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医学杂志主编

医学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医学杂志主编

名誉主编:曲绵域、杨天乐。主编:李国平副主编:于长隆、田野、张世明、史小才。常务编委:冯美云、敖英芳、杨则宜。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丁树哲、马云、马建、王予彬、邓树勋、艾华、冯连世、冯炜权、吉力立、乔德才、孙学川、苏全生、杨锡让、李之俊、李岳生、李捷、励建安、吴侔天、吴毅、余家阔、张长久、张勇、陆绍中、陆爱云、陈世益、陈启明、陈佩杰、陈家旭、林文弢、周石、周志宏、郑刚、胡扬、钟伯光、骆勤方、秦岭、钱金华、王启荣、徐军、徐晓阳、常芸、梁俊甫、葛新发、傅浩坚、谢敏豪、虞亚明。

梁万年于1986年7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博士学位。2002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4月至10月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UIC)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4月至10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U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社区卫生服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主编、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副主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常务编委、医院院长论坛杂志副主编、北京预防医学会副会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专家。是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级人才,北京市跨世纪人才。曾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市卫生局常务副局长。主要从事管理流行病学、卫生管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全科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863计划、北京市奥组委、教育部、卫生部、北京市科委、世界银行等2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成果奖共 4 项。支配科研经费共 800 余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出版专著(译著等)18 部。现指导6名博士学位研究生,9名硕士学位研究生,已毕业硕士研究生30余名。曾任北京市卫生局党组成员、常务副局长,协助处理市卫生局日常工作,负责市卫生局办公室、社区卫生、妇幼卫生、人事方面工作。现任卫生部应急办公室主任。

中医杂志主编副主编

中医杂志主编

李聪甫,名明、号老聪,幼称凤池。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小手工业者的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但由于家贫只读5年私塾,1年小学就辍学了。1918年,年仅13岁的李聪甫,只身来到江西省九江市,进中药铺学徒。在“赵恒兴中药店”,得店主允许,工余可以读医药书籍。李聪甫白天在碾药槽上干活,深夜上门板后,便在铺台上看书。这样持之以恒,3年便自学完《药性赋》 、 《本草备要》 、 《汤头歌诀》 、 《医方集解》 、 《濒湖脉学》 、 《诊家正眼》 、 《素灵类纂》 、《医宗必读》和《医门法律》等书。为了更能步入医林,谒师求教,1922年,李聪甫结束了3年学徒、1年帮工的生活,回到故里黄梅,随县城四代祖传名医石椿山学医。双方商定,教无学奉,帮工无薪。头一年授读《伤寒论浅注》 ,参阅《伤寒来苏集》 、 《伤寒尚论篇》和《金匮心典》等,第二年随师侍诊,第三年即能独立应诊。1925年,李聪甫在黄梅县“福生祥药号”坐堂行医。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李聪甫目睹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却听到了中国共产党为拯救中国而发出的呐喊,他写下了“尘世几无干净土,传来天外一声钟”的诗句,并曾以医生身份作掩护,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安徽军阀方振武反蒋败退,溃兵劫掠,城空如洗,黄梅不宁。为避战祸,李聪甫孑然一身转至九江悬壶。他曾为一绸店经理梅贤林先生的同事诊治噤口痢(中毒性痢疾),其病危重在急,九江良医请遍,无济于事,准备料理后事,经李聪甫试诊遣方,服用几付即有转机,此后医名渐振。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次年九江沦陷。李聪甫携妻挈子,辗转迁徙于湘潭、湘乡、新化、溆浦、沅陵等地。1940年他将自己的经验著成《麻疹专论》一书,复印成册,在湘西南麻疹流行地区救活了不少婴孩。抗战胜利后,李聪甫在长沙定居。为了维护和促进中医药的事业,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国医节的感想和展望》、《庆祝国医节的感言》(载1946、1947年《中央日报》)等文章。慷慨陈词,批判废止中医的荒谬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某些人又倒行逆施,李聪甫奋笔写下《对余岩〈中医问题处理草案〉的批判》一书,刊行于世,捍卫中医事业。1956年,李聪甫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全国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并在怀仁堂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7年以来,李聪甫就中医药研究的方法和专业人才培养,撰写了《中医研究工作之我见》、《中西医结合创立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之我见》、《中医应按自身的规律发展》等多篇文章,在国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李聪甫在长期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工作中,自砺不已,学验俱丰。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计250余万字。代表著作有《麻疹专论》 、 《中医生理学之研究》 、 《李聪甫医案》 、 《李聪甫医论》 ,主撰《〈脾胃论〉注释》,合著《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之研究》 ,主编《传统老年医学》 ,并有日文翻译出版。自参加国家工作以来,李聪甫先后担任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五届湖南省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政协副主席,第二、五、六届湖南省政协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医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湖南中医杂志》名誉主编等。1988年4月,83岁高龄的李聪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40年代,任应秋任《华西医药杂志》主编,同时从事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早在1937年,任应秋即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同年,为了反对南京国民政府歧视消灭中医的政策,还发表了题为《教育部不准中医学校立案是何道理》的文章,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大声疾呼。到了其任《华西医学杂志》主编期间,更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并于1944年完成了第一部医学著作《仲景脉法学案》,次年,《任氏传染病学》问世,1947年,《中医各科精华》(第一集)出版,使其学识才华渐为医界所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应秋受到政府的重视与任用,1950年被任命为江津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并当选为江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又应聘出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和市中医学会秘书长,并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1957年被调至北京中医学院任教。于1984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 1914年8月5日 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1931—1934年 江津医学研究社学习。1936—1938年 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后转入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毕业。1938—1942年 江津县立女子中学教员兼校医。1941—1949年 任江津县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1946—1949年 任全国中医联合公会联合会常务理事。1952—1954年 任重庆卫生局中医进修班教导主任。1954—1957年 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1957—1984年 先后任北京中医学院文献编研组、科研办公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史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兼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社社长。 任应秋一生阅读了大量中医古籍,尤其重视对中医典籍著作的理论研究,毕生致力于中医理论的发掘、整理、提高,并且作出了突出的成绩。他一直坚持认为,中医学术中不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有它自身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中医没有理论”,“中医不科学”等观点,他深刻指出,中医学是一门经过了几千年亿万人民实践检验的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过巨大贡献,实践证明,“道经千载更光辉”,中医不单有它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中医理论中包含着深刻的整体观念、唯物论和辩证法,这种自然形成的中医理论体系,有着科学、合理的内涵。这正是中医中最宝贵的部分。1978年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培养高水平的中医理论骨干》的文章指出:“目前当务之急是如何发掘中医宝库中的理论,并加以整理提高的问题”。并建议首先培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的高水平骨干队伍。办法是无论中医学院的在校学生,还是西医学习中医班,都必须认真学习几部中医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才具备发掘中医理论的能力,才能完成发掘整理提高中医理论的艰巨任务。 打好中医基本功。从1961年至1964年,他连续在《中医杂志》及其他医学刊物上发表古典医著学习辅导的文章10余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典籍《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有关温病、方剂、脉法、针灸方面的知识及其学习方法,读者多受教益。这些内容后经重辑,更名为《学习中医典籍七讲》收入《任应秋论医集》中。任应秋历来重视经典中医著作的学习与研究,而且卓有成就。以对《内经》的研究为例,他综合唐代王冰以下历代研究《内经》医家的研究方法,分为校勘、注释、类分研究和专题发挥诸家,高度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归纳出《内经》的学习思想和理论体系,指出《内经》一书主要包括了脏腑、经络、病机、病证、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方药、养生10个方面,而其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则可以脏腑(包括络经)、病机、诊法(包括四诊)、治则四大方面来概括,并将其研究的10个专题,撰成论文名为《内经十讲》,是其数十年研究《内经》的心血结晶,已成为现代研究《内经》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为了便于研究《内经》,他晚年又组织编写《内经章句索引》,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研究《内经》的大型工具书。

中医杂志主编副主编名单

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博士后、广东省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硕士生导师康富来国医馆专家、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及中西医结合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临床治疗经验丰富,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副主编著作4部,参编著作6部,主持广东省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及省自然基金项目等8项,曾获吉林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辽宁中医杂志》优秀论文一等奖;师从余绍源、罗云坚教授等多位名老中医从事消化内科疾病博士后,并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上有很大建树,疗效显著。资料来自康富来国医馆男,吉林长春人,1963年11月生。副教授,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博士后,广东省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硕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及中西医结合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研究方向:脾胃学说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和舌诊临床客观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副主编著作4部,参编著作6部。主持广东省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及省自然基金项目等8项。参与《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协助培养博士生3名。曾获吉林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辽宁中医杂志》优秀论文一等 修宗昌,男,1963年11月生,长春市人。医学博士后,副教授。现为中医诊断教研室主任,《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编委。1990年辽宁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就职于长春中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和中医临床工作。曾获得“吉林省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长春中医学院基础部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连续3年参加吉林省高等教育中医学本科自学统一考试《中医诊断学》命题工作。1998年考取辽宁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德新教授。读博期间,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九·五”攻关课题:《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中外大辞典》的修订工作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规范化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2001年博士研究生毕业,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即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从事脾胃学说及其应用研究。2004年博士后出站,留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诊教研室任教。多年来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9部,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10余项资料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本来不在中医药大学出诊做医生的,只是教学,但在康福来就是名医了?!

先后担任中国药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学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设在德国的药用植物研究学会会员,中国药学会北京分会理事与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 他曾担任《药学季刊》编委,《药学学报》常务编委、副主编,《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常务编委、主编、顾问,《中国中药杂志》(原名《中药通报》)主编、顾问,《中成药研究》顾问,《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中医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国海洋药物杂志》顾问,《中国药学年鉴》副主编、顾问,《中草药》杂志顾问,《中国药学》(英文版)主编。 他先后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生药室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植物室顾问,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世界卫生组织药品质量保证合作中心顾问,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名誉顾问,卫生部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名誉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医药工业顾问组顾问,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及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展开3全部 吴传先,男,生于1943年,四川华西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世家。自幼随祖父吴棹仙及叔父吴叔亮习诵国学及中医经典,吴传先先生是其长孙,得吴氏家族之真传。吴老先生涉医五十余年,读内难灵素,精药疗食养,研脏腑经络,通气血营运。精于子午流注和养生康复;先后有数十篇论文在相关中医学刊物上发表,著有《中华自然疗法》、《子午流注与中华时间养生学》等专著,对“子午流注理论”应用于中国传统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吴传先四川省青年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四川中医现代化研究会副袐书长、重庆实验中医药杂志社副主编、中华养生健康国际论坛副主任学术部主任、世中联中医心理学专委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子午流注时间医学创新基地主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重大疾病防治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学会理事、 四川省中医学会中医康复专委会理事等。

展开3全部 吴传先,男,生于1943年,四川华西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世家。自幼随祖父吴棹仙及叔父吴叔亮习诵国学及中医经典,吴传先先生是其长孙,得吴氏家族之真传。吴老先生涉医五十余年,读内难灵素,精药疗食养,研脏腑经络,通气血营运。精于子午流注和养生康复;先后有数十篇论文在相关中医学刊物上发表,著有《中华自然疗法》、《子午流注与中华时间养生学》等专著,对“子午流注理论”应用于中国传统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吴传先四川省青年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四川中医现代化研究会副袐书长、重庆实验中医药杂志社副主编、中华养生健康国际论坛副主任学术部主任、世中联中医心理学专委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子午流注时间医学创新基地主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重大疾病防治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学会理事、 四川省中医学会中医康复专委会理事等。

中医杂志主编副主编区别

杂志社的主编是某种出版物 (包括丛书、辞书、报纸、期刊、学报、年鉴、文集、选集等) 编辑事务主持者的称谓。主编一词既可以作职务解,也可以作行为解。属于公司编辑部门。主编一职既是事务性的, 也是学术性的, 主编应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编辑、出版经验。主编的工作按照出版物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执行主编履行主编的职能,但不一定具备主编职称,由单位聘任即可。

前三主编可以在新闻出版总局上查到信息,副主编的话只能在书里体现,一半的封面上扉页和前言部分有副主编作者的姓名和单位,主编的话价格高很多,副主编的话价格便宜,一般也就2000块钱左右,不过陷阱比较多,容易碰见盗版书籍,还是要谨慎选择,一定要找出版社可打电话查询和开具挂名证明的才可以,付款方式也是见书付款最好

主编是技术职称,通过专家评审才能获得 执行主编履行主编的职能,但不一定具备主编职称,由单位聘任即可 所以还是主编大!

社长大于等于主编,主编大于副主编。实际管理的为主编或副主编。其他为相关领导及专家,有一定影响,但一般不参与决策。

  • 索引序列
  • 医学杂志主编
  • 中医杂志主编副主编
  • 中医杂志主编
  • 中医杂志主编副主编名单
  • 中医杂志主编副主编区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