV stage designer could ensure the holistic design and effect of TV   【Key Words】TV Art; visual effect; visual principle; visual perception; optical image   1 概述   目前,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使电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视正在转变为通常意义上的传统媒体。未来的媒体格局,或许将以群雄并存、多元发展为其特点。   决定一种媒体能否生存的主要因素,要看它是否具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长处;对于电视而言,还取决于它所提供的节目内容种类的多少及节目质量的优劣。   电视节目从性质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创作类(表现性的)节目,如:综艺、竞赛、娱乐、访谈类等;另一类为非创作类(再现性的)节目,如:新闻、科教、体育、纪实类等。本文把范围框定在创作类节目,它们大多数是在演播室(这一特定的空间环境)内完成制作的,以物质形式作为被摄对象,其形态不是人物,就是景物。通常情况下,我们将这些造型因素,分归于场景、灯光、道具、效果、服装、化妆六大部分,统称为电视美术。   节目的质量大致可分为内容质量和技术质量两方面,而技术质量又可分为视频质量和音频质量。视频质量一般是指图像或画面的质量。图像质量主要由四大因素决定:一,编导的把控;二,摄像师的拍摄;三,空间环境的布置;四,传输接收和显示。这里所言的空间环境,实际上就是被摄对象。   笔者结合工作经历和实践范围,仅就创作类节目中,那些将艺术作为追求方向、将艺术性作为重要组成因素的节目,其美术设计应如何注重整体效果,进而提高图像质量,做初步的论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论述的电视美术的范围,主要限于演播室内以实物体现的、在实际空间中存在的各个组成部分,对虚拟的及后期的因素暂不讨论。为简明起见,编导对镜头的切换、剪辑,摄像师拍摄中的推拉摇移的运用等其他因素也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2 当前电视美术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电视美术的发展及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长期以来,在大部分节目的美术设计中,场景、灯光、道具、特效、服装、化妆这些组成部门,从设计过程上看,有些是各自为政的,相互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协作。从最终画面效果上看,场景、灯光的形式不统一,服装、化妆风格不一致,道具、特效意象不契合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而造成了视觉形象繁复堆砌、视觉语汇杂乱无序等问题。不论是创作过程还是最终的画面效果都可以说明,在电视美术工作中,即使不能说是缺失,至少也是缺乏总体统领意识和整体把握的环节。然而,这一意识,这个环节,正是创作上最为重要的。电视美术若要取得质的突破和发展,就必须在设计观念和工作程序上明确强化总体的统领和整体的把握。   3 视觉原理与特征   电视美术的创作,不是从它的各个组成部门分别完成设计之后再去合成的,而是在首先明确整体视觉意象或总体构思的情况下,再由各个组成部门去分别设计体现的。这是电视美术的属性之使然,是视觉感知的规律之使然,也是视觉艺术创作的准则之使然。   在心理学中,视知觉是一种将到达眼睛的可见光信息解释,并利用其来计划或行动的能力。视知觉包含了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大部分。在电视媒介的传播中,与语言及音乐的感知方式不同,视觉形象的感知具有“纵观统览”、“一目了然”的优势。也就是说,视知觉对时间的依赖性不是很强。视觉感知的长处,突出表现为它总是能够当场判断事物和做出反映,因此,我们常说视觉感知的组织水平和探索能力具有直接性和瞬间性,而这种属性正是表现在观看时的综合把握和总括的印象之上。换言之,视知觉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于它的整体性。对画面的感知,理所当然也具有上述的这种整体性。就画面上的形象而言,场景、灯光、道具、特效、服装、化妆等在录制空间中构成的是一个整体的画面,人们看到的,真正起作用的既不是场景、灯光、道具,也不是特效或服装,而是作为它们的整体——电视美术。   电视美术所呈现的风格面貌及形式意态,不是简单的场景加灯光加道具加特效的结果,而是全新的,是它们融合之后的效果。场景、灯光、道具、效果、服装、化妆等作为电视画面的组成部分是无法单独、直接地发挥其作用的。这就意味着,单个部分在单独观看时是好的,当其与别的部分相遇并融入整体之后,就未必仍然是好的。单个部分的意态和面貌,一旦进入到画面之中,是要“变味”的,会“变象”的。视知觉的“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决定了设计创作必须首先明确整体的形式和风格面貌,从整体形式和风格面貌出发,去明确出各个部分在进入整体之前的风格面貌,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作用、关系和取向。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视觉感知的整体性,完全不同于摄像机的机械地全盘接受,进而在屏幕上客观地再现。而是如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所说:“在观看一个物体时,我们总是主动地去探查它。视觉就像一种无形的‘手指’,运用这样一种无形的手指,我们在周围空间中运动着,我们走出好远,来到能发现各种事物的地方,我们能动它们,捕捉它们,扫描它们的表面,寻找它们的边界,探究它们的质地。”现代视觉理论,将视觉的认知水平提高到了思维的层面,认为“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并非是低级的,具备了思维的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视觉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组织性,在观看中,视觉思维是通过选择和组织去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理解并获得意义的。 在人们的观念中,景物总是作为传达内容精神重要的视觉语汇而存在的,它与人物所传达的信息之间必定是相互关联的。在电视画面上,景物也是如此,作为人物活动的存在条件和环境,不仅是审美的、功能的,同时还是充满意义的。倘若场景、灯光、道具、特效等景物在表达之时,整体的意象不一致,寓意不统一,就无法构成清晰的视觉语汇,导致矛盾和相互抵触,所呈现的意象就会由于无序而模糊,以致无法理解,因而成为不具意义和没有价值的视觉信息,从而被视知觉的选择机能忽略或过滤出去。   如果要清晰明确地表述出景物的意义,那么就要从确定综合的整体意象出发,而不是从局部着手再去综合,必须使画面上那些被看之物——空间环境——它们的表达,遵照视知觉自身的组织原理和选择机制,这样才能使所要表达的意义被观众真正有效地接受和理解。   4 整体表达   统一和谐是艺术创作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在电视之中,当艺术价值成为某类或某个电视节目的追求时,它的美术设计就理应遵循统一与和谐的法则。   以电视美术目前的情况来说,应向舞台美术学习,要在设计上强化统一和整体表达的观念,健全规范的创作秩序和协作机制。当然,电视美术也有众多的优秀作品,如2005年的《奥林匹克颂》电视文艺晚会(见图1),其美术设计就是近年来在风格、样式上达到高度统一的作品。节目录制地点在太庙,并以其为背景,整个场景延续了大殿中轴对称的形式,平台的造型采用了圆形及弧形,与奥运五环的形象相呼应。设计的意象十分明确:利用大殿与五环这两个众所周知的形象符号,去传达我们伟大文明古国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相遇生辉这个主题。灯光在设计中成为贯穿全局的重要因素,将整个空间由前向后、从低至高,作一明一暗的交替隔划,以此组织起空间层次上的秩序感。灯光还确立了红、白两色为主的色彩基调,布景表面的材料,平台立面的光晕,五环的处理,道具中钢琴及传声器的安排,合唱队及演员服装的选择,都围绕着这个色彩基调展开。在此设计中,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造型上的和谐,视觉语汇的一致,正是各种手段致力于一个清晰明确意象的结果。布景、灯光、服装、化妆和道具在相似性的方式下,共同完成整个录制空间中形象的塑造、色彩的表现以及光影的变化,获得整体画面上远大于各个部分之和的表现力。   又如,《2002年度中国体育奖颁奖盛典》(见图2)的美术设计,在场景与灯光、道具与特效的协作上做得也不错,基本上实现了“荣誉殿堂、辉煌时刻”的整体构思。这个设计在造型形式上简洁明了,体现了殿堂辉煌灿烂、庄重有度的意味。与《奥林匹克颂》不同,这个设计是以对比的方式实现所需的效果。其场景以层层递进的大平台托举出垂直的立面以及向上的直线,弧形柔和的台阶使景片的硬折面更为突出,大面积的蓝色衬托出中央的辉煌金色。设计中,场景只是构建起造型的框架,正是在灯光的作用下使灰色获得了金属般的光泽,使立面景的曲折变化获得了充实的力度感。在此,光色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然而,灯的效用也是以布景、道具和烟雾效果为支撑和媒介的。比如:景物的灰色为光与色的变化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倘若景物本身具有明确的色相,那么色光可选择的范围及其变化将受到很大的制约。在大道具(即奖杯的造型)从台面升起时,光束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与此同时,光束的表现力也因这个“目标”的存在,而成为“有的之矢”,其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另外,弥散在空中的烟雾对于光的作用亦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它作为介质,光束、光色将不复存在。烟雾对于整个空间氛围的烘托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在图2中,单就灯光的效果来看,并没有多少辉煌灿烂之感,从面积上说,冷调的蓝色是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央的金色只是窄窄的一条;然而,当金色与递进的台阶、上升的线条、满天的星辰以及雕像等因素共同作用之后,就在画面上创造出了辉煌的时刻。这个设计作品之所以成功,并不在于它是否真实地再现了某个宏大气派的殿堂或某个金碧辉煌的大厅,而在于它以统一的整体画面,创造出节目所要表达的“荣誉殿堂”的意象和精神。   电视美术既非只是场景,也非只是灯光,也不仅仅是服装与化妆;线条和形状是它的框架,形象和色彩是它的语言,肌理和效果是它的表情,区域和路径是它的实质,形式和风格是它的精髓,它是一个各要素互为作用、互为依托的有机的整体。   5 风格与个性   在设计工作中,还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每个人的理解力及表达方式总是与他人有所差异。同样,电视美术的设计师们,即便是在对某一意图理解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在各自运用具体的形象去表达时,亦会因为个性、能力及习惯的不同,而在作品风格、面貌上看起来相去甚远。基于这一事实,电视美术的创作亦需要在一个明确的风格、形式之下,以一种统一的视觉语汇去完成视觉意义的表达。   美术与美术设计,在创作上存在最为基本的区别:前者是以个人的、独立的方式来完成作品,后者总是要依靠集体的合作方能完成。因而,就后者而言,个人价值的真正体现取决于它能否与整体相一致。在电视美术中,设计师个性的表现要认同创作集体确认的整体意象之所在,要服从整体画面的风格、特征的取向。再则,美术设计都是为了某个节目或某项任务而存在的,这就意味着设计总是有前提的,它具有从属性,总要遵从其主体的宗旨和精神,总是要与内容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相协调统一。从这个层面来说,美术设计的创作,其表达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并不是自我,不是设计师的个性,而是其主体(节目)的精神。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单凭自律显然并不可靠,应当像交响乐团那样统一于指挥的统领,在一个明确的意象之下去发挥乐手的个性和所长。在电视美术的创作上也应当确立自己的“指挥”——整体设计,从而确保其各个部分在屏幕画面上达到视觉意义上的“和声效果”。   6 多元化发展   当今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给电视美术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从体现手段上看,电视美术已演化成数字(虚拟)与实体(物质)两大类型。大面积显示屏(以LED为主流)的运用和发展,视频图像及投影技术的提高,使电视美术在录制空间中的表现手段得到新的拓展,并已形成新的组成部分。另外,当今电视美术的发展还呈现出虚实方式并举、多种手段互为渗透的趋势。这些新方式、新手段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视觉信息及视觉样式。然而,在不少节目中,屏幕上的画面效果告诉我们,在这些新部分加入新手段拓展的同时,让原本就缺乏整体协调的问题更为突显、更为复杂。   不论是视知觉的整体性,视觉艺术和创作设计上的统一法则,个性和主观因素所引起的认识和表达的差异,还是电视美术体现手段的拓展、方式的变化,以及发展的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求明确、强化电视美术设计的整体构思和总体统领。要将各个部分的表达,建立在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将那些视觉因素统一在和谐一致的前提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视美术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语汇的清晰性,促使电视美术实现实质性的进步,进而提升电视画面和图像意义上的整体质量,乃至电视节目的总体质量和品质。

科技论文 /html/keji

苍蝇眼睛的特别之处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苍蝇停在桌面上,你用手去捕捉它时,会发现手还未落下,它早已飞离了这块“是非之地”。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苍蝇背后还长了眼睛不成?科学家通过对苍蝇眼睛的研究发现:蝇眼十分特殊,共有5只。其中3只较小的是单眼,是感觉亮度强弱的,另外2只为复眼,每只由许多六角形的视觉单位小眼组成。这众多的小眼都自成体系,有独立的光学系统和通向大脑的神经,这些小眼的视觉神经都能互相配合,既能协调一致又能独立工作。因此,蝇眼不仅有速度、高度的分辨能力,并且能从不同的方位感受视像,这也就是人们用蝇拍从背后打它也易被发现的原因。这种复眼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它能把运动的物体分成连续的单个镜头,并由各个小眼轮流“值班”。 人的眼睛是球形的,苍蝇的眼睛却是半球形的。蝇眼不能像人眼那样转动,苍蝇看东西,要靠脖子和身子转动,才能把眼睛朝向物体。苍蝇的眼睛没有眼窝,没有眼皮也没有眼球,眼睛外层的角膜是直接与头部的表面连在一起的。 从外面看上去,蝇眼表面(角膜)是光滑平整的,如果把它放在显微镜下,人们就会发现,蝇眼是由许多个小六角形的结构拼成的。每个小六角形都是一只小眼睛,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小眼。在一只蝇眼里,有3000多只小眼,一双蝇眼就有6000多只小眼。这样由许多小眼构成的眼睛,叫做复眼。 蝇眼中的每只小眼都自成体系,都有由角膜和晶维组成的成像系统,有由对光敏感的视觉细胞构成的视网膜,还有通向脑的视神经。因此,每只小眼都单独看东西。科学家曾做过实验:把蝇眼的角膜剥离下来作照相镜头,放在显微镜下照相,一下子就可以照出几百个相同的像。 科学家对蝇眼发生兴趣,在于蝇眼有许多令人惊异的功能。 如果人的头部不动,眼睛能看到的范围不会超过180度,身体背后的东西看不到。可是,苍蝇的眼睛能看到350度,差不多可以看一圈,只差后脑勺边很窄的一小条看不见。人眼只能看到可见光,而蝇眼却能看到人眼看不见的紫外光。要看快速运动的物体,人眼就更比不上蝇眼了。一般说来,人眼要用0.05秒才能看清楚物体的轮廓,而蝇眼只要0.01秒就行了。 蝇眼还是一个天然测速仪,能随时测出自己的飞行速度,因此能够在快速飞行中追踪目标。根据这种原理,目前人们研制出了测量飞机相对于地面速度的电子仪器,叫做“飞机地速指示器”,并已在飞机上试用。这种仪器的构造,简单说来就是:在机身上安装两个互成一定角度的光电接收器(或在机头、机尾各装一个光电接收器),依次接收地面上同一点的光信号。根据两个接收器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并测量当时的飞行高度,再经过电子计算机计算,即可在仪表上指示出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飞行速度了。

电视原理与技术论文题目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一、拟选论文题目:二、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要求: 引用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写出文献综述与选题书面报告,字数在3000字以上。 书面报告内容应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基本框架,主要参考文献,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等; 填好“论文选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表,连同书面报告一起交研究生院备案; 书面报告的格式见附件。三、导师对选题报告的评语(就研究生对该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情况、研究方法和手段、预期成果予以评价):四、评审小组对选题的意见(是否同意选定该课题、是否同意选题报告通过、以及对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建议;其他建议,如限期重作选题报告、终止培养建议等):五、论 文 工 作 计 划六、附件(一下为附件内容)拟选论文题目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二、国内外研究动态三、论文主要研究和基本框架四、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五、主要参考文献

你可能在准备论文答辩。你当初如何选了该论文题目,既然已经写好,那么你的思路和研究方向只有你心里明白噢,局外人是不清楚的耶。

本文作者王军先生,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抗干扰技术重点实验室助教、硕士;吴军蹄女士,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3 视频压缩标准  视频编码标准主要由ITU-T和ISO/IEC开发。前者已经发布了视频会议标准H261、 H262、 H263,并且准备进行远期编码标准H263L的开发,以期望获得更大的编码效率。ISO/IEC的标准系列是大家熟悉的MPEG家族。包括:  (1)MPEG-1(1988~1992),可以提供最高达5Mbps的数字视频,只支持逐行扫描;  (2)MPEG-2(1990~1994),支持的带宽范围从2Mbps到超过20Mbps,MPEG-2后向兼容MPEG-1,但增加了对隔行扫描的支持,并有更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3)MPEG-4(1994~1998),支持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是基于视频对象的编码标准,通过对象识别提供了空间的可伸缩性;  (4)MPEG-7(1996~2000),是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与前述标准集中在音频/视频内容的编码和表示不同,它集中在对多媒体内容的描述。  除了上述通用标准外,还存在很多专用格式,比较流行的有:C-Cube的M-JPEG、Intel的IVI(tm)(Indeo Video Interactive)、Apple的QuickTime(tm)、Microsoft的 Media Player(tm)和RealNetworks的RealPlayer(tm)。  二 数字视频传输  根据承载网络的变化和视频服务的区别,可以将数字视频的传输分为四类:数字电视、宽带视频通信、Internet视频流通信、蜂窝移动视频通信。  虽然这四种通信体系下对视频通信的协议和服务有不同的要求,但对于实时应用下述几点是必须满足的:(1)传输必须限制在一定时限内完成;(2)必须对端到端的抖动建议限制;(3)必须有相应的同步机制;(4)在分组网络中应当有较高的优先级。  1 数字电视广播  欧洲走在了全球DVB开发最前面,将其采纳为数字电视DTV的标准;在美国,ATSC采用了HDTV;在亚太地区,日本采用了基于DVB和ATSC的ISDB-T,澳大利亚采用了DVB,韩国则采用了ATSC标准,我国也在制定数字电视的标准,并进行了现场试验。下面我们以欧洲的DTV标准为主分别介绍DTV系统规范和传输技术。  DTV系统规范  根据传输系统的不同,DTV系统分为三类:陆基系统 DTV-T、卫星系统 DTV-S、有线系统 DTV-C。这三类DTV系统虽然各有不同,但也有公共的特性,MPEG-2视频和音频编码系统是所有DTV系统的基础。系统采用MPEG-2将数据压缩并组装成分组,称为净荷。对净荷采用Reed-Solomon前向纠错编码,降低信号传输中引入的误码。  卫星系统采用单载波信号,采用外部编码的同时,内部加入了打孔卷积编码,从而又增加了一层误码纠错能力,根据带宽的变化和采用的特定设备,编码数据是可调整的,信号采用QPSK方式调制。  陆基系统联合使用码正交频分复用 COFDM或者QPSK或QAM进行射频调制,采用了和卫星系统相似的打孔卷积编码。  有线系统采用了QAM调制方案,不需要附加的内部编码来降低误码,系统优化采用64-QAM。   DTV系统传输结构  DTV系统广播和接收的基本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1)信源编码和压缩子系统,通过ADC接受模拟视频和音频信号并将其转换成数字比特流,然后通过MPEG-2进行压缩,并加入控制和辅助数据;  (2)服务复用和传递子系统,复用将视频和音频及辅助数据流联合构成长188字节的分组,并加上标记,分组构成单个数据流,采用MPEG-2传递系统语法控制这些复用任务;  (3)传输子系统,包括对复用数据流的信道编码和调制。  2 宽带视频通信  这里讨论的宽带视频通信主要是指基于宽带核心网络和宽带接入技术的MPEG-2视频通信。为了满足实时视频通信对带宽的需求,核心网络通常采用宽带光纤网络,可以是ATM或者基于MPLS的宽带IP与ATM的结合,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的方法有光纤到户、光纤到楼双绞线到户及ADSL,最近也提出了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通常,来自多个链路的数据业务在数字用户线路接入复用器(DSLAM)汇总。DSLAM将ATM业务路由到家中的ADSL接收器单元,同时,滤掉低频段的旧电话业务POTS 。在MPEG-2视频的情形下,ATM边界设备减轻信元的时延抖动的能力至关重要。ATM必须应付数据传输的需要并提供管理每个视频流的功能,特别要满足按序提取视频分组的要求。为了补偿网络传输延时,ATM网络边界设备必须精心设计以处理MPEG交换和抖动管理。本地MPEG-2视频流通过数字视频广播异步串行接口传输。ATM边界设备将MPEG-2多节目传输流(MPTS)或单节目传输流(SPTS)拆解到节目层并最终到分组标记(PID)层。在PID层,不同的节目流可以重新排序并复用进另外的MPTS。在ATM边界接收端,另外的边界设备管理ATM信元流,并重构SPTS或MPTS。本地的服务分布网络负责在本地的UTP网络分发视频内容。功能强大的MPEG-2压缩算法结合智能的ATM边界设备允许最后接入利用DSL技术作为视频分发的接入机制。(未完待续)  相关信息:  前言  数字视频产品需求近些年出现猛增。主流应用包括视频通信、安全监控与工业自动化,而最热门的要算娱乐应用,如 DVD、HDTV、卫星电视、高清 (HD) 机顶盒、因特网视频流、数码相机与 HD 摄像机、视频光盘库 (video jukebox)、高端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器、DLP)以及个人摄像机等。众多精彩的新应用目前也处于设计或前期部署中,例如针对家庭与手持设备及地面/卫星标准(DVB-T、DVB-H、DMB)的高清 DVD(蓝光/HD-DVD)和数字视频广播、高清视频电话、数码相机以及 IP 机顶盒。由于手持终端计算能力的提高以及电池技术与高速无线连接的发展,最终产品的移动性与集成性也在不断提高。  视频压缩是所有令人振奋的、新型视频产品的重要动力。压缩-解压(编解码)算法可以实现数字视频的存储与传输。典型的编解码器要么采用行业标准,如 MPEG2、MPEG4、H264/AVC 与 AVS,要么采用专有算法,如 On2、Real Video、Nancy与Windows Media Video (WMV) 等。WMV 是个例外——它最初是微软公司的专有算法,而现在则以 VC-1 的新名称在业界实现了标准化。编解码技术在过去十年中不断改进。最新的编解码技术(H264/AVC 与 VC-1)代表着第三代视频压缩技术。这两种编解码技术利用如可编程 DSP 与ASIC 等低成本 IC 的处理能力,都能够达到极高的压缩比。不过,为具体应用选择正确的编解码器并优化其实时处理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最佳的设计必须权衡压缩效率及可用的计算能力。此外,如何在计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最佳压缩效率也是一门大学问。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概述视频编码的主要概念,同时介绍传统压缩标准。然后我们重点介绍其中包括 H264/AVC、WMV9/VC-1与AVS 等在内的最新编解码技术的功能,此外,还将深入探讨压缩能力与复杂性之间的权衡。最后,讨论市场中可能会影响主流视频编解码器未来的实时处理与主要趋势。  数字视频的主要挑战在于原始或未压缩的视频需要存储或传输大量数据。例如,标准清晰度的 NTSC 视频的数字化一般是每秒 30 帧速率,采用 4:2:2 YcrCb 及 720(480,其要求超过 165Mbps 的数据速率。保存 90 分钟的视频需要 110GB 空间,或者说超过标准 DVD-R 存储容量的 25 倍。即使是视频流应用中常用的低分辨率视频(如:CIF:352x288 4:2:0、30 帧/秒)也需要超过 5Mbps 的数据速率,这是 ADSL 或 3G 无线等宽带网络速度的许多倍。目前的宽带网可提供 1~10Mbps 的持续传输能力。显然数字视频的存储或传输需要采用压缩技术。  视频压缩的目的是对数字视频进行编码——在保持视频质量的同时占用尽可能少的空间。编解码技术理论依据为信息理论的数学原理。不过,开发实用的编解码技术需要艺术性的精心考虑。   压缩权衡  在选择数字视频系统的编解码技术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主要因素包括应用的视频质量要求、传输通道或存储介质所处的环境(速度、时延、错误特征)以及源内容的格式。同样重要的还有预期分辨率、目标比特率、色彩深度、每秒帧数以及内容和显示是逐行扫描还是隔行扫描。压缩通常需要在应用的视频质量要求与其他需求之间做出取舍。首先,用途是存储还是单播、多播、双向通信或广播?对于存储应用,到底有多少可用的存储容量以及存储时间需要多久?对于存储之外的应用,最高比特率是多少?对于双向视频通信,时延容差或容许的端到端系统延迟是多少?如果不是双向通信,内容需要在脱机状态提前完成编码还是需要实时编码?网络或存储介质的容错能力如何?根据基本目标应用,不同压缩标准以不同方式处理这些问题的权衡。  另一方面是需要权衡编解码实时处理的成本。如 H264/AVC 或 WMV9/VC-1等能够实现较高压缩比的新算法需要更高的处理能力,这会影响编解码器件的成本、系统功耗以及系统内存。   标准化机构  在视频编解码技术定义方面有两大标准机构。国际电信联盟 (ITU) 致力于电信应用,已经开发了用于低比特率视频电话的 H26x 标准,其中包括 H261、H262、H263 与 H264;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主要针对消费类应用,已经针对运动图像压缩定义了 MPEG 标准。MPEG 标准包括 MPEG1、MPEG2 与 MPEG4。图 1 说明了视频编解码标准的发展历程。  MPEG 与 ISO 根据基本目标应用往往做出稍有不同的取舍。有时它们也会开展合作,如:联合视频小组 (JVT),该小组定义了 H264 编解码技术,这种技术在 MPEG 系列中又被称为 MPEG4-Part 10 或 MPEG4 高级视频编解码 (AVC)。我们在本文中将这种联合标准称为 H264/AVC。同样,H262 对应 MPEG2,而 H263 基本规范类 (Baseline Profile) 技术在原理方面与 MPEG4 简单类 (Simple Profile) 编解码技术存在较多重复。  标准对编解码技术的普及至关重要。出于规模经济原因,用户根据可承受的标准寻找相应产品。由于能够保障厂商之间的互操作性,业界乐意在标准方面进行投资。而由于自己的内容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命周期及广泛的需求,内容提供商也对标准青睐有加。尽管几乎所有视频标准都是针对少数特定应用的,但是在能够适用的情况下,它们在其他应用中也能发挥优势。  图1:ITU 与 MPEG 标准的发展历程 [10]  为了实现更好的压缩及获得新的市场机遇,ITU 与 MPEG 一直在不断发展压缩技术和开发新标准。中国最近开发了一种称为 AVS 的国家视频编码标准,我们在后面也会做一介绍。目前正在开发的标准包括 ITU/MPEG 联合可扩展视频编码 (Joint Scalable Video Coding)(对 H264/ AVC 的修订)和MPEG 多视角视频编码 (Multi-view Video Coding)。另外,为了满足新的应用需求,现有标准也在不断发展。例如,H264 最近定义了一种称为高精度拓展 (Fidelity Range Extensions) 的新模式,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如专业数字编辑、HD-DVD 与无损编码等。  除了 ITU 与 ISO 开发的行业标准以外,还出现了几种专用于因特网流媒体应用、广受欢迎的专有解决方案,其中包括 Real Networks Real Video (RV10)、Microsoft Windows Media Video 9 (WMV9) 系列、ON2 VP6 以及 Nancy。由于这些格式在内容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专有编解码技术可以成为业界标准。2003 年 9 月,微软公司向电影与电视工程师学会 (SMPTE) 提议在该机构的支持下实现 WMV9 位流与语法的标准化。该提议得到了采纳,现在 WMV9 已经被 SMPTE 作为 VC-1 实现标准化。   视频编码原理  我们感兴趣的所有视频标准都采用基于模块的处理方式。每个宏模块一般包含 4 个 8(8 的光度块和 2 个 8(8 的色度块(4:2:0 色度格式)。视频编码基于运动补偿预测(MC),变换与量化及熵编码。图 2 说明的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运动补偿的视频编解码技术。在运动补偿中,通过预测与最新编码的("参考")视频帧处于同一区域的视频帧中各宏模块的像素来实现压缩。例如,背景区域通常在各帧之间保持不变,因此不需要在每个帧中重新传输。运动估计 (ME) 是确定当前帧——即与它最相似的参考帧的 16(16 区域中每个 MB 的过程。ME 通常是视频压缩中最消耗性能的功能。有关当前帧中各模块最相似区域相对位置的信息("运动矢量")被发送至解码器。  MC 之后的残差部分分为 8(8 的模块,各模块综合利用变换编码、量化编码与可变长度编码技术进行编码。变换编码(如:离散余弦变换或 DCT)利用残差信号中的空间冗余。量化编码可以消除感知冗余 (perceptual redundancy) 并且降低编码残差信号所需要的数据量。可变长度编码利用残差系数的统计性质。通过 MC 进行的冗余消除过程在解码器中以相反过程进行,来自参考帧的预测数据与编码后的残差数据结合在一起产生对原始视频帧的再现 。  图 2:标准运动补偿视频编码  在视频编解码器中,单个帧可以采用三个模式中的一个进行编码 —— 即 I、P 或 B 帧模式(见图 3)。几个称为 Intra (I) 的帧单独编码,无需参考任何其他帧(无运动补偿)。某些帧可以利用 MC 编码,以前一个帧为参考(前向预测)。这些帧称为预测帧 (P)。  B 帧或双向预测帧通过之前的帧以及当前帧的后续帧进行预测。B 帧的优势是能够匹配堵塞在采用前向预测的上一帧中的背景区域。双向预测通过平衡前向及后向预测可以降低噪声。在编码器中采用这种功能会要求更多处理量,因为必须同时针对前向及后向预测执行 ME,而这会明显使运动估计计算需求加倍。为了保存两个参考帧,编码器与解码器都需要更多内存。B 帧工具需要更复杂的数据流,因为相对采集及显示顺序而言,帧不按顺序解码。这个特点会增加时延,因此不适合实时性较高的应用。B 帧不用于预测,因此可以针对某些应用进行取舍。例如,在低帧速应用中可以跳过它们而不会影响随后 I 与 P 帧的解码。  图3:I、P 与 B 帧间预测图示   传统视频编码标准  H261  ITU 编制的 H261[2] 标准是第一个主流视频压缩标准。它主要针对双工视频会议应用,是为支持 40kpbs~2Mbps 的 ISDN 网络而设计的。H261 支持 352(288 (CIF) 及 176(144 (QCIF) 分辨率,色度分辨率二次采样为 4:2:0。由于可视电话需要同步实时编解码,因此复杂性设计得较低。由于主要用于对延迟敏感的双向视频,因此 H261 仅允许采用 I 与 P 帧,而不允许 B 帧。  H261 采用基于块的 DCT 进行残差信号的变换编码。DCT 把像素的每个 8(8 块映射到频域,产生 64 个频率成分(第一个系数称为 DC,其他的称为 AC)。为了量化 DCT 系数,H261 在所有 AC 系数中采用固定的线性量化。量化后的系数进行行程编码,其可以按非零系数描述量化的频率,后面跟随一串零系数,在最后一个非零值之后以块代码结束。最后,可变长度编码 (Huffman) 将运行级别对 (run-level pair) 转换成可变长度编码 (VLC),其比特长度已针对典型概率分布进行过优化。  基于标准块的编码最终产生模块化视频。H261 标准利用环路滤波避免这种现象。在模块边缘采用的简单 2D FIR 滤波器用于平滑参考帧中的量化效应。必须同时在编码器及解码器中精确地对每个比特应用上述滤波。  MPEG-1  MPEG-1[3] 是 ISO 开发的第一个视频压缩算法。主要应用是数字媒体上动态图像与音频的存储与检索,如速率为 15Mbps、采用 SIF 分辨率(352(240 - 97fps 或者 352(288 - 25 fps)的VCD。MPEG-1 与 H261 相似,不过编码器一般需要更高的性能,以便支持电影内容的较高运动性而不是典型的可视电话功能。  与 H261 相比,MPEG1 允许采用 B 帧。另外它还采用自适应感知量化,也就是说,对每个频段采用单独的量化比例因子(或等步长),以便优化人们的视觉感受。MPEG-1 仅支持逐行视频,因此新标准——MPEG2 已经开始做出努力,同时支持分辨率及比特率更高的逐行与隔行视频。  MPEG-2/H262  MPEG-2[4] 专门针对数字电视而开发,很快成为了迄今最成功的视频压缩标准。MPEG-2 既能够满足标准逐行视频的需求(其中视频序列由一系列按一定时间间隔采集的帧构成),又能够满足电视领域常用的隔行视频的需求。隔行视频交替采集及显示图像中两组交替的像素(每组称为一个场)。这种方式尤其适合电视显示器的物理特性。MPEG2 支持标准的电视分辨率,其中包括:针对美国和日本采用的 NTSC 制式隔行 720(480 分辨率,每秒 60 场,以及欧洲和其他国家采用的PAL 制式的 720(576 分辨率,每秒 50 场。  MPEG-2 建立在 MPEG-1 基础之上,并具备扩展功能,能支持隔行视频及更宽的运动补偿范围。由于高分辨率视频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因此 MPEG-2 支持的搜索范围远远大于 MPEG-1。与之前的标准相比,它显著提高了运动估计的性能要求,并充分利用更宽搜索范围与更高分辨率优势的编码器需要比 H261 和 MPEG-1 高得多的处理能力。MPEG2 中的隔行编码工具包含优化运动补偿的能力,同时支持基于场和基于帧的预测,而且同时支持基于场和基于帧的 DCT/IDCT。MPEG-2 在 30:1 左右的压缩比时运行良好。MPEG-2 在 4-8Mbps 时达到的质量适合消费类视频应用,因此它很快在许多应用中得到普及,如:数字卫星电视、数字有线电视、DVD 以及后来的高清电视等。  另外,MPEG-2 增加了分级视频编码工具,以支持多层视频编码,即:时域分级、空域分级、SNR 分级以及数据分割。尽管 MPEG-2 中针对分级视频应用定义了相关类别 (profile),不过支持单层编码的主类 (Main Profile) 是当今大众市场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唯一 MPEG-2 类。MPEG-2 通常称为 MPEG-2 主类。  MPEG-2 解码最初对于通用处理器及 DSP 具有很高的处理要求。优化的固定功能 MPEG-2 解码器开发已问世,由于使用量较高,成本已逐渐降低。MPEG2 证明低成本芯片解决方案的供应是视频编解码标准成功和普及的关键。  H263  H263[5] 在 H261 之后得到开发,主要是为了以更低的比特率实现更高的质量。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基于普通 8Kbps 电话调制解调器的视频。目标分辨率是 SQCIF (128(96)~CIF (352(288)。其基本原理与 H261 大同小异。  H263 的运动矢量在两个方向上允许是 1/2 的倍数(“半像素”),参考图像以数字方式内插到更高的分辨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 MC 精度及压缩比。MV 可采用更大的范围。为不同方案提供许多新的选项,包括:  * 4 个运动矢量——每个块采用一个运动矢量,而非整个 MB 采用单个运动矢量。  * 3D VLC:Huffman 编码——将块结束 (EOB) 指示符与每个运行级别对结合在一起。这种功能主要用于低比特率,这时大多时候只有一、两个编码系数。  尽管存在这些功能,但是仍然很难在普通电话线上实现理想的视频质量,而且目前基于标准调制解调器的可视电话仍然是一个难题。不过,由于 H263 一般情况下可提供优于 H261 的效率,它成为了电视会议首选的算法,但是,为了兼容旧系统,仍然需要支持 H261。H263 逐渐发展成为了 H263+,其增加了可选的附件,为提高压缩并实现分组网的鲁棒性提供支持。H263 及其附件构成了 MPEG-4 中许多编码工具的核心。  MPEG-4  MPEG-4[6] 由 ISO 提出,以延续 MPEG-2 的成功。一些早期的目标包括:提高容错能力以支持无线网、对低比特率应用进行更好的支持、实现各种新工具以支持图形对象及视频之间的融合。大部分图形功能并未在产品中受到重视,相关实施主要集中在改善低比特率压缩及提高容错性上。  MPEG-4 简化类 (SP) 以H263为基础,为改善压缩增加了新的工具,包括:  * 无限制的运动矢量:支持对象部分超出帧边界时的预测。  * 可变块大小运动补偿:可以在 16(16 或 8(8 粒度下进行运动补偿。  * 上下文自适应帧内 DCT DC/AC 预测:可以通过当前块的左右相邻块预测 DC/AC DCT 系数。  * 扩展量化 AC 系数的动态范围,支持高清视频:从 H263 的 [-127:127] 到 [-2047, 2047]。  增加了容错功能,以支持丢包情况下的恢复,包括:  * 片断重同步 (Slice Resynchronization):在图像内建立片断 (slice),以便在出现错误后更快速的进行重新同步。与 MPEG-2 数据包大小不同,MPEG4 数据包大小与用于描述 MB 的比特数量脱离了联系。因此,不管每个 MB 的信息量多少,都可以在位流中按相同间隔进行重新同步。  * 数据分割:这种模式允许利用唯一的运动边界标记将视频数据包中的数据分割成运动部分和 DCT 数据部分。这样就可以实现对运动矢量数据更严格的检查。如果出现错误,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错误之处,从而避免在发现错误情况下抛弃所有运动数据。  * 可逆 VLC:VLC 编码表允许后向及前向解码。在遇到错误时,可以在下一个slice进行同步,或者开始编码并且返回到出现错误之处。  * 新预测 (NEWPRED):主要用于在实时应用中实现快速错误恢复,这些应用中的解码器在出现丢包情况下采用逆向通道向解码器请求补充信息。  MPEG-4 高级简化类 (ASP) 以简化类为基础,增加了与 MPEG-2 类似的 B 帧及隔行工具(用于Level 4 及以上级别)。另外它还增加了四分之一像素运动补偿及用于全局运动补偿的选项。MPEG-4 高级简化类比简化类的处理性能要求更高,而且复杂性与编码效率都高于 MPEG-2。  MPEG-4 最初用于因特网数据流,例如,已经被 Apple 的 QuickTime 播放器采用。MPEG-4 简化类目前在移动数据流中得到广泛应用。MPEG-4 ASP 是已经流行的专有 DivX 编解码器的基石。  工具与压缩增益  当我们查看 H261、MPEG1、MPEG2 与 H263 视频编解码技术中引入的功能时,明显可以发现几种基本技巧提供了大部分压缩增益。图 4 说明这些技巧及其相关效果。与 4 个运动矢量以及四分之一像素运动补偿等工具相比,运动补偿(整数像素与半像素)的效果显然更为突出。  图 4:基本技巧的效果:1) 无 MC;2) 增加 Skip 模式构成 CR 编码器;3) 仅允许零 MV;4) 允许整数像素 MC;5) 允许半像素 MC;6) 允许 4-MV;7) 允许四分之一像素MC。如欲了解有关详细说明,敬请参见 [7]。   H264/ MPEG4-AVC  视频编码技术在过去几年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是由 ITU 和 ISO/IEC 的联合视频小组 (JVT) 开发了 H264/MPEG-4 AVC[8] 标准。在发展过程中,业界为这种新标准取了许多不同的名称。ITU 在 1997 年开始利用重要的新编码工具处理 H26L(长期),结果令人鼓舞,于是 ISO 决定联手 ITU 组建 JVT 并采用一个通用的标准。因此,大家有时会听到有人将这项标准称为 JVT,尽管它并非正式名称。ITU 在 2003 年 5 月批准了新的 H264 标准。ISO 在 2003 年 10 月以 MPEG-4 Part 10、高级视频编码或 AVC 的名称批准了该标准。  H264/AVC 在压缩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一般情况下达到 MPEG-2 及 MPEG-4 简化类压缩效率的大约 2 倍。在 JVT 进行的正式测试中 [9],H264 在 85 个测试案例中有 78% 的案例实现 5 倍以上的编码效率提高,77% 的案例中达到 2 倍以上,部分案例甚至高达 4 倍。H264 实现的改进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如:  * 600Kbps 的 VHS 品质视频。可以通过 ADSL 线路实现视频点播。  * 高清晰电影无需新的激光头即可适应普通 DVD。  H264 标准化时支持三个类别:基本类、主类及扩展类。后来一项称为高保真范围扩展 (FRExt) 的修订引入了称为高级类的 4 个附加类。在初期主要是基本类和主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基本类降低了计算及系统内存需求,而且针对低时延进行了优化。由于 B 帧的内在时延以及 CABAC 的计算复杂性,因此它不包括这两者。基本类非常适合可视电话应用以及其他需要低成本实时编码的应用。  主类提供的压缩效率最高,但其要求的处理能力也比基本类高许多,因此使其难以用于低成本实时编码和低时延应用。广播与内容存储应用对主类最感兴趣,它们是为了尽可能以最低的比特率获得最高的视频质量。  尽管 H264 采用与旧标准相同的主要编码功能,不过它还具有许多与旧标准不同的新功能,它们一起实现了编码效率的提高。图 5 的编码器框图总结了其主要差别,概述如下:  帧内预测与编码:H264 采用空域帧内预测技术来预测相邻块邻近像素的 Intra-MB 中的像素。它对预测残差信号和预测模式进行编码,而不是编码块中的实际像素。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帧内编码效率。  帧间预测与编码:H264 中的帧间编码采用了旧标准的主要功能,同时也增加了灵活性及可操作性,包括适用于多种功能的几种块大小选项,如:运动补偿、四分之一像素运动补偿、多参考帧、通用 (generalized) 双向预测和自适应环路去块。  可变矢量块大小:允许采用不同块大小执行运动补偿。可以为小至 4(4 的块传输单个运动矢量,因此在双向预测情况下可以为单个 MB 传输多达 32 个运动矢量。另外还支持 16(8、8(16、8(8、8(4 和 4(8 的块大小。降低块大小可以提高运动细节的处理能力,因而提高主观质量感受,包括消除较大的块化失真。  四分之一像素运动估计:通过允许半像素和四分之一像素运动矢量分辨率可以改善运动补偿。  多参考帧预测:16 个不同的参考帧可以用于帧间编码,从而可以改善视频质量的主观感受并提高编码效率。提供多个参考帧还有助于提高 H264 位流的容错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特性会增加编码器与解码器的内存需求,因为必须在内存中保存多个参考帧。  自适应环路去块滤波器:H264 采用一种自适应解块滤波器,它会在预测回路内

(1)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这个就是写一下这个技术在现实领域的应用会带来怎样的便利或者好处多吹一下研究这个课题是多么的有用,多么的重要 (2) 选题研究现状: 就是列举一下前人已经写出的著作(越多越好,把表格添满),还有这个技术目前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还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等等(3)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 等):基本思路就是用语言叙述一下你的论文逻辑;框架就是把你的这个提纲列举一下;主要研究方式、方法就是写总结论文或者实验调查报告或者社会调查报告,本课题方式也就是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写总结论文。 本科生的话,尽可能的多写把表格添满、语句通顺,无逻辑错误也就OK了。关键是论文要写的用心一些,答辩时候就比较省事。开题报告没有空白项就可以,一般没听说哪个老师对这个会十分注意抓住不放的。

电视原理与技术论文选题方向

没有要求和方向吗?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的,因为你已经把论文都写好了,开题报告什么意思?是指你对这个课题找了哪些资料,有些什么样的准备,你看你都把内容写出来了,开题报告就是你论文的缩写,这个别人也不好帮你,因为开题报告里面的内容必须和你论文的内容相照应的,答辩时老师要看着你的开题报告提问你,所以还是自己动手缩写一下,不要着急,你就剩一小部分工作了,我现在也在写论文,所以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简单,电大的我可以给你发几份例文。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标题开题摘要目录介绍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假设方法论工作安排预期结果和结果的意义暂定论文章节大纲参考文献列表各部分撰写内容标题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开题摘要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问题陈述研究的基本原理假设建议使用的方法预期的结果研究的意义目录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介绍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研究问题与假设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 索引序列
  • 电视原理与技术论文
  • 电视原理与技术论文选题
  • 电视原理与技术论文3000字
  • 电视原理与技术论文题目
  • 电视原理与技术论文选题方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