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旅游概论的论文

关于旅游概论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旅游概论的论文

我认为写一下“甘肃丝绸之路旅游开发制约因素分析”很有价值,下面有一篇文章看看。只希望借鉴,不要抄袭。  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  内容提要: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品位高、内涵丰富,是甘肃省旅游产品的代表,通过对该产品进行生命周期研究,有利于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更新,有利于带动甘肃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1.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原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种产品从投入市场到被淘汰退出市场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该理论被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从而形成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1980年由加拿大学者BRW提出的。Bulter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1993年保继刚等在《旅游地理学》教材中最早向国内介绍了Bulter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思想。1995年保继刚、彭华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广东丹霞山的拓展开发中,新景区的开发对老景区的复苏起到较为显著的效果。1995年谢彦君发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与调整》一文应用Bulter的理论,试图从需求、效应和环境这三个因素入手,分析对生命周期进行控制和调整的途径。  2002年赵西萍等编著的《旅游市场营销学》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投放、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在投放阶段,旅游产品还未被广大消费者所认识,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知名度较低;通过修建旅游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宣传促销,市场逐步打开,游客增幅较快,从而进入到成长阶段;在成熟阶段,游客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对旅游的投入已开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旅游产品的特色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其吸引力会逐渐减弱,游客人数达到峰值后开始出现缓慢下降趋势。旅游企业或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改善旅游设施,开发新旅游项目,扩大接待规模;在衰退阶段,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和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由于市场竞争和新的旅游产品的吸引,加上环境和社会问题,游客人数会明显回落,特别是长线的团队游客下降,一些旅游设施闲置或挪作他用,这一阶段可采取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策略或更新策略。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客观规律。任何一项旅游产品的吸引力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其市场需求也会发生变化,都有一个发现与开发、成长与巩固、衰退与复苏(淘汰)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只有了解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趋势,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措施,才可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2.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内涵  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主要指依托历史上著名的丝绸古道甘肃段所涵盖的厚重历史遗存、文化内涵、大漠戈壁、雪山草原等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整合出的各类观光、休闲、科考、健身、体育等旅游产品。历史上丝绸之路甘肃段包括陇右段和河西段两部分。陇右段又分为三条道,即回中道、陇关道(也称大震关道)和秦陇南道,从秦陇南道便可进入走廊道。走廊道即东起乌鞘岭,西至敦煌的“河西走廊”。这些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几乎占甘肃全境总面积的4/5,分布着甘肃省85%以上的旅游资源。由于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世界交通、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享有的高知名度,丝绸之路甘肃段以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成为甘肃旅游的招牌,也是全国旅游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然而,囿于观念、区位条件、资金和人力资本供应不足等多元因素制约,与国际、国内旅游的高速发展相比,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发展缓慢,基本处于投入期和成长期,影响和制约着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为更好地发展甘肃旅游业,有必要利用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做深入探讨和研究。  3.制约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的主要因素  1区位条件限制  丝绸之路甘肃段是一个东西长1655公里的狭长地理空间,主要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带,景点分散,旅游费用较高,产品销售淡旺季明显,产品综合效益较低。因此,很多旅游产品的开发项目都得不到以寻求投入产出边际效益最大化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2观念落后制约  从政府到民间尚未普便树立起旅游产业是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备乘数效应的先导产业的理念,更没有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所以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扶持政策和产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全面提高,产业创新和产品创新意识较差,无法完成与国际旅游活动中由大众产品需求向特殊性、趣味性和有益于健康和环保的个性化消费转移的对接和互动。  3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固然是一个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但并不等于这些独特、优秀的资源已经是旅游成品,其间的转化须具备可进入性强,设施配置齐全等条件。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中涉及的相当一部分景区景点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设施配置条件差,管理、服务和接待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变化的需要。一味地销售这种资源型产品和低开发程度的产品,不仅影响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后劲,也必然导致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未成长起来就被那些具备规划前瞻性、开发高品位、保护性建设、动态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众多产品替代而“未老先衰”。  4缺乏按照市场运作模式的产品营销方式  与其他省份相比,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宣传投入和力度远远不够。云南、陕西、宁夏等省份近年来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和产品的广告宣传上都进行了较大投入,利用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收视覆盖率高、传播范围广、信誉指数高等特点,频繁播出旅游目的地产品广告,打开了较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增加了市场份额,也促进其产品进入快速增长期和成熟期。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用于促销宣传的费用严重不足,营销手段和营销组合较为单一,成为产品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5甘肃的各类旅游企业缺乏竞争力  甘肃各类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管理体制较为落后,服务质量不高,竞争意识不强,竞争手段以“价格战”为主。他们缺乏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旅游企业竞争的实力,所以,其产品研发、价格策略、销售渠道、促销方法等均无法使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快速成长为“明星型”和“奶牛型”的成熟期产品。  4.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进入成熟期及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对策  1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  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必须依靠政府主导,重视市场研究,正确认识市场、自身条件优势,提高发展旅游业的信心,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优先、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为发展旅游业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吸引客源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涌入。由于丝绸之路与整个西北地区资源的高度关联性,故在做好本省工作的基础上,需要树立区域共同发展的观念,应加强与西北各省区的联合协作,确定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区域联动方案,围绕丝绸之路共同举办旅游宣传和促销活动,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区域良性互动和共赢格局。2可持续发展策略  1在世界遗产组织的指导下制定具有突出丝绸之路主题文化特色的、长远的、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规划中应坚持对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开发与保护并举,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突出对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的保护性开发。  2在开发方式上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拥有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资源吸引力强、同一资源的跨行政区管理等因素,易造成盲目开发、掠夺性使用资源的短期行为及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等问题,因此旅游开发应尊重现实,放眼未来,立足于现有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遵循有序开发、重点开发的原则,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开发向精品质量型开发转变,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发展旅游业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重视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确保产品质量及资源的永续利用,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建立起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的集约化和质量效益型经济体系。  3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加旅游吸引物的使用寿命,减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减少各类设施报废后的处置工作,从而延缓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增加旅游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其生命周期。  3产品整合策略  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根本途径是使其根据市场上不断涌现出的新需求,做好旅游产品拓展开发工作,动态地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针对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特点、现状,可以从产品的性质、主题、质量、功能和形态等方面进行产品整合。通过深度发掘景区内涵,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内涵,改进旅游设施设备,提高景区的品位与档次,增加新的参与性、探险性和运动、娱乐性等旅游服务项目,开辟新的旅游景观、景点等形式,刺激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市场新需求,从而使旅游产品的成熟阶段早日到来并使产品生命周期得以延续。  4旅游市场拓展策略  既要寻找新的客源,开发新的市场,又是对老客户进行再开发。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发展旅游产品的新用途,即在原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旅游功能,使老产品焕发新的生命力,如嘉峪关关城文化景区在原观光型产品基础上,新开辟探险、娱乐、体验等为主题的长城第一墩景区旅游项目,  与原景区形成互补,使产品具备新的功能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二是开辟新市场,即为原有的旅游产品寻找新的使用者,使产品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如敦煌原来以日本为第一客源市场主营入境旅游产品,随着国内游的迅速发展,他们调整市场宣传方向和经营策略,开辟了较大的以华南、华东和东北地区为国内新客源市场。  5旅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对产品、促销、渠道和定价这四个营销要素的组合加以合理的改进和重组,以刺激销售量的回升,如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改变分销渠道,增加直销,增加广告,确定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产品各异的营销组合策略,或在价格上加以调整等,以刺激销售量,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近两年针对国内客源市场组织的丝绸之路旅游大篷车促销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广铸文化旅游产品品牌策略  文化是人类旅行活动中主动探询和感知的永恒主题,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和十大石窟之一炳灵寺石窟等宗教朝觐旅游资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有保安、裕固、东乡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有西部黄土高原民居、民风特色文化和大地湾、马家窑等人类早期文化遗址等,体现了甘肃丝绸之路古老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面貌。应充分发掘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只要打破常规的求同产品开发模式,铸造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一定会焕发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龚羽飞,何效祖.甘肃旅游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2〕赵西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江林,刘晓.2003年中国旅游管理研究综述〔J〕.旅游管理,2004,1.  〔5〕唐留雄.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

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障碍与模式分新 摘要:湖北旅游企业规模实力小、行业集中率低、企业制度不完善、经营效益不佳,呈现出多、散、杂、乱的局面,不仅在实力上无法与境外旅游企业集团进行抗衡,就是在国内也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从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和应对境外旅游企业集团的冲击出发,湖北旅游企业必须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障碍;模式 随着我国加入WTO,旅游业将逐步对外开放,境外大型旅游企业集 凭借其资金、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将陆续登陆我国,度过人世后前几年的缓冲期后,湖北的旅游企业将会与境外旅游企业集团进行面对面的交锋。审视湖北旅游企业现状 难发现,湖北旅游企业必须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通过企业集团化发展和资本营运来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使旅游业在湖北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 一、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障碍分析 1、旅游企业规模太小。 旅游企业集团与单体旅游企业相比,在规模效益、资源 配置、融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尢可比拟的优势,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规模效益,它主要通过企业集团内部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节约来实现,最终体现为企业集团的竞争优势。目前,湖北旅游企业的规模都很小,没有自己的酒店管理集团,旅行社除了几家国有的旅行社外,其他私营旅行社的规模都太小,没有儿家能够进入全国旅行社100强之列。同时,旅游企业规模小也限制了湖北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没有形成一个叫得响的旅游品牌,而华侨城集团、宋城集团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都成为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驱动器”。 2、旅游企业制度不完善。目前,湖北旅游企业的基本特征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众多的旅游企业成了跨行业和部门的行政附属物,并没有成为实际上的经济实体和法人实体。大多数旅游企业隶属于有关政府部门,资产关系复杂.体制很不完善,企业的自身经营受到政府行政命令的干扰,效益不佳。即使是已经组建的旅游企业集团,如武汉旅游国有控股集团,多为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的简单叠加,市场竞争能力有限。有的旅游企业虽然冠以集团之名,但也属于松散的联合体,聚合水平很低,综合实力不强。 3、旅游企业经营者观念落后。长期以来,湖北旅游企业经营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宁为鸡首,不为凤尾”的消极思想根深蒂固。安于现状,在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问题上,由于担心自己的前途和利益没有保障,总是百般阻挠,造成了集团化进程中的重重障碍。即使政府有发展旅游企业集团的意愿,但旅游企业表面L积极运筹集团化发展问题,背地里却加以阻挠,只考虑自己的眼前既得利益,无视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对湖北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需要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其实也就是政府政策的优惠和扶持,但同时也要消除隐性的限制性政策,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考虑目前湖北的旅游企业现状,要加快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进程必须依靠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2000年,武汉市经过改组成立了武汉旅游国有控股集团。这表明湖北政府部门已经在政策上对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有所倾斜,但扶持的力度还不够。以武汉旅游国有控股集团为例,它的成立是武汉市旅游局改组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派生品,而且它所能支配的资产和资源也很有限,都是当时划拨的一些不良资产。因此,湖北省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还需要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扶持。 二、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 1、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市场成长型、政府行为型和混合推动型。市场成长型,是集团的核心企业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经营优势,使其他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与之组合成企业集团,其优点是企业成员之间以资产为纽带,产权关系明确,管理体制规范,企业的整体效益较明显,缺点是核心企业在自身实力的培养上要较长的时间,代价太大,不符合日益紧迫的国际竞争的要求;政府行为型,是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组建企业集团,企业成员以行政或契约关系为纽带,企业运行的动力是行政命令,其优点是依靠政府的影响力可以在短时间内使集团的实力增大,缺点是集团的企业制度不完善,集团在经营上有时受到政府有关行政命令的影响,不能完全实行企业化运作;混合推动型,是依靠市场力量来推动集团的形成,政府主要通过相关的政策、法律等手段对企业的活动来加以引导,政府、市场、企业三方面协调一致,这种类型融合了前两种类型的优点,克服了不足,是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道路的有效选择之一。 2、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创新。 综合考虑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三种模式,结合湖北省 旅游企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内外环境,全面考虑湖北省旅 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旅游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本文提出 以“资源整合、资产重组、资本扩张、品牌经营”为主要手段 的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 (1)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四个成长阶段。 一是自然状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所有的旅游企业都处于一种杂乱的竞争状态,有的旅游企业实力强,有的实力弱,但没有一家旅游企业具有绝对的领导实力。这正是目前湖北省旅游企业所处的一种状态,多、散、杂、乱,市场竞争激烈,交易成本高,并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个阶段是集团化发展的原始状态。 二是松散联盟阶段。由政府主导将一些优良资产和资源划拨出来(圆圈内的符号表示通过政府划拨出来的企业和其他单位),通过资源整合组成企业集团的雏形,但划拨过来的企业和单位并没有进行资产重组,虽然冠有集团之名,但只是一种简单的松散联盟。因而从表面看,企业集团的实力是增强了,但在企业内部还有许多关系需要理顺,如产权的明确、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这个阶段的企业集团只是处于外强的状态,本身拥有许多的资源,但在支配使用这些资源上面还存在多种障碍,不具备向外扩张的实力。 三是资产重组阶段。对企业集团进行企业化改造,通过资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各成员企业逐步摆脱与政府的裙带关系,逐步明晰产权。企业集团享有对各个成员企业资源的支配使用权,由集团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再受政府指令的干扰(矩形内的符号表示通过资产重组后的集团状态)。这个阶段非常关键,它决定了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是否能取得成功,也决定了集团的发展前景。本阶段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塑造旅游企业品牌,通过品牌的打造来提高集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为下一个阶段的扩张奠定基础。 四是资本扩张阶段。这是旅游企业集团不断壮大的阶段,它要求集团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实力和品牌资源,对外进行资本扩张和品牌经营。一方面,可以通过产权交易、资本融合、并购等手段不断吸纳新的旅游企业加入.进一步壮大集团的实力(图中的小三角形和小正方形表示集团吸纳的新成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的品牌优势,向其他旅游企业进行品牌和管理的输出(图中的圆形表示接受集团输出品牌和管理的企业和单位)。通过扩张增加集团控制资源的范围和数量,进一步促进集团实力的增长,最终达到通过企业集团化发展实现旅游企业竞争力提高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目标。 (2)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的五大战略举措。 第一,资源整合。通过政府行为,将一些优良旅游资源。包括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饭店、旅行社等整合在一起,先组成松散联盟,增强集团实力。可先以一家实力稍强的旅游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将其他企业和单位整合在它的名下,或者另外形成一个新的企业主体。如可以让武汉旅游国有控股集团作为核心企业,将黄鹤楼、东湖等知名景区景点整合在它的名下,以行政划拨或转让的形式并人集团,作为集团的子公司,由集团进行持股和管理,盘活资源存量,提高黄鹤楼、东湖等景区景点的经营效益,并提高武汉旅游国有控股集团的竞争力。 第二,资产重组。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还必须对集团进行企业化改造,资产重组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简单地将几个旅游企业和景区景点组合在一起,并不表示旅游企业集团的实力就增强了,从表面上看企业是变大了,但大而不强,因为集团内部还有一系列的关系需要协调处理,该割舍的要割舍,该抛弃的要抛弃。资产重组完全由集团自主来做,可以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产权关系,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后的协同效应,真正把旅游集团做大、做强。 第三,品牌塑造。集团除了要进行资产重组外,还要在经营过程中注重自身品牌的塑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品牌经营时代,许多大的旅游企业集团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不仅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品牌更是其扩张的一大利器,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渗透力,如华侨城集团和宋城集团。 第四,政策保障。湖北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需要一个好的政策环境予以保障,如要避免对旅游企业的高出市场价供给和强制配给,不给旅游企业增加负担等。为配合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进程,政府可以在投融资环境、市场体制等方面加以政策扶持,完善金融投资体制,建立健全的市场法规体系,加强政策引导,为旅游集团的外部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积极推动相关企业的联合,加快旅游企业集团化的进程。希望采纳

关于旅游学概论的论文

旅游学概论关于你理想中的一次旅游论文

三、当前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对策 由于我国国内旅游业起步基础差,水平低,远远不能适应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我们必须探讨一下制约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地位摆不正。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急需外汇,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方针,因而一提到旅游,人们就会想到接待海外游者。全国各地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放在国际旅游上,一方面是热点人满为患,一方面是温冷点的高档设施的闲置浪费,造成“高级宾馆无人住,国内游客无处住”。国内旅游业长期从属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国内旅游市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国内旅游者需求的设施建设,缺乏计划和实际指导,统计资料不全,国内旅游业除了旅游收入和人数的统计,其他方面还是空白。对国内旅游业的理论研究,也处于相当薄弱的地位。 2、对国内旅游业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如自费和公费的纠缠不休,一提起国内旅游业,人们就会敏感地想到“自费”、“公费”问题,“不许到风景区开会”,“不许公款旅游”虽三令五申,但收效甚微。如何正确认识自费公费问题现在还没有定论。 3、旅游法规不健全,经营秩序混乱,旅游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国内旅游者“花钱买罪受”,被宰,屡见不鲜。由于旅游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容易导致垄断价格,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自行定价,巧立名目,价格多变。如报纸上披露的庐山、华山垄断旅游景点,旅游者拍照要收费。广西桂林“野马”宰客十分厉害。有的甚至规定只准本地车辆上山接送客,外地车辆严禁上山(如山西五台山)。价格变化多端,乱涨价严重,存在着“质次价高,质价不符”的现象。 4、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跟不上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1)交通瓶颈的制约:旅游业依赖交通的发展,交通又经常合理地牵制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交通超负荷运载:从火车看,一般超员50%-80%,全国每天约有80万人站着乘车。长江和沿海航行的客轮经常超员30%,有时甚至高达50-80%,我国航空运输更是爆满,一般人购票都要靠关系。我国公路通车里程有沥青和水泥路面的仅占23%。因此,发展我国国内旅游业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交通问题。 (2)旅游景点缺乏规划: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但是旅游项目开发缺乏创新性,桂林市1992年同时出现10家民俗旅游点便属此类。旅游景点处都是楼堂庙宇,游乐园之类,粗制滥造仿古景点,致使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不能融合在一起。 (3)其它问题:有关国内旅游的饮食业、饭店比重太小,我国饭店建设片面追求高档,以致形成“高中低”倒金字塔型。经营国内旅游的旅行社发展速度过慢;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旅游人才匮乏,教育落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的国内旅游业真正向效益质量型过渡,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进一步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树立“大旅游”观念。 国内旅游业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我国发展国际旅游业必须以国内旅游业为基础。旅游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内旅游业的特点,从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以统筹规划,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步伐,满足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 2、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 由于国内旅游业涉及到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部门,如果没有“一盘棋”的观念,就会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为了使这些部门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地为国内旅游业服务,国家必须加强宏观管理和协调。 (1)经济上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制定优质优价,特质特价,大众低价,竞争保护价的内容。一是调节淡旺季差价;二是对温冷线实行中档价格,对旅游服务配套优越的城市实行高档价;三是对于特殊吸引力,特种旅游项目及线路,有限的客源容量的资源,一律实行垄断价格。 (2)利用法律手段,打击不法经营,维护旅游者的正当权益。旅游主管部门要在法律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出旅游业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细则及配套措施,并不折不扣地贯彻。利用国家颁布的法规如《旅游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加强对国内旅游业的管理,改善国内旅游业的经营秩序,使国内旅游业健康发展。 (3)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指导国内旅游业协调适度发展。在产业布局上,热点要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适当兼顾国内旅游业;冷点要集中力量发展国内旅游业;温点努力促进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花一定力量抓好国内旅游业。引导投资的正确投向,使旅游设施高中档比例协调,物质设施和精神设施比例要适中。 3、正确认识公费旅游,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1)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旅游,如参加订货会,展销会,采购生产资料过程中的旅游以及对客户的旅游服务,符合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应属于计入成本旅游。 (2)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疗养旅游,工会和党团组织为了丰富职工生活组织的观光旅游,这是合理的,应当提倡。富裕起来的农民利用集体公积金组织旅游活动,开拓农民眼界,增长见识,这都属于福利型旅游。 4、加强国内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服务条件。 (1)加强交通投资,解决瓶颈制约:多方筹集资金,吸引地方,部门、企业合资办交通;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运输方式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把旅游交通与一般性交通区别开,让旅游交通独立经营。 (2)制定旅游景点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开发步骤和实施方案;做好旅游市场的信息预测,宣传广告及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工作,以克服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的盲目性。 (3)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要多样化,富于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吸引不同的旅游者。加快二三类旅行社的发展速度。 (4)加强对国内旅游业的理论研究,统一国内旅游业的有关的统计口径,加强预测工作。 参考书目: 《旅游经济》1984-1992年合订本,1994年第1期。 《消费经济》1988-1993合订本。 《现代旅游市场经营学》于学谦著,旅游教育出版社。 《旅游方针政策与法规》,中国旅游出版社。

贵州省旅游业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黔南师院贵定分院贵定师范学校 自科教研室 贺万荣 551300 内容提要 :贵州是个旅游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贵州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制约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六个方面的基本对策,以保证贵州旅游的待续稳定发展。 贵州的现代旅游业开始于 1979—1980 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贵州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贵州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省份之一。然而,贵州旅游收入与贵州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贵州旅游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贵州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 �6�1 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 1980 年,贵州省旅游部门接待了香港师生暑期旅游团,成为贵州现代旅游业开始的标志。 1981 年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贵阳分社, 1982 年成立了贵州旅游局, 1988 年,贵州省旅游局与贵州省外事办公室正式分署办公,贵州旅游业从此自成系统。 目前,贵州有四星级饭店 1 家,三星级饭店 2 家,两星级饭店 25 家,一星级饭店 9 家,共提供客房 3300 多间,旅游接待能力大大提高。在旅游服务接待方面,现有接待机构 70 家,其中 12 家国际旅行社,有 58 家国内旅行社,配有多个语种的翻译导游人员, 有相当规模的旅游接待车队,旅游接待能力较强。 1980 年,贵州接待国际旅游人数仅 1694 人次; 1990 年上升到 24112 人次; 1995 年为 136459 人次。 贵州的交通运输条件近年来发展迅速。有龙洞堡国际机场一个,还有铜仁机场、黎平机场、兴义机场、安顺机场等四个支线机场。计划建设的还有荔波机场、黄平机场、茅台机场、六盘水机场等。在公路建设方面,已经建成新贵黄公路、贵遵公路、贵新公路、凯麻公路、顶兴公路、水黄公路、贵毕公路等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铁路运输方面,继贵昆铁路、黔桂铁路、黔渝铁路、湘黔铁路之后,相继开通了株(州)六(盘水)复线、南昆铁路等。目前贵州的交通已形成了多种运输形式相互补充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运输条件。 贵州旅游风景区点多,质高,面广。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8 个(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马岭河峡谷、漳江风景区、赤水四洞沟、十丈洞瀑布); 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荔波喀斯森林、赤水桫椤保护区、草海自然保护区); 2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镇远); 24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11 个自然民族村寨。 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贵州的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入旅游者行列的人越来越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下,贵州旅游环境、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旅游目的地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可以预测贵州旅游的大发展时期将会迅速到来,贵州旅游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6�1 贵州旅游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贵州的旅游业将迎来春天。就目前来看,贵州旅游的大发展将面临一些严峻的考验: �6�1 贵州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差。近些年来,贵州的基础旅游服务设施虽 然得长足的发展,但各项基础设施之间发展不平衡,还不能满足入黔旅游客人快速增长的需求,反过来会制约贵州旅游的大发展; �6�1 贵州旅游可进入性较差。从 80 年代末期我省开始建设首条高等级公路 ——贵黄公路起,我省的交通运输条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铁路复线、支线机场的相继投入使用,为我省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已经建成使用的各交通线路来看,很少有直达旅游景点的。也就是说,从市区到各旅游景点的道路交通状况还很恶劣,各景点的可进入性较差。 �6�1 旅游规划管理 体制不顺。由于旅游业的开发是一个多部门多待业共同完成的事业。在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主管部分林立,责权利划分不清,职能相互交叉,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出现问题时互相扯皮的现象相当严重,损害了旅游形象,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6�1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旅游目的和动机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原来单纯的观光浏览演化为增长知识、消遣娱乐、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旅游者也从原来的国内客人为主发展到国内国际齐头并进的局面,因而对对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6�1 旅游产品竞争能力不强。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许多资源具有开发价值。但是,贵州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并不等于产品优势,也不等于市场优势。贵州旅游产品的打造、包装、宣传和推销的力度不够,导致贵州旅游的竞争能力不强,养在深闺无人知,最终不能实现资源到经济的转化。 �6�1 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在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上,要做到“三权”分离,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主管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主导和行业主管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例之一。所谓政府主导,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对旅游业要正确定位,给旅游业发展予宽松的产业政策和较多的投入。在旅游业发展中作好宏观调控,把旅游管理的权力最大限度地放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则应作好旅游发展的具体规划;协调好旅游行业内部的相互关系;加强对旅游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把好旅游质量关。 第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贵州比较具有市场竞争力是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来源于优美的生态环境。尤其是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了。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泛的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旅游的环境容量较小,在大规模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加,将引起生态环境质量的迅速退化,最终又限制着旅游的发展。因此,要保证贵州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努力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在旅游发展中打出“生态”牌,在生态环境上大做文章。 第三、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旅游人文环境。从目前来看,旅游目的地总是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都是相对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当地的居民素质普遍偏低。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的目的、动机、兴趣爱好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旅游者更多的想要了解旅游地的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交流将更为广泛。因此,客观上要求旅游地居民要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趋势。旅游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旅游地的居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进行培训,这也是提高旅游地竞争实力的一种有效措施。 每四、严把导游质量关,提高导游员综合素质。贵州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如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织金洞等,对发展入境旅游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贵州的导游员乃至全国的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旅游景点的相关科学知识背景了解不多,讲解时往往局限于一些表象的东西,比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景点的外观形象等。对于景区景点的一些内在的科学性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求知需求。今后对导游员的录用考查要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要大力培养能掌握多门语言的导游员,满足国际旅游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五、加强对贵州旅游资源的整体包装宣传,提升贵州旅游形象。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长期以来,贵州旅游接待人数与周边省份如云南、广西、湖南等相比差距较大,许多国内国外游客往往经过贵州直达云南而很少在贵州停留。其中有一重要因素就是长期以来对贵州旅游的包装宣传不够,导致贵州的旅游形象较差,人们对贵州的了解不多,认识不深。要保证贵州旅游在今后的发展中稳步前进,政府必须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贵州旅游进行包装宣传。要让国内国外的游客了解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知道贵州、向往贵州、走进贵州、怀念贵州。 第六、继续发展贵州交通事业,增加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良好的交通条件是旅游业得以大发展的前提条件。最近几年,贵州的旅游交通条件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省会贵阳到各旅游景区的交通时间大大缩短。但是,现在的各种交通条件都主要是从贵阳到各旅游城市,而连接旅游城市与各景点的道路质量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吸引回头客非常不利。因此,旅游交通的发展也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贵州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把贵州的旅游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贵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成为西部地区的真正的旅游大省。 参考文献: 《旅游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保继刚 楚义芳 彭华 编著 《贵州旅游地理》贵州科技出版社 杨龙 编著 《旅游管理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张广海 方百寿等 编著 《贵州旅游》 贵州民族出版社 廖善友 编著

关于旅游学概论的论文3000字

《旅游学概论》是初学者初步接触旅游的一个比用教材,通过他可以对旅游学有个初步宏观的了解,学科体系架构,发展历史,现在旅游学存在的问题……你们的作业主要是结合自己对旅游的理解和感悟去写,不必拘泥于这本教材,这样才能跳出课本,升华一下……不过这个3000字嘛倒是需要你自己去揣摩了……希望对你论文有所帮助……旅游行业还是大有可为的……

贵州省旅游业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黔南师院贵定分院贵定师范学校 自科教研室 贺万荣 551300 内容提要 :贵州是个旅游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贵州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制约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六个方面的基本对策,以保证贵州旅游的待续稳定发展。 贵州的现代旅游业开始于 1979—1980 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贵州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贵州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省份之一。然而,贵州旅游收入与贵州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贵州旅游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贵州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 �6�1 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 1980 年,贵州省旅游部门接待了香港师生暑期旅游团,成为贵州现代旅游业开始的标志。 1981 年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贵阳分社, 1982 年成立了贵州旅游局, 1988 年,贵州省旅游局与贵州省外事办公室正式分署办公,贵州旅游业从此自成系统。 目前,贵州有四星级饭店 1 家,三星级饭店 2 家,两星级饭店 25 家,一星级饭店 9 家,共提供客房 3300 多间,旅游接待能力大大提高。在旅游服务接待方面,现有接待机构 70 家,其中 12 家国际旅行社,有 58 家国内旅行社,配有多个语种的翻译导游人员, 有相当规模的旅游接待车队,旅游接待能力较强。 1980 年,贵州接待国际旅游人数仅 1694 人次; 1990 年上升到 24112 人次; 1995 年为 136459 人次。 贵州的交通运输条件近年来发展迅速。有龙洞堡国际机场一个,还有铜仁机场、黎平机场、兴义机场、安顺机场等四个支线机场。计划建设的还有荔波机场、黄平机场、茅台机场、六盘水机场等。在公路建设方面,已经建成新贵黄公路、贵遵公路、贵新公路、凯麻公路、顶兴公路、水黄公路、贵毕公路等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铁路运输方面,继贵昆铁路、黔桂铁路、黔渝铁路、湘黔铁路之后,相继开通了株(州)六(盘水)复线、南昆铁路等。目前贵州的交通已形成了多种运输形式相互补充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运输条件。 贵州旅游风景区点多,质高,面广。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8 个(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马岭河峡谷、漳江风景区、赤水四洞沟、十丈洞瀑布); 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荔波喀斯森林、赤水桫椤保护区、草海自然保护区); 2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镇远); 24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11 个自然民族村寨。 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贵州的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入旅游者行列的人越来越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下,贵州旅游环境、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旅游目的地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可以预测贵州旅游的大发展时期将会迅速到来,贵州旅游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6�1 贵州旅游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贵州的旅游业将迎来春天。就目前来看,贵州旅游的大发展将面临一些严峻的考验: �6�1 贵州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差。近些年来,贵州的基础旅游服务设施虽 然得长足的发展,但各项基础设施之间发展不平衡,还不能满足入黔旅游客人快速增长的需求,反过来会制约贵州旅游的大发展; �6�1 贵州旅游可进入性较差。从 80 年代末期我省开始建设首条高等级公路 ——贵黄公路起,我省的交通运输条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铁路复线、支线机场的相继投入使用,为我省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已经建成使用的各交通线路来看,很少有直达旅游景点的。也就是说,从市区到各旅游景点的道路交通状况还很恶劣,各景点的可进入性较差。 �6�1 旅游规划管理 体制不顺。由于旅游业的开发是一个多部门多待业共同完成的事业。在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主管部分林立,责权利划分不清,职能相互交叉,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出现问题时互相扯皮的现象相当严重,损害了旅游形象,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6�1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旅游目的和动机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原来单纯的观光浏览演化为增长知识、消遣娱乐、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旅游者也从原来的国内客人为主发展到国内国际齐头并进的局面,因而对对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6�1 旅游产品竞争能力不强。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许多资源具有开发价值。但是,贵州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并不等于产品优势,也不等于市场优势。贵州旅游产品的打造、包装、宣传和推销的力度不够,导致贵州旅游的竞争能力不强,养在深闺无人知,最终不能实现资源到经济的转化。 �6�1 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在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上,要做到“三权”分离,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主管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主导和行业主管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例之一。所谓政府主导,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对旅游业要正确定位,给旅游业发展予宽松的产业政策和较多的投入。在旅游业发展中作好宏观调控,把旅游管理的权力最大限度地放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则应作好旅游发展的具体规划;协调好旅游行业内部的相互关系;加强对旅游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把好旅游质量关。 第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贵州比较具有市场竞争力是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来源于优美的生态环境。尤其是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了。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泛的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旅游的环境容量较小,在大规模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加,将引起生态环境质量的迅速退化,最终又限制着旅游的发展。因此,要保证贵州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努力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在旅游发展中打出“生态”牌,在生态环境上大做文章。 第三、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旅游人文环境。从目前来看,旅游目的地总是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都是相对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当地的居民素质普遍偏低。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的目的、动机、兴趣爱好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旅游者更多的想要了解旅游地的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交流将更为广泛。因此,客观上要求旅游地居民要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趋势。旅游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旅游地的居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进行培训,这也是提高旅游地竞争实力的一种有效措施。 每四、严把导游质量关,提高导游员综合素质。贵州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如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织金洞等,对发展入境旅游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贵州的导游员乃至全国的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旅游景点的相关科学知识背景了解不多,讲解时往往局限于一些表象的东西,比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景点的外观形象等。对于景区景点的一些内在的科学性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求知需求。今后对导游员的录用考查要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要大力培养能掌握多门语言的导游员,满足国际旅游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五、加强对贵州旅游资源的整体包装宣传,提升贵州旅游形象。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长期以来,贵州旅游接待人数与周边省份如云南、广西、湖南等相比差距较大,许多国内国外游客往往经过贵州直达云南而很少在贵州停留。其中有一重要因素就是长期以来对贵州旅游的包装宣传不够,导致贵州的旅游形象较差,人们对贵州的了解不多,认识不深。要保证贵州旅游在今后的发展中稳步前进,政府必须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贵州旅游进行包装宣传。要让国内国外的游客了解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知道贵州、向往贵州、走进贵州、怀念贵州。 第六、继续发展贵州交通事业,增加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良好的交通条件是旅游业得以大发展的前提条件。最近几年,贵州的旅游交通条件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省会贵阳到各旅游景区的交通时间大大缩短。但是,现在的各种交通条件都主要是从贵阳到各旅游城市,而连接旅游城市与各景点的道路质量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吸引回头客非常不利。因此,旅游交通的发展也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贵州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把贵州的旅游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贵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成为西部地区的真正的旅游大省。 参考文献: 《旅游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保继刚 楚义芳 彭华 编著 《贵州旅游地理》贵州科技出版社 杨龙 编著 《旅游管理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张广海 方百寿等 编著 《贵州旅游》 贵州民族出版社 廖善友 编著

《旅游概论》根据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旅游业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旅游基础知识为出发点,阐述了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产生及其科学概念,旅游的本质、属性与特征,旅游活动的历史考察,旅游资源,旅游业的构成,旅游市场,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旅游业行业管理及其可持续发展等。其内容体系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新颖性。此外,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在每章前都设计有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和案例导入,增强了教材的针对性;章末附有一定量的思考与练习题,使老师易教、学生易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旅游概论·旅游专业》内容系统、新颖,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类专业教材,还可作为从事旅游职业人员的自学参考用书。旅游概论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中等职业学校系列教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旅游及旅游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摘要:旅游经济作为一个经济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生产结构难度大,见效慢的条件下,寻找新的消费点,必须考虑一个效益明显的带动行业,成为新阶段经济增长的源泉,旅游业具有这方面的作用.旅游业是一个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综合性服务行业。通过为人们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服务,不仅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即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也是社会总产品供给实现的重要环节,促使社会产品在社会各劳动者间进行合理分配,并不断创造着新的需求。然而,当我们在看到旅游业在发展中的种种积极作用时,其带来的社会弊端也是不容忽的。因此,还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社会弊端的治理 关键词:旅游业;经济效益;价格竞争 绪论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我国旅游收人为1600多亿元,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虽然前景十分诱人,但是,我国的旅游业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有利也有弊。比如说,全国共有6000多家旅行社,但企业规模实力小,经营管理分散,体制不活,营销手段滞后,技术依托和网络化水平低,市场尚不规范,绝大部分的旅行社为“小作坊”经营方式,只有几个员工,服务质量低下,产品创新不足,小的旅行社没有能力开发新产品,大旅行社又没有动力创新,最后,在缺乏产品创新的情况下,当前的旅游业市场竞争是单一的价格竞争,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恶性无序竞争,恶性价格竞争最终导致行业利益的损失和消费者所应享受的服务质量下降。 第一章 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和隐患 1 引起物价上涨,损伤居民利益 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方面高于当地居民,因此他们能出高价购买行、游、住、吃、娱等无形服务产品和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有形物质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经常涌入的情况下,势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价上涨,从而损伤当地居民利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要修建或扩充饭店等旅游设施,致使地皮呈现出求大于供的矛盾,因此,旅游接待地地皮价格的上涨也是件必然的事。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初办旅游业的地区修建饭店时,用地投资只占总投资的1%;而当旅游业发展起来后,修建饭店的用地投资很快就上涨到总投资的20%。而地价的上涨,又必然给当地居民的住房建设带来不利,从而使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 2 破坏产业结构,危害经济发展 在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旅游从业所得到的个人收入大大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批农业劳动力纷纷抛弃农田改行从事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发展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一方面旅游产业大量需求农副产品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却是旅游产业致使田地荒芜和农副业产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产业引起的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危害经济发展,殃及社会秩序。这种恶性互动问题如果出现在经济不够发达、旅游产业起步较迟的发展中国家,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会更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一般情况下应当是多元的,而不应当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的经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更是如此。其原因是: 1 在旅游者队伍中比重最大的消遣型旅游者的度假旅游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的经济,那么就会出现旺季旅游设施和服务人员不足而淡季服务人员过剩和旅游设施闲置,从而导致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2 旅游者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旅游客源地居民的闲暇时间、可随意支配经济收入、主观动机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是旅游接待地无法控制的。一旦出现不利的变故,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经济的旅游接待地,其经济就必然受到沉重打击。 3 旅游业的发展,受着旅游接待地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甚至控制。 而旅游业却难以对这些因素予以控制。正因为如此,旅游业是个极其脆弱而又不稳定的产业。一旦那些可能控制旅游业而为旅游业所难以控制的因素出现不利变故,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经济的国家或地区,其旅游产业和整个经济都会遭受较大损失。 3 干扰居民生活,诱发宾主矛盾 旅游社区的扩大和旅游设施的兴起,减少了旅游接待地原有的生产和生活场地。如:农牧民担心侵占了他们的农田和牧场;渔民们害怕污染了他们的渔场和河水;北美部分地区的居民曾抱怨旅游者杀死了他们的鹿,捕走了他们的鱼;而日本的部分农民也曾因修建机场破坏了他们的家园而与开发者们发生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到了旅游旺季,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加重了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能源、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的激增而严重不足;当地居民深感自己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交通堵塞,人口拥挤,又是停电,又是停水……所有这一切都使他们觉得,旅游产业的受益者只是少数经营旅游业的人,而大多数居民却没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利益;自己可爱的家园正逐步演变成外来旅游者及时行乐的场所,一旦游人离去,留给他们的是破坏的环境和肮脏的垃圾,由此产生了对外来旅游者的敌对情绪。 4 改变社会结构,产生社会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营者通过旅游接待得到不少实惠,形成一个以旅游商为首且令人羡慕的社会群体。能否跻身于旅游业供职,成了区分身份高低贵贱的标准之一。而一些本应受到尊重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其尊严、声望和地位与旅游者的金钱比,已经降到微不足道、不屑一顾的层次。在家庭成员中,父母辛苦一个整月的工资收入抵不过儿女三天得到的小费。父母作为家庭顶梁柱的形象由此崩溃。他们对儿女那老生常谈式的说教,不仅苍白无力,而且往往是加深代沟、激化家庭矛盾的直接原因。 虽然妇女走出家庭从事旅游接待,可改变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在金钱的诱惑下,有些妇女却变成了吸引旅游客源的赚钱机器,其社会地位反倒比过去更低。而那些通过旅游接待确实提高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妇女,其婚姻状况又可能发生变异。世界上许多旅游接待地都曾因此而出现家庭解体的问题,美国夏威夷在这方面尤其突出。从旅游接待地的整体社会结构看,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涌入,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传统的人际关系。其中有些变化是当地居民既不愿接受、也不能接受的。比如,外来游人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原本是相互平等的宾主关系,然而,在金钱的驱使下却似乎变成了高低分明的主仆关系。这种现象为当地居民所不忍。诚然,“客人永远是对的”,作为旅游服务行业处理宾主之间人际关系的一条原则无可非议,但是,把它推而广之,运用到旅游社区调解外来游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则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就不仅会使当地居民产生自卑心理,而且还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排外情绪,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矛盾、冲突和问题。 5 歪曲民族文化,腐蚀社会意识 旅游产业的发展,既可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又能使民族文化受到歪曲和冲击。特别是在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文化变了味,甚至逐渐在消失。比如,传统的节会庆典和当地的宗教仪式,其时间、地点、内容乃至节奏、次序本来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为了吸引外来游人,它们随时随地都会被搬上“舞台”,其内容往往被压缩甚至被删改,并明显地加快了活动节奏,颠倒了活动次序,久而久之,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失去了文化意义和应有价值。至于为了适合旅游者的情趣而生产出来的民族工艺品,有的失去了民族风格,显得不伦不类;有的为突出景点魅力,对文物古迹过分粉饰,使其真实性大大丧失;有的为了同外来异质文化“接轨”,不适当地修改民族舞蹈、民歌民谣,使其民族风韵丧失殆尽……。特别是那些粗制滥造、已不能表现民族风格和制作技艺但却以民族工艺为表现形式的旅游纪念品充斥于市,这对于那些只图价廉而不顾货真的购物者来说也许没有大碍,然而,如果旅游者误以为当地的工艺品就是如此,如果旅游者把它们带回去向亲友或同事们展示,那就会严重地损害和贬低当地工艺品的形象、声誉和价值。

有关旅游学概论的论文

第三章 我们应该做的 (1)支持社区积极参与符合国家目标和优先项目的旅游政策和计划的制定、实施、监测和评估工作,并组织社区的宣传活动,使人们意识到从旅游发展中所获得的利益。 (2)通过旅游活动,为人们提供广泛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机会,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在边远地区开发旅游活动和旅游目的地,增加农村的收入。 (3)旅游发展规划要确保旅游目的地的遗产及其完整性,尊重社会和文化规范,特别是要尊重当地固有的文化传统,在旅游业可能损害当地社区和社会价值的情况下,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4)与旅游从业人员合作,鼓励他们为旅游目的地树立正确的形象而进行有效的促销,通过教育、信息和交流等方式,使游客意识到当地社会的文化及其对游客的态度。 (5)承认人力资源开发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制定有利于吸收当地劳动力资源的长期计划,采取适当措施为妇女和青年广泛而又积极地就业提供机会。 (6)通过政府、私营机构和有关方面的联络和沟通,促进并加强国际协调和监督,以便宣传旅游的积极影响并消除旅游的消极影响。 (7)进一步调动当地和国际上的力量,消除和控制与旅游业有关的弊病和对人的剥削,特别是对妇女、儿童和其他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的剥削。 (8)鼓励各国政府在国际和国内颁布法律,加强执法,通过协议采取行动,不让犯罪分子有藏身之地,以铲除旅游过程中不利的社会影响。 (9)认识在“二十一世纪议程”中旅游业的重要性,因为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途径,像其它产业一样,旅游业也会消耗资源,产生“垃圾”,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但会对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其中对生物的多样性和脆弱性的生态体系(例如珊瑚礁、考古遗址、高山、海滨和温地)的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世界各国都应当遵守生态旅游的准则。 (10)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以便制定并最终通过一个“全球旅游业的职业道德准则”。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但与此同时旅游业产生的种种弊端对社会产生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在充分利用旅游业所带来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其弊端的治理。 参考文献 [1]谢彦君﹑陈才﹑谢中田﹑《旅游学概论》、2003、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86﹑187页 [2]郑本法﹑《旅游产业的十大功能》一文(见《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经济》1988年第3期)

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摘要:旅游经济作为一个经济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生产结构难度大,见效慢的条件下,寻找新的消费点,必须考虑一个效益明显的带动行业,成为新阶段经济增长的源泉,旅游业具有这方面的作用.旅游业是一个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综合性服务行业。通过为人们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服务,不仅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即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也是社会总产品供给实现的重要环节,促使社会产品在社会各劳动者间进行合理分配,并不断创造着新的需求。然而,当我们在看到旅游业在发展中的种种积极作用时,其带来的社会弊端也是不容忽的。因此,还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社会弊端的治理 关键词:旅游业;经济效益;价格竞争 绪论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我国旅游收人为1600多亿元,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虽然前景十分诱人,但是,我国的旅游业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有利也有弊。比如说,全国共有6000多家旅行社,但企业规模实力小,经营管理分散,体制不活,营销手段滞后,技术依托和网络化水平低,市场尚不规范,绝大部分的旅行社为“小作坊”经营方式,只有几个员工,服务质量低下,产品创新不足,小的旅行社没有能力开发新产品,大旅行社又没有动力创新,最后,在缺乏产品创新的情况下,当前的旅游业市场竞争是单一的价格竞争,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恶性无序竞争,恶性价格竞争最终导致行业利益的损失和消费者所应享受的服务质量下降。 第一章 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和隐患 1 引起物价上涨,损伤居民利益 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方面高于当地居民,因此他们能出高价购买行、游、住、吃、娱等无形服务产品和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有形物质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经常涌入的情况下,势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价上涨,从而损伤当地居民利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要修建或扩充饭店等旅游设施,致使地皮呈现出求大于供的矛盾,因此,旅游接待地地皮价格的上涨也是件必然的事。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初办旅游业的地区修建饭店时,用地投资只占总投资的1%;而当旅游业发展起来后,修建饭店的用地投资很快就上涨到总投资的20%。而地价的上涨,又必然给当地居民的住房建设带来不利,从而使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 2 破坏产业结构,危害经济发展 在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旅游从业所得到的个人收入大大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批农业劳动力纷纷抛弃农田改行从事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发展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一方面旅游产业大量需求农副产品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却是旅游产业致使田地荒芜和农副业产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产业引起的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危害经济发展,殃及社会秩序。这种恶性互动问题如果出现在经济不够发达、旅游产业起步较迟的发展中国家,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会更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一般情况下应当是多元的,而不应当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的经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更是如此。其原因是: 1 在旅游者队伍中比重最大的消遣型旅游者的度假旅游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的经济,那么就会出现旺季旅游设施和服务人员不足而淡季服务人员过剩和旅游设施闲置,从而导致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2 旅游者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旅游客源地居民的闲暇时间、可随意支配经济收入、主观动机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是旅游接待地无法控制的。一旦出现不利的变故,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经济的旅游接待地,其经济就必然受到沉重打击。 3 旅游业的发展,受着旅游接待地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甚至控制。 而旅游业却难以对这些因素予以控制。正因为如此,旅游业是个极其脆弱而又不稳定的产业。一旦那些可能控制旅游业而为旅游业所难以控制的因素出现不利变故,过分依赖旅游业发展自己经济的国家或地区,其旅游产业和整个经济都会遭受较大损失。 3 干扰居民生活,诱发宾主矛盾 旅游社区的扩大和旅游设施的兴起,减少了旅游接待地原有的生产和生活场地。如:农牧民担心侵占了他们的农田和牧场;渔民们害怕污染了他们的渔场和河水;北美部分地区的居民曾抱怨旅游者杀死了他们的鹿,捕走了他们的鱼;而日本的部分农民也曾因修建机场破坏了他们的家园而与开发者们发生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到了旅游旺季,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加重了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能源、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的激增而严重不足;当地居民深感自己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交通堵塞,人口拥挤,又是停电,又是停水……所有这一切都使他们觉得,旅游产业的受益者只是少数经营旅游业的人,而大多数居民却没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利益;自己可爱的家园正逐步演变成外来旅游者及时行乐的场所,一旦游人离去,留给他们的是破坏的环境和肮脏的垃圾,由此产生了对外来旅游者的敌对情绪。 4 改变社会结构,产生社会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营者通过旅游接待得到不少实惠,形成一个以旅游商为首且令人羡慕的社会群体。能否跻身于旅游业供职,成了区分身份高低贵贱的标准之一。而一些本应受到尊重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其尊严、声望和地位与旅游者的金钱比,已经降到微不足道、不屑一顾的层次。在家庭成员中,父母辛苦一个整月的工资收入抵不过儿女三天得到的小费。父母作为家庭顶梁柱的形象由此崩溃。他们对儿女那老生常谈式的说教,不仅苍白无力,而且往往是加深代沟、激化家庭矛盾的直接原因。 虽然妇女走出家庭从事旅游接待,可改变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在金钱的诱惑下,有些妇女却变成了吸引旅游客源的赚钱机器,其社会地位反倒比过去更低。而那些通过旅游接待确实提高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妇女,其婚姻状况又可能发生变异。世界上许多旅游接待地都曾因此而出现家庭解体的问题,美国夏威夷在这方面尤其突出。从旅游接待地的整体社会结构看,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涌入,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传统的人际关系。其中有些变化是当地居民既不愿接受、也不能接受的。比如,外来游人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原本是相互平等的宾主关系,然而,在金钱的驱使下却似乎变成了高低分明的主仆关系。这种现象为当地居民所不忍。诚然,“客人永远是对的”,作为旅游服务行业处理宾主之间人际关系的一条原则无可非议,但是,把它推而广之,运用到旅游社区调解外来游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则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就不仅会使当地居民产生自卑心理,而且还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排外情绪,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矛盾、冲突和问题。 5 歪曲民族文化,腐蚀社会意识 旅游产业的发展,既可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又能使民族文化受到歪曲和冲击。特别是在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文化变了味,甚至逐渐在消失。比如,传统的节会庆典和当地的宗教仪式,其时间、地点、内容乃至节奏、次序本来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为了吸引外来游人,它们随时随地都会被搬上“舞台”,其内容往往被压缩甚至被删改,并明显地加快了活动节奏,颠倒了活动次序,久而久之,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失去了文化意义和应有价值。至于为了适合旅游者的情趣而生产出来的民族工艺品,有的失去了民族风格,显得不伦不类;有的为突出景点魅力,对文物古迹过分粉饰,使其真实性大大丧失;有的为了同外来异质文化“接轨”,不适当地修改民族舞蹈、民歌民谣,使其民族风韵丧失殆尽……。特别是那些粗制滥造、已不能表现民族风格和制作技艺但却以民族工艺为表现形式的旅游纪念品充斥于市,这对于那些只图价廉而不顾货真的购物者来说也许没有大碍,然而,如果旅游者误以为当地的工艺品就是如此,如果旅游者把它们带回去向亲友或同事们展示,那就会严重地损害和贬低当地工艺品的形象、声誉和价值。

《旅游学概论》是初学者初步接触旅游的一个比用教材,通过他可以对旅游学有个初步宏观的了解,学科体系架构,发展历史,现在旅游学存在的问题……你们的作业主要是结合自己对旅游的理解和感悟去写,不必拘泥于这本教材,这样才能跳出课本,升华一下……不过这个3000字嘛倒是需要你自己去揣摩了……希望对你论文有所帮助……旅游行业还是大有可为的……

贵州省旅游业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黔南师院贵定分院贵定师范学校 自科教研室 贺万荣 551300 内容提要 :贵州是个旅游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贵州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制约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六个方面的基本对策,以保证贵州旅游的待续稳定发展。 贵州的现代旅游业开始于 1979—1980 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贵州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贵州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省份之一。然而,贵州旅游收入与贵州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贵州旅游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贵州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 �6�1 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 1980 年,贵州省旅游部门接待了香港师生暑期旅游团,成为贵州现代旅游业开始的标志。 1981 年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贵阳分社, 1982 年成立了贵州旅游局, 1988 年,贵州省旅游局与贵州省外事办公室正式分署办公,贵州旅游业从此自成系统。 目前,贵州有四星级饭店 1 家,三星级饭店 2 家,两星级饭店 25 家,一星级饭店 9 家,共提供客房 3300 多间,旅游接待能力大大提高。在旅游服务接待方面,现有接待机构 70 家,其中 12 家国际旅行社,有 58 家国内旅行社,配有多个语种的翻译导游人员, 有相当规模的旅游接待车队,旅游接待能力较强。 1980 年,贵州接待国际旅游人数仅 1694 人次; 1990 年上升到 24112 人次; 1995 年为 136459 人次。 贵州的交通运输条件近年来发展迅速。有龙洞堡国际机场一个,还有铜仁机场、黎平机场、兴义机场、安顺机场等四个支线机场。计划建设的还有荔波机场、黄平机场、茅台机场、六盘水机场等。在公路建设方面,已经建成新贵黄公路、贵遵公路、贵新公路、凯麻公路、顶兴公路、水黄公路、贵毕公路等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铁路运输方面,继贵昆铁路、黔桂铁路、黔渝铁路、湘黔铁路之后,相继开通了株(州)六(盘水)复线、南昆铁路等。目前贵州的交通已形成了多种运输形式相互补充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运输条件。 贵州旅游风景区点多,质高,面广。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8 个(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马岭河峡谷、漳江风景区、赤水四洞沟、十丈洞瀑布); 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荔波喀斯森林、赤水桫椤保护区、草海自然保护区); 2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镇远); 24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11 个自然民族村寨。 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贵州的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入旅游者行列的人越来越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下,贵州旅游环境、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旅游目的地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可以预测贵州旅游的大发展时期将会迅速到来,贵州旅游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6�1 贵州旅游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贵州的旅游业将迎来春天。就目前来看,贵州旅游的大发展将面临一些严峻的考验: �6�1 贵州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差。近些年来,贵州的基础旅游服务设施虽 然得长足的发展,但各项基础设施之间发展不平衡,还不能满足入黔旅游客人快速增长的需求,反过来会制约贵州旅游的大发展; �6�1 贵州旅游可进入性较差。从 80 年代末期我省开始建设首条高等级公路 ——贵黄公路起,我省的交通运输条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铁路复线、支线机场的相继投入使用,为我省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已经建成使用的各交通线路来看,很少有直达旅游景点的。也就是说,从市区到各旅游景点的道路交通状况还很恶劣,各景点的可进入性较差。 �6�1 旅游规划管理 体制不顺。由于旅游业的开发是一个多部门多待业共同完成的事业。在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主管部分林立,责权利划分不清,职能相互交叉,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出现问题时互相扯皮的现象相当严重,损害了旅游形象,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6�1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旅游目的和动机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原来单纯的观光浏览演化为增长知识、消遣娱乐、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旅游者也从原来的国内客人为主发展到国内国际齐头并进的局面,因而对对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6�1 旅游产品竞争能力不强。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许多资源具有开发价值。但是,贵州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并不等于产品优势,也不等于市场优势。贵州旅游产品的打造、包装、宣传和推销的力度不够,导致贵州旅游的竞争能力不强,养在深闺无人知,最终不能实现资源到经济的转化。 �6�1 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在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上,要做到“三权”分离,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主管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主导和行业主管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例之一。所谓政府主导,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对旅游业要正确定位,给旅游业发展予宽松的产业政策和较多的投入。在旅游业发展中作好宏观调控,把旅游管理的权力最大限度地放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则应作好旅游发展的具体规划;协调好旅游行业内部的相互关系;加强对旅游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把好旅游质量关。 第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贵州比较具有市场竞争力是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来源于优美的生态环境。尤其是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了。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泛的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旅游的环境容量较小,在大规模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加,将引起生态环境质量的迅速退化,最终又限制着旅游的发展。因此,要保证贵州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努力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在旅游发展中打出“生态”牌,在生态环境上大做文章。 第三、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旅游人文环境。从目前来看,旅游目的地总是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都是相对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当地的居民素质普遍偏低。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的目的、动机、兴趣爱好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旅游者更多的想要了解旅游地的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交流将更为广泛。因此,客观上要求旅游地居民要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趋势。旅游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旅游地的居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进行培训,这也是提高旅游地竞争实力的一种有效措施。 每四、严把导游质量关,提高导游员综合素质。贵州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如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织金洞等,对发展入境旅游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贵州的导游员乃至全国的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旅游景点的相关科学知识背景了解不多,讲解时往往局限于一些表象的东西,比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景点的外观形象等。对于景区景点的一些内在的科学性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求知需求。今后对导游员的录用考查要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要大力培养能掌握多门语言的导游员,满足国际旅游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五、加强对贵州旅游资源的整体包装宣传,提升贵州旅游形象。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长期以来,贵州旅游接待人数与周边省份如云南、广西、湖南等相比差距较大,许多国内国外游客往往经过贵州直达云南而很少在贵州停留。其中有一重要因素就是长期以来对贵州旅游的包装宣传不够,导致贵州的旅游形象较差,人们对贵州的了解不多,认识不深。要保证贵州旅游在今后的发展中稳步前进,政府必须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贵州旅游进行包装宣传。要让国内国外的游客了解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知道贵州、向往贵州、走进贵州、怀念贵州。 第六、继续发展贵州交通事业,增加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良好的交通条件是旅游业得以大发展的前提条件。最近几年,贵州的旅游交通条件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省会贵阳到各旅游景区的交通时间大大缩短。但是,现在的各种交通条件都主要是从贵阳到各旅游城市,而连接旅游城市与各景点的道路质量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吸引回头客非常不利。因此,旅游交通的发展也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贵州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把贵州的旅游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贵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成为西部地区的真正的旅游大省。 参考文献: 《旅游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保继刚 楚义芳 彭华 编著 《贵州旅游地理》贵州科技出版社 杨龙 编著 《旅游管理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张广海 方百寿等 编著 《贵州旅游》 贵州民族出版社 廖善友 编著

关于旅游的论文

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一) 旅游文化蕴含真实的历史文化。历(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树林。汉代徐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便说:“历,过也,传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英国IB泰勒)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应该“真实”,这种真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靠拉几个“洋专家”,“土权威”捏造、篡改的历史。在这场“丝路起点”争论中。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易学考古研究所所长蔡运章在古籍《穆天子传》找到了佐证:西周时期穆天子从洛阳出发,西游到昆仑山会见西王母。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佐证”,只能是传说而已,笔者认为并不能构成历史文化的真实场景。获取历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别是“丝绸之路”作为涉及气象、宗教、贸易、艺术等方面的特质“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更应运用现代的考古方法进行科学断定,通过多方面寻找史料,多方论证,才能还原其本真性。(二) 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要绝对复原“丝绸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时,我们应尽可能的在现阶段考虑周全。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丝绸资料可走。蔡运章先生认为,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丝绸之路已经开通。商代时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条“玉石之路”,安阳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阳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事实上,商州时期,直至张骞出使,长安以西是蛮荒之地,汉朝对此冷淡,甚至有放弃掉“凉州”的打算。我们研究问题,要用哲学的观点,应该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研究“丝绸之路”要首先确定其历史概念上的内涵和外延。唯有张骞是代表大汉政府主权国家出使西域的,这是其一;学术界认可研究丝绸之路的起止时间和起止路线已有定论,就应在这个范畴内深入研究,这是其二。丝绸之路陆路有三条,在历史中有过演变,但应有一个公认的界定。当然,我们不应反对历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种颠覆是要有根据的。所以,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的,应考虑旅游、历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结合。这样才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一些考古的东西仅限于历史的范畴,对旅游文化的作用应有所选择。经过慎重考虑,中国专家目前侧重于主张以张骞出使西域时间为起点,清中期为时间终点,这一主张在“新疆会议”上基本被中亚沿线国家接受。(三) 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还表现在它的“真实性”不受政府及其媒体的歪曲。政府出于政治目的,经济意识或者为了迎合某种观点、理论,主导宣传、媒体轰炸,造成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在体验、传播中褪色或者变味。西安、洛阳媒体报道时各有偏颇,缺乏“中立”立场,这也许是为了制造新闻“卖点”。但有点“祸国殃民,贻误子孙”。洛阳媒体在对“新疆会议”上的《初步行动计划》表述有意篡改,这种“黑色幽默”有悖于职业良知。旅游文化主体从心理上需要真实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学术探讨,不应将民间调查上升到学术依据。旅游客体应反映客观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实、准确、最新的历史文化。我们应尊重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赋于客观真实历史意义上的旅游文化,才能发展本地、本区域、本民族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市场商品性(一)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旅游主体、客体、媒介各种关系的总和,在初期表现为旅游资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旅游产品。一旦形成旅游产品,其市场商品性随之而来。“丝绸之路起点”之争,说白了是一种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旅游文化之争,西安、洛阳两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丝绸之路起点”这种旅游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撑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让城市在整体竞争中获胜。(二) 旅游文化应该在市场上商品化,但不能违背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西安、洛阳之争,不仅仅看到联合国对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经济援助,还在于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在今天,各个旅游城市利用文化品牌进行城市经营,加快国际化旅游城市进程中,应尊重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走市场化道路,不要大肆铺张,大建一些虚无的城市广场、城市标志等,违背商品的市场价值规律。(三) 旅游已成为城市的“名片”,旅游文化更是“名片”的“芯片”。西安、洛阳两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确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游文化品牌,应该按照旅游、历史、文化的规律办事,并要分析、研究旅游文化的特殊性,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迁,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设。笔者看到西安、洛阳两个城市及两个城市在旅游文化经营方面旧城已经破坏十分严重,新城的快速建设让旅游文化消失殆尽。所以说,旅游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应统筹考虑,从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个方面来最终确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广东的汉奸别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遗址,长安古乐等等旅游文化内容(类别)应有选择性的接收或者传承。七、结尾西安、洛阳两城市争夺“丝绸之路起点”这一事件,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两个城市对旅游文化的重视,旅游文化已成为旅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走向共赢”是最好的选择,但这种选择,不是打着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旗帜,漠视旅游文化历史本真性的选择。也不是为了保住洛阳加入申遗名单,在“不影响西安”的前提下,将始点由西安东移至洛阳。丝绸之路在世界的商贸、文化、交流上是有重要作用,当前,商贸交易有“回潮”趋势,备受沿线各国关注。其申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工程,任何一国无法单独申报,申遗工作应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据悉,这个政府关于丝绸之路申遗的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西安作为起点城市,在重新设立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汉长安城、唐大明宫、西安碑林等将作为丝绸之路的捆绑项目出现;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全长1600公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组对天水麦积山、武威文庙、天梯山石窟、张掖大佛寺,以及嘉峪关和魏晋墓等文物点进行了重点考察,包括10处石窟、6处古建、7处古遗址、4处古墓葬在内的物质遗存,被列入了申遗保护方案;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由之路,新疆已经启动了近两年的对沿线遗址的调查、研究、保护工作除了陕西,甘肃和新疆三省,将河南(洛阳)也纳入了丝绸之路申遗项目单位,但并不是以“丝绸之路起点”的名义纳入的,主要还是考虑了其丝绸之路的遗迹。笔者考虑,可能是为了全面展示丝绸之路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甘肃在打“丝绸之路”品牌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成立甘肃省丝绸之路协会,办《丝绸之路》杂志,新疆,陕西也不例外。丝绸之路已成为一种驰名世界的旅游品牌,例如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模特大赛”等等,影响甚广。关于旅游文化及其历史所谓本真性和市场的商品性问题,笔者只是泛泛而谈,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师长们加入到研究旅游文化学科建设、基础理论、发展探究等等问题的队伍中来,不断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尽自己一点心意。

我学环境监测的,可从环境保护方面考虑。

我认为写一下“甘肃丝绸之路旅游开发制约因素分析”很有价值,下面有一篇文章看看。只希望借鉴,不要抄袭。  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  内容提要: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品位高、内涵丰富,是甘肃省旅游产品的代表,通过对该产品进行生命周期研究,有利于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更新,有利于带动甘肃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1.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原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种产品从投入市场到被淘汰退出市场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该理论被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从而形成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1980年由加拿大学者BRW提出的。Bulter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1993年保继刚等在《旅游地理学》教材中最早向国内介绍了Bulter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思想。1995年保继刚、彭华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广东丹霞山的拓展开发中,新景区的开发对老景区的复苏起到较为显著的效果。1995年谢彦君发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与调整》一文应用Bulter的理论,试图从需求、效应和环境这三个因素入手,分析对生命周期进行控制和调整的途径。  2002年赵西萍等编著的《旅游市场营销学》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投放、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在投放阶段,旅游产品还未被广大消费者所认识,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知名度较低;通过修建旅游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宣传促销,市场逐步打开,游客增幅较快,从而进入到成长阶段;在成熟阶段,游客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对旅游的投入已开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旅游产品的特色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其吸引力会逐渐减弱,游客人数达到峰值后开始出现缓慢下降趋势。旅游企业或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改善旅游设施,开发新旅游项目,扩大接待规模;在衰退阶段,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和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由于市场竞争和新的旅游产品的吸引,加上环境和社会问题,游客人数会明显回落,特别是长线的团队游客下降,一些旅游设施闲置或挪作他用,这一阶段可采取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策略或更新策略。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客观规律。任何一项旅游产品的吸引力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其市场需求也会发生变化,都有一个发现与开发、成长与巩固、衰退与复苏(淘汰)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只有了解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趋势,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措施,才可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2.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内涵  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主要指依托历史上著名的丝绸古道甘肃段所涵盖的厚重历史遗存、文化内涵、大漠戈壁、雪山草原等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整合出的各类观光、休闲、科考、健身、体育等旅游产品。历史上丝绸之路甘肃段包括陇右段和河西段两部分。陇右段又分为三条道,即回中道、陇关道(也称大震关道)和秦陇南道,从秦陇南道便可进入走廊道。走廊道即东起乌鞘岭,西至敦煌的“河西走廊”。这些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几乎占甘肃全境总面积的4/5,分布着甘肃省85%以上的旅游资源。由于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世界交通、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享有的高知名度,丝绸之路甘肃段以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成为甘肃旅游的招牌,也是全国旅游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然而,囿于观念、区位条件、资金和人力资本供应不足等多元因素制约,与国际、国内旅游的高速发展相比,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发展缓慢,基本处于投入期和成长期,影响和制约着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为更好地发展甘肃旅游业,有必要利用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做深入探讨和研究。  3.制约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的主要因素  1区位条件限制  丝绸之路甘肃段是一个东西长1655公里的狭长地理空间,主要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带,景点分散,旅游费用较高,产品销售淡旺季明显,产品综合效益较低。因此,很多旅游产品的开发项目都得不到以寻求投入产出边际效益最大化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2观念落后制约  从政府到民间尚未普便树立起旅游产业是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备乘数效应的先导产业的理念,更没有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所以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扶持政策和产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全面提高,产业创新和产品创新意识较差,无法完成与国际旅游活动中由大众产品需求向特殊性、趣味性和有益于健康和环保的个性化消费转移的对接和互动。  3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固然是一个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但并不等于这些独特、优秀的资源已经是旅游成品,其间的转化须具备可进入性强,设施配置齐全等条件。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中涉及的相当一部分景区景点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设施配置条件差,管理、服务和接待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变化的需要。一味地销售这种资源型产品和低开发程度的产品,不仅影响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后劲,也必然导致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未成长起来就被那些具备规划前瞻性、开发高品位、保护性建设、动态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众多产品替代而“未老先衰”。  4缺乏按照市场运作模式的产品营销方式  与其他省份相比,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宣传投入和力度远远不够。云南、陕西、宁夏等省份近年来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和产品的广告宣传上都进行了较大投入,利用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收视覆盖率高、传播范围广、信誉指数高等特点,频繁播出旅游目的地产品广告,打开了较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增加了市场份额,也促进其产品进入快速增长期和成熟期。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用于促销宣传的费用严重不足,营销手段和营销组合较为单一,成为产品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5甘肃的各类旅游企业缺乏竞争力  甘肃各类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管理体制较为落后,服务质量不高,竞争意识不强,竞争手段以“价格战”为主。他们缺乏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旅游企业竞争的实力,所以,其产品研发、价格策略、销售渠道、促销方法等均无法使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快速成长为“明星型”和“奶牛型”的成熟期产品。  4.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进入成熟期及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对策  1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  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必须依靠政府主导,重视市场研究,正确认识市场、自身条件优势,提高发展旅游业的信心,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优先、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为发展旅游业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吸引客源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涌入。由于丝绸之路与整个西北地区资源的高度关联性,故在做好本省工作的基础上,需要树立区域共同发展的观念,应加强与西北各省区的联合协作,确定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区域联动方案,围绕丝绸之路共同举办旅游宣传和促销活动,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区域良性互动和共赢格局。2可持续发展策略  1在世界遗产组织的指导下制定具有突出丝绸之路主题文化特色的、长远的、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规划中应坚持对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开发与保护并举,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突出对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的保护性开发。  2在开发方式上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拥有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资源吸引力强、同一资源的跨行政区管理等因素,易造成盲目开发、掠夺性使用资源的短期行为及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等问题,因此旅游开发应尊重现实,放眼未来,立足于现有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遵循有序开发、重点开发的原则,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开发向精品质量型开发转变,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发展旅游业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重视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确保产品质量及资源的永续利用,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建立起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的集约化和质量效益型经济体系。  3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加旅游吸引物的使用寿命,减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减少各类设施报废后的处置工作,从而延缓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增加旅游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其生命周期。  3产品整合策略  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根本途径是使其根据市场上不断涌现出的新需求,做好旅游产品拓展开发工作,动态地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针对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特点、现状,可以从产品的性质、主题、质量、功能和形态等方面进行产品整合。通过深度发掘景区内涵,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内涵,改进旅游设施设备,提高景区的品位与档次,增加新的参与性、探险性和运动、娱乐性等旅游服务项目,开辟新的旅游景观、景点等形式,刺激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市场新需求,从而使旅游产品的成熟阶段早日到来并使产品生命周期得以延续。  4旅游市场拓展策略  既要寻找新的客源,开发新的市场,又是对老客户进行再开发。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发展旅游产品的新用途,即在原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旅游功能,使老产品焕发新的生命力,如嘉峪关关城文化景区在原观光型产品基础上,新开辟探险、娱乐、体验等为主题的长城第一墩景区旅游项目,  与原景区形成互补,使产品具备新的功能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二是开辟新市场,即为原有的旅游产品寻找新的使用者,使产品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如敦煌原来以日本为第一客源市场主营入境旅游产品,随着国内游的迅速发展,他们调整市场宣传方向和经营策略,开辟了较大的以华南、华东和东北地区为国内新客源市场。  5旅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对产品、促销、渠道和定价这四个营销要素的组合加以合理的改进和重组,以刺激销售量的回升,如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改变分销渠道,增加直销,增加广告,确定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产品各异的营销组合策略,或在价格上加以调整等,以刺激销售量,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近两年针对国内客源市场组织的丝绸之路旅游大篷车促销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广铸文化旅游产品品牌策略  文化是人类旅行活动中主动探询和感知的永恒主题,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和十大石窟之一炳灵寺石窟等宗教朝觐旅游资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有保安、裕固、东乡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有西部黄土高原民居、民风特色文化和大地湾、马家窑等人类早期文化遗址等,体现了甘肃丝绸之路古老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面貌。应充分发掘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只要打破常规的求同产品开发模式,铸造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一定会焕发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龚羽飞,何效祖.甘肃旅游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2〕赵西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江林,刘晓.2003年中国旅游管理研究综述〔J〕.旅游管理,2004,1.  〔5〕唐留雄.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

  • 索引序列
  • 关于旅游概论的论文
  • 关于旅游学概论的论文
  • 关于旅游学概论的论文3000字
  • 有关旅游学概论的论文
  • 关于旅游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