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有机化学文献题

有机化学文献题

发布时间:

有机化学文献题

1,碱性是d>a>b>c 碱性跟电子效应有关,给电子强碱性就强,综合共轭和诱导效应: 给电子 甲基>H>苯环 吸电子 羰基 酸性 a>b>碳酸氢根,高中的问题,不解释2,这个有点宽泛了对于单烯烃 要考虑位阻效应 反式>顺式,要考虑电子效应 双键旁连有的取代基越多越稳定对于多烯烃 肯定是共轭的稳定对于炔烃 同上考虑电子效应 三键旁连有的取代基越多越稳定3,就是Dickmann缩合反应,四到六元环,二酯中至少一个酯基的阿尔法位碳上有两个氢(注意是两个不是一个)4,带有乙酰基(CH3CO-)和CH3C(OH)H-结构的,比较特别一点的就是乙醇可以5,络合反应 希望有所帮助

有个有机物的表,记得表字比较一常数哏Kω类似的一个值。用这个值判断!可通过比较负离子的稳定性来判断酸性强弱分析中心原子电子云密度大小及空间效应来判断碱性强弱运用有机物的酸碱性可在有机化学中分离化合物,比较物质反应活性的差异等答案补充 1、通过分析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可确定酸碱性 诱导效应影响物质的酸碱性:一个物质给出质子的能力越大,它的酸性越强。而给出质子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子失去质子形成负离子的周围的取代基对电荷的分散能力。形成的碳负离子的电荷愈分散,给出质子的能力就愈强,也就愈稳定。因此,任何使电荷分散的结构因素,都能使碳负离子稳定性提高,反之则稳定性降低。一般来说,吸电子的取代基可提高有机物的酸性,而给电子的取代基会降低其酸度。 共轭效应也会影响酸碱性。在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扩大了电子运动的范围,使体系稳定。羰基化合物中的羰基是极性的双键,由于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作用,使它的α-氢具有一定的酸性。但不同化学环境的α-氢酸性不尽相同。 2、对于结构不相似的有机物可以通过一些反应比较化台物的酸碱性 有些化台物它们的结构差异较大,通过电子效应的空间效应比较难以确定它们酸碱性的关系,如:乙炔钠、氨基钠、氢氧化钠,这三个化合物都是碱,它们的碱性强弱顺序不是一看就知道的,但可以通过文献中已有的有关反应进行比较,有机化台物的酸碱性就一目了然了.HC=CH +NaNH2一一HC= CNa + H3HC==CNa +H O ——一HC==CH +NaOH从上面不难看出,根据强碱弱酸反应得弱酸弱碱的规则,氨基钠的碱性比乙炔钠要强,而乙炔钠的碱性比氢氧化钠的碱性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乙炔的酸性比氨强,而乙炔的酸性比水弱.知道这一点以后,我们不难理解有关乙炔钠及其他一些碳负离子参与的反应常常必须是无水条件下进行的.通过一些反应来确定化台物之间的酸碱性关系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总之,判断有机化台物的酸碱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对结构相似的有机物,可通过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比较它们的酸碱性大小;对结构不相似的有机物,则应根据文献中的有关反应来判断它们的酸碱性。

由此产生的深黄色油溶解在200毫升吡啶中,冰水浴下缓慢滴加100ml水。升至室温下搅拌10分钟后,加入正己烷,乙酸乙酯(1:1)以及水萃取。有机层经碱洗酸洗水洗后分相,硫酸镁干燥后,浓缩得2 g黄色固体。此时唯一的剩余杂质是酮酯3和少量起始原料烯烃1。蒸馏得到9 g(48%的收率)的二酮2,沸点为83 - 85℃(1mmHg),熔点1 - 5℃。锅中残留的是足够纯的3g酮酯3,在氢氧化钾甲醇溶液作用下,将其水解为a-羟基酮,然后在醋酸铜的氧化下得到1g二酮2,收率90%,这使二酮2的总产量提升到了37g(63%收率)。反应2也可进行放大,1 g(300mol) 1-癸烯(5)转换为7 g(分离收率36%)酮酯6,熔点49-55°。操作步骤与氧化1相同,除了在添加高锰酸盐之前要加入108克的无水醋酸钾。添加高锰酸盐后,冰水浴下继续搅拌5小时。

将黄色油状产物缓慢地在搅拌以及冰浴下溶解至200ml吡啶和100ml水的混合物中,在室温下继续搅拌十分钟后,加入1:1的乙酸乙基己酯将有机层分离后,分别用碱,酸,水洗,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浓缩成2g黄色固体,这时唯一的污染物残余为酮乙酸酯3和少量的起始产物烯烃1,蒸馏得到9g的二酮(收率48%)沸点83~85度(1Mpa),熔点 5~5度 锅中包括3g本质上纯的酮乙酸酯3,用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使之在同一容器中水解为a-羟基酮,接下来是 Blomquist和Goldstein的步骤,*被乙酸铜氧化为1g二酮2,收率90%,这使二酮2的总产量提升到了37g(63%收率)反应2也大规模的将进行,1g(300mol)1-癸烯被转化为 7g(36%独立产率)酮乙酸酯6,熔点 49~55度,9与以下描述1的氧化的异常过程是一致的,108g无水乙酸钾在加入高锰酸钾之前被加进反应混合物,加入高锰酸钾后,继续在冰浴中搅拌5个小时(手打辛苦,请采纳

有机化学英文文献

铜催化合成三唑连结的谷氨酸及其在化学酶多肽合成中的应用 应该是这么翻译,相信我啊

三唑-的Cu-催化组成连接在Chemoenzymatic肽合成中Glycoamino酸和应用

这种最好你自己去翻

铜催化合成三唑连结的谷氨酸及其在“chemoenzymatic”(“化学酶”?)多肽合成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文献汇报

书名:绿色有机化学作者:(美)道格西  哈奇森 著 任玉杰 译 荣国斌 校ISBN:9787562818021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11-01分享基本信息版 次:1页 数:192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内容简介《绿色有机化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阐明绿色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及所涉及到的理念以及在具体实施实验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工具和方法。第二部分包括了19个绿色有机化学实验课题,这些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均适合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每个实验都有详尽的背景知识介绍、详细的操作步骤、问题习题及实验开发点。本中译本是根据2004年出版的英文原版翻译而成的。原作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着手阐述绿色有机化学,取材新颖,反映时代特征和要求,是一本可供我国大专院校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和有关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的著作。目录实验图解摘要第一章 引言第二章 化学危险物的鉴定与评价第三章 化学暴露和环境污染第四章 化学危险物的信息来源第五章 绿色化学导论第六章 溶剂的替代第七章 试剂的替代第八章 反应设计和效率第九章 原料和产物的替代第十章 大局面和绿色化学度量标准绿色有机化学实验第十一章 实验部分序言实验1 无溶剂反应:羟醛缩合反应实验2 烯烃溴化:1,2一二苯乙烯二溴化物的制备实验3 1,2一二苯乙烯的绿色溴化实验4 环己烯的制备和蒸馏实验5 己二酸的合成与重结晶实验6 炔烃的氧化耦合:Glaser_Eglinton_Hay耦合实验7 气相合成,5,10,15,20一四苯基卟啉的气相色谱和可见光谱实验8 5,10,15,20一四苯基卟啉的微波合成实验9 5,10,15,20一四苯基卟啉的金属化实验10 溶剂效应的测定:叔丁基氯水解的动力学过程实验11 分子力学模型实验12 亲电芳香碘化反应实验13 钯催化的炔烃偶联/分子内炔加成:天然产物的合成实验14 树脂基的氧化化学实验15 羰基化学:硫胺(维生素B1)促进的糠醛的苯偶姻(安息香)缩合实验16 固相光化学实验17 有机化学的应用:以分子膜摹制表面实验18 Friedel-Crafts(傅一克)反应:二茂铁的乙酰化实验19 组合化学抗生素药物的发现附录A 绿色化学的十二条规则

有机是有规律的。括号内为官能团烷烃类(-):一般只能发生取代反应,如CH4+Cl2==CH3Cl+HCl (这是其中一个反应,还有很多副反应)烯烃,炔烃类(=/三):一般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如CH2=CH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直接氧化成CO2。还可以放生加成反应,如:CH2=CH2+HCl==CH3CH2Cl 醇类(OH):一般可以发生消去反应,酯化反应(水解反应)。如: CH3CH2OH==CH2=CH2+H2O CH3CH2OH+CH3COOH==CH3CH2COOCCH3 +H2O酸类(-COOH):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酯化(水解)反应。中和反应酮类(-CHO),一般可以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如铜镜/银镜反应。苯环:因为是介于单双键之间的特殊化学键,所以又单键和双键的性质,即取代和加成。能和溴和溴水都反应的是还原性物质,如CH3CHO等。能和溴水反应的有机一般是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如CH4等。 能和溴水发生加成的一般是有双键或三键的物质,如CH2=CH2等。 因为苯的特殊性,即能和溴水发生取代,又能和液溴(注意是液溴,溴水不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肉桂酸在在工业中及有机合成化工方面的应用在有机化工合成方面,肉桂酸可作为镀锌板的缓释剂,聚氯乙烯的热稳定剂,多氨基甲酸脂的交联剂,乙内酰和聚己内酰胺的阻燃剂,化学分析试剂。也是测定铀、钒分离的试剂;它还是负片型感光树脂的最主要合成原料。主要合成桂酸酯、聚乙烯醇肉桂酸酯、聚乙烯氧肉桂酸乙酯和侧基为肉桂酸酯的环氧树脂。应用于塑料方面,可用作PVC的热稳定剂,杀菌防霉除臭剂,还可添加在橡胶、泡沫塑料中制成防臭鞋和鞋垫,也可用于棉布和各种合成纤维、皮革、涂料、鞋油、草席等制品中防止霉变。

三唑-的Cu-催化组成连接在Chemoenzymatic肽合成中Glycoamino酸和应用

有机化学参考文献

你是广药中药学的吧。。。我是一班的

有机化学杂志非常多,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缩写。例如:J A C S =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J O C = Journal of Organic CC L = Chemistry L

提高反应进行的程度,这个依据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方法。实现绿色合成,就要对中间副产物进行再利用,最终产生的副产物要无毒无害……

有机化学文献综述

一、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里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学条件限制,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从天然动植物有机体中提取的有机物。因而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认识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团。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才解开了这个不解的谜团,这一时期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同分异构体,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 现代有机化学时期 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于1916年提出价键的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从—个原了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果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惰性气体的电子构型。这样,价键的图象表示法中用来表示价键的短划“—”,实际上是两个原子共用的一对电子。 1927年以后,海特勒和伦敦等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后来马利肯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分子结构,其结果与价键的电子理论所得的大体一致,由于计算简便,解决了许多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二、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有机化学之所以成为化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因为有机化合物确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特性。 位于周期表当中的碳元素,一般是通过与别的元素的原子共用外层电子而达到稳定的电子构型的(即形成共价键)。这种共价键的结合方式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由碳、氢、氮、氧几种元素构成,少数还含有卤素和硫、磷、氮等元素。因而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具有熔点较低、可以燃烧、易溶于有机溶剂等性质,这与无机化合物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在含多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互相结合形成分子的骨架,别的元素的原子就连接在该骨架上。在元素周期表中,没有一种别的元素能像碳那样以多种方式彼此牢固地结合。由碳原子形成的分子骨架有多种形式,有直链、支链、环状等。 在有机化学发展的初期,有机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是动、植物体,有机化学主要研究从动、植物体中分离有机化合物。 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有机化学工业逐渐变为以煤焦油为主要原料。合成染料的发现,使染料、制药工业蓬勃发展,推动了对芳香族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的研究。30年代以后,以乙炔为原料的有机合成兴起。40年代前后,有机化学工业的原料又逐渐转变为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发展了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和合成纤维工业。由于石油资源将日趋枯竭,以煤为原料的有机化学工业必将重新发展。当然,天然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体仍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天然有机化学主要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合成、结构和性能。20世纪初至30年代,先后确定了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牛胆酸、胆固醇和某些萜类的结构,肽和蛋白质的组成;30~40年代,确定了一些维生素、甾族激素、多聚糖的结构,完成了一些甾族激素和维生素的结构和合成的研究;40~50年代前后,发现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完成了结构测定和合成;50年代完成了某些甾族化合物和吗啡等生物碱的全合成,催产素等生物活性小肽的合成,确定了胰岛素的化学结构,发现了蛋白质的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60年代完成了胰岛素的全合成和低聚核苷酸的合成;70年代至80年代初,进行了前列腺素、维生素B12、昆虫信息素激素的全合成,确定了核酸和美登木素的结构并完成了它们的全合成等等。 有机合成方面主要研究从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元素经化学反应合成有机化合物。19世纪30年代合成了尿素;40年代合成了乙酸。随后陆续合成了葡萄糖酸、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等一系列有机酸;19世纪后半叶合成了多种染料;20世纪40年代合成了DDT和有机磷杀虫剂、有机硫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20世纪初,合成了606药剂,30~40年代,合成了一千多种磺胺类化合物,其中有些可用作药物。 物理有机化学是定量地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反应性和反应机理的学科。它是在价键的电子学说的基础上,引用了现代物理学、物理化学的新进展和量子力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20~30年代,通过反应机理的研究,建立了有机化学的新体系;50年代的构象分析和哈米特方程开始半定量估算反应性与结构的关系;60年代出现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和前线轨道理论。 有机分析即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19世纪30年代建立了碳、氢定量分析法;90年代建立了氮的定量分析法;有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常量分析法在19世纪末基本上已经齐全;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有机微量定量分析法;70年代出现了自动化分析仪器。 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机化学与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形成了许多分支边缘学科。比如生物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量子有机化学、海洋有机化学等。三、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有机化学研究手段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计算机化,从常量到超微量的过程。 20世纪40年代前,用传统的蒸馏、结晶、升华等方法来纯化产品,用化学降解和衍生物制备的方法测定结构。后来,各种色谱法、电泳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高压液相色谱的应用改变了分离技术的面貌。各种光谱、能谱技术的使用,使有机化学家能够研究分子内部的运动,使结构测定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使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方法向自动化、超微量化方向又前进了一大步。带傅里叶变换技术的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又为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这些仪器和x射线结构分析、电子衍射光谱分析,已能测定微克级样品的化学结构。用电子计算机设计合成路线的研究也已取得某些进展。 未来有机化学的发展首先是研究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迄今我们使用的大部分能源和资源,如煤、天然气、石油、动植物和微生物,都是太阳能的化学贮存形式。今后一些学科的重要课题是更直接、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 对光合作用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利用,是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共同课题。有机化学可以用光化学反应生成高能有机化合物,加以贮存;必要时则利用其逆反应,释放出能量。另一个开发资源的目标是在有机金属化合物的作用下固定二氧化碳,以产生无穷尽的有。机化合物。这几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一些初步结果。 其次是研究和开发新型有机催化剂,使它们能够模拟酶的高速高效和温和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了有机合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今后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等必将更趋系统化、逻辑化。四、有机化学课程 有机化学主要是介绍化学物质的科学(高中化学学习当中也会涉及部分有机化学的课程)。目前有机化学物质的分类主要是按照其决定性作用,能代表化学物质的基团也就是官能团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的。可分为: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以上为烃类);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胺类,硝基化合物,腈类,含硫有机化合物(如硫醇,硫醚,硫酚,磺酸,砜与亚砜等),含磷有机化合物等元素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以上为烃衍生物)。 具体主要是介绍这些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化学反应,反应机理,制备方法。其中化学反应基本上为基团的取代,能否进行一个反应,取决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的因素。而制备方法主要是通过无机物,石油提取物,以及容易制备或成本低的物质制得难以得到的物质。反应机理也为基团之间的进攻和离去倾向之间的竞争。

实验用品】仪器:50ml碱式滴定管,00ml移液管,250ml容量平,250ml锥形瓶,分析天平,托盘天平。试剂:邻苯二甲酸氢钾(),1mol/l,naoh溶液,2%酚酞指示剂。【实验步骤】aoh溶液的标定(1)在电子天平上,用差减法称取三份4-6g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分别放入三个250ml锥形瓶中,各加入30-40ml去离子水溶解后,滴加1-2滴2%酚酞指示剂。(2)用待标定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至无色变为微红色,并保持半分钟内不褪色即为终点。(3)记录滴定前后滴定管中naoh溶液的体积。计算naoh溶液的浓度和各次标定结果的相对偏差。食醋中醋酸含量的测定(1)用00ml移液管吸取食用醋试液一份,置于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2)用移液管吸取00ml稀释后的试液,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2%酚酞指示剂1-2滴,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直到加入半滴naoh标准溶液使试液呈现微红色,并保持半分钟内不褪色即为终点。(3)重复操作,测定另两份试样,记录滴定前后滴定管中naoh溶液的体积。测定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应小于2ml。(4)根据测定结果计算试样中醋酸的含量,以g/l表示。【实验研讨】醋酸是一种有机弱酸,其离解常数ka=76×,可用标准碱溶液直接滴定,反应如下:化学计量点时反应产物是naac,是一种强碱弱酸盐,其溶液ph在7左右,酚酞的颜色变化范围是8-10,滴定终点时溶液的ph正处于其内,因此采用酚酞做指示剂,而不用甲基橙和甲基红。食用醋中的主要成分是醋酸(乙酸),同时也含有少量其他弱酸,如乳酸等。凡是cka>的一元弱酸,均可被强碱准确滴定。因此在本实验中用naoh滴定食用醋,测出的是总酸量,测定结果常用:食用醋中约含3%-5%的醋酸,可适当稀释后再进行滴定。白醋可以直接滴定,一般的食醋由于颜色较深,可用中性活性炭脱色后再行滴定。是标定naoh的基准物质,因此称取时要用电子天平,并要用差减法,使其称量结果尽量精确。而称量naoh就不需要十分准确,用托盘天平即可。酚酞指示剂有无色变为微红时,溶液的ph约为7。变红的溶液在空气中放置后,因吸收了空气中的co2,又变为无色。以标定的naoh标准溶液在保存时若吸收了空气中的co2,以它测定食醋中醋酸的浓度,用酚酞做为指示剂,则测定结果会偏高。为使测定结果准确,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将naoh溶液放置于空气中。呵呵是copy别人的

  • 索引序列
  • 有机化学文献题
  • 有机化学英文文献
  • 有机化学文献汇报
  • 有机化学参考文献
  • 有机化学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