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下载

发布时间: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下载

-------【纪念程小青先生】----By冬苗在苏州文化界三老中,我最晚认识程小青先生。1957年夏天,我和高中同学龚之荣由周瘦鹃介绍,第一次登门拜望程先生。他家住在城东望星挢(原寿星桥),要走过第一人民医院(原博习医院)的太平间后门,旁边是阴森森的殡仪馆,经常有黑漆漆的棺材横在外面,丧家的男女老少披麻戴孝,哭喊震天。有些女同学跟了来,半途又逃了回去。程小青的家门前更恐怖,要穿过长长的窄弄,两旁都是巍巍高墙,破败不堪,常有飞瓦砸落下来。我想,程老是中国写侦探小说的元老,可能就在周围环境中获取灵感吧!狭巷深处是程小青独家居住的红漆木门,特厚。手都敲痛敲麻了,方有人应声。开门的正是程小青先生,那时已经很老了(64岁);一双眼睛却极明亮,熠熠闪光,似乎能照到我们心间。龚之荣上前一鞠躬,送上礼物,一本油印的《新垦地作品选》,恭恭敬敬说明来意:“我们苏高中的‘文艺爱好者协会’,要请程老师作个报告,谈谈创作侦探小说的体会。”“不敢当,不敢当,叫老师不敢当,作报告更不敢当。“程老竟像鸡啄米似的,向我们两个中学生鞠躬,并叫人泡茶、送果盘,弄得我们局促不安,很不好意思。程老还说,本当从命,实在没啥好说。侦探小说是旧社会的产物,写的人混口饭吃;看的人戒戒厌气。不入流品,难登大雅之堂,算不上文学作品。你们中学生应该多读毛主席的书,鲁迅先生的书,老区作家的书,如赵树理、丁玲、周立波、马烽、西戎,还有苏联作家高尔基、法捷耶夫、肖洛霍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好书勿勿少,千万不要看我程小青那些胡编乱造的劳什子。误人子弟,罪孽深重啊!我愈听愈迷惑,愈听愈糊涂,总觉得不太对头。以前,听范烟桥先生说,程小青对自己的《霍桑探案》极其得意,要儿子译成英文,和侦探小说鼻祖柯南·道尔别别苗头;怎么会突然谦虚起来,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我还听人说,他儿子叫程育德,是“新苏师范”的化学老师,留学过美国,英文刮刮叫。所以,这个消息不会错。我少不更事,口无遮拦,未作考虑,便把自己心里的想法,直通通地倒了出来。哎哟哟,弄错哉!全都弄错哉!程小青摇着双手,急急分辩。那时我想写东西,写什么呢?言情小说写不过冯玉奇、蓝白黑,武侠小说、宫闱小说、黑幕小说又不会写,靠着以前翻译过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依葫芦画瓢,学写了几篇,投出去没人要。巧哉,儿子阿德正在美国留学,便先由他译成英文,在当地商业报纸上登一登,再由我翻译过来。那年代崇洋媚外,月亮也是美国的圆,迎合洋奴思想,我这中学没毕业的钟表店伙计,也当上了所谓的“作家”。说也惭愧,我肚里的墨水,还没有两位多咧!程老一边说,一边翻阅我们送去的《新垦地作品选》。夸奖不已,这样的新诗,这样的小说、散文,唷,还有剧本喏!我程小青就写不出。啧啧,后生可畏,甘拜下风!无奈龚之荣是霍桑的崇拜者,纠缠不清,非要程老去趟苏高中,给大家见个面也好。程小青眼晴一亮,又生一计。“哎哟哟,我牙疼!我给医生约好,今天要去拔牙,满口牙都要拔光,一个也不留,全部装假牙,对对,一个也不留。七缠八搅,怎么把这件顶顶要紧的事体忘了呢!”他拍着脑袋,埋怨自己的记性坏透了。又拉住龚之荣,拍着他的手掌,诚恳地说,装好了牙齿,我一定到你们学校去。没有了牙齿,可成了无耻(齿)之徒,哪能出门见人呢!当然,时间要晚一些,可能要半年以后啦!没办法,龚之荣较量不过他,只得败下阵来。临行时,要了一本书,是程老亲笔签字的《青春之火》。程老也要送我礼物,我推辞不要。他随手抄了一阕《一翦梅》给我:桥畔幽居(鱼孚)水西,曲岸风微,小巷人稀。向阳庭院有花蹊,春日芳菲,秋日纷披。高阁窗前绿树低,晓接晨曦,暮送斜晖。闲来读书更吟诗,家也怡怡,国也熙熙。看我不甚理解,程老用嘴巴努努书房里的匾额,上书两个烟篆大字:茧芦。哦,原来程老在作茧自缚,把自己裹得紧紧的,抵御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他以侦探小说家特有的锐利目光,己洞察到这场铺天盖地的“反右”斗争,在这年仲夏会席卷全国,带来一场空前的浩劫。龚之荣高中毕业后,即遭逮捕,以“反革命罪”判处了18年徒刑。唉,人生能有几个18年,何况青春年少时。1982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苏州开明戏院演出昆剧《鉴湖女侠》(由我编剧),他到后台来找我,己相距25年,彼此完全不认识了。他一辈子在常熟乡下当农民,在陆文夫的帮助下,才办起个小小编织袋厂;不久,又倒闭了。还是种田、养猪、烧砖瓦,跟一个年纪比他大得多的寡妇结婚,不再写一个字。当年在苏高中,他可是一位才气横溢的文学青年啊!几年后,我搬到了张家弄14号,即是第一人民医院太平间的斜对面,和程小青先生的“茧芦”仅几步之遥,只有一桥(望星桥)相隔,经常给他送我们苏昆剧团彩排的戏票。有了更多接触,方知程老原来是个极其风趣的“老顽童”。他的奇闻怪事,真是层出不穷。苏州文化界三老,有个共同特点,喜欢戴墨镜。阴雨天也戴,室内也戴。茶色水晶玻璃,玳瑁镜框,很时髦,很气派,俗称“养目镜”。当作家,一双眼睛最要紧。戴这眼镜不为近视、远视、散光,只为保养视力。有天,程小青到景海女子师范上课。课堂上,他的“养目镜”不见了,怎么找也找不到。那些调皮的女生,掩住嘴巴,都在咯咯地笑。她们说,程老师,您不是会写侦探小说吗?您就当自己是大侦探霍桑,判断一下,会是何人所盗?藏在何处?程小青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笑笑说,这眼镜,我当它是宝贝,对别人却毫无用处。不会有江湖大盗来抢,亦不会有梁上君子来偷;仅仅是在座的各位恶作剧而已!至于藏在何处呢,程小青分析出十余种可能,每一种都讲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他愈讲愈远,愈讲姑娘们笑得愈厉害。有人实在忍不住了,叫道,程老师,您回头看看吧!程小青回头一看,他那宝贝”养目镜“晃丁晃荡,就吊在黑板上,离他后脑勺只有几尺远。他尴尬极了,自我解嘲说,莫怪苏州人有句老古话,“千钿难买回头看”,我一回头就得到千钿买勿到的宝贝啦!还有一次,还是在这个班上,他的呢制礼帽不见了。他知道又是哪个调皮的姑娘藏了起来。果然,他最宠爱的一个女弟子,向他挤挤眼睛,暗暗往讲台里指指。他心中有数了,装模作样地分析一通,最后直奔讲台,在抽屉里取出呢帽,戴到头上。程大侦探“杰出”的表演,赢得了大家最最热烈的掌声。程小青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正想向他妻子吹嘘一番。妻子黄含章抢先问道,福林(程小青本名青心,乳名福林),你啥时候把礼帽换了?买帽子亦要拣拣好,为啥买顶旧帽子?程小青取下一看,大呼上当!原来他的呢帽藏青色的,现在变成墨绿色了。那些放肆的丫头欺负他戴了“养目镜”,分不清颜色,故意作弄他,来个张冠李戴。程小青写了侦探小说,在苏州城里极有名气。大到帮助苏伦纱厂大老板严欣祺找到百万金元(国民党发行的金元券)的股票,小到帮助隔壁宁波阿奶找到丢失半年多的雨伞。但他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为一个可怜的渔家女子,洗刷了冤情。这一素材,不知他有没有写进《霍桑探案》中去?我把听来的故事简单地讲一讲吧!不知道什么年代。有一天,望星桥上驰来几辆摩托,然后是两辆黄色吉普,啪啪啪,跳下来的人,都是全副武装的彪形大汉,大声嚷嚷要见程小青。当然,程小青家门前的弄堂窄,车子开不进去;只得由程小青迎了出来。一个副官模样的军人,彬彬有礼地把程小青让到吉普车上,说是要请他去帮助侦破一件奇案。一阵呼啸,绝尘而去。原来军界有名地位显赫的高官,在苏州网师园包养一个情妇。那时,网师园可以住人的;当然,住的不是一般人。高官来苏度假,想吃鲫鱼,情妇亲手宰杀。不想,丢失了一枚10克拉的特大钻戒,网师园里里外外都翻遍了,就是不见影踪。便怀疑是送鱼进园的一名渔家女子所偷,士兵把她悬吊在梁上,拷打得遍体鳞伤,亦毫无结果。程小青进了网师园,四处踏勘,尤其在宰杀鲫鱼的阴沟旁,看得更加仔细。那里早已挖地三尺,每个砖块、每粒砂泥都筛洗过了,弄得清清爽爽,哪有钻戒的下落!此时,“哦昂”一声,树丛里钻出一只“白乌龟”。大家不要弄错,那不是真的“乌龟”,而是“鹅”。苏州人发噱,偏要叫鹅是“白乌龟”(要用吴语来念)。程小青双目澄亮,把手一拍,高兴地说,呵哈,小贼骨头找到了!杀了“白乌龟”,果然在它胀鼓鼓的嗉子里,翻寻出了那枚奇亮的钻戒。或许是它吞食鲫鱼内脏时误入其口;或许它喜欢亮晶晶的物件,这就不得而知了。梁上的渔家女子放了下来,给程小青叩了几个响头,以谢救命之恩。程小青经常在生活中,汲取灵感。有天,他去东吴大学给洋人上中文课。来得太早了,教室的门窗都紧闭着。他使劲用身子撞击,砰地一声,把门打开;只听见教室里“劈劈啪啪”一阵乱响,所有的窗子都自动开启了,而座位上空无一人。他浑身一激灵,感到似乎有狰狞的恶魔藏在屋内。那,自然是气流的作用。程小青受此启示,成了他最得意的一部侦探小说的开端。二程小青作品小考 ----By:ellry◎程小青的第一篇侦探小说是哪篇?在严芙孙《民国旧派小说名家小史》中谈到程小青时说:“其处女之作,为《鬼妒》篇,情文并茂,跃然纸上,刊商务《小说月报》。”郑逸梅也说:“(程小青)厥后始肆力于侦探,处女作鬼妒,邮投小说月报社,主编者恽铁樵氏深奖之。” 从严芙孙的话来看,并不能肯定《鬼妒》是侦探小说。而郑逸梅的说法近乎于把《鬼妒》称为侦探小说了。然而,《鬼妒》一篇有好几位作者称在《小说月报》上查不到(吉林文史版前言裴效维称查不到,卢润祥也称查不到)。而《鬼妒》确有这篇,载《小说海》1卷4号(1915年4月1日)。乃英国Alice Claude著,程小青翻译(据《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书目》)。魏守忠年表没提是翻译小说。另外程小青有篇《鬼仇》刊于《小说月报》10卷8号(1919年8月25日),但年代似乎不符合。于是,卢润祥以《灯光人影》为程小青侦探小说处女作。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第一篇以霍桑命名的侦探小说。但是是否这是程小青创作的第一篇侦探小说呢?《灯光人影》发表于1941年秋,而1914年7月(程)小青还发表了几篇文章,如《情仇》、《左手》等,但署名是小青,不知是不是程小青本人,也不知道是原作还是译作。而1914年以前确切的程小青作品还没有见到,吴承惠在《程小青和〈霍桑探案〉》中推测此(《灯光人影》)前程小青就开始发表文章,这仅是一种推测,目前还无法证实。◎《灯光人影》是哪篇?《灯光人影》应该是第一篇霍桑侦探小说,但是后来的几部选集好像并没有收录它。卢润祥推测说:《灯光人影》可能就是《酒后》。那么到底是不是呢?《酒后》载于《小说世界》1卷4期(1923年1月26日)。当然并不能说明它不是由《灯光人影》改编的,因为《倭刀记》也被改编(文言变成白话文)成《血匕首》。但是在《江南燕》中称:“当同学时,余(指包朗)以柳医事身被嫌疑,亦幸的霍桑之仗义臂助,始获剖白。事后余草《灯光人影》篇述其事。”(据吉林文史版)也就是说,《灯光人影》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元素:一、同学时,也就是包朗年轻的时候,二、“柳医”事件,三、包朗是嫌疑对象。那么《酒后》符合几点呢?根据吉林文史版的《酒后》,“我的年龄虽已距四十不远”,也就是三十多岁,与“同学时”不符,“柳医”和包朗被怀疑两点也没有。虽然我们不清楚《灯光人影》到底讲了什么,但是就现有资料来看,《酒后》除了与“灯光人影”四字搭边以外,其他就没有什么关连了。有两种解释可以说明这种情况:一、《酒后》确实是根据《灯光人影》改编的,不过程小青进行了彻底的修改(近乎面目全非?),二、《酒后》不是《灯光人影》,需要进一步对《灯光人影》进行调查。我在这儿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程小青到底写了多少篇作品,就目前来看,还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国际广播版介绍中提到156篇,不知数据来源)。而程小青的书目,除了魏守忠编的《程小青生平与著译年表》以外,还没有更为完备的。而《年表》有些过于模糊,也有一些错误。我通过查找一些书目(主要参考书列于文末),整理了这篇程小青作品列表。但是这篇列表还有很多的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不可能去查找到原始的民国书刊,只能在一些相关的已经整理好的书目中搜寻程小青的作品,因此这些资料可能是一些二手甚至三手的东西了,不能保证完全的真实可靠。而民国时期的通俗文学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流传下来的并不多,而几份书目也并不是全国所有图书馆的馆藏书目,只是一部分图书馆的馆藏,由于部分书已经佚失,有的也仅是根据书目卡片摘录的。《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虽然称为总书目但是相当不全面,而且不包括杂志、报刊文章,遗漏大量作品也可想而知。《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收杂志、报刊文章(不全),但是跨度年代比较短,程小青创作高峰时期(三四十年代)都没有包括。《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较少收录通俗文学杂志,相信也会遗漏大量作品。另外,报刊目录整理的比较少,也是相当遗憾的。

中国现代小说:深沉而雄厚的人性画廊第一章 鲁迅的小说:“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第一节 《呐喊》与《彷徨》: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双刃剑第二节 《故事新编》:神话历史的现实演绎第二章 “为人生”的社会写实小说第一节 叶绍钧的“教育小说”第二节 冰心等人的“问题小说”第三节 王鲁彦等人的“乡土小说”第三章 “为艺术”的浪漫抒情小说第一节 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第二节 郭沫若、张资平等人的情爱小说第四章 茅盾:客观理性的社会剖析第一节 《子夜》: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多面视角第二节 《林家铺子》与《春蚕》:村镇生活的深入解析第五章 巴金:以生命燃烧青春之火第一节 《激流三部曲》:对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解读第二节 《憩园》与《寒夜》:“家”的延伸与拓展第六章 老舍:市民社会与北京文化的全景观照第一节 《骆驼祥子》:城市庶民的精神悲剧第二节 《四世同堂》:透视民族文化心理的史诗第七章 沈从文:美好人性的赞歌与挽曲第一节 《边城》:美丽而忧愁的田园牧歌第二节 《长河》:热情而无奈的人生图景第八章 “左翼”作家群的小说第一节 恋爱与革命:蒋光慈、柔石、叶紫等人的小说第二节 暴露与讽喻:张天翼、沙汀、艾芜等人的小说第三节 怒吼与悄吟:萧军、萧红等人的小说第九章 “京派”与“海派”等小说第一节 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废名等人的京派小说第二节 先锋与通俗的轮替:穆时英等人的“新感觉”派小说第三节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李劫人的“大河小说”第十章 赵树理方向与解放区小说第一节 《小二黑结婚》:为农民而写的风范第二节 《荷花淀》:平凡中追求美的极致与永恒第三节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土改的风暴与沉思第十一章 国统区与沦陷区的小说第一节 钱钟书幽默智慧的“围城”第二节 张爱玲大雅大俗的“传奇”第三节 路翎、无名氏等人的新探索第十二章 张恨水与现代通俗小说第一节 与新文学比翼齐飞的通俗小说第二节 张恨水:在“通俗”与“现代”之间 中国现代散文:自由而绚丽的情感世界第十三章 鲁迅散文的“深”与“广”一第一节 散文诗《野草》:内心积郁的艺术外化第二节 叙事散文《朝花夕拾》:通脱舒展的世相画第三节 杂文:特定时代的百科全书第十四章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第一节 “最完整的人格”第二节 “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十五章 周作人散文的“味”与“趣”第一节 “小品文之王”:平和冲淡,意蕴幽深第二节 学者式散文流派的开创与影响第十六章 多种风情的散文小品第一节 童心与悲悯:冰心、丰子恺等人的散文第二节 优雅与闲适: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散文第三节 精致与素朴:何其芳、李广田等人的散文 中国现代新诗:细腻而博大的心灵回响第十七章 现代新诗的开创与确立第一节 《尝试集》及白话新诗的最初探索第二节 《女神》与一代诗风的确立第十八章 现代新诗的初步繁荣第一节 湖畔诗社:对纯情至爱的执著追求第二节 冯至:“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第三节 李金发及初期象征派:朦胧的诗情与奇异的色彩第十九章 新月诗派:追求美的诗形第一节 “新月”:对新诗发展的反思与观照第二节 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第三节 徐志摩:“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第二十章 现代诗派:探索纯的诗艺第一节 “现代”诗派:寂寞与失落的产儿第二节 戴望舒:穿越“雨巷”的诗人第三节 现代情绪的抒写与现代诗艺的寻求第二十一章 艾青:眼中常含泪水的诗人第一节 忧郁而深情的时代歌者第二节 现代新诗的又一座高峰第二十二章 新诗大众化的浪潮第一节 殷夫与中国诗歌会:在暴风雨中呐喊第二节 臧克家与田间:泥土诗人与时代的鼓手第三节 李季与阮章 竞:新民歌体的代表第二十三章 “七月”与“九叶”的诗歌第一节 “七月”诗派的兴起与影响第二节 “九叶”诗派的理论与实践第三节 穆旦:诗神的坚守 中国现代戏剧:丰富而激昂的灵魂呐喊第二十四章 现代话剧的早期探索第一节 中国早期话剧团体的多方贡献第二节 早期话剧作家的积极耕耘第二十五章 曹禺:现代话剧的真正完形第一节 《雷雨》与《日出》:经典的确立第二节 《原野》和《北京人》:探索与回归第二十六章 现代话剧的多种风格第一节 丁西林:笑破虚假人生第二节 洪深:反抗痛苦人生第三节 田汉:表现戏剧人生第四节 夏衍:贴近现实人生第二十七章 现代话剧的多样体式第一节 《屈原》与现代历史剧第二节 《升官图》与现代讽刺喜剧第三节 《白毛女》与民族新歌剧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

现代文学卷导论/2第一节 现代文学的历史角色和发展历程/3第二节 现代文学的多彩风貌与多重风格/5第三节 现代文学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品格/10小说篇第一章 鲁迅的小说/14第一节 国民特性的灵魂写照/15第二节 《阿Q正传》/19第三节 《铸剑》/25第二章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小说/30第一节 社会写实与自我抒情/31第二节 叶圣陶及其《潘先生在难中》/34第三节 郁达夫及其《沉沦》/40第三章 茅盾的小说/49第一节 客观理性的社会剖析/50第二节 《子夜》/57第四章 巴金的小说/64第一节 生命之火的青春燃烧/65第二节 《家》/69第五章 老舍的小说/77第一节 市民社会的反省与批判/78第二节 《骆驼祥子》/82第六章 沈从文的小说/88第一节 美好人性的赞美与哀挽/89第二节 《边城》/92第七章 左翼、京派与海派的小说/98第一节 多元流派的对峙与融合/99第二节 柔石及其《为奴隶的母亲》/104第三节 萧红及其《生死场》/108第四节 废名及其《竹林的故事》/113第五节 施蛰存及其《梅雨之夕》/118第八章 解放区的小说/124第一节 新天地的农民颂歌/125第二节 赵树理及其《小二黑结婚》/129第三节 孙犁及其《荷花淀》/132第四节 丁玲及其《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36第九章 国统区与沦陷区的小说/140第一节 战争时代的人性沉思/141第二节 路翎及其《财主底儿女们》/ 144第三节 张爱玲及其《金锁记》/149第四节 钱锺书及其《围城》/153散文篇第十章 鲁迅的散文/160第一节 忧愤深沉的斗士/161第二节 《野草》与《朝花夕拾》/164第三节 《灯下漫笔》与《二丑艺术》/168第十一章 周作人的散文/174第一节 平和冲淡的隐者/175第二节 《乌篷船》与《故乡的野菜》/179第十二章 朱自清的散文/184第一节 温柔敦厚的名士/185第二节 《荷塘月色》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0第十三章 多种风格的散文小品/197第一节 琳琅满目的性灵世界/198第二节 冰心与何其芳的散文/201第三节 梁实秋与林语堂的散文/208第四节 丰子恺与李广田的散文/216诗歌篇第十四章 郭沫若及初期新诗创作/226第一节 郭沫若及其《凤凰涅檠》/227第二节 其他初期新诗人/233第十五章 新月诗派的诗歌创作/243第一节 优美诗形的追求/244第二节 闻一多及其《死水》/246第三节 徐志摩及其《再别康桥》/251第十六章 现代诗派的诗歌创作/257第一节 纯正诗艺的探索/258第二节 戴望舒及其《雨巷》/261第三节 卞之琳及其《无题》/266第十七章 艾青的诗歌创作/274第一节 眼含泪水的诗人/275第二节 从《大堰河》到《火把》/279第十八章 面向大众的诗潮/284第一节 大众化的诗歌道路/285第二节 臧克家及其《老马》/290第三节 田间及其《给战斗者》/294第十九章 七月与九叶的诗歌创作/301第一节 胡风及其《为祖国而歌》/302第二节 穆旦及其《神魔之争》/303话剧篇第二十章 现代话剧的早期探索/316第一节 早期话剧的耕耘/317第二节 田汉及其《名优之死》/320第二十一章 曹禺的话剧创作/326第一节 曹禺及现代话剧的成熟/327第二节 《雷雨》与《日出》/330第二十二章 现代话剧的多方探索/337第一节 多种戏剧风格的登台/338第二节 夏衍及其《上海屋檐下》/341第三节 郭沫若及其《屈原》/345第四节 民族新歌剧《白毛女》/349

-------【纪念程小青先生】----By冬苗在苏州文化界三老中,我最晚认识程小青先生。1957年夏天,我和高中同学龚之荣由周瘦鹃介绍,第一次登门拜望程先生。他家住在城东望星挢(原寿星桥),要走过第一人民医院(原博习医院)的太平间后门,旁边是阴森森的殡仪馆,经常有黑漆漆的棺材横在外面,丧家的男女老少披麻戴孝,哭喊震天。有些女同学跟了来,半途又逃了回去。程小青的家门前更恐怖,要穿过长长的窄弄,两旁都是巍巍高墙,破败不堪,常有飞瓦砸落下来。我想,程老是中国写侦探小说的元老,可能就在周围环境中获取灵感吧!狭巷深处是程小青独家居住的红漆木门,特厚。手都敲痛敲麻了,方有人应声。开门的正是程小青先生,那时已经很老了(64岁);一双眼睛却极明亮,熠熠闪光,似乎能照到我们心间。龚之荣上前一鞠躬,送上礼物,一本油印的《新垦地作品选》,恭恭敬敬说明来意:“我们苏高中的‘文艺爱好者协会’,要请程老师作个报告,谈谈创作侦探小说的体会。”“不敢当,不敢当,叫老师不敢当,作报告更不敢当。“程老竟像鸡啄米似的,向我们两个中学生鞠躬,并叫人泡茶、送果盘,弄得我们局促不安,很不好意思。程老还说,本当从命,实在没啥好说。侦探小说是旧社会的产物,写的人混口饭吃;看的人戒戒厌气。不入流品,难登大雅之堂,算不上文学作品。你们中学生应该多读毛主席的书,鲁迅先生的书,老区作家的书,如赵树理、丁玲、周立波、马烽、西戎,还有苏联作家高尔基、法捷耶夫、肖洛霍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好书勿勿少,千万不要看我程小青那些胡编乱造的劳什子。误人子弟,罪孽深重啊!我愈听愈迷惑,愈听愈糊涂,总觉得不太对头。以前,听范烟桥先生说,程小青对自己的《霍桑探案》极其得意,要儿子译成英文,和侦探小说鼻祖柯南·道尔别别苗头;怎么会突然谦虚起来,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我还听人说,他儿子叫程育德,是“新苏师范”的化学老师,留学过美国,英文刮刮叫。所以,这个消息不会错。我少不更事,口无遮拦,未作考虑,便把自己心里的想法,直通通地倒了出来。哎哟哟,弄错哉!全都弄错哉!程小青摇着双手,急急分辩。那时我想写东西,写什么呢?言情小说写不过冯玉奇、蓝白黑,武侠小说、宫闱小说、黑幕小说又不会写,靠着以前翻译过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依葫芦画瓢,学写了几篇,投出去没人要。巧哉,儿子阿德正在美国留学,便先由他译成英文,在当地商业报纸上登一登,再由我翻译过来。那年代崇洋媚外,月亮也是美国的圆,迎合洋奴思想,我这中学没毕业的钟表店伙计,也当上了所谓的“作家”。说也惭愧,我肚里的墨水,还没有两位多咧!程老一边说,一边翻阅我们送去的《新垦地作品选》。夸奖不已,这样的新诗,这样的小说、散文,唷,还有剧本喏!我程小青就写不出。啧啧,后生可畏,甘拜下风!无奈龚之荣是霍桑的崇拜者,纠缠不清,非要程老去趟苏高中,给大家见个面也好。程小青眼晴一亮,又生一计。“哎哟哟,我牙疼!我给医生约好,今天要去拔牙,满口牙都要拔光,一个也不留,全部装假牙,对对,一个也不留。七缠八搅,怎么把这件顶顶要紧的事体忘了呢!”他拍着脑袋,埋怨自己的记性坏透了。又拉住龚之荣,拍着他的手掌,诚恳地说,装好了牙齿,我一定到你们学校去。没有了牙齿,可成了无耻(齿)之徒,哪能出门见人呢!当然,时间要晚一些,可能要半年以后啦!没办法,龚之荣较量不过他,只得败下阵来。临行时,要了一本书,是程老亲笔签字的《青春之火》。程老也要送我礼物,我推辞不要。他随手抄了一阕《一翦梅》给我:桥畔幽居(鱼孚)水西,曲岸风微,小巷人稀。向阳庭院有花蹊,春日芳菲,秋日纷披。高阁窗前绿树低,晓接晨曦,暮送斜晖。闲来读书更吟诗,家也怡怡,国也熙熙。看我不甚理解,程老用嘴巴努努书房里的匾额,上书两个烟篆大字:茧芦。哦,原来程老在作茧自缚,把自己裹得紧紧的,抵御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他以侦探小说家特有的锐利目光,己洞察到这场铺天盖地的“反右”斗争,在这年仲夏会席卷全国,带来一场空前的浩劫。龚之荣高中毕业后,即遭逮捕,以“反革命罪”判处了18年徒刑。唉,人生能有几个18年,何况青春年少时。1982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苏州开明戏院演出昆剧《鉴湖女侠》(由我编剧),他到后台来找我,己相距25年,彼此完全不认识了。他一辈子在常熟乡下当农民,在陆文夫的帮助下,才办起个小小编织袋厂;不久,又倒闭了。还是种田、养猪、烧砖瓦,跟一个年纪比他大得多的寡妇结婚,不再写一个字。当年在苏高中,他可是一位才气横溢的文学青年啊!几年后,我搬到了张家弄14号,即是第一人民医院太平间的斜对面,和程小青先生的“茧芦”仅几步之遥,只有一桥(望星桥)相隔,经常给他送我们苏昆剧团彩排的戏票。有了更多接触,方知程老原来是个极其风趣的“老顽童”。他的奇闻怪事,真是层出不穷。苏州文化界三老,有个共同特点,喜欢戴墨镜。阴雨天也戴,室内也戴。茶色水晶玻璃,玳瑁镜框,很时髦,很气派,俗称“养目镜”。当作家,一双眼睛最要紧。戴这眼镜不为近视、远视、散光,只为保养视力。有天,程小青到景海女子师范上课。课堂上,他的“养目镜”不见了,怎么找也找不到。那些调皮的女生,掩住嘴巴,都在咯咯地笑。她们说,程老师,您不是会写侦探小说吗?您就当自己是大侦探霍桑,判断一下,会是何人所盗?藏在何处?程小青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笑笑说,这眼镜,我当它是宝贝,对别人却毫无用处。不会有江湖大盗来抢,亦不会有梁上君子来偷;仅仅是在座的各位恶作剧而已!至于藏在何处呢,程小青分析出十余种可能,每一种都讲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他愈讲愈远,愈讲姑娘们笑得愈厉害。有人实在忍不住了,叫道,程老师,您回头看看吧!程小青回头一看,他那宝贝”养目镜“晃丁晃荡,就吊在黑板上,离他后脑勺只有几尺远。他尴尬极了,自我解嘲说,莫怪苏州人有句老古话,“千钿难买回头看”,我一回头就得到千钿买勿到的宝贝啦!还有一次,还是在这个班上,他的呢制礼帽不见了。他知道又是哪个调皮的姑娘藏了起来。果然,他最宠爱的一个女弟子,向他挤挤眼睛,暗暗往讲台里指指。他心中有数了,装模作样地分析一通,最后直奔讲台,在抽屉里取出呢帽,戴到头上。程大侦探“杰出”的表演,赢得了大家最最热烈的掌声。程小青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正想向他妻子吹嘘一番。妻子黄含章抢先问道,福林(程小青本名青心,乳名福林),你啥时候把礼帽换了?买帽子亦要拣拣好,为啥买顶旧帽子?程小青取下一看,大呼上当!原来他的呢帽藏青色的,现在变成墨绿色了。那些放肆的丫头欺负他戴了“养目镜”,分不清颜色,故意作弄他,来个张冠李戴。程小青写了侦探小说,在苏州城里极有名气。大到帮助苏伦纱厂大老板严欣祺找到百万金元(国民党发行的金元券)的股票,小到帮助隔壁宁波阿奶找到丢失半年多的雨伞。但他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为一个可怜的渔家女子,洗刷了冤情。这一素材,不知他有没有写进《霍桑探案》中去?我把听来的故事简单地讲一讲吧!不知道什么年代。有一天,望星桥上驰来几辆摩托,然后是两辆黄色吉普,啪啪啪,跳下来的人,都是全副武装的彪形大汉,大声嚷嚷要见程小青。当然,程小青家门前的弄堂窄,车子开不进去;只得由程小青迎了出来。一个副官模样的军人,彬彬有礼地把程小青让到吉普车上,说是要请他去帮助侦破一件奇案。一阵呼啸,绝尘而去。原来军界有名地位显赫的高官,在苏州网师园包养一个情妇。那时,网师园可以住人的;当然,住的不是一般人。高官来苏度假,想吃鲫鱼,情妇亲手宰杀。不想,丢失了一枚10克拉的特大钻戒,网师园里里外外都翻遍了,就是不见影踪。便怀疑是送鱼进园的一名渔家女子所偷,士兵把她悬吊在梁上,拷打得遍体鳞伤,亦毫无结果。程小青进了网师园,四处踏勘,尤其在宰杀鲫鱼的阴沟旁,看得更加仔细。那里早已挖地三尺,每个砖块、每粒砂泥都筛洗过了,弄得清清爽爽,哪有钻戒的下落!此时,“哦昂”一声,树丛里钻出一只“白乌龟”。大家不要弄错,那不是真的“乌龟”,而是“鹅”。苏州人发噱,偏要叫鹅是“白乌龟”(要用吴语来念)。程小青双目澄亮,把手一拍,高兴地说,呵哈,小贼骨头找到了!杀了“白乌龟”,果然在它胀鼓鼓的嗉子里,翻寻出了那枚奇亮的钻戒。或许是它吞食鲫鱼内脏时误入其口;或许它喜欢亮晶晶的物件,这就不得而知了。梁上的渔家女子放了下来,给程小青叩了几个响头,以谢救命之恩。程小青经常在生活中,汲取灵感。有天,他去东吴大学给洋人上中文课。来得太早了,教室的门窗都紧闭着。他使劲用身子撞击,砰地一声,把门打开;只听见教室里“劈劈啪啪”一阵乱响,所有的窗子都自动开启了,而座位上空无一人。他浑身一激灵,感到似乎有狰狞的恶魔藏在屋内。那,自然是气流的作用。程小青受此启示,成了他最得意的一部侦探小说的开端。二程小青作品小考 ----By:ellry◎程小青的第一篇侦探小说是哪篇?在严芙孙《民国旧派小说名家小史》中谈到程小青时说:“其处女之作,为《鬼妒》篇,情文并茂,跃然纸上,刊商务《小说月报》。”郑逸梅也说:“(程小青)厥后始肆力于侦探,处女作鬼妒,邮投小说月报社,主编者恽铁樵氏深奖之。” 从严芙孙的话来看,并不能肯定《鬼妒》是侦探小说。而郑逸梅的说法近乎于把《鬼妒》称为侦探小说了。然而,《鬼妒》一篇有好几位作者称在《小说月报》上查不到(吉林文史版前言裴效维称查不到,卢润祥也称查不到)。而《鬼妒》确有这篇,载《小说海》1卷4号(1915年4月1日)。乃英国Alice Claude著,程小青翻译(据《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书目》)。魏守忠年表没提是翻译小说。另外程小青有篇《鬼仇》刊于《小说月报》10卷8号(1919年8月25日),但年代似乎不符合。于是,卢润祥以《灯光人影》为程小青侦探小说处女作。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第一篇以霍桑命名的侦探小说。但是是否这是程小青创作的第一篇侦探小说呢?《灯光人影》发表于1941年秋,而1914年7月(程)小青还发表了几篇文章,如《情仇》、《左手》等,但署名是小青,不知是不是程小青本人,也不知道是原作还是译作。而1914年以前确切的程小青作品还没有见到,吴承惠在《程小青和〈霍桑探案〉》中推测此(《灯光人影》)前程小青就开始发表文章,这仅是一种推测,目前还无法证实。◎《灯光人影》是哪篇?《灯光人影》应该是第一篇霍桑侦探小说,但是后来的几部选集好像并没有收录它。卢润祥推测说:《灯光人影》可能就是《酒后》。那么到底是不是呢?《酒后》载于《小说世界》1卷4期(1923年1月26日)。当然并不能说明它不是由《灯光人影》改编的,因为《倭刀记》也被改编(文言变成白话文)成《血匕首》。但是在《江南燕》中称:“当同学时,余(指包朗)以柳医事身被嫌疑,亦幸的霍桑之仗义臂助,始获剖白。事后余草《灯光人影》篇述其事。”(据吉林文史版)也就是说,《灯光人影》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元素:一、同学时,也就是包朗年轻的时候,二、“柳医”事件,三、包朗是嫌疑对象。那么《酒后》符合几点呢?根据吉林文史版的《酒后》,“我的年龄虽已距四十不远”,也就是三十多岁,与“同学时”不符,“柳医”和包朗被怀疑两点也没有。虽然我们不清楚《灯光人影》到底讲了什么,但是就现有资料来看,《酒后》除了与“灯光人影”四字搭边以外,其他就没有什么关连了。有两种解释可以说明这种情况:一、《酒后》确实是根据《灯光人影》改编的,不过程小青进行了彻底的修改(近乎面目全非?),二、《酒后》不是《灯光人影》,需要进一步对《灯光人影》进行调查。我在这儿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程小青到底写了多少篇作品,就目前来看,还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国际广播版介绍中提到156篇,不知数据来源)。而程小青的书目,除了魏守忠编的《程小青生平与著译年表》以外,还没有更为完备的。而《年表》有些过于模糊,也有一些错误。我通过查找一些书目(主要参考书列于文末),整理了这篇程小青作品列表。但是这篇列表还有很多的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不可能去查找到原始的民国书刊,只能在一些相关的已经整理好的书目中搜寻程小青的作品,因此这些资料可能是一些二手甚至三手的东西了,不能保证完全的真实可靠。而民国时期的通俗文学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流传下来的并不多,而几份书目也并不是全国所有图书馆的馆藏书目,只是一部分图书馆的馆藏,由于部分书已经佚失,有的也仅是根据书目卡片摘录的。《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虽然称为总书目但是相当不全面,而且不包括杂志、报刊文章,遗漏大量作品也可想而知。《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收杂志、报刊文章(不全),但是跨度年代比较短,程小青创作高峰时期(三四十年代)都没有包括。《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较少收录通俗文学杂志,相信也会遗漏大量作品。另外,报刊目录整理的比较少,也是相当遗憾的。

《人民文学》,《译林》,《小说月报》

文学类核心期刊如下1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 文艺争鸣 吉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 3 中国比较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4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5 当代作家评论 辽宁省作家协会 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京现代文学馆 7 新文学史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 8 红楼梦学刊 中国艺术研究院 9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 10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11 明清小说研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2 鲁迅研究月刊 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 13 文学自由谈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pdf

22

现代文学卷导论/2第一节 现代文学的历史角色和发展历程/3第二节 现代文学的多彩风貌与多重风格/5第三节 现代文学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品格/10小说篇第一章 鲁迅的小说/14第一节 国民特性的灵魂写照/15第二节 《阿Q正传》/19第三节 《铸剑》/25第二章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小说/30第一节 社会写实与自我抒情/31第二节 叶圣陶及其《潘先生在难中》/34第三节 郁达夫及其《沉沦》/40第三章 茅盾的小说/49第一节 客观理性的社会剖析/50第二节 《子夜》/57第四章 巴金的小说/64第一节 生命之火的青春燃烧/65第二节 《家》/69第五章 老舍的小说/77第一节 市民社会的反省与批判/78第二节 《骆驼祥子》/82第六章 沈从文的小说/88第一节 美好人性的赞美与哀挽/89第二节 《边城》/92第七章 左翼、京派与海派的小说/98第一节 多元流派的对峙与融合/99第二节 柔石及其《为奴隶的母亲》/104第三节 萧红及其《生死场》/108第四节 废名及其《竹林的故事》/113第五节 施蛰存及其《梅雨之夕》/118第八章 解放区的小说/124第一节 新天地的农民颂歌/125第二节 赵树理及其《小二黑结婚》/129第三节 孙犁及其《荷花淀》/132第四节 丁玲及其《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36第九章 国统区与沦陷区的小说/140第一节 战争时代的人性沉思/141第二节 路翎及其《财主底儿女们》/ 144第三节 张爱玲及其《金锁记》/149第四节 钱锺书及其《围城》/153散文篇第十章 鲁迅的散文/160第一节 忧愤深沉的斗士/161第二节 《野草》与《朝花夕拾》/164第三节 《灯下漫笔》与《二丑艺术》/168第十一章 周作人的散文/174第一节 平和冲淡的隐者/175第二节 《乌篷船》与《故乡的野菜》/179第十二章 朱自清的散文/184第一节 温柔敦厚的名士/185第二节 《荷塘月色》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0第十三章 多种风格的散文小品/197第一节 琳琅满目的性灵世界/198第二节 冰心与何其芳的散文/201第三节 梁实秋与林语堂的散文/208第四节 丰子恺与李广田的散文/216诗歌篇第十四章 郭沫若及初期新诗创作/226第一节 郭沫若及其《凤凰涅檠》/227第二节 其他初期新诗人/233第十五章 新月诗派的诗歌创作/243第一节 优美诗形的追求/244第二节 闻一多及其《死水》/246第三节 徐志摩及其《再别康桥》/251第十六章 现代诗派的诗歌创作/257第一节 纯正诗艺的探索/258第二节 戴望舒及其《雨巷》/261第三节 卞之琳及其《无题》/266第十七章 艾青的诗歌创作/274第一节 眼含泪水的诗人/275第二节 从《大堰河》到《火把》/279第十八章 面向大众的诗潮/284第一节 大众化的诗歌道路/285第二节 臧克家及其《老马》/290第三节 田间及其《给战斗者》/294第十九章 七月与九叶的诗歌创作/301第一节 胡风及其《为祖国而歌》/302第二节 穆旦及其《神魔之争》/303话剧篇第二十章 现代话剧的早期探索/316第一节 早期话剧的耕耘/317第二节 田汉及其《名优之死》/320第二十一章 曹禺的话剧创作/326第一节 曹禺及现代话剧的成熟/327第二节 《雷雨》与《日出》/330第二十二章 现代话剧的多方探索/337第一节 多种戏剧风格的登台/338第二节 夏衍及其《上海屋檐下》/341第三节 郭沫若及其《屈原》/345第四节 民族新歌剧《白毛女》/349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版

语言学德语简史

就是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目录中的 文学理论类和文学作品类的 期刊:I0,I20,I210 文学理论类核心期刊表 1 文学评论 2 文学遗产 3 当代作家评论 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5 文艺研究 6 文艺理论研究 7 中国比较文学 8 鲁迅研究月刊 9 南方文坛 10 文艺理论与批评 11 红楼梦学刊 12 小说评论 13 明清小说研究 14 当代文坛 15 民族文学研究 16 中国文学研究 17 新文学史料 18 文艺评论 19 文艺争鸣 I21/I29(除I210) 中国文学作品类核心期刊表 1 收获 2 当代 3 上海文学 4 人民文学 5 钟山 6 小说月报 原创版 7 十月 8 北京文学 原创 9 天涯 10 花城 11 中国作家 12 长城 13 小说界 14 芙蓉 15 清明 16 诗刊 17 江南 18 长江文艺 19 芒种 20 作家 21 山花 22 短篇小说 原创作品版 这是 2011版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版的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要到 今年7月份才公布,名单 到时候会有变化的。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下载

不会~

1、呈现文学史相关脉络最明显的例子是《新小说社征文启》。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以来,学界在讨论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时,都会联系到《儒林外史》。虽则评价有高下之别,却一致认定《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小说结构与讽刺笔调上深受《儒林外史》的影响。而“谴责小说”尽管也被归入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并成为其中最突出的品类,不过,像李伯元、吴趼人这样先已活跃在上海小报界的作家,其创作与远在日本的梁启超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一直很难落实。在研究者心目中,倒是更容易将李、吴等人的小说题材与风格看作是一种自主的选择与摹仿。而我1997年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新民丛报》第十九号初版本上,发现了一则《新小说社征文启》,足以对以上疑问作出确凿的解答。这一写于《新小说》发刊前的启事,应该是出自杂志创办者梁启超之手,其中提示了“谴责小说”文体发生的线索以及此类写作与“小说界革命”的密切联系。1902年10月刊出的这则广告特别强调:本社所最欲得者为写情小说,惟必须写儿女之情而寓爱国之意者,乃为有益时局。又如《儒林外史》之例,描写现今社会情状,藉以警醒时流、矫正弊俗,亦佳构也。如此可见,大约1903年5月起开始在《世界繁华报》连载的《官场现形记》,以及同年10月起开始在《新小说》陆续刊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正是对此一征稿最及时的回应。并且,吴趼人后来写作的《恨海》与《劫余灰》,虽为写情小说,开篇却都要在“儿女之情”外,另外讲出一番光明正大的“情”之理。如《恨海》以“儿女私情”为“痴”与“魔”,更看重“与生俱来的情”,认为其“对于君国施展起来便是忠,对于父母施展起来便是孝,对于子女施展起来便是慈,对于朋友施展起来便是义”[ 1 ] ( P3) ,此亦不脱《新小说》“写儿女之情而寓爱国之意”的要求。正可以用“如响斯应”来形容《征文启》与李伯元、吴趼人创作之间的关系。此例可以说明征文类广告对于标明杂志主旨、引导作者写作,甚至酿成一种文学风气上所可能发挥的功能。2、考证作品本来面目最有名的例子当属对于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总体构思的揭示。由于近代小说与古代小说的发表途径不同,报刊连载使得作者不必等待全书完成才发表,而可以随写随刊,所谓“朝脱稿而夕印行”。由此带来的弊病,除了“明知疵累百出,亦无暇修饰”,也有如钟骏文(寅半生)所指出的:“甚有草创数回即印行,此后竟不复续成者,最为可恨。”而其特别提到的,即为“共推文豪之饮冰室主人”所撰《新罗马传奇》与《新中国未来记》[ 2 ] ( P182) ,可见梁作未完在当时已让人痛惜。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刊载于《新小说》的《新中国未来记》,“楔子”之外,还有五回。小说所要讲述的主体,即中国六十年维新史才刚刚开了个头,主人公仍在争论是应该改良还是革命。以前的研究所能依据的文本仅此而已,晚清小说研究的开山祖师阿英也未能提供更多的文献。这个情况在国内最初的改变,是黄霖与韩同文选注的《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5)的出版,其中选录了《中国惟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此文是为了1902年11月《新小说》的创刊,先行在8月份的《新民丛报》第14号登载的一则长篇广告。其中于“政治小说”栏开列了三部小说,第一部就是《新中国未来记》,并且概略介绍了情节:此书起笔于义和团事变,叙至今后五十年止,全用幻梦倒影之法。而叙述皆用史笔,一若实有其人、实有其事者然,令读者置身其间,不复觉其为寓言也。其结构,先于南方有一省独立,举国豪杰同心协助之,建设共和立宪完全之政府,与全球各国结平等之约,通商修好。数年之后,各省皆应之,群起独立,为共和政府者四、五。复以诸豪杰之尽瘁,合为一联邦大共和国。东三省亦改为一立宪君主国,未几亦加入联邦。举国国民戮力一心,从事于殖产兴业,文学之盛,国力之富,冠绝全球。寻以西藏、蒙古主权问题,与俄罗斯开战端,用外交手段联结英、美、日三国,大破俄军。复有民间志士以私人资格暗助俄罗斯虚无党,覆其专制政府。最后因英、美、荷兰诸国殖民地虐待黄人问题,几酿成人种战争。欧美各国合纵以谋我,黄种诸国连横以应之,中国为主盟,协同日本、非律宾等国,互整军备,战端将破裂。匈加利人出而调停,其事乃解。卒在中国京师开一万国平和会议,中国宰相为议长,议定黄、白两种人权利平等、互相亲睦种种条款,而此书亦以结局焉。有此自陈,足以让我们了解梁启超理想中的建国方略。这则广告的重要性还在于,其不只叙述了梁启超已着手写作的《新中国未来记》的故事梗概,而且也对梁氏系列政治小说的创作计划作了预告。《旧中国未来记》“叙述不变之中国,写其将来之惨状”;《新桃源》(一名《海外新中国》)是专从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的经历着眼,想像二百年前有一批中国先民,在海外一个大荒岛上创建了新国家,现在又把这套制度移植到内地。由此可以看出,梁启超对政治小说的写作有着巨大的热情。而假如没有见到这则《中国惟一之文学报〈新小说〉》的广告,关于《新中国未来记》以及其余三部政治小说的整体构思都将埋没,这当然是梁启超研究的重大损失。3、确认作者真实身份晚清作者发表作品,常常使用笔名或化名。其中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如传统观念的遗留,写作小说、戏曲、弹词一类俗文学作品时多不用本名;也有这一时期特殊的考虑,比如政治禁忌,被政府通缉的作者或嘲骂官府的作品,都不便直署真名;男性作者在女报出现,为使女读者感觉亲切,也会刻意改变性别,像柳亚子之取名“松陵女子潘小璜”等。并且,笔名固然有长期使用者,亦不乏临时起意,一人多名成为晚清作家发表作品的常态。这无疑给后来的研究者造成巨大困扰,且不利于深入解读作品。以我处理的一则个案为例。1903年11月梁启超游历美洲归来,在他主编的《新民丛报》(38、39号合本, 10,实为11月以后出版)与《新小说》(7 - 16号, 9,实为 1 - 5出版)上,便接连出现了对于“珠海梦余生”(间署“外江佬”)《粤讴新解心》的推介与刊载,并发表了署名“春梦生”的作者创作的戏曲《团匪魁》与《学海潮传奇》(《新小说》8号、《新民丛报》46 - 48合本与49号) ;直到1906年,在《饮冰室诗话》中,梁启超还在评述名为“忏余生”和“忏广”的作者新写的两组诗作《纪古巴乱事有感》与《湾城竹枝词》(《新民丛报》85号) 。单看这几个名字,彼此似不相干。梁启超也有意隐瞒其身份,《饮冰室诗话》或则说:“乡人有自号珠海梦余生者,热诚爱国之士也,游宦美洲。今不欲著其名。”或则说:“乡人忏余生,以使事驻美洲之古巴。”[ 3 ]就是不肯透露其真实姓名与官职。不过,因“珠海梦余生”与“忏盦”这两个别号,民国以后作者还在使用,可以据以查知其人即为曾任清政府驻古巴总领事(1903 - 1907)的廖恩焘。但“春梦生”为何许人则不得解。 由于“春梦生”除上述两部戏曲外,尚有一本单行的《维新梦》,故研究晚清戏曲的学者对其人也相当关注。梁淑安与姚柯夫编著的《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率先将《学海潮传奇》的作者著录为周祥骏后[ 4 ] ( P106 - 109) ,左鹏军在《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中亦承袭此说[ 5 ] ( P225) 。实则周祥骏平生从未出国,而《学海潮》乃以1871年发生在古巴的一场学生运动为题材,《维新梦》的作者在《序》中更明言其创作时“适客海外”[ 6 ] ,因此,其人与周氏的履历全不相干。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北大图书馆借到了几册初版本的《新小说》,发现第7号中有一张《新出班本〈黄萧养回头〉上套、京调〈维新梦〉成套合刻》的广告:欲开大多数人之智,改良班本其急务矣。举国中不读书、不看报之人十居其八、九,而未有不看戏者。欧西、日本多注重于是,故士大夫皆不惜纡尊降贵,亲演其事。而我国则鄙此道为下流,至不屑与平民伍。此强弱智愚之所由分也。迩来倡改良班本之议者颇不乏人,其有见乎此矣。以上强调戏曲改良重要性的议论固然精彩,但对我来说更有意义的是,此则广告提供了追考《维新梦》作者的线索:又《维新梦》一套,乃演戊戌变法前后时事,句句皆道实;而其结构之佳,腔调之熟,又不在《黄萧养回头》之下。作者为春梦生,即卅八、九号《新民丛报》《饮冰室诗话》所称之“珠海梦余生”其人也。据此,“春梦生”即为“珠海梦余生”,乃廖恩焘为撰写戏曲作品专门使用的笔名。而《学海潮》之取材于古巴历史,因之也有了着落。本人为此写作了《晚清外交官廖恩焘的戏曲创作》(刊《学术研究》2007年3期)一文,以《维新梦》等剧作为例,说明驻外使节与清廷的离心离德可能已超出我们过去的想像,并希望由此见出晚清“文学改良”的倡导者与响应者如何互动的周边情况(可参见笔者《近代外交官廖思焘诗歌考论》,刊《中国文化》2006年23期) 。4、搜集作者散佚篇什辑录佚文的正途当然是翻检与作者有关系的报刊,但广告栏也不应轻易放过。因为对于作者而言,广告文字最容易散失,因其往往被忽略。 我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时,对此深有体会。如取自1904年《新民丛报》第44、45号合本的《辨妄广告》与《辨诬再白》,以及第49号之《辨妄再白》,均以香港《中国日报》、《世界公益报》等革命派报刊为批驳对象,实为梁启超1906年与《民报》论战的前奏,值得重视。其驳斥两报将刊载于日本《东邦协会会报》第110号的李宝森上副岛种臣书,移花接木,改作梁启超上伊藤博文书等事,称:且今日何时耶,国亡之不暇! 民间若诚有志者,各尽其力所能及者而自勉焉。方针不同,我败焉,犹望人之成;苟其可成,成之何必在我! 真忧国者不当如是耶? 堂堂正正以政见相辨难,犹可言也;若造谣诬谤,含沙射人,斯亦不可以已耶? 鄙人不能不为该两报惜之。[ 7 ] ( P157)此言可见梁启超当时的争辩立场。至于民国以后,梁氏登载于报刊的私人启事更多,此处不赘。另外可以一篇秋瑾佚诗的发现为例。长春师范大学的郭长海教授是国内较早关注与使用晚清报刊文献的学者。他在1985年发表的《秋瑾研究资料的新发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1985年4期》中,公布了一首秋瑾诗作:女中今又见卢和,救世心真一片婆。广为后生开觉路,常闻脱手起沉疴。杏林春好颜都驻,兰室尘无梦屡过。灵药刀圭应赠我,炉杯擎出活人多。下署“俚句戏博廖太夫人哂政,秋闺瑾就正稿”,所用正是秋瑾留学前的闺名。这首七律之前,尚有一段文字称:“昨承湘中王部郎夫人雅赠诗什(王君住绳匠胡同,敝处未详其名字) ,谬荷推誉,谨此致谢。”而我按照郭文的提示,翻查1903年10月15日的《大公报》,看到这篇包含秋瑾佚诗、总题为《京师卫生女学医院敬谢赠诗》的文字,竟然是一则广告。这让我对郭教授读报之细大为钦佩。而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重印的《秋瑾集》中,这首诗也优先于其他研究者发现的众多佚作,被正式编辑入集。显然,出版方对其出自秋瑾毫不怀疑,因为刊载此作的当年的报纸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5、确定杂志刊行时间晚清的杂志与报纸不同,时常会发生延期出版问题。原因也多样,有时是经费短缺,有时是主事者出门或身故,也有政治干扰等情况。刊物在脱期后,一般会采用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或写明实际的出版日期,或按照约定的周期标记,或干脆不署刊行时间。后二者较为常见,因其可制造杂志表面正常的假象,以取得读者的信任。而这种不正确的出版信息造成的混乱,则会影响学者研究的可信度。在晚清两位著名的小说家李伯元与刘鹗之间,曾发生过一起“抄袭”事件。根据最早发现此事的魏绍昌的说法,“《老残游记》发表至第十三回就中断了,中断的原因是《绣像小说》擅自删去了原稿第十一回”;“可是到《绣像小说》第五十五期发表《文明小史》第五十九回的时候,前半回‘论革命幕府纵清谈’中,李伯元却将刘铁云所写痛诋‘北拳南革’的一番玄理, ??连续一千五百多字,一古脑儿照原样全抄”[ 8 ] 。这让魏绍昌无法理解。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不是李伯元抄袭刘鹗,而是刘鹗抄袭了李伯元(如汪家熔)。在诸种论证中,我觉得日本学者樽本照雄解决此疑案的方法最可取,因而结论也最可靠。他做了一张《〈绣像小说〉刊行一览》表,主要根据《世界繁华报》、《大公报》、《中外日报》、《申报》与《东方杂志》5家报刊的出版广告,逐一列出了每期《绣像小说》在各个报章广告刊出的时间。由此可以清楚看出,自第13期开始不再标明出版时间的杂志,实际已不断延后刊行。樽本不但据此打破了阿英以来即将《绣像小说》的停刊与李伯元的去世相系连的说法——因李伯元病逝于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十四日,按照《绣像小说》为半月刊的推算,第72期的刊行日期恰好应该是三月十五日——证明其实际终刊时间为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而且,其所排出的刊行表亦明白显示出,登载有抄自《老残游记》第11回内容的《绣像小说》55期,乃是李伯元去世以后发行,因此可以肯定,这起抄袭事件的主角是李的朋友欧阳钜源,而不可能是已经去世的李氏本人[ 9 ] ( P42 - 63) 。此外,在《新小说》的停刊时间上同样存在疑问。该刊从第4号起,也开始脱期。不过,自第9号到第2年第5号(17号)为止,不管间隔长短,杂志基本还是按照实际出刊日期作了标示。但自第2年第6号(18号)以后,这项标识取消,而在为研究者信赖的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中,仍依据月刊的出版周期加上了时间。这样,学界一般都认定,总共24期的《新小说》停刊于1906年1月。2002年7月,郭浩帆在樽本照雄主编的《清末小说通讯》第66号上发表了《〈新小说〉创办刊行情况略述》一文,其中引用了《月月小说》第3号与第6号(1906年12月和1907年3月)刊登的广告,称该刊“特聘我佛山人、知新室主人为总撰、译述。二君前为横滨新小说社总撰、译员,久为海内所欢迎。本社敦请之时,商乞再三,始蒙二君许可,而《新小说》因此暂行停办”;到第6期更声言,吴趼人、周桂笙二人“自本社延聘后,《新小说》因此停刊,久已不出”。对于这些出自《月月小说》总理汪庆祺的文字,郭氏评论说:“由于《新小说》第二卷最后各期没有标出出版年月,人们通常推断它的停刊时间在1906年1月,而此时距离《新小说》的停刊已经达十个月之久,所以大家不大相信《月月小说》所说的话,认为其中或许有利用《新小说》的巨大影响做广告的嫌疑。”郭氏虽然肯定《月月小说》的广告“并非无稽之谈”,但又表示,要说明吴、周二人的加盟《月月小说》“与《新小说》停刊之间的具体因果关系,尚需要新的证据”。而樽本照雄随后补充发表的《〈新小说〉的出版日期和印刷地点》[ 9 ] ( P207 - 217) ,即提供了郭文所需要的新证据。樽本引用了1906年11月13日(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七日)《时报》关于第2年第12期“《新小说》亦到”的广告,证明该刊终止时间“是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左右。比定论所说的‘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晚了整整十个月”。这个时间恰好能与1906年11月1日创刊的《月月小说》相接续,可见汪庆祺并未吹牛。其实,更早一些,在1906年11月30的《月月小说》第2期上,已刊出过一则汪庆祺署名的《本社紧要广告》:本社所聘总撰述南海吴趼人先生、总译述上海周桂笙先生,皆现今小说界、翻译界中上上人物,文名藉甚,卓然巨子。曩者日本横滨《新小说》报中所刊名著,大半皆出二君之手,阅者莫不欢迎。兹横滨《新小说》业已停刊,凡爱读佳小说者,闻之当亦为之怅怅然不乐也。继起而重振之,此其责,舍本社同人其谁与归? 爰商之二君,自三号以后,当逐渐增多自撰自译之稿,以餍读者诸君之雅。考虑到《新小说》自第8号起,吴趼人即在该刊大量发表作品,诸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电术奇谈》、《痛史》、《新笑史》等各类小说全面铺开,立刻跃升为杂志第一作者,周桂笙的译作也差不多是每期必见;因此,无论是因二人出走而造成《新小说》停刊,抑或是由于《新小说》计划停刊而二人移席别就,总之,没有了吴趼人与周桂笙的《新小说》原本难以撑持。而这中间的细节原委,也是经由广告透露出来。此外,报刊广告在考察近代稿费制度的逐步建立、由稿酬标准所体现出的文类等级变化以及小说分类的出现与依据等诸多方面,都堪称大有可为。已经有不少研究者就此作过探讨,成果可观,此处不再详言。总而言之,报刊广告是一块有待有心人开发的富矿,其在文学史以外的利用价值更是多多。竹头木屑也可派上大用场,这里需要的是发现的眼光。夏晓虹:晚清报刊广告的文学史意义来源:2008年12月第4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本文为作者2008年6月13日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举办的“文学史视野中的大众传媒”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我给你的不是直接的答案,但你可以从这边论述详细的论文中总结出想要的答案,这对你学习也是一种帮助。

  • 索引序列
  •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下载
  •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
  •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pdf
  •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版
  •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