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美国考古学杂志

美国考古学杂志

发布时间:

美国考古学杂志

这里都包括了你要的 在下面几页

这不足为奇,中国的历史远远比显露出来的多得多,现在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archaeology杂志是美国考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面向大众的杂志,不是专业杂志,没有学术论文。网址是

众所周知, 在古代世界有”七大奇迹”, 而埃及的金字塔被誉为”七大奇迹”之冠, 其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叫胡夫金字培, 它建於公元前2600 年左右, 高约5 米, 塔基每边长 232 米, 绕一周约1 公里, 塔身用230 万块巨石砌成, 平均每块重5 吨, 石块之间不用任何粘着物, 而由石与石相互叠积而成, 人们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片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时近5000 年, 经历了多少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它仍傲视长空, 巍峨壮观, 令人赞叹! 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关於金字塔的建造, 曾引起许多学者研讨的兴趣, 但他们的说法不一, 大相径庭. 通常认为是这样建造的: 首先是采石, 工匠们把加工过的平整光滑的巨石用人或牛拉的木橇运往施工现场.木橇运行需一条平坦的道路, 於是又得修路, 仅这项工程就花去了10 年时间.没有现代化的起重机, 如何把一块块巨石一直垒到百米以上的高度呢?据传, 工匠们先砌好地面一层, 然后堆起一个与第一层一样高的土坡, 再沿着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用这种方法, 一层一层砌上去, 待塔建成后, 最后将土坡移走, 让金字塔显露出来.在技术异常落后的古代, 进行这样大的工程是十分艰苦的.古希腊著名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在公元前5 世纪到达过埃及, 并对金字塔进行了实地考察, 据他写的传世之作《历史》一书所提供的史料, 人们可以获知, 建造那座胡夫金字塔总共用了30 年, 建造时驱使10 万人一批, 每批服役3 个月, 轮流替换.这座大金字塔的建成, 充分说明建造者已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物理学和数学知识, 显示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建造金字塔的巨石是用天然石块加工而成, 还是另有别的制法?最近法国化学家戴维杜维斯在他的新作中认为, 建造金字塔的巨石是用人工浇注而成的, 而不是天然的石块.为此, 这位科学家进行了试验, 他将从金字塔上取下的小石块逐个加以化验, 其结果表明, 这些石块是由人工浇注贝壳石灰矿组成.由此推测, 当时埃及工匠制造金字塔时, 很有可能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 先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 再抬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这样, 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 就能浇注成一块块巨石, 将塔层层加高.这一新说也可以用来解释, 为什么金字塔的石块之间会吻合得如此紧密.据这位法国化学家估计, 当时在工地上劳动的奴隶约有1500 人, 而不是过去设想的10 万人.他还在石块中发现一缕一英寸长的头发.这缕头发可能就是古埃及人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见证.他的这一见解引起了世界学术文化界的广泛注意. 有的科学家作了研究后得出有趣的数字: 胡夫金字塔的塔高乘上10 亿所得的数, 和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大体相等; 穿过大金字塔的子午线, 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 用两倍塔高去除塔底面积等於圆周率14159.金字塔所显示的耐人寻味的”魔力”真令人难以置信.於是, 从本世纪60 年代以来, 不断有人提出大金字塔是天外来客建造的说法.西方学者冯·丹尼肯是这种”天外来客说”的主要代表.他认为: 古埃及没有测量技术, 本土又缺少石头和木材, 造不出这样高大的建筑物; 他又指出, 建造这样的金字塔, 承担国的人口至少应有5000 万, 但在当时全世界人口也不过2000 万.丹尼肯甚至想象, 天外来客为了建造这座大金字塔, 带来了激光测距仪、电子计算机和起重机. 最近, 在埃及更有惊人的发现, 考古学家称金字塔内藏有外星人或生物.保罗·加柏博士与其他考古专家, 对埃及金字塔的内部设计技术进行研究时, 偶然发现塔内密室中藏有一具冰封的物件, 探测仪器显示该物件内有心跳频率及血压显示, 相信它已存在5000 年.专家们还认为, 冰封底下是一具仍有生命力的生物.科学家们又据该塔内发现的一卷用象形文字记载的文献获知, 约距今5000 年前, 有一辆被称为”飞天马车”的东西撞向开罗附近, 并有一名生还者.该卷文献称这”生还者”为设计师, 考古学家相信这外太空人便是金字塔的设计及建造者, 而金字塔是作为通知外太空的同类前往救援的记号.但令科学家们迷惑不解的是, 那外太空人如何制造了一个如此稳固、不会溶解的冰格, 并把自己藏身於内?一般读者也许对唤醒这个冰藏外星人更感到兴趣. 上述种种, 使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充满了神话色彩, 但与通常的科学认识毕竟离得太远, 为了拉下披在金字塔身上的神秘的面纱, 1978 年3 月, 日本早稻田大学古代埃及调查室的一支考古实验队, 用模拟古代埃及人造塔的方法, 在古塔之前建造了一座新培, 其规模为原塔的114.首先是如何采石?模拟试验所采取的方法是: 先在石面上凿出成点线的小孔, 然后打进木楔子, 不断敲击直至产生裂缝.至今在阿斯旺采石场上, 还可找到残留有木楔子痕迹而未切割下来的石料.由此可见, 这个办法最可能与当年的方法相符合.石块又如何搬到现场呢?他们以木撬载石块, 用人力牵引, 慢慢运至工地.堆砌大金字塔的关键技术是墓室.试验中采用了”沉沙法”.证实了古埃及人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起重设备的条件下, 照样能把一块块巨石砌上去, 直至墓室最上一层的三角形尖顶.实验考古证明, 古埃及人从实践中发现并采用这种方法建造金字培是可能的.这就有力地向世人揭示: 古埃及人有卓越的才能, 他们正是建造金字塔的真正主人.

美国考古学会期刊《考古》

archaeology杂志是美国考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面向大众的杂志,不是专业杂志,没有学术论文。网址是

这三种刊物不是报,而是期刊,《考古学报》目前是季刊,《考古》、《文物》是月刊。《考古》、《文物》、《考古学报》内容都是考古类的,并且都坚持资料性和学术性并重,既有大量原始考古资料的报告,又有研究性论文,而且每期的顺序都是田野考古报告或简报在前、论文在后,绝无所谓“考古发掘论著“”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之说。区别仅在于主办单位不同。《文物》是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前身是《文物参考资料》。《考古学报》、《考古》是社科院考古所主办,前身分别是《田野考古报告》和《考古通讯》,唯一不同之处就是《考古学报》通常刊载的文章较少而且篇幅长。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您的问题,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考古学“杂志是由美国考古研究所,一本杂志,为广大市民,不是一个专业的杂志,没有文件。该网站是

中国考古杂志

《考古》、《文物》、《考古学报》这些是比较专业的。应该在看一些鉴赏类的《文物鉴赏》等

比较权威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考古学报》、《考古》,以及国家文物局下属的《文物》,此所谓考古界“三大杂志”。另国家文物局办有《中国文物报》,多有文物政策、最新动态及普及知识等,还有《文物天地》、《中国文化遗产》。还有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历史文物》,故宫博物院的《故宫博物院院刊》。河南有《华夏考古》、《中原文物》,陕西有《考古与文物》、《文博》,河北的《文物春秋》,山西的《文物世界》,湖北的《江汉考古》,江西的《南方文物》,南京的《东南文化》,四川的《四川文物》,黑龙江的《北方文物》,内蒙的《内蒙古文物考古》。

《中国国家地理》和《科学世界》有时也会有精彩的考古文章,图文并茂

考古类的期刊挺多的,但是没有专门的,如果你想发表期刊论文,我可以帮你。

中国考古杂志投稿

1刊载中国考古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发掘与调查报告、书评、科技考古报告。《考古》还刊发考古简讯及学术动态等。2 刊登海内外学者的来稿。3 不接受已刊发之稿件,请勿一稿两投。4 严守资料首发原则,不接受据未发资料撰写的论文。5 发掘及调查报告原则以单位署名。6 来稿由考古杂志社以匿名方式送请专家评审,未获采用者则致函奉告,并退还原稿。

中央十套可以看看

探索发现

在大多数考古院系的科研认定中,《考古学报》是权威期刊,《考古》、《文物》是核心期刊,考古学报更难发一些,虽然三本杂志都很难发。至于哪个好这个东西不太好定义,你上知网看一下三本杂志这些年的文章被引频次状况,以及影响因子评价。

考古学报杂志

在大多数考古院系的科研认定中,《考古学报》是权威期刊,《考古》、《文物》是核心期刊,考古学报更难发一些,虽然三本杂志都很难发。至于哪个好这个东西不太好定义,你上知网看一下三本杂志这些年的文章被引频次状况,以及影响因子评价。

《考古学报》(Acta Archaeologica Sinica)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杂志社编辑出版。1936年创刊。季刊。为面向国内外的中国考古学权威性学术刊物,主要刊发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是考古学专业学术性刊物。《考古学报》前身为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1947年至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1953年改现名。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中央十套可以看看

  • 索引序列
  • 美国考古学杂志
  • 美国考古学会期刊《考古》
  • 中国考古杂志
  • 中国考古杂志投稿
  • 考古学报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