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知音杂志阅读

知音杂志阅读

发布时间:

知音杂志阅读

个人认为知音和读者这两本杂志是非常有共同点的。都是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的书籍。知音的江湖地位可以说很高了。《知音》是全球排行前五强的著名大刊,也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稿费最高的杂志,在《知音》上发稿是很多作者的梦想,不仅仅是因为它属于中国新闻媒介的巅峰,攀登上去就是一种无比的荣耀,而且一篇纪实稿子可以得到6000元以上的回报,如果一年发三篇以上,每篇稿费可以增加到1200元/1000字,发六篇,每篇稿费1万元。《知音》是由湖北省妇联主管属于妇女组织刊物,因此封面必须要有女性人物形象,偶尔也会有女性和男性人物同时上封面,但绝对没有男性人物单独上封面。这也是我认为比较遗憾的一件事情,我希望知音可以打破常规。‍我认为知音名气很大,但是希望他越来越好。我也很喜欢知音,所以真心好羡慕前面的答案有人可以和你有一样的兴趣,一样的爱好,一起开心,一起流泪。不过最感谢的是,曾经在我的青春里,有这样一本可以让我值得回忆的杂志,虽然孤独,但是无悔青春的回忆啊!

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手机上看杂质,看新闻,看故事,所以读者这样的实体杂质已经不流行了。

在百度上找,都有的

因为给杂志写文章的人都变成网络段子手了

知音杂志阅读2021

我还是小学初中看的,当时就看当看故事(- -)打发时间

这种杂志也经过时了,你还看??????

2006年9月,《知音》总编辑胡勋壁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知音》创刊第一期的发行量就达到了40万(定价是三毛钱),当年就突破了100万,第二年120万,1987年上半年达130万。但是,到1987年下半年就开始下滑了,下半年是80多万。到1989年的时候,《知音》的发行量下降到49万份。据《知音》官方网站称:《知音》(旬刊)现月发行量达636万份,居世界综合性期刊最新排名第五位、全国各类杂志排名第二位。《知音》曾多次被评为全国读者最喜爱的十大名刊、双十佳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三次荣获中国期刊最高奖——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奖和国家期刊奖,连续三届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 每一个读者或多或少都可能会有关于《知音》刊发的故事真实性的疑问,胡勋壁说:“1998年以前,《知音》的内容真实性问题很大,因为都市类报纸都有纪实版,这影响了我们的稿件来源。因为我们从不刊发在别的媒体已经发表过的作品。”1998年,《知音》专门成立了法务部,负责对刊发稿件进行核实。胡勋壁称,“我不敢说我们的文章做到了100%真实,但绝大多数都没有问题。”1999年8月,《知音》杂志刊载了《1999以前,那个物理博士还是农村落榜青年》一文,报道原农村高考落榜青年张启东成为美国物理博士的成长过程,实际情况是,1998年8月张启东在北京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并以卖报为生,根本不存在文章中说的被录取为波士顿大学博士研究生等一系列事情。2000年8月17日,《南方周末》发表题为《读者告<知音>索赔89元一审败诉》的一组文章,披露了《知音》编辑为了让文章更“感人”、“好看”,对原作进行加工、改编,甚至改变事实,编造故事。

叶琛 知音编辑: 知音有五本杂志,你要哪一本? 知音上,知音下,知音海外,好日子,知音女孩,好象还有一本是农村的。 发邮箱吧,不过不要发附件,因为知音所有的邮箱设计了一个看到附件就KILL的东东,所以不要附件投稿,以免后悔。这是知音编辑说的。 地址是:武汉市水果湖东湖路16号知音大厦 430071 正好手头收到知音编辑寄来的样刊,正好打给你,否则我一直记成了水果路。:)

知音杂志阅读2020

强烈推荐你用“手机读客通”,一款不错的五版手机阅读软件,即可以看小说,又可以看漫画,里面资源不少。 特色功能:独家首创:动漫玩家的第一站!手机看最新、最火爆的漫画在线小说,不动拇指一键“自动播放”海量资源 上千部免费小说资源,玄幻、穿越、言情、历史、悬疑、推理……应有尽有!400家全国报纸免费看,纯粹的手机读报体验个性化设置搜索、跳转、书签、我的、收藏、分享,多种人性化设置智能记忆,自动记录阅读过的内容,方便您再次查阅经济阅读大容量内容高速阅读,

如果你是只能手机很简单 不是只能手机也可以下java百阅啊 等等阅读软件 或者是直接手机上网看

我还是小学初中看的,当时就看当看故事(- -)打发时间

在百度上找,都有的

知音杂志故事阅读

2006年9月,《知音》总编辑胡勋壁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知音》创刊第一期的发行量就达到了40万(定价是三毛钱),当年就突破了100万,第二年120万,1987年上半年达130万。但是,到1987年下半年就开始下滑了,下半年是80多万。到1989年的时候,《知音》的发行量下降到49万份。据《知音》官方网站称:《知音》(旬刊)现月发行量达636万份,居世界综合性期刊最新排名第五位、全国各类杂志排名第二位。《知音》曾多次被评为全国读者最喜爱的十大名刊、双十佳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三次荣获中国期刊最高奖——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奖和国家期刊奖,连续三届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 每一个读者或多或少都可能会有关于《知音》刊发的故事真实性的疑问,胡勋壁说:“1998年以前,《知音》的内容真实性问题很大,因为都市类报纸都有纪实版,这影响了我们的稿件来源。因为我们从不刊发在别的媒体已经发表过的作品。”1998年,《知音》专门成立了法务部,负责对刊发稿件进行核实。胡勋壁称,“我不敢说我们的文章做到了100%真实,但绝大多数都没有问题。”1999年8月,《知音》杂志刊载了《1999以前,那个物理博士还是农村落榜青年》一文,报道原农村高考落榜青年张启东成为美国物理博士的成长过程,实际情况是,1998年8月张启东在北京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并以卖报为生,根本不存在文章中说的被录取为波士顿大学博士研究生等一系列事情。2000年8月17日,《南方周末》发表题为《读者告<知音>索赔89元一审败诉》的一组文章,披露了《知音》编辑为了让文章更“感人”、“好看”,对原作进行加工、改编,甚至改变事实,编造故事。

知音的文章都是偏向家庭伦理类的,建议你写一些青春校园的小说,南风。花溪稿费都挺高的,另外读者和青年文摘也不错。

这太难找了,要不你问问知音杂志社的有没有

知音杂志阅读感想

《 知音》=满满的负能量

作为漫画杂志、最起码漫画也是一种文化 请别用四拼一来减少品质 真的 中国人的眼光需要放高放远。而且也是对漫画的不尊重、感觉大部分人也都觉得那些 漫画很烂 为何那些漫画还能卖的那么畅销 难道是新一代的孩子就那么多 够捧起一个市场么、还有是因为漫画剧情的没水准、本身价格便宜啊、看起来轻松啊、所以看这些没水准的漫画当然是有咋样的读者。有 网友问,现在香港的漫画杂志也是以四并一形式刊登的吗?很惭愧,香港基本上没有漫画杂志了。四并一的问题我也研究好久,老实说这形式对漫画是彻底的侮辱,除非漫画家一开始就为这紧缩的版面而作画,不然所有笔触、分镜、空间、「揭页的震撼」等,都白白浪费掉。当然,四并一也侮辱了所有读者的眼睛。但是从实际的层面来看,目前4拼1漫画杂志却在为中国漫画制造和凝聚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这笔帐很好算。一线的漫画杂志,每期100页,4拼1的结果是,每期实际有400页的内容。二线漫画杂志则有80页,每期也有320页的内容。而这些杂志大多都是周刊,那一个月下来一本杂志的连载量就是 400x4 = 1600页(二线杂志的量也过千页)。这样下来,一个月好几本的漫画杂志,不只养活很多漫画人,他们也同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最关键的是,一本100页的4拼1全彩漫画杂志才卖5元人民币(1元新币左右)。如果是400页的杂志,可能就不只这个价格了,这样会直接影响销量吧。对比一拼一的漫画很难卖出去、就算作品再怎么好、也难卖岀去!价格贵、所以他们选择的是四拼一、这个没有对错的讨论,不禁让我联想起和一个厦门餐饮大亨的谈话。大意是:从穷苦走过来的人民总是先求吃饱,才会要求吃好。你在他还没有懂得“吃好”的时候给他再好的食物他也不会懂得去欣赏。我觉得这番话正好也可以套用在这个4拼1漫画杂志的讨论上。这根本是个吃饱还是吃好的问题。等哪天,读者学会“吃好”时,就是4拼1漫画杂志面临挑战的时候了。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我觉得4拼1漫画杂志的存在依然是顺应市场,并可以为中国漫画制造大量价值的。反观新加坡,我们的读者所接触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一流的优秀漫画。如果在新加坡推出4拼1漫画杂志,我想这个形式应该不会被广为接受。但是推出1拼1的漫画杂志,则因页数增加而意味着成本增加,进而使售价变贵。而我们的市场又是这么的小。所以,综观来说,4拼1漫画杂志在中国,能够被市场接受,也能够养活漫画家和助理们,让他们无忧的量产,那它的出身虽然不好(盗版遗留下来的产物),却可以制造大量的价值。反之,在已经懂得“吃好”的地方,反而少了这个优势而让当地漫画人更加举步维艰。这样的话,能够做被读者接受的4拼1,何尝不是一种福气!

《知音》是创刊于1985年1月的情感类杂志,杂志售价5元,以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等内容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多年稳居国内期刊发行量第一、世界第五的位置。《知音》创刊至今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了,而是什么原因让其能够走这么远呢?我相信这是很多人都有些不解的,为什么其他杂志没有他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下是什么让他这么火,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吧。1、《知音》内容更贴近生活为什么说它具有群众基础,这与他的内容贴近生活不无关系,因为内容好,并且老百姓喜欢看,喜欢的人多了自然群众基础也就逐渐建立了,并且很多内容与生活有联系,这就吸引了一半部分人,再加上长期以来内容都不错因此也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了。2、《知音》历史较长这是在内容上吸引了很多人,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之后,在经过长时间的宣传,吸引了更多人,群众基础更加广泛之后,内容不仅没有逐渐变差还一直有着优质的内容,口碑也就越来越好,口碑对于杂志这类来说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的。经过长时间的洗礼,《知音》也就越来越好了。3、《知音》价格十分亲民这本杂志在一开始到现在在价格都没有什么变动,价格十分亲民,这就给一部分人提供了价格上的优势,便宜的价格优质的内容,都是《知音》长期以来很火的支撑呢。总而言之,一本杂志可以这样火,与其本身的政策和各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

《读者》的魅力  《读者》,这样一本看似平凡的杂志,有着怎样的力量,可以打动世界百万读者呢。  核心竞争力 最初《读者》曾以美国《读者文摘》为效仿对象,如今,它已找到了外国作品与中国读者之间的沟通方式:选择外国作品时,以“开阔眼界”“反映人性美”为原则,以实用的信息丰富读者的知识,以感人的作品启迪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以中国人的价值理念理解西方文化中的各种现象。  读者给它的评语是“书淡如菊”,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读者》,的确显得淡漠而安静。正如戏剧家魏明伦评论道:“《读者》不靠‘枕头’,不靠‘拳头’,却能超越‘两头’书刊的销量。靠的是什么?文学感染力,知识信息量,观赏趣味性,德育、智育、美育,多种维生素。”不媚俗、不炒作,清新淡雅的封面,温馨流畅的文字,自创刊二十三年来一直如此。  在一次研讨会上,《读者》总编彭长城总结杂志至今受欢迎的原因时说,不断创新与关注“真善美”是《读者》成功的原因。“杂志有一个口号,叫博彩中外、汇聚精华、启迪思想、开拓眼界,开放性的视野打开了外部世界的窗口,同时也更深层次地了解了我们自身的文化根源。杂志的很多栏目跟人有实实在在的联系,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素养的提高和感情的释放。”  定价策略 这本创刊于甘肃的16开文摘性大众刊物,本着“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宗旨一路走来。刊登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科技、卫生、教育等多个领域。  《读者》一直秉承高质低价,64页黑白文字,20页彩色插图,售价3元,为同类、同等印刷质量刊物中售价最低。刊载文章全部来自读者的推荐,发表时刊出推荐者姓名。实行一稿三酬,原作者、原刊发媒体、荐稿者皆有稿酬。  平民化之路 有人说,《读者》好像一直隐藏在某个角落,静静地发出某种声音,那种声音不强大,却很有分量。让这种安静有如此分量的,是对读者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打开一期《读者》,在不那么沉重的凡人小事中,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人情味与对人生、人性的真切关怀。这种关怀散发着一种绵绵磁力,吸引着寻求温暖的灵魂。  有时,这种直指心性的关怀还能够摆脱不同文化背景的牵绊。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是畅行无阻的语言。海外《读者》已累计发行50多万册,读者遍布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非典时捐款、教师节时赠阅、慰问戍边官兵,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读者》有一副热心肠。在甘肃刘家峡,有林地5000亩,名为“读者林”,是《读者》在全国读者中募得钱款植建而成。而今,“读者林”的规模已达2万亩。一位中学校长说,《读者》为人们种下的,既有今天就可以开放的花朵,也有明天才可以发芽的种子。(右图:《读者时代———一本杂志和她所影响的生活》)  产业链延伸 《读者》的主编彭长城曾说,在市场竞争中,杂志的危机时时刻刻都存在着,要使这个特殊商品像常青树一样生存,既要把它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来兴办,又必须当成一个文化产业来经营。  为了方便更多的读者,《读者》盲文版、维文版相继推出;为了给农民办一份属于他们的杂志,《读者·乡村版》于2000年诞生;为了拓展海外市场——继2003年成功“借河行船”打开北美市场之后,时值一周年,《读者》又成功进入欧洲和澳洲市场。正在筹划中的原创版、英文版也将很快面世。伴随着《读者》的忠实读者群的日益扩大,《读者》的事业也“越做越大”,《读者》品牌的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加长和连接。中国期刊业 一个难解的棋局  读者的成功是中国期刊界的一个奇迹,然而也仅只是一个奇迹!我们在欣喜之余,不应忽视的还有很多:  在一篇题为《左边杂志,右边堕落——我的阅读品味是如何堕落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真实的写出了目前期刊界的现状,“大大小小的报摊上,摆满的是花花绿绿的时尚杂志,超级模特、电影新星、流行歌手,搔首弄姿地占据着它们的封面;锦衣华服流行情报、欧美家居经典介绍、怪异名车强档出击、美酒咖啡倾情推介,挤眉弄眼地拥塞在它们的内芯。”  另一方面,美国的时代华纳,在上海建立了他们的院线系统,德国的贝塔斯曼在全国建立了书友会,新闻集团在广东落地了……这些一百亿美元以上的营业额的文化和媒体大鳄,携多种媒体跨国界而来了。他们虎视眈眈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报业,还有期刊这块回报最为丰厚甚至可以说暴利的“蛋糕”。偏安一隅的中国期刊业又将如何同他们竞争呢?(左图:《读者》的封面也成为许多人的收藏)  面对内疾外患,我国期刊将如何加快发展步伐,迎头赶上呢?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中美期刊业窥得一二:  新闻期刊的彼尊我卑  相比较于美国三大新闻杂志位居整个杂志业前列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来说,中国却还没有一份具备真正强大影响力的新闻周刊,在中国杂志市场占据主要地位的依然是妇女杂志、文摘杂志、娱乐杂志和健康杂志。  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集中涌现了一批“新生代”新闻周刊,除《三联生活周刊》外,《深圳周刊》、《新民周刊》、《新周刊》以及《中国新闻周刊》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但10年过去了,这批新闻周刊直到目前为止仍然停留在继续成长的阶段,在整个中国媒介环境中依然颇为尴尬处于弱势地位,充其量也还只是一种“半主流”或“准主流媒体”。  纵向来看,在时政新闻、评论与财经新闻方面比较突出的,目前只有《南风窗》、《嘹望东方周刊》和《财经》三本(当然,《财经》还不属严格意义上的时政新闻期刊);在社会新闻、文化报道方面,中国《新闻周刊》与《三联生活周刊》各具特色;在区域化方面,《新民周刊》、《深圳周刊》各霸一方;《新周刊》则是在这些领域之间游走,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不同盈利模式下的价格悬殊  从《读者》的经验可以看出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低价位。尤其是在目前中国期刊的整体价格均普遍偏高的情形下。一位旅居美国、曾是《三联生活周刊》专栏作家的娜斯在其随笔集《东看西看》中形象描述了中美两国杂志价格的巨大差异:“说到杂志,我对中国杂志的第一大感受就是:贵。美国杂志靠广告挣钱,又靠读者数量去吸引广告商,所以订阅杂志本身是一项极便宜的消费。”  中美期刊的巨大价格差异和各自不同的盈利模式有关:中国期刊靠发行维持收支平衡,而美国则基本上依靠大量广告赚取利润,并不单纯依靠杂志的发行收入,采取发行与广告经营并举的战略,使杂志获得全方位、综合性的成长。许多杂志的经营甚至更多地倚重广告。而在中国,由于杂志还不是主流媒体,所以目前大多数杂志的广告页数远远少于编辑页数,目前的中国期刊依然主要是靠发行赚钱维持生计。  中国期刊的高价格制约了读者数量,而读者数量少的杂志自然不会吸引投资人和广告商的目光,在广告投放量稀少的情况下,期刊又只能以相对较高的上市价格维持自身经济平衡,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产业化、集团化程度的巨大差异  让我们来看看这组数字:目前,我国已有39家报业集团,但期刊集团却只有《家庭》1家;美国出版三本以上杂志的期刊集团有500个。中国9000本期刊分散在5000多家杂志社中,平均每家杂志社运作6种杂志;中国刊物最多的期刊社拥有12种刊物,而西方大期刊集团拥有60到80种刊物。(右图:《时代》每期的封面都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最典型的例子是《时代》周刊。从1923年创刊起,时代公司连续成功推出了《生活》、《体育画报》、《人物》等一系列畅销杂志,并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出版国际版。20世纪60年代至今,时代公司陆续进入电影娱乐、有线电视、音乐和互联网等领域,发展为著名的时代华纳媒体集团。  事实上在我国的期刊市场上已经发展起来一大批具有集团化经营能力的期刊社,比如《读者》、《知音》、《时尚》等。期刊集团化已是历史的必然,一个出版社活杂志社只出版一本杂志,已越来越无利可图,甚至几乎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发行、广告、宣传、管理成本的不断增长,将使那些只有一本刊物的刊社难以在竞争中生存下去。报刊治理整顿 如何走好这步棋  2003年中国报刊治理整顿,是建国以来报刊工作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变革。就期刊而言,主要源于“划转”这一举措带来的办刊宗旨、方向以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划转,顾名思义,一是划,就是期刊主管主办者由原来的党政机关,划归为其他单位或者团体。二是转,期刊的报道宗旨、方向,由原来纯粹指导工作,转为面向市场。这两种情况都需要研究如何吸引读者,开拓市场。划转后的期刊怎么办?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著名期刊的经营理念值得一读:  实行严格的编辑和经营相分离   国外著名期刊普遍将内容编辑质量视为刊物的核心竞争力,注重维护自身品牌。为了确保内容不受广告商和经营环节的影响,刊物内部大多将编辑部门同广告、经营部门业务严格分离,采编报道不同广告、经营发生任何关系,广告、经营部门无权过问采编部门的事务。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刊物的定位和编辑方针的实现。(左图:我国期刊市场鱼龙混杂)  注重品牌战略,延伸品牌效应   国外各家著名期刊非常注重开发品牌资源,逐步营造以期刊品牌为核心的媒体集团。《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自身品牌向图书、图片库、教育产品、地图、电视节目、网站等方面推广,充分发挥该品牌的强大影响力。《电视指南》杂志拥有《电视指南-名人逸事》、《有线电视指南》等系列子刊,并相继开发了电视指南频道和电视指南在线网站。《读者文摘》、《新闻周刊》也以各自品牌为纽带,整合不同媒体资源,形成多媒体集团。    充分应用高新技术,积极开发新型媒体   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往往能为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代公司抓住摄影技术出现的契机,成为图片新闻的先驱和出版业的领先者;50年代当电视冲击出版业的时候,投资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网。华纳公司依托电影新技术起飞。美国在线(AOL)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世界最大的ISP服务商。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并购更是“大媒体观”下媒体融合的典范。《读者文摘》、《新闻周刊》、《时代》等期刊都先后开发了自己的门户网站。《时代》的门户网站并不仅仅将刊物内容平移到网上,而是报道更全、角度更新、分析问题更透彻深入,还可以滚动发布、连续报道、追踪采访,充分发挥网上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的优势。   在保持刊物传统编辑方针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不断创新   国外著名期刊非常重视以读者阅读需要为中心,在内容上不断创新,以保持刊物的长盛不衰。美国《人物》周刊最初主要是一份影迷杂志。进入20世纪80年代,该刊扩大报道范围,加强了对广大民众所关心的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深度报道,如里根遇刺、旧金山大地震等,社会新闻色彩越来越浓。90年代,该刊在报道即时新闻的同时,着重加强对癌症、早孕、饥饿、虐待儿童、种族歧视等中长时段社会性问题的报道,力图引导读者全面了解社会。  适应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要,内容风格趋向细化   国外著名期刊十分重视市场调查,研究不同读者群体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职业收入、阅读习惯,以此确定办刊思路和内容取向。美国《商业周刊》、《财富》、《福布斯》同为著名的三大商业财经类期刊,但内容风格有着显著不同。《商业周刊》新闻性最强,是三者中唯一的周刊。《财富》重点强调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更侧重于对企业,尤其是大公司的报道。《福布斯》则推崇精英群体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力,总是不遗余力地介绍企业家,介绍企业的成功之道。

  • 索引序列
  • 知音杂志阅读
  • 知音杂志阅读2021
  • 知音杂志阅读2020
  • 知音杂志故事阅读
  • 知音杂志阅读感想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