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古建筑文献精选

中国古建筑文献精选

发布时间:

中国古建筑文献精选

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书籍如下:  木经  《木经》是一部关于房屋建筑方法的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令人遗憾的是,这部书后来失传了。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简略记载,《木经》对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规格和各构件之间的比例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一直为后人广泛应用。《木经》的问世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一书,在很多部分上都是从《木经》上参照的。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工程做法则例  清代为加强建筑业的管理,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编定并刊行了一部《工程做法》的术书,作为控制官工预算、作法、工料的依据。书中包括有土木瓦石、搭材起重、油画裱糊等十七个专业的内容和二十七种典型建筑的设计实例。该书虽然不尽完善,但对研究清代初期的建筑技术水平而言,是一份相当完备的资料。此外,清代政府还组织编写了多种具体工程的做法则例、做法册、物料价值等有关建筑的书籍作为辅助资料。同时民问匠师亦留传下不少工程做法抄本,所以说清代建筑营造方面的文字资料是历代中最丰富的。同时在政府的工程管理部门中特别设立了样式房及销算房,主管工程设计及核销经费,对提高宫殿官府工程的管理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样式房的雷发达家族及销算房的刘廷瓒等人,都是清代著名的工师。清工部《工程做法》和宋《营造法式》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

中国古籍中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是《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中国的哲学思想所宣扬的以及历代统治者所奉行的都是整体利益大于个体利益,这在建筑规划中也得到了全面的贯彻执行。从城市、宫殿到寺庙、民居,强调的都是整体。从长安城、北京城到苏州园林、北京四合院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曾经问起过一个西方人(当然不是建筑师)对于中国古建的看法,他说自己从中国的北方到南方,看到的古建筑都是一样的,差不多。这是典型的西方思维,强调个体、个性。我们在欧洲看到那么多的大教堂,绝大多数都是独自矗立于广场之上,千姿百态。而我们的寺庙恰恰都经过精心的规划布局,从山门、前院、前殿一直到最后的大殿,加上两边的厢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式布局。因此欣赏中国的古建筑,尤其是寺庙建筑,不能仅仅看单体殿宇,更重要的是欣赏整体的布局。

中国古建筑文献

宋代建筑:宋朝时期,于北宋及南宋境内的建筑

可以去网上找找看吧。

<考工记><山水经建筑>

中国古建筑文献古都

我国曾作为国都的城市数以百计,最著名的有七个,号称七大古都,即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有关详细介绍,我给你留个链接,自己去看吧!

西安、北京、南京、杭州、洛阳、开封、安阳、郑州。有回答中把郑州换成了咸阳是不对的,郑州论年代是古都之首,从黄帝时代就开始了,包括夏启、商汤时代都曾定都郑州,只是年代已经非常之久远,这在863计划中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里已经有定论。

十大古城分别为: 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凤凰古城、阆中古城、歙县古城、荆州古城、大理古城、商丘古城、宁远古城、襄阳古城 。

中国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1、西安: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国家西周、秦、西汉、隋、唐等13个王朝的都城,绵延逾千年,其“法天象地,尝水相土”的都城选址、规划布局以及古代都城营建思想和理念,均有独到之处。2、洛阳:夏,最后的都城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因此,这里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第一缕曙光。偃师商城是商朝取代夏朝建立的最早的都城,偃师商城中“宫城”与“郭城”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城以卫君”、“郭以守民”的城市功能。其后,洛阳经历东周的成周、王城,汉魏故城及隋唐城,都城的建造上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范。3、南京:六朝古都(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南京的建都规模和气势,堪称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4、北京:尽管元朝宏伟的大都早已灰飞烟灭,明清故宫也变得沧桑斑驳,但北京依然带有明显的北方都城独有的宏伟大气。5、开封:经历五代十国长期的战乱,从北宋定都开封,中国历史出现南北分庭抗礼的局面,北宋的“汴京”宫殿巍峨、市井林立,繁华盛极一时。6、安阳:安阳被认为是商代后期的都城,故称之为殷墟,这里有大面积宫殿遗址和王公贵族的大墓,当然还有闻名于世的甲骨文。7、郑州: 郑州商城被认为是商代中期“傲都”的所在,其城垣建造和青铜冶炼遗址是都城走向成熟和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在这里,能看到成套完整的青铜器“九鼎八簋”,这是王权的象征。8、杭州:五代十国中的吴越与南宋在此建都。扩展资料: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众多的政权中,历代只对“二十五史”记载的国家即从三皇五帝,夏,商,两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两宋,金,元,明到清朝予以认可被视为正统朝代其中只有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这八大古都曾作为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首都。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要;地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故多位于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优势,如西安有“四关拱卫,浮渭据泾,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之盛,南京有“龙盘虎踞”之势,”洛阳有“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北京有“背山带海”的形胜等。我国古代都城建设都有周密的整体规划和施工法度,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正朝夕”,“水地以县”,天子之国应“方九里”,“旁三门”,“有沟树之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市朝一夫”,“王宫门阿五雉”等。这一系列要求正是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礼制”的体现。根据这些要求所营建的都城,一般具有方正严谨,左右对称,棋盘式布局等特点。帝王深居宫中,远离市,幽静、安全,又足以体现帝王之尊严与天下归一的愿望。商业集中,便于贸易;百姓居小巷之内,既安静,又便于治安管理。如北京古城,中心有一条庄严、笔直的中轴线,中轴线两侧是堂堂正正的对称街区,城中部有层层叠叠的紫禁城宫殿群。整个北京犹如一个完整的协调的艺术品,结构严整,层次分明,布局井然,设计匀称,棋盘状街区格外古朴、完整、协调,还有大量方便舒适的传统住宅四合院与静谧、优美和凝聚着古老历史的胡同。北京的这一古都风貌,被丹麦城市规划学家S·E·R·休森称为“世界奇观之一,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美国城市专家E·贝康称它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八大古都

中国古建筑文献综述的选题

哈哈哈哈 你也选的这个课啊 我也选的这个

求啊 你现在有吗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综述部分能反映出毕业设计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中外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论文中有效地运用文献,这不仅能避免简单的重复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开发工作有一个高起点。其次,还能反映出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和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关的。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阅读一定量(2~3篇)的外文资料,这不仅反映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论文的先进性。 1、论文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9、论文摘要之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内容。但亦可提早写作,然后视研究之进度作适当修改。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11、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12、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13、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之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文中不应删除必要之冠词如a''an''the等。14、尽量少用缩写字。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特殊缩写字使用时应另外加以定义。15、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16、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仅能以一两句话概括,就让维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17、不要将文中之所有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列其最重要的一项即可。18、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

中国古代建筑文献

<考工记><山水经建筑>

宋代建筑:宋朝时期,于北宋及南宋境内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著作有官书和私人著作两类。  官书 古代各王朝制定的建筑制度做法、工料定额一类的建筑法规,或关于这方面的记录。现知最早的官书是《考工记》,一般认为是春秋时齐国人所作,是记录手工业技术的专书。书中"匠人"篇涉及城市道路和建筑尺度的论述。  唐代颁有《营缮令》,规定官吏和庶民房屋的形制等级制度(宋、明、清也颁布过)。  宋代元□(1086~1094)、崇宁(1102~1110)时两次 颁布《营造法式》,为当时宫廷官府建筑的制度材料和劳动日定额等甚为完整的规范,是古代建筑学的专著。  元代有《经世大典》,其中"工典"门分22个工种,与建筑有关者占半数以上。  明代建筑等第制度多纳入《明会典》,另外还有一 些具体规章,如《工部厂库须知》等。清代颁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一部有关建筑的大型文献,内务府系统还有若干匠作则例规定比较详细。  私人著作 北宋初有都料匠喻皓著《木经》3卷,是一部建筑学专著,但早已不存。明中叶有《鲁班营造正式》,是南方民间匠师所著。万历(1573~1620)时又有《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并有崇祯本及多种清代翻刻本。崇祯本3卷,题午荣汇编、章严全集、周言校正。明清文士著述,有文震亨《长物志》记载居室及庭园环境布置等;计成《园冶》则更是造园学的专著。李斗《扬州画舫录》附录《工段营造录》,传自内廷的工程人员。  中国古代建筑匠师和工官制度密切相关。主管营建工程的官吏,《考工记》称为匠人,汉唐称将作大匠,宋称将作监。汉代阳城延,北魏李冲、蒋少游,隋代宇文恺,唐代阎立德等都是著名的将作大匠。宋将作监李诫著《营造法式》,尤为著名。  这些工官多是其他出身,或因工巧,或因久任而善于钻研,所以能精通专业,胜任职事。专业匠师,唐宋都称都料匠。唐代柳宗元著《梓人传》,叙述了都料匠杨某之事。宋代都料匠喻皓曾著《木经》行于世。明代专业匠师有不少人后来升任为主管工程的高级官吏,如 郭文英以作头官至工部右侍郎,蒯祥以木工首官至工部左侍郎,徐杲以普通工匠而官至工部尚书。清代还出现了匠师世家,样式雷一门七代掌管宫廷营建,山子张长期主持皇家园林造园叠山。  明清时候,也有一些不担任工官而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匠师,如冯巧、梁九等。由于诗情画意的陶冶,明清时候还有一些文人画士成为造园叠山匠师,如张南阳、张涟、计成等。  中国古代许多著名匠师,事迹大都记载不详。如鲁班、王尔,自古并称,特别是鲁班,后世更奉为建筑匠 家的祖师,但都只见于传说。喻皓的事迹也掺杂着传说,甚至想象。著名的安济桥的设计者,其原始传记材料只留下"隋匠李春"一句,历代能工巧匠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的就更多了。

中国古籍中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是宋崇宁的《营造法式》

  • 索引序列
  • 中国古建筑文献精选
  • 中国古建筑文献
  • 中国古建筑文献古都
  • 中国古建筑文献综述的选题
  • 中国古代建筑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