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有哪些特点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有哪些特点

发布时间: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有哪些特点

王静茹(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三河065201)摘要 本文从元数据概念出发,结合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现状,对实物地质资料采取元数据技术实现数字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索。重点论述了元数据技术在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阐明了在实物地质资料领域应用元数据技术可以避免其他行业在数字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更有效的实现数据共享,对促进实物地质资料成果的交流和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元数据;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应用1 概述信息化、数字化使信息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突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使信息资源实现更广时空范围内的共享。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交流范围的不断拓展,对数字化的信息资源采取标准化、专业化处理,已成为信息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共同要求。目前,很多领域在数字化时选择了元数据处理技术,它通过采用普遍适用的数据标准,使信息资源具有很强“可读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更大范围共享,满足了不同使用者的差异性要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 元数据概念与技术特点1 元数据的基本概念元数据最本质的定义是关于数据的数据(data about data)。元数据可以为各种形态的信息资源(或称本体)提供规范、普遍的描述方法和检索工具,为分散的、由多种资源组成的信息体系提供整合的工具与纽带。元数据的功能或作用主要为描述、资源发现、数据管理、访问控制、数字化保存、内容分级等诸多方面。按照元数据的主要功能,元数据一般可分为描述性元数据、管理型元数据、结构性元数据、保存性元数据等。描述性元数据是用来描述、发现和鉴别数字化信息对象,它主要描述信息资源的主题和内容特征。管理型元数据是以管理资源对象为目的的属性元素,包括资源对象的显示、注解、使用、长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结构性元数据用于定义一个复杂的资源对象的物理结构,以利于信息检索和显示。元数据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数据元素集定义资源对象的各类属性,这些属性的大量实例可以表达为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从而能够利用数据库系统或各类应用软件进行管理。保存性元数据是以保存资源对象为信息系统的开发目的,特别注重资源对象长期保存有关的属性。元数据的提供者可以根据本体的不同,有侧重地实现某些功能。如对实物地质资料而言,由于其历史价值一般较高,要求长期保存并能基本维持其原貌,但在自然条件下,要达到这一要求具有相当的难度,必须支付相当昂贵的日常维护成本。在数字化背景下,则完全可以实现永久“虚拟”保存功能,从这一角度说,实物地质资料元数据可以认为是保存性元数据,另外,实现资源发现等其他功能也比较重要。2 元数据技术特点简单地说,元数据技术是指基于元数据标准而实现资源数字化的一整套标准、流程的总称。元数据标准是经过标准化组织认可的元数据方案。(1)元数据标准将成为未来数字化的普遍标准。数字化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的。同时,随着互联网语言标准的变化,数字化语言标准将作适应性调整和变化。目前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成果大多数基于第二代互联网语言标准。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一代万维网——语义万维网(Semantic Web)将赋予万维网上所有资源唯一的标识,并在资源之间建立机器可处理的各类语义联系,元数据将是语义万维网的语义基础。随着新一代万维网的普及和推广,目前的大多数非元数据数字化成果将面临被淘汰,或是付出高成本将其转换为元数据标准。(2)元数据技术以资源数字化为前提,以元数据集为内核。资源数字化是采取元数据技术的前提和基础,从理论上来说任何资源都可别标识,都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也都可以采取元数据技术,但限于技术条件和效益—成本约束,有些资源无法(或不值得)数字化,因此也不宜使用元数据技术。(3)元数据强烈依赖网络平台。形象地说,元数据是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元数据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不是一种可视语言,它只有依托网络平台,其所描述的本体才能表达和展现出来,元数据对网络环境具有强烈的依赖性,离开网络,就无从谈论元数据。3 元数据技术在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实物地质资料一般无法复制,即使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分析手段的改进,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实现部分重置,但成本也是很高的。再加上同样高昂的采集成本,一份实物地质资料,其直观的经济价值就相当可观。实物地质资料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为长期、可持续地研究、分析我国基础地质、矿产资源等方面提供基础性研究样本。因此,实物地质资料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是一种形成于历史、发掘于现代、惠及后世的极其宝贵的社会资源。但是,由于实物地质资料大部分以实体形态存在(如岩心、矿心、岩石样本等),移动困难,资料使用者只好采取实地观察的形式,给使用者造成很大的不便。而且,这些实物资料在移动过程中易于损毁,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改进和提高分析手段,对加强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分析研究和提高其使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元数据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在不见实物的情况下,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对实物地质资料物理、化学等属性特征的分析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元数据扮演了实物“替代品”的角色,即使实体被损毁或丢失,通过元数据技术采集的信息仍可以达到“恢复”实体的效果。实体与虚拟体的分离,可以减轻对实体的维护压力,降低损耗和维护成本,亦可延长实体的使用寿命。按照元数据技术原理,资源是可以被标识的任何东西,既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实物地质资料主要以实体形态存在,包括岩心、矿心、软泥心、岩石、矿石、矿物、岩石光片、薄片、重砂等,另外,如分析材料、物理性实验结论、化验成果等则以抽象形态存在。从理论上来说,实物地质资料也是一种资源,无论其是实体形态,还是抽象形态,均可以采取元数据技术进行处理,因此,采取元数据技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国家已经发布了地理信息元数据(ISO 19115—2003(E)Geographic information-MGB/T 19710—2005)和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对指导和推进元数据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12月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这一系列与元数据有关的重要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在地质领域应用元数据技术已经有了成熟的制度基础。元数据技术是以信息数字化为实践基础,以网络为背景,以元数据集为内核,因此首先要求资源的数字化,其次对信息平台有强烈的依赖性。随着《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已经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的通知要求,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平台。岩心扫描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也使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成为现实。在实物地质资料领域采取元数据技术,在硬件方面已经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因此,在实物地质资料领域应用元数据技术,在理论上、制度上、硬件等方面已经具备成熟条件,完全可以根据元数据标准实现实物地质资料资源信息化,建立实物地质资料元数据集。4 结论与建议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也加大了对数字化的投入和建设,相对于其他领先行业和领域,如石油行业,实物地质资料领域处于较落后的位置,数字化建设基本刚刚起步,但正是这种明显的劣势,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却可以转化为优势,即在起步阶段就采取高技术标准,就完全可以避免重走其他行业在探索阶段所必须经历的弯路,大幅度降低成本。采用元数据这一“通用”语言,就可以实现数据在国际国内间的互换,对促进实物地质资料成果的交流和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依旧以传统的实体整理为主,数字化成果较少且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国家及有关部门对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还没有强制提出采用元数据标准。但是,元数据技术作为下一代网络信息资源整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新标准,现在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成果将难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也势必会阻碍实物地质资料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共享。因此,根据网络新技术发展要求,尽快尽早地采用元数据技术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数字化,为全社会提供更广泛的公益性服务,是实物地质资料整理、应用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华炎魔方低代码平台,只需点击鼠标就能创建个性化的企业应用程序。华炎魔方把开发难度降低到Excel公式级别,不仅开发快,当业务变化时,也能快速响应。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有哪些

一、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22万公顷,园地16万公顷,林地76万公顷,牧草地1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83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4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53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01%,园地增加70%,牧草地减少1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03%,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0%。  全国净减少耕地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98公顷降为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7万公顷,退耕还草95万公顷,退田还湖09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78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7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6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41万公顷,增加耕地28万公顷,净减少耕地13万公顷,比上年多27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个省(区、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责任制;26个省(区、市)实行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27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储备库;21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统计台帐;城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基本实现“先补后占”;逐步开展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08万公顷,其中整理增加耕地44万公顷,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25万公顷,开发增加耕地39万公顷。补充的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耕地多13万公顷,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2001—2003年国土资源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73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39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43万公顷,土地复垦01万公顷,土地开发95万公顷。新增耕地17万公顷。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重点抓好国家重大工程用地协调和报批:三峡工程淹没用地在库区淹没蓄水前报经国务院批准;西气东输从陕西靖边至上海白鹤镇涉及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境内的永久性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西电东送广东、湖北等省境内输电线路塔基、换流站用地已随工程进度报国务院批准;青藏铁路青海段工程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境内控制性工程按有关规定办理先行用地手续。  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严格措施。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非农建设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二、矿产资源  2003年初,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轮矿产资源可供性论证第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种主要矿产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情况。《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发表。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正式启动。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7处,其中能源矿产15处,黑色金属矿产4处,有色金属矿产73处,贵金属矿产34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2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1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4处,其他水气矿产4处。新查明(预测)矿产资源量:石油99亿吨,天然气39亿立方米,原煤95亿吨,铁02亿吨(矿石),铜26万吨(金属)。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主要矿产品产量有所增加。我国最大的海上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全国煤炭产量超过16亿吨,生铁产量超过2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200万吨。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降至4840万吨。  全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03年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进口9112万吨,铁矿石进口14813万吨,锰矿石进口286万吨,铬铁矿进口178万吨,铜矿石进口267万吨,钾肥进口657万吨。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进来”成效明显。2003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许可证108件,采矿许可证332件。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与云南核工业209地质队合作,在云南东川拖布卡发现了规模较大、品位富的金矿。  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取得新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油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伊朗卡山打出高产油气井。  三、海洋资源  全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达到71亿元,增加值达到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2%。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29: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88亿元,增长5%;第三产业增加值86亿元,下降8%,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响造成了滨海旅游业的负增长。沿海各海洋经济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开始呈现海洋经济联合的趋势,区域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最高,首次超过3000亿元。  我国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6500多本,确定海域面积约19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约5亿元。开展了《海域使用管理法》执行情况大检查及“海盾2003”专项执法活动。国务院批准发布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办法》、《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海洋功能区划审批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及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需采取的措施等。  四、土地市场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治理整顿  采取严厉措施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对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做出一系列部署;五部委联合组成10个督查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先后就治理整顿工作下发5个通报,三次致函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两次召开全国省级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办公室主任会议;先后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对9起涉及严重违反土地法规的案件进行公开调查;通报治理整顿检查验收的标准及检查验收工作安排。  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取得重要成果:各地停止审批设立新的开发区和开发区扩区;原有各类开发区6015个,已撤消3763个;各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8万件,立案查处7万件,结案4万件,罚没款2亿元,收回土地面积4公顷。有925人被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2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排查出违规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2822宗,有效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  完善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行,市场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范围更加广泛;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确立,政府对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强;土地市场运行制度和组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土地产权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土地权利体系日益完善。  全国出让土地面积68万公顷,其中招标62万公顷,拍卖89万公顷,挂牌68万公顷。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供地的比例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03年的28%。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加强对治理整顿工作的领导和具体部署安排。进一步打击非法采矿,关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矿山。  印发《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取得明显成效。共出让探矿权采矿权26080件,出让价款达到56亿元。其中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11752件,出让价款98亿元。加强矿产资源执法监察,2003年共处理案件7万件,罚没款69万元。  五、国土资源调查和规划  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完成地质调查实物工作量: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修测3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地质调查5万平方千米。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6万平方千米。1:50万环境地质调查8万平方千米。1:20万物化探遥感调查7万平方千米。1:100万重力4万平方千米。航空遥感2万平方千米。机械岩心钻探6万米。  农业地质调查全面部署,基本覆盖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主要农业经济区,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目前已与浙江、四川等17个省(区、市)合作,签订了农业地质调查合作协议,2003年已完成调查面积14万平方公里。  完成三峡库区1:5万航空遥感勘查面积达32000平方公里,全面覆盖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记录了三峡大坝蓄水前长江最低水位时库区历史状态,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库岸变迁、生态环境演化、监测、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  完成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多年平均为923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淡水天然资源为8837亿立方米,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为277亿立方米,地下半咸水天然资源为121亿立方米。全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为3527亿立方米。  查明首都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开发潜力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价怀柔、平谷等5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查清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过程;完成西南岩溶石山石漠化现状调查,并实施动态监测;西南岩溶石山典型流域地下水调查与开发示范在贵州大小井、云南小江流域初见成效。在四川、重庆和云南等省(市)的红层地区,完成探采结合示范浅井868眼,在西北、东北缺水地区施工示范深井25口,直接解决了近11万人的饮用水问题。  查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等数据。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33万公顷,其中西部地区53万公顷,中部地区40万公顷,东部地区40万公顷。  加强土地市场监控。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和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发布土地市场信息,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环境。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为政府适时制订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保障土地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国土资源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序开展,12个县级、14个市(地)级和2个省级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相继展开。31个省(区、市)的矿产资源规划全部发布实施;已有260个市(区)、705个县(区)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天津、深圳、新疆、辽宁国土规划试点。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  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  国务院颁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灾害治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2003年汛期,共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当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56次,在国土资源部网站和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109次。  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群测群防工作,成效明显。截止2003年底累计完成545个县市调查,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和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及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全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97次,避免人员伤亡近3万人。  全国共报告发生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13832起,造成743人死亡、125人失踪、56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5亿元。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有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等。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初步成果。组织完成对三峡库区二期治理工程的验收,确保135米水位蓄水前的二期工程治理和地质安全评估任务的完成。继续抓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对库区136处重点隐患点和库岸实施了专业监测,近1800处地质灾害监测点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初步实现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坝前135米水位蓄水以来,已成功预警16处滑坡,其中群测群防系统预警10处,专业监测系统预警6处,使30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完成安徽黄山等8处世界地质公园的审查报批。完成对44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审批。  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建设。重点推进省级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江苏省、浙江省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完成了河北省鹿泉市、江苏省盱眙县等18个典型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  继续开展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网建设工作。重点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的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已建设基岩标30座,分层标组28组,GPS基准监测网点36座,地下水监测孔320个。  七、科技与信息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非营利科研机构组建工作。开始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筹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1项,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4项,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11项,科技攻关计划11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计划重点项目27项,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新建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组建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7个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国土资源标准化管理办法》,发布《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5项行业标准。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主孔已钻至87米,在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科学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辽西发现第二件初鸟类化石?东方吉祥鸟。首次应用深地震三维精细反射、流体地球化学示踪、深穿透地球化学等高新技术,建立长江中下游大型矿集区深部三维成矿模型,形成探测深部成矿建造的新技术和方法。开发成功直接提取滑坡变形量的高精度快速GPS解算技术、新型多功能钻孔倾斜仪、岩土体推力监测系统及光纤监测系统,已直接应用于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程。  开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建立了国家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集成“3S”技术和PDA技术,研制成功经济、可靠、高效、高精度的土地调查作业系统。开发成功低空无人遥感监测系统,可直接应用于突发事件及土地利用现状的高精度调查和监测。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级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审批过程的网上运行。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对全国、31个省(区、市)、81个重点城市(50万以上人口)的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控制指标数据综合管理。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在部机关及全国2400多个节点推广应用,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系统间远程数据查询和网上数据共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信息数据模型和土地信息参考模型,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地信息标准框架技术体系。  加强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数据中心运行环境得到完善,1∶50万全国地质图、矿产资源规划、全国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全国地质资料目录等一批数据库系统集中管理,并统一对外提供服务。  八、测绘管理与服务  测绘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面贯彻实施修订后的《测绘法》,发布实施《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完成了《测绘资质管理规定》等8部草案审议前的各项工作。地方测绘立法取得重要进展,已有3个省(区、市)出台测绘管理条例,13个省(区)的测绘管理条例草案已报当地人大或政府审议。  测绘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图市场整顿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共查处地图违法案件5000多余件,没收各类违法地图制品150多万件。  测绘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全国6800多个测绘资质单位开展了质量自查,取消资质165个,降低等级36个,缓登36个。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发布实施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全国1:5万地名数据库、全国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  测绘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国家中尺度基础地理信息工程与空间决策》、《遥感影像处理原型系统设计》等投入使用。  测绘系统对外提供地形图约65万张,大地成果约9万点,航展成果约31万片,数字地图约7万幅,数据量约为63TB;编制出版了各类地图1572种、图书454种,总印数2亿多册(幅)。

1、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框架 元数据开发应用框架元数据的基本意义 Metadata(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数据为各种形态的数字化信息单元和资源集合提供规范、普遍的描述方法和检索工具;元数据为分布的、由多种数字化资源有机构成的信息体系(如数字图书馆)提供整合的工具与纽带。离开元数据的数字图书馆将是一盘散沙,将无法提供有效的检索和处理。 元数据应用环境1 Metadata的应用目的(1)确认和检索(Discovery andentification),主要致力于如何帮助人们检索和确认所需要的资源,数据元素往往限于作者、标题、主题、位置等简单信息,Dublin Core是其典型代表。(2)著录描述(Cataloging),用于对数据单元进行详细、全面的著录描述,数据元素囊括内容、载体、位置与获取方式、制作与利用方法、甚至相关数据单元方面等,数据元素数量往往较多,MARC、GILS和FGDC/CSDGM是这类Metadata的典型代表。(3)资源管理(Resource Administration),支持资源的存储和使用管理,数据元素除比较全面的著录描述信息外,还往往包括权利管理(Rights/Privacy Management)、电子签名(Digital Signature)、资源评鉴(Seal of Approval/Rating)、使用管理(Access Management)、支付审计(Payment and Accounting)等方面的信息。(4)资源保护与长期保存(Preservation and Archiving),支持对资源进行长期保存,数据元素除对资源进行描述和确认外,往往包括详细的格式信息、制作信息、保护条件、转换方式(Migration Methods)、保存责任等内容。2 Metadata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根据不同领域的数据特点和应用需要,90年代以来,许多Metadata格式在各个不同领域出现例如:网络资源:Dublin Core、IAFA Template、CDF、Web Collections文献资料:MARC(with 856 Field),Dublic Core人文科学:TEI Header社会科学数据集:ICPSR SGML Codebook博物馆与艺术作品:CIMI、CDWA、RLG REACH Element Set、VRA Core政府信息:GILS地理空间信息:FGDC/CSDGM数字图像:MOA2 metadata、CDL metadata、Open Archives Format、VRA Core、NISO/CLIR/RLG Technical Metadata for Images档案库与资源集合:EAD技术报告:RFC 1807连续图像:MPEG-3 Metadata格式的应用程度不同领域的Metadata处于不同的标准化阶段:在网络资源描述方面,Dublin Core经过多年国际性努力,已经成为一个广为接受和应用的事实标准;在政府信息方面,由于美国政府大力推动和有关法律、标准的实行,GILS已经成为政府信息描述标准,并在世界若干国家得到相当程度的应用,与此类似的还有地理空间信息处理的FGDC/CSDGM;但在某些领域,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变化,仍然存在多个方案竞争,典型的是数字图像的Metadata,提出的许多标准都处于实验和完善的阶段。4 Metadata格式“标准化”程度问题Metadata开发应用经验表明,很难有一个统一的Metadata格式来满足所有领域的数据描述需要;即使在同一个领域,也可能为了不同目的而需要不同的但可相互转换的Metadata格式。同时,统一的集中计划式的Metadata格式标准也不适合Internet环境,不利于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各方面力量。但在同一领域,应争取“标准化”,在不同领域,应妥善解决不同格式的互操作问题。 元数据结构1 总体结构定义方式 一个Metadata格式由多层次的结构予以定义:(1)内容结构(Content Structure),对该Metadata的构成元素及其定义标准进行描述。(2)句法结构(Syntax Structure),定义Metadata结构以及如何描述这种结构。(3)语义结构(Semantic Structure),定义Metadata元素的具体描述方法。2 内容结构内容结构定义Metadata的构成元素,可包括: 描述性元素、技术性元素、管理性元素、结构性元素(例如与编码语言、Namespace、数据单元等的链接)。这些数据元素很可能依据一定标准来选取,因此元数据内容结构中需要对此进行说明,例如MARC记录所依据的ISBD,EAD所参照的ISAD(G),ICPSR所依据的ICPSR Data Preparation Manual。3 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定义格式结构及其描述方式,例如元素的分区分段组织、元素选取使用规则、元素描述方法(例如Dublin Core采用ISO/IEC 11179标准)、元素结构描述方法(例如MARC记录结构、SGML结构、XML结构)、结构语句描述语言(例如EBNF Notation)等。有时,句法结构需要指出元数据是否与所描述的数据对象捆绑在一起、或作为单独数据存在但以一定形式与数据对象链接,还可能描述与定义标准、DTD结构和Namespace等的链接方式。4 语义结构 语义结构定义元素的具体描述方法,例如 描述元素时所采用的标准、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或自定义的描述要求(Instructions)。有些元数据格式本身定义了语义结构,而另外一些则由具体采用单位规定语义结构,例如Dublin Core建议日期元素采用ISO 8601、资源类型采用Dublin Core Types、数据格式可采用MIME、识别号采用URL或DOI或ISBN;又如OhioLink在使用VRA Core时要求主题元素使用A&AT、TGM和TGN,人名元素用ULAN。 元数据编码语言与制作方式1 元数据编码语言元数据编码语言(Metadata Encoding Languages)指对元数据元素和结构进行定义和描述的具体语法和语义规则,常称为定义描述语言(DDL)。在元数据发展初期人们常使用自定义的记录语言(例如MARC)或数据库记录结构(如ROADS等),但随着元数据格式的增多和互操作的要求,人们开始采用一些标准化的DDL来描述元数据,例如SGML和XML,其中以XML最有潜力。2 元数据制作方式(1)专门编制模块(例如对MARC、GILS、FGDC等)(2)数据处理时自动编制(例如对Dublin Core等)(3)数据物理处理时自动编制(例如数字图像扫描时的某些元数据参数)(4)共享元数据(例如OCLC/CORC、IMESH 元数据互操作性1 元数据互操作性问题由于不同的领域(甚至同一领域)往往存在多个元数据格式,当在用不同元数据格式描述的资源体系之间进行检索、资源描述和资源利用时,就存在元数据的互操作性问题(Interoperability):多个不同元数据格式的释读、转换和由多个元数据格式描述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之间的透明检索。2 元数据格式映射利用特定转换程序对不同元数据元格式进行转换,称为元数据映射(Metadata Mapping/Crosswalking)。已有大量的转换程序存在,供若干流行元数据格式之间的转化,例如Dublin Core与USMARC; Dublin Core与EADDublin Core与GILS; GILS与MARC TEIHeader与MARC FGDC与MARC也可利用一种中介格式对同一格式框架下的多种元数据格式进行转换,例如UNIverse项目利用GRS格式进行各种MARC格式和其它记录格式的转换。格式映射转换准确、转换效率较高。不过,这种方法在面对多种元数据格式并存的开放式环境中的应用效率明显受到限制。3 标准描述框架解决元数据互操作性的另一种思路是建立一个标准的资源描述框架,用这个框架来描述所有元数据格式,那么只要一个系统能够解析这个标准描述框架,就能解读相应的Metadata格式. 实际上,XML和RDF从不同角度起着类似的作用。XML通过其标准的DTD定义方式,允许所有能够解读XML语句的系统辨识用XML_DTD定义的Metadata格式,从而解决对不同格式的释读问题。RDF定义了由Resources、Properties和Statements等三种对象组成的基本模型,其中Resources和Properties关系类似于E-R模型,而Statements则对该关系进行具体描述。RDF通过这个抽象的数据模型为定义和使用元数据建立一个框架,元数据元素可看成其描述的资源的属性。进一步地,RDF定义了标准Schema,规定了声明资源类型、声明相关属性及其语义的机制,以及定义属性与其它资源间关系的方法。另外,RDF还规定了利用XML Namespace方法调用已有定义规范的机制。4数字对象方式建立包含元数据及其转换机制的数字对象可能从另一个角度解决元数据互操作性问题。Cornell/FEDORA项目提出由内核(Structural Kernel)和功能传播层(Disseminator Layer)组成的复合数字对象。内核里,可以容纳以比特流形式存在的文献内容、描述该文献的元数据、以及对这个文献及元数据进行存取控制的有关数据。功能传播层,主功能传播器(PrimitiveDisseminator)支持有关解构内核数据类型和对内核数据读取的服务功能,还可有内容类型传播器(Content-Type Disseminators),它们可内嵌元数据格式转换机制。例如,在一个数字对象的内核中存有MARC格式的元数据,在功能传播层装载有请求Dublin Core格式及其转换服务的内容类型传播器。当数字对象使用者要求读取以Dublin Core表示的元数据时,相应的内容类型传播器将通过网络请求存储有Dublin Core及其转换服务程序的数字对象,然后将被请求数字对象中的MARC形式元数据转换为Dublin Core形式,在输出给用户。 几点建议跟踪元数据发展、积极参与制定元数据标准、加快元数据应用、注意国际接轨。加快研究有效利用元数据进行检索(包括异构系统透明检索)、相关性学习、个性化处理等的机制。加快研究元数据与数字对象和数字化资源体系有机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推进研究利用元数据进行基于知识的数据组织和知识发现。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吴小平(全国地质资料馆)摘 要 本文结合地质资料数据的特点,在国内外相关元数据标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定义一个对地质资料数据资源最通用属性描述的核心元素集合,实现对地质资料数据资源信息基本情况的描述;以加强对地质资料数据的有效描述、组织、揭示、表达、管理,促进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利用、共享、交换和整合,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现代化水平和地质资料数据公共服务能力。关键词 地质资料 核心元数据 标准研究1 引言1 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工作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数据,形成了大量不同资源类型、遍及地质各个学科的专业数据集,涉及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海洋地质、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地学科研等领域。数据量大,数据类型丰富,系统异构,数据格式多样化,是当前地质资料数据的重要特征。应用的不断深入,社会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需要基础数据支撑。地质资料数据的多学科、多标准、多类型、多尺度、海量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深入利用与共享。如何有效地描述、组织、揭示、表达、管理这些数据,以促进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利用、共享、交换和整合,提高数据共享水平,是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现代化水平和提升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基础。为解决这个问题,前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提出利用元数据的标准化来统一管理分散的数据资源,并通过 Web 实现数据共享与服务[1-9]。元数据具有描述、揭示、组织、管理、控制、保存、互操作等功能[9-11]。元数据标准和技术是实现数据标准化、数据共享、数据交换和互操作等的重要手段。利用元数据标准提高对数据的描述与表达深度,实现对数据资源内涵的描述、发现、处理、评价,提高数据管理效率和用户检索数据的查询效率;通过元数据标准化来逐步解决数据资源间的语义独立和异构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互操作,为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与交换奠定基础;通过建立相关的元数据记录,建立与数据资源管理相关的维护、保存等信息,加强对数据管理过程的控制,对进一步管好用好地质资料数据具有重要作用。2 现状目前,在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已形成《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成果地质资料管理技术要求》、《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著录表和著录要求》,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等一套地质资料目录标准规范,用以规范地质资料数据成果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目前,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均已建成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并初步实现馆际目录间基本数据信息的交换,在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共享、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是对地质资料档案基本信息的描述与组织,是地质资料元数据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地质资料数据的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构建地质资料数据的丰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相关元数据标准基本情况1 DC(DUBLIN CORE)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UBLIN CORE 元数据格式由美国 OCLC 公司发起,国际性合作项目 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设计,由参与合作项目的机构共同维护修改,适用于网络资源描述,目前最新版本为 version 1,1999 年7 月 2 日发布执行。DC 元数据作为网络时代一种新型的信息资源通用描述工具,正在为越来越多不同专业领域以及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DC 元数据标准,主要是指 DC 元数据元素、元素定义和注释等内容及由这些内容构成的规范化或标准化文本。DC 最初应用目的是为了网络资源的著录与挖掘,由于 DC 元素简单易用,加之 OCLC 的大力推广和网络资源著录的巨大需求,DC 很快适用于任何媒体。简单的元素定义和设置可以很方便地著录,是 DC获得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然而它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对著录对象的描述深度不够,不能进行专指度较高的检索[12]。2010 年,DC 元数据的中文版正式发布,《信息与文献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GB/T 25100-2010)进一步规范了 DC 中文化的进程[13],语义描述、元素名称等得到了统一与规范。根据《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V1 版),DC 由 15 个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根据 ISO/IEC 11179 定义 10 个属性,即:名称(Name):元素名称;标识(Identifier):元素唯一标识;版本(Version):产生该元素的元数据版本;注册机构(RegistrationAuthority):注册元素的授权机构;语言(Language):元素说明语言;定义(Definition):对元素概念与内涵的说明;选项(Obligation):说明元素是限定必须使用的还是可选择的;数据类型(Datatype):元素值中所表现的数据类型;最大使用频率(Maximum Occurrence):元素的最大使用频次,即是否可重复使用;注释(Comment):元素应用注释。DC 元素依据其所描述内容的类别和范围可分为三组(表 1):①对资源内容的描述;②对知识产权的描述;③对外部属性的描述(instantiation)。表 1 DC 元数据元素列表2 数字地理空间元数据内容标准数字地理空间元数据内容标准(Content Standard for Digital Geospatial Metadata)由美国联邦地球空间数据委员会组织编写并发布[4,9,11,14]。该标准 1992 年 7 月开始起草,几经修改,1994 年 7 月 8 日,FGDC 正式确认该标准为美国国家地球空间数据元数据标准,并于 1997 年 4 月发布其修订版(FGDC1994,FGDC 1997)。FGDC 数字地理元数据内容标准的目的,是确定一个描述数字地理空间数据的术语及其定义集合,包括满足这些目的的数据元素、复合元素(一组数据元素)以及它们的定义和域值,描述数字地理空间数据集的元数据信息内容。FGDC 是按照段(section)、复合元素(compound element)、数据元素(data element)来组织的,包括 7 个主要子集和 3 个辅助子集(见表 2),共有 460 个元数据实体(含复合元素)和元素。FGDC 规定了三种性质的子集、复合元素和元素。这三种性质是:必需的,即必须提供的信息;一定条件下必需的,即如果正在建立的元数据包含某子集、某个实体,或某个元素说明的特征,则必需提供的信息;可选的,即该信息是可选的,由用户决定是否将其包含在元数据文件中。FGDC 元数据标准没有规定语法格式或编码规则,因此同 DC 一样,只是一个内容标准。表 2 FGDC 元素列表3 ISO TC211 元数据标准ISO TC211 元数据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第三工作组组织研究,项目编号为 15046-15。1996 年 2 月 9 日通过 0 版草案,后几经修改,于 1997 年 1 月20 日发布 210 版标准(ISO TC211,1997)[4]。TC211 元数据内容项分为三种类型:必须型(M),指必须给出的内容(M 是 Mandatory 的缩写);条件型(C),指在一定条件下需要给出的内容(C 表示 Conditional);可选型(O),指可有可无的内容(O 表示 Optional)。元数据内容采用逐项逐行方式表达;标准中给出了元数据制作、管理等规范。TC211 元数据标准中把元数据的内容分为 7 类,每一类中又包括若干子类或具体元数据项,主要包括元数据内容、标识信息内容、数据质量信息内容、空间数据表达信息内容、空间参考信息内容、特征与属性信息内容、数据传播信息内容、数据参考信息内容等方面。3 地质资料核心元数据1 概念“核心元数据规范”拟定义一个对地质资料数据资源最通用属性描述的数据元素集合,实现对数据信息基本情况的描述。2 目的地质资料核心元数据标准(Geology Data Core Metadata,GDCM)拟通过建立一套用以描述各种地质资料数据集的元素集合,为地质资料数据资源提供一套通用的描述元素及规范,供管理者和用户在通用领域应用中描述具有相同特征或属性的数据集,为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检索、整合、交换、服务和共享提供支持。3 范围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是关于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基本描述信息,是由数据资源的共同特点确定的元数据集合。4 原则1 用户需求原则核心元数据作为地质资料数据的一组基础性、通用性描述数据,在设计与选择核心元素时必须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以深入地揭示信息资源的内涵。在结构与格式的设计、元素的增加与取舍、语义规则的制定等方面,要尽可能地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增加系统与用户间的交互渠道(如开放式的词表系统的使用、增加提供用户反馈的元素等),为用户提供多层次的检索体系[9]。2 简单性与适用性原则简单性与适用性原则要求元数据方案在应用时简单易于理解,便于计算机著录,有利于实现互操作;同时需兼顾适用性,选取最能表达需求的元数据集合,以解决元素过少产生的不准确性,提高检索的精度,做到繁简适当。3 互操作与易转换性原则互操作性是不同数据格式以及异构系统间实现数据交换的重要原则。元数据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数据间的互操作性,通过建立映射、数据交换机制、语义共享等实现互操作性,实现不同系统间、不同数据格式间的数据交换。4 专指性与通用性原则专指性与通用性原则要求元数据方案的设计应统筹考虑各类资源的应用特性,协调好资源应用深度与应用广度。5 可扩展性与可持续性原则可扩展性是指数据方案的生命。随着数字资源内容不断丰富、应用不断深入、需求不断增加,元数据方案必须能够适应资源应用、需求的变化,将一些特殊的应用加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一些具体应用可能会要求更为细致精确的描述,应允许使用者在不破坏已规定的标准内容(如元素的语义定义)的条件下,扩充一些元素、子元素或属性值[9]。可持续性原则是指要充分考虑与现有标准规范的衔接,充分利用现有标准的成果,保证元数据方案的可持续发展。4 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元素定义1 基本定义定义元数据(Metadata)、核心元数据(Core Metadata)和数据集(Dataset)三个基本术语。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核心元数据是指能够描述地质资料数据的一组通用的描述元素及相应的规范;数据集是由相关数据对象组成的一个可标识的数据集合体。将被描述的地质资料数据作为一个群组,一个群组可以看做一个数据集。一个数据集可能是一个较小的数据集合,在物理上或逻辑上位于一个较大的数据集之内;反之,一个数据集也可能由若干数据集组成,是这些子数据集的父数据集。如根据地质资料数据文件的组织方式,一个数据集可以是正文、附件、附图、附表、附件、其他类等的集合。在本研究中,数据集是元数据的描述对象,以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的分类组织数据集。借鉴 ISO/IEC 11179-3 标准,本研究定义元素的属性基本上采用与 Dublin Core 一致的方法,按以下九个方面对元素进行定义:1)中文名称(Chinese Name):元素中文名称;2)英文名称(English Name):元素英文名称;3)标识(Identifier):元素唯一标识;4)定义(Definition):对元素概念与内涵的说明;5)类型(Data Type):元素值中的数据类型;6)约束(Constraint)指明元素是否是限定必须使用还是可选择的(必备性);7)出现次数(Maximum Occurrence)元素是否可重复以及可重复的次数;8)值域(Value Domain):元数据元素的取值范围;9)注释(Comment):对元素的补充说明、著录格式的建议及其它。2 核心元素内容本研究参考都柏林核心元数据计划(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DCMI)发布的《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V1 版)和《信息与文献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GB/T 25100-2010[13],元素的名称、定义、注释、约束、类型的中文翻译参考了上海图书馆的《都柏林核心修饰词》[17],《DCMI 元数据术语》[16],《都柏林核心资源集合描述应用纲要》[18],《都柏林核心图书馆应用纲要》[19],《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DA/T 23—2000)[21],《成果地质调查资料著录表及著录要求》[22],国家图书馆《中文元数据方案》[15],《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核心元数据标准》[20]。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GDCM)标准核心元素及定义见表 3。表 3 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GDCM)标准核心元素(拟)5 结论及思考核心元数据作为描述地质资料数据的一部分,需进一步加强研究,逐步规范完善。由于地质资料数据涉及范围广,格式、类型多样,需要制定系列元数据标准来系统描述数据资源,并建立多个不同元数据标准间的语义共享与映射,提高对数据的描述深度与层级,优化数据组织方式与结构,不断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管理、服务与共享水平。参 考 文 献[1] 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整合与共享研究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 徐冠华 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增强科技竞争力 [J] 中国基础科学,2003(1):5 ~ [3] 孙枢 地球数据是地球科学创新的重要源泉—从地球科学谈科学数据共享 [J] 中国基础科学,2003(1):19 ~ [4] 李军,周成虎 地球空间数据元数据标准初探 [J] 地理科学进展,1998,17(4):55 ~ [5] 张立,龚健雅 地理空间元数据管理的研究与实现 [J]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0,25(5):127 ~ [6] 沈体雁,程承旗 地理元数据技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9,24(4):34 ~ [7] 王卷乐,游松财,谢传节 地学数据共享中的元数据标准结构分析与设计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1):16 ~ [8] 刘纬等 数字图书馆的语义描述与服务升级 [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9] 肖珑等,中文元数据标准框架及其应用 [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5:29 ~ [10]http:///,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基本元数据标准规范,2005—[11] 冯项云,肖珑,廖三三等 国外常用元数据标准比较研究 [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4:15 ~ [12] 中文文献元数据标准研究项目组系列报告之一 国外元数据标准比较研究报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元数据标准研究项目组(2000 年12 月)[13] 信息与文献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GB/T 25100-2010(ISO 15836:2009,MOD),2010-09-[14] 薛明 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的标准参考模型 [J] 测绘标准化,总第 62 期第 20 卷 [15]http:///CMS/searcher/ 中文元数据方案 国家图书馆,[16]http:///documents/2006/12/18/dcmi-terms/,DCMI 元数据术语,2006-12-[17]http:///documents/2000/07/11/dcmes-qualifiers/ 都柏林核心修饰词,2000-07-[18]http:///groups/collections/collection-application-profile/,都柏林核心资源集合描述应用纲要,2006-08-[19]http:///documents/2004/09/10/library-application-profile/,都柏林核心图书馆应用纲要,2004-09-[20]http://,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核心元数据标准(1),2003-[21] 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DA/T 23—[22] 成果地质调查资料著录表及著录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04-11-

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副部长鹿心社参观国土资源信息化成果2001年11月,在深圳召开了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田凤山部长强调“整体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带动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以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为宗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与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形成完善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全面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三个主流程的信息化。2002年我部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建设。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根据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规划和部署,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按照“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服务管理,面向社会”的方针,边建设,边应用,取得了明显进展,包括全球大型特大型矿床地质与找矿历史、世界能源消费、世界矿产资源储量、世界矿产品贸易等十多个方面的大量信息,在国土资源部内外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2002年底还将建成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数据库、国土资源综合统计系统、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系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全球油气信息服务系统等。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国土资源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国土资源部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一个以公文流转为主的应用系统,其内容包括公文管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和个人事务等模块,该系统于2002年7月26日正式通过验收。国土资源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运行于部机关内部局域网,目前已注册用户409人。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系统于2002年9月2日开始正式在部机关运行会议管理模块。办公自动化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转变办公方式,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研究元数据标准体系内容包括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的内容组织、构成方式、统一标记语言(UML)类图、元素属性及其描述等内容。本标准的体系结构既接纳了现有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又与现有的国家标准相协调,符合国土资源信息的基本特点。核心元数据的每个包都有对应的实体或聚合实体。用UML类图描述这些实体的结构与组成,用数字字典对相应的实体与元素进行详细说明(名称、定义、约束条件、最多出现次数、数据类型以及域等)。UML类图与数据字典一起构成了核心元数据的完整描述,是用户理解与实现核心元数据的基础。元数据软件模型是元数据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在以信息交换与共享为目的的元数据实施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元数据管理系统由元数据编辑器、元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元数据发布系统三个系统组成,解决了元数据生产者和用户所关心的问题。三个系统中元数据编辑器是相对独立的,为解决元数据生产者数据的编辑和建库,管理系统将已建库的元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将数据质量合格的元数据信息发布到英特网。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管理系统结构模型天津市基于WebGIS技术的规划和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该项目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基础上,以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业务为核心,以天津市空间资源信息整合为基础,通过业务流程的设计、重组,采用WebGIS等技术,实现了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图文—体化的管理。在系统设计上,采用了三层浏览/服务器(B/S)结构,实现了基于工作流的结构审批、保证了信息集成化管理和动态更新,系统的图文一体化程度高。该系统综合应用了图像压缩、四叉树编码、金字塔图像索引、数据抽取等技术,整合了天津市市区范围内30多种不同类型的图形数据,实现了海量数据的有效组织和高速存取。通过建立数据标准规范和专题数据的转换,形成了该系统数据的更新机制。经一年多的运行,性能稳定,大幅度提高了业务审批效率,全面提高了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平,对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产生了积极作用。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襄樊市城区地籍管理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以MAPGIS为平台,以地籍管理为核心,逐步扩展到土地管理的相关业务。系统具有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的管理能力,能存储管理襄樊市全部土地信息;将土地管理基础信息如查询、检索、访问、修改、更新等与业务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结合起来;在地籍管理的基础上,扩充了土地详查、局长办公、土地规划、建设用地、土地监察、档案管理等子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将图形数据放入商用数据库中管理;利用GIS时间维管理技术,可以对宗地进行历史追踪,从而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采用工作流驱动技术,开发了自己的办公自动化工作流软件包,提供了最终用户通过工作流操纵系统的方式。存量建设用地流程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违法用地查处业务流程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国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系统开发与示范为了将全国(油气系统除外)各岩心库、副样库、标本库等实物库房中所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账本按标准化格式进行编录、入机、建立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为动态掌握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状况提供元数据信息服务,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查询网络化,建设了国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该数据库已包括湖北、福建、黑龙江和内蒙古等4省区41家地勘单位59处库房所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账本信息,及相关的地质报告的内容提要和钻孔的地质编录信息,其他地区的数据将逐渐加入。该数据库已具有实物地质资料数据汇总统计、行政区域检索、实物地质资料类别检索和图形检索等四项功能。该数据库符合最新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要求,它的建成将改变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长期锁在库房里而难以转化应用的状态,克服了过去手工账本查找困难、统计不便、提供迟缓等问题,实现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手段上的突破,有利于矿业开发,有利于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的共享和二次开发,有利于使实物资料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海底矿产资源图数据库该数据库集现代数据库技术、图像处理技术、GIS绘图技术和海洋矿产资源调查成果为一体。本数据库不仅具有查询功能,而且还包括一个绘图子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能根据图件所表达的主题绘制不同的图层,然后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图层的叠加和组合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新图件。本数据库结合了最新的图像处理软件构成功能强大的图像分析子系统。海底矿产资源图数据库,内容包括了目前得到国际上公认的五大类深海底矿产资源类型: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磷块岩和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了具有绘图和图像处理功能的子系统,初步实现了海底矿产资源图像资料及有关数据的集成化、信息化。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是什么类型

元数据是关于信息的信息( information about information )。有时候,它也被称作是关于数据的数据(data aboutdata)。这个术语常用来表示那些可以用来识别、描述和定位某些基于网络的电子资源。元数据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作为管理内容的工具,提供对某一内容和结构的描述,它有利于提升信息的关联性、有效性,对于信息的升级和交互操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主要功能有:(1)管理:通过元数据可以管理信息,比如著作权追踪,获得途径和要求,信息的位置,版本情况等。(2)描述:通过元数据可以描述信息,比如目录记录,索引,注解等(3)保存:通过元数据可以保护信息管理,比如对资源的物理状态的记录,它们的保存方法等。(4)技术:指的是元数据如何在某个系统中运行,比如需要的软件和硬件记录,追踪和认证情况等。(5)应用:元数据可以记录信息的类型和适用层次。 根据不同的依据,可以对元数据进行分类: 如果元数据在设计之前经过了周密的考虑,那么形成的信息管理系统将会高效得多。在传统的目录系统中,关键词和元数据被用来查找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本期刊,而不是为了服务更广大的用户和交叉参考。网络作为一种研究工具,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使得元数据和关键词的精确度和相关性变得尤为重要。 元数据应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以保证它能在不同的应用平台和不同的标准框架中使用。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权威性的原数据标准出现,使得图书(包括其他类似图书的产品)产业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元数据标准更加繁杂。如何应对这么多有的甚至相互交叉的标准,至今仍然是一个大问题。解决了这一问题,将使得人们能够更加高效的应用互联网上的资源。 正确使用元数据和元数据标准,对各种大小企业、政府组织向网络环境发展都是十分关键的。日益增加的互联网用户和数字化技术也对开发统一的元数据标准提出了严峻考验。一些机构,比如IMS和DublinCore就联合起来致力于开发一套通用的元数据标准框,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互联网应用的需求,政府机构和各类企业的信息化需求,知识经济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全求画的需求。 大多数的原数据标准都在不断的改进之中,包括IMS、MPEG、DublinCore以及其他没有提到的标准。 创建元数据系统的技术也在不断变化,这使得那些较为依赖传统的计算机技术的公司更加难以做出抉择。 有研究者称,在十年之内,出版商、印刷商、批发商、物流业、书店和图书馆完全有可能在基于网络技术基础之上重建的商业环境中相互协作。作者和读者的经历也将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装置和技术的出现而改变。

元数据(Metadata),又称中介数据、中继数据,为描述数据的数据(data about data),主要是描述数据属性(property)的信息,用来支持如指示存储位置、历史数据、资源查找、文件记录等功能。一般分为三类,即数据元素级元数据、数据集级元数据和数据库级元数据。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是什么意思

元数据强调的是对数据的描述数据元主要是从组成角度讲的,数据元是基本组成部分,不可在分的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元数据就是用来定义数据的数据。比如,有一条学生信息记录,其中包括字段姓名(name)、年龄(age)、性别(male)、班级(class)等,那么name、age、male、class就是元数据。通过它们的描述,一条关于学生信息的数据记录就产生;

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副部长鹿心社参观国土资源信息化成果2001年11月,在深圳召开了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田凤山部长强调“整体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带动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以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为宗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与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形成完善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全面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三个主流程的信息化。2002年我部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建设。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根据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规划和部署,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按照“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服务管理,面向社会”的方针,边建设,边应用,取得了明显进展,包括全球大型特大型矿床地质与找矿历史、世界能源消费、世界矿产资源储量、世界矿产品贸易等十多个方面的大量信息,在国土资源部内外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2002年底还将建成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数据库、国土资源综合统计系统、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系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全球油气信息服务系统等。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国土资源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国土资源部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一个以公文流转为主的应用系统,其内容包括公文管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和个人事务等模块,该系统于2002年7月26日正式通过验收。国土资源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运行于部机关内部局域网,目前已注册用户409人。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系统于2002年9月2日开始正式在部机关运行会议管理模块。办公自动化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转变办公方式,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研究元数据标准体系内容包括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的内容组织、构成方式、统一标记语言(UML)类图、元素属性及其描述等内容。本标准的体系结构既接纳了现有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又与现有的国家标准相协调,符合国土资源信息的基本特点。核心元数据的每个包都有对应的实体或聚合实体。用UML类图描述这些实体的结构与组成,用数字字典对相应的实体与元素进行详细说明(名称、定义、约束条件、最多出现次数、数据类型以及域等)。UML类图与数据字典一起构成了核心元数据的完整描述,是用户理解与实现核心元数据的基础。元数据软件模型是元数据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在以信息交换与共享为目的的元数据实施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元数据管理系统由元数据编辑器、元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元数据发布系统三个系统组成,解决了元数据生产者和用户所关心的问题。三个系统中元数据编辑器是相对独立的,为解决元数据生产者数据的编辑和建库,管理系统将已建库的元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将数据质量合格的元数据信息发布到英特网。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管理系统结构模型天津市基于WebGIS技术的规划和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该项目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基础上,以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业务为核心,以天津市空间资源信息整合为基础,通过业务流程的设计、重组,采用WebGIS等技术,实现了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图文—体化的管理。在系统设计上,采用了三层浏览/服务器(B/S)结构,实现了基于工作流的结构审批、保证了信息集成化管理和动态更新,系统的图文一体化程度高。该系统综合应用了图像压缩、四叉树编码、金字塔图像索引、数据抽取等技术,整合了天津市市区范围内30多种不同类型的图形数据,实现了海量数据的有效组织和高速存取。通过建立数据标准规范和专题数据的转换,形成了该系统数据的更新机制。经一年多的运行,性能稳定,大幅度提高了业务审批效率,全面提高了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平,对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产生了积极作用。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襄樊市城区地籍管理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以MAPGIS为平台,以地籍管理为核心,逐步扩展到土地管理的相关业务。系统具有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的管理能力,能存储管理襄樊市全部土地信息;将土地管理基础信息如查询、检索、访问、修改、更新等与业务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结合起来;在地籍管理的基础上,扩充了土地详查、局长办公、土地规划、建设用地、土地监察、档案管理等子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将图形数据放入商用数据库中管理;利用GIS时间维管理技术,可以对宗地进行历史追踪,从而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采用工作流驱动技术,开发了自己的办公自动化工作流软件包,提供了最终用户通过工作流操纵系统的方式。存量建设用地流程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违法用地查处业务流程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国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系统开发与示范为了将全国(油气系统除外)各岩心库、副样库、标本库等实物库房中所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账本按标准化格式进行编录、入机、建立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为动态掌握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状况提供元数据信息服务,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查询网络化,建设了国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该数据库已包括湖北、福建、黑龙江和内蒙古等4省区41家地勘单位59处库房所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账本信息,及相关的地质报告的内容提要和钻孔的地质编录信息,其他地区的数据将逐渐加入。该数据库已具有实物地质资料数据汇总统计、行政区域检索、实物地质资料类别检索和图形检索等四项功能。该数据库符合最新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要求,它的建成将改变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长期锁在库房里而难以转化应用的状态,克服了过去手工账本查找困难、统计不便、提供迟缓等问题,实现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手段上的突破,有利于矿业开发,有利于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的共享和二次开发,有利于使实物资料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海底矿产资源图数据库该数据库集现代数据库技术、图像处理技术、GIS绘图技术和海洋矿产资源调查成果为一体。本数据库不仅具有查询功能,而且还包括一个绘图子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能根据图件所表达的主题绘制不同的图层,然后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图层的叠加和组合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新图件。本数据库结合了最新的图像处理软件构成功能强大的图像分析子系统。海底矿产资源图数据库,内容包括了目前得到国际上公认的五大类深海底矿产资源类型: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磷块岩和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了具有绘图和图像处理功能的子系统,初步实现了海底矿产资源图像资料及有关数据的集成化、信息化。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元数据(Meta Date),主要记录数据仓库中模型的定义、各层级间的映射关系、监控数据仓库的数据状态及ETL的任务运行状态。一般会通过元数据资料库(Metadata Repository)来统一地存储和管理元数据,其主要目的是使数据仓库的设计、部署、操作和管理能达成协同和一致。元数据是数据仓库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数据管理是企业级数据仓库中的关键组件,贯穿数据仓库构建的整个过程,直接影响着数据仓库的构建、使用和维护。构建数据仓库的主要步骤之一是ETL。这时元数据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定义了源数据系统到数据仓库的映射、数据转换的规则、数据仓库的逻辑结构、数据更新的规则、数据导入历史记录以及装载周期等相关内容。数据抽取和转换的专家以及数据仓库管理员正是通过元数据高效地构建数据仓库。用户在使用数据仓库时,通过元数据访问数据,明确数据项的含义以及定制报表。数据仓库的规模及其复杂性离不开正确的元数据管理,包括增加或移除外部数据源,改变数据清洗方法,控制出错的查询以及安排备份等。元数据可分为技术元数据和业务元数据。技术元数据为开发和管理数据仓库的IT 人员使用,它描述了与数据仓库开发、管理和维护相关的数据,包括数据源信息、数据转换描述、数据仓库模型、数据清洗与更新规则、数据映射和访问权限等。而业务元数据为管理层和业务分析人员服务,从业务角度描述数据,包括商务术语、数据仓库中有什么数据、数据的位置和数据的可用性等,帮助业务人员更好地理解数据仓库中哪些数据是可用的以及如何使用。由上可见,元数据不仅定义了数据仓库中数据的模式、来源、抽取和转换规则等,而且是整个数据仓库系统运行的基础,元数据把数据仓库系统中各个松散的组件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派可数据,用心创造数据价值 让数据分析更简单

  • 索引序列
  •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有哪些特点
  •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有哪些
  •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是什么类型
  •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是什么意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