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投稿经验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投稿经验

自建校以来,中国政法大学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从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再到《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的论证、研讨,直至最终通过,国家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几乎全都存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身影。 仅从1978年复办至2000年,该校就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立法的论证和起草工作。钱端升教授任“1954年宪法”起草顾问委员会主席,并率领学校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的多位学者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江平教授担任中国民法典起草立法专家小组组长;陈光中教授担任刑事诉讼法修改专家小组组长;巫昌祯教授担任婚姻法修改专家小组组长,学校在共和国重要法律起草和修改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仅2006年一年,学校就受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人大法工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机构的委托完成了《合伙企业法》、《反洗钱法》、《反垄断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毒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多项法律草案的修改建议稿。 在法律思想与法治理念方面,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及“法的本质”的再认识,再到“法治国家”的构成理论、“人权理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判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港、澳、台地区司法制度研究 ,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法大学人总是扮演着理论策源地和推动力的角色。 国家法治建设放眼于世界法治建设的有益经验,需要建立有比较眼光和能力的科学研究平台,中国政法大学率先开展德国法、美国法、欧盟法、日本法、韩国法的学术研究,开启了中国国别法学和比较法学研究的先河,不仅培养了在一批相关领域和相关国家享有盛誉的学者,而且推出了对国家进行跨国法治借鉴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中国政法大学在价值哲学、人民币汇率研究、近代思想史、全球化问题,社会心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宗教哲学、学术批评等领域在全国同样具有重大影响。 截至2015年1月, 中国政法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 ,与最高人民法院、 国土资源部、 司法部、光明日报社等部门共建的研究中心数十个,各类在编校级科研机构10个、法学类科研机构数十个。2013年,学校主导成立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第一批获得教育部、财政部认定建设的1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国家“2011计划”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法治政府协同创新中心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知识经济与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研究院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人权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 学术论坛学校开设有博闻论坛、名家论坛 、校友论坛、大使论坛等一系列大型学术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博闻论坛是学校一项历时长久的大型系列学术活动,由中国政法大学校友会赞助、共青团中国政法大学委员会主办、校学生会承办,每一期论坛将邀请全球各领域的顶尖大师、当今时代的领军者作为嘉宾,通过与学生心对心的交谈分享人生传奇,讲述成功圣经。在这里,有巅峰思想的波澜壮阔;在这里,有妙语连珠的非凡智慧。博闻论坛于2007年开办,已成功举行数十场,邀请到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运动员、政要等各领域的顶尖大师、时代领军者作为嘉宾,为法大学子呈现了一场场思想碰撞的盛宴,不仅提升了学校学术活动的层次,也更好地增进了校园学术文化的氛围。馆藏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以法律政治类图书为主的图书馆。该馆不仅收录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法律文献与学术著作,还较为全面地收录了自晚清以来的各类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法规、判例辑纂等。校图书馆分设于学校的学院路校区和昌平校区,其中昌平主校区图书馆分为文渊阁和法渊阁两个分馆。 学术期刊《政法论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比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系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2007年9月创刊,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哲学家李德顺教授担任主编。

【法治文化】该栏目为学报特色栏目,由《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与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文化研究所合办。旨在于法治进程中探索文化,在文化养成中关注法治,寻求法治与文化研究的交集,进而推动法治与文化的同向发展,凝练法治文化真意。【学术论衡】该栏目为学报核心栏目。面向人文、社科领域开放,主要发表人文、社科领域前沿性、开创新的学术成果。该栏目下还设有专题,集中刊发相关专题文章。【学术演讲】该栏目主要刊发学者在学术演讲,在坚持学术品位的同时,更注重演讲自身的魅力。【学术书评】该栏目以对人文、社科领域最新学术成果的正面评论为主,旨在通过评论,形成读者和作者的对话,共同促进学术事业的发展。【学术资讯】该栏目旨在忠实纪录并传播学界动态,以各类学术会议的综述为主,兼以相应的消息和资讯。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自建校以来,中国政法大学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从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再到《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的论证、研讨,直至最终通过,国家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几乎全都存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身影。 仅从1978年复办至2000年,该校就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立法的论证和起草工作。钱端升教授任“1954年宪法”起草顾问委员会主席,并率领学校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的多位学者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江平教授担任中国民法典起草立法专家小组组长;陈光中教授担任刑事诉讼法修改专家小组组长;巫昌祯教授担任婚姻法修改专家小组组长,学校在共和国重要法律起草和修改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仅2006年一年,学校就受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人大法工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机构的委托完成了《合伙企业法》、《反洗钱法》、《反垄断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毒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多项法律草案的修改建议稿。 在法律思想与法治理念方面,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及“法的本质”的再认识,再到“法治国家”的构成理论、“人权理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判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港、澳、台地区司法制度研究 ,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法大学人总是扮演着理论策源地和推动力的角色。 国家法治建设放眼于世界法治建设的有益经验,需要建立有比较眼光和能力的科学研究平台,中国政法大学率先开展德国法、美国法、欧盟法、日本法、韩国法的学术研究,开启了中国国别法学和比较法学研究的先河,不仅培养了在一批相关领域和相关国家享有盛誉的学者,而且推出了对国家进行跨国法治借鉴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中国政法大学在价值哲学、人民币汇率研究、近代思想史、全球化问题,社会心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宗教哲学、学术批评等领域在全国同样具有重大影响。 截至2015年1月, 中国政法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 ,与最高人民法院、 国土资源部、 司法部、光明日报社等部门共建的研究中心数十个,各类在编校级科研机构10个、法学类科研机构数十个。2013年,学校主导成立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第一批获得教育部、财政部认定建设的1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国家“2011计划”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法治政府协同创新中心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知识经济与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研究院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人权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 学术论坛学校开设有博闻论坛、名家论坛 、校友论坛、大使论坛等一系列大型学术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博闻论坛是学校一项历时长久的大型系列学术活动,由中国政法大学校友会赞助、共青团中国政法大学委员会主办、校学生会承办,每一期论坛将邀请全球各领域的顶尖大师、当今时代的领军者作为嘉宾,通过与学生心对心的交谈分享人生传奇,讲述成功圣经。在这里,有巅峰思想的波澜壮阔;在这里,有妙语连珠的非凡智慧。博闻论坛于2007年开办,已成功举行数十场,邀请到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运动员、政要等各领域的顶尖大师、时代领军者作为嘉宾,为法大学子呈现了一场场思想碰撞的盛宴,不仅提升了学校学术活动的层次,也更好地增进了校园学术文化的氛围。馆藏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以法律政治类图书为主的图书馆。该馆不仅收录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法律文献与学术著作,还较为全面地收录了自晚清以来的各类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法规、判例辑纂等。校图书馆分设于学校的学院路校区和昌平校区,其中昌平主校区图书馆分为文渊阁和法渊阁两个分馆。 学术期刊《政法论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比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系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2007年9月创刊,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哲学家李德顺教授担任主编。

《政法论坛》是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其前身《北京政法学院院报》创刊于1979年,1983 年5月,在北京政法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中国政法大学,原《北京政法学院院报》停办的同时,创办《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85 年更名为《政法论坛》,由彭真同志题写刊名。 《政法论坛》现为双月刊,逢双月出版,16开本,每期192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0-0208,国内统一刊号:CN11-1314。国内发行单位:北京报刊发行局,国内代号:82-121。国外发行单位: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外代号:BM756。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是以法学为主,兼顾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主要发表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特别是法学各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的研究,阐述对我国法制建设、社会治安以及经济建设和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的研究探讨,政法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研究,政法教育改革问题的研究和教学经验介绍,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法制思想和法学历史人物的研究,以及调查报告、典型材料、教材资料、法学书刊评介、国内外法学动态等。刊物辟有:政法专论、立法和司法建议、学术争鸣、司法实践、案例分析、经验介绍等十多个栏目。

自己投稿基本是在浪费时间,不会有人理你的稿子,核心期刊的稿子堆成山。发核心期刊一般是通过中介做。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多吗

自建校以来,中国政法大学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从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再到《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的论证、研讨,直至最终通过,国家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几乎全都存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身影。 仅从1978年复办至2000年,该校就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立法的论证和起草工作。钱端升教授任“1954年宪法”起草顾问委员会主席,并率领学校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的多位学者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江平教授担任中国民法典起草立法专家小组组长;陈光中教授担任刑事诉讼法修改专家小组组长;巫昌祯教授担任婚姻法修改专家小组组长,学校在共和国重要法律起草和修改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仅2006年一年,学校就受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人大法工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机构的委托完成了《合伙企业法》、《反洗钱法》、《反垄断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毒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多项法律草案的修改建议稿。 在法律思想与法治理念方面,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及“法的本质”的再认识,再到“法治国家”的构成理论、“人权理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判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港、澳、台地区司法制度研究 ,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法大学人总是扮演着理论策源地和推动力的角色。 国家法治建设放眼于世界法治建设的有益经验,需要建立有比较眼光和能力的科学研究平台,中国政法大学率先开展德国法、美国法、欧盟法、日本法、韩国法的学术研究,开启了中国国别法学和比较法学研究的先河,不仅培养了在一批相关领域和相关国家享有盛誉的学者,而且推出了对国家进行跨国法治借鉴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中国政法大学在价值哲学、人民币汇率研究、近代思想史、全球化问题,社会心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宗教哲学、学术批评等领域在全国同样具有重大影响。 截至2015年1月, 中国政法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 ,与最高人民法院、 国土资源部、 司法部、光明日报社等部门共建的研究中心数十个,各类在编校级科研机构10个、法学类科研机构数十个。2013年,学校主导成立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第一批获得教育部、财政部认定建设的1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国家“2011计划”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法治政府协同创新中心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知识经济与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研究院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人权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 学术论坛学校开设有博闻论坛、名家论坛 、校友论坛、大使论坛等一系列大型学术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博闻论坛是学校一项历时长久的大型系列学术活动,由中国政法大学校友会赞助、共青团中国政法大学委员会主办、校学生会承办,每一期论坛将邀请全球各领域的顶尖大师、当今时代的领军者作为嘉宾,通过与学生心对心的交谈分享人生传奇,讲述成功圣经。在这里,有巅峰思想的波澜壮阔;在这里,有妙语连珠的非凡智慧。博闻论坛于2007年开办,已成功举行数十场,邀请到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运动员、政要等各领域的顶尖大师、时代领军者作为嘉宾,为法大学子呈现了一场场思想碰撞的盛宴,不仅提升了学校学术活动的层次,也更好地增进了校园学术文化的氛围。馆藏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以法律政治类图书为主的图书馆。该馆不仅收录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法律文献与学术著作,还较为全面地收录了自晚清以来的各类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法规、判例辑纂等。校图书馆分设于学校的学院路校区和昌平校区,其中昌平主校区图书馆分为文渊阁和法渊阁两个分馆。 学术期刊《政法论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比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系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2007年9月创刊,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哲学家李德顺教授担任主编。

光审稿都要一个月,可能还得更久法学的核心期刊相当贵,都要九千多了

看你发表的什么期刊,每个期刊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时间也就是不一样的。

通常来说,发表的时候是核心就够了,某些单位有对应的延时处理。 你要发的抓紧呀,推荐你可以去壹品优刊论文发表网,还可以和他们编辑直接面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投稿经验

1.本刊提倡创新、求实、严谨的学风和文风,欢迎不同学术观点的平等争鸣与探讨,原创性作品和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优先采用。稿件请交编辑部登记,勿交编辑个人。2.题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论文应有英文题名。3.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应以逗号“,”分隔,整个数据项用圆括号()括起,且要有相应的英文。4.文稿以12 000字为宜,请勿超过15 000字。文稿必须附有200~300字的中文和英文内容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文章主要观点的浓缩。5.关键词。关键词是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8个关键词,并附英文关键词。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6.作者简介。可按以下顺序标出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及论著情况(任选)。在简介前加“作者简介:”作标识。7.基金项目。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以“基金项目:”标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8.数字使用。数字用法及计量单位按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和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执行。4位以上数字采用3位分节法,即节与节之间空1/4格。5位以上数字尾数零多的,可以“万”、“亿”作单位。标点符号按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执行。9.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不宜超过5级。层次序号可采用一()(1)1),不宜用①,以与注释号区别。10.附表应有表序、表题,一般采用三线表;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11.引用原文必须核对准确,注明准确出处。凡涉及数学模型和公式的,务请认真验算。12.注释一律放在文末(篇尾注)。论文应附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且必须在正文中相应的地方标明对应符号及页码。 注释和参考文献著录项目及著录格式如下: 第一,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码(任选) 示例:[1]刘国钓,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示例:[2]范小方,王斌百年中国三次巨变与现代化进程[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5):1— 第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示例:[3]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伍蠡甫西方论文选:下卷[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377— 第四,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示例:[4]朱契关于《华岳全集》的一点看法[N]光明日报,1962—03—06(8)13.本刊奉行文责自负的原则,但对所有来稿保持编辑加工和删改的权利,亦可视需要部分选登或摘登来稿。作者若不同意,务请申明。文稿必须字迹清晰,表意清楚,并以WORD格式保存。14.凡作品涉及著作权纠纷(如剽窃他人作品、一稿多投等),本刊不负法律责任。1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本刊约定,稿件交编辑部三个月后未收到用稿通知者,可另行处理;请自留底稿,因本刊经费和人力有限,歉难退稿。文稿采用后,即付稿酬,并赠送样刊2册。16.凡向本刊投稿,均视为同意上述约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首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湖北省出版佳作奖”期刊、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入选期刊。主要刊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经济管理类文章。

  • 索引序列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投稿经验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多吗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投稿经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