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发布时间: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难度不小啊论我国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 吴希宁 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问题的研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探讨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以及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提出了用经济局、财政局和工商局取代众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大胆构想。【作者单位】:恩施市人民政府!恩施,445000【关键词】:县级政府;经济职能【分类号】:F1【DOI】:cnki:ISSN:1004-941X1999-02-020【正文快照】: 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问题,是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县级政府是中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调控的基础,微观调控的保证。因此,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问题的研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办的推进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县级政府经济职能 1 纪宝成,童年成; 中国古代宏观经济思想探析 [J];财贸研究; 2000年01期 2 赵林如; 政府作为与经济增长 [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3年07期 3 余敏江; 我国县级政府管理机制创新析论 [J];重庆社会科学; 2004年01期 4 吴晓求; 第十五讲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和权限划分 [J];宏观经济管理; 1995年08期 5 刘薰词; 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01期 6 张强; 政府责任模式的演变及其启示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 7 谢力群; 着力构建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J];中国审计; 2005年15期 8 黎元生,胡熠; 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缺陷与矫治 [J];青海社会科学; 2003年06期 9 刘薰词; 论政府经济职能 [J];求索; 2004年10期 10 张荐华; 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分工 [J];思想战线; 1998年03期 1 那金华; 论体制转轨时期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J]; 学术探索; 1998年06期; 45-48 2 吴希宁!恩施市; 论我国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J]; 湖北社会科学; 2000年04期; 23-24 3 彭松森; 简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转变[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1999年11期; 32-33 4 黎元生,胡熠; 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缺陷与矫治[J]; 青海社会科学; 2003年06期; 35-37 5 何敏; 现阶段县级政府的经济职能探析[J]; 软科学; 1997年04期; 66-68 6 魏文章; 关于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几个问题[J]; 中国行政管理; 1999年07期; 63-66 7 张辉!西山区人民政府区长; 当前县级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研究[J]; 创造; 2000年04期; 21-22 8 许晓明; 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与途径[J]; 地方政府管理; 1995年S1期; 26-28 9 吴亚荣;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变县级政府职能[J]; 求是; 1995年24期; 43-44 10 陈德茂; 美国政府职能特点对我国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启示[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02期; 19-21

农村反贫困的目标如何确立 论文《改革》10 1003-7543 赵曦 熊理然中国人口增长的结构性差异及政策调整 论文 《人口与发展》1 ISSN1674-1668 赵曦 熊理然西部开发的文化制约与文化建设 论文 《经济问题探索》3 ISSN1006-2912 赵曦 刘慧玲中国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 论文 《贵州社会科学》9 ISSN1002-6924 赵曦 成卓高起点、高质量、高速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论文 《四川日报》14 CN61-1 赵曦西部大开发稳步推进 论文 《四川日报》13 CN 61-1 赵曦高起点、高质量、高速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论文 《四川日报》13 CN 61-1 赵曦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成就及其历史经验 论文 《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9 ISSN978-7-109-12907-8 赵曦 熊理然四川“三州”民族地区扶贫搬迁战略研究 论文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1 ISSN1008-6323 赵曦 严红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论文 《经济日报》2008年9月8日 CN11-0014张炜 廖婴露收获人口红利的对策思考 论文 《中国人口报》2008、5、12 陈明立 苏建明中国西部发展建议 其他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ISBN962—450-776-7/D·43745 纪尽善中国经济发展建议 其他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ISBN962—450-776-7/D·43746 纪尽善论外资银行转制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论文 《西南金融》 2008年第1期CN51-1587/F 纪尽善汶川震后恢复重建要大力借重民间资金 论文 《经济界》 2008年第6期ISSN1007-0486 纪尽善“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研讨诸多人口问题 论文 《光明日报》25(11版) CN11-0026 杨成钢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人口学思考 论文 《人口与发展》4 ISSN1674-1668CN11-5646 杨成钢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论文 2007年增刊 ISSN1000-6087杨成钢区域人口科学素养研究 论文 《人口与经济 ISSN1000-4149 王学义 曾祥旭对四川农村人口科学素养的调查分析 论文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ISSN1008-5947 王学义 曾祥旭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 论文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8(1)全文转载 ISSN1005-4235 王学义人口预测及其研究现状 论文 《中国人口报》2008-03-24 CN11-0020 王学义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研究报告 《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及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07706-7 王学义四川省残疾人康复需求和发展研究 研究报告 《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及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07706-7 王学义基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论文 《生态经济》2008年第1期 ISSN1671-4407 徐承红基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论文 《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人大复印报刊)2008年第4期 1005-4332 徐承红四川省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论文 《生态经济》2008年第3期 ISSN1671-4407 徐承红 张佳宝循环经济与川东北丘陵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论文 《农村经济》2008年第10期 ISSN1003-7470 徐承红 陈健生论构建四川生态产业体系 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1期 ISSN1006-012X 徐承红 张佳宝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论文 《农村经济》11 ISSN1003-7470 张俊良劳动适龄人口起点年龄探讨 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6 ISSN1006-012X 张俊良四川省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研究报告 《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及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07706-7 张俊良副教授中国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路论文《生态经济》 2008(3)ISSN1671-4407兰竹虹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分析 论文《生态经济》 2008(5)ISSN1671-4407兰竹虹国际环境协定的经济学分析及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论文 《生态经济》2008(11) ISSN1671-4407 兰竹虹我国农民环境维权的现状、困境及对策思考论文 《农村经济》2008(6) ISSN 1003-7470 兰竹虹汶川地震后区域恢复中城乡生态建设对策思考 论文 《农村经济》2008(9) ISSN 1003-7470 兰竹虹我国农民环境维权现状及对策 论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3) ISSN 1673-288X 兰竹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建设研究论文 《中国软科学》12 赵曦 成卓怎样看待当前宏观经济政策 论文《人民日报》 28 CN11-0065 丁任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论文 《学术研究》1 ISSN1000-7326 丁任重宏观经济政策与四川经济发展面临的选择 论文 《决策咨询通讯》5 ISSN1006-3404 丁任重非常时期的抉择:强力推动经济增长 论文 《四川日报》15 CN11-0065 丁任重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放在首位(论文) 《中国国土资源报》12丁任重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同行——读刘诗白《体制转型论》(书评) 《经济学家》6 丁任重 刘方健

难度不小啊 论我国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 吴希宁 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问题的研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探讨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以及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提出了用经济局、财政局和工商局取代众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大胆构想。 【作者单位】:恩施市人民政府!恩施,445000 【正文快照】: 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问题,是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县级政府是中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调控的基础,微观调控的保证。因此,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问题的研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办的推进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县级政府经济职能 1 纪宝成,童年成; 中国古代宏观经济思想探析 [J];财贸研究; 2000年01期 2 赵林如; 政府作为与经济增长 [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3年07期 3 余敏江; 我国县级政府管理机制创新析论 [J];重庆社会科学; 2004年01期 4 吴晓求; 第十五讲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和权限划分 [J];宏观经济管理; 1995年08期 5 刘薰词; 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01期 6 张强; 政府责任模式的演变及其启示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 7 谢力群; 着力构建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J];中国审计; 2005年15期 8 黎元生,胡熠; 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缺陷与矫治 [J];青海社会科学; 2003年06期 9 刘薰词; 论政府经济职能 [J];求索; 2004年10期 10 张荐华; 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分工 [J];思想战线; 1998年03期 1 那金华; 论体制转轨时期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J]; 学术探索; 1998年06期; 45-48 2 吴希宁!恩施市; 论我国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J]; 湖北社会科学; 2000年04期; 23-24 3 彭松森; 简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转变[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1999年11期; 32-33 4 黎元生,胡熠; 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缺陷与矫治[J]; 青海社会科学; 2003年06期; 35-37 5 何敏; 现阶段县级政府的经济职能探析[J]; 软科学; 1997年04期; 66-68 6 魏文章; 关于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几个问题[J]; 中国行政管理; 1999年07期; 63-66 7 张辉!西山区人民政府区长; 当前县级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研究[J]; 创造; 2000年04期; 21-22 8 许晓明; 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与途径[J]; 地方政府管理; 1995年S1期; 26-28 9 吴亚荣;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变县级政府职能[J]; 求是; 1995年24期; 43-44 10 陈德茂; 美国政府职能特点对我国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启示[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02期; 19-21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1第4期

难度不小啊 论我国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 吴希宁 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问题的研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探讨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以及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提出了用经济局、财政局和工商局取代众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大胆构想。 【作者单位】:恩施市人民政府!恩施,445000 【正文快照】: 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问题,是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县级政府是中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调控的基础,微观调控的保证。因此,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问题的研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办的推进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县级政府经济职能 1 纪宝成,童年成; 中国古代宏观经济思想探析 [J];财贸研究; 2000年01期 2 赵林如; 政府作为与经济增长 [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3年07期 3 余敏江; 我国县级政府管理机制创新析论 [J];重庆社会科学; 2004年01期 4 吴晓求; 第十五讲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和权限划分 [J];宏观经济管理; 1995年08期 5 刘薰词; 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01期 6 张强; 政府责任模式的演变及其启示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 7 谢力群; 着力构建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J];中国审计; 2005年15期 8 黎元生,胡熠; 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缺陷与矫治 [J];青海社会科学; 2003年06期 9 刘薰词; 论政府经济职能 [J];求索; 2004年10期 10 张荐华; 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分工 [J];思想战线; 1998年03期 1 那金华; 论体制转轨时期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J]; 学术探索; 1998年06期; 45-48 2 吴希宁!恩施市; 论我国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J]; 湖北社会科学; 2000年04期; 23-24 3 彭松森; 简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转变[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1999年11期; 32-33 4 黎元生,胡熠; 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缺陷与矫治[J]; 青海社会科学; 2003年06期; 35-37 5 何敏; 现阶段县级政府的经济职能探析[J]; 软科学; 1997年04期; 66-68 6 魏文章; 关于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几个问题[J]; 中国行政管理; 1999年07期; 63-66 7 张辉!西山区人民政府区长; 当前县级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研究[J]; 创造; 2000年04期; 21-22 8 许晓明; 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与途径[J]; 地方政府管理; 1995年S1期; 26-28 9 吴亚荣;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变县级政府职能[J]; 求是; 1995年24期; 43-44 10 陈德茂; 美国政府职能特点对我国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启示[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02期; 19-21

终于上线了啊,你昨天买的充气娃娃, 我们已经发货了,但是你在网上要的那款范冰冰版的我 们已经没货了,所以就帮你发了凤姐版的,但是质量你 绝对放心,价格在给你打个6折,是顺丰快递,记得给个好评噢 

[1] 刘翠清 人力资源权益会计制度设计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2010 [2] 邢芷芯 人力资源权益会计制度设计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3] 陈洁 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4] 李莉 企业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指标体系设计[D] 成都理工大学 2011 [5] 崔胜利 关于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及应用分析研究[D] 四川大学 2007 [6] 戴致光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02 [7] 李茜 新经济时代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D] 长安大学 2008 [8] 任力荣 对人力资源会计及其在我国应用的思考[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9] 周媛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探讨[D] 河北大学 2009 [10] 徐暘 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的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1] 刘翠清 人力资源权益会计制度设计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2010 [2] 邢芷芯 人力资源权益会计制度设计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3] 陈洁 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4] 李莉 企业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指标体系设计[D] 成都理工大学 2011 [5] 崔胜利 关于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及应用分析研究[D] 四川大学 2007 [6] 戴致光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02 [7] 李茜 新经济时代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D] 长安大学 2008 [8] 任力荣 对人力资源会计及其在我国应用的思考[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9] 周媛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探讨[D] 河北大学 2009 [10] 徐暘 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的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文章篇名:《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主要内容:介绍了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我的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回永远源远流长、绵绵不断,我们中华儿女也一定要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坚信我们的民族回拥有美好的未来

1甘满堂简介甘满堂,男,1969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共党员,社会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甘满堂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校聘以科研为主关键岗二级(2010-2012),2011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劳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研究。[1]2主要教育背景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福建地方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唐文基教授,研究方向为“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研究”,师从李强教授,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合作导师林志扬教授)从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兼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顾问。“2007年暑期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研究课程班”,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时间:2007年7月23—8月3日。“第七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课程”,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社会学理论研究所、(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时间:2010年7月28日—8月6日。3主持的研究课题1、2000年9月—2002年11月,主持省教育厅课题:《新时期城市社区理论与福州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之研究》,经费0.3万元。2、 —6,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文化教育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3T054。3、2003.9—2004.9,主持福州大学人才基金项目课题:《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经费1.5万元。4、2—10,主持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招标课题:《福建省“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经费2.0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4009。5、2004年12月—2005年6月,主持福建省委专项课题“建设‘和谐福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子课题:《福建省建设和谐社会的现状与基础》,此课题后列入福建省科技厅2005年重大软科学课题。6、2005年6月—2008年6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经费6.5万元,项目批准编号:05CSH005。2009年3月结题鉴定,等级为“良好”。7、2006年7月—2007年7月,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加强福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6B113。8、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2008年终身教育研究课题”《构建村级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案例研究》(一般项目)负责人。9、2009年7月,《员工乡土社会网对民营企业管理影响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5批二等资助(以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申请),经费3万。10、2009年8月,《当代闽台农村宗教信仰比较研究》获得2009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9B106。11、2009年10—2010年6月,主持《泉州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升研究》,泉州市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经费4万元。12、闽侯县“上街南屿南通”、“青口尚干祥谦”、“甘蔗荆溪竹岐”三镇组团区域发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闽侯县发改局委托。13、11—12,主持“Traditional Religious Culture and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A Case Study of Private Entrepreneur Community in Southeast China”,(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CRCS),经费5万美元。14、2011年7月—2013年7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社会政策研究》,经费15万元,项目编号为:11BSH011。15、2011年6月30日-7月2日,主持第八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灵性资本与社会公益。16、2012年7-8月,受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委托,开展福建省“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17、2012年11月-12月,受中国人民大学委托,在福州市、长乐市等地开展“城乡居民互助与志愿服务”调查。4获奖情况学术成果类1.论文《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论文《“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一作者),获得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3.专著《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获得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个人荣誉类1.2007年10月,家庭获得福州市委文明办组织的福州市第二届读书月“十大书香门第”的称号。2.2009年获福建省委宣传部、人事厅、社科联组织评选的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提名奖。3.2009年获得福州大学第五届“十佳青年教职工”称号。5教学改革项目1、校级教改课题《福州大学两课教学网站建设》(第一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00年9月立项2002年9月结题)项目负责人。2、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概论〉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第三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2004年2月立项。3、校级精品课程《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4年12月。 4、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应用社会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5年11月。5、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第五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8年6月。6、校级精品课程《文化人类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10年10月。 [1]6著作情况1.《中华姓氏通史·孙姓》,20万字,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版。2.《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22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3、《海峡西岸和谐社会建设》,42万字,海风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7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学术期刊论文1.《市场经济需要经济伦理》,《社会》2000年第9期。2.《加入WTO后的中国贫困问题》,《发展研究》2000年第11期。3.《对城市外来农民工街头非正规就业现象的剖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8期。4.《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本文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6.《清代闽西客家商人》,《客家》2001年第1期。7.《明清时期的徽商与福建》,《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8.《宗教·民间信仰·村庙信仰》,《福建宗教》2002年第6期。9.《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与网络文化殖民主义》,《开放导报》2002年第9期。10.《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居委会与居民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福州市社区调查为中心》,《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1.《网络社会的社会控制》,《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2.《解读客家传统村落社会——读刘大可著〈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13.《“议行分设”与业主委员会发展前景》,《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7期。14.《永定县高陂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调查报告》,《东南学术》2003年增刊。15.《创建节水型社会的社会学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6.《“数字小区”与业主网络“虚拟家园”》,《现代物业》2004年第2期。17.《闽侯傅筑泰山庙迎神赛会调查》,《民俗研究》2004年第2期。18.《大学生与六合彩——以福州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19.《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0.《城市小区物业管理自治的发展前景与实践困境》,《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1.《城市小区物业自治的实践困境与出路》,《中国房地产》2004年第10期。22.《社会学“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3.《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福建的基础与现状》,《福建理论学习》2005年第5期。24.《茶村纪事》,《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25.《构建和谐福建的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政策建议》,《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6.《福建沿海非法移民发生机制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0期。27.《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8.《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29.《福建村庙酬神演戏与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30.《岗位安全与城市户籍——当前城市农民工社会性需求的三大层次及应对措施》,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31.《对地下六合彩误区的社会统计学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7期。32.《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33.《化解民工欠薪那些路可行》,《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2期。34.《同在蓝天下的渴望——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4期。35.《福建村庙文化》,《福建宗教》2007年第1期。36.《闽北茶神张三公》,《农业考古》2007年第2期。37.《从偷电到私吞水费潜逃》,《现代物业》2007年第6期。38.《村民自治组织发展与村级治理——以福建乡村调查为例》,《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39.《情牵故土?功能主义——林耀华的福州乡村研究》,《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40.《闽侯县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科学发展观与福建社会建设实践》,《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模式》,《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传统饮食商业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台湾农业探索》2007年第4期。《农民工住居边缘化与空间隔离——从城中村到城郊村》,《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转摘。46.《农村劳动力升级转移与流出地社会经济激发式发展——以福建省沙县依托沙县小吃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台湾民间信仰与农村社区生活》,《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台湾发展“有机茶”的经验与福建茶叶品质提升之路》,《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社会资本与县域经济发展》,《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中国教师》2009年第8期《“差生”:外来工子弟正在被“污名化”——对公办学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形象的实证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稳定与农民增收》,《台湾农业探索》2009年第4期。《走近上街天主教村落社区》,《福建宗教》2009年第5期。《灵验与感恩——汉民族宗教体验的互动模式》,《民俗研究》(CSSCI)2010年第1期。《让广大市民成为城市拆迁改造的受益者》,《学习月刊》2010年第1期。《福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第二作者),《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福建论坛》(CSSCI)2010年第2期。《福州“小小区” 自管之路》,《现代物业》2010年第2-3期。《海外侨民与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以福州长安村为例》《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0年第3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综合竞争力》2010年第5期。《传统社区资源动员与农民有组织抗争——对东南沿海农村抗争性集体行动的一种解释框架》,《辽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工荒:高离职率与无声的抗争——对当前农民工群体阶级意识的考察》,《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宗教与世界》(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内刊)2010年第6期。(二)文集论文1.《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调查报告》,康晓光、洪大用等著《NGO扶贫形式研究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2.《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吕良弼主编《五缘文化力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建设——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前期招标课题研究报告》,福建省发展与改委员会编《崛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2005年。4.《农村民主建设调查(上)》,载王碧秀主编《科学和谐发展》,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5.《社会互动集体行动社会运动》,载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6.Folk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Religious Experiences in China, Oct-2007,University of Wales P《海峡西岸城市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网络民意与社会民意》,载《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4月。9.《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海外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载李其荣主编《海外华人与中国发展》(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3月。《风险社会》,李斌主编《社会学概论》(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载福建省宗教研究会编《宗教缘·两岸情——加强新形势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研讨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三)报纸论文1.《关注城市农民工的贫困问题》,《中国改革报》2002年7月1日。2.《城市农民工贫困与保障问题之对策》,《中国社会报》2004年2月12日。3.《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4月8日。4.《村民集体致富需要好干部》,《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5月31日。5.《第三届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综述》,《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7月26日。6.《转型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建议》,《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10月11日。7.《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8.《民工欠薪问题的制度化解决之道》(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2月6日。9.《多方并举破解“工荒”》(专家视线),《福建日报》 2006年3月3日。10.《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4月24日。11.《构筑农村宜居环境》(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5月22日。12.《增强保障为农解忧》(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6月26日。13.《发展村集体经济至关重要》(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9月11日。14.《重视乡村老年协会的作用》(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11月13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年9月1日。《建立健全物业自治机构》,《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12-15。(四)中国社会经济史论文(2000年以前学术论文)1.《以茶制夷-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中止对英国贸易之目的》,《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2.《漫话明清福建商帮》,《炎黄纵横》1997年第3期。3.《明清福建民间溺杀女婴习俗形成原因及影响》,《福建史志》1997年第4期。4.《明清福建商人在国内活动探略》,《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5、《悄然兴起的福建高校饮茶风》,《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6、《在麦当劳喝茶》,《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5.《闽海豪商蒲寿庚》,《福建乡土》1998年第2期。6.《清代中国茶叶外销口岸及运输路线的变迁》,《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7.《清代福建地痞无赖与福建社会》,《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8.《说榕》,《福建乡土》1999年第3期9、《周恩来与福建事变》《福建党史月刊》98年增刊。10.《简论郑成功的情报工作的特色》,《郑成功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元代建宁喊山造茶诗赏析》,《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 [1]8教学改革论文1.《浅谈我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0年第2期。2.《“道德重整”与高校“两课”教学》,《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3、《创建“金色阳光”网站,推进两课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1年第1期。4、《做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与督导》,《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2期。5、《多校区大学新区校园生活归属感研究——以福州地区大学城为例》,《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4期。6、《建设适应东南强校发展目标的校园文化》,《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7年第4期。

民族精神在何方 文化战争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专著教材1、《行政法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2、《创建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年4月3、《四川省社会治理发展报告》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12月4、《地方社会管理创新——突破和谐发展的行政障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5月5、《四川省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12月6、《地方政府流程再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7、《行政法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8、《薪酬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9、《走向有限政府: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6年1月10、《公共管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11、《环境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3月 主持科研项目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子课题;2、主持教育部规划项目:《我国地方政府服务流程再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面向西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景区集成管理模式研究》子课题;4、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5、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行政障碍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6、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WTO西部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7、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府服务流程再造的理论与实践》;8、主持教育部哲社发展报告建设(培育)项目:《成渝统筹城乡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发展报告》;9、主持国务院办公厅委托项目:《省级政府政务公开与管理创新》;10、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西部地区社会和谐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11、主持四川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构建和谐四川进程中的行政障碍与制度创新研究》;12、主持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SARS与地方政府危机管理》;13、主持四川省“十一五”人才规划基础项目:《四川省人才市场机制的构建与政府服务》;14、主持四川省软科学项目:《四川省人才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5、主持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资助项目:《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创新——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16、主持四川省政府项目:《行政改革与政府服务中心建设》;17、主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四川省中介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18、主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重点项目:《地方政府服务流程再造的理论与实践》;19、主持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研究项目:《公共管理专业科研、教学互助关系研究与实践》;20、主持成都科学发展研究院招标项目:《成都市统筹城乡年度报告》;21、主持成都科学发展研究院招标项目:《统筹城乡背景下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方案》;22、主持成都市政府招标项目:《成都市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改革研究》;23、主持成都市“十一五”规划项目《成都市政府管理体制创新》;24、主持成都市政府项目:《领导干部素质培养》;25、主持成都市政府项目:《成都市干部创新能力研究》;26、主持成都市政府项目:《成都科学发展研究》;27、主持成都市政府项目:《成都市统筹城乡研究》;28、主持成都市政府项目:《乡镇机构改革研究》;29、主持成都市政府委托项目:《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试点工作方案》;30、主持成都市政府委托项目:《成都市行政审批程序与前置条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31、主持成都市政府委托项目:《电子政务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32、主持成都市政府委托项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33、主持成都市政府委托项目:《城市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34、主持成都市房管局委托项目:《成都市房管局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方案》;35、主持成都市工商局委托项目:《成都市工商局规范化服务型政府》;36、主持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委托项目:《成都高新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方案》;37、主持成都市工商局委托项目:《工商管理干部行政能力提升与培训》;38、主持彭州市政府委托项目:《彭州市政府职能配制》;39、主持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委托项目:《政务公开与政府管理创新》;40、主持成华区政府委托项目:《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成都模式---成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与惠民工程研究报告》;41、主持绵竹市政府委托项目:《规范化责任性政府建设》;42、主持成都市新都区项目:《政府服务流程再造》;43、主持成都市金堂县委托项目:《金堂县人员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科学化研究》;44、主持成都市青羊区委托项目:《青羊区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45、主持成都市温江区项目:《温江区城乡一体行政管理体制研究》;46、主持成都市人事局委托项目:《成都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47、主持成都市新都区纪委监察局委托项目:《成都市新都区行政效能评估(2009年度)》;48、主持成都市新都区纪委监察局委托项目:《成都市新都区行政效能评估(2008年度)》;49、主持双流县项目:《成都市双流县投资软环境评估与规划》;50、主持龙泉驿区人民政府委托项目:《龙泉驿区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创新研究》;51、主持成都市温江区项目:《温江区人力资源市场优化与再造》;52、主持新津县编办委托项目:《花源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53、主持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委托项目:《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管理创新方案研究》54、主持金堂县竹篙镇委托项目:《金堂县竹篙镇产城互动中的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机制研究》。 论文《城市空气污染防治中的政府责任缺失与履职能力提升》,姜晓萍、张亚珠,《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1期2、《我国社会焦虑问题研究述评》,姜晓萍、郭兵兵,《行政论坛》,2014年第5期3、《国内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知识图谱》,姜晓萍、苏楠,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4、《国内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知识图谱》,姜晓萍、苏楠,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5、《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姜晓萍,《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2期6、《基于价值取向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姜晓萍、郭金云,《行政论坛》,2013年第6期7、《构建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体系:以成都试验区为例》,姜晓萍、黄静,《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6期8、《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共同趋势与地区差异——基于国家和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的比较》,姜晓萍、陈朝兵,《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9、《统筹城乡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姜晓萍,《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3年第2期转载10、《当前我国干部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析》,姜晓萍、史云贵,2012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11、《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姜晓萍、吴菁,《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新华文摘》2013年1期1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编制管理再造:机理与策略》,姜晓萍、范逢春,《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9期 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2年11期13、《论城市房屋征收之被征收人权利保护》,姜晓萍,陈丛刊,《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2期14、《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姜晓萍、衡霞,《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6期15、《还权赋能:治理制度转型的成都经验》,姜晓萍、黄静,《公共行政评论》,2011年第6期16、《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形成机理及外部性研究》,姜晓萍、衡霞,《农村经济》2011年11期17、《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利保障的对策建议》,姜晓萍,《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成果专报》,2011年第17期18、《建议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姜晓萍,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家建言》,2011年第9期19、《统筹城乡发展须保障农民权益》,姜晓萍,《四川日报》,2010年11月24日第7版20、《汲取养分的不竭源泉 奉献社会的重要舞台》,姜晓萍,《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12期21、《国外政府流程再造的核心问题与启示》,姜晓萍、汪梦,《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6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2、《中国公共服务30年的制度变迁与发展趋势》,姜晓萍、邓寒竹,《公共行政》,2009年7期全文转载23、《中国公共服务30年的制度变迁与发展趋势》,姜晓萍、邓寒竹,《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24、《我国政府流程再造的公共需求与可行性分析》,姜晓萍,《理论与改革》,2009年4期25、《四川地震灾区受灾群众需求调查与潜在社会风险分析》,姜晓萍、李文星、夏志强,中央党校《思想理论内参》,2008年30-31期26、《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30年》,姜晓萍,《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12期27、《地震灾区居民住宅重建的几点建议》姜晓萍《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3期28、《公民行政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姜晓萍、郭金云,《新视野》,2008年3期29、《统筹城乡发展中的行政障碍与地方政府治理》,姜晓萍,《理论月刊》,2008年4期30、《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公民参与》,姜晓萍,《新华文摘》,2007年21期转载3254个字31、《行政问责的体系构建与制度保障》,姜晓萍,《政治学研究》,2007年3月32、《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公民参与》,姜晓萍,《公共行政》,2007年11期全文转载33、《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公民参与》,姜晓萍,《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4期34、《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姜晓萍、兰旭凌,《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10期35、《我国人才市场机制构建中的障碍与对策探讨》,姜晓萍、侯军帮,《公共行政》,2007年1期全文转载36、《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姜晓萍、衡霞,《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1期37、《我国人才市场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姜晓萍,《新视野》,2006年5期38、《我国省级政务公开探析》,姜晓萍、姜洁,《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8期39、《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姜晓萍,《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40、《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姜晓萍,《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5期41、《我国省级政务公开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姜晓萍,《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42、《我国人才市场机制构建中的障碍与对策探讨》,姜晓萍、 侯军帮 ,《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3、《透视地方政府引进ISO9000》,姜晓萍、郭金云,《决策》,2006年第7期44、《从两次“井喷”事故看政府危机管理》,姜晓萍、陈进,《决策》,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C3《管理科学》2006年8期全文转载)45、《以政府制度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姜晓萍,《社科论坛》,2006年3期46、《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姜晓萍、马凯利,《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5年3期)47、《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探索与创新》,姜晓萍、范逢春,《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48、《提高政府采购效率二有效途径》,姜晓萍、陈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1期49、《地方可持续发展与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姜晓萍、姜洁,《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50、《地方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个案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姜晓萍、 郭金云,《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7期51、《港台地区网上申报与审批的经验及启示》,姜晓萍、 滕赋骋,《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2期52、《完善行政服务中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姜晓萍、唐冉熊,《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2期53、《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姜晓萍,《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11期54、《我国政府部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姜晓萍、 郭金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2期55、《从SARS看我国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姜晓萍、范逢春,《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2期56、《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姜晓萍,《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2期57、《我国行政审批范围的规范化》,姜晓萍、吴军飞,《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2期58、《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路和对策》,姜晓萍、刘汉固,《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6期59、《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姜晓萍,《四川政报》,2003年11、12期60、《香港特区顾客导向型政府之构建及其启示》,何水、姜晓萍,《人文杂志》,2003年第6期61、《地方政府行政审批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姜晓萍、李文星,《河北学刊》2002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1期62、《施韦策诘难和道教生态伦理》,姜晓萍、曹玉华,《西南师大学报》,2002年5期63、《论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支持系统》,李文星、姜晓萍,《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4期64、《西南民族地区的居住模式与婚姻、家庭的变迁》,姜晓萍,《西南民院学报》,2001年3期65、《朱元璋法律意识二重性心理探析》,姜晓萍,《史学集刊》,1996年第5期66、《明代的司法制度与君主专制》,姜晓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67、《“击鼓鸣冤”的由来》,姜晓萍,《法学杂志》,1992年第4期68、《明代的立法及特色》,姜晓萍,《文史知识》,1991年第1期69、《中国古代居室建筑中的“家”的观念》,姜晓萍,《文化史知识》,1994年第7期

农村反贫困的目标如何确立 论文《改革》10 1003-7543 赵曦 熊理然中国人口增长的结构性差异及政策调整 论文 《人口与发展》1 ISSN1674-1668 赵曦 熊理然西部开发的文化制约与文化建设 论文 《经济问题探索》3 ISSN1006-2912 赵曦 刘慧玲中国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 论文 《贵州社会科学》9 ISSN1002-6924 赵曦 成卓高起点、高质量、高速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论文 《四川日报》14 CN61-1 赵曦西部大开发稳步推进 论文 《四川日报》13 CN 61-1 赵曦高起点、高质量、高速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论文 《四川日报》13 CN 61-1 赵曦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成就及其历史经验 论文 《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9 ISSN978-7-109-12907-8 赵曦 熊理然四川“三州”民族地区扶贫搬迁战略研究 论文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1 ISSN1008-6323 赵曦 严红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论文 《经济日报》2008年9月8日 CN11-0014张炜 廖婴露收获人口红利的对策思考 论文 《中国人口报》2008、5、12 陈明立 苏建明中国西部发展建议 其他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ISBN962—450-776-7/D·43745 纪尽善中国经济发展建议 其他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ISBN962—450-776-7/D·43746 纪尽善论外资银行转制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论文 《西南金融》 2008年第1期CN51-1587/F 纪尽善汶川震后恢复重建要大力借重民间资金 论文 《经济界》 2008年第6期ISSN1007-0486 纪尽善“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研讨诸多人口问题 论文 《光明日报》25(11版) CN11-0026 杨成钢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人口学思考 论文 《人口与发展》4 ISSN1674-1668CN11-5646 杨成钢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论文 2007年增刊 ISSN1000-6087杨成钢区域人口科学素养研究 论文 《人口与经济 ISSN1000-4149 王学义 曾祥旭对四川农村人口科学素养的调查分析 论文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ISSN1008-5947 王学义 曾祥旭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 论文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8(1)全文转载 ISSN1005-4235 王学义人口预测及其研究现状 论文 《中国人口报》2008-03-24 CN11-0020 王学义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研究报告 《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及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07706-7 王学义四川省残疾人康复需求和发展研究 研究报告 《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及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07706-7 王学义基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论文 《生态经济》2008年第1期 ISSN1671-4407 徐承红基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论文 《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人大复印报刊)2008年第4期 1005-4332 徐承红四川省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论文 《生态经济》2008年第3期 ISSN1671-4407 徐承红 张佳宝循环经济与川东北丘陵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论文 《农村经济》2008年第10期 ISSN1003-7470 徐承红 陈健生论构建四川生态产业体系 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1期 ISSN1006-012X 徐承红 张佳宝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论文 《农村经济》11 ISSN1003-7470 张俊良劳动适龄人口起点年龄探讨 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6 ISSN1006-012X 张俊良四川省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研究报告 《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及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07706-7 张俊良副教授中国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路论文《生态经济》 2008(3)ISSN1671-4407兰竹虹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分析 论文《生态经济》 2008(5)ISSN1671-4407兰竹虹国际环境协定的经济学分析及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论文 《生态经济》2008(11) ISSN1671-4407 兰竹虹我国农民环境维权的现状、困境及对策思考论文 《农村经济》2008(6) ISSN 1003-7470 兰竹虹汶川地震后区域恢复中城乡生态建设对策思考 论文 《农村经济》2008(9) ISSN 1003-7470 兰竹虹我国农民环境维权现状及对策 论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3) ISSN 1673-288X 兰竹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建设研究论文 《中国软科学》12 赵曦 成卓怎样看待当前宏观经济政策 论文《人民日报》 28 CN11-0065 丁任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论文 《学术研究》1 ISSN1000-7326 丁任重宏观经济政策与四川经济发展面临的选择 论文 《决策咨询通讯》5 ISSN1006-3404 丁任重非常时期的抉择:强力推动经济增长 论文 《四川日报》15 CN11-0065 丁任重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放在首位(论文) 《中国国土资源报》12丁任重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同行——读刘诗白《体制转型论》(书评) 《经济学家》6 丁任重 刘方健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成立于1952年10月,其前身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成立于1997年4月。2001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两校合并。现有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等36个内设机构,在职职工586人。有正高职称的专家教授34人,副高职称的110人,中级职称的8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7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省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专家评议委员6个,博士研究生28人,硕士研究生63人,具有正高和副高职称的人数占到专业技术人员的50%左右。学校坐落在景色怡人的杜甫草堂风景文化区,占地面积270亩,是国家绿委表彰的 “全国绿化四百佳”单位之一。该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全国党校系统最早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级党校,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区域经济学等6个专业的硕士授予权,在校硕士研究生120余人。该校也是首批加入全国党校卫星远程教学网的省级党校,办有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类理论刊物《理论与改革》,并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简称“CSSCI”)来源期刊。同时办有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四川行政学院学报》和《四川党校报》等报刊。数字图书馆建设快速发展,现藏书55万余册,中外报刊7万余本,电子图书12 万册,拥有17个数据库,所有馆藏资源均已实现数字化,在2005年全国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图书馆”。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轮训为主,学位研究生和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党校函授教育、能力素质教育“五位一体”的办学新格局。认真坚持完善“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努力实现从素质培训向素质和能力相结合的培训转变,注重把能力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推进研究式教学,在特色化办学上迈出了新步伐。全校院以市厅级领导干部,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市州局长,中青年干部,高层次复合人才,省政府处级公务员,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中美合作研修班等为主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主体班次年培训规模为2000余人。按照省委提出的“开放式组织、多学科并进、深层次探索”的要求,在科研重大课题攻关和精品力作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仅1989年以来,主编、独著、合著专著、教材600余部,其中公开出版490余部,内部出版120余部,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200余篇,立项国家课题29项,省部级课题11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27项。这些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为促进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校院教学质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咨询服务。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卫星远程教学网、四川干部教育网、校园内部网、校园无线宽带网、校园监控网、全球发展学习网、四川党政网、校园闭路电视网等的互联互通,与21个市(州)党校实现了光纤互联,建立了蜀光网站、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实验室、金融证券实验室、语言教学室。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中非等10多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有关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2004年该校正式加入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与美国乔治亚大学卡尔文森政府研究所合作举办中美研修班6期,参与由中央党校牵头的中国和加拿大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项目。组织出国(境)培训、考察488人次,接待国(境)外来访客人372人次。以创建文明单位为载体,积极开展构建和谐校院活动。2005年成功获得了青羊区区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又成功创建成为省级机关文明单位。隶属该校的四川管理职业学院是2005年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在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学院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办,由省教育厅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学院设有公共管理、秘书档案、财税金融、工商管理、会计统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旅游经济管理、城镇经营管理等30余个专业,拥有电子阅览室、网络实验室、语音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现在校生人数达到5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历年在88—90%,学院办学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四川省职业教育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十一五”期间,校院在新的起点上争创全国一流省级党校、行政学院,实现争创“八个一流”的目标,即“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科研精品、一流的优势学科、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信息化建设、一流的科学管理,一流的育人环境”,努力把该校院建设成为四川干部教育和理论研究的“三个基地、三个中心”,即县处级、市厅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基地,县处级、市厅级公务员培训基地,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四川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四川党的建设理论研究中心,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师资培训、业务指导中心。在新一轮建设和发展中,新一届校院领导班子正以务实开拓、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带领全校院干部职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认真落实《干部培训工作条例》,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工作的总体取向,努力按照建设“特色化、开放型、示范性”学校的奋斗目标,为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作出新贡献。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期刊

  • 索引序列
  •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1第4期
  •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