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道教文献学的感悟体会怎么写

道教文献学的感悟体会怎么写

发布时间:

道教文献学的感悟体会怎么写

几个建议:(无论什么国学诵读或者学习,都可以本着这样的思路去写)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1、通过诵读,你了解什么道理,对心灵有什么根本性的启发!?2、对于你的为人处事,对于做人 德 行 方面有何启示和提高!?3、对于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的智慧及文艺方面的提高!?还有,北京汇贤雅国学好像做的比较早,也比较专业,你可以问问。附:千字文的一些解释:《千字文》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宇宙的诞生、开天辟地开始讲起,讲到日月星辰、气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直讲到人类出现以后,中国太古和上古时期的历史。最后以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和王道政治制度作为结尾。这部分内容既自成体系,又是下面三部分的奠基,非常重要。下面看第一部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两句话说的是开天辟地和宇宙的诞生。天地是怎样形成的?宇宙形成以后的初期又是什么样子?都在这两句话里,不要小看这八个字。这两句话都是天经,都语出有典。“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易经》里说“天玄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黄”这种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为明引。“宇宙洪荒”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淮南子》里说“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作《太玄经》的是西汉的杨雄,他在《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的话。两部经的话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种引经的方式叫暗引,所以这两句话都是经典。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天的颜色是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这不是无病呻吟吗?能作为经典流传几千年吗?那么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在哪里呢?我只能试着解,大家来随文入观,看看能体会到哪里。天地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我们熟悉的太空之天与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义,必须要读《易经》。《易经》是五经之首,讲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什么《四书》、诸子百家,统统都是从《易经》这个根上发展出来的,学中国文化不读《易经》是本末倒置。《易经》上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状态的,现代物理学称为大爆炸以前的那个超密度无限塌缩的粒子,中国文化叫太极。150亿年以前,这个超密度的粒子瞬间产生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就是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易经》说:轻清者上升为天,阴浊者下降为地。不是既形象又具体吗?但这是物理的天地,物质世界的天地。在《易经》文化里面属于形而下的“器世间”,也就是物质世界。形而上是非物质的道的世间,那不是我们现有的智力能够讨论的,所以孔子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存”是承认它确实存在,“不论”是暂且不讨论,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一说就吵架,何苦呢!对智慧高的人讲真话,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对智慧不够的人只能说浅话: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同样都是天地两个字,深人有深解,浅人有浅说,各得其所。玄,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叫玄。在意义上来说,指的是高远、高深莫测,叫玄。肉眼可见的天的颜色是蓝色的,怎么说是黑色呢?蓝色是水的颜色,是海洋的颜色,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线反上去,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但是现在的宇航员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点点微光,确实是黑色的,所以从颜色上说天玄是对的。此外天道高远,像老子说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体,玄之又玄,深不可测,是我们现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叫天玄。地黄也有两重意思。我们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确切地说,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代的文化。上古时期,夏商周都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再缩小范围,应该说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是母亲河,从昆仑山(约古宗列盆地)发源,汇集于星宿海,过矶石山,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来,同时带下来黄土形成了冲击性平原。那水的颜色是黄的、土的颜色也是黄的,农作物黍、稷都是黄的,所以说地黄。另一重的含义,宇宙中的天体,包括地球在内,都是大爆炸的产物,在初始状态都是炽热的物质。地球就将其温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浆之内,并借助太阳不断地补充。有温度才可能有生命现象,在色谱分析上,玄色是冷色,黄色是暖色。地黄也是赞叹温暖的大地有长养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国人又把大地尊称为“母亲”。天道高远,地道深邃,黄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说:“人了以后归于黄泉,过了奈何桥就是黄泉道了”。话虽不可信,其意无非是指那个不为活人所知的另一个深邃的世界。可见,要弄明白“天地玄黄”四个字,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宇宙洪荒《淮南子》上说,上下四方叫作宇。上下四方又叫六合,所以宇是空间的概念。古往今来叫作宙,是历史的承续,是时间的概念。宇宙一个说的是空间,一个说的是时间,代表了现代科学里“时空”的观念。我们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词,只是言物理的太空,只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宇”,没有宙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时间不是客观存在,是人的主观感觉。空间状态的延续是时间,脱离开空间就没有时间,空间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空间拓展了时间就随着延长了,反过来,空间缩小了时间也就随着缩短了。古人有“王质观棋”的故事。晋朝的王质进山砍柴,看见松下有两个童子在下棋,他就驻足观了一盘棋。棋罢,斧子把儿已经烂了。回到家里,同时代的人都过世了。可见空间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今天我们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的时间比起我们小时候的一天,显得很短。这很自然,因为空间缩短了。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经要走三年,现在坐飞机几个小就到了,交通的便利缩小了空间,自然我们在时间的感觉上就缩短了。此外,时间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直接关系。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宇宙中的质量、能量和速度可以互相转化。宇宙的速度极限是光速,即30万公里/秒,当运动速度到达光速,时间就趋近于零。超过光速运动,时间就倒转了,就是科幻片里描绘的“时光隧道”。到达这一步,人类才能说“进化”了,否则总是研究猴变人、人变猴的,一点新意都没有。但问题是,零也是存在的一种形式,不是不存在。我们即使进入了时光隧道,也只是倒计时,还是没有超越时空的束缚。《金刚经》和《老子》是东西方两大圣人教给我们破时空的经典,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古代的读书人没有不读这两部经的,今天我们把它当作宗教著作拒绝接受,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福薄,享受不了。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状态,是50亿年以前(太阳系形成),那时地球的地壳很薄,温度极高。造山运动引发了洪了,洪字的本义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说的。地球上的洪水至少闹了三次,大禹治水的一次是最近的一次,大约在4000年以前。大禹平水患,定九州,这是人类史上出现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范例。荒的本义是草木的蒙昧,指代的是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离现在至少是500万年,那时的地球上还处在混囤蒙昧的状态中。中国自古就有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说的是盘古氏开天地。在久远前天地还未分开的时候,有一个人,他像胎儿一样盘缩在像鸡蛋壳一样的天地里面睡觉,一睡就是一万八千年。谁也不知道他有多少岁了,所以叫他盘古。他睡醒了以后觉为又黑又闷,就把这个鸡蛋壳一斧子劈成了两半。轻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为了固定住天地,他每天身高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于被固定住了,盘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这虽是个神话故事,但与宇宙大爆炸说有一点神似。日月盈仄谈到日月星象就进入了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领域。中国的天文学不同于西方天文学,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日月是最容易观察的,同时也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体。因为,其一日月离我们距离近。月亮距地球38万公里,太阳距地球5亿公里;其二我们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表面直径一样大。中国人将日叫做太阳,把月叫做太阴,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就叫做七曜,或七政。七曜,就是七颗光明闪耀的星球。日语里面从星期一数到星期天,他们还再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这七星。盈指的是盈满,这是针对月亮来说的;仄的意思是倾斜,是针对太阳说的。月亮十五是满月叫盈,又叫望,望者日月相望也。每个月的阴历十五,夕阳还没落山,满月已经升起来了。一日一月、一白一黄相对而望,蔚为瑰丽。每个月的初一,没有月光的月体叫朔,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也没有月光,那叫晦。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来了,开始是C形,像镰刀一样,叫新月。到了初八,是反着的D形,这叫上弦。十五是满月,再到D形,是下弦,最后到一线残月,然后就是晦。这是当月球与太阳处于同一直线的时候,二者的视表面积重合,月体完全遮住了太阳,看不见月光了。仄指的是日西斜,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正午的时候位置最高,一过午时就叫仄。中国自己的天文学里面讲究黄道、白道和赤道,这是最基本的天体运行的轨道。中国人出门做事,喜欢挑个黄道吉日。那什么是黄道呢黄道是太阳围绕地球运转一圈所形成的轨迹。有人一听就跳起来了,胡说!不科学。太阳怎麽会围绕地球转呢?是地球围绕太阳转。我们说这要看基点在哪里,如果以地球为基点,以太阳为参照物,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的运动,确实是太阳围绕地球转。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晚上从西方落下去,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日升日落。我们换一种说法,说成:在地球上观察太阳运动所形成的视运动的轨道就叫黄道。随你怎么说都是一回事。黄道一个周天360度,分成十二个等份,叫做黄道12次或12宫。从子到亥,一宫30度,每月走一宫,十二宫走完,太阳转了一个周天。什么叫白道呢?白道是在地球上观察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圈所形成的轨道,叫白道。地球赤道是在南北极之间,画一条假象的平行线,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北半球两部分。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以此为标记,天球上才有对应的九州分野。月亮盈亏变化的一个周期,就是中国最早使用的太阴历,太阴指的月亮。根据月光的盈亏变化来记载时间的长短,就是太阴历,简称阴历。夏商周三代各自有各自的历法,我们现在用的是夏历,也就是夏朝的太阴历。辰宿列张这一句话,语出《淮南子》。《淮南子》一书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共同著作的。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厉王刘长之子。《淮南子》中有一句:“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可见《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对五经和诸子百家读得烂熟,可以信手拈来。广义的辰是星体的总称,俗称星辰。狭义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属于现代天文学的大熊星座,可以用来辨方向、定季节。辰又指太阳所行黄道十二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宫。广义的宿指的是星宿。星和宿有什麽区别呢?单颗的称星,一颗以上的一团星、一组星,就叫宿。我们看看天上的星,基本上都是星座、星团,一疙瘩一块的,根本数不出有多少个,只能叫一宿,一个星宿。中国天文学最鼎盛的时代是隋唐时期,那时的星域分区,把视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墙,就是把星域分成三进的大院套。然后再按东西南北,象切西瓜一样把星域分成四块,每一块选择七组星辰,每组都是恒星。所谓恒星就是不动的星,向太阳一样,今天是这样,明天是这样,一万年还是这样,永远不变,便于观察,便于比较。每一方有七组星宿,四七二十八,加起来是二十八组,就是二十八宿。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星座是一个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双鱼座等等。西方天文学本有48个星座,以后希腊人又加上40个,总共88星座,都是根据西方神话传说的人物、动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射手座、水平座、金牛、等等,和我们中国的不一样。按中国古人的说法: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实际上,是把28宿连起来以后,看它的形状像这四种动物。比如东方苍龙,一共有七组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把它们用线连起来,活象一只回首收翘、奔腾不已的龙。龙宿居东,在季为春,升发温和,我们是东方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中国人的发祥地。南方朱雀七组星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好像一只展翅的孔雀。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连起来的形状像只张口的老虎。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分成两组,一组象个蛇,另一组象个龟赋。古人从小就对星宿非常熟悉,行文写诗,信手拈来。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是北方玄武的两宿,月亮运行到斗牛之间,表示时值中夜了。现代科技发展了,我们对天文反而一窍不通了,中国的孩子参加国际组织的夏令营,居然不会在夜晚用星辰辨别方向,外国人很觉奇怪。列是排列,陈摆开来的意思;张是张布,展开挂起来的意思。两句话联起来,字面意思就是:太阳升起来,又落下去。月亮满了又缺,缺了又满。星辰闪烁,列满了星空。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寒暑说的是气候的变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前一句是引经,虽然简简单单四个字,但出自《易经》。《易经》里说:“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想推,而成岁焉”。秋收冬藏是省略句,全称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候与物候历来就是农本国家的大事,游牧民族就无所谓了,不太重视。气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物候则关心生物消长的节律性,偏重在生物与自然的关系。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阳最近的近日点(4亿公里),距离最远的远日点(6亿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地球的地轴又是歪的,自转起来造成各地区日照强度不均衡,这就产生了寒暑的变化。天文学中所以引出28宿的概念,就是要以黄道内的28宿为坐标,研究五大行星再加上日月地球,八个天体之间的关系。28宿虽然都是恒星,但离我们至少都有40万亿公里(3光年),正因为它们光色暗淡,又恒定不动,所以便于作为背景和坐标,来观察五星和日月的运动。如果七曜中的两个或三个星体出现冲、留、合的变化,即运转角度、排列、与距离的不同,会对地球产生引力上的改变,形成不同的气象。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引力小,不能单独靠引力调集雨云。其他几个星体,可以利用其引力调集雨云,造成地球上的暴雨。通常两星或多星夹角的合力矢线所指的地球方向会有暴雨,夹角内地区的云被吸走了,会出现干旱。因此古代的天官,多用五星、七曜的变化来预报气象的变化。如何确定旱涝发生的地区呢?这就要提到天文学上九州分野的概念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九州的说法。帝喾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时增至12州,大禹治水以后又确定为九州,并铸了九鼎,以永定九州。九州就是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每一州对应着天上星域的一个分区,叫做九州分野。多星夹角的矢力线所指的分野,地球上对应的九州就会有旱涝冰雹等灾害,或火山地震等灾变。后世由此分支发展出占星术,那是另外一回事,与传统科技不相干。水星用来定四季,因为水星的公转周期为88天,接近一个季度的天数,水星在天上转一圈的时间刚好是一个季度。因为它是太阳系的内行星,永远在太阳的左右摆动,所以很好观察。北斗星也是用来定四季的,这到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璇玑旋斡”一句时再详谈。金星是用来定时的,确定时间用的。金星又叫太白星,黄昏以后在西方看到它时叫长庚星,黎明之前在东方看到它时叫启明星,表示天就要亮了。闰余成岁“闰余成岁”这句话,语出《尚书尧典》,有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中国文化里面发达最早、最系统的就是天文学,中国天文学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是我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为什么中国天文学发达呢?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立本、以农为主的国家,务农的根本是不误农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时,不能胡来。所以中国历代都有司天监,有“天官”,专门观测天文气象的变化,以此作为行政施治的根据,所以把日月五星合称为“七政”。国家、朝廷(政府)就要负责制定律历,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来指导人们务农。中国的天文历立法,历来是太阴和太阳合参,以太阴记月,太阳记年。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以公元记年的太阳历,是根据太阳周天360度,运行365天制定的历法,简称阳历。中国很早就有太阳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有详细论述,但没有正式颁布使用,因为太阳历与月律(月亮的节奏、节律)不符。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绕地轨道是椭圆。月亮盈亏朔晦,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30天,远地点时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点。这样,一年加起来是354天,按照太阳历算是365天,中间差了11天,这就叫闰余。闰的意思是多余,门里王为闰,家里养个王肥吃肥喝的,不是多余是什么?所以庄子说:“帝王者,圣人之余事也”。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来就差了33天,多出一个月。这样历法与物候节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后,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麽办呢?只能每三年,加多一个月出来,这样加出的这个月叫闰月,加闰月那年就叫闰年。平年是十二个月,闰年就是十三个月。多出的这个月加在哪呢?加在有节没气的那个月。24节气中有12节、12气,平分到每个月是一节、一气。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气。阴历的月律与年律有日差,转三年以后就有一个月有节没气,因此设闰就加在这个月。所以读历史,有时侯闰八月,有时候闰十二月,不一样。三年一闰只消化了30天,还多三天呢。五年闰两回,天数又不够,后来发现十九年闰七次最合适。阳历也同样设闰,阳历365天为一个自然年,但一个回归年(岁)是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多出的5个多小时,四年就累计到24小时了,多出一天,必须设闰将其消化掉。因此,阳历每四年一闰,将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这样平年的二月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闰余成岁”的“岁”与“年”是两个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自然年。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回归年。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运行的轨迹叫太岁。用岁星纪年是我国天文历法的另外一种。木星(岁星)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30度,为一个岁次。用之记载历史事件,就记为:岁在某某。太阳历纪年,岁星历记岁,这样年岁相符,就是“闰余成岁”。

儒家讲究入世,一辈子效力国家,忠于朝府。道家是修炼的法,儒家是做人的道理,道讲无为,顺其自然,道家修炼也称为修真,这是他们的修炼特点和特征道家讲返本归真,在修炼过程当中,你要求真,最后返本归真,返回到你原始的本性上去。

有把锈针漫与人——学习古文献的一点体会 ---------摘自韩山书院 说实话,论坛里藏龙卧虎,谈这个话题,只会献丑,不过也是自己的浅显心得,就当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对初学者,有些许启发。学习古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了一条寂寞而艰难的路,具体不用我多说,所以,如果真的有强烈的兴趣,那就耐住寂寞,艰难地走,如果没有多少兴趣,还是趁早放弃。先说些我认为学习古文献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一些古籍阅读能力,通文字音韵训诂。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得多好,不过基本的一些,还是要懂,否则无法进行下去。学习的方法,无非多读,多看。具体说:1、会一些篆文。甲骨文之类的,太专业,就算了。但得识一些篆文,因为藏书印之类的,篆文多。方法:看《说文解字》,不能通读的话,看五百四十部首也行。2、会一些草书。许多材料,是稿本、钞本,用草书、行书写成,有些刻印的书,序跋之类的,也是行书、草书。不识一些草书,无法阅读。学习方法:找本《草书千字文》,或孙过庭《书谱》。多看。3、会一些俗字,敦煌卷子固然有很多俗字,许多世俗材料也有俗字,钞本、稿本也有俗字,许多刻印的书,也有俗字。不误俗字,有的书就读不下去。方法:《干禄字书》、《龙龛手镜》、《碑别字新编》或黄征老师的《敦煌俗字典》等。其次,要会查工具书。可以看一看《文史工具书举要》之类的,介绍文史工具书使用法,不仅要学会,更要时时用。要知道有哪些工具书,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查哪个工具书,如何去查。具体的,就不用多说了。我常常看到有些朋友,有个什么问题,到处问人,不得其解。其实只要知道有应该查什么工具书,一检便得的。再次,要知道如何找材料。我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得需要查哪些材料,心里得有数,这需要一些目录学的知识。然后是如何去查,像清人的集子,可以看《清人别集总目》之类,上面列有馆藏,可以到处跑跑。材料又分纸质材料、电子材料。有些材料,数典、龙腾、爱如生,包括我们韩山书院,能够下载,也就免得东奔西跑。具体的古文献研究,方向很多,千差万别,但我觉得有些基础的,应该掌握。我建议大家花半年到一年时间,做一个个案研究,即研究某一个作家或学者。不宜太著名的,二、三流的就可以了,主要是锻炼自己,不求出多少成果。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生平考、家世考、交游考、著述考、某一著作的版本考……然后尝试整理其著作,涉及到版本考察、校勘、标点等。然后可以作此人的年谱,辑录其佚文佚作、辑录生平资料、辑录评论资料、辑录交流唱和的诗词……经过这一轮的尝试,应该对古籍整理有了粗略的认识。以后看到别人一篇文章,也知道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了。具体研究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方向而异。我很惭愧,在南师大学习六年,没有很好的学到老师的方法,只是在瞎混,不过就自己所熟悉的,举三个例子:我导师赵生群教授,研究《史记》、《春秋》,《史记》一百三十卷,加上三家注,得有二百万字左右,据赵老师讲,他前后通读过几十遍,零星查找不算,所以我们课上提一个什么问题,他基本都能背出原文来,来龙去脉很清楚。这是需要花很多工夫的。但能够做到这样,就会精熟,许多问题就会浮出来,得到解决。每再读一遍,都会发现一些新问题的。当然,不仅仅是看《史记》一书,相关的《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汉书》……,也自然要熟悉。这是一条路子。黄征教授,研究敦煌语言文字,简单看,就是识字,但请不要小看这识字之术,许多敦煌学研究者,有的还是很著名的敦煌文学、敦煌文字的大家恰恰缺乏这一基本能力,因此误读原卷,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错得就更加离奇,这种情况以前可谓广泛,现在也不少见。所以识别敦煌俗字,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大学问,黄征老师又将这上升为理论,著述很多。具体方法我没有尝试过,所知道的大概是,多看原卷(不是去法国、英国看敦煌卷子,是指看图版,上古等出的几套,或者实在不行,《敦煌宝藏》也可将就),对照他人录文。最好是拿着《敦煌变文校注》,边读边核对原卷,一篇一篇读,注意其校注,这样大半本读下来,一般的俗字,就都认识了。如果无法找到原卷,那看黄老师《敦煌俗字典》,也可以,不过效果不如对原卷好,没有直观印象。坚持一年,就掌握了一个大概,再去看一些学者的敦煌学研究,就会发现真的是“讹火满纸”了。江庆柏教授,清代文献研究、四库学研究。江老师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勤奋的老师,近年所出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代进士题名录》,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肯定,可见先生扎实的学风和过硬的功力。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所收几万人,一一去图书馆查找原始资料,进行详细的考证,前后看过的资料,有数万种之多,这种做学问的态度、方法,让人钦佩,值得所有研究古文献的学习。说得有点乱,以后再整理修改,希望大家也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谈谈自己熟悉的学者治学的方法。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自创的宗教,是我国整个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中国论文网 -htm  关键词 道教 思想 艺术 国民性格   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识码:A   郭沫若曾说过,“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也许此话过于片面,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道教确实在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道教所传承的道家思想,对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道教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哲学上,道教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辩证思维法至今还有着重要影响。后来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的佛教,它的传播也借助了老庄玄学,禅宗的宗旨方法更是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在唐代,道教重视玄学,因此在理论思辨方面非常精致。在唐代萌芽、在宋明时期盛行的道教内丹心性论,也是中国古代心性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值得一提的是,道教与儒家、佛教在思想上的互相吸收渗透,大大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基。比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对道教经典进行了认真的研读。他曾经说自己是“终朝读道书”,并且托名为“空同道士邹欣”给道经《周易参同契》作注。其次,道教秉承道家思想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强调“无为而治”。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等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因此道教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道教的自然情怀更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音乐、文学、绘画等无不可追寻道教的踪影。六朝时期志怪小说的繁荣是由道教的流行直接促成的,十分有名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便记载了许多道教故事。此外,盛行的游仙诗也是一种以歌咏神仙漫游之情为主题的诗篇。唐诗华丽的风格是受道教渲染所形成的。在“诗仙”李白所作的诗中,涉及道教内容极多,范文澜更是在《中国通史》中称李白是“反映道教思想的杰出作家”。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如《潇湘神》《望仙门》《临江仙》《女冠子》《献仙音》等等,都和道教神仙故事有很大关联。而宋代如苏轼、秦观、黄庭坚、柳永之类的填词大家,都有以道教为题材的词作。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并不少见,而当时的“神仙道化剧”更是专门描述神仙度人和得道飞升的故事的。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现存的神仙道化剧就有《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开坛阐教黄粱梦》和《半夜雷轰荐福碑》四种。明清小说大都都含道教思想,神仙济世的主旨尤其在大量神魔小说中得到体现。小说中大多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连四大名著也不例外。《西游记》中充满了“木母”、“金公”、“黄婆”等道教丹法术语;《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登坛借东风等是道教思想的反映;《水浒传》以“张天师祈禳瘟疫”作为发端;《红楼梦》的开端也是由空空道人把“石头记”抄下来传到人间。另外,明朝盛行的青词也是受道教影响衍生出来的产物。道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思想也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的风格和神韵,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郑板桥等书画家的作品都深受道教思想浸润。   道教对国民性格的塑造作用也是无与伦比的,它在国人的伦理道德、性格心理和民族凝聚力等发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道教不仅奉行“尊道贵德”,还提倡“忠孝仁义”,影响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道教崇尚以柔克刚、上善若水,促成了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心理;道教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式的基础;道教逍遥洒脱的精神,塑造了国人热爱生活的品性;道教宣扬始祖轩辕黄帝,使得海内外华人都尊黄帝为祖宗,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就像周作人认为的:“平常讲中国宗教的人,总说有儒释道三教,其实儒教的纲常早已崩坏,佛教也只剩了轮回因果几件和道教同化了的信仰还流行民间,支配国民思想的已经完全是道教的势力了。照事实看来,中国人的确都是道教徒。”   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火药是源自道士炼制外丹,而且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也和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道教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道教的炼丹术深化了人们对药物性质的认识,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制药学的发展。甚至可以说,炼丹术是中国古代化学的滥觞。此外,道教追求延年益寿,这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道教不仅促进了中医对人体中的气化、经络、气、气血等方面的探索,还提出了养命与养性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思想。另外,道教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更是总结出了推拿、食疗、针灸等医疗方法。东晋的葛洪、梁代的陶弘景和唐代和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道医。特别是孙思邈,被尊称为“药王”,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编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不仅收集了东汉以来许多医方、医论、针灸、用药等基本成果理论,以及食疗、服饵、按摩、导引等养生方法,还记载了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我国医药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他又编写了《千金翼方》,对《备急千金要方》作了全面的补充,尤其是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等部分的内容最为突出。这两本书被后人通称为《千金方》,在我国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千百年来,道教文化广泛地渗透到了民众的生活中,对中国古代的社会习俗乃至民族心理等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难怪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文献学的感悟体会

主要经典:《道德经》《 南华真经 》《文始真经 》《冲虚真经》《通玄真经》 《度人妙经 》《阴符经》 《清静经 》《西升经》 《心印经 》《黄庭外景经 》《黄庭内景经 》《玉皇经》 《玉枢经 》《三官经》 《北斗经 》《周易参同契 》《悟真篇 》《太上老君内观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 》《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坐忘论 》《化书 》《重阳立教十五论》 《龙门心法 》常诵经典:玄门日诵早坛功课经经前诸韵赞八大神咒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诸真宝诰中堂赞及邱祖忏文等小赞及结经谒等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经前诸韵赞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诸真宝诰中堂赞及报恩宝诰等小赞及结经偈等藏外道书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敦煌道藏:二十世纪初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批古代经典文书抄本。其中道教遗书抄本约有五百余件,其抄写时期在南北朝后期至唐朝中期约二百年的时间,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时代的抄本最多。其内容包括道家诸子、道教经典、科仪等约有一百多种道书,其中约有半数抄本是《正统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敦煌道经的发现,不仅弥补现存明《道藏》的缺佚,而且为研究河西地区的道教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敦煌遗书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日本学者大渊忍尔1978年出版《敦煌道经目录》,该书著录敦煌道经抄本约四百九十六件。1979年,大渊先生又出版《敦煌道经图录篇》,刊载全部敦煌道经的影印图版。1999年中国李德范先生出版了《敦煌道藏》,将敦煌出土遗书中的五百余件敦煌道教文献整理汇编,集成五巨册。中华道藏:《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全藏分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教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和目录索引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道藏辑要:清康熙年间长州进士彭定求编成《道藏辑要》二十八集,即收有《道藏》未收之晚出道书一百种,二百八十卷,后绝板。清嘉庆年间,侍郎蒋元庭在京编集并刻板印刷。收入道书一百七十三种,皆取自明《正统道藏》,是为《道藏》要集选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新津彭翰然发起重刻,井研贺龙骧参与校订,并增刻了《道藏辑要续编》。现通行本即为二仙庵版本,该书共二百四十五册,所收道书已增至二百八十七种,其中新增道书一百一十四种,皆为明《道藏》未收的典籍。全书按二十八宿顺序排列,字板是用梨木双面雕刻而成,共一万四千多块,1957年搬往青羊宫保存至今,为当今道教经籍中唯一存板。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后,青羊宫便印刷线装对外供应,1986年巴蜀书社又重印出版。文化经典:道教文化纷繁绚灿,包罗万象,其内容庞杂多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道教神学在道教文化杂而多端的内容当中,有一个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学理论,有一种能够吸引人们进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标。这种信仰就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追求而成为长生不死、功 能广大的神仙。这种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阐发的神学理论核心。道教产生之初,即以确立了其神仙信仰,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还从古代哲学、原始宗教及古人的养生锻炼等行为中吸取了许 多成分,用来组建其有关神仙信仰的理论和行为体系,奠定了道教神学发展的基础。在"神仙信仰"这块"磁石"的吸引之下,道教徒进行了种种吸收、创建文化的活动,营造出一个庞杂的道教文化体系。二 道教伦理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规、戒律当中。道教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吸收了道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吸收了儒、释二家的,故其内容愈来愈多,亦愈来愈复杂。其中对道教伦理观念影响十分显著的是儒家以忠孝为主轴的三纲五常思想。但和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伦理道德,主要是靠神灵的威力来贯彻的。道教一方面以长生成仙的美好幻想来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赏善罚恶的神灵威力来迫使人们遵守伦理道德。正面引导与反面恐吓相结合,使它的道德伦理准则,在社会上发生更大的影响。此外道教的劝善书,使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更集中、更系统化和更通俗化。三 道教哲学以往道教被认为是一种低级通俗的民间宗教,只有一些近于巫术的符水、斋教、科仪,谈不上哲学思辩。但如今大部分的学者皆认为道教有其哲学性的内容。道教哲学是为其教义服务的,是其教理教义的思想理论基础,换言之,对道教教义的哲学论证就是道教哲学。道教哲学的思想素材一开始就来自中国哲学,主要是道家哲学。道教大量地利用了道家哲学的理性论证,使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观、认识论、伦理学、人生论等丰富的哲学内容,这些内容是道教哲学的基本范围和构成成分。其中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学的中心范畴,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基本的命题,论证人有无成仙的内在根据、人成仙取何途径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主要的一面。四 道教金丹术金丹术是道教的一项重要方术,包括外丹和内丹。外丹即通常所说的炼丹术,也称外丹黄白术。外丹以丹砂、铅、汞、硫为主要原料与其他药物相配合置于炉鼎之中,运用"飞"、"抽"、"伏"、"封"、"淋"…等等手段加以烧炼,以求制得服饵后能使人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妙药。因相信服食金丹才能长生成仙,故历来道士莫不投入毕生心力加以炼制。虽然服食金丹最后并不能长生不老,但道士在炼丹过程中,却意外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随着外丹术的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炼养人体精、气、神的内丹术。内丹术继承综合了服气、胎息、守一、存思等功 法,对后来的气功 影响很大。五 道教医学自道教创兴之时,道教就把医术作为其传道济世的工具。而且随着魏晋神仙道教理论体系的建立,道教徒更是把医药视为其追求和达到长生的必要辅助手段和必备知识。道教医学"道法自然"的思想为理论指导,加以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道教医学家经过长期济世行医的医疗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并且发明创新了各种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道教医学养生功 法,如房中术、服食、辟榖等等。六 道教文艺道教文学艺术就是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长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题材的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可以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进而提高道教的宗教素质。反过来,道教的神仙信仰也给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巨大的影响。在道经中,不仅有些道经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而道教中的音乐、宫观建筑、神仙图像等,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以道教和神仙为内容的作品更是不可胜计,从中也可以看出道教与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

《道德经》是人类最高的思想成就吗《道德经》是人类最高的思想成就吗查看全部3个回答查看全部3个回答 哲学鼎端LV3 今天 10:07《道德经》是人类最高的思想成就吗?的答案答:“——老子先生的《道德经》不仅是人类最高的思想成就;而且是世界人文文化文明中的唯一的无可代替最伟大的文明的标志的标本;更则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永久永恒性的心灵的灵魂并之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永久永恒性的人文文明的灯塔”。【耿阁认为】:“由于本题题论所涉及的意境太深问题太大故须有相应文字而待之”。耿阁在此只有冒昧献丑小文几篇以敬天心而了却己愿了《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并《道德经》定义是什么?的答案耿阁(鸣天士君)著《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并《道德经》定义是什么?答:“——老子的《道德经》的宇宙观是其整个人类美善的心灵灵魂并整个人类人文的文明灯塔;伟大的哲圣老子以天言志以地寄情以人恩善以道命德以德普世的道德观的大智慧使之其天下的所事所物所情所理无不言之而极尽也。《道德经》的定义极简言之就是:《宇宙学》《人类学》《万经学》《万道学》《宇宙人类道德学》《宇宙人类平衡学》《宇宙人类真理学》《宇宙人类文明学》唯其此之这个《八学之学》的定义才能彻底地标明《道德经》的真正的本然本来的面目面貌。【注释:今天我耿阁所发表发布的:“《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之问题的答案的全部的内含意思意义作用本质内容的之其终极意义之其终极诠释之其终极结论之其终极定义是由180个极简极简的中国汉字所囊纳组构的所排列组合的所全然概然的所凝智聚慧的前提下才得而成之的”。“此话何意?一言蔽之”。即:“本定义的超然成立并其认可公认的面世虽是我耿阁用字词连接昭示成文的然与我耿阁却是没有根本的什么功劳和什么功德可表可言的”。这都是成千上万的志士仁人贤达圣哲们的明示暗喻理显理寓的研究结论或之成果。若其系统细化的通然统然的而其论之的话:“那肯定就是其整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延展造化的人文文明的丰功伟绩的足迹之功德了”。道德经历时历世以来:”就其研究的成书不算,仅就其研究的文章文献之典籍大概也有其数亿万篇吧!——耿阁】“《道德经》第一章讲的主要是什么?并老子《道德经》主要讲的是什么?”之问题的答案耿阁(鸣天士君)著题记:关于:“《道德经》第一章讲的主要是什么?的问题!我愚人耿阁是献丑的用自己所著写的以下五篇带有极至性的极简性的并带有终极意义性的而且又是具有终极定义性的观念观点的终极性的结论进行终结式的论断予以当仁不让式的敬祖不怠式的为国昭慧式的及其付命以奉式的按照其老子先生的本然本意的意思给予献辞释然而恭复答解之的”。——耿阁(第一篇)【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是什么?的问题之终极答案耿阁(鸣天士君)著题记:《诗论题记》无有大道至极简,道德共存最理边。唯道是从德互贯,道德经谛玩尽显。道可道非常道嵌,惹得灵类愁破天。今日耿阁履聃意,咿呀学语奉人间。【用诗再解题记诗】:“(第一首):“老子先生不简单,只语遍润万慧山。道可道来非常道,所有仙凡顶礼玩。耿阁九死问阳聃!为何一慧如是演?能否让人通晓去?李耳答曰已讲完。”(第二首):”诗赋文篇千万言,桂月忘却十五盘。昼夜不知春冬味,半打字数闹瞎眼。神亦纠兮鬼也缠,魂曾伤兮魄矣残。辞情总为心影转,撹得梦幻欠蝶安。”(第三首):“为报临世碧草颜,又观祖先奉献甘,帝恩赐游哲殿慧,岂能不度肺腑肝!泪洒华夏人文巅,思化春雨荷露参。大仁无缘恩天冠,唤赢道理本性染。”正文:【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是什么?耿阁(鸣天士君)著涉及问题:【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的答案是什么?终极答案:“即“——【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按其老子先生的本然的本意所言所示的终极意义的之其答案就是:“作为道理虽是可以说的然我这部《道德经》中所要说的道并不是一般的普通的道理而是说的是一种特殊到极致又特别到极至的那种至高无上的道理。”(此处一字半字都不能赘言多说 )特注说明:需要破天荒式的特别说明和特殊标明的是:“这个终极定义的前提只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的终极定义的之其结论的认知。”涉及到“道”的道理的成千上万的其它所有的问题则属於另外的另题的内涵和外延的逻辑范畴。”在这个特注说明里需要再补充一句话:即:以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认为的口吻来说应该是这样表述的“老子先生认为我这部《道德经》所要讲的道理是关于【有和无】并【无和有】这两个字的最彻底最至简最深奥又最完整最完真最完美最完善最系统的一种至臻至奂至广至极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无所不奂无所不尽其所物所事所情所理的那种无所不尽其所极致的那种道理的。”固辞:“无和有”并之“有和无”的问题是老子先生《道德经》从头至尾要告诉人类的人们的一个最是最后也是最是最终的整个《道德经》始终中的一种大道大德同时至简的简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的‘有无’这两个字的境界层次的了进而竟然还有一种更高层级的境界状态那就是:因为有是无生的且又是‘有生於无’‘有无相生’的所以当其涉及到“道”的终极的真谛定义时也就唯能只剩下那么一个字的那个“无”字了的之其:“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了”!!!!。耿阁:草於晚上55分结束。本文原创。本文题记诗文的用时时间是: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10分至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55分。“本文所成是在很多篇理论论文的基础上的一点小小的体会所形成的结果。”(第二篇)附文:【在数百篇论道的文章中随摘一篇而略示之】《完整版》赋诗评论《“道”的四种失量属性之一“大”》之文的哲理性【人民网已发布】耿阁(鸣天士君)著老子先生最自谦 ,总然不敢天下先 。实质道谛名解断 ,弥漫道德经里篇 。人类悟道理无边 ,各抒己见岂不偏 。吾未知其名何显 ?字之曰道定论言 。强字为名之曰大 ,接下筮远反相连 。劝君第一章中看 ,无名天地之始嵌 。此话到底何意捡 ,无是道名真面脸 。道名谛无已确定 ,有无本然理道间 。无乃道名始终冠 ,绝非解始天地先 。人家老子本心意 ,天地有无道母兼 。道姓无极宇宙鉴 ,此乃唯一正理典 。其悖亿万论道撰 ,既便次理绿叶添 !复归无极大远反 ,宇宙规律理尽填 。别说老聃道名暗,分明诸仙悟太浅 。八首小诗十分掂 ,三恭智仁万善年 。老子道德规律映 ,妩媚永恒照阳天 。题记特注:关于“失量”一词之示略:“失量”是自然科学术语,“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数学术语称之为“向量”。倘或用作於哲学术语的话其之则可称之为“质量能”(或之“物质质量能”或之“物质场能量”或之“质场效能量”)。在本诗文中需要再重复解释的问题是:“第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和“第廿五章”中的“先天地生”这两句话的老子本意说的是:★ 无名天地之始也!-----“无”作为“道”的名字并不是自有天地开始就有就存在的而且也是不存在天地开始不开始的问题的进而又是其其“道”作为“无”就是根本不存在什么天地开始不开始的问题的且也是更没有天地开始不开始这一说的。” “道” 作为“无之宇宙之无极”或之作为“无之无极之宇宙”她生养渗透代替并齐蕴含孕育同存共寓於一切事物之中不仅统御凌驾於所有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始终中的全过程之中的全部的始终中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且所有的一切的事物都寓於其中而被寓其中之其无一所遗无一所漏也!固辞:“无之无极”是作为“道”的本质本性本名本姓本心本命本意本能的之“道同无极道化无极”之“道即无极道合无极”之“道与无极是并然共有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功能本能的理寓规律的“之”又之是”道和无极之间是“整体无间无间整体”的通然统一的本来之面目的而再又之其是那些被曰之为“大”“筮““远”“反”“逝”“玄牝”“谷神”等等的这些所需要表述的思想理论道理理念和观念观点都只不过是“道”的别名次名或之是其“道”的所属的属性而已。” ★ 先天地生(这个“生”字是有是存在的意思是无极宇宙客观存在的意思)“老子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论的本意说的是:---- “作为“无极的道”不管你天地是否形成不形成开物不开物”她都是永恒地自然而然地与客观存在同时存在的。”(在这里一字都不能多说)。特意说明:尊敬的人民网的编辑编审的审核管理员先生们您们辛苦了!我耿阁非常感谢感恩您们审核通过并发表面世了我耿阁所撰写的几篇不成体统的小文章。由于我耿阁太粗心太疏忽大意了,以至于在:“赋诗评论《“道”的四种失量属性之一的“大”》之文的哲理性”这篇文章中竟然能把“少了一句话”的未改稿给发布了。当看到发表文时我耿阁确然是彻底的傻眼了,明是选定好了的确点击错了。虽有唯恐发错唯恐发错的意识然最终还是发错了,真是痛心不已呀!因为您们太忙了!我耿阁非常不愿意给您们找麻烦。于是决定错就错了吧!不再重发了。然当每每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又心动心灰意冷了。这是因为文中“少了的那句话”在文中非常重要也非常精要,倘或没有“少了的这句话”那则可就是使文章的文理哲理的内涵逊色的多了,说的重一点的话来说那可就是:“这篇文章就可能几乎要成为了废篇了。因此我还是决定再发一次来弥补这个缺憾。敬望您们费心过目予以权衡成全为盼了。”??耿阁:著於夜11分中国合肥(第三篇)何谓道,道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的问题之答案耿阁(鸣天士君)著道的定义——可昭示一切的规律(道理)就是道。道的标准定义——就是“无”就是“有”就是“常无”就是“常有”就是万物有无之母其之众妙之门;就是“无”——“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另:“附文以示”在百家号酒醉天下先生:《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点破天地玄机》一文下的留言评论耿阁(鸣天士君)著百家号酒醉天下先生:瞻阅了您的题为:《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点破天地玄机》一文后觉得您解释的所谓“点破天地玄机”的话的那一段话“道本身没有标准定义,他是万物的根源,宇宙的法则,无形无名,但为了说明这个虚无的根源,起名为“道”。”其实您说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些人可被誉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圣人?耿阁sa56 01月30日 03:00题记:倘或涉及到“世界上最伟大的圣人是谁”的这个问题时定然需要有一个共识的前提和和统一的认知:即 “其人必须是被世界公认的(这里面不存在每个个人单一族群少数国度的信仰和倾向的一系列说辞结果的哪些问题)并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有着最大影响和有着最大贡献的人。” 固辞:“现略示定论为以下五位先贤先神先哲先圣;他们分别是老子?孔子?释迦摩尼?耶稣**?亚里士多德。”世界上可被誉为最伟大的圣人有哪些?耿阁:著(一):老子 世界范围内并东西方概然地域界的自然宇宙规律的《宇宙学》和人类人文社会规律的《人类学》的代表人物。(他同时又是远续三古时限中国十圣演易的十位“易圣”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的贡献是:“为整个世界人类提供了一种播道种德抑恶扬善的《道德经》之其这个《宇宙经》或《人类经》是他发明缔造创始的并而他又为整个人类揭示了宇宙自然规律的真谛(道与德之间是始终永恒的处于无间一体或整体无间状态的这一“质场效应的客观规律”之铁律结论的)第一人。”(二):孔子 世界范围内并东西方慨然地域界的人类社会规律的《人文学》的代表人物。神明的文化使者。“他的仁义礼忠信的《论语》之《人类伦理学》的思想理论无人超越并将永远性的影响渗透於整个世界且又永恒性的影响福祉着整个人类。”(三):释迦牟尼 世界范围内的人类社会规律及之其‘人佛之道’的《佛经》人文文化的创始人传播者和影响者。(如来佛祖这个“是由中国所创造的”神虽从层级上大于仙佛然其如若在归之于其仙佛的所属类别的这一问题之时的话那则却就是可谓之为“是晚小于释迦牟尼”的了。据有关史料及我耿阁本人研读拜阅的体会所悟的印象而得到的影射映像的认知所示,其释迦牟尼的平生行为有些类似于老子的经历而被认为可能是老子的类似化身然其有些人认为的是什么“投胎转世”说法那则是不妥的)。“其人虽有如此之伟岸的功绩然其若较之於老子的神道公德境界而言的话那他也仍然是远远的低于老子的美轮美奂之博大精深和神善超然的。”(四):耶稣** 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中“神佛之道”的《圣经》文化人文的可谓之为神圣的**教的创始人。“由于其耶稣他是“借神化身”的救世理论而不同於释迦牟尼的《佛经》所示的是以“己善化人”的德世思想其之虽是处于同佛共善的基调理寓之上去达到恩美施德扬善施道的目的然却没有能逃脱神的枷锁而终不能作为教化全人类的使者或师者,他仅仅只能作为是一个具有对世界有较大影响的善慧传道之人而已。”(五):亚里士多德 自然宇宙规律的探索者。他是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虽是柏拉图的学生然又高于老师柏拉图而完成完善了《地心说》。“虽在理论上比不过哥白尼的《阳心说》之正确和伟大;然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延展过程阶段中不可小觑而理须永远仰视。”以上五位先人可永恒铁律性的作为无限宇宙时空阶段中最伟大的圣人。其余的(从时间上说)无论您如何伟大都只能作为有限时空过程阶段或时空阶段过程之中的最伟大的圣人。” 耿阁:著在激扬文字先生:“《道德经》是人类最高的思想成就吗?”一文下的评论(原发布稿子)耿阁(鸣天士君)著北辰星uhdxrw06解释的有点沾边好像似近乎了道门又被您拉回扯远了!道是简单地不能再简单地了。!——耿阁(鸣天士君)著2018/9/21 19:34:37

中华文明起源于道教,我们的文字、语言都离不开道教。

道教文献学的感悟怎么写

《道德经》是人类最高的思想成就吗《道德经》是人类最高的思想成就吗查看全部3个回答查看全部3个回答 哲学鼎端LV3 今天 10:07《道德经》是人类最高的思想成就吗?的答案答:“——老子先生的《道德经》不仅是人类最高的思想成就;而且是世界人文文化文明中的唯一的无可代替最伟大的文明的标志的标本;更则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永久永恒性的心灵的灵魂并之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永久永恒性的人文文明的灯塔”。【耿阁认为】:“由于本题题论所涉及的意境太深问题太大故须有相应文字而待之”。耿阁在此只有冒昧献丑小文几篇以敬天心而了却己愿了《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并《道德经》定义是什么?的答案耿阁(鸣天士君)著《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并《道德经》定义是什么?答:“——老子的《道德经》的宇宙观是其整个人类美善的心灵灵魂并整个人类人文的文明灯塔;伟大的哲圣老子以天言志以地寄情以人恩善以道命德以德普世的道德观的大智慧使之其天下的所事所物所情所理无不言之而极尽也。《道德经》的定义极简言之就是:《宇宙学》《人类学》《万经学》《万道学》《宇宙人类道德学》《宇宙人类平衡学》《宇宙人类真理学》《宇宙人类文明学》唯其此之这个《八学之学》的定义才能彻底地标明《道德经》的真正的本然本来的面目面貌。【注释:今天我耿阁所发表发布的:“《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之问题的答案的全部的内含意思意义作用本质内容的之其终极意义之其终极诠释之其终极结论之其终极定义是由180个极简极简的中国汉字所囊纳组构的所排列组合的所全然概然的所凝智聚慧的前提下才得而成之的”。“此话何意?一言蔽之”。即:“本定义的超然成立并其认可公认的面世虽是我耿阁用字词连接昭示成文的然与我耿阁却是没有根本的什么功劳和什么功德可表可言的”。这都是成千上万的志士仁人贤达圣哲们的明示暗喻理显理寓的研究结论或之成果。若其系统细化的通然统然的而其论之的话:“那肯定就是其整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延展造化的人文文明的丰功伟绩的足迹之功德了”。道德经历时历世以来:”就其研究的成书不算,仅就其研究的文章文献之典籍大概也有其数亿万篇吧!——耿阁】“《道德经》第一章讲的主要是什么?并老子《道德经》主要讲的是什么?”之问题的答案耿阁(鸣天士君)著题记:关于:“《道德经》第一章讲的主要是什么?的问题!我愚人耿阁是献丑的用自己所著写的以下五篇带有极至性的极简性的并带有终极意义性的而且又是具有终极定义性的观念观点的终极性的结论进行终结式的论断予以当仁不让式的敬祖不怠式的为国昭慧式的及其付命以奉式的按照其老子先生的本然本意的意思给予献辞释然而恭复答解之的”。——耿阁(第一篇)【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是什么?的问题之终极答案耿阁(鸣天士君)著题记:《诗论题记》无有大道至极简,道德共存最理边。唯道是从德互贯,道德经谛玩尽显。道可道非常道嵌,惹得灵类愁破天。今日耿阁履聃意,咿呀学语奉人间。【用诗再解题记诗】:“(第一首):“老子先生不简单,只语遍润万慧山。道可道来非常道,所有仙凡顶礼玩。耿阁九死问阳聃!为何一慧如是演?能否让人通晓去?李耳答曰已讲完。”(第二首):”诗赋文篇千万言,桂月忘却十五盘。昼夜不知春冬味,半打字数闹瞎眼。神亦纠兮鬼也缠,魂曾伤兮魄矣残。辞情总为心影转,撹得梦幻欠蝶安。”(第三首):“为报临世碧草颜,又观祖先奉献甘,帝恩赐游哲殿慧,岂能不度肺腑肝!泪洒华夏人文巅,思化春雨荷露参。大仁无缘恩天冠,唤赢道理本性染。”正文:【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是什么?耿阁(鸣天士君)著涉及问题:【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的答案是什么?终极答案:“即“——【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按其老子先生的本然的本意所言所示的终极意义的之其答案就是:“作为道理虽是可以说的然我这部《道德经》中所要说的道并不是一般的普通的道理而是说的是一种特殊到极致又特别到极至的那种至高无上的道理。”(此处一字半字都不能赘言多说 )特注说明:需要破天荒式的特别说明和特殊标明的是:“这个终极定义的前提只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的终极定义的之其结论的认知。”涉及到“道”的道理的成千上万的其它所有的问题则属於另外的另题的内涵和外延的逻辑范畴。”在这个特注说明里需要再补充一句话:即:以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认为的口吻来说应该是这样表述的“老子先生认为我这部《道德经》所要讲的道理是关于【有和无】并【无和有】这两个字的最彻底最至简最深奥又最完整最完真最完美最完善最系统的一种至臻至奂至广至极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无所不奂无所不尽其所物所事所情所理的那种无所不尽其所极致的那种道理的。”固辞:“无和有”并之“有和无”的问题是老子先生《道德经》从头至尾要告诉人类的人们的一个最是最后也是最是最终的整个《道德经》始终中的一种大道大德同时至简的简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的‘有无’这两个字的境界层次的了进而竟然还有一种更高层级的境界状态那就是:因为有是无生的且又是‘有生於无’‘有无相生’的所以当其涉及到“道”的终极的真谛定义时也就唯能只剩下那么一个字的那个“无”字了的之其:“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了”!!!!。耿阁:草於晚上55分结束。本文原创。本文题记诗文的用时时间是: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10分至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55分。“本文所成是在很多篇理论论文的基础上的一点小小的体会所形成的结果。”(第二篇)附文:【在数百篇论道的文章中随摘一篇而略示之】《完整版》赋诗评论《“道”的四种失量属性之一“大”》之文的哲理性【人民网已发布】耿阁(鸣天士君)著老子先生最自谦 ,总然不敢天下先 。实质道谛名解断 ,弥漫道德经里篇 。人类悟道理无边 ,各抒己见岂不偏 。吾未知其名何显 ?字之曰道定论言 。强字为名之曰大 ,接下筮远反相连 。劝君第一章中看 ,无名天地之始嵌 。此话到底何意捡 ,无是道名真面脸 。道名谛无已确定 ,有无本然理道间 。无乃道名始终冠 ,绝非解始天地先 。人家老子本心意 ,天地有无道母兼 。道姓无极宇宙鉴 ,此乃唯一正理典 。其悖亿万论道撰 ,既便次理绿叶添 !复归无极大远反 ,宇宙规律理尽填 。别说老聃道名暗,分明诸仙悟太浅 。八首小诗十分掂 ,三恭智仁万善年 。老子道德规律映 ,妩媚永恒照阳天 。题记特注:关于“失量”一词之示略:“失量”是自然科学术语,“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数学术语称之为“向量”。倘或用作於哲学术语的话其之则可称之为“质量能”(或之“物质质量能”或之“物质场能量”或之“质场效能量”)。在本诗文中需要再重复解释的问题是:“第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和“第廿五章”中的“先天地生”这两句话的老子本意说的是:★ 无名天地之始也!-----“无”作为“道”的名字并不是自有天地开始就有就存在的而且也是不存在天地开始不开始的问题的进而又是其其“道”作为“无”就是根本不存在什么天地开始不开始的问题的且也是更没有天地开始不开始这一说的。” “道” 作为“无之宇宙之无极”或之作为“无之无极之宇宙”她生养渗透代替并齐蕴含孕育同存共寓於一切事物之中不仅统御凌驾於所有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始终中的全过程之中的全部的始终中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且所有的一切的事物都寓於其中而被寓其中之其无一所遗无一所漏也!固辞:“无之无极”是作为“道”的本质本性本名本姓本心本命本意本能的之“道同无极道化无极”之“道即无极道合无极”之“道与无极是并然共有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功能本能的理寓规律的“之”又之是”道和无极之间是“整体无间无间整体”的通然统一的本来之面目的而再又之其是那些被曰之为“大”“筮““远”“反”“逝”“玄牝”“谷神”等等的这些所需要表述的思想理论道理理念和观念观点都只不过是“道”的别名次名或之是其“道”的所属的属性而已。” ★ 先天地生(这个“生”字是有是存在的意思是无极宇宙客观存在的意思)“老子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论的本意说的是:---- “作为“无极的道”不管你天地是否形成不形成开物不开物”她都是永恒地自然而然地与客观存在同时存在的。”(在这里一字都不能多说)。特意说明:尊敬的人民网的编辑编审的审核管理员先生们您们辛苦了!我耿阁非常感谢感恩您们审核通过并发表面世了我耿阁所撰写的几篇不成体统的小文章。由于我耿阁太粗心太疏忽大意了,以至于在:“赋诗评论《“道”的四种失量属性之一的“大”》之文的哲理性”这篇文章中竟然能把“少了一句话”的未改稿给发布了。当看到发表文时我耿阁确然是彻底的傻眼了,明是选定好了的确点击错了。虽有唯恐发错唯恐发错的意识然最终还是发错了,真是痛心不已呀!因为您们太忙了!我耿阁非常不愿意给您们找麻烦。于是决定错就错了吧!不再重发了。然当每每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又心动心灰意冷了。这是因为文中“少了的那句话”在文中非常重要也非常精要,倘或没有“少了的这句话”那则可就是使文章的文理哲理的内涵逊色的多了,说的重一点的话来说那可就是:“这篇文章就可能几乎要成为了废篇了。因此我还是决定再发一次来弥补这个缺憾。敬望您们费心过目予以权衡成全为盼了。”??耿阁:著於夜11分中国合肥(第三篇)何谓道,道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的问题之答案耿阁(鸣天士君)著道的定义——可昭示一切的规律(道理)就是道。道的标准定义——就是“无”就是“有”就是“常无”就是“常有”就是万物有无之母其之众妙之门;就是“无”——“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另:“附文以示”在百家号酒醉天下先生:《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点破天地玄机》一文下的留言评论耿阁(鸣天士君)著百家号酒醉天下先生:瞻阅了您的题为:《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点破天地玄机》一文后觉得您解释的所谓“点破天地玄机”的话的那一段话“道本身没有标准定义,他是万物的根源,宇宙的法则,无形无名,但为了说明这个虚无的根源,起名为“道”。”其实您说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些人可被誉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圣人?耿阁sa56 01月30日 03:00题记:倘或涉及到“世界上最伟大的圣人是谁”的这个问题时定然需要有一个共识的前提和和统一的认知:即 “其人必须是被世界公认的(这里面不存在每个个人单一族群少数国度的信仰和倾向的一系列说辞结果的哪些问题)并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有着最大影响和有着最大贡献的人。” 固辞:“现略示定论为以下五位先贤先神先哲先圣;他们分别是老子?孔子?释迦摩尼?耶稣**?亚里士多德。”世界上可被誉为最伟大的圣人有哪些?耿阁:著(一):老子 世界范围内并东西方概然地域界的自然宇宙规律的《宇宙学》和人类人文社会规律的《人类学》的代表人物。(他同时又是远续三古时限中国十圣演易的十位“易圣”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的贡献是:“为整个世界人类提供了一种播道种德抑恶扬善的《道德经》之其这个《宇宙经》或《人类经》是他发明缔造创始的并而他又为整个人类揭示了宇宙自然规律的真谛(道与德之间是始终永恒的处于无间一体或整体无间状态的这一“质场效应的客观规律”之铁律结论的)第一人。”(二):孔子 世界范围内并东西方慨然地域界的人类社会规律的《人文学》的代表人物。神明的文化使者。“他的仁义礼忠信的《论语》之《人类伦理学》的思想理论无人超越并将永远性的影响渗透於整个世界且又永恒性的影响福祉着整个人类。”(三):释迦牟尼 世界范围内的人类社会规律及之其‘人佛之道’的《佛经》人文文化的创始人传播者和影响者。(如来佛祖这个“是由中国所创造的”神虽从层级上大于仙佛然其如若在归之于其仙佛的所属类别的这一问题之时的话那则却就是可谓之为“是晚小于释迦牟尼”的了。据有关史料及我耿阁本人研读拜阅的体会所悟的印象而得到的影射映像的认知所示,其释迦牟尼的平生行为有些类似于老子的经历而被认为可能是老子的类似化身然其有些人认为的是什么“投胎转世”说法那则是不妥的)。“其人虽有如此之伟岸的功绩然其若较之於老子的神道公德境界而言的话那他也仍然是远远的低于老子的美轮美奂之博大精深和神善超然的。”(四):耶稣** 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中“神佛之道”的《圣经》文化人文的可谓之为神圣的**教的创始人。“由于其耶稣他是“借神化身”的救世理论而不同於释迦牟尼的《佛经》所示的是以“己善化人”的德世思想其之虽是处于同佛共善的基调理寓之上去达到恩美施德扬善施道的目的然却没有能逃脱神的枷锁而终不能作为教化全人类的使者或师者,他仅仅只能作为是一个具有对世界有较大影响的善慧传道之人而已。”(五):亚里士多德 自然宇宙规律的探索者。他是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虽是柏拉图的学生然又高于老师柏拉图而完成完善了《地心说》。“虽在理论上比不过哥白尼的《阳心说》之正确和伟大;然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延展过程阶段中不可小觑而理须永远仰视。”以上五位先人可永恒铁律性的作为无限宇宙时空阶段中最伟大的圣人。其余的(从时间上说)无论您如何伟大都只能作为有限时空过程阶段或时空阶段过程之中的最伟大的圣人。” 耿阁:著在激扬文字先生:“《道德经》是人类最高的思想成就吗?”一文下的评论(原发布稿子)耿阁(鸣天士君)著北辰星uhdxrw06解释的有点沾边好像似近乎了道门又被您拉回扯远了!道是简单地不能再简单地了。!——耿阁(鸣天士君)著2018/9/21 19:34:37

无为,修心养性,道家讲究现世报,佛教讲究来时报,你问的太广泛了我只能说一些他的特点,关于精髓,我还悟不透,呵呵

道家最高深学问是“自然”道在道家里面解释为:自然,所以,最后高深精髓是如何顺其自然,回归自然。

《道家文化面面观》读后感  《道家文化面面观》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道家文化的基础知识和道家代表人物及其事迹,阐释了道家核心概念及道家文化经典,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文笔生动,是一部具有可读性、知识性的通俗读物。  讲述道家文化,要做到面面俱全,是绝不可能的。一是受限于篇幅,只能泛取之而浅说之;二是人生短暂,要将前人写道家文化的书籍全部阅读一遍,且加以分析整理,再将这分析整理的结果压缩在一部书中向读者逐一展示,这是对?者写作能力、感悟能力、逻辑能力、耐力、精力等的大考验。这本《道家文化面面观》亦是如此。虽称面面,其实泛泛。但作者所言及的道家文化纵横广漠,老庄、黄老、《列子》、《淮南子》等皆有涉及。也算是对泛泛的弥补。  书采取的写作方式是问答式。先提出问题,继而围绕此一问题给予解析。这样的好处是针对性强,坏处是在单一一个问题当中,往往无法说明复杂缠绕的历史背景、人物情况、思想流变。如《列子》其书,作者在前一问题中刚说过此书系后人伪托,后一问题又言及陈广忠从语言学、文献考证等几个方面论证《列子》不是伪书。?种叙述方法,缺少一条贯穿的主线。又如《庄子》一书中曾言及的南郭子綦。对此人的身份,有说为楚庄王司马,有说为齐人。作者在本书当中取《成疏》所言,以南郭子綦为楚昭王的弟弟,且对其余各家的说法一个也不提及,其意似乎是为这一问题敲上一柄确凿的锤子。窃以为此等情况,实在不必胶柱鼓瑟,为了解决而刻意解决。何况《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其意在寓,而非实指。  《后记》虽短,但颇能代表作者对道家文化的看法。即批判之,又继承之。批判其某些消极的一面,如老子的小国寡民、庄子的无君于上无臣于下的不可实现性、不利于社发展性;继承之思想的合理性,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借由老庄尤其是庄子之道实现逍遥遨游的境界等。概括来说,此书属于一部道家文化的扫盲书。虽未深入,却胜在精简。虽少主线,却大貌已全。

道教文献学的感悟怎么写的

所谓道者,玄之又玄也。从老子的《道德经》到庄子的《齐物论》与《逍遥游》,道家学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天然合一,万物平等,清心寡欲,自然无为等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世人。道家崇尚与追求的是相安无事的道法自然,听来温柔,实则的确温柔。故无可避免的反对人对自然的过度干预,而力求顺应自然规律。既是顺应规律,则适用于自然,万物,人身。令我惊叹的是,先前爆红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如此令人振奋之句,起源竟是道家这个素来被列为消极者看待的流派。以老庄为教祖的道教提出此口号,并率先发展起一套健康长寿之道,为人所熟知的药王孙思邈之《千金要方》便是其代表之作。而华夏绵延千年仍无可替代的中医药学所提倡的按四季变化安排饮食起居,又以道家的“顺应规律”为其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中医的这套体系仍深刻影响着现代医学,现代社会对“自然疗法”之重视也足以体现出对老庄“规律论”的充分认作文可。道家文化对医学之影响从古至今,从未被否定,也从未被超越。论及精神,道家经典中有不少崇尚“水”之品性的文章。《道德经》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观点在中国几千年以儒家为正统思想的洪流中似乎并未被淹没。“上善若水”,如水这般,简单朴实而寓意深广,泽润万物而不争名利成为了人们入世后逢坎时最好的心灵润滑剂。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像不少公众号常言道的“你读懂了水,就是读懂了人生。”道家尚水,既是清心寡欲,又是逍遥自在。道家似水,轻轻地,温柔地为你种下一地芳华。由物质及精神,道家文化温和的方法论使其温柔地渗透着它的精华,留给人间无限潇洒。时代奔波不息之今日,众人皆按儒家所言积极入仕之今日,道家文化潜移默化的对华夏文明之印记,犹如长天之上璀璨不灭的烟霞,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世界观终成现实。

清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迄今,校订本共三千多种。历史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东汉末期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1969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两个抄本(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现代,萧天石先生的《道德经圣解》偏重于道教修炼,被誉为近代第一注家;冯海涛先生的《道德经智慧日用贯通》一书,则着眼于人们的寻常日用,经文前后文印证,以老解老。

《老子》必读,但不宜只读一个版本。大多读者是从通行本《道德经》开始读的,其实这个版本是根据《老子河上公注》和王弼《老子注》整理的,从王弼来算距离原本的问世时间已超过了六百年。而新发掘出来的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老子比王弼本早了近四百年,从内容上看也比通行本更存古一些。但这不代表我们要放弃通行本,直接读帛书本和竹简本,而是要做比较阅读,将三个版本的同异比较理解。这里我推荐一个省事的办法,直接读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里面三个版本的原文都有,注意要读原文是繁体的那版。看《老子今注今译》的重点是看老子原文,遇到疑点可以参考陈鼓应辑录的历代学者的注词和他自己的观点,但今译部分不推荐看。接下来说说老子的注译书籍,历史上对老子进行注解的书籍比大家看到的要多,大致分三种,一种是训诂派的,注解建立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参考前人的注解并带有自己的时代色彩,有的还兼顾文献学;第二种是私学派的,注文中融入了不少自己的观点,对老子学说的理解与同时代的经学家不同;第三种是道藏派的,从道教角度理解老子思想。训诂派的书籍可以以南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民国马叙伦《老子校诂》、任继愈《老子全译》为代表读起,之后参考清代和民国的同类书籍。老子私学派注书中,王弼《老子注》是最重要的,代表了正始玄学的解老思想,思想内涵是所有老子注本中最丰富的,极具研究价值,建议在熟读老子原著之后重点读。如果研究思想史的话,河上公注和严遵注需要读,毕竟是东汉黄老道思想的代表,但仅就学术而言的话这两个注本思想价值一般,最好后读。以王夫之《老子衍》和钱穆《庄老通辩》为代表的著作也值得一读,可了解前人对老子思想的理解方法。道藏派典籍前面有知友推荐过了,这里不必枚举。需要注意的是,读老子注本还是应当以训诂为先,集解为次,释义为后。这样可以避免对后人释义的深刻印象影响自己对老子原著的理解,接触历代老子研究成果的同时不曲解老子。【黄学】,黄帝学派会被很多道家爱好者忽视。黄学看起来不够经典,在普通书店见不到,其实是因为失传太多,流传下来的版本寥寥无几。而在道家思想史上,黄学的地位不亚于老学,从这个角度看,黄帝学派的经典著作是需要一读的。黄学和老学的思想颇具相通之处,作为比较研究也很有价值。黄学经典首推鼻祖《黄帝四经》,现今市面上流传的是马王堆竹简本整理版,没有中古、近古版本。读《黄帝四经》同样是以读繁体版为宜,但四经竹简有残缺,文字并不完整,有些章节会比较难以阅读。黄学的延伸是齐国的稷下学派,代表人物是宋钘、尹文等,但他们的著作大多失传。现今学界公认稷下学派的集大成之作是《管子》。《管子》的《内业》、《白心》、《心术上》、《心术上》思想研究价值较大,可做重点阅读。总的来说,黄老学派比较倾向入世,探讨的话题以正、静为主,守正持静、以时为度的道德观与老庄学派的齐物论有很大不同。所谓法家出自道家的说法实际上也是说法家出自黄老稷下学派一脉(而非庄子一脉),建议读者不要略过黄老学派。《文子》又称《通玄真经》,是道家四大经典之一。从内容上看《文子》更接近于对《老子》的解释和发挥,是各个独立的道家经典中最接近老子思想的一部经典,文字也较为流畅,可读性很高,建议精读。《文子》的缺点是不同章节间有说法矛盾之处,这要靠读者细心把握。《庄子》要读,但不建议以庄解老、以庄盖道。由于庄子篇幅较长,读庄子要特别注意不能直接读今译,建议先浏览原文,再结合靠谱的注解精读。目前主流的训诂类庄子注解首推清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和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参考他们的注解有利于我们理解庄子原文。非训诂类的当首推西晋郭象的《庄子注》,郭象版《庄子注》对庄子的释义有个人发挥,不宜作为读庄子的第一注本,但其思想价值不亚于王弼的《老子注》,内容丰富翔实,适合单独研究。读郭象《庄子注》也可采用唐代成玄英的《庄子注疏》版本。总之,我建议读庄要先看原文,再看训诂,之后参考今人注译,对庄子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再精读郭注。在此之后读道教方面的庄子注释更好一些,释德清、王夫之等人的庄子注也最好后读,至于现代民间思想发明家的庄子论述尽量不要碰。《列子》易于通读,可以参考东汉张湛的《列子注》和金高守元《冲虚至德真经四解》阅读。在通读黄老庄文列,了解黄老学派的发展脉络之后,读《淮南子》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西汉黄老学派的思想发展。《淮南子》内容驳杂,并不如《管子》精深,所以可以先通读一遍,然后再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精读。个人认为《原道训》、《俶真训》、《精深训》、《本经训》是《淮南子》中思想密度较高的篇章。古文基础较好的读者通读原文无压力,精读时可参考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庚桑子》也是道家四典之一,思想与庄子同路,但相比庄子更直白、武断,疑为后人托名之作。《庚桑子》阅读难读不大,内容也比较翔实,建议在读过老庄文之后通读。《鹖冠子》内容与《管子》相近,思想密度比《淮南子》大,建议通读。在对道家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涉猎道家易学,先读易经再读易传,不必刻意地从道家角度去理解,读一下就好。在此基础上可以去读王弼的《周易注》,试着体悟易学。特别提一下魏晋玄学。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2010年05月05日  一 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二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可以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点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为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  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他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有分量得多。  三 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作者的传记;   作者其他作品;   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 赞与弹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赞与弹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划入微,感人肺腑,文章全是废话。  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  弹当然比赞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持手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  因此赞不容易,弹更难,又赞又弹也不简单。  五 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以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 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人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如何撰写读书心得报告  一、前言  读书报告是读完书后的心得报告。并不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而是必须把握书中要点,再以自己的话句重加组织所整理出来的文章。  它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要读书  没读书,信口开河,言之无物,不能称为读书报告。  2、要有心得  心得,批评,意见整理,创见。  因此,读书心得报告就是读完一本或相关的几本书后,经过整理思考而写下的感想。撰写的过程分成下列各步骤:  →选定项目  →研拟初步大纲  →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  →拟定详细大纲  →撰写报告  二、读书报告的类型  1、感发型:个人的直觉,以表明对该书的印象与感受。  2、论述型:析论该书之内容旨趣、结构、技巧、并评鉴其价值、地位影响。  3、撷摘型:摘引书中若干具有代表性之片段,夹叙夹议,籍以表彰该书之精神特质。  4、比较型:将该书与同类著作作一比较,衡量其得失优劣。  5、源流型:评价该书所涉及学科之渊源流变,然后具体剖析该书在学术范围之创获贡献。  以上类型可随需要交互使用,不必拘泥。  三、写作前的准备  (一)培养适当的读书方法与技术  1、先做纲要笔记。  2、将原书的序言、导论、目次先看一遍,然后分章节将要点记下。  3、如有批评或心得应随时记下。  4、重新综览笔记,然后将全书的内容大意,扼要而有系统的介绍并加以评论。  (二)选择阅读的书籍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3): 2、学生自订; 3、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内容与范围 1、基本认知 读书 心得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 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  -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3)-  2、学生自订;  3、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内容与范围  1、基本认知  读书心得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  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主题、大纲、范围以及依据该书对作者写作技巧所下的评语。  主观批评的重点则在於写读书心得者本身,即你对该书的反应与评价;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  务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写作的重点内容  (1)引言:关於书籍本书、作者、或书中议题加以概述。  (2)纵向之历史性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  (3)横向之生活经验:可以与书籍内容相启发的。  (4)个人感思: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题,对前人的褒贬等。  (5)结论:分析前人与你的研究后,提出几个问题,以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3、写作的范围  (1)相关书讯:关於所阅读书籍的一些相关讯息,至少二百字。  (2)内容摘录:摘录书中有意义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内,务需注明摘录文字出处之页码。  (3)个人观点:此部份即为分享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至少一千字。  (4)讨论议题:针对书籍内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议题。  4、注意事项  (1)读书心得报告的写法与传统作文的写法,在笔调上的不同,笔锋不一定要带感情。  (2)重要内容要在文章中显示撰写者的知识、逻辑与分析,个人感思需能使读者信服。  (3)以平实的方式叙述,少用“!”与“?”。  (4)写读书心得不一定是要写“书评”式的读书心得 。  (四)收集、参阅有关该书的任何其它资料  四、读书报告的写作规格  1、书目  将选读之书名、作者、出版处所、年月、版次,分项填写於题目左方(参见自校规定)。  2、全书提要  可经由书前序文、绪言或书后跋、后记等,写作该书之缘由、时代背景,书之结构重点,逐一介绍。(勿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1)重点介绍作者及著书之时代背景。  (2)全书之题旨大意。  3、心得评论  (1)感发:说明该书之精神与特色  (2)论述  (3)批判  4、结语  (1)提出问题  (2)表达期许  (3)归纳主要意见  5、附注  引用资料,应注明出处,不可掠人之美。  6、参考书目  写作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均应于报告后列出书名、作者。  五、力争做到  架构井然有序,层次条理清晰。  行文简洁明了,造句畅达易读。  批评态度客观,立论要讲证据。  恳切发掘疑问,培养洞视创见。  ● 由此,读书心得报告的格式,一般有下列几项:  一、书名  二、著者  三、出版社  四、页数  五、内容概要  六、读后心得  七、评语  八、附注  ●以下就这格式,介绍一篇读书心得报告做为范例:  一、书名:苦涩的成长  二、著者:朱炎  三、出版社:民国七十三年19版/台北市/尔雅出版社  四、页数:141  五、内容大意:  这本书包括十篇文章,可称为给青年的十封信,十个主题,每个都有对象。  首篇「爱」,阐释爱的作用,同时辨明时下对爱的曲解以及赢得真爱之道。  次篇「青春」,从描述误解青春的特质中,勉励青年应有刻苦耐劳,独立自主又淳朴谦虚气质,进而体认出一个人的价值,在於他对人类社会的实际贡献。  第三篇「火凤凰」,系以火凤凰的行径为喻,勉青年要有理想,要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第四篇「挫折」,以「衣衫的领子、袖子最易磨损」之巧喻,勉青年要有面对挫折,不畏挑战的勇气,并体认领导人物,注定要比别人承受更大的挫折。  第五篇「孤独」,简介离群索居以独立思考的生活方法,鼓励能不畏寂寞,进而领略孤独的况味,以及学习多单独思考问题。  第六篇「怨尤」,说明报怨之害,便是自动地放弃了自己生存的权利与否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勉人行事宜务实,切忌好高骛远。  第七篇「蛊惑」,勉青年由自持、制欲、去私、不惑使自己清醒之后,进而慎思明辨,知保留自己文化的特质与优良传统,进而培养有为光明远景献身的气概。  第八篇「孝道」,阐明践行孝道,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年长的父母、祖父母适应这个变迁的社会,让他们由阴暗的角落里走进阳光,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  第九篇「生活的艺术」,说明生活本是一种需要勇气与魄力的大艺术,并且唯有从生活的简化中,才能使心灵苏活,提高生活的境界。  末篇「人类的母亲」,阐释女性的尊严乃人性尊严的基石,肯定人性必须有尊严,就得从尊重女性人格做起,尽力维护女性尊严。  书末还有朱炎先生写作年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前吃苦,现在有成就而将来成就不可限量的人,其阅历足可为青年之导师。  六、读后心得:  朱炎先生是一个从前吃过苦,现在有成就的人,他的丰富阅历使他能穿过人生重叠的层面,看得深,看得远,有智慧。他在备尝生长的痛苦,又把痛苦转化为喜悦之后,用心写一本小书,一本形体小而价值大的书。他费尽苦心,辛苦写成,成果是甜美的。在这个纷纷用悲观来表示深度的时代,他这本书从深处发掘乐观,在这个用偏激表示造诣的时代,他这本书完备而中和,更显得难能可贵。他在走完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长途之后,伫足回头,看看后面的人走得怎么样,鼓励能好好的走。这一份奉献,令我敬佩也使我感动。  这十篇文章虽各自独立,但脉络相通,浑然如一,像一条山脉十座山峰,根本上,他提供人生在世的一种观点,一种哲学。没有哲学和没有面包同样令人活不下去。他从上游解决人生问题,正本清源。这种建设工作,可以使医生、警察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忙碌。这十篇文章,一方面探讨了人生潜藏於内的幽微,一方面勾勒了人生形之於外的峥嵘,同时也给理想的中国青年摹出风貌典型。人在青年时期辛苦寻觅的东西,大半都在这本书里。  七、评语:  朱炎先生是一位热爱学问而有学问,热爱真理而认识真理,热爱青年而了解青年,热爱人生而能奉献自己,不但是一个卓越的散文家,更是一个把墨水变成热血的人。他的笔是一座桥,从他的内心到读者内心,交流互通,如响斯应。  推销钢琴的广告有一句话:「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意思是说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境界,使人发现并追求较完美的模式。我也要说,熟读朱炎教授这本书的人也不会学坏,因为他不会走错路。  中国多一本这样的书,就可以少一座监狱。  八、附注:本书六十七年初版,时著者年四十二岁。  另外,除了封面要写校名、自拟的题目、专业、学号、姓名、读书时间之外,正文第一行要居中写上自拟的题目,且字数不超过20,允许有副标题。

道教文献学的感悟体会作文

这里是论语读后感 不过呢,最好自己写哦

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在广阔的中国,不同地区对于“三月三”的定义是不同的,节日的叫法和习俗自然也大相径庭。★上巳节上巳节是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也被称作女儿节,女儿们在此时要行成年礼。上巳节的由来已久: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在古代,三月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可惜,宋代以后礼教渐严,男女私会不被容许,这个节日也日趋没落,最终被人们遗忘。踏青也改在清明进行。>>>>水的节日:如果重阳节可以称为山顶上的节日,那么上巳节就可以称为水边上的节日了。这个节日是在农历三月初三,主要内容是临水洗浴,以祛除不祥。时当暮春,风和日暖,官民人等,聚集水边,撩水于身,踏青于野,别有一番生活情致。《论语》中记载,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在暮春之时,穿着春装,在沂水中沐浴,就是这种节日习俗的痕迹。最早记录这个节日的是西汉初期的文献,郑玄《周礼》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经过文化名人的点缀,这个节日便具有了高雅情调。>>>>上巳节习俗:着汉服、跳《踏歌舞》、放风筝、沐浴、踏青、祭祀高禖曲水流觞,传说:“上巳节”也与中国书法有着联系——公元353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和41位文友聚会绍兴兰亭,并写就《兰亭序》,此后“文人雅聚,曲水流觞”成为千古佳话。上巳节食俗:古人有浮蛋乞子的习俗。在野餐时将煮熟的鸡蛋、鸭蛋等投入河中,使其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从水中取而食之,谓之“曲水浮素卵”;也有人将红枣投入激流中,叫“曲水浮绛枣”。刚煮熟的热鸡蛋很难剥,投在清水里漂一会再吃倒是个好玩的主意。蛋在任何一个文化里都是生育的符号。壮族、侗族等民族,三月三还有吃彩蛋的习俗。唐朝时,三月三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谓“曲水流觞”,自宋代之后逐渐消失了上巳节的许多传统。>>>>★敬祖节首先是"三日节"。闽南人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有敬祖旧俗,叫做"三、三节",也叫做"三日节"。"三月三"的由来根据传说是和民族英雄郑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来:一种传说是:郑成功据守厦门、金门根据地抗清,为实现“反清复明”的愿望,同仇敌忾,矢志不移,连听到一个“清”字,都感到逆耳。当时有人把“喝茶”说为“喝清茶”,他听了很气恼,立即予以训斥纠正。特别对于“清明节”,把“清”字压在“明”字上头,更使他恼火,因此他下令所在地人民不要在“清明节”扫墓,而改在“三月三”敬祖。另一种传说是:清兵屡次被郑成功军队击败后,怀恨在心,后来郑成功移兵驱逐荷兰,收复台湾,清军乘机入侵厦门、金门,毁城拆屋,烧杀淫掠,造成“嘉禾断人种”的惨剧。>>>>台胞中,有的家庭在清明节扫墓,有的家庭在三月节(三日节)扫墓,前者为泉州移民,后者为漳州移民。习俗:吃薄饼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敬祖的时候,人们用薄饼祭祖宗,然后一家围着吃食薄饼。薄饼,也叫润饼或春饼,由精面粉制成薄而韧的皮,卷上配料而成。薄饼的关键在于配料。配料或称为馅,通常用豆腐干、猪肉、豆芽菜、笋片、红萝卜、白萝卜、韭菜、蒜白等合起来炒煮而配成。吃时将配料放在薄饼皮上,卷成竹筒状,表面涂些辣酱,芥末等,因各种菜肴混合一起,吃起来味香可口。有人说,闽南烹饪中,没有什么比薄饼更好吃的了。>>>>关于薄饼的传说民间有两传说。一是说明代时有个状元蔡复一,同安人,长相不佳,眇目,歪嘴,跛足,可天生聪明,满腹经纶。当年皇帝也爱他才能,重用他,任他为七省经略和十三省巡按。朝廷中有人拥护他,有人嫉妒他,有人想谋害他。有人有意让他忙碌得连饭都吃不上,想把他饿另一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闽南一带民众每年于三月初三日用薄饼祭祖,通称三日节或三三节。>>>>★神、皇诞辰纪念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轩辕黄帝诞辰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是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史料记载,河南新郑市在黄帝时期称有熊国,现有黄帝文化遗迹二十多处,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轩辕黄帝在这一带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融炎帝一统天下。>>>>  后人为纪念黄帝的功德,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要在黄帝故里举行各种拜祖活动,尤其到了春秋时期,郑国名相子产更是让这一民间活动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兴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位于新郑市,系黄帝活动遗迹)朝拜轩辕黄帝活动,并形成民俗延续下来。蟠桃大会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蟠桃宫全名“护国太平蟠桃宫”,就在护城河南岸小土台上。坐南朝北,与朝阳门外的东岳庙,遥遥相望。最早建于明代,供奉着王母娘娘和斗姥娘娘等列位神仙,后来残毁,清康熙元年重建。进香求子,就是许多香客的迫切愿望。这也是蟠桃宫庙会不同于京城其他庙会之处。香客跪求娘娘,许了愿后,便毕恭毕敬地从神像脚下的一堆泥娃娃中,相中一个,用事先备好的小衣裳包起,揣入怀中,请回家中“养”着,以求得子,这在北京叫“拴娃娃”。近几年的三月三,在蟠桃宫旧址的北边,就着明清古城墙遗址公园,就会出现繁花似锦、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周公祓禊相传,周公当年率领能工巧匠,费尽移山之力营建洛邑。洛邑建成之后,他登上邙山,看见城中街巷井然,又见洛水蜿蜒,绕城东去,内心十分喜悦。他下令文武百官到洛水边集结,要举行一项大型活动。这一大型活动就是依据殷人旧习,在春阳初上、寒气未尽、乍暖还寒、容易得病之时,让大家到洛水边举行“祓禊”活动,以防治疾病,祈望健康。>>>>谷米的生日畲族的“三月三”真是别具一格,它是谷米的生日。在这天,畲族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米饭,村前村后都飘荡着清香。为什么畲族“三月三”是谷米的生日?并且一定要吃乌米饭?说来还有个故事。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三月,由于年前遭受虫害,收成不好,再加上山主加租增税,畲族人民家家断粮。可恶的山主连谷种都抢走。畲族人民饱受饥饿之苦。可是,狼心狗肺的山主却幸灾乐祸,他们不但不借出谷种,反而放出恶狗,把前来求借的畲族人民咬伤。>>>>道教兴起后,认为农历三月三为西王母蟠桃会之日。拜西王母在全国普遍盛行,但其他地方也有祭其他神求子的风俗,如扬州拜三茅真君,又称瞎子赛会。温州则在农历三月三供无常鬼,祈求健康,多生贵子。厦门有石狮会,成都有抛童子会。在抛童子会上,谁抢到童子,谁就能生子,故抢到童子的人被视为英雄。山东齐河不育妇女,在农历三月三要去娘娘庙烧香叩拜,主持赐给一根红线,求育者用红线拴一个泥娃娃,象征娘娘神赐子,生子后把泥娃娃放在墙洞内,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都要给娘娘神烧香上供。现在农历三月三已经逐渐被淘汰了,但各地还有类似风俗,如安徽繁昌的接三姑娘、浙江丽水的龙子庙会、吉林永吉的龙王祭、浙江海宁的双忠庙会等等。民间流传的麦生日,就认为麦与人一样有一种生育能力。农历三月三在吉林有许多节日活动:一种是瞎子会,即盲人集会,选会首,共聚餐,实行自我保护;另一种是大神节,在此举行萨满出师会,并抬神出巡,此后作法时就可独立跳神了。有的当天还要祭仓神,成为祭犁日,从此开始春耕活动。正因为如此,上巳节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农忙。>>>>“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  如今,虽然滩头资源逐渐枯竭,当地老人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沙滩,重温昔日拾螺的场面。“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也逐渐形成一个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动。>>>>★爱情节“三月三”是黎族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称“爱情节”。这是黎族苗族人民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歌颂英雄、歌颂爱情的传统佳节。因在农历三月三日欢庆,故称“三月三”。由来:“三月三”是黎族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称“爱情节”。这是黎族苗族人民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歌颂英雄、歌颂爱情的传统佳节。因在农历三月三日欢庆,故称“三月三”。关于黎族“三月三”的传说,据说远古时代,人类遭受大洪灾,一对男女躲进葫芦瓜里,随洪水漂流到寥无人烟的海南岛。为了繁衍人类,在三月三日那一天,俩人对歌表衷情结成夫妻,繁衍了黎族的后代。黎族后人每逢三月三日都以各种方式纪念始祖的美满婚姻和繁衍黎族的功绩。“三月三”也是苗族人民纪念先祖的传统节日。据苗族古歌中传说,在远古时候,有五位苗族祖先(姓邓、盘、李、赵、蒋)远渡重洋来到海南岛。他们在过海途中约定:到岸后,各走一方,各自为生,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要相逢一次。后来,遵照祖先的嘱咐,每年三月三,苗族人民都要团聚在一起,以纪念自己的祖先。>>>>黎族“孚念孚”的传说黎语音译,“三月三”的意思。黎族民产传统节日。流行于海南岛黎族地区。每年农历三月袥初三举行。黎族为纪念先人传家接代,每年祭拜,相沿成俗。后发展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说起三月三,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洪水泛滥,淹没了平原和山岭,吞没了大地的一切。只剩下兄妹两人——天妃和观音,他们抱住了葫芦瓢,在滔天的洪水中到处漂泊。兄妹俩决定分头去寻找亲人。临走前,两人约定每年三月三回到燕窝岭相会。他们走遍了天涯海角,到处都见不到人迹。哥哥找不到女郎配偶,妹妹找不到男子成亲。在一年的三月三,兄妹俩就在燕窝岭下结成夫妻,生男育女。  每年三月三日,正是山花烂漫时,观音和天妃便率领着子孙们一起载歌载舞,迎接春天的到来。后来,不知过了多久,天妃和观音便在山洞里,化成了观音石,黎家子孙后代为了纪念天妃和观音,把山洞取名为娘母洞。  从此,三月三也就成了青年男女定情的日子。>>>>习俗:节日前半个月,各村寨男子相邀上山狩猎,并把猎获物集中腌制风干,待到过节时使用。过节时,各寨老主持祭拜仪式。未婚男女带上糯米甜酒和粽子到野外,对歌说情。其余的人到河边打鱼、做饭,边吃边喝,欢度节日。入夜,人们围坐在篝火旁,举行荡秋千、钻火圈、摔跤、跳舞等娱乐活动。海南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除了有丰富的文娱活动,期间还有全牛、鱼茶、山兰酒、竹筒饭、三色饭等三月三黎苗族传统美食品尝。全牛宴:三月三品全牛  黎族以牛和铜锣为财富象征,拥有的越多社会地位越高。“吃牛”为苗族的最大祭奠,历时四至五天。此次海南黎苗族三月三,市民和游客可免费品尝到全牛。    鱼茶:闻名即闻香  鱼茶并非普通意义上泡水喝的茶,而是一种腌制食品,其香味却可与茶香媲美,用来“下饭”,胃口大开。    山兰酒:一醉方休  山兰酒用黎话称为“biang”,黎族同胞依山傍水而居,酒采用所居山区一种旱糯稻———山兰稻谷酿制。制作时,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再用黎山特定植物和米粉制成的“球饼”碾至粉状掺入其中,装进坛里。一日后取少量冷水沁入并封口。逢重大节假日或是迎接宾客,热情的黎族人民便取出来招待,一同痛饮。    苗家三色饭:三种植物,三种色泽  拨开粽叶,红、黄、黑三色跃入眼帘,品之香酥柔韧,带有药香甘甜。苗家五色饭现已改为三色饭,分别取色于新鲜植物红葵、黄姜和三角枫,或是桑叶、红蓝藤叶和黄姜。  黎家竹筒饭:竹筒里糯米飘香  竹筒饭是海南黎族传统美食,通常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时才做的。>>>>一年一度的黎族“三月三”(2010年4月16日)即将到来,甘什岭槟榔谷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览区作为原住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者,真挚邀请原住民同胞以及本岛居民前往槟榔谷景区共度黎族最传统盛大的节日。>>>>★歌圩节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由来: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有人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也有人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习俗: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迂,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壮族三月初三为什么有这种习俗呢?相传,很久以前,状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臣相。>>>>各地习俗总览文学作品里的“三月三”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1。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2。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7。犀筯厌饫久末下,鸾刀缕切空纷纶8。>>>>《诗经》情感丰富的华夏先民在《诗经》时代就曾举过自己的情人节——“上巳节”,也有表达爱意的花朵——“芍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诗经·郑风·溱洧》)>>>>追问:还行吧哎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

  • 索引序列
  • 道教文献学的感悟体会怎么写
  • 道教文献学的感悟体会
  • 道教文献学的感悟怎么写
  • 道教文献学的感悟怎么写的
  • 道教文献学的感悟体会作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