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考古学报

中国考古学报

发布时间:

中国考古学报

1刊载中国考古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发掘与调查报告、书评、科技考古报告。《考古》还刊发考古简讯及学术动态等。2 刊登海内外学者的来稿。3 不接受已刊发之稿件,请勿一稿两投。4 严守资料首发原则,不接受据未发资料撰写的论文。5 发掘及调查报告原则以单位署名。6 来稿由考古杂志社以匿名方式送请专家评审,未获采用者则致函奉告,并退还原稿。

《考古》《寻根》(这个主要针对民俗文化现象)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中国考古学报告集

历年出版的重要考古报告,内容多属最新发掘资料。重要者史前时期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河》、《西安半坡》、《庙底沟与三里桥》、《京山屈家岭》、《大汶口》、《元君庙仰韶墓地》、《宝鸡北首岭》、《青海柳湾》等;商周时期有《辉县发掘报告》、《长沙发掘报告》、《郑州二里冈》、《洛阳中州路(西工段)》、《上村岭虢国墓地》、《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殷虚妇好墓》、《曲阜鲁国故城》、《江陵雨台山楚墓》等;秦汉时期有《云梦睡虎地秦墓》、《洛阳烧沟汉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广州汉墓》、《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三门峡漕运遗迹》、《巩县铁生沟》等;唐宋时期有《唐长安大明宫》、《西安郊区隋唐墓》、《南唐二陵发掘报告》、《白沙宋墓》、《陕西铜川耀州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的发掘材料,整理出版的有《浚县辛村》、《山彪镇与琉璃阁》、《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唐长安城郊隋唐墓》等。过去发掘的安阳小屯殷墟建筑遗存、侯家庄西北冈商代陵墓,以及殷墟所出陶器和青铜器,则在台湾省陆续出版报告。新近出土和旧日传世的各种考古资料的重要集录,多属古代铭刻方面。甲骨文、青铜器和其他古文字方面有《小屯南地甲骨》、《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商周青铜器纹饰》 、《侯马盟书》、《古玺汇编》等;简牍和写本文书有《睡虎地秦墓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武威汉简》、《居延汉简甲乙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吐鲁番出土文书》等;历代碑刻有《汉石经集存》、《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千唐志斋藏志》等。又有汉唐壁画、画像石、唐三彩、铜镜、瓷器、度量衡器和石窟寺等方面的资料集录。集成性大型资料汇编的编辑出版方面,《甲骨文合集》13册、《殷周金文集成》和《中国石窟》也已陆续出书。考古学家个人的重要论著、论文集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尹达《中国新石器时代》、夏鼐《考古学论文集》及《考古学和科技史》、《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贾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 、安志敏《 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等;专著有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商周考古》、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及《汉简缀述》、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和《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二书,以及文物编辑委员会汇编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中国考古学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全面总结。

一、教材类如果想全面了解考古学这一学科,最简易的方法就是看通论性质的教材。以下排名分先后:1、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据原书第3版(Thames & Hudson,2000)译出(现在已出到第5版,是英美最流行的考古学教材)。厚达640页,“168元吉利的价格显然也不是中国的穷学生能够享受的”。书评见陈洪波2005、陈胜前20072、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著,余西云等译:《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据原书第3版(McGraw-Hill,2003)译出。共565页,也是大部头,但定价88元,相对伦福儒那本还是更加便宜和吉利。此书还有一个相对简洁的版本即AW,SharerRJ:Discoveing Our Past: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中译本是温迪·安西莫、罗伯特·夏尔著,沈梦蝶译:《发现我们的过去:简明考古学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因为译者可能没有考古学背景,译文有点怪异,不建议看。这两本书视野开阔、图文并茂、便于深入,兼容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对基本概念、方法与原理的介绍细致入微(有点百科全书的味道),研究实例也都经过精挑细选。从门外汉、初学者到研究者,都能从书中汲取营养。要通读这两本皇皇巨著即使连考古专业的学生恐怕也有些困难,但是就目前来看,国内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书(包括译著)能取代其地位,90年代及以前的教材就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另外很多人都存在一种误解,以为中国历史和文明悠久、文物丰富,所以考古学必然发达;要认清中国考古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明白考古学的“正统”在西方,国外的书非看不可。3、陈淳:《当代考古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陈淳:《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这两本书从编写的体例和思想看,与其他国内教材偏重介绍考古发现的特点迥异,具体的教育效果有待实践和时间检验。但至少对爱好者来说,只要有系统性且不枯燥就足够了。两本内容有些重复,择一即可。4、戈登·柴尔德著,安志敏、安家瑗译,陈淳审校:《考古学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考古学系列》(陈淳主编)中还包括柴尔德的《历史发生了什么》、《欧洲文明的曙光》、《人类创造了自身》,可参看。从《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开始比较好,但也仅仅是基础。最好去听课,找到笔记、试卷或老师推荐的教材,掌握他们教学体系的重点,再去看主要授课老师的重要论文或著作、各段考古的基本材料

中国考古学报史语所

中央十套可以看看

探索发现

1刊载中国考古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发掘与调查报告、书评、科技考古报告。《考古》还刊发考古简讯及学术动态等。2 刊登海内外学者的来稿。3 不接受已刊发之稿件,请勿一稿两投。4 严守资料首发原则,不接受据未发资料撰写的论文。5 发掘及调查报告原则以单位署名。6 来稿由考古杂志社以匿名方式送请专家评审,未获采用者则致函奉告,并退还原稿。

世界历史、历史研究、西亚非洲

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

中央十套可以看看

您的问题,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幽兰,《清华学报》 2 , 1925 。 The Bones of Sincheng ,《中国科学社论文专刊》 31 , 1926 。 安阳发掘报告发刊语,《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29 ,页 1-2 。 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29 ,页 37-48 。 殷商陶器初论,《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29 页 49-58 。 民国十八年秋季发掘殷虚之经过及其重要发现,《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30 ,页 219-252 。 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30 ,页 337-348 。 现代考古学与殷虚发掘,附载于《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30 ,页 405-410 。 俯身葬,《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31 ,页 447-480 。 发掘龙山城子崖的理由及成绩,《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 1 , 1931 。 “Archaeology,” In: Symposium On Chinese Culture , , by Sophia H Chen Zen, Shanghai : China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1931, 515- 安阳最近发掘报告及六次工作之总估计,《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33 ,页 559-578 。 安阳发掘报告编后语,《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44 ,页 729-733 。 殷虚铜器五种及其相关之问题,《庆 祝蔡元培 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 1933 ,页 73-104 。 城子崖报告序,《城子崖》,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 1 , 1934 ,页 11-17 。 “Summary of Recent Archaeological Work in China ,”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 , V IV, Canada , 1934, 2815- 中国考古之学过去与将来,《东方杂志》 7 , 1934 。 田野考古报告编辑大旨,《中国考古学报》第一册,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3 , 1936 ,页 1-2 。 民族学发展之前途与比较法应用之限制,《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 , 1941 。 古物,《中央日报》全国美展特约论文, 1943 。 远古石器浅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第一次专题展览会》, 1943 。 小屯地面下的先殷文化层,中央研究院《学术?刊》 2 ( 1944 ): 1-14 。 研究中国古玉问题的新资料,《六同别录》中册,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 1945 ,页 1-3 ;又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3 ( 1948 ): 179-182 。 中国考古学报前言,《中国考古学报》第二册,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3 , 1947 ,页 1-2 。 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3 , 1948 ,页 1-100 。 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3 , 1948 ,页 1-70 (稿 存上海);又刊于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 4 , 1952 。 跋彦堂自序,《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甲编》,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报集之 2 , 1948 ,页 14-16 。 豫北出土青铜句兵分类图解,《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2 ( 1950 ): 1-17 。 瑞岩民族学调查初步报告 ── 体质,《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文献专刊》 2 , 1950 。 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 1 , 1950 。 中国民族之始,《大陆杂志》 1 ( 1950 ): 2-5 。 博物馆与科学教育(中央广播电台讲演辞 1944 ),索子明着故宫文物浅说代序, 1950 。 值得青年效法的 傅孟真 先生,《自由中国》 1 , 1951 。 中国史前文化,《大陆杂志》 11 ( 1951 ): 1-5 。 从人类学看文化(联合国中国同志会第三十五次座谈会讲辞),《大陆杂志》 11 ( 1951 ): 356-363 。 傅孟真 先生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几个基本观念及几件重要工作的回顾),《傅所长纪念特刊》,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 1951 ,页 11-19 。 殷虚有刃石器图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3 下( 1952 ): 523-619 。 小屯陶器质料之化学分析,《台湾大学傅故校长斯年先生纪念论文集》, 1952 。 关于台大考古人类学系之创设,《台大文摘》 4 , 1952 。 北京人的发现与研究之经过,《大陆杂志》 7 ( 1952 ): 219-225 。 北京人的体质与生活,《大陆杂志》 10 ( 1952 ): 321-329 。 跪坐蹲居与箕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4 ( 1953 ): 283-301 。 考古人类学刊发刊词,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 , 1953 。 关于在中国如何推进科学思想的几个问题,《自由中国》 9 ;又《三民主义半月刊》 19 , 1953 。 太平洋科学会议的性质与成就,《中国一周》 191 , 1953 。 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民主评论》 4 , 1954 。 太平洋科学会议(联合国中国同志会第八十八次座谈会讲辞),《大陆杂志》 4 ( 1954 ): 3 04-306 。 从中国远古史的几个问题谈起,《中央日报地图周刊》八周年 400 期纪念, 23 。 台湾大学现行招生办法之商榷,《自由中国》 9 , 1954 。 如何办科学馆,《中国一周》 211 , 1954 。 “Notes on Some Metrical Characters of Calvaria of the Shang Dynasty Excavated from Houchiachung, Anyang,” 《 中央研究院院刊 》 1 ( 1954 ): 549-558 。 “Importance of the Anyang Discoveries in Prefacing Known Chinese History with a New Chapter,” 《 中央研究院院刊 》 2 上( 1955 ): 91-102 。 “Studies of Hsiao-t'un Pottery : Yin and Pre-Yin,” 《 中央研究院院刊 》 2 上( 1955 ): 103-117 。 “Diverse Backgrounds of the Decorative Arts of the Yin Dynasty,” 《 中央研究院院刊 》 2 上( 1955 ): 119-129 。 对于丁文江所提倡的科学研究几段回忆,《中央研究院院刊》 3( 1956 ):155-160。 论追求真理应该从认识自己身体作起,《中央日报》, 5 。 试论中国文化的原始,《中央日报学人》 1 , 2 。 殷虚陶器研究报告序,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8 , 1956 。 人之初,《中央日报学人》 12 , 18 。 论道森氏晓人案件及原始数据之鉴定与处理,《现代学术季刊》 2 , 1957 。 “Pattery and Bronze of the Yin-Shang Period,”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9/10 , 1957 。 “Hunting Records Faunistic Remains and Decorative Patterns from the Archaeologial Site of Anyang,”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9/10 , 1957 。 殷虚白陶发展之程序,《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8 下( 1957 ): 853-882 。 由?形演变所看见的小屯遗址与侯家庄墓葬之时代关系,《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9 下( 1958 ): 809-816 。 ?形八类及其文饰之演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0 上( 1959 ): 1-69 。 殷虚建筑遗存序,《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殷墟建筑遗存》,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 2 , 1959 ,页 1-4 。 “Examples of Pattern Dissolution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Specimens of Anyang ,” Artibus Asiae 1/2(1959): 138- Institute of Fine Arts New York 文化沙漠,《自由中国》 10 , 1959 。 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国际会议开会辞,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15/16 ,1960。 我与中国考古工作(口述,由李青来笔记),《新时代》创刊号, 1961 。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Collier's Encyclopedia , New York , 故院长 胡适 先生纪念论文集序,《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4 上( 1962 ): 1-3 。 “Some Anthropological Prodlems of China : Reconsidere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istorians of Asia ,” Second Bienni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我在美国的大学生活,《传记文学》 5/6 , 1962 。 Chinese People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20 , 1962 。 我的记忆中的 梅月涵 先生,《清华校友通讯》 2 , 1962 。 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3 ( 1962 ): 351-370 。 侯家庄 1001 号大墓序,《侯家庄第二本‧ 1001 号大墓》,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 3 , 1962 ,页 1-3 。 殷商时代装饰艺术研究之一(比较觚形器的花纹所引起的几个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4 下( 1963 ): 699-739 。 “Foreword in Kuang-Chih Chang's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 黑陶文化在中国上古史中所占的地位,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21/22 , 1963 。 古器物研究专刊发刊辞,《殷虚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 4 ‧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一本, 1964 ,页 3 。 古器物研究专刊序,《殷虚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 之 4 ‧ 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一本, 1964 ,页 5-10 。 殷商时代青铜技术的第四种风格,《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5( 1964 ):343-351 。 南阳 董作宾 先生与近代考古学,《传记文学》 3 , 1964 。 想象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之比较(历史博物馆专题讲辞),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丛刊》 3 , 1965 。 「北京人」的发现与研究及其所引起之问题,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 14 , 1965 。 回忆中的 蒋廷黻 先生,《传记文学》 1 , 1966 。 如何研究青铜器,《故宫季刊》 1 , 1966 。 关于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的一般问题和建议,灵辉译,《新时代》 7 , 1966 。 二十五年来之中央研究院,《星岛日报创刊号廿五周年论文集》, 1966 。 大龟四版的故事,《 董作宾 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集》,台北, 1966 。 红色土时代的周口店文化,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 16 , 1967 。 我的初学时代,《传记文学》 3 , 1967 。 自由的初意,《自由谈》 4 , 1968 。 考古琐谈(一)──古物保存法颂布后所引起的第一个问题(一),《自由谈》 5 , 1968 。 考古琐谈(二)──敦煌学的今昔,《自由谈》 6 , 1968 。 考古琐谈(三)──古生物得到了中国法律的庇护,《自由谈》 8 , 1968 。 考古琐谈(四)──牙的故事二则──中西学术界治学态度的一幅对照,《自由谈》 10 , 1968 。 华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类别、分布与编年,《大陆杂志》 4 , 1968 。 斝的形制及其原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9 上( 1968 ): 335-350 。 安阳发掘与中国古史问题,附载于《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40 下( 1968 ): 913-944 。

探索发现

考古和考古学报

《考古学报》、《考古》和《文物》合计已出刊600期以上,70年代以来又先后创办了《 文物资料丛刊》、《考古学集刊》、《中原文物》、《考古与文物》、《江汉考古》 、《史前研究》等刊物 ,并出版了《中国考古学年鉴》等。

看这个感觉不如看地方的<文史资料>,我最开始看关于考古的书就是看的我们县出的<文史资料>,要说杂志,权威的就是<考古>了

考古学权威杂志(中央级): 《考古》 《考古学报》 《文物》

探索发现

  • 索引序列
  • 中国考古学报
  • 中国考古学报告集
  • 中国考古学报史语所
  • 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
  • 考古和考古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