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级别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级别

发布时间: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级别

南京农业大学是211的、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高校。  南京农业大学  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之一,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官网:  行政级别  中国行政级别采用行政五级划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司厅局级、县处级、乡镇科级,各级分为正副职。中央部委的等级即平常大家所说的“国、部(省)、司、处、科”五级。除国家级以外,其他三级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地方三级行政划分。 行政级别中是没有股级的,股级是介于副科级和科员之间的,是一种习惯的称呼。

正厅级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省级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基础性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内容包括:地震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爆炸与火灾、植物灾变以及其它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危害的各类灾害。开展多种灾害学间的学术和科技成果交流,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灾害科学方面的结合,推动防灾减灾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有效减灾,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正厅级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截至2013年11月,该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等多项高水平应用研发项目。形成了地震前兆背景场、岩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城市震害预测、地震地质灾害、地震观测信息处理、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等8个特色研究方向 。2013年,该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8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2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6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政策法规研究课题8项、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类)5项、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类)8项、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2项 。截至2013年11月,有49项科研项目通过评审验收,其中地震行业科研专项1项、技术服务项目1项、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项、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21项、河北省高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防灾减灾青年科技基金6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5项。获得专利17项 。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11月,该校图书馆实体馆藏23万种,71万册,电子图书65万种,中外文期刊1800余种、报纸100余种,电子期刊等各类数据库28个 。 学术刊物 该校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的《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在地震系统和相关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刊文章被《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期刊优秀奖、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 。

学院位于河北 廊坊,归北京市管辖。电话等是北京市的:咨询电话:  学院办公室:010-61596029  招生就业处:010-61591235  学生工作处:010-61596076 开车来院路线:  1.从北京市内到八王坟上京通快速路(大约14公里)在北关环岛上京哈高速(大约11公里)从白庙收费站直行下高速,遇第一个红绿灯(燕灵路口)左转,再从第二个路口(学院街)右转,前行50米即到。  2.从京外来校,进京后经四环、五环换到京通快速路,或者经六环换到京哈高速,再按前面路线行进即可。  乘坐公共汽车来我院路线:  1.从北京火车站下车,到北京站口乘坐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2.从北京西客站下车,从西客站乘坐特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3.从北京市内乘坐地铁,到地铁1号线大望路站下车,走上地面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学院街,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校徽学院现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个数据库和2个资源搜索平台,体育场馆和设施齐全。学院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以防灾减灾类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初步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地球物理学类、仪器仪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测绘类、地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以及金融学类等16个专业类,现有2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院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和3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城市震害预测、应急科普等领域,以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应急与科考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1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建校三十多年来,学院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和谐兴校,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潜心育人,成功实现了由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大跨越、大发展。学院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校友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测专家或厅局级领导干部,为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学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拥有实验室63个,校外实习基地7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其中地震监测预测实验设备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能开出一批独具防震减灾特色的实验项目。同时,学院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节点单位,可实时享用翔实的地震监测数据。学院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种电子文献数据库、面积 13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学院30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运动场,新建的13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游泳馆和13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以及即将竣工的20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可为师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和健身条件;多次改造升级、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则促使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断朝着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更高水平迈进。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现有专职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教师200余名,在防灾减灾部分学科领域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院所台合作办学的模式不断深化,学院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引进了包括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在校任教。学院立足防震减灾事业,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以科研促教学、以服务求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项目,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200余项,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公开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500篇,被SCI、EI等收录20余篇。《防灾科技学院学报》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在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中国地震局和教育部指派,学院先后派出4批人员进行现场救援、科学考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中小学房屋破坏情况考察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学院还承担了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项目等社会服务工作。

防灾减灾学报级别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省级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基础性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内容包括:地震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爆炸与火灾、植物灾变以及其它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危害的各类灾害。开展多种灾害学间的学术和科技成果交流,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灾害科学方面的结合,推动防灾减灾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有效减灾,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本刊刊载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基础性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内容包括:地震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爆炸与火灾、植物灾变以及其它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危害的各类灾害。开展多种灾害学间的学术和科技成果交流,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灾害科学方面的结合,推动防灾减灾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有效减灾,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从事防灾治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拱学术交流的园地。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基础性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内容包括:地震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爆炸与火灾、植物灾变以及其它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危害的各类灾害。开展多种灾害学间的学术和科技成果交流,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灾害科学方面的结合,推动防灾减灾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有效减灾,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science

“我国先进制度技术发展的管理环境及其优化”,《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1期;“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4期;“主管质量及非均衡条件下的质价关系机理的讨论”,《经济学管理学前沿》,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期;“交通运输市场化经济理论分析框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年5期;“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机理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9期;“西藏的经济竞争力的变化及其与交通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增刊;“工业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11期;“产业空洞化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11期;“北京为何向电动自行车说‘不’”,《综合运输》,2002年11期;“企业成长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1期;“制度安排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作用研究”,《西藏研究》,2003年3期;“战略性贸易政策中的产业政策及其绩效”,《中国软科学》,2003年3期;“藏区交通发展与制度的关系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4期;“环境成本内部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竞争力”,《经济与管理》,2003年4期;“试论‘后非典时期’的政府危机管理”,《学术论丛》,2003年6期;“交通向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经济论坛》,2003年增刊;“公共政策框架下的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期;“北京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11月;“邮政市场引入竞争的经济学分析”,《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2期;“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实证方法研究——以西藏为例”,《凉山大学学报》,2004年2期;“精益供应及其启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2期;“中国应对WTO贸易技术壁垒的管理政策研究”,《亚洲商务论坛》,2004年会论文;“战略性贸易政策下的关税保护理论与实证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3期;“基于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的城乡收入差异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无为而治’与现代行政管理”,《晋阳学刊》,2004年4期;“基于‘链理论’的汽车产业政策链探析”,《学术论丛》,2004年6期;“对当前价格传导受阻现象的解析”,《价格月刊》,2004年11期;“汽车产业的政策链理论初探”,《经济师》,2005年1期;“汽车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1期;“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想”,《陕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1期;“浅析我国的金融制度供给”,《经济瞭望》,2005年1期;“提高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的政策选择”,《山西科技》,2005年3期;“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选择”,《太原科技》,2005年6期;“对中国汽车发展自主品牌的思考”,《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6期;“基于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中国MP3产业‘游击战’思考”,《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6期;“对中国汽车发展自主品牌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05年7期;“从产业链‘微笑曲线’看北京汽车工业的发展策略”,《改革与战略》,2005年11期;“我国汽车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北京汽车》,2005年12期;“对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学习论坛》,2006年1期;“对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学习论坛》,2006年1期;“BDA级和产业群:开拓产业机群理论新视野”,《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1期;“青藏铁路的建设与对西藏发展的影响”,《中国藏学》,2006年2期;“基于地区专业化指数的北京优势产业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年2期;“物流系统中要素冲突问题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3期;“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与提升机和产业机群效应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4期;“服务链理论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4期;“国外知识重用研究述评及新进展”,《情报科学》,2006年5期;“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的北京汽车服务业发展研究”,《北京汽车》,2006年5期;“物流网络模式研究”,《商品储运与养护》,2006年5期;“服务链结点相关性理论在区域产业规划中的应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5期;“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北京汽车服务业发展研究”,《北京汽车》,2006年5期;“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组织模式的探讨”,《改革与战略》,2006年8期; “中国供应链管理发展分析与展望”,《金融经济》,2006年8期;“基于链理论的服务业运行机理初探”,《管理科学文摘》,2006年9期;“北京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改革与战略》,2007年1期;“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概况分析”,《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1期;“全流程核电经济性评价系统的探讨”,《能源工程》,2007年2期;“核电经济性评价中的流程问题”,《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2期;“从委托代理视角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演进”,《商业时代》,2007年3期;“城市汽车服务链节点最优选址与规模”,《统计与决策》,2007年4期;“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hai Tibet Railway and It’s Impact on Tibetan Development”,《China Tibetology》N1March2007;“企业管理变革下的业绩评价创新趋势”,《商业时代》,2007年4期;“基于区位商的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研究”,《经济论坛》2007年7期;“基于常规电力的核电发展经济性研究”,《中国电力》,2007年9期;“北京市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经济论坛》,2007年11期;“熵思想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探讨”,《工业技术研究》,2008年2期;“运用汽车报废推导汽车产业需求规模”,《企业经济》2008年5期;“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来选取与汽车保有量有关的因素”,《北京汽车》2008年6期;“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期;“美国机场时刻分配政策演变的经济学分析”,《综合运输》,2008年7期;“基于行业性质的出租汽车产业结构分析”,《综合运输》,2008年8期;“出租汽车司机收入相对偏低的原因分析 以北京市为例”,《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5期;“北京出租汽车行业管制的关键问题”,《综合运输》,2008年9期;“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现状与发展研究”,《电器工业》,2008年第2期;“北京如何发展可持续的都市型工业”,《经济导刊》,2008年第2期;“后工业经济时期北京都市工业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2期;“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分析”,北方经济,2008年第8期;“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选取与汽车保有量相关的因素”,《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第7期;“后工业经济时期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商业时代》,2008年第22期;“罢运风波呼唤出租车管理模式的变革”,《综合运输》,2008年第12期;81.“工业节能降耗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研究”,《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8年第4期;“北京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系统研究”,《时代经贸》,2008年第S3期;“基于熵视角的价值理论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论产品族生产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出租车市场的利益分配格局及对策”,《综合运输》,2009年第4期;“综合运输的价值链与价值链治理”,《综合运输》,2009年第12期;“耗散结构理论与都市圈发展演化过程”,《经济论坛》,2009年第5期;“都市圈演进中的产业空间影响机理”,《经济论坛》,2009年第4期;“都市圈内区际差异及度量方法”,《新西部》,2009年第1期;“产品族的作业成本法核算模型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4期;91.“基于网络分析的什邡市灾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西藏草地畜牧业现代化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年第9期;“基于信任机制的复杂网络知识传播模型的研究” 《价值工程》,2009年第12期;“产品族设计的成本测算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增刊)》,2009年第5期;“台海两岸物流合作方式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基于公共经济视角的北京市郊铁路资源整合”,《综合运输》,2010年第1期;“铁路改革中公益性问题的解决途径”,《综合运输》,2009年第11期;“基于灰色预测的生态足迹方法研究”,《中国市场》,2010年第49期;“西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5期;“印度农业地下水灌溉用电电价研究”,《中国物价》,2010年第4期;“农村地区水权管理研究”,《北京水务》,2010年第5期;“农民在灌溉系统管理转移中的作用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年第10期;“基于区位熵理论的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市场》,2010年第13期;“基于环境经济协调度模型的草场生态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9期;105.“草场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以西藏那曲地区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7期;“磁浮交通技术应用中的路径依赖及对策”,《综合运输》,2010年第9期;“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驱动机制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西藏经济增长:事实、机理及政策选择”,《中国藏学》,2010年第1期;“西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5期;“中小学建筑抗震设防情况的抽样调查与分析”,《结构工程师》,2010年第2期;“草场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以西藏那曲地区为例(英文)”,《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0年第1期;“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人口流动的复杂网络分析 以南磨房乡为例”,《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农转非中的实证研究 以朝阳区南磨房乡为例”,《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A Contrastive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glev and High-Speed Wheel-Rail”,第十届“交通运输领域华人学者国际会议”(ICCTP 2010,04);“基于公共经济视角的北京市郊铁路资源整合”,《综合运输》,2010年第1期;“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的冲突及其治理机制”,《中国铁路》,2010年第4期;“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的合作机制研究”,《综合运输》,2010年第11期;“Research on the Nonlinear Pricing of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ConsumerHeterogeneity for Passenger-dedicated Lines”,10th International Chinese Conference of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s2010卷1579页;119.“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 Bases to the Decision Making of Railway Traffic Safety in China”,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MASS 2010),2010卷/年2期97页;“Team Decision Mak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IEEE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nagement Science (ICAMS 2010),2010卷/年1期252页。“交通规则形成的演化博弈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面向市政管理的不良信息传播仿真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城市交通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年第4期;“北京市交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价格月刊》,2011年第1期;“城市公共交通技术应用的探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年第1期;“西藏普兰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3期;“高寒草原圣域区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概述”,《全球定位系统》,2011年第1期;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10期;“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产业集群组织内部企业边界”,《企业活力》,2011年第11期;“房地产投资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11期;“基于BA模型的朝阳奥运功能区产业优化模式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12期;“中国各行政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对应分析”,《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第2期;“关于完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思考”,《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第2期;“基于自组织的台海两岸经济系统演化机制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1期;“北京市私人小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美国富人利己政治隐藏在“占领华尔街”身后的真正祸根”,《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第1期;“西藏普兰县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软科学》,2012年第1期;“企业战略联盟博弈策略选择分析”,《企业活力》,2012年第2期;“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4期;“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制度及谈判进展分析”,《绿色科技》,2012年第3期;“民族手工企业盈利能力差异研究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的视角”,《中国商贸》,2012年第11期;“外部冲击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VAR模型”,《中国证券期货》,2012年第4期;“不完全契约视角下的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共生研究”,《商业时代》,2012年第13期;“人力资本专用性视角下的农村池塘闲置研究(英文)”,《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年第5期;“新加坡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经验”,《亚太经济》,2012年第3期;“美军基于网络空间战的空袭作战信息指挥系统效能浅析”,《飞航导弹》,2012年第6期;“人力资本专用性视角下的农村池塘闲置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19期;“网络结构对集体行动合作决策扩散影响的仿真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7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缘何陷入困境?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当代教育论坛》,2012年第4期;“基于“交通—经济”大系统环境下的交通投资预测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8期;“交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模型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学院位于河北 廊坊,归北京市管辖。电话等是北京市的:咨询电话:  学院办公室:010-61596029  招生就业处:010-61591235  学生工作处:010-61596076 开车来院路线:  1.从北京市内到八王坟上京通快速路(大约14公里)在北关环岛上京哈高速(大约11公里)从白庙收费站直行下高速,遇第一个红绿灯(燕灵路口)左转,再从第二个路口(学院街)右转,前行50米即到。  2.从京外来校,进京后经四环、五环换到京通快速路,或者经六环换到京哈高速,再按前面路线行进即可。  乘坐公共汽车来我院路线:  1.从北京火车站下车,到北京站口乘坐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2.从北京西客站下车,从西客站乘坐特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3.从北京市内乘坐地铁,到地铁1号线大望路站下车,走上地面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学院街,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校徽学院现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个数据库和2个资源搜索平台,体育场馆和设施齐全。学院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以防灾减灾类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初步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地球物理学类、仪器仪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测绘类、地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以及金融学类等16个专业类,现有2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院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和3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城市震害预测、应急科普等领域,以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应急与科考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1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建校三十多年来,学院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和谐兴校,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潜心育人,成功实现了由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大跨越、大发展。学院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校友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测专家或厅局级领导干部,为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学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拥有实验室63个,校外实习基地7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其中地震监测预测实验设备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能开出一批独具防震减灾特色的实验项目。同时,学院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节点单位,可实时享用翔实的地震监测数据。学院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种电子文献数据库、面积 13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学院30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运动场,新建的13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游泳馆和13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以及即将竣工的20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可为师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和健身条件;多次改造升级、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则促使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断朝着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更高水平迈进。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现有专职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教师200余名,在防灾减灾部分学科领域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院所台合作办学的模式不断深化,学院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引进了包括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在校任教。学院立足防震减灾事业,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以科研促教学、以服务求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项目,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200余项,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公开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500篇,被SCI、EI等收录20余篇。《防灾科技学院学报》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在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中国地震局和教育部指派,学院先后派出4批人员进行现场救援、科学考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中小学房屋破坏情况考察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学院还承担了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项目等社会服务工作。

防灾科技学报

防灾科技学院在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防灾科技学院(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该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等各类“质量工程”项目。防灾减灾核心类专业11个: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防灾减灾支撑类专业13个: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地理科学、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工程。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防灾科技学院

1、华北科技学院,是个较早的独立专科大学,今年已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已被评估批准授予学士学位院校。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实验能力都较强,专业也多,学校规模也大,在校生1万多人,应当是首选院校。2、“防灾”是刚升本科,原来的专科是招初中生的,三年后分流,一部分中专毕业,一部分再念两年,专科毕业。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防灾科技学院是一所理工类公办普通本科学校,有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 、固体地球物理、地质工程、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金融学、汉语言文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建校47年。                                    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救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始建于1975年。科研平台截至2020年8月,该校建有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规划与地震应急救援重点实验室),与危机响应与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研究协会签署合作共建灾害信息与应急管理系统国际合作实验室。建有高教研究所、综合减灾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                                    建设成果截至2020年8月,该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等多项高水平应用研发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等)。2013年,该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8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2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6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政策法规研究课题8项、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类)5项、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类)8项、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2项。防灾科技学院院系:震科学系、防灾工程系、防灾仪器系、灾害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人文社科系、外语系、基础课教学部、体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继续教育中心等系部。建有防灾减灾核心类专业: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等;防灾减灾支撑类专业:测绘工程、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等;防灾减灾拓展类专业: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广告学等。                                    馆藏资源截至2020年8月,图书馆纸介藏书达100万余册,藏书以地球科学、工业技术、自然科学、文化科学教育、经济、社会科学类为主,同时还适当采集哲学、心理学、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类文献。2018年,图书馆订阅期刊1789余种、报纸113种。图书馆购置了“汇雅书世界”、“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库克数字音乐图书馆”、“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外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特色学科服务平台”等40个电子资源数据库,包括77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2000余种电子期刊,550万篇博硕士论文、450万篇会议论文。                                    2021年防灾科技学院在天津综合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33分;2021年防灾科技学院在辽宁历史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9分;2021年防灾科技学院在湖南历史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5分;2021年防灾科技学院在广东物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01分;2021年防灾科技学院在湖南物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95分;2021年防灾科技学院在江苏物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92分;2021年防灾科技学院在江苏物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85分。

我是防灾的学生,关于住宿条件,北校区都是新宿舍楼,每间都有阳台,阳台中有一面大镜子和两个水龙头,还算宽敞,但布局简单;南校宿舍大部分是在老楼的基础上新装修过的,无阳台和水龙头,洗漱要用每层的公共设备,宿舍空间较小两种宿舍都没网线至于校风,我认为还是不错的,从图书馆门口经常暴满的自行车可以看出在北京下,或是北京站,或是北京西站,然后坐地铁坐到八王坟站下车,出地铁站换乘930路公交车(注意!930有很多种,上车前要问是否到学院街,简单的判别方法是看在车站排队的人数,人数多的一般都到)坐到学院街站下,就到学校了学校就处在三河市中,但就在北京和河北的交界线边上,坐车到北京市区快的话也得40多分钟,至于三河市中心区,本人没去过北方的生活在饮食上应该问题不大,这里也有南方的食品,主要是气候,冬天的时候能到零下,夏天又能到35度,注意根据气候增减衣服

  • 索引序列
  •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级别
  •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 防灾减灾学报级别
  •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science
  • 防灾科技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