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民族教育杂志电子版

民族教育杂志电子版

发布时间:

民族教育杂志电子版

《中国教育研究》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主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主办的国家级中文类核心权威教育学术刊物。是全国第一报刊发行(博年)网,读览天下期刊网、全国总工会电子书屋收录期刊。本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5188,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16/G4,邮发代号;83-315,国内外公开发行。  主要刊登:  教学交流、教育科研、教育探讨、教学实践、中小学教育、公共教学、民族教育、教育管理、育才心得、课堂设计、校园文化、结业论文等相关的学术论文。  主要栏目:  信息技术 管理纵横 精彩案例 教师随笔 专业成长 学术前沿 教学研究 经验交流 教育探讨 教学实践 公共教学 民族教育 教育管理 育才心得 课堂设计 校园文化 结业论文 教育科研等栏目。  办刊宗旨:  本刊以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教育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以及对教育教学有指导作用且与教育教学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

教育学、教师事业、师范教育、教师教育类:教育研究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比较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教育与经济 教育科学 教育理论与实践 8 教师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教育学报 中国教育学刊 外国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当代教育科学 电化教育研究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7 教育评论 1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中国电化教育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教育探索 教育学术月刊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思想理论教育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教育财会研究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研究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综合类)1、课程、教材、教法 2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学月刊中学版 上海教育科研 人民教育 教育科学研究 外国中小学教育 教学与管理 中小学管理 现代中小学教育(政治)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语文)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建设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外语)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历史、地理)历史教学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数学)数学教育学报 数学通报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物理)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物理教师教学研究版(化学)化学教育 化学教学(生物)中学生物教学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江苏高教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现代大学教育 复旦教育论坛 黑龙江高教研究 高教探索 现代教育管理 大学教育科学 中国大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自学 :中国特殊教育 教育与职业 民族教育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 开放教育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职教论坛中国成人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

青年杂志、红树林,读者等等一大把,

中国成人教育 教育与职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 电化教育研究 成人教育 中国特殊教育 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父母必读 继续教育

民族教育杂志电子版官网

直接去官方网站上投稿,或者找杂志社编辑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省级万方收录 有影响因子 主管单位: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方圆电子音响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2095-6711 国内刊号:CN:13-9000/G 教育探讨、教学实践、教改理论、学术观察、课程研究、职业指导、课堂设计、德育探究、创新管理、体音美教育、思政哲学、艺术文化、校企合作、科教论坛、中外交流等。 投稿邮箱:

为了有利于推动和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国家在民族教育方面实行了许多特殊政策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对民族教育的领导管理。早在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就做出了《关于建立民族教育行政机构的决定》,明确规定,在中央人民政府以及有关的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内设立了民族地方教育司,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省一级教育委员会、教育厅也设立了民族教育行政机构,一些州、县也设立了民族教育行政机构或专人负责掌管民族教育工作。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加强了对民族教育的领导管理,为办好和发展民族教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保证民族教育的经费。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国家经济还处在恢复阶段的时候,就专门设置了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用来解决民族教育经费问题。同时还明确指出,这是少数民族各级各类学校与一般学校享有同样的经费之外特设的一笔经费,更不能以这项补助费代替应该在一般教育事业费是开支的任何费用。尔后,虽然作了一些改进,但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并没有受到影响,而且逐年增加。例如,全国教育经费中专拨出来的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1977年比1978年增加600万元。1980年实行财政体制改革,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由省、自治区包干掌握使用,有关省、自治区依然保证少数民族教育经费。例如,有的省、自治区从中央财政中划出适当比例用作少数民族教育经费,有的则从中央拨给省里用于不发达地区的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重点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从1990年开始,国家又设立了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实行项目管理。 允许和要求民族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早在1951年国家就明确指出,民族教育应当采取适合于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根据这个精神,在民族地区举办了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师范学校、民族职业学校、民族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以及民族学院等。1981年,又重申了民族教育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政策,并且要求有重点地办好了寄宿制学校。1984年,又将这一方针政策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用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同时还明确规定,除举办上述各级各类学校外,还应当在“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以寄宿制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1980年以来,一些全国重点大学和部分省高等院校举办了民族班,一些中学、中等专业学校也举办了民族班。1985年以来,在内地举办了西藏班,或者创办西藏中学。这些又增加了新的办学形式。 (允许和要求民族教育运用适合少数民族特点的教学方式。早在50年代国家就规定,各级民族学校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可以在教育部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各民族的具体情况酌量加以变通或补充。同时还规定,凡有现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和中学的各科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言教学;有独立语言而无文字或文字不完全的民族,得按自愿原则,采用汉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教学。在教材方面,允许自编本民族语文教材和少数民族补充教材,并加强了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的翻译、出版、印刷、发行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些政策得到恢复和完善,并写进有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规定: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文;没有本民族文字而有独立语言的民族,也应用本民族语言辅助教学;应当切实搞好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建设,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课本。《义务教育法》中也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教学”。 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实行照顾政策。50年代就规定,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学生,在他们报考高等学校或一般中学时,应当“适当规定一个入学成绩标准”;当他们入学后,还应当“给以适当补习条件”。60年代、70年代还作了一些补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作了进一步的充实。例如,高等学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对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录取分数”,以至降低“录取分数段”。对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实行“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办法。实际上,近几年来,有些教杂居地区也采取了降低分数录取的措施。在毕业生分配方面,在60年代就规定,“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应当根据所学专业、民族和籍贯,尽可能分配到本民族地区、民族事务机关或民族学校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申和恢复了这一政策。近年来,又实行定向招生和定向分配的办法。 除上述五个主要方面外,在学校人员编制和定额、师资培养和培训、专业设置和增减、教材建设和使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待遇方面,也都实行了特殊的照顾政策。

民族教育研究杂志电子版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代码是11561,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简称“甘肃民院”,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立足自身办学基础和发展优势,确立“以阳光品质办阳光大学”的办学理念,秉承“和合大美、自强不息”的校训,发扬“缺氧不缺志气,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弘扬“刻苦、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学校招生面向云南、西藏、内蒙古、陕西、山东、黑龙江等20个省区。现有各类普通在校学生11000人,由汉族、藏族、回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25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68%。为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搭建就业平台,学生满意度逐年提高,在主要生源地形成了就业竞争力强、就业质量高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历史1984年,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成立。1992年,学校更名为“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3月,学校升本改建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2013年6月,学校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7月,经省学位委员会审核决定学校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20年12月,学校被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696人,其中专任教师51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3%;教授50人,副教授171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35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杰出人才2人,甘肃省“555”人才工程1人,甘肃省“园丁奖”13人,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0人,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2人;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                                    学科建设截至2020年7月,学校设有16个教学院系(部),开办本科专业(方向)54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省级特色专业:藏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方向)、学前教育(藏汉双语)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历史学、艺术设计学 、体育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安多藏文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省级重点学科:数学、设计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民族教育学、高寒生物化学学生成绩2018至2019学年,学校学生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第四届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全省“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主题系列活动中,1名学生获摄影一等奖,4名学生分获征文、刻纸、书法二等奖,2名学生获刻纸、微党课优秀奖;第十二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有29件作品入围决赛,最终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在甘肃省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铜奖2项;在全州禁毒宣传演讲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学校荣誉截至2021年9月,学校党委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立足高原,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有效发挥了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传承的窗口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阵地作用,先后为民族地区培育5万多名合格人才,其中在民族教育基层一线工作者达90%以上。学校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                                    学术科研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重点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研究培育基地2个等14个研究机构。截至2020年12月,“十二五”以来,学校教师发表论文1796篇,其中在SCI、EI、CSSCI分别收录14、47、74篇;授权专利48项;出版专(译)著72部,教材121部;承担科研项目337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2项。学术资源据2021年1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各类印刷型文献近62万余册,电子型文献260余万种(册),另有CNKI(中国知网)、北大法意、读秀学术搜索、移动图书馆等数据库和服务平台,电子期刊近1万种,每年订购中外文印刷型报刊1200余种。学术期刊《甘南民族文化研究》(藏文、季刊)是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主办,以社会科学为主,重点反映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成果的藏文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期刊设有“甘南社会历史研究” “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民族民俗研究”“藏学研究”“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双语教育研究”“甘南农牧经济发展研究”等栏目。《甘肃民族教育研究》(汉文版、藏文版),学报设置“民族教育理论研究”“藏汉双语教育研究”“理科教育教学研究”“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安多藏文化研究”“河洮岷文化研究”等栏目。《甘肃高师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期刊。期刊的主要栏目有邓小平理论、哲学与哲学史研究、美学研究、中外文学研究、经济研究、语言与逻辑、历史学、民俗研究。期刊是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合作交流截至2021年9月,学校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格局,为师生发展和服务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塞浦路斯、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13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西藏大学、塞浦路斯欧洲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国—东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成员单位。

青年杂志、红树林,读者等等一大把,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转型的关键阶段,由于受社会阅历、人生经验以及知识基础等因素的影响,青年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有着一种与成人不同的看法。从心理年龄方面来看,他们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事物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情绪高亢激烈,情感的两极性明显,性格特点的可塑性较大,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由于身体发育逐渐成熟,性意识开始萌动、觉醒。同时,中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心态倾向。另外,他们大多数有着独立性差,只能适应顺境,受不得半点委屈和小小的挫折,遇到困难茫然失措,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意志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心理问题。当他们面对异端思想的时候,要么感到很迷惘,要么就追风而上。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神”的神秘力量很容易冲破中学生这道脆弱的心里防线。作为有神论的宗教,其很容易在青少年失去寄托的时候被他们所信奉,因此,学校加强宗教观的教育对中学开展无神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应该区分两个概念,即“宗教教育”和“宗教观教育”,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宗教教育”的主要宗旨是宣传教义、教化信众,充当传播手段和工具,它是服务于宗教的。宗教教育以其独特的神学性区别于世俗教育和科学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所有的宗教,都以传播教义、吸收信徒,培养神职人员,从而维系自身存在与发展为教育目的的;在教育内容上,宗教教义主要宣传宗教人生观,宗教戒律等。“宗教观教育”不是以宣传为主,主要是传授宗教的一些相关知识,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宗教,以认清宗教的本质,正确区分宗教和邪教,更好地开展无神论教育。那么,如何更好的开展无神论教育,以避免有神论对青少年的影响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中学教育的知识结构,增加宗教知识教育的内容 当今社会,宗教在人们的眼中无非就是“烧香拜佛”、“阿弥陀佛”、“阿门”等一些感性的认识。这种外在的感像,给人们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尤其是中学生,由于盲目从众的心理,他们也学宗教徒颈戴“十字架”项链,手缠佛珠。可问及为什么戴这些的时候,他们却说不出所以然来,而问及宗教,则更是一无所知。学生的这种盲目的心理,应该说跟当前教育的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有很大的关系。当前,中学教育的知识结构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关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另一个是关于社会科学知识的,如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等。从这两大类的知识来看,自然科学学科注重于基础知识的灌输,社会科学学科强调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它们都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出发,以无神论教育为总原则的。对于这一点,其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往往出现偏颇,那就是在重视无神论教育的时候,忽视了与之相关的宗教知识的教育。在许多人的眼中,与宗教有关的东西都是“有神论”,这样一来,人们是“谈宗教而神变”。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忽视宗教知识的教育是很正常的。从教材内容来看,自然科学学科中关于宗教知识的内容是少之又少。社会科学学科中只有高三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一节关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相关知识。而这仅有的一点知识,也只是针对高三文科学生的。从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来看,由于他们对宗教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有些教师根本就没有宗教知识。因此在教学上,老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和考试方法的传输,忽视了宗教相关知识的介绍。其实,在相关的学科中加入宗教知识的了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掌握科学的知识。如: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学科都是研究宇宙各种物质的基本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对此,可以结合宗教里的宇宙观,如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来看,这样,学生就更能懂得宗教的荒诞虚无了。至于思想政治和历史这二门学科,它们与宗教的关系就更紧密了。如在“无神论”的教育中,我们可以讲讲历史上的“有神论”,通过“有”、“无”的比较,“有神论”的荒谬就相形见绌了。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宗教徒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看看宗教徒是怎样看待人生和价值观的。两相比较,学生自然能够明白宗教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是一种超现实的、虚无飘渺的精神寄托而已。这样,就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偏少的宗教知识,有限的受教育对象,再加上教师宗教知识的缺乏,学生对宗教知识的了解是极其微少的。可以说,光有宗教的本质观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宗教知识,对预防抵御邪教以及进行无神论教育的开展是不够的。如果对学生在信仰上缺少正确地引导,学生在其信仰缺失的情况下,“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甚至有可能给学生一个误导,使学生在信徒的影响下,遁入空门或者加入邪教组织。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事,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而已。因此,在中学教学当中,增加宗教知识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十分迫切的。 二、完善宗教观教育的知识结构,提供全面了解宗教的平台 目前,社会上对宗教知识的普及缺乏热情,宗教知识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一般的宗教管理工作,而且影响到广大群众对宗教的理解,以及信教群众对宗教的理解,影响到社会能否自觉地抵御邪教。当前的宗教知识结构不完整,主要体现在只注重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着重于揭示宗教的本质,当然,这为人民群众认识宗教是非常关键的,也是首要的。但是,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由于其在伦理道德方面也为我们的社会提供了一些积极的有价值的参考;另外,它为人们的心理慰藉提供了一个精神场所,因而,宗教对人们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样就形成了宗教的二重性,即宗教是虚幻的,人们应该抛弃,但现实社会却存在着宗教,而且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社会提供的宗教知识非常贫乏,而且单一。这就让人们,尤其是中学生产生了迷惑。这些迷惑得不到化解,将会影响到中学生对宗教的正确认识,同时也必然影响到他们对邪教的鉴别能力,区分不出什么是宗教,什么是邪教。那么宗教观的教育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呢?何其敏教授在其文章《浅谈宗教观教育的基本结构》中指出:“这个(宗教观)教育结构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社会学和中国宗教文化传统(宗教文化学)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我们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面貌的基础,宗教社会学是把握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动态表现的方法,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既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实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社会基础,也是实现宗教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社会条件。这三方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结构。没有后两个部分,中国的宗教观教育就是不完全的,我们关于宗教观的教育也是难以成功的。”(何其敏著:《浅谈宗教观教育的基本结构》,《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宗教观教育的知识结构还应包括宗教心理学、宗教和情感等内容。由于本节的内容主要在于表明宗教教育观的知识结构,所以,对于如何完善,及加强这些方面教育的意义何在,此处不作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这里只对作为宗教知识教育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作一个简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一切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它真正科学地揭示了宗教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阐明了宗教的根源、本质和社会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加强科学无神论教育的理论支柱,只有完全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学生才能充分认识到宗教是虚幻、麻醉世人的“精神鸦片”,才能更好地抵御宗教的影响。不再相信世间有“鬼神”,不再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救世主”身上。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进行科学无神论教育的首要任务。 三、完善教育模式结构,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宗教观的教育并不是单一依靠学校就能达到效果的,它必须联动社会和家庭一起。当前的各项教育,人们觉得只是学校一个部门的事情。殊不知,社会的环境、家庭的熏陶都对学生的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宗教观的教育也不例外。在加强宗教观教育上,社会的责任主要是从无神论入手,大力宣扬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为此,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净化社会环境。禁止以科学为名从事封建迷信、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严厉查禁一切含有宣传封建迷信和有神论的非法出版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版带有迷信色彩的书报杂志、播放带有迷信色彩的影视节目;加强网络管理,清理不健康的网站。二是开展科技活动。科技活动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科学能力。有利于形成青少年良好的非智力品质。要开辟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渠道,利用青少年科技活动站(室)、夏(冬)令营,走进实验室,举办讲座、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把青少年科学无神论教育融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校的工作。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实施无神论教育的重要机构,为了更好的开展教育,应该完成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培养教师队伍。要使科学宗教观教育在学校里落到实处。首先,是要加强在校教师对科学宗教观知识的专题培训;其次,是各级师范院校可以把科学宗教观教育作为师范学生的选修课。通过这些措施,以确保教师确立科学的宗教观。二是要把宗教观的教育融入学科教育内容。学校在坚持科学无神论教育的长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下,使宗教观的内容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把宗教观的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要求教师有意识、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宗教观的教育。通过这些措施,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宗教观。家庭方面。家庭的宗教观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家庭在宗教观上出现了偏斜,子女在耳濡目染之下,势必受到熏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重视家庭文化的培育,给子女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科学氛围也是十分关键的。因为这是影响孩子一生成长的问题,马虎不得。 四、完善教育方式,构筑无神论的三道防线 实际上,中学生误入歧途大多数跟他们的心理缺陷、情感淡漠、人文关怀缺失等所导致的精神空虚有关。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判标准的,教师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下,对学生是只“教”不“育”,无论课堂内外,教学知识都围绕考试而进行。所以,出现在中学生身上的这些干扰他们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往往被教育者忽略。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学生预防和抵御邪教的能力,我们的教育者,必须改变那种单一的传授考试知识的教学方式,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情感、人文关怀等因素的教育。前文已经提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脆弱的,这种脆弱的心理防线是很难禁得住邪恶思想的入侵的。再加上,中学生缺少与之相关的知识,因而很难分辨其真假,不明事实的真相,这样,他们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受人欺从而误入歧途。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构筑无神论的第一道防线。任何一种信仰与人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当人的情感丰富时,他就不会受到其他思想的干扰。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感情世界看起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对人生、对他人、对社会表现出来的却是情感的冷漠。这样,邪恶的思想打着“爱的关怀”的旗号趁虚而入。中学生在接受这种所谓“爱的关怀”的抚慰下,也就坦然接受邪恶组织的一切了。因此,关注中学生的情感世界,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的情感世界不再是荒漠是构筑无神论的第二道防线。心理脆弱也好,情感冷漠也罢,它们产生的最终原因还得归结于人们的人文情怀的缺失。人文情怀指向的是对社会、对自然(宇宙)、对生命、对人性、对人的价值的一种终极追问。可以说,现在中学生的人文情怀倾向于零。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考取理想的学校,让自己、家人满意。当他们一旦失败时,他们就会茫然无措,认为人生是一场游戏,社会现实是无情的,等等。一方面,人文情怀的缺失,让他们的情感变得冷漠,当情感变得冷漠时,人总是漠视一切,在找不到宣泄的对象时,便会不顾法律、道德的约束,公然与社会对抗;另一方面,人文情怀的缺失更使得他们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当空虚的内心无所寄托的时候,人便感到万念俱灰,失去活下去的信心。这两种情形的存在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相当危险的,因此加强对中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是构筑无神论的最巩固的防线。

CSSCI(2012-2013)拟收录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共179种) 本目录根据中文社会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确定的来源期刊收录的原则方法经讨论后审定,拟收录25个大类的学术期刊179种,按学科代码顺序分类排列。更多信息可以关注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学科名称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管理学(10种) 1 科技管理研究 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 2 中国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3 科学观察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4 现代管理科学 江苏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5 工业工程与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 6 运筹与管理 中国运筹学会 7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8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中共中央党校 9 中国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10 上海管理科学 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 马克思主义(1种) 1 毛泽东思想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哲 学(3种) 1 逻辑学研究 中山大学、中国逻辑学会 2 周易研究 山东大学、中国周易学会 3 管子学刊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 宗教学(3种) 1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协会 2 中国穆斯林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3 世界宗教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汉语类(3种) 1 汉语学习 延边大学 2 当代修辞学 复旦大学 3 华文教学与研究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等 民族语言文字(1种) 1 满语研究 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 外语类(4种) 1 外语研究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3 上海翻译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 4 中国科技翻译 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外国文学(1种) 1 外国文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中国文学(5种) 1 扬子江 江苏省作家协会 2 中国文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3 红楼梦学刊 中国艺术研究院 4 文艺评论 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5 创作与评论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艺术学(10种) 1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星海音乐学院 2 民族艺术研究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等 3 艺术评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 4 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 5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中央戏剧学院 6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解放军艺术学院 7 中国音乐教育 人民音乐出版社 8 戏剧艺术 上海戏剧学院 9 装饰 清华大学 10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历史学(4种) 1 古代文明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2 中国史研究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3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4 中国地方志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考古学(5种) 1 华夏考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学会 2 故宫博物院院刊 故宫博物馆 3 敦煌研究 敦煌研究院 4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5 中国历史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 经济学(23种) 1 税务与经济 吉林财经大学 2 科技与经济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3 农村经济 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 4 工业技术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5 中国金融 中国金融出版社 6 技术经济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7 商业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8 消费经济 湘潭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 9 中国经济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10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11 广东商学院学报 广东商学院 12 经济与管理 河北经贸大学 13 开放导报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14 中国发展观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15 经济研究参考 经济科学出版社 16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西安财经学院 17 调研世界 中国统计学会 18 生态经济 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19 金融理论与实践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 20 中国流通经济 北京物资学院 21 国际经济合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2 保险研究 中国保险学会 23 财务与会计 中国财政杂志出版社 政治学(16种) 1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天津行政学院 2 电子政务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3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4 行政论坛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5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6 理论与改革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7 日本问题研究 河北大学 8 红旗文稿 求是杂志社 9 甘肃理论学刊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10 阿拉伯世界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 11 党的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12 东南亚纵横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等 13 拉丁美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14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1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16 太平洋学报 中国太平洋学会 法学(8种) 1 政法论丛 山东政法学院 2 北方法学 黑龙江大学 3 法律适用 国家法官学院 4 河北法学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省法学会 5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甘肃政法大学 6 中国刑事法杂志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 7 中国海商法年刊 中国海商法协会 8 证据科学 中国政法大学 社会学(4种) 1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2 青少年犯罪问题 华东政法大学 3 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与计划生育杂志社 4 社会保障研究 武汉大学 民族学与文化学(6种) 1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北方民族大学 2 黑龙江民族丛刊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3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民族大学 4 回族研究 宁夏社会科学院 5 民族教育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6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 新闻学与传播学(5种) 1 编辑学刊 上海编辑学会、上海文艺出版集团 2 传媒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3 新闻界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4 新闻与写作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5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版协图书评论协会 图书馆、文献与情报学(5种) 1 图书馆学研究 吉林省图书馆 2 现代情报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等 3 新世纪图书馆 江苏省图书馆协会、南京图书馆 4 高校图书馆工作 湖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5 四川图书馆学报 四川省图书馆协会 教育学(14种) 1 中国远程教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 高教发展与评估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 3 教育理论与实践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等 4 教育科学研究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5 黑龙江高教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高教学会 6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 7 教育评论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8 高校教育管理 江苏大学 9 思想教育研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 10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 11 学前教育研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等 12 现代教育管理 辽宁教育研究院 13 思想理论教育 上海市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 14 上海教育科研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体育学(3种) 1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成都体育学院 2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 3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沈阳体育学院 统计学(1种) 1 统计教育(休刊) 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等 心理学(2种) 1 应用心理学 浙江省心理学会、浙江大学 2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人文经济地理(3种) 1 地理研究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国际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 世界地理研究 中国地理学会 环境科学(3种) 1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 2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3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综合性社会科学(15种) 1 学术探索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 学术交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 社会科学家 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 西藏研究 西藏社会科学院 5 中国文化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6 理论月刊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7 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省社科联、省社会科学院 8 兰州学刊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兰州市社科联 9 中国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 科学·经济·社会 兰州大学 11 广西社会科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界联合会 12 理论与现代化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3 晋阳学刊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14 重庆社会科学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 15 中华文化论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高校综合学报(20种) 1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通大学 2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北京联合大学 3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工业大学 4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天津大学 5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南大学 6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杭州师范大学 7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辽宁大学 8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扬州大学 9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海大学 10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 1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苏州大学 1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交通大学 14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哈尔滨商业大学 15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 16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 17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交通大学 18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延边大学 19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河北师范大学 20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农业大学 21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大学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12年1月14日

民族教育杂志电子版怎么弄

powerpoint是制作幻灯片的电子杂志用Zmaker里面操作简便,应该没有什么难的吧

不需要,《中国民族教育》是教育部主管的杂志,不收版面费,文章如果采用还给稿费。

直接去官方网站上投稿,或者找杂志社编辑

民族教育杂志电子版怎么看

不需要,《中国民族教育》是教育部主管的杂志,不收版面费,文章如果采用还给稿费。

直接去官方网站上投稿,或者找杂志社编辑

蜘蛛精app,里面有电影故事、故事会、证券市场周刊、小小说大世界、摄影之友、为了孩子、环球人文地理

不是的,民族研究不是c刊。贵州民族研究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月刊,期刊创办于1979年。《民族研究》杂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有关民族研究问题方面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教育、民族人口以及世界民族等各学科的学术成果。是从事民族研究、民族教学和民族工作,以及对民族问题有兴趣的同志、学人发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的园地。关于C刊:中文版的SSCI,即CSSCI,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核”。有些地方会将其简称为“C刊”,注意不是“C类期刊”。一来对中文的识别和支持不太好,二来也不利于中国的学术独立性,所以社科界的大佬南京大学就弄了一个中文版的SSCI,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CSSCI。CSSCI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 索引序列
  • 民族教育杂志电子版
  • 民族教育杂志电子版官网
  • 民族教育研究杂志电子版
  • 民族教育杂志电子版怎么弄
  • 民族教育杂志电子版怎么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