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网页

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网页

发布时间:

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网页

国图里有这么一个文库。只能在那阅读,且要先预约。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共享管理暂行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简称“中心”,下同)所获取或管理的数据作用,有效保护其产权,规范数据管理,并加快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共享进程,提高科学研究与管理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共享管理暂行条例》(简称《条例》,下同)。第二条 《条例》所称的数据是指“中心”受中国科学院或国家有关部门委托获取、处理和集成的各类相关数据库,不包括原始遥感数据、原始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原始基础地理信息、原始部门观测数据等。数据来源必须符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三条 《条例》所称的数据共享是指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律和标准,实现数据的流通和使用。第四条 中国科学院内资源环境科学数据的提供者、管理者和院内外所有数据使用者必须遵守本《条例》。第五条 “中心”管理委员会审议在数据共享和管理过程中的争议事项,授权“中心本部”监督本条例的执行。 第二章 数据的管理 第六条 “中心”按数据共享级别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数据共分4类:I:可直接共享数据。Ⅱ:按用户要求加工后的数据。Ⅲ:不直接提供但可在集中共享环境中使用的数据。Ⅳ:非共享数据。第七条 所有数据按保密性质分为公开和涉密两类。涉密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进行划分与管理。第八条 “中心本部”负责数据中心的数据集成管理和共享服务;“分中心”负责各自专题数据和区域数据的集成管理和共享服务。第九条 “中心”应对数据质量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方可入库。第十条 “中心”提供共享的数据必须经过标准化、规范化处理,并附有元数据和数据字典。第十一条 “中心”通过网站、媒体等形式及时发布共享数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数据简介、共享方式、获取途径、使用规定等内容。 第三章 用户的管理 第十二条 用户分级数据用户类型划分为5级,分别为:1级——“中心”(包括“中心本部”、“分中心”)挂靠单位;2级——中国科学院所属其它研究所; 3级——国内科研、教育单位及其它非盈利性机构;4级——国内其它用户5级——国际用户第十三条 针对国际用户的数据共享管理条例另行制定。第十四条 “中心”通过用户管理信息系统对用户进行管理,包括用户的身份认证、数据申请和使用记录、信息反馈等。第十五条 用户必须通过注册登记获取唯一的身份认证代码后才能拥有数据使用申请权。注册登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码、所在单位名称、联系方式、个人用户/单位用户等。第十六条 用户申请使用数据时,必须真实填写数据使用申请表、签署数据使用许可合同书。数据使用申请表由“中心本部”编制,统一发放到“分中心”。申请表内容包含用户名称、身份认证代码、详细数据需求描述、使用目的等。数据使用许可合同应包括如下条款:(1) 可使用方式、权限、期限;(2) 许可使用的报酬、办法;(3) 许可合同期间新产权的归属;(4) 违约责任;(5) 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它内容。第十七条 各级用户可通过“中心”网站或其他方式提出数据使用申请。区域数据或专题数据的使用可向“分中心”申请。第十八条 用户可在“中心”网上浏览、查询和下载数据资源,用户网上操作权限在数据使用许可合同中规定。第十九条 共享数据及用户界定所有可共享数据对1级、2级用户免费提供,其他用户根据共享级别区别对待,见下表(具体收费标准另定)。第二十条 数据使用收费分为生产数据的成本费和提供数据共享的服务费。第二十一条 数据生产成本费和服务费收取办法另行制订。第二十二条 用户对数据有特殊需求,“中心”可按用户订制要求加工处理,所需费用由双方协商确定。第二十三条 所有用户对“中心”提供的数据,只享有有限的、不排他的使用权。第二十四条 用户不得有偿或无偿转让其从“中心”获得的数据,包括用户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单位换算、介质转换或者量度变换后形成的新数据。第二十五条 用户不得直接将其从“中心”获得的数据向外分发,或用作向外分发或供外部使用的数据库、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也不得间接用作生成它们的基础。第二十六条 用户从“中心”获得的数据用途必须与数据使用许可合同中规定的一致,需要改变用途时必须重新申请和签署许可合同。第二十七条 单位用户从“中心”获得的数据,可以在签订使用许可合同单位的内部分发;可以存放在仅供本单位使用的局域网上;但不得与广域网、互联网相连接。第二十八条 用户在使用数据产生的一切成果中必须标注数据来源,并应当将该成果提交一份到“中心”存档。第二十九条 用户发表论文时必须引用数据提供者指定的相关论文,并在中文论文首页的“基金项目”中或在英文论文“Acknowledgment”中说明“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免费)提供”。第三十条 用户有义务及时将数据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反馈到“中心”。第四章 罚 则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条例者,“中心”管理委员会可根据情节轻重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停止向其提供数据服务,并向所在单位通报。如有严重违规或违法者,将根据国家相应的法律规定进行追究。第五章 附 则第三十二条 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按《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共享和管理条例(暂行)》执行。第三十三条 “中心本部”和“分中心”依据本条例收取的各种费用由其自主用于运行和发展。第三十四条 “中心本部”、“分中心”可依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由院资环局委托“中心本部”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自院资环局批准之日起施行

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

同元藏文软件

四项基本原则

没有语言和符号,就没有人类文化。人类社会中的许多重要的文化要素,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各种符号系统来相互传递的。语言人类学所关注的恰恰是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方式,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在沟通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以及沟通手段与适应策略的关系等问题。 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其他活动,是产生语言的先决条件。作为语言本身,与人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能够影响语言的结构以及语言的内涵,而语言的差异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文化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发展,很显然,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关联、彼此制约的关系。 藏民族的语言文字作为一个系统,与创造和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民族所处的地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藏族语言和文字符号的功能,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都是由这个社会环境中的语言群体所制约的,是属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语言文字也会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不断走向丰富。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语言,调整自已语言的表达方式,使之最大限度地与客观环境和需要相适应,这正是推动藏民族语言文字进步的动力。  一、藏语的基本特征  语言是原始人类在劳动和互相交际中产生出来的,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的产生表明,人的发音器官已逐渐形成,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意识也在不断走向成熟。语言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成了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最为重要的沟通手段。语言一旦形成,就成为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具有共享性。 当原始部落发展到民族的时候,便出现了民族语言。语言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并且随着民族的发展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方式也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民族语言不仅反映民族经济、历史和文化,就连共同的心理素质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而且依靠语言来维系民族内部的联系和情感。因此,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从民族学的角度看,民族语言既是构成民族的第一要素和重要特征,也是区别民族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藏语是藏民族的主要语言。藏语的使用区域主要是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各省区的藏区。一些与我国接壤国家的部分地区也使用藏语。 按照语系分类,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根据1998年的统计,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汉藏语系人数占70%以上。汉藏语系中的语言,有着不同于其他语系语言的一些特征:如在语音上,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区别意义,声调和声母有一种互相适应的关系,如清塞音声母只出现在单数调上,浊塞音声母只出现在双数调上;在语法上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以虚词和词的次序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另外,还有一类表示事物或动作天然单位的词又称量词,这是在其他一些语系的语言中所没有的,此外,汉藏语系中的各语言间都有一定数量的同源词。 藏语在汉藏语系各语族、语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是价值极高的语言之一。藏语言的历史,实际上是藏民族社会发展史的一部分。藏语的形成与演变,伴随着藏族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这是因为语言自身蕴涵了反映社会变迁的机制,社会的变化会促使人们改进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总是在服务社会,总是在一个动态环境中逐渐走向成熟。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因素以及发展状况,对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导致藏语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差异。 国内外学者对藏语发展阶段的界定不尽一致。我国一些藏学者将之划分为五个时期:1.上古时期(公元6世纪以前),即远古部落时期的藏语口语。在吐蕃王朝之前,经历过漫长的原始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延续了长达31代吐蕃部落王统传承。当时,青藏高原上有着许多小邦国或部落,其分布范围很广,包括现今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巴尔提等地。这一时期,以古老的象雄文明为代表,产生了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并产生了最古老的文字“象雄文”。苯教的传播和发展,构成了7世纪以前藏族文化的主要面貌,并对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又持久的影响。2.中占时期(公元7~9世纪),此时为吐蕃王朝时期的藏语口语。松赞于布征服苏毗王朝和象雄王朝,完成了西藏本土的统一大业。这一对期是青藏高原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是藏民族整体文化的孕育时期,也是藏族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研究,藏语声调也是在区一时期产生的。吐蕃时期对外部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对吐蕃及以后藏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极为重要的是,吐蕃时期创制的藏文字从那时起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从此,藏民族有了用目已的文字撰写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传承至今的敦煌吐蕃藏文写卷,早期的佛经、译著等。文字的出现从根本上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上的局限,不仅使语言得以记录和保存,也大大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吐蕃周边国家的语言、佛教的传人对藏族语言文字的形成与演变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3.近古时期(公元9~13世纪)。从吐蕃王朝崩溃到元朝统一治理西藏之前的400年间,西藏大小部落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然而,在古格王朝时期(公元1l世纪)仍然顺利完成了藏文字的第三次厘定,使藏族语言文字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4.近代(公元13~19世纪)。自西藏归属元中央政府,施行统一治理以来,藏区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藏族社会系统状态的变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高水平的藏文文献典籍的问世,不仅提升了藏族文化的整体水平,也极大地推进了藏族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创新。5.现代时期(公元20世纪以来)。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藏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借词和外来词汇愈来愈多等。由于更多新名词和科学术语的出现,不仅使词汇更加丰富,语言的表述也更加准确。 语言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藏族语言的使用范围,不仅限于我国境内的三大藏区和其他地区。除我国之外,如不丹王国、锡金王国和尼泊尔王国等国家的一些地方也在使用藏语,只是他们所使用的藏语同国内藏族地区的语言有着较大的区别。藏民族的语言同世界其他一些民族的语言一样,在其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形成这个语言的中心地区往往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且具有辐射作用。同样,一种语言在某一地区被选择和使用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藏语作为藏民族表达思维活动的口头形式,主要包括语音和词义两个部分。在藏语的语音结构中,声调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藏语的重要语音特征。在语音系统中,将声调识别为与辅音和元音同等重要的语言要素,并作为特定语音分析层次的一个功能单位来对待。实际上,藏语声调的变化较小,各地的调类和调值比较统一。藏语声调产生和分化的条件清楚,调值与声韵母还保持着比较自然的联系。与此同时,各地声调发展不平衡,现代藏语中几乎保留了声调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形态。复辅音声母是藏语语音的一个重要特点。历史上,藏语有着丰富和复杂的复辅音声母。随着语音的发展和变化,复辅音声母已经逐渐简化和消失。现代藏语方言中所保留的复辅音声母同藏语书面语(藏文)中的复辅音声母比较起来,显然已经简单得多了。但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诸语言中,除嘉戎语外,现代藏语方言中的复辅音声母还是比较丰富的,它基本上反映了藏缅语族语言这一语音特征。现代藏语三个方言中,安多方言有比较多的复辅音声母,而卫藏方言除一部分地方有带前鼻音成分的复辅音声母外,多数地方复辅音声母已经消失。所以,复辅音声母也是划分方言在语音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藏语调类的分合、新音位的产生、浊音的清化、元音的复化等现象,都和复辅音声母及其发展变化有关。古藏语有30个单辅音声母,220余个复辅音声母。古藏语的复辅音系统极为繁杂,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类是带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二类是带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三类是带前置辅音和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四类是带复合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五类是带复合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极为普遍,第三类占有一定的比例,第四类则较少,第五类只有在个别情况下出现。到后来,藏语的单辅音声母一般为30个左右。复辅音声母主要有前置辅音加基本辅音,基本辅音加后置辅音两类。在能够反映古代语音的书面语中有180多个复辅音声母,而且还有三合、四合复辅音,但现代藏语中主要是二合复辅音。韵母分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三类。 藏语像其他藏缅语言一样,是以动词为中心的语言。藏语中动词的属性常常能影响句中其他词语语法功能的变化。然而,藏语动词虽居句末,但在用格上常常支配前面的名词。换句话说,藏语动词的性质决定作为主语名词的标记。如A能否控制B,主要表现在动词语尾上,而A对B的控制程度的强弱则表现在主语名词的用不用施格上。就是说,动词上同样需要体现主语名词的一定语法功能,如人称、自主性等,而且用不用标记会改变主语名词与动词的语法关系。 现代藏语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复辅音趋于简化和消失,只在部分方言土语中保留着带前置辅音的二合辅音。2.浊辅音声母肝清化,现代藏语某些方言中所保留的浊声母均源于古代复辅音声母的浊基辅音。3.单元音或复合元音构成的韵母明显增多;元音有长短之别,且与声调形成了互补关系。4.辅音韵尾趋于简化,从而促使带辅音韵尾韵母的简化和元音的变化。5。除安多方言之外,具有完整的声调系统。6.谓语是后置表系统,属典型的“动居句尾”型语言,而且现代藏语多数方言其谓语的语法意义由谓语之后的语法成分来表示,因而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表达语法意义的助词,其作用也在不断增加。7.有丰富的体范畴,也有时式范畴。8.卫藏方言有着严格的敬语与非敬语的区别。9.主要以虚词和词序来表达句子的各种关系。句子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主语后,谓语前,若是双宾语,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人称代词、名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语前,需加表领属的助词;形容词、数词、指示代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语之后;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在中心语前。构词以复合法为主,即通过修饰、联合、支配、表述方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语素来构成复合词。 假如我们对属汉藏语系的藏语和汉语进行一些比较,不难发现二者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如藏汉语言都具有以虚词和词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共同框架。藏语以虚词和语序作为主要语法表达手段,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辅助动词与虚词、助词有着同等重要的功能。另外,从语言发生学的分类上看,藏汉两种语言也有着亲缘关系。如在词汇的应用上,藏汉两种语言之间有着较多的同源词;在语音上,都有以声母、韵母为单位的独特的语音结构。所不同的是,汉语没有藏语那么多的复辅音声母。  二、各具特色的方言  民族语言分布的复杂性,以及语言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研究群体之间社会亲缘关系的基础。所以,这一研究领域也总是受到语言人类学家的重视。 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的差别、集居状况的不同,使操持同一种语言的民族出现了语言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方言。一般认为,隔离是产生语言差异的重要条件。既是在同一区域内,地理距离越大,语言的差别也就会越大。 对藏语方言的划分,主要是以语音的差异以及历史渊源来确定的。研究表明,藏语方言语音的结构特点以及方言在语音上的实际差异,与藏民族的历史扩散及现代地理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一般以传统的国内地域概念——三大藏区(卫藏、康、安多)来进行方言分类的,即卫藏方言、康方言和安多方言。卫藏方言,指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前藏(拉萨等地)、后藏(日喀则等地)、山南地区和阿里地区的方言。康方言,是指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范围内的方言。安多方言,指青海省大部分藏区(除玉树藏族自治州之外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藏族的方言。 因为这里要介绍的藏族方言是一个语言范畴的概念,所以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块地域。否则,就很难较为全面地了解藏语方言。为使读者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了解藏语方言状况,这里参照江荻先生的论点,以我国藏区地理方位的卫藏为中心,分为中部、东部、西部、南部和北部五大区域,并将临近我国藏区并使用藏语的一些境外地方也囊括其中,采用传统的藏语方言分类和境内外地理名称并用的方式,对藏语方言的语音及其特点进行一些介绍。 总的看,在各地方言中,单元音韵母多少不一。如卫藏方言,在拉萨语中单元音达16至17个,有单辅音声母28个。卫藏方言中有鼻化元音。康方言中的德格语中,单辅音声母有42个。康方言中也有鼻化元音。现代藏语中卫藏、康方言元音分长短,配合声调,并与声调互补。在卫藏、康方言中,复元音韵母主要是二合的复元音韵母。按性质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真性复元音韵母,几个元音并立,不分主次。与此同时,紧张清晰的元音结构,呈现为藏语语音的一大特点。在有的地方话中,如普兰话不仅有非鼻化的真性复元音,还有鼻化的真性复元音。第二种是假性复元音韵母构成的元音。在安多方言中,元音不分长短,单元音的多少不一。如甘肃的夏河话中单元音只有6个。但总的看,藏语是一个单元音占优势的语言,复元音较少,并且多为后起现象。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一般为30个左右,可以作尾的辅音有8个。保留韵尾较多的是安多方言,最少的是康方言,而卫藏方言介于二者之间。在不同的方言土语中,声调数量不等,一般是4个。如拉萨话有4个调,工布话有6个调,木雅话有两个调,安多方言无声调。声调有着区别词义和语法意义的功能。藏语还有一个轻声,主要是音节弱化的结果。藏语中相邻音节的连读,声调会发生相对固定的变化,而且不限于词的内部,词与词、词与语法成分之间也会发生变调。   三、藏文的形成及推广应用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文字的创制和推广应用所带来的文明成果是多方面的,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甚至会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正是凭借文字的记录功能,不断积累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在继承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加灿烂的文明成果。 藏民族最早的文字是象雄文。象雄文出现在公元前l至2世纪的古象雄王国。象雄王国是曾经雄霸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王国。其疆域最大时,西起今阿里地区的岗仁波齐,东至今昌都丁青。汉史中所谓“羊同部落”,就是指象雄王国。正如《册府元龟》所记:“大小羊同,东接吐蕃,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精兵八九万……”象雄王国在公元7世纪被松赞干布吞灭之前,一直是一个独立王国。象雄文字也叫“玛尔文”,它类似汉族的甲骨文。在那时,“玛尔文”主要用于苯教的咒誓、祭祀、禳祓活动和记载他们的经文等。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文字没有能普及到大众社会。但在藏区一定范围内,这种文字的使用至少延续了千年以上。有资料显示,吐蕃最初也曾使用过“玛尔文”。公元7世纪初,苯教的巫师们仍用象雄文来缮写苯教的经文等。有学者认为,松赞干布最初遣使分别向尼泊尔和唐朝求婚时,书信很可能是用象雄文写成的。也有苯教徒称,早期的许多苯教文献是由象雄文翻译成藏文的,不知真假。还有一些藏学专家认为,藏文是在象雄文的基础上,学习克什米尔和印度的文字而创制成功的。我国藏学专家黎蔷则认为:“目前藏语中的借词,有些是从象雄文转借而来的。而玛尔文(通常称‘象雄文’)同古代的旁遮普文和克什米尔文有很相近之处”。在丹麦学者艾立克•哈尔所著的《来自西藏苯教的语言——象雄语词法词典》,德裔美籍学者劳弗尔所著的《藏语的借语》中也有类似观点。藏学家南喀诺布在《关于藏族古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称:“在西藏的古老寺院里,有不少藏书是古象雄文的手抄本,是用称作‘玛尔体’的高体,短元音的草书写成的……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藏文草书字”。当然,这些看法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众所周知,因在较长的时间里佛教与苯教之间不断进行极为残酷、激烈的斗争,加之后来的统治者推行“崇佛灭苯”的政策,以及其他诸多的原因,导致苯教文献几乎全部被毁或失散在外。时至今日,象雄文在国内几乎很少有人知晓。近年来,国外编有象雄文词汇与藏文、英文对照词典。我们面对这个古老的文字,要做出符合历史的科学结论,还需要考证和深入研究。公元7世纪,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执政时期,向民众推广新创的藏文字。自此,形成了藏民族记录藏语的统一的文字符号系统。藏文字的诞生和推广应用在藏民族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藏民族为自己的文明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自从有了藏文字,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珍贵史料、文献典籍难以计数,其种类之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在我国各民族中,藏民族的文化遗存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 藏语的助词基本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位于词和短语后面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各种关系的结构助词;第二类是加在动词后面表示时态意义的时态助词;第三类是加在句子末尾或句子中表示语气的助词。结构词在藏语语法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藏文文法中所讲的格助词;结构助词分施动、领属、存在、趋向、缘由和比较6种。 藏语的数词为十进位,基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单词。高位数词如“百”、“千”、“万”、“十万”、“亿”等,是用不同的词来表示的。十位数和个位数可以连用,只是个别的语音稍微有点变化。 -12-07/html

国图里有这么一个文库。只能在那阅读,且要先预约。

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官网

作文大全ས དཔའ དབང དམར དཀྱིལ ད བསྣམས བརྩམས བསྩལ ེས་རབ་འཕེལ་གྱུར་ཅིག

同元藏文软件

神 奇 的 宝 库 ----雅鲁藏布大峡谷及其命名 一、世界第一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是我国第五大河,在我国境内全长2100余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河。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孕育了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哺育了古老的藏族文化,被藏族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中段的杰马央宗冰川,在古代藏文中称为“央恰藏布”,意为“从最高峰顶上流下来的水”。当它从上游马泉河,经中游藏南谷地,浩浩荡荡日夜东流时,遇上东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南沙巴瓦峰的阻遏,于是从藏东南米林县海拔3100米的派为入口,生生地切开了喜马拉雅山脉,围绕南迦巴瓦峰做了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切割在青藏高原东南斜面上,形成连续、多弯的大峡谷。 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组织了专门小分队,对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大拐弯峡谷进行水利资源考察;1982年到1984年,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又先后4次对这一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性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不乏重要的发现和创见。在此基础上,1994年春天,几位参加过当年考察和探险的科学家对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命题进行了论证和确认。他们在室内对1:5万的航测地形图、航空相片和卫星摄像图,以南迦巴瓦峰为基点,跨越大峡谷,与对岸的加拉白叠峰(7234米)在南北、东西方向各做剖面,进行分析和测量,并把实际考察结果和数据对照订正。计算结果表明:切开喜马拉雅山,急泻在青藏高原东南斜面上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平均深度5000米以上,最深达5382米;大峡谷由派到中印边界,总长约496公里。这意味着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目前所知的地球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河流峡谷,它比此前认为的世界第一深的秘鲁科尔卡大峡谷,还深2000多米;比世界著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40米)还要长出56公里,还要深3000多米。 有院士指出,如果说我国出土的秦兵马俑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见证,那么雅鲁藏布大峡谷则是出现在中华大地上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峡谷,是大自然中具有科学意义的世界奇观。我国拥有世界最高峰枣珠穆朗玛峰,又拥有世界第一大峡谷枣雅鲁藏布大峡谷,这对任何一位中国公民来说,都是可以引为自豪的。 二、大自然的奇观 美国人以科罗拉多大峡谷为自己的骄傲,一位美国总统甚至说:没到过科罗拉多大峡谷,就等于没到过美国。那么随着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的地位被确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到了人世间真正壮丽的山河! 雅鲁藏布江下游围绕南迦巴瓦峰作如此奇特的拐弯,这在世界大河的发育史上是很少见的。不仅如此,大峡谷中还叠套着一个个直角形的小拐弯,一个峡谷镶嵌着一个峡谷,其中尤以白马狗熊到帕隆藏布江汇口之间的峡谷段最为雄险幽深,在这几十公里长的范围内,峡谷河道作“弓”字形的规则弯曲转折,受不同方向构造控制。 雅鲁藏布江的最早发育约在第三纪上新世以前。那时在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原始高原面上,雅鲁藏布江顺高原面的自然地面倾斜,在宽浅的谷地内由西向东流。上新世以后,青藏按原强烈间歇性隆起,雅鲁藏布江随隆起而作下切,在下切过程中它理所当然要选择那些地壳上的薄弱部位,即利用不同方向的构造断裂带作选择性的下切,在大峡谷地区河谷就是适应东西向、北西向和北北东方向的三组构造断裂下切发育而形成的大峡弯。这种选择性的下切是随着青藏高原(包括喜马拉雅山)第四纪以来的阶段性抬升而作间歇性的下切,因此从分水岭到河谷底部留下多级成层的地貌形态,其中特别是中更新世的黄土状物质沉积以后,高原在第四纪后期作加速抬升,河流作更深的下切,现在大拐弯的峡谷形态奠基于这次强烈上升过程。因此我们说,雅鲁藏布江(包括大拐弯)是在高原强烈上升以前就已经形成了的一条适应构造发育的先成河。 大峡谷中最险峻、最核心地段,是从派乡的大渡卡到墨托县的邦博,长约240多公里。根据日本人提供的资料,大峡谷核心河段从空中看,有百十公里长的连续瀑布。 1993年秋天,中日两国联合对大峡谷进行探险考察,我国科学家实测到的江水流速竟高达每秒18米,恕吼的急流挟带着巨大石砾,轰轰隆隆地磨蚀着河床,奔腾急泻。 本世纪初,一位叫沃德(F.K.Ward)的英国探险家声称自己到过大峡谷腹地。他在《藏东南考察记》里生动地描述了他深入大峡谷腹地后所看到的奇丽景色。他提到了在大峡谷中发现的两条大瀑布(在大江的主干上生成大瀑布很少见),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它们,飞落的瀑布上升起了美丽的彩虹,于是沃德将瀑布命名为“虹霞瀑布”,还摄下黑白照片作为证明。据当地的门巴族老人说:这里过去的确曾有两条河床大瀑布,就在白马狗熊下方到大拐弯顶端的岗朗之间的峡谷河床上,瀑布周围还有温泉。当地人曾在那里修了座佛庙,站在佛庙上,往下看是虹霞瀑布,往上可眺望南迦巴瓦峰上挂下来的冰川和郁郁的林海。但是1950年一次大地震,这一切都消失了,至今再也没有人能走进去过。 由于高大山脉的阻挡,喜马拉雅山南北形成两种不同的气候、不同的自然带和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南坡温暖湿润,北坡干燥寒冷。但是,大峡谷劈开了青藏高原与印度洋水汽交往的山地屏障,如一条长长的“湿舌”,向高原内部源源不断输送着水汽。夏季,印度洋暖湿气团通过大峡谷这条“湿舌”涌入青藏高原,带来了大量降水,使雅鲁藏布江谷地成为青藏高原中最温暖、湿润的地区,被称为“高原上的西双版纳”,这使热带的界限在这里向北推进了6个纬度,成为北半球热带的最北限,使以大峡谷为中心的藏东南地区到处是生机盎然的绿色,与高原广大地区的高寒荒漠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里的原始森林是我国三大主要林区之一。在水平距离只有几十公里,垂直高度不足5000米的范围内,可以看到类似于我国海南岛到北极的全部自然景观。据不完全统计,大峡谷里有3600多种维管束植物,集中了西藏63%的物种;大型真菌500多种,占我国已知大型真菌的60%;哺乳动物60多种,约占西藏总数的一半。大峡谷是天然的植物博物馆、山地生物物种的基因库。 三、命名问题 由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势险峻,长期以来不肯向世人揭开自己的神秘面纱,以至人们对她的称谓也极为混乱。 1929年英国人F.K.沃德绘制的从大拐弯峡谷顶端以下近南北走向的墨托河段称为“底项峡”。西班牙文版的《阿吉拉尔大图集》第2册第201页上,把雅鲁藏布江下游段用蓝体字母注记为“Di-hang”。 《青藏自然地理资料(地文部分)})(科学出版社,1962年)以大拐弯峡谷顶端为界(也即以喜马拉雅山脉北东向分水山脊为界)以下墨托境内峡谷河段称“底项大峡谷”,以上(主要在米林县境内)注明为“工布藏布”。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中从米林县的派到墨托县的巴昔卡这一段的大拐弯峡谷被称为“底杭峡”。 1993年美国人曾窥探过大峡谷进口一幕,看到山峰,说它是“南迦巴瓦大峡谷”。 1994年4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有关大峡谷的报道中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1997年4月2日《北京青年报》有关报道中称为“雅鲁藏布江峡”。 1997年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的武振华在《中国测绘》杂志发表论文,主张命名为“雅鲁藏布峡”。 1998年3月27日《北京青年报》何平平、汤海帆撰写的《大峡谷十大悬念》的报道中称之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 此外还有人称之为“西藏大峡谷”、“林芝大峡谷”“墨托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弯峡”等。 从以上罗列的资料可以看到,对大峡谷的称谓极为混乱。随着近年来对该峡谷科学考察、探险、旅游等不断深入,名称的混乱状况愈演愈烈。该峡谷作为我国境内新确定的世界之最,应当赋予它一个科学、健康的名字,这是我国主权与尊严的体现,是我国对世界文化事业负责的表现。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都明确规定,国内著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雅鲁藏布大峡谷属于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自然地理实体,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它的命名工作。 “Dihang”(被译为“底项”、“底杭”等)原本只是代表大峡谷下段的局部河段的一种说法,虽然命名原因无法搞清,但早期资料中它是指中印边界附近的河,原本就不是指大峡谷的全部,甚至根本不是指峡谷,而只是雅鲁藏布江的一个河叉,只是后来才被错误地指称为大峡谷的一段。 把大峡谷说成是“南迦巴瓦大峡谷”也是一样,它只能指示大峡谷最为险峻的一段,而无法概括整个大峡谷。以局部来代表全部显然是不科学的。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末一次重大的地理发现,是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和世界人民的共同自然遗产,它的定名涉及到政治主权,也为了21世纪大峡谷新时代的到来,因此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确定一个健康、科学、响亮的名字。根据民政部领导的指示,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8月19日在北京民族饭店组织召开了“雅鲁藏布江马蹄形大拐弯峡谷科学命名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33人出席会议,有关部委12人作为特邀来宾参加了会议。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出席会议并致贺词,14位学者宣读了论文。 会议对雅鲁藏布江马蹄形大拐弯峡谷(以下简称“大峡谷”)的命名主要有以下几种建议:1.“雅鲁藏布大峡谷”。主要理由是认为“大峡谷”一词能较好地反映该地的特色枣世界上目前所知的最大峡谷;2.“雅鲁藏布峡”,主要理由是认为用“峡”符合汉语地名命名习惯”;3.“波南峡谷”,主要理由是藏文文献中有“波洛绒居”(意为“波密以南的大峡谷”)的记载。其它还有“雅鲁藏布大峡”、“墨米林峡”等建议。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大峡谷是目前所知的新的世界最大峡谷,位于我国民族聚居地区,应给予恰当的名称。对大峡谷的研究、宣传日益深入、广泛,应尽快定名。 作为我国地名工作主管机构的民政部区划地名司高度重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命名工作,在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和各有关部门的意见的基础上,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批复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命名的请示”。1998年10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全国各大新闻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社会各界纷纷称赞政府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为大峡谷的研究、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这一新的世界之最进行成功命名有着重大意义: ---我国政府赋予大峡谷一个科学、健康的名字,一方面是我国政府对该地实施管辖权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体现。 ---大峡谷所在地区是民族聚居地区,对大峡谷地名的命名,征求了当地政府的意见,尊重了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是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地名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大峡谷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赋予她一个科学、健康的名字,有利于避免混乱,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行。对大峡谷的命名实际起到了“龙头”作用,将对大峡谷的植物、动物、水利、地质等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大峡谷的标准地名论证活动,实际上是为当地做了一次难得的宣传,“地名也是生产力”。以地名为突破口,提高该地的知名度,将为该地方今后的交通、水电、旅游、开发、建设,乃至该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民政部作为我国地名主管部门,将对许多尚未正式命名的热点地区进行命名。围绕雅鲁藏布江马蹄形大拐弯峡谷标准名称问题所开展的论证、宣传活动,是该项工作的良好开端。为今后我国系列热点地名的命名、论证及宣传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认为将大拐弯峡谷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符合科学命名的要求。 第一,这样命名有利于达到使大峡谷的名字传播的目的。雅鲁藏布江是世界闻名的大河,是当地人民的母亲河,她的名字已经深入人心,不仅当地人民倍感亲切,而且全世界都很熟悉。将大峡谷与雅鲁藏布江联在一起,利于人们注意和记忆。 在藏语中“藏布”就是“江”的意思。叫“藏布江”实际上是地名通名的重复。但由于该地名早已约定俗成、深入人心,所以继续使用。但进行新的命名时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大拐弯峡谷是雅鲁藏布江上最大的峡谷,而且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大的河流峡谷,是名副其实的“大峡谷”。 可见,将大峡谷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方面符合地名命名中“派生地名”的命名规律,指出了该地所在的位置,将其与世界闻名的雅鲁藏布江联系在一起,容易记忆,另一方面反映出该地的地理属性枣峡谷,和它的特点枣最大的峡谷,同时避免了通名的重复。这样最方便人们使用这一地名,从而有利于它的传播。 第二,这样命名符合地名学的要求。“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地名完全具备地名的特性,符合地名学的一般要求。 1.它具有指位性。它揭示出该地与雅鲁藏布江的密切关系,对该地的方位枣“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流域”进行了限制,使人很容易了解其地理位置。“大峡谷”又使它区别于雅鲁藏布江上的其它峡谷,说明了它“大”的特点,也不存在重名的问题。因此该地名完全具有指位性。 2.它具有指类性。反映出该地的地理属性为河流峡谷,通过名称确定了该地的属性。 3.它具有社会性,反映了时间观念。“雅鲁藏布”一方面印记了该地位于藏族人民聚居区这一区域语言特征,另一方面显示了它不是古代地名的时代性,“大峡谷”反映了该地是在现代地理学知识指导下进行命名的,属于现代科学发展后的地名,更揭示了命名的时间。命名时注意选择人们熟悉的词汇作为地名的组成部分,同时尽量减少用字,反映了提供社会更方便使用的原则。 4.它符合地名的继承性和稳定性特性。地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每个时代的地名都是大部继承、少量更改、另有新增,保持相对稳定性是地名作为社会公共信息的基本要求。自然地理实体地名较少受政治变革的影响,更应该稳定,而自然地理实体的专名是最少变化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表明了对“雅鲁藏布”这一专名的继承,维护了地名的稳定。 它的构成符合地名语词结构要求。专名十通名是现代地名语词结构的普遍形式,“藏布”原本是“江”的意思,属于通名,但由于“雅鲁藏布江”这一约定俗成地名的广泛流传,“藏布”在这里变成了专名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用“雅鲁藏布”作为专名是合理的。“大”字作为通名的修饰成分,用在这一世界之最的峡谷名称中也是恰当的。“峡”与“谷”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分别释为“两山夹水的地方”和“两山或两块高地中间的狭长而有口的地带”,在汉语中都可以单独作为通名使用,但如果称“大峡”或“大谷”都不符合汉语使用习惯,而且现代自然科学中已经广泛使用“峡谷”作为通名,如前文所述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科尔卡大峡谷”等,因此“峡谷”可以作为通名使用。“大峡谷”显示了这一自然奇观的宏伟气魄,用在这里起到了“传神”的作用。 因此,将大峡谷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符合当地人民的习俗,符合命名规律,能起到地名作为社会基本公共信息的作用,有利于对大峡谷信息的传播,是科学、健康的。1998年10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揭开了大峡谷研究、利用的新篇章。我们希望大峡谷的正确命名将成为这一自然奇观走向世界之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རིག་གནས་སྦྱང་དགོས་

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建设

2007-2011年,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立项32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138项,校内立项186项。共获得预算外科研经费65万元。出版学术著作69部,发表学术论文2087篇。其中包括权威期刊论文3篇,SCI论文7篇,EI论文29篇,核心期刊论文448篇。论文转载、摘编29篇 。2010-2014年,学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26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立项5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据2015年5月学校公布数据显示,近五年,学校年均科研经费1万元。有26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 2013年西藏民族大学国家自然基金立项一览表项目批准号负责人项目名称项目类别41361044 刘炜 山地城市景观格局空间异质性与热环境效应的多尺度响应特征分析及数值模拟——以拉萨、重庆和兰州市为例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71361023 姬梅 拉萨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网络研究:基于动态社会网络视角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81360297 陈婷 运动通过改善心肌梗死后下丘脑室旁核氧化应激对心功能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探讨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81360299 李文华 血清-蛋白质组学逆向识别高原低氧习服特异性生物标记物及功能鉴定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截至2014年,学校建有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重点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学校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建“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成为西藏自治区“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单位。学校与复旦大学合作建立了“高原医学与基因地理学研究基地”,与西北民族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藏语语言资源建设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西藏社会和谐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自治区重点研究基地:西藏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西藏高原相关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西藏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基础实验室、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实验室、现代网络与通信工程重点实验室、西藏教育发展研究实验室、工商管理综合实验室、会计综合实验室、运动生理机能综合实验室 馆藏资源 截至2012年6月,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17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00余万册,中文电子图书62万余册,学位论文147余万篇,各种数据库20多种。形成了以文、理、经、管、法、医、教育、体育等多学科,印刷型与电子型文献并存的综合性藏书体系。图书馆建有“藏学文献情报资料中心”,收藏藏学图书5万余册,藏有德格版《藏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对勘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等珍贵典籍,同时,自建有“藏学专题数据库”、“藏学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等多种类型特色资源数据库 。 学术刊物 截至2013年,学校出版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和《西藏高等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西藏民族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藏学研究”栏目被评为名栏。

西北民族大学代码是:10742西北民族大学,简称“西北民大”,位于甘肃省兰州市。

藏文文献资源数据库

创建Oracle数据库的时候用utf8字符集,可以存储国际语言。

字符集设成UTF8,地球有的基本能保存主要是客户端是用什么显示和收集

试试用eclipse把藏文变成2进制的 在数据库读的时候在转换成藏文 用eclipse写个过滤器就好了 试一下

  • 索引序列
  • 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网页
  • 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
  • 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官网
  • 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建设
  • 藏文文献资源数据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