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主编是谁啊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主编是谁啊

发布时间: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主编是谁啊

杨燕迪(1963- ),男。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历任音乐学系副主任、主任;兼任全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青联委员。 1977年入伍,任部队宣传队队员;1979年复员后任电台音乐编辑;同年入大学学习,198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专业;同年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谭冰若教授,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师从钱仁康教授,1994年获博士学位;1986年毕业后留学任教,教学职称两次破格晋升;1987年留学英国, 1993年、1999年和2002年间曾分别赴美国和德国进行学术研究和考察。 教授课程:西方音乐通史、西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西方二十世纪音乐、音乐学导论、论文写作、音乐美学概论、歌剧研究、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研究、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史、音乐学方法论专题研讨课等。 研究领域:音乐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歌剧研究、音乐分析与批评、音乐表演艺术研究等。至今正式发表论著两部、译著三部、论文和各类文章一百多篇,总字数约150万字。 在研课题:《二十世纪歌剧研究》(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课题)、《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史研究》(上海市教育基金会“曙光”课题)、《音乐学新论》(国家级“十五”规划年度课题)、《音乐观念的历史批判》(上海音乐学院音研所2002-03年度译著课题)、《音乐历史的哲学基础》(上海音乐学院音研所2003-04年度译著课题)。 获奖情况:1993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4年获 “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1997年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2年获“美国亚洲文化基金会研究奖”、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1996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奖”、2000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奖)、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奖)、“上海市育才奖”、2001年度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200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研究奖(2002)。 主要著述:著作《孤独与超越——钢琴怪杰古尔德传》,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乐声悠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论文和评论文《对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现状的思考》,载《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4期;《实证主义及其衰落——二次大战后英美音乐学发展述评》,载《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1期;《论西方音乐研究在我国的重建》,载《黄钟》1990年第1期;《荒诞及其本质—西方先锋派音乐中的主体抛弃与自我肯定》,载《音乐生活》1990年第3期;《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莫扎特歌剧重唱中音乐与动作的关系》(上下),载《音乐艺术》1992年第2期、第3期;《作曲家与歌剧脚本作家的关系》,载《音乐研究》1993年第4期;《西方音乐断代史研究导论》(上下,与孙国忠合作),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第3期;《为音乐学辩护——再论音乐学的人文学科性质》,载《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4期;《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述评》(博士论文)《音乐分析的本质界定及历史回顾》,载《音乐艺术》1995年第1期;《申克尔分析体系》,载《音乐艺术》1995年第2期;《对申克尔分析理论的扩展与修正》,载《 音乐艺术》1995年第3期;《动机分析:勋柏格及其影响》,载《音乐艺术》1995年第4期;《迈尔的分析理论:心理学的角度》,载《音乐艺术》1996年第1期;《结语:对音乐分析的批判与展望》,载《音乐艺术》1996年第2期。《探索音乐史:方法论反思四题》,载《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1期;《经典故事 重新诠释——刘敦南舞剧《梁祝》观后》,载《人民音乐》1998每第1期;《论歌剧与音乐剧的不同美学品格:起源、音乐功能与展望》,载《歌剧艺术研究》1998年第6期;《普契尼的歌剧创作道路》,载《音乐艺术》1998年第4期;《歌剧的真谛:以音乐承载戏剧――评克尔曼的〈作为戏剧的歌剧〉》,载《音乐艺术》2000年第1期;《威尔第百年祭》,载《爱乐》2000年第1、2期合刊;《艺术歌曲创作漫谈――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创作比赛观后记》,载《人民音乐》2001年第2期;《艺无止境――从李云迪获得肖邦钢琴比赛大奖说起》,载《文汇报》2001年7月11日第11版;《寻访中国音乐之“真”》,载《读书》2001年第2期;《“超越时间”的音乐史》,载《读书》2001年第10期;《音乐的“双城荟萃”》,载《人民音乐》2002年第9期;《听音寻路――论谭盾的新作〈地图〉兼及其它》,载《文汇报》2003年8月8日第11版;《音乐学术与规范建制:回顾、反思与建议》,载《音乐研究》2003年第4期。译著《李斯特传》(Liszt),A Wilkinson 原著,与孙国忠、洛秦合译, 本人统校全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作为戏剧的歌剧》(Opera as Drama), Joseph Kerman 原著, 连载于《歌剧艺术》杂志,1990年第2期——1993年第6期。《简明牛津音乐史》(The Concise Oxford History of Music),Gerald Abraham原著,顾犇译,钱仁康、杨燕迪校订,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usic in Mestern Civilization),Paul Henry Lang原著,与顾连理、张洪岛、汤亚汀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主编著作《二十世纪十大音乐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全真正韵谱辑》(合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中国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合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道教音乐》(合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道教大辞典》(主要撰稿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中华道教大辞典》(音乐分科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中国道教音乐史略》(合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研究》(合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苏州道教科仪音乐研究──以天功科仪为例展开的讨论》(独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武当韵──中国武当山道教科仪音乐》(合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Daoism Handbook (音乐卷撰稿),Netherlands: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Incorporated,《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道教音乐)(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道乐论──道教仪式的信仰?行为?音声三元理论结构研究》(合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天府天籁──成都道教音乐研究》(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论文:《探索武当山道教音乐之地方性》(广州:《民族民间音乐》1988年第3期)《“潜天沔”一带语言及民歌特异性探源》(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1989年第3期)《“声曲折”考释》(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1989年第4期)《试论“武当韵” ──兼谈道教音乐的哲学蕴含》(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1990年第1期)《“全真正韵” 采录整理报告》(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1991年第4期)《论“武当韵”与楚文化的渊源关系》(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1991年第4期)《论道教音乐种类及其层次划分》(北京:《中国道教》1992年第2期)《释道乐“步虚”》(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1992年第2期)《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的渊源及特征》(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1992年第3期)《论全真派道教音乐的形态特征》(上、下)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1993年第2期、第3期连载)“Dao and the universe: a worldview as reflected in the performance of Taoist rituals”(澳大利亚: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31届年会发表,1995年)“On Concept of Taoist Music”(日本:亚洲太平洋民族音乐学会年会发表,1995年)《道教科仪音乐研究之概念和方法讨论》(北京:《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1期)《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记谱问题》(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1996年第4期)《苏州进表科仪と道教音乐》(日本:《东方宗教》1997年第89号)《香港的道教音乐》(北京:《中国道教》1997年第2期)《道教の仪式と音乐》(日本:大修馆《SINICA》1997年第7 期)《道教音乐と世俗音乐》(日本:大修馆《SINICA》1997年第8 期)《道教音乐の研究とその意义》(日本:大修馆《SINICA》1997年第9期)《本世纪的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上、下)(台湾:《三清文化》1999年第2期、第3期连载)《天师道音乐的渊源及其影响与传播》(香港:《道家文化研究》1999年第16辑)《仪式环境中的道教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香港与大陆之道教音乐的比较研究──有关发生环境的分析》(香港:“香港与华南道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2003年)《道内人与道外人的“现代”道乐观──基于道教音乐的概念和价值观念的讨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当代道教音乐的回顾与展望》(上、下)(北京:《中国道教》1996年第6期、1997年第1期连载)《思想 行为 音声:中国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视域──试论仪式音乐研究会的学术宗旨》(北京:《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2期)

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早年援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编辑本段工作马晨明同志作为首届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的公示。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我校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编辑本段代表作品作品:《金融时报》《西藏采访笔记》《藏戏》作品《藏戏》收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七课写作形式新颖,在《藏戏》中用三段反问句开头,引人入胜。

《中学音乐教材》(上、中、下册),1947年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风琴演奏法》,1953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55年北京音乐出版社重版。《柴科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1957年音乐出版社出版。《音乐常识讲话》(上册),1958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世界各国国歌汇编》,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音乐欣赏讲话》(上、下册),1982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外国名曲轶话》,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肖邦的叙事曲》,1986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欧洲音乐史话》,1989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外国国歌史话》,198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外国歌纵横谈》,198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欧洲音乐简史》,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外国音乐欣赏》,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钱仁康歌曲集》,1995年内部出版。《钱仁康音乐文选》(上、下册),199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黄自的生活与创作》,199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世界国歌博览》,1998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汉译德语传统歌曲荟萃》,2000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与钱亦平合著),2001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学堂乐歌考源》,2001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钱仁康音乐文选续编》,2004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新编世界国歌博览》,2010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辞海艺术分册》,撰写音乐条目的释文,1980年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一版。《辞海》,撰写音乐条目的释文,1980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一版。《音乐欣赏手册》,撰写条目44条及“怎样欣赏音乐”,1981年10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初版。《外国音乐曲名辞典》,郑显全编,钱仁康担任校订作序,1982年1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初版。《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撰写“第三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论文,198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美学与艺术》,上海市美学研究会编,钱仁康撰写“论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一文,1983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现代作曲家及其名曲》,撰写介绍现代作曲家及其名曲的文章13篇。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编,1985年2月出版。《外国音乐词典》,担任全书校订工作,翻译H—J部分的条目,1988年8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初版。《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国歌》,编写国歌部分,1988年8月世界知识出版社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担任音乐学科编辑委员、音乐体裁分支主编,撰写释文56条。1989年4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一版。《中国民族音乐大系·古代音乐卷》,撰写“词乐”部分19篇。1989年9月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一版。《音乐欣赏手册》续集,撰写条目73条及“世界各国国歌选介”。1989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一版。《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笔名企释,撰写前言《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考》,1990年9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初版。《弘一大师歌曲集》,主编。1993年台北三民书局出版。《文化鉴赏大成》,撰写音乐条目45条。1995年7月上海文化出版社第一版。《中国百科大辞典》,撰写“世界各国国歌”长条。1999年9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一版。《简明牛津音乐史》,G·亚伯拉罕著,顾犇译,与杨燕迪合作校订。1999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释印象主义音乐》,国立音专校刊《林钟》(1939年6月出版)。《清末的爱国歌曲》,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二号。《旧国歌史料拾存》,笔名钱万选,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三号。《音乐教育的心理建设》,笔名钱万选,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七号。《鬲溪梅令(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钱万选,1943年《同声月刊》第一卷创刊号。《宫调辩岐(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梁溪钱万选,1943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九号。《宫调辩岐续(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梁溪钱万选,1943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号。《忆黄师今吾》,1946年12月1日《音乐杂志》第2期。《论民歌》,1949年2月10日《音乐评论》第36期。《解放区音乐一瞥》,笔名金戈,1949年6月18日《音乐评论》第43期。《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约1955年《华东师大学报》。《黄自的生活、思想和创作》,1958年第4期《音乐研究》。《谈〈长征〉交响乐的音乐思维》,1961年7月22日《文汇报》。《德彪西评价初探》,笔名余大庚,1963年7月15日《文汇报》。《反对沙俄奴役的爱国音乐家肖邦》,1978年第1辑《音乐论丛》。《试论舒伯特》,1979年第1期《音乐艺术》。《模拟体歌曲——欧美工人歌曲的一个组成部分》,1979年第2辑《音乐论丛》。《贝多芬的交响曲》,1980年第3期《人民音乐》。《试论威尔地的思想和创作》,1981年第2期《音乐艺术》。《苜蓿生涯说海顿》,1982年第2期《广州音乐学院学报》。《〈清平调〉古谱的来历》,1983年第2期《音乐爱好者》。《论顶真格旋律——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一》,1983年第2—3期《音乐艺术》。《黄自先生八十诞辰感言》,1984年第3期《人民音乐》。《一曲回肠十二音——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赏析》,1985年第4、1986年第1期《音乐艺术》。《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一),1988年第1期《音乐艺术》。《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二),1988年第2期《音乐艺术》。《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三),1988年第3期《音乐艺术》。《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四),1988年第4期《音乐艺术》。《赵元任的歌曲创作》,1988年第1期《中国音乐学》。《〈老八板〉源流考》,1990年第2期《音乐艺术》。《弘一大师临终遗墨考》,1991年第1期《音乐艺术》。《器乐中的声乐和声乐中的器乐》,1996年第1—6期《音乐爱好者》。《句句双 天下同》,1997年第4期《音乐艺术》。《“双拽头”和“双拽尾”》, 1998年第1期《音乐艺术》。《大地之歌唐诗谜 十七年前已解疑》,2000年3月23日《光明日报·文化周报》。《“似倒而顺”的回文诗和回文曲》,2003年第1期《音乐艺术》。 金仕唐(钱仁康的笔名)译P W Orem的《乐理与作曲》,前有“译者序”,后有“汉英译名对照表”,1936年12月中华书局初版,1941年5月第三版。钱万选(钱仁康的笔名)译纽曼原著《歌剧小言》,见约1943年出版的《求是》月刊一卷六号。钱仁康编译《当代大演奏家逸话》,1949年4月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钱仁康译爱·阿·李普曼的《理查·瓦格纳的美学传统》,见1981年第6期《音乐译文》。钱仁康译卢梭《音乐词典》中的“音乐”,见1993年第4期《音乐艺术》。钱仁康编译《莫扎特书信集》,2003年12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钱仁康编译《请君试唱前朝曲——〈碎金词谱〉选译》,2006年1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钱仁康教授从1946年编写《中学音乐教材》开始就致力于外国歌曲歌词的翻译,60多年来共翻译了800多首歌曲,如:钱仁康编《中学音乐教材》三集,1947—1948年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其中由编者翻译歌词的外国歌曲有32首(上册10首,中册7首,下册15首)。20世纪60年代翻译苏联歌曲100余首,在“文革”中被抄家遗失,只有硕果仅存的几首,如《有谁知道他》、《神圣的战争》、《等着我》等散见于后来出版的《苏联歌曲佳作选》(薛范编,198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爱的罗曼史》(1991年5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苏联歌曲101首》(199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等歌曲集。钱仁康编《各国国歌汇编》(1981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内部发行),包含154个国家的国歌,各有歌谱和歌注,除我国国歌和少数国家的器乐曲国歌外,歌词均由编者译为汉文,可以配谱演唱。钱仁康、蔡良玉、仲仁合编的《欧美革命历史歌曲选释》(1989年9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包含钱仁康译词的外国革命歌曲61首。钱仁康编《世界国歌博览》(1998年1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包含190个独立国家的国歌,各有歌谱和“国歌志”或“国歌简介”,叙述产生国歌的历史背景和新旧国歌的沿革。凡有歌词的外国现行国歌和旧国歌,都由编译者译为汉文,可以配谱演唱,共计译了164首现行国歌和71首旧国歌的歌词。钱仁康译注《汉译德语传统歌曲荟萃》,(2000年9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包含176首德语传统歌曲。每首歌曲的歌词译为汉文,并有说明词、曲来源的歌注。钱仁康注《学堂乐歌考源》,2001年5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书中引证钱仁康译词的外国歌曲84首。钱仁康译注《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2003年3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全书包含36首舒伯特艺术歌曲,每首歌曲并列原文歌词和汉译歌词,并有说明歌曲创作年代、歌词来源、音乐形式和词曲关系的歌注。钱仁康译注《舒曼艺术歌曲精选》,包含25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钱仁康译注《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精选》,包含35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钱仁康译注《李斯特艺术歌曲精选》,包含30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钱仁康译注《贝多芬艺术歌曲精选》,包含25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教材和外国音乐作品19种(略) 一作曲:歌剧(1)歌剧《江村三拍》(蔡冰白编剧),包含《序幕》、《樵歌》、《渔歌》、《犁歌》和《尾声》。1940年4月8日由许幸之领导的大钟剧社组织演出于上海卡尔登戏院(今黄河剧场),黄永熙指挥。(2)歌剧《大地之歌》(蔡冰白编剧),分四幕,1939年—1940年作曲,1940年12月31日起由乐艺社组织演出于上海兰心大戏院(今艺术剧场),窦立勋导演,黄永熙指挥。戏剧及电影插曲钢琴曲6首合唱歌曲9首独唱(齐唱)歌曲72首二编曲170余首三谱写校歌、班级歌、纪念歌40首九、翻译古谱170余首1941年,译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17首词的旁谱为五线谱。1985年,把《魏氏乐谱》中的五十首古谱译为五线谱。1985年,把《碎金词谱》和《碎金续谱》中的100多首南北工尺谱译为今谱。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主编是谁

1) 《中国歌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文史知识》2012年,《诗词中国》专辑。2)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及其理论体系》,上海市第十届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第四十二卷,2012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60-103页。3) 《乐从和》(与洪艳合作),《人民音乐》2011年第7期。4) 《宋徽宗的大晟乐:中国皇权、官权和宫廷礼乐文化的一场表演》(译稿),《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59-94页。5) 《由情入道—读黄意明教授<道始于情——先秦儒家情感论>》,《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6) 《洞庭湖垸区佛教道场丧葬音乐仪式》,刘红主编:《中国民间传统仪式音乐研究》(华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326页。7) 《洞庭湖垸区汉族儒家丧葬礼俗》,第二届“中华本土文化与仪式音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11月4-6日。曹本冶主编:《大音》第5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132页。8) 《乐经失传原因探析》,《歌海》2010年第1期。9) 《孔子“放郑声”论》,罗艺锋主编:《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476-481页。10) 《孟子“与民同乐论”》,梁建民主编:《艺术的交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0-332页。11) 《思伯庙儒教三献礼祭祖仪式》,两岸三地民族音乐学论坛,2010年11月。《歌海》2011年第1期。12) 《从临响到直觉--论音乐美学的学科性质》,《人民音乐》2008年第6期。13) 《乐者乐也》,《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4) 《墨子“非乐”论》,《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15) 《老子“大音希声”论》,《大音》第一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追问音乐意义的存在》,《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6) 《追问音乐意义的存在》,《舞台艺术——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第5期。17) 《湖南省长沙市、岳阳市、益阳市交界区域民间佛教丧葬音乐仪式个案调查与分析》,中国本土化与仪式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1023-25。18) 《青主“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论》,纪念青主和廖辅叔先生的学术研讨会。中央音乐学院,20081106。19) 《音乐美学研究的中心与边界》,《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20) 《全球化语境中的音乐美学学科》,全国首届博士后发展论坛论文集。2008年10月,北京。21) 《老子“大音希声”疏证》,上海市第六届社会科学年会摘要论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2)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论纲》,《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音乐理论卷,上海音乐学学院出版社,2008年。23) 《音乐美学的学科归属问题》,《音乐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24) 《全球化语境中的音乐美学学科定位》,《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25) 《庄子“天乐”论》,第八届中国音乐美学学会论文。上海音乐学院,200812。26)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论纲》,《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7) 《音乐美学的学科归属问题》,《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8)《论秦乐》,《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田可文(1955~ )男,文学硕士,安徽阜阳市人。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求学于安徽艺术学校音乐科、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现任《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主编、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担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主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现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西方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湖北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主编名字是谁啊

就这样跟你说吧,百分之90的人必选世界音乐。

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早年援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 马晨明同志作为首届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的公示。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我校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乐嘉春(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07·02同济大学固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09·02)。 作品:《金融时报》《西藏采访笔记》《藏戏》作品《藏戏》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七课作品《藏戏》入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7课写作形式新颖,在《藏戏》中用三段疑问句开头,引人入胜。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我校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作者单位:马晨明(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

1) 《中国歌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文史知识》2012年,《诗词中国》专辑。2)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及其理论体系》,上海市第十届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第四十二卷,2012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60-103页。3) 《乐从和》(与洪艳合作),《人民音乐》2011年第7期。4) 《宋徽宗的大晟乐:中国皇权、官权和宫廷礼乐文化的一场表演》(译稿),《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59-94页。5) 《由情入道—读黄意明教授<道始于情——先秦儒家情感论>》,《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6) 《洞庭湖垸区佛教道场丧葬音乐仪式》,刘红主编:《中国民间传统仪式音乐研究》(华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326页。7) 《洞庭湖垸区汉族儒家丧葬礼俗》,第二届“中华本土文化与仪式音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11月4-6日。曹本冶主编:《大音》第5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132页。8) 《乐经失传原因探析》,《歌海》2010年第1期。9) 《孔子“放郑声”论》,罗艺锋主编:《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476-481页。10) 《孟子“与民同乐论”》,梁建民主编:《艺术的交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0-332页。11) 《思伯庙儒教三献礼祭祖仪式》,两岸三地民族音乐学论坛,2010年11月。《歌海》2011年第1期。12) 《从临响到直觉--论音乐美学的学科性质》,《人民音乐》2008年第6期。13) 《乐者乐也》,《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4) 《墨子“非乐”论》,《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15) 《老子“大音希声”论》,《大音》第一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追问音乐意义的存在》,《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6) 《追问音乐意义的存在》,《舞台艺术——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第5期。17) 《湖南省长沙市、岳阳市、益阳市交界区域民间佛教丧葬音乐仪式个案调查与分析》,中国本土化与仪式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1023-25。18) 《青主“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论》,纪念青主和廖辅叔先生的学术研讨会。中央音乐学院,20081106。19) 《音乐美学研究的中心与边界》,《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20) 《全球化语境中的音乐美学学科》,全国首届博士后发展论坛论文集。2008年10月,北京。21) 《老子“大音希声”疏证》,上海市第六届社会科学年会摘要论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2)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论纲》,《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音乐理论卷,上海音乐学学院出版社,2008年。23) 《音乐美学的学科归属问题》,《音乐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24) 《全球化语境中的音乐美学学科定位》,《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25) 《庄子“天乐”论》,第八届中国音乐美学学会论文。上海音乐学院,200812。26)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论纲》,《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7) 《音乐美学的学科归属问题》,《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8)《论秦乐》,《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自1949年至1984年,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长期担任院长(后为名誉院长),为学校的建设及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84年后桑桐、江明敦教授先后任院长,现任院长为许舒亚教授。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知名教授及近年来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执教于各系各专业,七十多年来,学院培养的人才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主编是谁呀

年度 论著类别 出版信息 2013编著《当代草原艺术年谱·音乐卷》(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13年10月2013论文《“潮尔——呼麦”体系的基本模式及其表现形式——兼谈蒙古族呼麦的保护》,载李世相主编:《蒙古族传统音乐调查与研究》(P233-P245),内蒙古大学出版,2012年1月。2013论文《现代社会政治经济转型中的胡尔奇及其音乐》,载李世相主编:《蒙古族传统音乐调查与研究》(P399—P415),内蒙古大学出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2013论文《城乡关系视野中的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存承》,《音乐艺术》2013年3期,总第134期,P110-P119。2013a论文《城镇化与蒙古族音乐生活的变迁——当代蒙古族音乐生活调查之一》,《音乐探索》,2013年2期。2013论文《长调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经验两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个案调查与研究》(论文集)2012年12月2013论文《宝音德力格尔的遗产》,《草原歌声》,2013年3月,第三期P4-P62012a专著《表演、文本、语境、传承——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3月。2012b专著《蒙古族英雄史诗音乐研究》(与哈斯巴特尔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2012c论文《“潮尔—呼麦”体系的基本模式及其表现形式——兼谈蒙古族呼麦的保护》,中国音乐学,2012年2期。2012d论文《草原骄子、乐坛雄魂——记著名蒙古族作曲家、指挥家永儒布的音乐人生》,《草原歌声》,1期2012e访谈《交响人生——著名作曲家永儒布访谈录》,《草原文艺论坛》,2012年第1期。2012f论文《模式与表演——乌珠穆沁乃日仪式及其音乐表演》,载《中国人类学评论》(22辑),王铭铭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2012g编著《库伦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四胡音乐荟萃》(蒙文),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2。2011a 论文 《长调民歌的腔词关系及曲调结构》,《中国音乐学》,2011年1期。 2011b 论文 《蒙古族长调区域分布及其生存现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1期 2011c 论文 《永恒的丰碑——记长调大师莫德格》,《草原歌声》,2011年1期 2011d 论文 《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多元构成及区域分布》,《音乐研究》,2011年2期 2011e 论文 《灵动的旋律、永恒的主题——“阿拉腾奥勒作品音乐会”观后》,《人民音乐》,2011年5期。 2011f 论文 《蒙古族长调的传承与保护》,《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2期 2011g 论文 《大师的大爱——赵宋光先生的草原音乐情结琐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4期。 2011h 论文 《远去的绝唱——布仁初古拉及其史诗的发现与保护》,《草原歌声》,2011年4期。 2011j 论文 《蒙古族“乃日”仪式及其音乐模式——以乌珠穆沁婚礼仪式为例》,载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北、西南、华东增补合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5月。 2011k 论文 《中国·蒙古族民歌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合作,第二作者),人民音乐,2011年10期。 2010a 论文 《当代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多元结构及其处境》,《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期。 2010b 论文 《蒙古族“乃日”仪式及其音乐模式——以乌珠穆沁婚礼为例》,曹本冶主编:《大音·第二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2010c 论文 《马头琴,让草原音乐更美妙》,《环球人物》03特刊。 2010d 论文 《论曲调框架》,入选《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三十年论文选(1980~2010)》(田耀农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 2010e 论文 《后来者前行的动力》,(吕宏久《旋律笔记》[续],序),载吕宏久《旋律笔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2010f 论文 《可敬的开拓者——为吕宏久先生〈旋律笔记〉出版而作》,载吕宏久《旋律笔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2010g 笔谈 《宝音德力格尔歌唱艺术四人谈》(赵宋光、乌兰杰、柯心夫、博特乐图),载吴静怡主编:《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新巴尔虎左旗实录》,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 2009a 编著 主编《安代词曲集成》(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2009b 论文 《蒙古族科尔沁萨满仪式音乐的结构及模式》,曹本冶:《大音》(第一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 2009c 论文 《经验与启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经验两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2期 2009d 论文 《库伦旗与安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蒙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3期 2009e 论文 《瀚海展妙音、民歌书新篇——评大型民歌集〈阿拉善蒙古民歌集〉》,《中国音乐》,2009年2期 2009f 论文 《传统长河、生命之歌——色·恩克巴雅尔和他的音乐作品》,《传承》,2009年2期 2009g 论文 《辨析名实、保护民族音乐遗产——从“潮尔——呼麦的多声机理及其表现形式看民族音乐遗产的保护》,《内蒙古艺术》,2008年4期 2009h 论文 可敬的开拓者——为吕宏久先生《旋律写作》而作,《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4期 2009 j 论文 库伦旗与安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6期。 2009 k 论文 《传统歌舞艺术的新开掘——〈蓝色安代〉观后》,《内蒙古艺术》,2009年2期。 2009l 论文 《蒙古族“乃日”仪式及其音乐模式——以乌珠穆沁婚礼为例》,曹本冶主编:《大音·第二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2008a 论文 《蒙古三弦与民间合奏》,李世相主编:《蒙古族器乐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 2008b 编著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项目《中国民族音乐》(王耀华主编)执笔编委,之《北方草原音乐》(第一作者、5万字),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 2008c 论文 《瀚海展妙音、民歌书新篇——评大型民歌集〈阿拉善蒙古民歌集〉》,《阿拉善蒙古民歌集·阿拉善民歌论文集》(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07a 专著 《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2007b 主编著作 《蒙古族经典民歌鉴赏》(蒙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07c 论文 《蒙古族宴礼与宴歌演唱习俗》,《民族艺术》,2007年1期 2007d 论文 《论曲调框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2期 2007e 论文 《分“形”归“类”,保护民族器乐遗产》,《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3期 2007f 论文 《论曲调框架》,载杨立青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音乐学理论研究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1月 2007g 论文 《“蒙古族长调民歌国际论坛”获奖论文综述》,载《蒙古族长调民歌国际论坛优秀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2006a 论文 《牧歌起时,彼相和——草原情话马头琴》,《乐器》,2006年8期 2006b 论文 《符号的互动——蒙古族近代说唱艺术传统中的书写与口传》,《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4期 2005a 论文 《史诗与历史的交融——永儒布音乐作品中的传统精神与风格底蕴》,《人民音乐》,2005年4期 2005b 论文 《胡尔奇口头演述中的唱腔与伴奏》,《中国音乐学》,2005年3期 2005c 论文 《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1期 2005d 论文 《蒙古族传统音乐研究的先驱——罗桑悫丹》,《内蒙古艺术》,2005年1期 2005e 论文 《关于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内蒙古文艺界》,2005年6月总第52期。 2004a 论文 《“胡尔奇释辨》,《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1期 2004b 论文 《乌拉特人的民歌分类观及其文化阐释》,《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期(创刊号) 2004c 论文 《民俗音乐的三个构成层面》(蒙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2004年2期 2004d 论文 《民俗音乐的界定》,《草原艺坛》2004年1期 2003a 论文 《胡仁·乌力格尔音乐风格流派述略》,《中国音乐学》2003,2期 2003b 论文 《关于新时期乌日汀哆传承的若干问题》,《长调民歌研究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03c 论文 《18世纪蒙古族音乐巨匠梅日更葛根》,《内蒙古艺术》,2003、2期 2002a 论文 《重技轻艺教学观及其我区高校音乐教育有文化思考》,《草原艺坛》,2002,2期 2002b 教材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蒙文),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2c 论文 《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传播与传承》,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5期 2001 论文 《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三种风格类型》,《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2001年2期 2000 论文 《蒙古族萨满歌舞音乐与古代民歌》(合作),《中国音乐》,2000年3期 1997 论文 《蒙古族萨满歌舞与民间音乐》(蒙文),《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4期

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早年援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 编辑本段工作 马晨明同志作为首届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的公示 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我校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 乐嘉春(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07·02同济大学固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09·02)。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作品:《金融时报》《西藏采访笔记》《藏戏》 作品《藏戏》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七课 作品《藏戏》入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7课 写作形式新颖,在《藏戏》中用三段疑问句开头,引人入胜。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我校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 作者单位:马晨明(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 编辑本段作品欣赏 藏戏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 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观众们惊叹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 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靠“雄谢巴”的解说和艺人们的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藏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招徕观众,正戏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结尾则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 藏戏艺人的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戏班更是有各种风格的表演形式。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毫无倦意。 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金融时报 《金融时报》于1987年5月1日创刊,由邓小平同志题写报头,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联合创办的一张全国性、综合性经济类报纸,向国内外公开发行。金融时报社是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司局级事业单位。

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早年援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 马晨明同志作为首届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的公示。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我校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乐嘉春(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07·02同济大学固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09·02)。 作品:《金融时报》《西藏采访笔记》《藏戏》作品《藏戏》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七课作品《藏戏》入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7课写作形式新颖,在《藏戏》中用三段疑问句开头,引人入胜。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我校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作者单位:马晨明(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主编名字是谁

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早年援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 马晨明同志作为首届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的公示。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我校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乐嘉春(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07·02同济大学固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09·02)。 作品:《金融时报》《西藏采访笔记》《藏戏》作品《藏戏》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七课作品《藏戏》入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7课写作形式新颖,在《藏戏》中用三段疑问句开头,引人入胜。接省委教育工委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委教育工委研究,我校马晨明同志作为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现予以公示:作者单位:马晨明(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200072)。

杨燕迪(1963- ),男。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历任音乐学系副主任、主任;兼任全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青联委员。 1977年入伍,任部队宣传队队员;1979年复员后任电台音乐编辑;同年入大学学习,198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专业;同年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谭冰若教授,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师从钱仁康教授,1994年获博士学位;1986年毕业后留学任教,教学职称两次破格晋升;1987年留学英国, 1993年、1999年和2002年间曾分别赴美国和德国进行学术研究和考察。 教授课程:西方音乐通史、西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西方二十世纪音乐、音乐学导论、论文写作、音乐美学概论、歌剧研究、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研究、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史、音乐学方法论专题研讨课等。 研究领域:音乐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歌剧研究、音乐分析与批评、音乐表演艺术研究等。至今正式发表论著两部、译著三部、论文和各类文章一百多篇,总字数约150万字。 在研课题:《二十世纪歌剧研究》(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课题)、《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史研究》(上海市教育基金会“曙光”课题)、《音乐学新论》(国家级“十五”规划年度课题)、《音乐观念的历史批判》(上海音乐学院音研所2002-03年度译著课题)、《音乐历史的哲学基础》(上海音乐学院音研所2003-04年度译著课题)。 获奖情况:1993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4年获 “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1997年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2年获“美国亚洲文化基金会研究奖”、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1996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奖”、2000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奖)、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奖)、“上海市育才奖”、2001年度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200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研究奖(2002)。 主要著述:著作《孤独与超越——钢琴怪杰古尔德传》,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乐声悠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论文和评论文《对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现状的思考》,载《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4期;《实证主义及其衰落——二次大战后英美音乐学发展述评》,载《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1期;《论西方音乐研究在我国的重建》,载《黄钟》1990年第1期;《荒诞及其本质—西方先锋派音乐中的主体抛弃与自我肯定》,载《音乐生活》1990年第3期;《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莫扎特歌剧重唱中音乐与动作的关系》(上下),载《音乐艺术》1992年第2期、第3期;《作曲家与歌剧脚本作家的关系》,载《音乐研究》1993年第4期;《西方音乐断代史研究导论》(上下,与孙国忠合作),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第3期;《为音乐学辩护——再论音乐学的人文学科性质》,载《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4期;《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述评》(博士论文)《音乐分析的本质界定及历史回顾》,载《音乐艺术》1995年第1期;《申克尔分析体系》,载《音乐艺术》1995年第2期;《对申克尔分析理论的扩展与修正》,载《 音乐艺术》1995年第3期;《动机分析:勋柏格及其影响》,载《音乐艺术》1995年第4期;《迈尔的分析理论:心理学的角度》,载《音乐艺术》1996年第1期;《结语:对音乐分析的批判与展望》,载《音乐艺术》1996年第2期。《探索音乐史:方法论反思四题》,载《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1期;《经典故事 重新诠释——刘敦南舞剧《梁祝》观后》,载《人民音乐》1998每第1期;《论歌剧与音乐剧的不同美学品格:起源、音乐功能与展望》,载《歌剧艺术研究》1998年第6期;《普契尼的歌剧创作道路》,载《音乐艺术》1998年第4期;《歌剧的真谛:以音乐承载戏剧――评克尔曼的〈作为戏剧的歌剧〉》,载《音乐艺术》2000年第1期;《威尔第百年祭》,载《爱乐》2000年第1、2期合刊;《艺术歌曲创作漫谈――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创作比赛观后记》,载《人民音乐》2001年第2期;《艺无止境――从李云迪获得肖邦钢琴比赛大奖说起》,载《文汇报》2001年7月11日第11版;《寻访中国音乐之“真”》,载《读书》2001年第2期;《“超越时间”的音乐史》,载《读书》2001年第10期;《音乐的“双城荟萃”》,载《人民音乐》2002年第9期;《听音寻路――论谭盾的新作〈地图〉兼及其它》,载《文汇报》2003年8月8日第11版;《音乐学术与规范建制:回顾、反思与建议》,载《音乐研究》2003年第4期。译著《李斯特传》(Liszt),A Wilkinson 原著,与孙国忠、洛秦合译, 本人统校全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作为戏剧的歌剧》(Opera as Drama), Joseph Kerman 原著, 连载于《歌剧艺术》杂志,1990年第2期——1993年第6期。《简明牛津音乐史》(The Concise Oxford History of Music),Gerald Abraham原著,顾犇译,钱仁康、杨燕迪校订,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usic in Mestern Civilization),Paul Henry Lang原著,与顾连理、张洪岛、汤亚汀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主编著作《二十世纪十大音乐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全真正韵谱辑》(合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中国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合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道教音乐》(合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道教大辞典》(主要撰稿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中华道教大辞典》(音乐分科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中国道教音乐史略》(合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研究》(合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苏州道教科仪音乐研究──以天功科仪为例展开的讨论》(独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武当韵──中国武当山道教科仪音乐》(合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Daoism Handbook (音乐卷撰稿),Netherlands: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Incorporated,《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道教音乐)(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道乐论──道教仪式的信仰?行为?音声三元理论结构研究》(合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天府天籁──成都道教音乐研究》(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论文:《探索武当山道教音乐之地方性》(广州:《民族民间音乐》1988年第3期)《“潜天沔”一带语言及民歌特异性探源》(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1989年第3期)《“声曲折”考释》(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1989年第4期)《试论“武当韵” ──兼谈道教音乐的哲学蕴含》(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1990年第1期)《“全真正韵” 采录整理报告》(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1991年第4期)《论“武当韵”与楚文化的渊源关系》(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1991年第4期)《论道教音乐种类及其层次划分》(北京:《中国道教》1992年第2期)《释道乐“步虚”》(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1992年第2期)《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的渊源及特征》(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1992年第3期)《论全真派道教音乐的形态特征》(上、下)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1993年第2期、第3期连载)“Dao and the universe: a worldview as reflected in the performance of Taoist rituals”(澳大利亚: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31届年会发表,1995年)“On Concept of Taoist Music”(日本:亚洲太平洋民族音乐学会年会发表,1995年)《道教科仪音乐研究之概念和方法讨论》(北京:《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1期)《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记谱问题》(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1996年第4期)《苏州进表科仪と道教音乐》(日本:《东方宗教》1997年第89号)《香港的道教音乐》(北京:《中国道教》1997年第2期)《道教の仪式と音乐》(日本:大修馆《SINICA》1997年第7 期)《道教音乐と世俗音乐》(日本:大修馆《SINICA》1997年第8 期)《道教音乐の研究とその意义》(日本:大修馆《SINICA》1997年第9期)《本世纪的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上、下)(台湾:《三清文化》1999年第2期、第3期连载)《天师道音乐的渊源及其影响与传播》(香港:《道家文化研究》1999年第16辑)《仪式环境中的道教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香港与大陆之道教音乐的比较研究──有关发生环境的分析》(香港:“香港与华南道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2003年)《道内人与道外人的“现代”道乐观──基于道教音乐的概念和价值观念的讨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当代道教音乐的回顾与展望》(上、下)(北京:《中国道教》1996年第6期、1997年第1期连载)《思想 行为 音声:中国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视域──试论仪式音乐研究会的学术宗旨》(北京:《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2期)

人物简介 杨燕迪,男,1963年生于青海省西宁市。祖籍四川省达县。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副院长,曾任音乐学系副主任、主任;中国著名音乐学家、评论家。兼任全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全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全国音乐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人民音乐》副主编、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   1977年入伍,任部队宣传队队员;1979年复员后任电台音乐编辑;同年入大学学习,198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专业;同年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谭冰若教授,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师从钱仁康教授,1994年获博士学位;1986年毕业后留学任教,教学职称两次破格晋升;1987年留学英国, 1993年、1999年和2002年间曾分别赴美国和德国进行学术研究和考察。 杨燕迪教授研究范围广泛,涉及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批评、歌剧研究以及著作翻译。

  • 索引序列
  •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主编是谁啊
  •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主编是谁
  •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主编名字是谁啊
  •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主编是谁呀
  •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主编名字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