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英文版官网订阅电话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英文版官网订阅电话

发布时间: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英文版官网订阅电话

“西索”是上外英文缩写SISU的音译。上外是“外国语”大学,“语魅”意为“语之魅”,“西索语魅”本是松江大学城一个学生自办网络论坛里上外版块的名称;上外学生自己创办的曾一度非常有人气的单独关于上外的网络论坛中文域名为“魅力上外”。位于上海市区的上外虹口老校区很小,教学区、生活区加起来不过二百多亩,且教学区和生活区被一条狭长的东体育会路隔开来,中间还隔着一条河,从教学区到生活区要穿过河上车来人往的桥,于是教学区就显得愈加小了。大学的学术刊物:截至2017年4月,学校编辑出版《外国语》、《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中国比较文学》、《国际关系》、《阿拉伯世界研究》、《中东与伊斯兰研究》(英文)、《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东方翻译》、《外语战略动态》、《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新丝路学刊》等学术期刊。期刊中有7种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收录集刊。其中,《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获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后两度被评为“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06年、2010年),也是国内唯一一份被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收录论文标题和摘要的语言类期刊。以上内容来源:光明网-走进上海外国语大学、百度百科-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成功翻译的商业广告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财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语音、措词、句型与修辞等方面分析中英广告的语言风格差异,并从了解西方国家的禁忌,文化因素的变通和处理,注重创新翻译等3个角度探讨了相关的翻译策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间的贸易愈加频繁,跨国公司的数量与日俱增。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各跨国企业竞相推销自己的产品。作为跨国企业与目标市场的直接对话桥梁———广告,则被大量广泛地使用。广告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国际化形象。成功的商业广告能帮助企业销售产品,而成功的广告翻译更有利于企业冲出国门、闻名世界。广告翻译的目的是将一国的产品推销给生长在另一种文化中的消费者,使后者接受前者[1]。既然广告的目的是推销,其本质就是商业性。广告所体现的语言风格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广告翻译并非简单地把句子翻译出来,它涉及了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一个翻译得体的广告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又要把句子中所承载的企业思想与产品概念传递给目标消费者。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在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价值取向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不尽相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消费观念也必然存在着一定差异,并直接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上。1 中英广告语言风格的差异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它作为一种功能性语言,其主要目的是刺激消费。因此“广告语言通常具有注目价值(attention value),记忆价值(memory value),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引导功能(directive function)和美学功能(aesthetic function)。”[2]广告语言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性,而是汇集文学、美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和消费行为学等学科为一体的鼓动性艺术语言(loaded artistic language)[3]。为了取得最佳的诉求效果,广告语言必须具有较强的艺术美感。为适应当代文化语境,广告语言成为产品的包装手段,塑造了具有极大附加值的产品形象。它通过制造审美幻像,不仅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消除”受众的困顿劳累,获得现实矛盾的象征性解决,而且刺激了受众的消费兴趣,引导着受众的消费时尚,连其自身也成为受众语言消费的对象。中英广告语言风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 语音差异。中英语言的发音极不相同,同样的一句话能引起不同的听觉效果,激起不同的心理反应。一句念起来朗朗上口的英文广告词在直译成中文后不一定能带给中国消费者同样的效果。而一句平平仄仄的中文广告语在翻译成英文后也常变了味道。“可口可乐”商标的翻译就是一个典范。1920年,“Cocacola”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被译为“蝌蚪啃蜡”。可想而知,起这样一个怪名字的饮料吸引不了多少消费者。直到1979年,“Cocacola”再次重返中国内地市场时,中文译名改为“可口可乐”,才从此打开了中国市场。“可口可乐”既保持了原词的音节和响亮,又使人一听便知是饮料商标。这就把原本没有什么含义的商标翻译得有声有色,令人回味无穷,译名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原名。又如“海尔”公司的英文商标“Haier”与“海尔”的中文拼音写法一样,而且“Haier”的发音还与英文单词“higher”(更高)的发音相同,意在表达“海尔”的产品将会在欧洲等海外市场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这也为海尔在海外的发展迈出成功的第一步。许多公司在刚开展海外市场时倾向于尽量使用这种保留原文发音的音意相结合翻译法。2 措词差异。“中国广告语幅较长(high context),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4]我国大多广告语的特点是注重以传统美德为基础并结合时代精神,树立正面的形象。在表现形式上,国内广告语遣词用句大都严谨、工整,且喜欢用诗句。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中式广告语言中词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词语的意义上。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为词语的巧妙运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常用义与非常用义,字面义与原义的混合使用,巧妙搭配,使广告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给人新颖奇特之感。心理学认为新奇感会吸引人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兴趣,增强记忆。汉语广告常用的措词方法有[5]:①一词多义。广告创作常常使一个词语表现出两个以上的意义,以人们对词语常用义的熟悉为前提,利用人们的心理定势,一开始只理解词语的常用义,同时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另一层意义,从而使广告语出语惊人,幽默风趣,增强了广告的感染力,便于人们记忆。例如:“阿里山瓜子,一嗑就开心。”(阿里山瓜子广告)———“开心”既表示瓜子很容易嗑开,又表示心情愉快;“40年风尘岁月,中华在我心中。”(中华牙膏广告)———把中华这个品牌与中华民族巧妙地联系起来,既宣传了产品,又使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②曲解词义。有些词语的字面形式与产品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某些中式广告利用其字面义,有意曲解词义产生新义。这种方法一方面把产品特点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由字面义曲解出新义,推陈出新,给人在心理上造成新奇之感,进而加深印象[6]。例如:“人人爱戴”(首饰广告)———“爱戴”作为一个词指敬爱并且拥护,但在该广告中被故意分割成两部分,意为喜欢佩戴。英语广告通常比较客观,广告语精短,强调语言的精准、概括以及画面造型语言的推理和联想,因而理性的成分居多,整个广告多以一段有所寓意的画面作铺垫,最后给出画龙点睛般的广告语。英国广告语的特点则注重直接宣传企业与产品。在用词方面,英语广告可以说是兼收并蓄,不拘一格,绚丽多姿。在许多情况下,广告为产生一种幽默与诙谐的效果,故意使用一些不正式的语言。许多广告使用了大量的俚语和非正式词汇,使广告显得通俗活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Keep the frog out of your ”这是一篇咽喉片广告中的最后一句话,广告策划者故意用这样一个非正式的短语取得一种幽默的效果。在某外衣的广告“Pitythe ”(可怜那些三只手吧)中,突出了服装的特色,衣袋设计的不同凡响,甚至可以防盗。其中“pickpocket”就属于口语体,相当于汉语中的“三只手”或“扒手”。如将其换成“thief”(贼),效果就不如“pickpocket”生动有趣。3 句型差异。汉语广告简短,采用精练句式,便于记忆。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减少记忆性材料的数量可以增加记忆的深度,因此简明的广告内容会比复杂的记忆效果好[6]。汉语广告常用的句型有:①广泛采用短句,复句多为一重复句。例如:“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广告);“东方,东方的风格,东方的情调。”(上海东方家具厂广告)②多用省略句。例如:“任劳任怨,只要还剩一口气。”(轮胎广告);“少一份噪声,多一份宁静。”(双鹿冰箱广告)③多用整句,整句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例如:“来自深山,穿过密林,带着凉爽,飘来幽香,送来愉快。”(盛夏矿泉水广告);“是献给妻子的一份体贴,是回报母亲的一颗孝心,是赠送朋友的一种礼物,是带给家庭的一片温馨。”(洗衣粉广告)英语广告在表现形式上多趋向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英语广告的句型也多种多样,最常用的句型有以下几类:①祈使句。祈使句在广告中的出现频率也较大。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鼓动、劝说人们去购买特定的商品。祈使句的恰当使用可以很好地达到广告的引导功能。例如:“Askany one who owns ”———询问一下有这种车的人吧。(汽车广告) ;“Lay down your ”———放下您的胳膊吧。(桌子广告)②一般疑问句。英语广告中平均30句话便有一个疑问句,疑问句的使用缩短了广告与读者的距离,因为疑问句通常需要对方作出反应,似乎甲乙双方在交流。有的疑问句不是真正发出疑问,不需要回答。这种疑问句增加了渲染力度,加强语势,启发读者思考,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些也正是广告的初衷所在。例如:“Canyou tell cheese from real cheese?”———您能把普通奶酪与真正的奶酪分开吗?“Why smoke if you don’t enjoy it?”———如果您不喜欢,又为什么要抽呢?“The Seiko Ladies QuartzPretty, isn’t she?”———精工牌女士石英表,潇洒漂亮,不是吗?③比较级。由于英语广告中有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做修饰语,比较级在广告中广为运用。例如:“These dayssucceeding in business means getting more competitive and makingtougher decisions”;“In short, the stronger your character, thebrighter your ”④直接引语。英语广告中直接引语出现得很多,因为直接引语能使广告显得形式活泼、新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增强说服力。例如:“It’s like we’re allin the same The office just happens to spread across 7000miles of ”———Tom Hughes MIS Director, C这是IBM公司一则广告的开头语,通过该公司经理的原话,使广告显得生动具体。4 修辞差异。汉语广告习惯使用大量的修饰语,偏好华丽的词汇,并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语句加深受众印象,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①连续反复。广告语中的连续反复多是商品品牌名称的重复,这是由广告的目的和人们的记忆特点所决定。广告的目的就是刺激消费者去消费广告中的那种商品,而广告刻意突出反复商品的品牌名称,可以增强人们对这种商品的印象,达到宣传目的。[7]例如:“丰华丰华,笔中精华。”(丰华笔广告);“盾牌,盾牌,可靠的盾牌。”(盾牌头盔广告)②间隔反复。最常见的是同一个语言单位的重复。既有反复,又有变化,在重复中增添新的信息,消除人的厌烦情绪和抗拒心理,发挥记忆功能[7]。例如:“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美菱冰箱广告);“留下山留下水,留下青春留下美。”(照相机广告);“在特别的日子,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您。”(轻骑摩托车公司广告)③引用。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成语、俗语和诗文名句,而这些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熟知的。广告语中使用这些熟语使人们直接跨越记忆过程中的识记阶段,唤起头脑中已存在的对于成语、俗语的记忆,并把此记忆的印迹作为表象在脑海中重新呈现出来,这样对加深人们的记忆,增强广告语的感染力起着很大的作用[9]。例如:出自魏曹操《短歌行》的诗文名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广告);成语———“一毛不拔”(牙刷广告);俗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广告)英语广告则忌滥用修饰语,由于其语言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本身的特性,同一个词组或句式,过度重复会适得其反。如果将汉语广告中过多的修饰词直译成英语,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导致情感传递的障碍,不能达到原有广告的功效。所以翻译时不能机械地直接对应,而应从英语的文化习惯和可接受性出发,或改译,或省略,以保持译文地道自然、平实无华的风格。例如:“Selected materials, fine workmanship, mod-ern designs, reasonable price, various Orders wel-”———用料上乘,做工精细,款式新颖,价格合理,规格齐全,欢迎选购[1]。上述译文既保留了原义,又简洁流畅有节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为了使广告语言具有强烈的说服力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能刺激受众的消费欲望,打动受众去购买和使用产品,许多英语广告并不单纯是靠大量使用修饰语,而是靠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为数不多但精练独到的语言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常用的修辞手法有[10]:①排比(parallelism)。“The Milk Chocolate melts in yourmouth, not in your ”(牛奶巧克力:只溶在口,不溶在手。)②重复(repetition)。“Extra T Not Extra C”暗示该产品有额外的口味,却无额外的热量,不会使人发胖。通过重复“extra”,使该食品更具诱惑力,从而使消费者不再犹豫。③仿拟(parody)。“A Mars a day keeps you work, restand ”(火星巧克力,生活原动力。)巧妙仿拟“An apple aday keeps the doctor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奇妙的联想,激起他们购买的欲望。④明喻(simile)。“Light as a breeze, soft as ”用明喻的形式描述了衣服质地的轻柔以及穿上之后舒适飘逸的感觉,让人跃跃欲试!⑤暗喻(metaphor)。“Soft, enchanting, smiling color, that’s the gift of Focus to ”把使用发油后发质柔软、颜色可人的效果说成是发油赠送的礼物,使该产品更具魅力和人情味。⑥拟人(per-sonification)。“Unlike me, my Rolex never needs a ”用拟人的手法把Rolex表人格化,从其不需休息这一点暗指该表走时准确,劲力十足,其质量值得消费者信赖。⑦夸张(hyperbole)。“We have hidden a garden full of vegetables whereyou’d never expect in a ”(在您意想不到的一个地方,我们珍藏了满园的蔬菜,那是在一个小小的馅饼里。)⑧反衬(contrast)。“Othello is a game that takes only a minute to learnbut a lifetime to ”(奥赛罗电子游戏:一分钟入门,一辈子玩味。)原文通过“a minute”和“a lifetime”的反衬,突出该电子游戏容易上手又经得起琢磨的特性。2 中英广告互译策略  通过对中英广告语言风格差异的分析,我们发现广告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翻译,也是一种文化翻译。成功的广告翻译需要译者认真研究相关的翻译策略。1 了解西方国家的禁忌。任何国家、民族都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忌讳,如英国人不喜欢大象,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忌用猪、狗作广告,西方人多喜爱白色,厌恶红色等等。各种禁忌无奇不有,这在民俗学中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风俗和传统习惯,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尊重。例如:“白翎”不能直译成“white feather”,因为英语习语“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表示临阵脱逃、软弱无能;“白象”不能直译成“white elephant”,该词在英语中意味着“clumsy”或“awkward”。在语义上,由于中西方在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礼仪等方面的不同,导致许多词语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缺乏对这些词语所传递的文化含义的理解而进行误用或滥用,会造成交际和翻译中的失误。在广告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避开容易产生歧义和不愉快的联想意义的词语,以免引起负面的情感反映。例如:“黑人”牙膏,曾被译为“Darkie”,而“Darkie”在英文中是对黑人的蔑称,正好涉及种族歧视这一敏感问题。“藕粉”不能直译成“lotus root starch”,“starch”(淀粉)会让外国人担心产品会导致肥胖,改译为“lotus root powder”更容易让人接受。因此,译者应对译入语国家的历史、政治有一定了解,避免使用有特殊含义、容易引起负面联想的词语。2 文化因素的变通和处理。由于原有的语言在新的环境中失效,翻译并不是一味追求与原文意义最高程度的吻合。在中英广告翻译中,译者面对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译文只要符合受众国消费者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就是合适的翻译。原文的文字可以舍去不用,但应尽量产生对应的形象效果,达到同样的销售目的。实际上,广告翻译的灵活性很强,留给译者发挥的空间很大。译者只要熟知译入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充分挖掘产品的特征并尽可能地去寻找最贴近当地文化的表达法即可。例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常在商标或广告语中使用“红色”,而西方人大多不喜欢红色,因为“red”是危险、暴力和流血的标志。因此,“红星”牌电风扇就可被巧妙地译为“Bright StarElectric Fan”或“Shining Star Electric Fan”,效果自然比从原文直译的“Red Star Electric Fan”要好。又如,中国人熟悉的“蚊子杀!杀!杀!”广告语中的“杀”字,若直译成英文“kill”很不文雅,而译文“Mosquito bye bye bye!”显得更地道、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再如,“芳芳”牌口红若直译成“Fangfang”让英语读者联想到毒蛇的牙齿并兴致全无,用“Aroma”或“Fragrance”进行变通则可以避免尴尬。3 注重创新翻译。广告本身就极具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翻译也绝非只是一一对应的文字转换,而是在保持原文含义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改造。“实达”电脑与“瑞星”杀毒软件分别被巧妙地通过音意相结合译为“Star”与“Rising”,既保留了原文的发音,译名又新颖生动,表示该产品将成为同行业中的一颗新星。如果采用原音直译,或谐音取义,都无法传神地体现出商品的特色和与众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应该果断地放弃原来的广告词,另辟蹊径,融合受众国的文化,大胆创新,赋予商品美好的联想意义,才能让商品迅速进驻另一个市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又如,“昂立一号”在英译时就抛开原来的发音,经过再创造变为“Only one”这个商标,一进入国际市场,就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其品牌知名度大大提升。创新,是使新产品快速深入人心的必胜法宝。商品是国际化的,而广告是本土化的。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原文为达到新奇独特目的而采用的修辞手法可能在翻译过程中无法保留,译者只能进行合理的变通甚至运用其他修辞手法加以转译,尤其是双关语,大多只能通过其他手法来别具一格地翻译。例如,某家海滨旅馆为吸引前来度假的年轻情侣的“Twogether”广告,取“together”的谐音,译为“双宿双栖”可重点突出“two”,套用韩剧片名译为“浪漫满屋”则更具时代气息,别有风味。又如,某服装店的“We have coats for every wear, every-”运用“every wear”与“everywhere”的谐音进行重复强调加深读者印象,汉译成四字结构“天下衣仓”、“衣行天下”或“随心所欲,随时随地”显得朗朗上口,通俗易记。其他修辞手法则比较容易在译文中得以再现,例如,某啤酒广告语“too good to forget”看似平淡而又极为夸张地给人以“永难忘怀”的印象,可以再用夸张的手法译为“一口钟情”、“一醉千年”或“欲罢不能”,也可套用雪津啤酒的广告词“真情的味道”。某女装品牌“XS”的汉语拼音读法接近“西施”,其广告语“穿上XS,西施就是你!”也可运用隐喻译为“You are a beauty in XS!”。学生街某餐馆的押韵广告语“有酒有菜,红颜自己带”也可运用再现押韵的手法译成“come for dinner, with your lover”。3 结束语  作为企业首选的营销策略,广告在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背景下,经常面临着文化冲突的问题。中英广告的互译中有许多不理想的实例,有的甚至导致了销售挫折。追溯广告翻译误差的根源,主要是由于译者没有足够的语言文化驾驭能力,一味拘泥于原文表面意义。文化之间的差异反映到承载文化的语言上,若未经过适当的处理,就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中国的经济不断腾飞,已有不少企业在国际中享有盛名。这些中国品牌能够拥有国际知名度,得到海外消费者的认可,和企业在当地进行的一系列本土化营销策略有关,其中广告翻译必定起着关键的因素。广告是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的统一体,广告翻译是语言翻译和文化翻译的结合体。准确的广告翻译除了遵循语言的翻译原则和规律外,还必须注重研究与两种语言相关的文化。只有跨越了语言文化障碍得体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文化因素,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与技巧,才能译出符合消费者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的广告语,才能使企业品牌从多个方面拉近与外国消费者的距离,潜移默化地加深当地人对品牌的认可,从而取得成功。参考文献:[1] 徐莉林从中英文广告的差异看广告翻译[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4):[2] 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3] 谭卫国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08-[4] 王紫娟广告语言与大众心理[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5] 林乐滕广告语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6] 朱清阳广告金句[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3:[8] 刘雪春反复在广告语中的创新[J]汉语学习,1998(4):[9] 倪宝元修辞手法与广告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吴希平英语广告修辞种种[J]中国翻译,1997(5):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英文版官网订阅

“西索”是上外英文缩写SISU的音译。上外是“外国语”大学,“语魅”意为“语之魅”,“西索语魅”本是松江大学城一个学生自办网络论坛里上外版块的名称;上外学生自己创办的曾一度非常有人气的单独关于上外的网络论坛中文域名为“魅力上外”。位于上海市区的上外虹口老校区很小,教学区、生活区加起来不过二百多亩,且教学区和生活区被一条狭长的东体育会路隔开来,中间还隔着一条河,从教学区到生活区要穿过河上车来人往的桥,于是教学区就显得愈加小了。大学的学术刊物:截至2017年4月,学校编辑出版《外国语》、《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中国比较文学》、《国际关系》、《阿拉伯世界研究》、《中东与伊斯兰研究》(英文)、《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东方翻译》、《外语战略动态》、《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新丝路学刊》等学术期刊。期刊中有7种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收录集刊。其中,《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获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后两度被评为“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06年、2010年),也是国内唯一一份被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收录论文标题和摘要的语言类期刊。以上内容来源:光明网-走进上海外国语大学、百度百科-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学报》《当代语言学》《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英文版官网订阅服务

学术刊物 截至2014年4月,学校编辑出版《外国语》、《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中国比较文学》、《国际关系》、《阿拉伯世界研究》、《中东与伊斯兰研究》(英文)、《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东方翻译》、《外语测试与教学》、《外语战略动态》等11种学术期刊或集刊。其中,《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先后两度被评为“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06年、2010年),也是国内唯一一份被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收录论文标题和摘要的语言类期刊。而《国际观察》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的排名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012年位列政治学类第4位 。 馆藏资源 据2014年4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约90万册,中外文报刊2000余种。英、俄、德、法、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的原版图书资料较为丰富,另外还收藏有葡、意、希腊、印尼、荷兰、瑞典、乌克兰、希伯来等语种的图书。其中虹口逸夫图书馆的英语语言文学资料中心(简称英文资料中心)由教育部重点资助建设,在英语语言文学方面藏书丰富 。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3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2个):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国际关系校级重点学科(7个):日语语言文学、政治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专业型硕士(3个):工商管理硕士(MBA)、翻译硕士(MTI)、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金融硕士(MF)、法律硕士(JM) 2012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教社)编辑出版各类著作教材1268种,其中重印书890种,重印率高达1%。《中国高被引指数分析》公布的2010年语言文字领域高被引频次最多十本图书中,就有五种出自学校的出版社。此外,学校师生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各类高端国际会议、体育赛事、艺术展演等重大涉外活动中,弘扬志愿精神,发挥学科特长,提供专业的多语言服务 。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英文版官网

书店看去

外语界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外语学刊 现代外语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外语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 外国语文 山东外语教学

“西索”是上外英文缩写SISU的音译。上外是“外国语”大学,“语魅”意为“语之魅”,“西索语魅”本是松江大学城一个学生自办网络论坛里上外版块的名称;上外学生自己创办的曾一度非常有人气的单独关于上外的网络论坛中文域名为“魅力上外”。位于上海市区的上外虹口老校区很小,教学区、生活区加起来不过二百多亩,且教学区和生活区被一条狭长的东体育会路隔开来,中间还隔着一条河,从教学区到生活区要穿过河上车来人往的桥,于是教学区就显得愈加小了。大学的学术刊物:截至2017年4月,学校编辑出版《外国语》、《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中国比较文学》、《国际关系》、《阿拉伯世界研究》、《中东与伊斯兰研究》(英文)、《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东方翻译》、《外语战略动态》、《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新丝路学刊》等学术期刊。期刊中有7种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收录集刊。其中,《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获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后两度被评为“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06年、2010年),也是国内唯一一份被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收录论文标题和摘要的语言类期刊。以上内容来源:光明网-走进上海外国语大学、百度百科-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英文版官网网址

袁洪庚教授主要研究东西方比较文学、英语文学及翻译学;他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外国文学、文艺报、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译林、China Today、等文学界、外语界的权威、核心刊物(CSSCI)上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其中有多篇收入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集刊和有关文集;业余从事文学翻译;译有《北回归线》、《白色旅馆》等英语文学作品8部,另在世界文学、外国文艺、外国文学动态、世界史研究动态等刊物上发表译文数十余篇,共约140万字;其中有两部译著获省社科成果奖;其传略收入《中国100所高等学校中青年社科教授概览》、英国剑桥International Who’s Who of Intellectuals,1993/94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phy,1995等国际名人录。袁洪庚教授主要从事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侧重于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的中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如当代玄学侦探小说。他首次译名“玄学侦探小说”,是中国大陆首次系统研究玄学侦探小说的学者,他的有关著述均已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获得了外语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刊名: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周期: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ISSN:1007-2861CN:31-1718/N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上海科技大学学报》与《上海工业大学学报》合并本刊设有“Reviews”,“Articles”,“Letters”,“Abstracts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s”等栏目,报道范围涉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多种领域,主要有“应用数学和力学”,“信息技术”,“机电工程与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领域。 Letters Keview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上海市高校优秀期刊上海市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 更改刊名声明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从2012年第一期起正式更改刊名为《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先进制造进展》)。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31-2069/TB,ISSN 2095-3127。更改刊名后的期刊为季刊,特此声明!《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编辑部2012年2月10日

  • 索引序列
  •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英文版官网订阅电话
  •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英文版官网订阅
  •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英文版官网订阅服务
  •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英文版官网
  •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英文版官网网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