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可以补充蛋白质,增强身体抵抗力。鸡蛋中有很多人体所需要的元素,每天一个鸡蛋,可以增强体质。

冯来兴 副教授男,196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自1993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教授课程:为本科生教授《政治学概论》、《中国政治学说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等多门课程。并为研究生讲授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主要研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十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和“论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全文转载。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共中央组织部、省社科规划、省高校人文社科、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省思想政治教育等课题十余项。肖飞 副教授男,1957年9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孙中山研究所所长。主要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毕业;1983年8月——1986年3月,在湖南农学院衡阳分院任教;1986年4月——1993年7月,在中南工学院任教;1993年8月——2010年5月,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任教。教授课程: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点研究孙中山、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刘立新 副教授男,汉族,副教授,人文社科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教师。主要经历:1988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年从师于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门下,199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教授课程: 近年来一直承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并承担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一系列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参与撰写与编辑了《孙中山研究论文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论文集》等四部著述,发表论文10多篇。主要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领域,均有一定的创建与成就。在学期间先后参与《高等学校管理学》、《青年心理学》、《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归因理论研究与应用》等8部著述的撰写和编辑,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在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以及思想德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并立志在此领域有所突破。郭智勇 讲师、博士男,1963年1月出生,湖南祁阳人。主要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 (本科)1983年9月-1986年10月,就读于福州大学地矿系生物地层专业 (硕士研究生)1986年10月-1995年7月,任教于桂林治金地质学院地质系 (讲师)1995年7月-2001年8月,深圳华储实业总公司工作 (经理)2001年9月-2006年6月,脱产就读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文字代表作:1、《风动还是心动—从奥义书看<庄子·齐物论>的理路》2、《梦觉皆幻—从印度思想体系对<庄子>内篇世界观的一种把握》3、《从字词的演化规律和实例看<庄子>内篇的成书年代》4、《逍遥的三个层次—庄子内篇的结构》5、《<庄子>内篇的轮回思想和解脱思想研究》6、《论相同命题在<吕氏春秋>和<公孙龙子>中的不同意义》7、《贵己还是贵已—对战国三子思想传统理解的质疑》8、《义之美与仁之善—从〈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天性的区隔看中国文化内在的两个价值取向》9、《财富是想出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读中山先生〈行易知难〉》胡剑宾 讲师、硕士男,汉族,原籍河南省兰考县人,1969年6月出生。主要经历:1983年9月——1986年7月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学校 学习1986年8月——1989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1989年9月——1991年7月 开封市教育学院政史专业 学习1991年8月——1994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1994年9月——1997年7月 河南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专业 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7月——今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教学教授课程: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课程。注重互动式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小组主题活动是本人课堂教学的特色。陆文学 讲师、硕士男,1971年8月出生,宁夏灵武人。主要经历:199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西北史研究中心,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8年来到中山学院工作至今。教授课程: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院之后,先后开设过《旅游地理学》,《实用美学》,《地方政府学》,《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原理》,《西方经济学说史》等课程。主要研究:为中国近代史及民族社会学。发表论文若干篇,主要代表作有《妇女乃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郑观应女性观辨析》,《岭南文史》2009年第4期;《变中的不变———论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从消极的到积极的民族主义———1919年之后孙中山对其民族主义思想重新阐述的过程和原因》,《孙中山研究》第2辑,2009年3月;《清代宁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变化》,《固原市专学报》2005年第2期等。目前承担中山学院教改项目一个,参与其他研究项目若干。李德黎 讲师、硕士男,1975年生,四川人。主要经历:200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思政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擅长演讲辩论、拓展培训、公务员面试培训,曾担任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辩论队教练与人文系辩论队教练,在中山广播电台《夜色正缤纷》和《聊聊吧》中担任客座嘉宾。教授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讲课风格富有激情,善于结合时事来阐明观点。主要研究:近年来主攻三维仿真领域成为中山市三维仿真领域的先驱和代表,2010年受中山市政府委托为上海世博会中山馆制作网上三维展厅,于2010年5月22日在中山政府网与中山实体馆同步直播开放;并先后为中山政府网(英文版、日文版)、中山文联网、中山党史网建立了三维仿真互动平台。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1.论文《传统宗法关系与腐败德滋长》获得2006年广东省“反腐倡廉”征文优秀奖,并作为大会主题发言。2.《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探索》(参研)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研课题(2005)3.《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探索》(参研),中山市社科联课题(2006)4.参编《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5.论文《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定位》6.论文《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六大着力点》发表于《新经济》2008年5月期7.论文《三维仿真漫游技术在建设孙中山文化工程中的作用》发表于《孙中山研究》2008年12月8.《中山文艺资源的抢修和保护》(参研)中山市政府专项基金2008-20099.《中山文化资源的三维仿真保护平台》(参研)中山市科技局项目2008-2010 罗越富 讲师、硕士男,1981年9月,讲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学历背景:9-7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管理学学士学位9-7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教授课程:主讲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地理、餐饮管理、旅游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行技巧学等课程。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科研成果:在《旅游论坛》(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合作经济与科技》等杂志上共发表5篇文章,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课题研究方面参与了中山市黄圃镇项目《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的调研和撰写;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加快中山特色旅游发展的研究》的调研和撰写;参与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的撰写。获奖情况:2007-2009连续两年获人文社科系优秀教学奖2009年度获得中山学院优秀教师奖石岐区休闲文化征文二等奖林丹彤 讲师、学士女,旅游管理专业讲师。教授课程:《旅游学概论》、《社交礼仪》、《休闲学概论》、《导游实务》、《旅游市场学》、《插花鉴赏与创作》、《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粤语》、《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六篇(其中核心期刊四篇),文学作品多篇,摄影作品两幅。《中山日报》专栏作者。学院生生花艺协会创办人兼指导老师,曾于2001年组织指导花协会员参加第七届中国(中山)菊花展览会的插花比赛及其他工作,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2006年出版著作《插花,艺术与生活》,2007年获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获中山学院优秀教案奖、教育部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文科组优秀奖。主持市、校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参与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六项,横向项目两项。闵祥晓 硕士、讲师女,山东德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经历主要经历:200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年7月起任教于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授课程:《会展概论》、《市场营销学》、《旅游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民俗与旅游》等。主要研究:旅游规划原理及会展基本理论。主要论文成果:2006年《江南三大名楼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条件及途径分析》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景区空间结构整合分析》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购物点空间体系分析》2009年8月《香山商业文化的现代传承》主要科研成果:2006年8月-10月,参与《黄鹤楼公园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2007年9月-2008年7月 ,参与中山市黄圃镇《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2008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慈善万人行本体论研究》课题;2009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中山慈善万人行价值提升研究》课题;获奖情况:诗歌《活在民间的宝贝》获2008年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征文大赛三等奖。卢育林 讲师、硕士 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分别获经济学学士及管理学硕士学位,中共党员,讲师、经济师职称。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经济、资本市场以及旅游、会展、酒店等服务行业经营管理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经历:1992-1997年在中国银行的信贷、投资和计划、财务部门实习和工作,具有多年的实际经济管理工作经验。1997年进入中山学院工作至今,多次获得过“吴桂显奖教金”、“优秀共产党员”、年度考评“优秀”等荣誉。教授课程:《旅游经济学》、《景区经营与管理》、《会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项目评估》、《证券投资学》、《财政学》、《银行经营与管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等。科研成果:在《教育与经济》、《学术论坛》、《经济师》、《金融论坛》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4项:《混业经营模式下银行业的风险和成本研究》、《中山市保税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等。 王春芳 副教授、在职博士生女,博士、副教授。新疆乌鲁木齐市人。专业方向:新闻发展史、广播电视新闻。主要经历:自1989年工作以来,在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主持、记者工作近十几年,后调入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两年。2007年调入广东省中山市,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从事新闻教学工作。2008年入选为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教授课程:新闻评论,深度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素养,播音与主持,基础写作等。获得奖项:在媒体和教学单位工作期间,采访制作的多期节目、新闻报道、科研课题和论文,获得了国家、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各级多项奖类。多篇新闻专业论文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如论文《20世纪中国大陆女性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演进》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学版》2007年第6期上。《警惕新闻报道中的犬儒主义倾向》发表在新闻核心期刊《当代传播》2007年第6期上。《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发表在全国双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8年第五卷上;《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看构建和谐大众传媒文化》发表在《现代视听》2008年第8期上;并被《新华文摘》2008年21期选为推荐文章。《大震过后,警觉激进民族主义》获广东省高校校报2008年度好新闻言论类二等奖。所撰写的《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获中山市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阮 波 副教授、硕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 中山市社科专家库成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舞蹈家协会理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后以同等学历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文艺美学专业。教授课程:目前主要从事大学写作、实用美学、中西方文化与文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创作大量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影视等美学评论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评论版)》、《读书》、《作家》、《学术论坛》、《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舞蹈》等全国核心期刊。已出版的专著包括散文集《春风不相识》、评论集《返回身体的原点》、文集《即兴行走》,作品被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超星数字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粤人文库”、中山市级图书馆等各级图书馆收藏。曾蝉联2000-2001、2002-2004、2005-2007三届中山文艺奖一等奖,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优秀论文奖等奖项。曾在《成都晚报》、《新快报》、《大地》、《作品》、《中山日报》等报刊撰写专栏,同时从事美学的评论和社会宣传推广工作,在美术馆、图书馆、书城等文化机构开办艺术类讲座,出任各类文艺演出的评委、导赏等工作,曾参加广东省女作家散文研讨会、亚洲与世界文明研讨会、香山文化研讨会、广东省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全国名报名社名刊研讨会等各类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罗永雄 讲师、硕士男,1979年8月出生于新疆伊犁,祖籍广东兴宁。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新疆经济报编辑、昌吉日报社记者、编辑,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客户经理,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1997年进入新疆大学学习新闻学,学习期间曾在新疆经济报社编辑部供职,毕业后进入新疆昌吉日报社任经济口记者,具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从业近4年,累计编辑版面20个,刊发新闻稿件500余篇,50余万字,荣获省级新闻奖一次,地市级新闻奖三次。2004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攻读应用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先后参与编写《媒介产业案例分析》、《经济传播学总论》等3本教材,完成出版共计约10万字的书稿。期间在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供职,负责传播策划与媒体的联络沟通。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人文社科系新闻教研室任教,先后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发表《情境限制下的个体认知颠覆与沉默螺旋的扩散——从“洞中个体”的沉默到优势意见的加强》等5篇学术论文。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媒介伦理、 媒介传播与社会文化、影视文化传播等。教授课程:先后担任《传播伦理与法制》、《社会学》、《大众传播与文化》、《电视节目主持与制作》、《媒介热点研究》、《应用文写作》、《电影艺术欣赏》、《公关与广告传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陈亚辉 副教授、硕士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2004年6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3月至今任行政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教授课程:《经济学原理》、《电子政务》、《管理统计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概论》、《网站规划与设计》。主要研究:2007年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的主要荣誉包括:2007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案二等奖,2008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中山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师二等奖,优秀教学奖。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包括:2007年主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青年教师基金立项课题《中山市专业镇可持续发展研究》;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委托课题《中山市流动人口综合调控体制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2009年参与中山市民政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孤残儿童救助制度研究》、《中山市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制研究》、《中山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2010年参与广东省社科联规划课题《中山慈善万人行善款管理和使用的绩效评估研究》、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研究》。目前已发表科研论文包括:基于钻石模型的武汉东湖高新区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6)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7)论科技园区内社会资本在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6(10)能力胜任模型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方案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09(2)论城市人口综合调控指标体系的构建.管理观察,2009(3)邓雪琳 讲师、在职博士生女,讲师,在读博士。2001年获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湖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现在武汉大学修读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工作。教授课程:《大学语文》、《人力资源管理》、《中外公文名篇选读》、《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近年来在CSSI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10篇,另在优秀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合计近30余篇,主持院级课题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总计13项。2008年10月被选为中山市首批社科骨干,2009年2月入选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2007年,论文《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与社会工作方法有机结合的研究》入选《广东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选编》。2009年,论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地方政府公务员考核》获学院“一等奖”。2009年,在“孙中山思想与中山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孙中山人才思想与中山市现代化建设》。李 芳 讲师、硕士女,汉族,湖南娄底人,党员,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担任讲师。主要经历:1999年9月-2003年7月 中南大学 行政管理本科2003年9月-2006年7月 武汉大学 行政管理硕士硕士期间共发表5篇学术论文7~10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教授课程:《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获得学院首届优秀教案二等奖(2006年)担任人文社科系系务委员会委员和教学质量小组成员(2007年起)多次组织学生实践:2007年组织学生进行民政部低保户入户调查(中山);公共政策课程组织政策调查以及安排学生到中山市政府部门座谈;社会调查课程组织主题广泛的校园、校外小组调查;组织认知实践—民企学习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参与中山市社科联课题《和谐中山》(2007-2008年)丁婷婷 讲师、硕士女,讲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硕士,行政管理学士,英语语言与文学学士。自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2007-2008年优秀教案评选三等奖,获2007年、2008年、2009年年终教师考核二等奖。教授课程:《地方政府管理学》、《市政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会礼仪》、《专业英语》等课程教学。科研成果:1、2009年主持院级《秘书学》教改课题一项2、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3、2007年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4、《创新教育》杂志2009年4月刊发表教研论文《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技巧与考核手段研究。5、《经济学研究导刊》杂志2009第17期发表科研论文《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人本途径建构》郑莉婷 硕士女,生于广东中山,人力资源开发硕士学位教育背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 主修经济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主修人力资源开发(HRD),获社会科学硕士学位。工作经历:8—8广东省侨外出国人员服务中心 (广州),任培训部专员。 9—7戴德梁行房地产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主任。 8 — 12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部部长。2009.2---现在 教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人文社科系 行政管理教研室教授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 社会调查与统计, 管理学,领导学,管理心理学。

鸡蛋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可以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建议参阅论文:[1]闫阿慧,赵玉宗,张方云集体记忆: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新视角[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7(06):76-[2]李惠惠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关系及意义[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2):32-[3]肖佑兴国外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11,26(06):19-[4]王雅婧文化变迁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9(18):58-[5]龚胜生,何小芊旅游地文化变迁与整合的文化地理学透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450-以上在中国知网上均可以找到。

上海怎么说也是非常繁荣的城市,要我选,我就选上海。 上海师范旅游学院是世界旅游组织(WTO)附属成员,现为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旅游教育培训机构(APETIT)执委会副主席,上海旅游行业学会教育分会会长单位,中国旅游行业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并载入世界著名旅游高校的榜册。 学院一角学院有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拥有专业旅游类教师160余名,其中有高级教师类职称的教师50余名,高级技师类职称的教师5名。学院还有一批知名的旅游、会展、地理等学科带头人。大部分教师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或双师型资格证书,具有在国际院校进修、行业挂职锻炼的经历。学院与众多的国际和港澳台地区院校建立了师生互访、教师进修、学生留学的合作关系,与国内外许多著名旅游企业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和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目前,学院设有环境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专业旅游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旅游管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3个硕士点以及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专业(地理教育方向);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旅游日语、应用韩语、财务会计、电子商务、会展策划与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等10个专科专业。在读专科生3000余人、本科生1500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200人,还有一批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每年承担各类培训生1300余人。学院是上海旅游会展本科教育高地建设单位和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2008年度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设有上海旅游标准化研究室、上海旅游法制研究室、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中欧城市比较研究中心、上师大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中韩观光文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学院学报《旅游科学》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学院图书馆旅游类专业藏书近30万册。学院拥有计算机房、语音室、模拟导游实验室、客房实训室、餐饮与酒吧实训室、烹饪实训室、生化实验室、会展综合实验室、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实训设施,教学科研条件完备,办学实力雄厚。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地处上海市郊东海之滨的奉贤东门港,占地21公顷。学校创立于1979年。1986年由上海市划归国家旅游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本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旅游事业,懂得我国对外方针政策,遵守外事纪律,掌握旅游业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旅游业高级应用人才。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197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最早的旅游高等学府。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校是目前我国旅游专业师资最为集中、旅游学科门类最为齐全、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旅游高等院校。学校相当数量的中青年教师曾先后被派往美国、英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学习进修,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地理、环境学科的带头人。[1]2003年8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保持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独立建制,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合并组建,实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行体制,学校(院)是同时采用两个名称的合一教育机构,其中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是独立法人单位(以下合并简称为学院)。上海市委、市府、市教委的关心和支持下,2006年,一幢投资6000万、建筑面积2万5千平方米、具有体现国际旅游教学理念、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设施的旅游教学大楼矗立在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同时学校也整体迁入上师大奉贤校区。学院坚持面向国际、依托行业的办学理念,以毕业生在行业的集聚度和科研成果对行业的贡献度为基本办学目标,坚持在与行业发展互助互利、协调共进中,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编辑本段学校校训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创造幸福 分享快乐”。学校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强调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文化素养教育,注重应用能力、服务意识、实践意识、劳动意识的培养。从严治校,以“学校就是饭店,学校就是旅游景点”的观念,把旅游行业的文明规范与旅游教育融为一体。本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旅游事业,懂得我国对外方针政策,遵守外事纪律,掌握旅游业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旅游业高级应用人才。编辑本段办学规模学院设有上海旅游标准化研究室、上海旅游法制研究室、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中欧城市比较研究中心、上师大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中韩观光文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计算机实验室、语音实验室、模拟导游实验室、客房实验室、酒吧实验室、烹饪实验室、生化实验室、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地理信息实验室和环境工程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实训设施;和数十家三星级以上的酒店、著名国际国内旅行社、大型会展公司等旅游企业签订了作为我院(校)学生实习基地的协议。在市区虹桥开发区建有三星级天马大酒店及培训中心等教学基地。学院(校)是高等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餐饮管理专业(本、专科),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导游专业(专科)的主考学校。学院(校)的继续教育(成教)是国家旅游局旅游饭店总经理、旅游饭店部门经理岗位资格证书培训定点学校,是世界金钥匙酒店联盟(中国区)培训基地,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院(校)现设有:学院设有环境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专业旅游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科学、旅游管理方向、学科教学理论、地理教育方向等硕士点;旅游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与休闲管理、旅游策划、饭店管理、国际导游、餐饮管理等专业方向)、会展经济与管理、地理科学(师范)、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工程等本科专业;饭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旅游日语、旅游韩语、财务会计、商务管理(电子商务)、会展策划与管理、烹饪与餐饮管理等专科专业。学院(校)现为世界旅游组织(WTO)附属成员、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旅游教育培训机构(APETIT)执委会副主席、国际会议协会(ICCA)唯一的中国学校成员、亚太地区教育培训机构网(APETIT)执委会成员、上海旅游行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单位。编辑本段师资学校各项活动(10张)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80余人,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70余人。还有国内外进修成才的旅游专业博士、硕士毕业生,成为青年教师的骨干。有外籍和兼职客座教师数十人。联合国志愿人员组(VNV)派有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形成了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建校以来自编出版了30余门旅游专业课程教材,对发展我国旅游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学校注重教学实践,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备有各种实验室,建有综合实验楼,内有前厅,客房,中、西餐厅,酒吧,帐台等。在市区虹桥开发区建有三星级天马大酒店及培训中心等教学基地。与十几家旅行社及豪华宾馆建立了固定的联系并作为学生校外专业实习基地。 图书馆目前馆藏纸质图书30万余册,旅游类电子图书8万余种,中外文报刊400余种,多媒体资源馆藏总量8TB,为学校(院)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并有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杂志。办有校刊《旅游科学》,有一定社会影响。编辑本段现任领导校党委书记张国凤 男,1952年1月生,江苏吴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政工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党委办公室主任、党委组织部部长等职。长期从事高校党政管理和研究工作,参加过多项高校管理方面的课题研究,并在党建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果。曾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校长杨卫武 男,1957年7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旅游管理学硕士生导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历任上海师范大学马列部经济学讲师、马列部副主任,校科技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校产办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助理等职。现兼任上海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兼教育分会会长,上海食文化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财务管理等教学和理论研究。近期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编写专著多部。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荫稚 女, 1957年3月出生,祖籍四川。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历任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财会系教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校党委委员。曾被选为上海市第七届党代会代表、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主要专业领域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和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的教学和科研。副校长高峻 男,1962年5月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曾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美洲项目主管。现任《旅游科学》主编、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副秘书长和常务理事、上海地理学会理事、上海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主要从事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都市旅游、生态旅游开发、城市生态与环境管理等研究。先后独立与合作出版《景观生态学》等8部教材和著作,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各类项目四十余项。有5项科研项目获得上海市级和局级科技进步奖。朱承强 男,1955 年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旅游星级饭店评定委员会国家级星评员、世界金钥匙酒店联盟培训顾问、联合国亚太地区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网(APETIT)执委会副主席。历任饭店管理系主任、校党委委员等。主持了“全国高等院校示范性专业建设”、“饭店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系统”、“饭店宾客满意度测评系统”、“服务企业收益管理系统”等省部级及旅游企业集团的科研项目;著有《现代饭店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多部专著;主讲课程“现代饭店管理”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先后被授予“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全国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张建业 男,1958年5月出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副教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助理。世界金钥匙酒店联盟(中国区)培训基地副主任。历任饭店管理系副主任、饭店管理系总支副书记、天马大酒店副总经理、上海旅专饭店管理公司总经理、成教学院院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饭店管理、旅游管理。编著出版了《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专著8本,近期正式发表专业论文数10篇,参与或主持过国家、省市和学校的科研项目。贾铁飞 男,博士,教授。1966年5月出生。1984年9月—1991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获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9月—2008年12月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在职学习,获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1月—7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北岭)做访问学者。1991年7月起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工作;2002年起在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2003年8月改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工作,任教授、地理系主任、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点负责人;2007年5月起任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院(校)长助理;2008年4月任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主要从事地理科学、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教学工作。为地理科学等专业开设《地理科学导论》、《地质学》、《环境与发展》、《资源学概论》等课程,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硕士专业开设《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课程。主持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项目,主持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第三期)项目等。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上海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主要从事环境演变、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交流项目1项,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委(教育厅)基金项目多项;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主持完成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环境规划项目20余项。在《科学通报》(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资源科学》、《人文地理》、《生态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学工作者优秀论文奖等。现任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地理学会理事、《乡村旅游研究》编委会委员等职。编辑本段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与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是同时采取两个名称的合一教育机构,其中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是独立法人单位。学校长期开展从专科到博士的多层次学历教育以及各类在职人员培训,是我国办学历史最长、种类层次最多、对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覆盖面最广的旅游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是学校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机构,长期以来继续教育学院保持了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同时依托两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依托行业和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拓宽办学路子,形成了包括夜大学学历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饭店与餐饮服务类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培训、全国旅游企业各层次管理人员岗位资格培训等较为完善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迄今为止,已为全国各省市数千家旅游饭店培训各层次管理人才和后备管理人才二万余人,学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晋升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继续教育学院下设夜大部办公室和培训部办公室,承担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招生与教学、培训与管理的任务。继续教育学院是国家旅游局旅游饭店总经理、部门经理岗位培训证书的指定培训机构,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餐饮管理专业(本、专科),饭店管理专业、翻译导游专业(专科)的主考院校以及面向社会开展旅游服务类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的法人单位。[1]编辑本段博士点专业环境科学设4个研究方向:环境地学:包括全球变化及区域响应、现代城市环境过程、环境变化趋势及沿海城市环境安全。环境生物学:包括环境质量与变化的生物指示、受污染水环境的生物修复、城市生态环境评估与规划。环境化学:包括环境分析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环境的评估、管理与规划:包括旅游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旅游区的环境管理与规划。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专任教师422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11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西餐工艺教学团队(阎红);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户外运动教学团队(罗锐)、烹饪营养卫生教研室(阎红)、酒店管理教学团队(谢光辉)、烹饪原料学教学团队(阎红); 省级教学名师(4人):袁新宇、钟志惠、阎 红、杜 莉。 质量工程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1个,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2个,国家精品课2门,四川省精品课程12门。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1个):食品加工与检测实验教学中心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2个):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所属系部1烹饪原料学阎红旅游2西点制作技术钟志惠旅游四川省精品课程 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所属系部1烹调工艺学袁新宇旅游2烹饪原料学阎红旅游3西点制作技术钟志惠旅游4烹饪营养卫生学黄刚平旅游5西菜制作技术李晓旅游6餐饮市场营销陈云川旅游7定向运动许军文化教育8中国烹饪概论杜莉旅游9饭店管理邱萍旅游10中西式快餐何江红旅游11食品雕刻吕懋国旅游12仓储管理李进 教学成果 2007-2013年中,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2007年--2013年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成果名称成果完成人获奖级别获奖时间休闲运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许军、蔡林、李宁、阳洪波、彭菲二等奖2013年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陈云川、熊红、张 华、李进、袁春平三等奖2013年工学紧密结合,创新餐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黄维兵、陈云川、唐宇、陈国林、周世中二等奖2010年面向专业需要,突出应用特色——“烹饪原料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实施阎红、梁爱华、王兰、孙俊秀、黄益前二等奖2010年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刘彤、陈云川、陈勇、汪晓萍、杨朝斌三等奖2010年以精品专业建设为基础,构建高职教育餐饮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的探索与实践唐宇、梁爱华、黄刚平、钟志惠、阎红三等奖2010年校企合作探索餐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卢一、周世中、梁爱华、陈云川、包奕燕 一等奖2007年烹饪类和旅游类专业国际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卢一、周世中、杨君强一等奖2010年学校荣誉 学校在2007年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被评为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教育外事先进单位、全省旅游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开发示范单位、国家西部旅游餐饮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单位、国家西部乡村旅游培训示范单位,学校也是农业部农业技能鉴定站、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四川省农业系统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四川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四川省省级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四川省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 学生成绩 2008年全国山地运动会负重登山,男子个人赛第一名、第五名,女子个人赛第四名、第七名。2010年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女子难度亚军,速度季军。2011年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女子乙A难度第一名。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高尔夫项目选拔赛,获团体第五名和女子单项第六名全国首届高校餐旅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获三等奖全国首届旅游院校饭店服务技能大赛,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6个全国第四届商科院校技能大赛会展专业竞赛”,获得二等奖2个和最佳院校组织奖“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中,获得四川省团体“二等奖”和优秀指导老师奖第十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第六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活动,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2个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获金奖1个,银奖1个第六届四川大学生旅游艺术设计大赛,获金奖4个,银奖13个,铜奖20个。 截止2014年6月,学校建有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1个。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川菜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烹饪科学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1个):西部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 序号研究中心名称 1欧美饮食文化研究中心 休闲旅游研究中心 2原创菜品研究所 旅游资源规划与保护研究所 3川娇味理研究所 四川省休闲管理学会 4高等教育研究所 酒店工程研究中心 5旅游信息化工程实验室 旅游运动检测实验室 6休闲运动多功能一体化实验室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6月,学校图书馆藏书83万册,开通了“EBSCO全文期刊数据库”、“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网络版”、“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知网”等现代信息资源网。 学术期刊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创刊于1988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被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一等奖,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高校特色科技期刊。

每天吃一个水煮鸡蛋,对身体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补充身体的所需的蛋白质,第三个好处是有利于身体变得更加健康,有活力

鸡蛋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可以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一) 国家行业主管部委或全国行业学会主办的主要刊物。  刊物在同行读者中影响较大并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  国家级学术期刊是指国家一级学会或者国家重点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  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必须是CSCD,CSSCI引文数据库中本学科领域名列前茅的期刊。  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已认定为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  (二) 国家重点本科院校学报可视为权威学术期刊 。  (三) 在国外影响较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由高评会同行专家确认能否按权威学术期刊 上发表的论文对待。  (四) 有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如对学术水平有更高要求,可在《权威学术期刊 参考名录》所列期刊的范围内,选出部分权威性较高的学术期刊,作为本部门或单位认定的 国家权威学术期刊 。  附件:权威学术期刊一览表  中图学科序号权威学术期刊名称主 办 单 位社科综合类1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4学术月刊上海市社科联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含宗教)6哲学研究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7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义研究所8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9世界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0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学会11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政治学12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13现代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14政治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15欧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16求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7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18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社会学管理学19社会学研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人口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1中国人口科学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2中国行政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3管理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4科研管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25科学学研究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26统计研究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语言学(含外国语)27中国语文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28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29语言研究华中理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30古汉语研究湖南师范大学31方言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32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33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上海外国语大学34中国翻译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35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36现代外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37外语界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38文学评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39文学遗产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40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4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现代文学馆42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43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体育学44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45中国体育科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46体育与科学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47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北京体育大学48体育学刊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49体育文化导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50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51中国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52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53情报学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科技信息研究所54大学图书馆学报北京大学,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55图书馆杂志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图书馆56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57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58国际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59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60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61编辑学报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62新闻战线人民日报社音乐学63中国音乐学中国艺术研究院64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央音乐学院65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66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67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68舞蹈中国舞蹈家协会美术与工艺69美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70美术中国美术家协会71美术观察中国艺术研究院72装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7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74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75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家协会76中国陶瓷中国轻工总会陶研究所心理学77心理学报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78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学会79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心理卫生协会80心理科学进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81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82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83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84全球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85高等教育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86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87中国电化教育中央电化教育馆88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法学89法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90中国法学中国法学会91法学华东政法大学92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93中外法学北京大学经济学94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95世界经济中国世界经济学会96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97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98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99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100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101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考古学旅游学102考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03考古学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04旅游学刊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地理学105地理学报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106地理研究中国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7地理科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08人文地理中国地理学会,西安外国语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历史学109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110近代史研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111中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12史学月刊河南省历史学会,河南大学113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114世界历史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115史学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民族学116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117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央民族大学自然科学综合类118中国科学中国科学院119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120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121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12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系统工程学会123自然科学进展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124数学学报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研究所125数学年刊A辑国家教育部126应用数学学报中国数学会,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127计算数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128数学进展中国数学会129数学研究与评论(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and Exposition)英文稿大连理工大学130系统科学与数学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131数学物理学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科学132计算机学报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33软件学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计算机学会134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计算机学会135自动化学报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136控制理论与应用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13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中国计算机学会138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物理学139物理学报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40光学学报中国光学学会141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改名为中国物理C(英文)(Chinese Physics C)中国物理学会142光子学报中国光学学会143力学学报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44电子学报中国电子学会145中国激光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46物理学进展中国物理学会化学、化工147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吉林大学,南开大学148分析化学中国化学会,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49化学学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化学会150物理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151有机化学中国化学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152无机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153化工学报中国化工学会154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等,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155功能材料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学156植物生态学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157遗传学报改名为: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158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159植物生理学报改名为 :Acta Phytopysiologica Sinica(英文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160动物学报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61昆虫学报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62微生物学报中国微生物学会,中科院微生物所163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164植物分类学报中国植物学会,中科院植物所农业科学165中国农业科学中国农业科学院166水产学报中国水产学会167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中国作物学会168植物保护学报中国植物保护学会169园艺学报中国园艺学会环境科学170环境科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71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172环境科学学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73环境化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74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改名为:环境工程学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食品工业175食品科学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医学176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会177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医学会178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会179中国中药杂志中国药学会180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会181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182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护理学会183药学学报中国药学会184中国药学杂志中国药学会

基于SPSS|的桐庐旅游市场|分析摘要:桐庐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为了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需要对旅游市场有明确认识。通过对桐庐主要景点3 000位游客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应用spss软件深入分析了桐庐旅游市场的现状及其特点,并为加快桐庐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桐庐;旅游市场;发展战略   一、桐庐旅游市场现状   桐庐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旅游。目前,桐庐的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交通上的便利为桐庐旅游市场带来了更多客源。200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00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009年,共接待游客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数据显示桐庐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增长率逐年减少。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总结桐庐现有旅游市场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桐庐旅游业未来的开发方向具有实际意义。   二、桐庐旅游市场特点   该调查问卷集中在桐庐主要景区发放,共发放3 000份。收回问卷2 995份,剔除漏题严重和结构不合理的问卷,有效问卷共2 989份。之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总结桐庐旅游市场特点。   长三角地区为游客主要来源市场,江苏游客比重加大。根据调查显示,来自浙江的游客所占比例最大,为9%;其次来自江苏游客,有1%;再次为上海地区游客,占2%。除上海、浙江、江苏外国内其他省份的游客只有8%。省内游客来桐庐旅游人数仍占大部分。有关专家对杭州本地居民环城游憩偏好研究时发现,大部分居民喜欢在市区周边游憩[1]。杭州到桐庐交通便利,形成巨大游客市场。江苏游客人数增多,一方面因为该地游客对山水风光感兴趣;另一方面由于长距离旅游盛行,游客到周边省市旅游人数逐渐增多。   逗留时间短,平均消费低,多为顺带旅游。目前来桐庐旅游大多将桐庐作为过路市场,在桐庐逗留时间相对短暂。到达桐庐选择驻留天数在两天以内人数占大多数,达到1%,其次是驻留天数在3到4天的游客,占9%,选择7天及以上的人数占到9%。目前桐庐游客市场大致分为三部分:(1)游览杭州和千岛湖景点时,将桐庐作为过路景点的游客;(2)从江苏,上海等临近省市来桐庐游客;(3)本地游憩市场。目前桐庐游客市场构成中,第一部分游客占较大比例,形成桐庐过路市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桐庐周边景区如西湖等游客数量众多。桐庐地处杭州、千岛湖中间地段,全县分布有多处景点,一部分游客在游览西湖、千岛湖途中会选择在桐庐游玩。(2)减少旅行成本。杭州和千岛湖等景区提供的食宿较贵,游客考虑成本问题,会在周边选择合适地区替代。(3)旅行社为了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选择增加桐庐景点。从桐庐整个旅游业发展来看,目前桐庐旅游市场仍是以过路市场为主。   单位组织出游比例较高,合作性项目倍受青睐。调查中关于旅游组织形式的选择有29%选择单位组织,有19%选择随旅行社出游,有29%选择个人或亲朋好友结伴,另有14%选择自驾游。对比周边景区数据发现桐庐旅游市场中选择单位组织形式人数比其他景区高。桐庐游客大部分来自浙江,其中杭州市区游客占据了绝大部分。杭州市区有众多企业落户,企业经常组织外出旅游来促进员工间的交流合作。杭州到桐庐交通方便,一日游行程紧凑合理,适宜公司组织员工活动。同时在对游客喜好情况调查中发现:游客希望桐庐以后开展户外运动的人数最高,占样本人数的68%,其次是开展文艺表演,占到总数的85%,选择度假项目占总数的64%。结合该地旅游市场的组织方式特点发现户外运动等这些交流合作比较多的项目将是游客的偏好点,因此一些参与合作性的旅游项目是这一部分客源市场青睐的活动。   三、桐庐旅游发展对策   (一)扩大旅游市场半径,增强旅游吸引力   目前,桐庐游客来源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全国范围内的辐射半径比较短。即使在长三角也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间。应针对不同的地理细分市场,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增强桐庐旅游吸引力,扩大长三角客源范围。长三角是桐庐主要客源市场,但来源地区分布相对集中。如,江苏游客主要来自南京、苏州、扬州这些地区;浙江游客来源主要是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区。总体而言,桐庐目前在长三角旅游吸引力不是很强,像常州、镇江、舟山和台州这些地区来桐庐旅游人数并不多。针对这部分游客市场,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注重游客口碑效应,提高旅游产品在长三角地区的竞争力。   依托闽、皖、赣,拓展京、津、冀。作为桐庐地理二级市场,临近省市安徽、江西等来浙江旅游人数不是很多,仅占到总量45%。根据旅游客流规律,旅游流向以近距离旅游为主,并由近及远。近几年,旅游发展态势显示,越来越多游客开始流向远距离景点。桐庐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对于周边省市吸引力较大。随着区域旅游合作的加强,桐庐旅游辐射半径的加大,这些省来桐庐旅游的人数必将增多,形成一定影响力。北京、天津、河北距离安徽、江西都较近,容易获得当地旅游信息,并且经济水平相比周边省市较高,因此具备远距离旅行的客观条件。桐庐旅游发展要注重拓展旅市场半径从而获得多方面客源。   依托富春山居,拓展台湾、日本、韩国市场。日本和韩国来华旅游人数众多,自1985年以来,日本一直是我国最大旅游客源国。同时,自1992年我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以后,韩国旅华人数也由最初十几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285万人,短短13年就增长了18倍[2]。2005年韩国更是取代日本成为我国最大旅游客源国。韩国和日本的旅游市场存在很大的潜力,这一部分市场是桐庐客源市场的机会市场。依托富春山居图的契机,打开国际市场,将会为桐庐旅游业发展带来另一个机会。 (二)丰富旅游形式,延长逗留时间   桐庐旅游市场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游客到达该地停留时间短暂,旅游花费低。为了使其在桐庐停留时间变长,必须要丰富旅游形式,提供多样的旅游活动。结合桐庐的旅游资源情况和目前的旅游发展形势,提出三个方向。   做大山水游憩市场。山水城市是具有山水文化精神内涵和中国特色的高生态环境的理想城市。由于山水城市拥有优美山水自然景观和丰富历史文化积淀,因而具备了游憩开发的资源基础[3]。桐庐旅游资源丰富,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集聚性:主要集中在富春江、天目溪沿岸的桐庐镇、富春江镇、瑶琳镇等乡镇。它们各具特色,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形成统一的旅游开发体系[4]。从桐庐旅游资源构成来看主要以山水景色为多,拥有丰富游憩开发资源基础。做大山水游憩市场,加强景区合作,形成一定规模的游憩市场,将会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平均消费,从而加速桐庐旅游业发展。   做精乡野度假市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剧,枯燥的生活环境使城市居民产生脱离模式化生活、寻求田园风光的需求。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国家新的假日制度的实施,也使得这一需求在经济和时间上得到保障[5]。乡野度假市场巨大,同时竞争也很激烈。开发乡野度假产品要注重城乡联动,如果要吸引游客前来桐庐观光体验,必须要有独具特色的乡野产品。   做专商务休闲市场。据预测,中国可于2020年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务旅行目的地,我国正在成为全球商务旅游消费的重要市场之一[6]。桐庐有许多金名片,每年来桐庐进行商务活动的游客占很大一部分。在商务休闲市场中,桐庐应该看重会议旅游市场。会议游客旅游淡旺季不明显,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桐庐具备接待商务会议旅市场的景点并不多。要想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对于商务会议一定要重视专业化的服务,与其他竞争者拉开差距,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客源。 (三)优化旅游产业要素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业主要有三大支柱产业:一是旅行社,二是饭店业,三是交通运输业,主要通过这三者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娱、购等各方面的需求,以此为旅行者提供便利服务来获取收入[7]。旅游者到某个城市去旅游,除了要接触旅游行业的各个部门、参观旅游景点、参与旅游活动外,还必然会看到城市的方方面面[8]。问卷显示,游客对于桐庐的餐饮满意度不高,在总共2 989份的有效样本里有1 250人选择餐饮服务需要改善,占总数07%。桐庐的餐饮服务情况需要得到提升以配合旅游业的发展。从交通角度来看,桐庐县城新区与老城区道路条件和交通状况反差较为明显,老区道路设施水平相对低下,但集中了大量车流、人流,交通显得略为拥挤,新区道路宽阔整齐,但车辆稀少,道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并且,据了解,近几年桐庐县机动车呈逐年增长趋势,汽车增多但泊位却没有相应增加,占道停车现象普遍。桐庐的旅游市场中有很大一部分自驾游市场,因此,交通道路及一些公路配套设施的建设要跟上旅游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目前,桐庐旅游业发展的明显现象就是作为一个过路市场存在。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个地区要想发展好旅游业,必须成为一个目的地市场。桐庐旅游业的一个战略性指导思想,就是要从过路市场向目的地市场转型。因此,首先要明确桐庐客源市场目标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在此基础上丰富旅游产业形式,创新发展,提高吸引力,从而早日实现市场定位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伍佳,党宁旅游城市本地居民环城游憩偏好:杭州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2007,(2):27-   [2] 张佑印,马耀峰,李小亮旅华日本?韩国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12-   [3] 宋秋,帅希权山水城市的游憩开发——以乐山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3-   [4] 黄瑾如,董洁霜以“大旅游”战略格局发展桐庐旅游业[J]浙江大学学报,2007,(1):75-   [5] 乔花芳,曾菊新,李伯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镇空间结构效应——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3):101-   [6] 胡建杭义乌商务旅游发展前景初探[J]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7-   [7] 李虎旅游业的主要特点[J]地理教育,2010,(4):   [8] 姚伟,郑俐创建桐庐优秀旅游城市的思考[J]浙江建筑,1999,(4):3-4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通知

历史学方向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和历史教育四个教研室,现有教师近30人,其中正高13人,副高10人。先后有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成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有2人被选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有4人获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曾在学院工作,现已退休或调离学院的教师还有罗志田、杨天宏、彭久松、侯德础、张邦炜、黄修明、谢元鲁等学者。  王川,男,1969年生,四川乐山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级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成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四川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史;近代康藏史;以陈寅恪、李源澄为中心的近现代学术史。许晓光,男,1955年生,江苏扬州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会理事。教育部社科课题评审专家,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聘请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结项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陈辉,男,1963年生,重庆垫江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教育教研室主任,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点负责人及专门史(历史教育史方向)硕士点领衔导师。加拿大菲莎河谷大学(UFV)教师教育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历史教育学、专门史及历史教师培训等教学与科研工作。现担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育部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及中西部项目评审专家,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工作小组成员,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专家,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审查专家,四川省普通中小学教科研专家。田利军,男,1964年生,四川新津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川西北民族史。曹成建,男,1969年生,四川彭州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隗瀛涛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师从杨天石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民国时期政治,社会史。邓前程,男,1965年生,四川平昌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史、康藏史研究。方燕,女,1969年生,四川岳池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刘复生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史、秦汉史、宋史。王晓焰,女,1963年生,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英国史的研究,魏华仙,女,1964年生,四川省仁寿县人,河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李华瑞先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师从李华瑞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宋代社会经济史,吴达德,男,1952年生,四川自贡人,云南大学历史学硕士,师从谢本书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自贡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报副主编。自贡市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历史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共自贡市委党史办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近代西南地区政治、社会、军事史、史学理论研究。邓绍辉,男,1956年生,四川乐至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夏东元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近代经济史研究。周小粒,女,1963年生,重庆大足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德国史、旅游文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汪洪亮,男,1976年生,四川峨眉人, 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国近代史和专门史硕士生导师,第十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和边疆学术史。黄天华,男,1977年生,四川盐亭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杨天宏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师从汪朝光老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关注近代政治史、抗日战争史、川康地方史。王化雨,男,1979年生,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邓小南老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潘树林,男,1966年生,四川乐山人,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历史、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和旅游管理的教学与科研。刘开军,男,1981年生,安徽宿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瞿林东先生,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明清史。兰建英,女,1964年生,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当代史、国际关系史的教学科研。王雪梅,女,1969年生,四川崇州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近代法律史的研究。王孙盈政,女,1979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等。张晓川,男,1983年生,上海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章清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晚清史,近代学术思想史,中外交通史。张利娟,女,1976年生,重庆人,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在读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文化史、历史实践教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吕丹,男,1963年生,四川岳池县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历史教育学、专门史及历史教师培训等教学与科研工作。张松韬,男,1979年生,山东烟台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英国近代早期、欧洲中世纪史。陈向阳,男,1982年生,四川武胜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曾为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习国际关系、世界近现代史、英国史。李峻杰,男,1986年生,四川乐山人,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纪宗安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近代中外关系史、近现代学术史和中国社会史方面的研究。张兰星,男,1980年生,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张箭先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师从冯玮先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世界史、日本史、东西交通交流和比较。何文华,女,1985年生,四川彭州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冯来兴 副教授男,196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自1993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教授课程:为本科生教授《政治学概论》、《中国政治学说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等多门课程。并为研究生讲授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主要研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十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和“论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全文转载。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共中央组织部、省社科规划、省高校人文社科、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省思想政治教育等课题十余项。肖飞 副教授男,1957年9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孙中山研究所所长。主要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毕业;1983年8月——1986年3月,在湖南农学院衡阳分院任教;1986年4月——1993年7月,在中南工学院任教;1993年8月——2010年5月,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任教。教授课程: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点研究孙中山、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刘立新 副教授男,汉族,副教授,人文社科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教师。主要经历:1988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年从师于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门下,199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教授课程: 近年来一直承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并承担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一系列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参与撰写与编辑了《孙中山研究论文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论文集》等四部著述,发表论文10多篇。主要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领域,均有一定的创建与成就。在学期间先后参与《高等学校管理学》、《青年心理学》、《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归因理论研究与应用》等8部著述的撰写和编辑,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在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以及思想德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并立志在此领域有所突破。郭智勇 讲师、博士男,1963年1月出生,湖南祁阳人。主要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 (本科)1983年9月-1986年10月,就读于福州大学地矿系生物地层专业 (硕士研究生)1986年10月-1995年7月,任教于桂林治金地质学院地质系 (讲师)1995年7月-2001年8月,深圳华储实业总公司工作 (经理)2001年9月-2006年6月,脱产就读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文字代表作:1、《风动还是心动—从奥义书看<庄子·齐物论>的理路》2、《梦觉皆幻—从印度思想体系对<庄子>内篇世界观的一种把握》3、《从字词的演化规律和实例看<庄子>内篇的成书年代》4、《逍遥的三个层次—庄子内篇的结构》5、《<庄子>内篇的轮回思想和解脱思想研究》6、《论相同命题在<吕氏春秋>和<公孙龙子>中的不同意义》7、《贵己还是贵已—对战国三子思想传统理解的质疑》8、《义之美与仁之善—从〈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天性的区隔看中国文化内在的两个价值取向》9、《财富是想出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读中山先生〈行易知难〉》胡剑宾 讲师、硕士男,汉族,原籍河南省兰考县人,1969年6月出生。主要经历:1983年9月——1986年7月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学校 学习1986年8月——1989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1989年9月——1991年7月 开封市教育学院政史专业 学习1991年8月——1994年8月 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 教学1994年9月——1997年7月 河南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专业 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7月——今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教学教授课程: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课程。注重互动式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小组主题活动是本人课堂教学的特色。陆文学 讲师、硕士男,1971年8月出生,宁夏灵武人。主要经历:199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西北史研究中心,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8年来到中山学院工作至今。教授课程: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院之后,先后开设过《旅游地理学》,《实用美学》,《地方政府学》,《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原理》,《西方经济学说史》等课程。主要研究:为中国近代史及民族社会学。发表论文若干篇,主要代表作有《妇女乃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郑观应女性观辨析》,《岭南文史》2009年第4期;《变中的不变———论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从消极的到积极的民族主义———1919年之后孙中山对其民族主义思想重新阐述的过程和原因》,《孙中山研究》第2辑,2009年3月;《清代宁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变化》,《固原市专学报》2005年第2期等。目前承担中山学院教改项目一个,参与其他研究项目若干。李德黎 讲师、硕士男,1975年生,四川人。主要经历:200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思政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擅长演讲辩论、拓展培训、公务员面试培训,曾担任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辩论队教练与人文系辩论队教练,在中山广播电台《夜色正缤纷》和《聊聊吧》中担任客座嘉宾。教授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讲课风格富有激情,善于结合时事来阐明观点。主要研究:近年来主攻三维仿真领域成为中山市三维仿真领域的先驱和代表,2010年受中山市政府委托为上海世博会中山馆制作网上三维展厅,于2010年5月22日在中山政府网与中山实体馆同步直播开放;并先后为中山政府网(英文版、日文版)、中山文联网、中山党史网建立了三维仿真互动平台。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1.论文《传统宗法关系与腐败德滋长》获得2006年广东省“反腐倡廉”征文优秀奖,并作为大会主题发言。2.《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探索》(参研)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研课题(2005)3.《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探索》(参研),中山市社科联课题(2006)4.参编《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5.论文《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定位》6.论文《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六大着力点》发表于《新经济》2008年5月期7.论文《三维仿真漫游技术在建设孙中山文化工程中的作用》发表于《孙中山研究》2008年12月8.《中山文艺资源的抢修和保护》(参研)中山市政府专项基金2008-20099.《中山文化资源的三维仿真保护平台》(参研)中山市科技局项目2008-2010 罗越富 讲师、硕士男,1981年9月,讲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学历背景:9-7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管理学学士学位9-7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教授课程:主讲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地理、餐饮管理、旅游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行技巧学等课程。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科研成果:在《旅游论坛》(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合作经济与科技》等杂志上共发表5篇文章,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课题研究方面参与了中山市黄圃镇项目《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的调研和撰写;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加快中山特色旅游发展的研究》的调研和撰写;参与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的撰写。获奖情况:2007-2009连续两年获人文社科系优秀教学奖2009年度获得中山学院优秀教师奖石岐区休闲文化征文二等奖林丹彤 讲师、学士女,旅游管理专业讲师。教授课程:《旅游学概论》、《社交礼仪》、《休闲学概论》、《导游实务》、《旅游市场学》、《插花鉴赏与创作》、《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粤语》、《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六篇(其中核心期刊四篇),文学作品多篇,摄影作品两幅。《中山日报》专栏作者。学院生生花艺协会创办人兼指导老师,曾于2001年组织指导花协会员参加第七届中国(中山)菊花展览会的插花比赛及其他工作,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2006年出版著作《插花,艺术与生活》,2007年获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获中山学院优秀教案奖、教育部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文科组优秀奖。主持市、校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参与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六项,横向项目两项。闵祥晓 硕士、讲师女,山东德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经历主要经历:200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年7月起任教于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授课程:《会展概论》、《市场营销学》、《旅游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民俗与旅游》等。主要研究:旅游规划原理及会展基本理论。主要论文成果:2006年《江南三大名楼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条件及途径分析》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景区空间结构整合分析》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购物点空间体系分析》2009年8月《香山商业文化的现代传承》主要科研成果:2006年8月-10月,参与《黄鹤楼公园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2007年9月-2008年7月 ,参与中山市黄圃镇《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2008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慈善万人行本体论研究》课题;2009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中山慈善万人行价值提升研究》课题;获奖情况:诗歌《活在民间的宝贝》获2008年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征文大赛三等奖。卢育林 讲师、硕士 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分别获经济学学士及管理学硕士学位,中共党员,讲师、经济师职称。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经济、资本市场以及旅游、会展、酒店等服务行业经营管理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经历:1992-1997年在中国银行的信贷、投资和计划、财务部门实习和工作,具有多年的实际经济管理工作经验。1997年进入中山学院工作至今,多次获得过“吴桂显奖教金”、“优秀共产党员”、年度考评“优秀”等荣誉。教授课程:《旅游经济学》、《景区经营与管理》、《会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项目评估》、《证券投资学》、《财政学》、《银行经营与管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等。科研成果:在《教育与经济》、《学术论坛》、《经济师》、《金融论坛》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4项:《混业经营模式下银行业的风险和成本研究》、《中山市保税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等。 王春芳 副教授、在职博士生女,博士、副教授。新疆乌鲁木齐市人。专业方向:新闻发展史、广播电视新闻。主要经历:自1989年工作以来,在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主持、记者工作近十几年,后调入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两年。2007年调入广东省中山市,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从事新闻教学工作。2008年入选为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教授课程:新闻评论,深度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素养,播音与主持,基础写作等。获得奖项:在媒体和教学单位工作期间,采访制作的多期节目、新闻报道、科研课题和论文,获得了国家、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各级多项奖类。多篇新闻专业论文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如论文《20世纪中国大陆女性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演进》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学版》2007年第6期上。《警惕新闻报道中的犬儒主义倾向》发表在新闻核心期刊《当代传播》2007年第6期上。《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发表在全国双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8年第五卷上;《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看构建和谐大众传媒文化》发表在《现代视听》2008年第8期上;并被《新华文摘》2008年21期选为推荐文章。《大震过后,警觉激进民族主义》获广东省高校校报2008年度好新闻言论类二等奖。所撰写的《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获中山市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阮 波 副教授、硕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 中山市社科专家库成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舞蹈家协会理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后以同等学历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文艺美学专业。教授课程:目前主要从事大学写作、实用美学、中西方文化与文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创作大量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影视等美学评论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评论版)》、《读书》、《作家》、《学术论坛》、《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舞蹈》等全国核心期刊。已出版的专著包括散文集《春风不相识》、评论集《返回身体的原点》、文集《即兴行走》,作品被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超星数字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粤人文库”、中山市级图书馆等各级图书馆收藏。曾蝉联2000-2001、2002-2004、2005-2007三届中山文艺奖一等奖,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优秀论文奖等奖项。曾在《成都晚报》、《新快报》、《大地》、《作品》、《中山日报》等报刊撰写专栏,同时从事美学的评论和社会宣传推广工作,在美术馆、图书馆、书城等文化机构开办艺术类讲座,出任各类文艺演出的评委、导赏等工作,曾参加广东省女作家散文研讨会、亚洲与世界文明研讨会、香山文化研讨会、广东省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全国名报名社名刊研讨会等各类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罗永雄 讲师、硕士男,1979年8月出生于新疆伊犁,祖籍广东兴宁。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新疆经济报编辑、昌吉日报社记者、编辑,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客户经理,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1997年进入新疆大学学习新闻学,学习期间曾在新疆经济报社编辑部供职,毕业后进入新疆昌吉日报社任经济口记者,具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从业近4年,累计编辑版面20个,刊发新闻稿件500余篇,50余万字,荣获省级新闻奖一次,地市级新闻奖三次。2004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攻读应用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先后参与编写《媒介产业案例分析》、《经济传播学总论》等3本教材,完成出版共计约10万字的书稿。期间在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供职,负责传播策划与媒体的联络沟通。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人文社科系新闻教研室任教,先后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发表《情境限制下的个体认知颠覆与沉默螺旋的扩散——从“洞中个体”的沉默到优势意见的加强》等5篇学术论文。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媒介伦理、 媒介传播与社会文化、影视文化传播等。教授课程:先后担任《传播伦理与法制》、《社会学》、《大众传播与文化》、《电视节目主持与制作》、《媒介热点研究》、《应用文写作》、《电影艺术欣赏》、《公关与广告传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陈亚辉 副教授、硕士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2004年6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3月至今任行政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教授课程:《经济学原理》、《电子政务》、《管理统计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概论》、《网站规划与设计》。主要研究:2007年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的主要荣誉包括:2007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案二等奖,2008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中山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师二等奖,优秀教学奖。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包括:2007年主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青年教师基金立项课题《中山市专业镇可持续发展研究》;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委托课题《中山市流动人口综合调控体制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2009年参与中山市民政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孤残儿童救助制度研究》、《中山市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制研究》、《中山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2010年参与广东省社科联规划课题《中山慈善万人行善款管理和使用的绩效评估研究》、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研究》。目前已发表科研论文包括:基于钻石模型的武汉东湖高新区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6)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7)论科技园区内社会资本在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6(10)能力胜任模型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方案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09(2)论城市人口综合调控指标体系的构建.管理观察,2009(3)邓雪琳 讲师、在职博士生女,讲师,在读博士。2001年获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湖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现在武汉大学修读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工作。教授课程:《大学语文》、《人力资源管理》、《中外公文名篇选读》、《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近年来在CSSI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10篇,另在优秀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合计近30余篇,主持院级课题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总计13项。2008年10月被选为中山市首批社科骨干,2009年2月入选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2007年,论文《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与社会工作方法有机结合的研究》入选《广东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选编》。2009年,论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地方政府公务员考核》获学院“一等奖”。2009年,在“孙中山思想与中山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孙中山人才思想与中山市现代化建设》。李 芳 讲师、硕士女,汉族,湖南娄底人,党员,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担任讲师。主要经历:1999年9月-2003年7月 中南大学 行政管理本科2003年9月-2006年7月 武汉大学 行政管理硕士硕士期间共发表5篇学术论文7~10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教授课程:《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获得学院首届优秀教案二等奖(2006年)担任人文社科系系务委员会委员和教学质量小组成员(2007年起)多次组织学生实践:2007年组织学生进行民政部低保户入户调查(中山);公共政策课程组织政策调查以及安排学生到中山市政府部门座谈;社会调查课程组织主题广泛的校园、校外小组调查;组织认知实践—民企学习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参与中山市社科联课题《和谐中山》(2007-2008年)丁婷婷 讲师、硕士女,讲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硕士,行政管理学士,英语语言与文学学士。自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2007-2008年优秀教案评选三等奖,获2007年、2008年、2009年年终教师考核二等奖。教授课程:《地方政府管理学》、《市政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会礼仪》、《专业英语》等课程教学。科研成果:1、2009年主持院级《秘书学》教改课题一项2、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2010-2015年)》3、2007年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4、《创新教育》杂志2009年4月刊发表教研论文《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技巧与考核手段研究。5、《经济学研究导刊》杂志2009第17期发表科研论文《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人本途径建构》郑莉婷 硕士女,生于广东中山,人力资源开发硕士学位教育背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 主修经济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主修人力资源开发(HRD),获社会科学硕士学位。工作经历:8—8广东省侨外出国人员服务中心 (广州),任培训部专员。 9—7戴德梁行房地产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主任。 8 — 12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部部长。2009.2---现在 教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人文社科系 行政管理教研室教授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 社会调查与统计, 管理学,领导学,管理心理学。

四川旅游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4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和原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建立。目前是全国唯一一所旅游类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院以管理学科为重点,协调发展工学、人文等学科,突出旅游类、食品科学类、休闲运动类和语言与艺术类专业,培养旅游业、餐饮业应用型高级人才。学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红岭路459号,占地面积700多亩。校园环境优美,已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配套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生活条件,具备理想的读书环境。学院设有烹饪系、食品科学系、酒店管理系、旅游系、工商系、外语系、信息技术系、艺术系、乡村建设与规划系、社会科学系、运动与休闲学院、城市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14个教学系部院,开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检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环境设计、休闲体育、烹饪与营养教育、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旅游英语、法语等本科、专科专业,形成了旅游类、食品科学类、管理类及语言与艺术类几大专业群互相支撑、互为依托、内涵互补的专业格局。建有川菜发展研究中心、西部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设计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有普通在校学生8000余人。学院现有教师459人,其中教授48人,副教授161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近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7项,获得教学、科研成果奖171项,有一大批在行业上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和学者。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科研和管理均具有较高水平。学校教学设施完备,教学实验实训资源充足。图书馆藏书83万册,开通了“EBSCO全文期刊数据库”、“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网络版”、“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知网”等现代信息资源网;有标准田径运动场、攀岩运动场、休闲运动综合训练馆、篮球场、排球场、高尔夫球练习场、沙滩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游泳馆等休闲运动体育设施;有酒店实验实训教学中心、酒店信息技术实训中心、四星级教学实习综合酒店、四川省著名景点微缩景观博览园、会展实训室;有陶艺工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ERP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川菜国际化网络培训平台、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等实验实训场所。学院在国内外建有100多个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与法国、韩国、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和企业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均有师生赴各国开展学历培训、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原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在2007年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曾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称号;多次被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教育外事先进单位”;获省旅游局“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被认定为“全省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开发示范单位”。原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是农业部认定的“农业部农业技能鉴定站”和首批“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是省人事厅确立的“四川省农业系统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是省农业厅认定的“四川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四川省省级农民创业培训基地”。2013年初,四川旅游学院被省农业厅授予“四川省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被国家西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认定为“国家西部旅游餐饮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单位”和“国家西部乡村旅游培训示范单位”。学院将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大农业”和“大旅游”有机结合,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围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四川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索引序列
  •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通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