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考古学报》

《考古学报》

发布时间:

考古和考古学报

《考古学报》、《考古》和《文物》合计已出刊600期以上,70年代以来又先后创办了《 文物资料丛刊》、《考古学集刊》、《中原文物》、《考古与文物》、《江汉考古》 、《史前研究》等刊物 ,并出版了《中国考古学年鉴》等。

看这个感觉不如看地方的<文史资料>,我最开始看关于考古的书就是看的我们县出的<文史资料>,要说杂志,权威的就是<考古>了

考古学权威杂志(中央级): 《考古》 《考古学报》 《文物》

探索发现

考古学报考

考古专业是文科;女生也适合学这个专业,可以很好的就业,可以为我国的考古研究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它是属于文科专业;我个人认为女生不太适合学这个专业,因为对于考古学专业来说,它需要有极强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的辛苦。

考古方面的研究生可以考南京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考古学女生招得少,因为实在很辛苦。学考古需要大量识记和野外作业,;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但是如果学好了会有很好的发展。我父亲就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现在在行政部门工作,我爸的好朋友是南大考古系的,现在是古玩鉴定师,很赚钱。话说回头,只要你有明确的目标和吃苦的决心,一定能考上。加油!​忘记一个人确实不容易。要说忘记一个人需要多久,这要根据个人而定,根椐爱的深浅而定。因人而宜,因事而宜。爱之深,恨之痛。爱有多深,恨就有有多痛苦。爱越深,越不容易忘记。爱一个人付出很多情和爱,忘记一个人需要时间和一段新感情。一、新感情。只有你从事一段新感情,全心身投入,去真心爱她,才能慢慢从那段感情中解脱出来,逐渐淡忘。​二、需要时间。要想忘记一个人,需要时间慢慢去冲淡,才能随着时间推移,也就慢慢淡忘。三、忘记一个人很难。头脑中你越想忘记一个人,心里却徧偏想她的好。越想忘记,越容易记起她。忘记一个人很难,真得很难。​忘记一个真爱的人需要多久,需要一生一世。

1、理科生是可以报考考古学专业的。2、理科生可以学考古学,因为对古文物的分析需要理化知识,下面截图就是北京大学某一年在北京市的的高考招生计划,里面就有考古学的理科招生计划。

《考古学报》

在大多数考古院系的科研认定中,《考古学报》是权威期刊,《考古》、《文物》是核心期刊,考古学报更难发一些,虽然三本杂志都很难发。至于哪个好这个东西不太好定义,你上知网看一下三本杂志这些年的文章被引频次状况,以及影响因子评价。

《考古学报》、《考古》和《文物》合计已出刊600期以上,70年代以来又先后创办了《 文物资料丛刊》、《考古学集刊》、《中原文物》、《考古与文物》、《江汉考古》 、《史前研究》等刊物 ,并出版了《中国考古学年鉴》等。

考古学权威杂志(中央级): 《考古》 《考古学报》 《文物》

这三种刊物不是报,而是期刊,《考古学报》目前是季刊,《考古》、《文物》是月刊。《考古》、《文物》、《考古学报》内容都是考古类的,并且都坚持资料性和学术性并重,既有大量原始考古资料的报告,又有研究性论文,而且每期的顺序都是田野考古报告或简报在前、论文在后,绝无所谓“考古发掘论著“”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之说。区别仅在于主办单位不同。《文物》是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前身是《文物参考资料》。《考古学报》、《考古》是社科院考古所主办,前身分别是《田野考古报告》和《考古通讯》,唯一不同之处就是《考古学报》通常刊载的文章较少而且篇幅长。

考古学报

探索发现

这三种刊物不是报,而是期刊,《考古学报》目前是季刊,《考古》、《文物》是月刊。《考古》、《文物》、《考古学报》内容都是考古类的,并且都坚持资料性和学术性并重,既有大量原始考古资料的报告,又有研究性论文,而且每期的顺序都是田野考古报告或简报在前、论文在后,绝无所谓“考古发掘论著“”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之说。区别仅在于主办单位不同。《文物》是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前身是《文物参考资料》。《考古学报》、《考古》是社科院考古所主办,前身分别是《田野考古报告》和《考古通讯》,唯一不同之处就是《考古学报》通常刊载的文章较少而且篇幅长。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考古》、《文物》、《考古学报》这些是比较专业的。应该在看一些鉴赏类的《文物鉴赏》等

1刊载中国考古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发掘与调查报告、书评、科技考古报告。《考古》还刊发考古简讯及学术动态等。2 刊登海内外学者的来稿。3 不接受已刊发之稿件,请勿一稿两投。4 严守资料首发原则,不接受据未发资料撰写的论文。5 发掘及调查报告原则以单位署名。6 来稿由考古杂志社以匿名方式送请专家评审,未获采用者则致函奉告,并退还原稿。

考古学报考学校

考古学(Archaeology)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 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专业是从历史学分化出来的专业,因此可考虑历史学比较强又开设有考古学的高校。 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考古学都是不错的。

考古专业比较公认的实力梯次:第一阶:北大、吉大第二阶:山大、川大、西北大第三阶:除以上外较早开设考古专业的大学,诸如武大、厦大等第四阶:近年来随考古文物热兴起而开设专业的学校,这类最好不要考虑。北大考古学老大的地位是很难动摇的!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现在比较偏向于边疆考古,他们成立了一个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是林沄。朱泓在主持。另有科技考古的分子生物学方向,位于国内前列。山东大学是兴起中的学校。其考古专业现在由栾丰实、方辉等主持。他们将聚落考古做的红红火火,并且致力于中外合作。西北大学有个考古文博学院,至今好像尚没有博士点。但是因为它位于古都长安,因此也不能小视。况且,西北大学的科技考古在全国绝对占据一席之地。四川大学是老牌的考古名校之一,冯汉冀、童恩正等著名专家曾先后主持。童先生在时,曾经一度想跟哈佛大学合作,张光之先生主持的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然而当时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反对,川大超过北大考古学的唯一一次机会也失去了,呵呵,估计当时夏鼎先生考虑到当时国内外的特殊情况,不与采纳也是有苦衷的。郑州大学地处中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今有韩国河等主持工作,可有一些作为。南开大学文博系,今有刘毅先生主持工作。然而,其方向博物馆学,属于文物学领域,并无考古专业。厦门大学,其考古专业师资力量相对不是很强。中山大学的人类学系人类学方向绝对全国领先,然人类学系内的考古学专业就值得商榷了。复旦大学文博系现在有贾兰坡先生的高徒陈纯教授主持,并且有雄厚的经济支持,实力不容小视南京大学考古专业自蒋赞初先生创立开始,就有很高的起点,曾昭煜、商承祚等专家学者先后在南大任教。老专家退休后,南大在一段时间走了下坡路。然而,近些年来,特别是水涛先生担任南大考古系主任以来,南大又开始中兴,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图书资料,都迅速增加。作为老牌的高校,南大有中央大学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大有作。山西大学也有考古专业,然师资力量相对一般,图书资料也不是很多。南京师范大学近年也频频引进人才,成立文博系,而且非常活跃。汤惠生、裴安平、周裕兴等中青年学者在南师大任教,迅速增强了南师大的实力。提醒:最先具有考古学博士点的四所高校为: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这四所高校为老牌的考古高校。

一、国内大学考古专业排名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全国共有25所开设考古学专业的大学参与了2017-2018考古学专业大学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二的是西北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吉林大学,以下是考古学专业大学排名具体榜单,供参考:序号 学校名称 评估结果 1 北京大学 A+ 2 西北大学 A+ 3 吉林大学 A- 4 南京大学 B+ 5 山东大学 B+ 6 郑州大学 B+ 7 四川大学 B+ 8 浙江大学 B 9 武汉大学 B 10 中山大学 B 11 中国人民大学 B- 12 首都师范大学 B- 13 南开大学 B- 14 复旦大学 B- 15 河北师范大学 C+ 16 厦门大学 C+ 17 河南大学 C+ 18 重庆师范大学 C+ 19 中央民族大学 C 20 南京师范大学 C 21 陕西师范大学 C 22 北京师范大学 C- 23 山西大学 C- 24 安徽大学 C- 25 北京联合大学 C- 二、国外大学考古专业排名(2018QS排名)排名 英文名称 大学名称 1 University of Oxford 牛津大学 2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剑桥大学 3 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伦敦大学学院) 4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 5 Durham University 杜伦大学 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B)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7 Stanford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学 8 Leiden University 莱顿大学 9 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 罗马大学 10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奥克兰大学 1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12 University of York 约克大学 13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柏林自由大学 14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U)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15 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Tübingen 图宾根大学 16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大学 17 Aarhus University 奥胡斯大学 18 University of Chicago 芝加哥大学 19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 20 Columbia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 21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哥本哈根大学 22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密歇根大学 23 Université 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 巴黎索邦大学 24 University of Arizona 亚利桑那大学 25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谢菲尔德大学 26 Yale University 耶鲁大学 27 Université de Bordeaux 波尔多大学 28 University of Otago 奥塔哥大学 29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南安普敦大学 30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 索引序列
  • 考古和考古学报
  • 考古学报考
  • 《考古学报》
  • 考古学报
  • 考古学报考学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