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starch期刊影响因子

starch期刊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

starch期刊影响因子

Starch/Stǎrke 是SCI收录的期刊,影响因子:2009年为832,2008年为000,2007年为064。

给你找了两段相关资料 希望对你有用第一段:化学动力学关系著化学反应速率测定及反应机构的探讨。化学反应机构之获得有赖於该反应之速率法则 (rate law or rate equation),而该法则只能由反应速率之测定来获得,反应速率之测定对了解化学反应之重要性由此可知。反应速率之测定经常使用起始速率法,即是在反应物混合后的瞬间测其瞬间的反应速率。对於传统方法测定之较慢反应而言,起始速率可用最初数秒或数分内之平均速率来估计之。过硫酸根离子 (S2O82-),在室温下以较缓的速率氧化碘离子,如 (1) 式: 2I- + 2S2O82- I2 + 2SO42- (1)此反应之速率可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之浓度变化表示如下: (2)(2) 式中第一项说明了反应速率等於某段时间内 S2O82- 的减少量。由 (1) 式指出每两个碘离子与一个 S2O82- 作用,故 (2) 式中第二个等号表示反应速率与碘离子的关系,依此可类推其他等号关系。速率法则是以数学式表示速率与各反应物间之关系。在上述反应中,反应速率与碘离子及过硫酸根离子浓度有关,故假设: R=k[I-]m[S2O82-]n (3) k :速率常数 m、n :反应级数本反应速率的测定是用所谓的“时钟”反应。这是利用一个快速反应 (或一系列快速反应组合) ,以讯号 (通常用颜色指示剂) 来显示某一特别量之反应物 (在此为 S2O32-) 已消耗完毕。此类反应与生命钟相似,故称为“时钟反应”。本反应之“时钟”是依据下列事实而建立的: S2O32- 与I2 之反应快速且完全。I2 + 2S2O32- 2I- + S4O62- (4) 在碘的指示剂 (淀粉) 存在下,只要有非常少的 I2 产生,溶液马上就显现出很深的蓝黑色。因此碘离子与 S2O82- 反应时,一开始即加入已知的少量 S2O32- 与淀粉指示剂,反应进行时即产生 I2 ,但 I2 马上与 S2O32- 作用成 I- 而不使淀粉显色,当少量的 S2O32- 消耗完后,再产生之碘分子则会使溶液中的淀粉马上显现出蓝黑色。从开始反应至溶液变色的时间差距为 t,而消耗掉 1mole S2O32- 时,则也同时消耗了 5 mole 的碘分子与 5mole 的 S2O82- ;即 S2O82- 改变量为 S2O32- 之起始浓度的一半时,溶液颜色变蓝。因此反应速率可表示为: (5) 速率常数 k 及碘离子、 S2O82- 反应级数之计算与反应速率、反应浓度有关。实验的计算方法是以相对速率代替起始反应速率,在固定其他浓度,只改变其中一个浓度下,依比例方式消去相同因子,而求得 m 与 n 值。将 m 与 n 值分别代入反应式,可求得反应速率常数。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有关,两者的定量关系可从 Arrhenius 的经验公式看出,更可进一步求出反应之活化能 Ea。或 反应之 log k 与 1/T 关系应成为一直线,由其斜率可计算获得活化能。已知 3I[-]+S2O8[2-]===I3[-]+2SO4[2-] 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淀粉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速率越快20度时,实验如下表: 1 2 3 4 5c(I[-]) 040 080 080 160 120c(S2O8[2-]) 040 040 080 020 040t 88 44 22 44 ?3I[-] S2O8[2-]040 ② 040 88 080 ① 040 ③ 080 080 ④ 160⑥ 020⑤ 120 040①/②=2 44/88=1/2④/③=2 22/44=1/2⑥/① ×⑤/③ =1 44/44=1由此可得出他们的关系120/① ×040/ ③=3/2 T5=44×2/3=88/3~3 第二段:碘钟实验(I)—反应级与初期反应速法国台湾大学化学系,大学普通化学实验,第十二版,国台湾大学出版中 心:台,民国九十七 版权所有,需转载请先徵得同意;疏之处,敬请指正 台大化学系普化教学组魏景怡助教,2007 2 月 12 日一,目的:学习以初期反应速法决定过酸根子(S2O82-)与碘子(I-)反应之 反应级及速常 二,实验技能:刻吸管之使用,反应速测定 三,原: (一)反应速与反应级 化学反应速是以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产物之浓变化表示,以 aA + bB →cC 之反应为:反应速 (rate) =d[A] d[B] d[C] = = a dt b dt c dt(1)反应速与反应物浓之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学式,称为速定式 ( ratelaw )表示: rate = k[A]m[B]n (2) k 为速常 ( rate constant ) 在定温下为定值对反应物 A 而言,反应级为 m;反应物 B 而言,反应级为 n;总反应级为此二级之和 m+反应 级可为整,分或负,且并非由化学平衡方程式系决定,而是由反应 机构决定并经由实验测得本次实验用初期反应速法决定反应速 (二)过酸根子与碘子反应之速定式与活化能测定 本实验欲使用初期反应速法测定过酸根子(S2O82-)与碘子(I-) 反应(式 3)之速定式(式 4) 反应速的测定是用在反应液内加入限 的代酸根(S2O32-)作为计时剂,其可与反应产物之一的碘分子(I2) 作用,如式 5 所示S2O32-与 I2 反应的速极快,可以在混合的刹那间即完成, 所以反应式 3 所产生的 I2 可以刻被 S2O32-作用掉而再产生 I-事实上可视为 有 S2O32-存在,I2 会存在,一旦 S2O32-消耗完时,I2 与 I-形成 I3-,I3-就会与 原先加於反应液中的淀粉指示剂生成黑色错合物;记此黑色出现的时间 (Δt) ,并由 S2O32-之用和它与 S2O82-之化学计关系(式 6) ,可知此段时E19-1间内 S2O82- 的浓变化,而测得平均速,如式 7 所示S2O82- + 2I → 2SO42- + I2-(3) (4) (5) (6)rate = k[S2O82-]m[I-]n 2S2O3 + I2 → 2I + S4O6Δ[S2O3 ] =2Δ[S2O8 ] Δ[S 2 O8 2 ] rate = = Δt (三)初期反应速法222-2-1 2 Δ[S 2 O 3 ] 2 Δt(7)初期反应速法是改变某一种反应物的初浓,其它反应条件维持固定变 进一系的试验,以求取浓变化对反应初速的影响反应初速的测 定,通常是在反应物混合之初,极短的一段时间内,测某反应物或产物浓 之变化作为反应初速的近似值,如式 反应初速 =Δ[A] Δ[B] Δ[C] = = b Δt c Δt a Δt(8)本实验分次将反应物 S2O82-与 I-之起始浓增为 2 倍,其它测定条件维持 变,如表 1 所示其中试验 1,试验 2 及试验 3 之反应初速分别以 r1,r2 及r3 表示,经由比较其反应初速可决定反应级 m 与 n,如式 9 与 10 所示:r2 k( 2[S 2 O 8 ]1 ) m ([I ]1 ) n = = 2m 2 m n r1 k ([S 2 O 8 ]1 ) ([I ]1 ) r3 k([S 2 O 8 ]1 ) m (2[I ]1 ) n = = 2n 2 n m r1 k([S 2 O 8 ]1 ) ([I ]1 )2 2(9) (10)表 1 初期反应速法各组试剂之浓及取 20 M 2% 0050 M 20 M 试验 NaCl Na2S2O3 NaI 淀粉 编号 (mL) (mL) (mL) (mL) 1 0 0 0 0 2 0 0 0 0 3 0 0 0 10 M K2SO4 (mL) 0 0 10 M K2S2O8 (mL) 0 0 0四,仪器及材:刻吸管 ( 5 mL ),安全吸球,锥形瓶 (50 mL ),软木, 码表 五,药品:20M 碘化钠 ( sodium iodide,NaI ),10M 过酸钾 ( potassiumpersulfate,K2S2O8 ),20M 氯化钠 ( sodium chloride,NaCl ),10M 酸钾 ( potassium sulfate,K2SO4 ),2% 淀粉溶液 (starch),0050M 代酸 钠 ( sodium thiosulfate,Na2S2O3 )E19-2实验程: 洗净烘乾却 10 个 50 mL 锥 形瓶 依表 1 试验(1)准确 取定 NaI, NaCl, 开始计时并加 入定的最后 反应物 K2S2O8starch, Na2S2O3, K2SO4上软木并 混合摇动锥形 瓶 20 秒 ,实验步骤 步骤静置观察溶液 出现黑色时 间(Δt)重复试验(1)至变色时 间误差在 3 秒内重 复试验(2),(3)示范洗净,烘乾 10 个 50 mL 锥形瓶并放至室 温,标示之,以分别进如表 1 的三次计时 试验使用定液体分注器取所需的 Na2S2O3, NaI,NaCl 及 2% 淀粉溶液置於锥形瓶中使用 5 mL 刻吸管取所需的 K2SO4 溶 液置於锥形瓶中注:刻吸管应先充分洗净,再以少试 剂润洗次,已确定所取的的浓被残 的水稀释E19-以 5 mL 刻 吸 管 准 确 取 10 M K2S2O8 ,当加入最后一个反应物 10 M K2S2O8 时,应同时开始记时间并尽速将试 剂完全加入反应瓶中,以软木住瓶口且 用手摇动锥形瓶 20 秒,溶液混合均匀后静 置 注:K2S2O8 为最后一个加入的试剂,应尽速 全部加入并同步计时每次操作的方式应固 定,以提高实验之精确性,摇动时注意勿使 溶液外溅! 溶液开始变色,即停止计时,并记反应 时间(此时溶液中之计时剂 Na2S2O3 用尽, I3-与淀粉指示剂形成黑色错合物) 注:整个溶液应是同时突然变色,非如 此,表示溶液没有充分混合重覆上述三种同初浓的计时试验同 一测定条件之二重覆试验,其变色时间差 超过三秒,则需重做一次计算求出速定式中的 m,n 及 k 值并 将教师所给的指定变色时间(Δt),代入所得 速定式,并设计一组式样取实际取 试剂,测变色时间是否正确 注:设计取可先将一种反应物之取体积 固定,仅变化另一反应物之体积以简化计 算 碘钟交响曲:准备一组试剂,与其他同学一 起,配合交响曲之音开始反应,观察各组 自设计之反应试剂,是否能准确地配合节 奏而变色E19-4 给最佳谢谢 有问题可以追问

不是,你如果信不过,可以自己花八块钱买一袋回去做个对鄙

不是,就算你去超市买也你了吗?觉得好用就用,觉得不好用就买其它牌子也可以的,不过我在用,觉得很好,价格又优惠

starch杂志影响因子

- -| 小乔,你给分的要求好怪哦~(*^__^*)嘻嘻嗯,既然你是占卜师嘛,那我想测试一些东西啦1)我从8月12日开始玩摩尔庄园,请问我能玩到什么时候呢2)我摩尔里现在有3个最好的妹妹,请问她们能和我一直和好相处下去吗3)摩尔庄园和奥比岛哪个人气更加旺一些4)我5)我太多了,不想打啦

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O、C、H、N、Si、K、Ca、P、Mg,其中O、C、H、N四种元素占90%以上。细胞化学物质可分为两大类:无机物和有机物。在无机物中水是最主要的成分,约占细胞物质总含量的75%—80%。 一、水与无机盐 (一)水是原生质最基本的物质 水在细胞中不仅含量最大,而且由于它具有一些特有的物理化学属性,使其在生命起源和形成细胞有序结构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游离水,约占95%;另一种是结合水,通过氢键或其他键同蛋白质结合,约占4%~5%。随着细胞的生长和衰老,细胞的含水量逐渐下降,但是活细胞的含水量不会低于75%。 水在细胞中的主要作用是,溶解无机物、调节温度、参加酶反应、参与物质代谢和形成细胞有序结构。水之所以具有这么多的重要功能是和水的特有属性分不开的。 1.水分子是偶极子 从化学结构上看,水分子似乎很简单,仅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H2O)。然而水分子中的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一侧显正电性,另一侧显负电性,从而表现出电极性,是一个典型的偶极子(图3-31)。正由于水分子具有这一特性,它既可以同蛋白质中的正电荷结合,也可以同负电荷结合。蛋白质中每一个氨基酸平均可结合6个水分子。 由于水分子具有极性,产生静电作用,因而它是一些离子物质(如无机盐)的良好溶剂。 2.水分子间可形成氢键 由于水分子是偶极子,因而在水分子之间和水分子与其他极性分子间可建立弱作用力的氢键。在水中每一氧原子可与另两个水分子的氢原子形成两个氢键。氢键作用力很弱,因此分子间的氢键经常处于断开和重建的过程中。 3.水分子可解离为离子 水分子可解离为氢氧离子(OH-)和氢离子(H+)。在标准状况下总有少量水分子解离为离子,大约有107mol/L水分子解离,相当于每109个水分子中就有2个解离。但是水分子的电解并不稳定,总是处于分子与离子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之中。 (二)无机盐 细胞中无机盐的含量很少,约占细胞总重的1%。盐在细胞中解离为离子,离子的浓度除了具有调节渗透压和维持酸碱平衡的作用外,还有许多重要的作用。 主要的阴离子有Cl—、PO4—和HCO3—,其中磷酸根离子在细胞代谢活动中最为重要:①在各类细胞的能量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②是核苷酸、磷脂、磷蛋白和磷酸化糖的组成成分;③调节酸碱平衡,对血液和组织液pH起缓冲作用。 主要的阳离子有:Na+、K+、Ca2+、Mg2+、Fe2+、Fe3+、Mn2+、Cu2+、Co2+、Mo2+。 二、细胞的有机分子 细胞中有机物达几千种之多,约占细胞干重的90%以上,它们主要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有机物中主要由四大类分子所组成,即蛋白质、核酸、脂类和糖,这些分子约占细胞干重的90%以上。 (一)蛋白质 在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大分子,几乎各种生命活动无不与蛋白质的存在有关。蛋白质不仅是细胞的主要结构成分,而且更重要的是,生物专有的催化剂——酶是蛋白质,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离不开蛋白质。一个细胞中约含有104种蛋白质,分子的数量达1011个。 (二)核酸 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分子,所有生物均含有核酸。核酸是由核苷酸单体聚合而成的大分子。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两大类DNA。当温度上升到一定高度时,DNA双链即解离为单链,称为变性(denaturation)或熔解(melting),这一温度称为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碱基组成不同的DNA,熔解温度不一样,含G—C对(3条氢键)多的DNA,Tm高;含A—T对(2条氢键)多的,Tm低。当温度下降到一定温度以下,变性DNA的互补单链又可通过在配对碱基间形成氢键,恢复DNA的双螺旋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复性(renaturation)或退火(annealing)。 DNA有三种主要构象 B-DNA:为Watson&Click提出的右手螺旋模型,每圈螺旋10个碱基,螺旋扭角为36度,螺距34A,每个碱基对的螺旋上升值为4A,碱基倾角为-2度。 A-DNA:为右手螺旋,每圈螺旋9个碱基,螺旋扭角为33度,螺距32A,每个碱基对的螺旋上升值为9A,碱基倾角为13度。 Z-DNA:为左手螺旋,每圈螺旋12个碱基,螺旋扭角为-51度(G—C)和-9度(C—G),螺距46A,每个碱基对的螺旋上升值为5A(G—C)和1A(C—G),碱基倾角为9度。 (三)糖类 细胞中的糖类既有单糖,也有多糖。细胞中的单糖是作为能源以及与糖有关的化合物的原料存在。重要的单糖为五碳糖(戊糖)和六碳糖(己糖),其中最主要的五碳糖为核糖,最重要的六碳糖为葡萄糖。葡萄糖不仅是能量代谢的关键单糖,而且是构成多糖的主要单体。 多糖在细胞结构成分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细胞中的多糖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营养储备多糖;另一类是结构多糖。作为食物储备的多糖主要有两种,在植物细胞中为淀粉(starch),在动物细胞中为糖元(glycogen)。在真核细胞中结构多糖主要有纤维素(cellulose)和几丁质(chitin)。 (四)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酸、中性脂肪、类固醇、蜡、磷酸甘油酯、鞘脂、糖脂、类胡萝卜素等。脂类化合物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1、中性脂肪(neutral fat) ①甘油酯:它是脂肪酸的羧基同甘油的羟基结合形成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甘油酯是动物和植物体内脂肪的主要贮存形式。当体内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或脂类过剩时,即可转变成甘油酯贮存起来。甘油酯为能源物质,氧化时可比糖或蛋白质释放出高两倍的能量。营养缺乏时,就要动用甘油酯提供能量。 ②蜡:脂肪酸同长链脂肪族一元醇或固醇酯化形成蜡(如蜂蜡)。蜡的碳氢链很长,熔点要高于甘油酯。细胞中不含蜡质,但有的细胞可分泌蜡质。如:植物表皮细胞分泌的蜡膜;同翅目昆虫的蜡腺、如高等动物外耳道的耵聍腺。 2、磷脂 磷脂对细胞的结构和代谢至关重要,它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成分,也是许多代谢途径的参与者。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两大类。 3、糖脂 糖脂也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与细胞的识别和表面抗原性有关。 4、萜类和类固醇类 这两类化合物都是异戊二烯(isoptene)的衍生物,都不含脂肪酸。 生物中主要的萜类化合物有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E、K等。还有一种多萜醇磷酸酯,它是细胞质中糖基转移酶的载体。 类固醇类(steroids)化合物又称甾类化合物,其中胆固醇是构成膜的成分。另一些甾类化合物是激素类,如雌性激素、雄性激素、肾上腺激素等。 三、酶与生物催化剂 (一)酶 酶是蛋白质性的催化剂,主要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增加了反应物分子越过活化能屏障和完成反应的概率。酶的作用机制是,在反应中酶与底物暂时结合,形成了酶——底物活化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对活化能的需求量低,因而在单位时间内复合物分子越过活化能屏障的数量就比单纯分子要多。反应完成后,酶分子迅即从酶——底物复合物中解脱出来。 酶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高效催化能力、高度特异性和可调性;要求适宜的pH和温度;只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对正负反应的均具有催化能力,实质上是能加速反应达到平衡的速度。 某些酶需要有一种非蛋白质性的辅因子结合才能具有活性。辅因子可以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分子,也可以是一种金属离子,或者二者兼有。完全的蛋白质——辅因子复合物称为全酶。全酶去掉辅因子,剩下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脱辅基酶蛋白。 (二)RNA催化剂 TCech 1982发现四膜虫rRNA的前体物能在没有任何蛋白质参与下进行自我加工,产生成熟的rRNA产物。这种加工方式称为自我剪接(self splicing)。后来又发现,这种剪下来的RNA内含子序列像酶一样,也具有催化活性。此RNA序列长约400个核苷酸,可褶叠成表面复杂的结构。它也能与另一RNA分子结合,将其在一定位点切割开,因而将这种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序列称为核酶Ribozyme。后来陆续发现,具有催化活性的RNA不只存在于四膜虫,而是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核糖体的肽基转移酶,过去一直认为催化肽链合成的是核糖体中蛋白质的作用,但事实上具有肽基转移酶活性和催化形成肽键的成分是RNA,而不是蛋白质,核糖体中的蛋白质只起支架作用。 细胞的重要性 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细胞是组成有机体的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自身又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所以关于细胞结构的研究不仅要知道它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而且要进一步搞清每个部分的组成。相应地,关于功能不仅要知道细胞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而且要了解各个部分在功能上的相互关系。 有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一切生命现象都是以细胞为基础表达的。因此,不论对有机体的遗传、发育以及生理机能的了解,还是对于作为医疗基础的病理学、药理学等以及农业的育种等,细胞学都至关重要。 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 eukaryotic cell 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还能进行原生质流动和变形运动。而光合作用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则分别由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除细菌和蓝藻植物的细胞以外,所有的动物细胞以及植物细胞都属于真核细胞。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在真核细胞的核中,DNA与组蛋白等蛋白质共同组成染色体结构,在核内可看到核仁。在细胞质内膜系统很发达,存在着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分别行使特异的功能。 真核生物包括我们熟悉的动植物以及微小的原生动物、单细胞海藻、真菌、苔藓等。真核细胞具有一个或多个由双膜包裹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包含于核中,并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染色体由少量的组蛋白及某些富含精氨酸和赖氨酸的碱性蛋白质构成。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繁殖,并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细胞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遗传物质集中在一个没有明确界限的低电子密度区,称为拟核(nucleoid)。DNA为裸露的环状分子,通常没有结合蛋白,环的直径约为5nm,周长约几十纳米。大多数原核生物没有恒定的内膜系统,核糖体为70S型,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均为单细胞生物。 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 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 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原核细胞 procaryotic/prokaryotic cell 指没有核膜且不进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的细胞。这种细胞不发生原生质流动,观察不到变形虫样运动。鞭毛(flagellum)呈单一的结构。光合作用、氧化磷酸化在细胞膜进行,没有叶绿体(chloroplast)、线粒体(mitochondrion)等细胞器(organelles)的分化,只有核糖体。由这种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它包括所有的细菌和蓝藻类。即构成细菌和蓝藻等低等生物体的细胞。它没有真正的细胞核(nucleus),只有原核或拟核,所含的一个基因带(或染色体),是环状双股单一顺序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circular DNA),没有组蛋白(histone)与之结合无核仁(nucleolus),缺乏核膜(nuclear envelope)。外层原生质中有70 S核糖体与中间体,缺乏高尔基体(Golgi)、内质网(ER)、线粒体和中心体(centrosomes)等。转录和转译(transcription and translation)同时进行,四周质膜内含有呼吸酶。无有丝分裂(mitosis)和减数分裂(meiosis),脱氧核糖核酸(DNA)复制后,细胞随即分裂为二。 古核细胞 古核细胞也称古细菌:是一类很特殊的细菌,多生活在极端的生态环境中。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核膜及内膜系统;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细胞的相似、DNA具有内含子并结合组蛋白;此外还具有既不同于原核细胞也不同于真核细胞的特征,如:细胞膜中的脂类是不可皂化的;细胞壁不含肽聚糖,有的以蛋白质为主,有的含杂多糖,有的类似于肽聚糖,但都不含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 极端嗜热菌:能生长在90℃以上的高温环境。如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发现的古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00℃,80℃以下即失活,德国的斯梯特研究组在意大利海底发现的一族古细菌,能生活在110℃以上高温中,最适生长温度为98℃,降至84℃即停止生长;美国的J A Baross发现一些从火山口中分离出的细菌可以生活在250℃的环境中。嗜热菌的营养范围很广,多为异养菌,其中许多能将硫氧化以取得能量。 极端嗜盐菌:生活在高盐度环境中,盐度可达25%,如死海和盐湖中。 极端嗜酸菌:能生活在pH值1以下的环境中,往往也是嗜高温菌,生活在火山地区的酸性热水中,能氧化硫,硫酸作为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极端嗜碱菌:多数生活在盐碱湖或碱湖、碱池中,生活环境pH值可达5以上,最适pH值8~10。 产甲烷菌:是严格厌氧的生物,能利用CO2使H2氧化,生成甲烷,同时释放能量。 CO2+4H2→CH4+2H2O+能量 由于古细菌所栖息的环境和地球发生的早期有相似之处,如:高温、缺氧,而且由于古细菌在结构和代谢上的特殊性,它们可能代表最古老的细菌。它们保持了古老的形态,很早就和其它细菌分手了。所以人们提出将古细菌从原核生物中分出,成为与原核生物[即真细菌(eubacteria)]、真核生物并列的一类。 细胞的发现及研究史 绝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微小,超出人的视力极限,观察细胞必须用显微镜。 1677年列文·虎克用自己制造的简单显微镜观察到动物的“精虫”时,并不知道这是一个细胞。 1665年罗伯特·胡克提出细胞 在观察软木塞的切片时看到软木中含有一个个小室而以之命名的。其实这些小室并不是活的结构,而是细胞壁所构成的空隙,但细胞这个名词就此被沿用下来。 1827年贝尔发现哺乳类的卵子,才开始对细胞本身进行认真的观察。 对于研究细胞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是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1838年描施莱登述了细胞是在一种粘液状的母质中,经过一种像是结晶样的过程产生的,并且把植物看作细胞的共同体。在他的启发下施万坚信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并指出二者在结构和生长中的一致性, 1867年德国植物学家霍夫迈斯特对植物,施奈德1873年对动物,分别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间接分裂;德国细胞学家弗勒明1882年在发现了染色体的纵分裂之后提出了有丝分裂这一名称以代替间接分裂,霍伊泽尔描述了在间接分裂时的染色体分布;在他之后,施特拉斯布格把有丝分裂划分为直到现在还通用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他和其他学者还在植物中观察到减数分裂,经过进一步研究终于区别出单倍体和双倍体染色体数目。 与此同时,捷克动物生理学家浦肯野提出原生质的概念;德国动物学家西博尔德断定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的。德国病理学家菲尔肖在研究结缔组织的基础上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名言,并且创立了细胞病理学。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关于细胞结构尤其是细胞核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1875年德国植物学家施特拉斯布格首先叙述了植物细胞中的着色物体,而且断定同种植物各自有一定数目的着色物体;1880年巴拉涅茨基描述了着色物体的螺旋状结构,翌年普菲茨纳发现了染色粒, 1888年瓦尔代尔才把核中的着色物体正式命名为染色体。 1891年德国学者亨金在昆虫的精细胞中观察到 X染色体, 1902年史蒂文斯、威尔逊等发观了 Y染色体。 1900年重新发现孟德尔的研究成就后,遗传学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细胞学的进展。美国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摩尔根研究果蝇的遗传,发现偶尔出现的白眼个体总是雄性;结合已有的、关于性染色体的知识,解释了白眼雄性的出现,开始从细胞解释遗传现象,遗传因子可能位于染色体上。细胞学和遗传学联系起来,从遗传学得到定量的和生理的概念,从细胞学得到定性的、物质的和叙述的概念,逐步产生出细胞遗传学。 此外,发现了辐射现象、温度能够引起果蝇突变之后,因突变的频率很高更有利于染色体的实验研究。辐射之后引起的各种突变,包括基因的移位、倒位及缺失等都司在染色体中找到依据。利用突变型与野生型杂交,并且对其后代进行统计处理可以推算出染色体的基因排列图。广泛开展的性染色体形态的研究,也为雌雄性别的决定找到细胞学的基础。 20世纪40年代后,电子显微镜得到广泛使用,标本的包埋、切片一套技术逐渐完善,才有了很大改变。 开始逐渐开展了从生化方面研究细胞各部分的功能的工作,产生了生化细胞学。 人体细胞之最 体内最大的细胞 体内最大的细胞有各种说法:(1)按细胞直径而言,要数卵细胞,其直径约200微米,即2毫米(1微米=1/1000毫米)。(2)以细胞长度来说,当之为骨骼肌细胞,长的可超过4厘米。(3)而以细胞突出的长度来划分,当之无愧的是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神经元的轴突长的可达1米以上。故神经元可称之为体内最大的细胞了。它们的活动受机体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线粒体最多的细胞 人体内线粒体最多的细胞是肝脏的肝细胞。每一个肝细胞内约有2000个线粒体。正常线粒体寿命为一周,线粒体可以通过分裂增生。线粒体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蛋白质,约占65%,其他成分为甘油脂、卵磷脂、脑磷脂和胆固醇等。线粒体内含有多种酶(蛋白质),主要作用是为细胞功能活动不断提供能量,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总能量中,大约有95%来自线粒体。肝细胞是体内生命活动最活跃的细胞。 溶酶体最多的细胞 溶酶体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中,不过数目不多,较线粒体为少得多。最多要数巨噬细胞,溶酶体内含有50多种水解酶。能够消化细胞内衰老死亡的细胞器和吞噬进入细胞内的物质。因巨噬细胞具有很强吞噬和参与免疫应答作用。故溶酶体最多。 内质网最多的细胞 浆细胞是含有内质网最多的细胞。浆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生而来的,是一种不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终末细胞。 寿命最长的细胞 细胞是具有生命的机体结构和功能单位。人体所含细胞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个体的大小,而且细胞数量几乎每一瞬间都有变化。细胞是在不断生长繁殖之中,所以存在细胞寿命长短问题,这种长短,各类细胞差别也很大,如很多人知道的红细胞寿命大约120天,而神经细胞的数量,出生时有多少以后就有多少,不能增加,可见神经细胞的寿命最长。俗话说:“万两黄金易尽,一线江河永存”,脑细胞死一个就少一个、衰老便不由人愿了,可见“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是有些道理的。 细胞的趣闻 人的身体有大约60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中含有的分子数相当于银河系中星星数量的一万倍那么多! 人体最大的细胞是女子的卵细胞,其直径约为1/180英寸。人体最小的细胞是男子的精子。175000个精子细胞才抵得上一个卵细胞的重量。 细胞生物学的教科书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郑国锠:《细胞生物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鲁润龙 顾月华:《细胞生物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汪堃仁 薛绍白 柳惠图:《细胞生物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细胞的分化和癌变 细胞的分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也是当今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生物体的的各种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为什么会有明显的差异呢?这就和细胞的分化有关。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那些形态的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叫做组织。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组成器官。各种器官协调配合,形成系统。各种器官和系统组成生命体。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的一种不正常的分化方式。每个正常细胞细胞核内都有原癌基因。发生癌变的细胞原本是正常细胞,由于受到外界致癌因子(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生物致癌因子)作用,导致细胞内原癌基因被激活,激活的原癌基因控制细胞发生癌变。 癌变的细胞在细胞形态、结果、功能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细胞 (杂志) 《细胞》 Cell 所属学科 生物学 语言 英语 详细出版信息 出版社 细胞出版社 (美国) 出版历史 1974年始至今 频率 双周刊 开放获取 文章在出刊12个月后 《细胞》(Cell)为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主要发表实验生物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是一分深受关注并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期刊,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一样,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其2005年的影响因子为431,表明它所刊登的文章广受引用。 《细胞》是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 癌细胞的七项新知识 新知一:每个人体内本来就都有癌细胞,这些癌细胞除非数量增长到数亿个以上,按一般的标准检验都不会检出。当医生告诉癌症病人说:“治疗后没有癌细胞了”时,指的是癌细胞的数量不足以显示而已。 新知二:当人的免疫系统够强时会摧毁癌细胞,使其无法增生繁殖而成肿瘤。 新知三:如果人有癌症,表示这人营养失调。原因可能有先天性、环境、食物、生活方式等等。 新知四:改变饮食内容、方式,能增强免疫系统。 新知五:肉类蛋白质不易消化,留在肠道的未消化肉类过多,会腐化产生毒素。 新知六:癌症是肉体与心灵的疾病,积极、正面的精神可以避免癌细胞生长,生气、不原谅、苦涩造成体内压力及酸性。人应该拥有爱、原谅的精神,放松享受生活。 新知七:抑制癌细胞的营养需求,有利于抑制癌症。 减少糖的摄入。因为糖是癌细胞最好的养分。而且,最好以天然代替品,例如少量蜂蜜代替糖。 癌细胞喜欢酸性环境。新鲜蔬菜与果汁、全谷、坚果及少量水果,可制造碱性环境。每天尽量饮用新鲜蔬果汁。 避开咖啡、巧克力,可饮用绿茶。 回答者: 12344447 - 秀才 三级 2-26 21:41 分类上升达人排行榜用户名 动态 上周上升 惊秋水 1680 kangta102 1540 尒伤雨 1240 ahero123 1090 mnb6673083 1090 更多>> 订阅该问题玩web网页游戏,来就玩吧 就玩吧 新型无客户端专业游戏网 ,来这里一定能找到你喜爱的网页游戏和资讯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2009 Baidu 回答者: 紫蓝の梦幻 - 经理 四级 2-23 19

塔罗牌de鸭鸭,摩尔庄园的牛奶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3 小时大家好啊!我是占卜师“小乔”,希望和大家合作愉快。(⊙o⊙)…首先,我要说明一下,我的目的是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我对你们的----爱----啊----。呵呵!没什么啦。主要就是想给大家了解一下。拜拜。 我的给分标准:字越多越好,打不能瞎打字,要符合常理,标点符号不算!提问者: 梦想ing黑糖 - 助理 二级

DF

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影响因子

具体的某篇论文的是没有影响因子的!只有引用次数的多少!影响因子是对期刊来讲的!

研究生和博士学习期间,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期刊论文。工作之后,能力和职称也需要论文来帮你实现。说到论文,捆绑话题就是影响因子了。那么影响因子是什么?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关于影响因子指数的情况问题不放来中国鸣网学术站看看。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影响因子

其实影响因子就是对一本期刊公平客观的评价,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这样说不知道你明白不,也就是说如果你选择的期刊影响因子越高,那说明这本期刊是非常不错,我当时发表论文的时候,国信论文网的张老师给我推荐的期刊也是影响因子非常高的,期刊特别的好,你可以具体去了解下

从定义上来看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代表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一般来说,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说明了一本学术期刊的质量优劣,在期刊挑选上上,选择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对于您的学术能力有更好的肯定作用,在职称评审中自然也会起到大作用了。还是那句话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众行期刊才是最了解你的

影响因子指示该刊物发表论文的质量,高IF一般代表着高质量,如Nature science等刊物的IF就比较高,达到30多。不过对于一般学术论文来说,达到10就很不错了。

研究生和博士学习期间,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期刊论文。工作之后,能力和职称也需要论文来帮你实现。说到论文,捆绑话题就是影响因子了。那么影响因子是什么?

文章影响因子和期刊影响因子

具体的某篇论文的是没有影响因子的!只有引用次数的多少!影响因子是对期刊来讲的!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计算方式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 )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所以:影响因子IF是评点某一期刊的指标之一。SCI影响因子,就是被收录到SCI的期刊的IF。

这个不一定吧。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的指标,跟具体文章没有关系。论文影响力的指标应该是引用次数。所以”论文的影响因子“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至于学校评职称或者研究生毕业,那就要看所在学校的说法了,我当时的学校就是按照每年更新的算,跟发表年没关系。

一、影响因子的定义从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定义来讲:影响因子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每年出版的《期刊引用报告》上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博士在1960年代创立。其中的科学引文索引,即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诞生于1964年,是最知名的文献检索工具之一。而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期刊需要满足以下四项标准要求:1、期刊出版标准包括期刊出版的时效性、国际编辑惯例、英文文献编目信息、同行评议过程和出版伦理等。严格的同行评议是保证出版质量的重要手段,非自然的刻意自引或互引有悖于出版伦理,这些都是编辑发展部专业人员在期刊遴选时重点关注的方面。2、编辑内容编辑发展部的专业人员会评估期刊的发表内容是否是该领域中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是否能丰富数据库中的已有内容,或是否这个研究课题已有多个期刊涉及。3、国际多样性对于面向全球的国际期刊,会从作者、编委、期刊的引用者考察其国际多样性,面向特定地区的区域性高质量期刊也会被评估后入选。4、引文分析通过所建立的引文数据库,编辑会得到许多引文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确定对研究团体最重要、最有用和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编辑还会通过对引文数据的分析衡量它的应用,通过衡量它的应用确定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对于已被Web ofScience收录的期刊,也会应用上述标准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达不到上述标准的期刊将会被中断收录。被中断收录的期刊一般可在3年后重新申请收录,若经评估达到收录标准将被重新收录。

  • 索引序列
  • starch期刊影响因子
  • starch杂志影响因子
  • 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影响因子
  • 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影响因子
  • 文章影响因子和期刊影响因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