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中国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发布时间:

中国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铀作为原子能工业的基本原料,自1789年被发现以来,为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铀资源是一种军民两用、高度敏感的战略资源,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及核电发展的资源供给具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人类已迈入21世纪,构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的和谐世界,是本世纪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铀资源对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铀资源的勘查和研究工作是各国地质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专业铀矿地质勘查工作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50余年来取得了较丰硕的勘查成果,已探明铀矿床数百个,累计探明资源量达数十万吨,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资源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核电对缓解我国能源短缺、改善环境和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具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根据国家核电发展规划,2020年全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一定规模。核电的大发展必然带来对天然铀需求的极大增长,我国已探明的经济型铀资源对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的资源保障尚有缺口。为此,我国铀资源勘查的任务仍然十分紧迫,尤其是加强高品位、大矿量硬岩型铀资源的勘查已经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铀资源勘查的实践过程中,为了提高找矿的预见性和成功率,必须坚持科研先行及“模式找矿”,实践表明“模式找矿”在铀矿勘查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山矿田地处中国华南铀成矿省赣杭铀成矿带的西南端,自1957年在该矿田北部发现903航放异常以来,相继开展了铀矿地质普查、详查、揭露等勘查工作,先后在相山火山塌陷盆地(Chen Zhaobo,1981)内发现了20余个矿床,累计探明铀资源量数万吨,预测潜在资源量尚有数万吨。为此,相山矿田历来是地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国内外广大地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几十年来,在相山矿田已投入了大量的勘查工作,同时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丰硕的勘查成果及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以往资料对矿田铀成矿作用的研究多是建立在勘查所揭示的客观地质现象观察及矿田内各类分析测试数据基础之上的归纳和演绎。我们知道,成矿作用是源-运-聚的链式过程,成矿作用中的物质来源、成矿流体迁移、矿质淀积过程是发生在开放-流动的体系中,即成矿作用过程是动力学过程(杜乐天,2001;张荣华等,2006)。由此可见,以往基于唯象学认识的相山矿田成矿作用的研究,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研究,并且缺乏系统性。铀源、成矿流体运移、矿质聚集是铀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成矿作用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叠合,应把成矿作用作为系统来考虑,这些关键要素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因而,从历史的、系统演化的角度和动力学过程对成矿要素开展系统性研究,才能深入剖析铀成矿作用过程。其成果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火山岩型铀成矿理论,也有助于深化铀成矿规律的认识及铀成矿机理的深入分析,而且可进一步完善成矿模式的建立。此外,研究成果对指导相山矿田新一轮勘查具现实意义,也可为相同成矿地质背景下老矿区找矿成果的扩大提供重要的借鉴。本书依托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十五”科研专项“南方经济型铀矿成矿条件研究及其远景预测”,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铀成矿作用是源-运-聚的链式过程,着重于成矿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分析。从区域铀成矿物质的时空分布及历史演化对矿田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然后分析了成矿物质迁移的载体以及成矿物质在火山盆地“汇”区内的再迁移、再分配;对外生水参与铀成矿作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研究了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及成矿物质聚集机理,建立了相山矿田铀成矿模式,指出了矿田进一步找矿方向,预测矿田西部和北部是值得开展新一轮勘查的重要靶区。对以下关键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观点:①跳出了在相山火山盆地内找“源”的思路,根据区域铀成矿物质的时空历史演化,认为早寒武世富铀地层是相山铀成矿的根本来源,富铀地层的熔融使得相山火山盆地成为成矿物质的“汇”区。②明确提出相山矿田成矿溶液来源为岩浆水和雨水的混合,但不同成矿阶段雨水成分进入成矿溶液的途径不同,早期(碱交代型)铀成矿溶液中雨水成分源自熔融岩石中含的降水成分,它们随岩石经熔融作用一道进入岩浆;晚期(萤石-水云母型)成矿溶液中雨水成分主要为成矿期(中生代)降水的混入,外生地下水以“湍流”运动形式进入成矿溶液,并形成有利于成矿的“混沌”区。③首次提出了相山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概念,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水-岩作用造就了铀成矿过程,受区域构造-岩浆-地球动力学背景控制的相山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的演化,孕育了相山火山盆地在时间尺度上相对连续的50Ma的铀成矿作用。④在综合分析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基础上,考虑成矿作用过程中成矿物质来源及富集过程、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以及成矿流体运移、铀沉淀机理等因素,建立了相山矿田铀成矿模式,强调了火山岩成岩过程是铀的富集过程,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演化也是成矿流体系统演化的过程,流体降温、浓缩、混合等成矿机制的耦合,促使铀沉淀、成矿。

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开始在龙首山地区开展1∶5万地质填图工作,在填图中对前寒武纪地层形成构造环境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一个疑惑的问题:作为华北陆块西南缘的龙首山隆起,其构造演化过程中与南相邻的北祁连造山带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限于知识水平未能理出清晰的认识(李文渊,1990,1991)。80年代末师从汤中立院士,他引我进入了铜镍硫化物矿床这样一个瑰丽的研究世界,并开始接触西北地区惟一的世界级超大型矿床——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在提出金川矿床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大陆裂谷拱曲阶段认识中(汤中立等,1995),尽管未阐述其是大陆边缘裂谷还是大陆中裂谷(mid-conti-nentalrift),但实际上已认为属大陆中裂谷,并认定裂解后的南部陆块在祁连山,但未限定裂谷南部陆块可能的南界。事实上,已将龙首山与北祁连中元古代早期以前的地质体联系在一起。90年代后期,在夏林圻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始步入北祁连山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这一新的研究领域,项目实践中夏林圻研究员提出镜铁山微陆块中朱龙关群变质基性火山岩是大陆溢流玄武岩(夏林圻等,2000),并进而推测其与金川超镁铁岩侵入体是同一岩浆活动的产物,极大地激发了笔者对龙首山与祁连山地质体演化关系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响应的思考,并积极引入到所从事课题的相关内容的研究中。1997年底夏林圻先生引我进入新发现北祁连中西段石居里沟塞浦路斯型富铜矿的研究田地(夏林圻等,1998,2001;李文渊等,1999a,1999b)。对比国外研究发现,不论是“塞浦路斯型”还是“黑矿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均与海底的火山岩系有关(Franklin et ,1981)。因此,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过程中,海水的加入和海底火山作用是肯定存在的,现代海底热液矿床的发现又为岩浆流体对成矿扮演了重要角色提供了证据(Yang,1997,1998)。而且在洋壳环境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塞浦路斯型矿床为代表),为单一的拉斑玄武岩为赋矿火山岩系,只有相对高含量的Cu和少量Zn,基本不含Pb,伴生有Au;相反,在岛弧或薄的陆壳环境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黑矿型多金属矿床为典型),赋矿岩石为长英质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因此,矿床中出现大量Pb,并含较多Ag,而Cu、Au相对减少(Hutchinson,1988;Rona et ,1993;Ohmoto et ,1983;Hezig et ,1995)。然而,这些中生代以来或现代矿床的总结认识,当应用于祁连山早古生代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系统研究时,并不能把发现矿石组分作为成矿环境清晰的判断标志。例如,白银厂铜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其中折腰山、火焰山为Cu-Zn组合,伴有少量Au、Ag,而小铁山为Pb-Zn-Cu组合,伴生Au、Ag。但是,矿床整体矿石中Pb含量,可能是判断成矿中有无地壳物质加入的重要信息,这种加入是多渠道的。为进一步深入探索,将雪泉富铜矿床纳入整个北祁连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系统中考察,它是祁连山块状硫化物矿床两个大类的一类,属于与洋壳环境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尽管目前尚未发现大的具工业价值的矿床,但具有重要找矿远景,更令人鼓舞的是,西北地区乃至中国大陆古洋壳残余的蛇绿岩带发现日益增多,提供了在其中寻找塞浦路斯型Cu-(Zn)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潜力。十余年在从事祁连山(广义的,包括龙首山地区,见图1-1)岩浆硫化物矿床和块状硫化物两种矿床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尽管深知前者是岩浆熔离(不混溶)作用的产物,后者属于热液矿床类型,但其与地壳拉张环境下,上升岩浆作用的密切相关关系,还是不自觉地将它们联系起来认识考虑:为什么形成于三叠纪之前的岩浆铜-镍-铂族硫化物矿床只形成于大陆环境;而形成于整个地质历史时期的Cu-(Pb-Zn)块状硫化物矿床主要形成于洋壳或岛弧环境;也有形成于大陆壳环境的块状硫化物矿床,比如中亚的许多矿床,它们所在的大陆壳环境与形成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大陆壳环境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当它们同处祁连山形成于不同时代所代表的构造环境和岩浆形成演化就位的本质差异又是什么。搞清这些问题无疑是有意义的。图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本研究课题的创新性概括起来主要为:(1)运用构造活动和构造联系的观点,开拓性地将岩浆硫化物矿床和块状硫化物矿床纳入到祁连山统一构造单元进行研究,通过矿床赋存岩石和地球化学信息的追溯,从区域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的角度构建祁连山构造-岩浆作用-成矿演化史,从时空演化的视角认识祁连山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进而指导进一步找矿实践。(2)利用岩浆铜镍矿化、镁铁-超镁铁岩小型成矿侵入体、相伴火山作用和基底围岩地质地球化学判别的方法,重建中元古代早期祁连山(华北古陆西南部)存在的大规模岩浆作用和成矿事件,与全球早期Columbia超大陆裂解作用相联系(Rogers et ,2002),从大尺度上判断其独特的地质和成矿意义。充分汲取前人成果,进一步从整体信息集成出发,探索其岩浆演化过程中硫化物熔离和萃取金属成矿的机制,并预测祁连山新的最有利成矿靶区。(3)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相联系(Hoffman,1992),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祁连山自新元古代晚期至早古生代大陆裂解-成洋-汇聚过程中,不同构造环境可能存在的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响应和成矿特征上的差异,着重对形成于洋壳环境的北祁连雪泉塞浦路斯型富铜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构造-火山相、成矿特征和找矿标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中国该类矿床的一种典型形成模式。并创造性地提出北祁连早古生代洋壳消减聚敛模式存在构造转换,西段为洋壳直接俯冲于陆壳之下形成类似安第斯山型的活动大陆边缘成矿构造环境,中东段则为洋壳俯冲于洋壳之下形成类似马里亚纳型的沟-弧-盆系大陆边缘成矿构造环境,较好地解释了东西两段存在的成矿差异。(4)从区域找矿的有效性上进行了探索。将祁连山成矿带纳入整个西北地区进行成矿类型及成矿强度对比,以此突出找矿重点,在更大构造尺度上认识成矿背景,研究重要成矿类型的成矿规律,借助综合找矿技术,筛选找矿靶区,有序开展不同工作程度的勘查工作。

选题的背景和价值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民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长,结构也不断的优化。互联网作为网民权利、利益表达的新渠道,致使网络事件风起云涌,但是我们的政府在态度和机制上表现不足。在政府建立的各种网络民意通道也存在着各种现实的问题,致使网络民意向政府表达的内部通道不畅。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网络民意和公共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有了理论和现实的价值。2互联网发展迅速从1986年高能物理所ALEPH组从北京给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er)发出的第一份电子邮件到1994年中国被允许加入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可谓迅速。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为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88亿,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在IP地址方面,也仅仅次于美国和巴西。①同时,以用户参与为本质的W0,以其开放性、真实性、自组织性、聚合性等特性也为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互联网正以蓬勃的发展之势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互联网的时代己然到来。3网民结构优化除了网民数量在逐渐扩大以外,网民的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网民的年龄结构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转移,网民意见的理性表达有了提升;网民的高学历结构渐趋稳ice`,大专及以下学历稳占网民比例的l/5以上,网民意见的知识性得到了保障;网民的职业结构方面,学生群体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变得更加丰富、合理;城乡结构方面,农村网民的规模逐渐上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这一比例一也将进一步的改善。总之,网民结构的优化,为网民V"见的真实性、了一眨表性私!独立性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中国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到网上找一些关于公务员压力的文章,综述一下公务员面临的工作压力,现状等等。意义:就是说你这个论文有什么意义。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之类的话。

选题的背景和价值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民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长,结构也不断的优化。互联网作为网民权利、利益表达的新渠道,致使网络事件风起云涌,但是我们的政府在态度和机制上表现不足。在政府建立的各种网络民意通道也存在着各种现实的问题,致使网络民意向政府表达的内部通道不畅。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网络民意和公共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有了理论和现实的价值。2互联网发展迅速从1986年高能物理所ALEPH组从北京给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er)发出的第一份电子邮件到1994年中国被允许加入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可谓迅速。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为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88亿,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在IP地址方面,也仅仅次于美国和巴西。①同时,以用户参与为本质的W0,以其开放性、真实性、自组织性、聚合性等特性也为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互联网正以蓬勃的发展之势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互联网的时代己然到来。3网民结构优化除了网民数量在逐渐扩大以外,网民的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网民的年龄结构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转移,网民意见的理性表达有了提升;网民的高学历结构渐趋稳ice`,大专及以下学历稳占网民比例的l/5以上,网民意见的知识性得到了保障;网民的职业结构方面,学生群体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变得更加丰富、合理;城乡结构方面,农村网民的规模逐渐上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这一比例一也将进一步的改善。总之,网民结构的优化,为网民V"见的真实性、了一眨表性私!独立性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学术堂分两步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你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一般的文章,还是参加某个学术比赛……

国外火山地质地貌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而且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意义。下面重点论述它的实际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矿产资源勘查第四纪沉积物中蕴藏着各种砂矿,如金、金刚石、锡石、钨矿、独居石、金红石、钛铁矿、锆石等砂矿。砂矿的形成不同于原生矿产,由于砂矿的形成和赋存与第四纪沉积物及地貌关系密切,因此在第四纪砂矿的勘查过程中,必须应用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原理来寻找矿床,分析砂矿形成的条件,砂矿层的成因、岩性及分布,砂矿埋藏的古地貌特征,恢复现代水文网的发展和演变,并根据古代埋藏谷地、阶地、岩溶等为勘探砂矿提供可靠依据,弄清砂矿的物源和原生矿床的位置,正确地对砂矿进行评价。许多特殊的第四纪沉积物本身就是矿产资源,如泥炭、石膏、岩盐、钾盐、石英砂等。 水文地质第四纪地质和地貌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基础资料。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量日益增加,其重要的水源之一是地下水,而大量地下水储存于第四纪堆积物中。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厚度、成因和年代,对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埋藏、水质、水量和运动规律都有直接影响。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不同地区存在不同性质的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如华北平原的埋藏古河道问题,沿海平原地区在海平面升降交替过程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我国西南广大岩溶地区的地下水利用等,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勘探第四纪沉积物是各种工程建筑的基础,如在水坝、水库、渠道、港湾、楼房、工厂和电站等建设中,都需要了解沉积地层的工程力学性质、岩性的三维变化、地基的稳定性、断层的活动性。各种工程的设计和管理,要求避开不利的因素,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活动断层等。在大型工程修建之前,需要进行地震危险性研究,如断裂的活动性质、地壳的升降幅度、地震的危害性等,还要进行有关工程稳定性的第四纪地质研究。 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第四纪以来的火山活动、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的研究,对预防自然灾害有重要意义。环境地质、地貌问题的研究对港口、城市规划与建设可以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另外,一些地方性疾病与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岩性以及地貌位置等密切相关,如碘缺乏症多发生在山区,氟中毒症多出现在干旱的平原区,肝炎和肝癌多分布在地形低洼水流不畅的沼泽和三角洲地带。近年来,人类活动对地质地貌动力的影响,以及对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也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农业生产不同地貌类型和第四纪沉积物对热量、光照、水分和土壤性状有着直接影响。地形高低、坡向和坡度、地面物质结构是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土壤,而不同的气候带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岩性决定了土壤的物质成分,不同地貌位置影响了土壤的厚度和含水性。因此,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成果,往往可以对农业生产规划的编制、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等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侯华丽 王素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一、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地质遗迹(Geological Remains)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主要包括:有重大观赏和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有重要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及其典型产地;有特殊意义的水体资源;典型的地质灾害遗迹等。人类的历史与地球的历史紧密相连,地质遗迹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保护好这些遗迹是人类的责任,而建立地质公园则是保护地质遗迹的最好方式。地质公园(Geopark)是21世纪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一项创举。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以及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可以说,地质公园是一种新的地质资源利用方式,也是新世纪地质工作最耀眼的亮点。地质公园的建立,对于加强地质遗迹保护,恢复地质生态,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阶段纵观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国家公园的建立阶段。自美国1972年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先后建立起1500多个国家地质公园。但这时并没有形成有计划的地质公园的建设,地质公园融合于国家公园建设之中,保护工作零散不系统,其中的科学内涵也未能充分展示。第二阶段:重视地质遗迹的保护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90年代,国际上一些组织开始致力于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各国政府也纷纷开始重视和参与地质遗迹的保护。第三阶段:地质公园的建立阶段。1999年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Geopark(意为geological park)这一名词,明确了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地质公园计划和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以弥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在地质景观保护方面的不足;建议通过推动地质公园项目,把地质遗迹保护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形成地学旅游的网络。目前,全世界共建立了33个世界地质公园。三、国外典型世界地质公园的开发与建设美国美国国家公园的开发与建设,充分体现了地质旅游的特色,发挥了地质景观的特殊旅游价值,深受游客喜爱。公园系统以冰川、峡谷、丹霞地貌、火山地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地层构造、地质灾害遗迹等,以漫长地质历史形成的地质遗迹为主体,把旅游地质景观醒目标识,并配有导游员进行解说,极大丰富了公园的科学内涵。同时,公园内设有专门的地质旅游路线,避免旅游者对地质景观如化石等的践踏和破坏。在权属与管理定位上,美国国家公园统一在美国国内事务局的领导协调之下,管理机构完备,极具权威性,不以赢利为目标,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护自然风景、野生生物和历史遗址,并提供不对自然造成损害的公共休闲活动。英国英国的地质公园建设,采用了统一地质遗迹登录办法,包括地质遗迹的位置、遗迹描述、相关的资源及管理资料、环境与保护状况、遗迹鉴评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信息库,并面向社会大众和政府管理部门开放使用。英国地质遗迹实行分级管理,目前国家自然环境署管理2200处,其余由地方机构管理,可得到国家的有关资助。另外,对其中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址,国家作全面调查评级,并广泛开展以民间为主、政府奖励的地质遗迹保护活动。出版定期刊物交流信息和保护技术,介绍遗迹,推动科普与国际合作。欧洲欧洲是第一个从洲际范围内推进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大洲。2000年11月在西班牙召开了第一届欧洲地质公园大会,会议提议建立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目前,已有10个欧洲国家地质公园(Euogeoparks),法国、希腊、德国和西班牙各两处,爱尔兰和北爱尔兰各一处。目前,这10个欧洲地质公园都制定了章程,设立了常设协调机构,并参与共同活动,进行定期交流和出版刊物,为地质公园走向国际积累了经验和模式。以德国的地质公园建设为例,它将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动植物化石、岩石矿物露头、地形景观等都列入保护对象,并且开展调查与评估,有法律依据并由专门机构负责这一工作,决定保护技术。而瑞士要求每个州对地质遗迹进行登录,取得详细资料,经描述登录选择和研究评分,确定每一个地质遗迹的重要性和价值,决定保护措施,而且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四、启示与借鉴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地质公园网络计划,先后建立了85个国家地质公园。但我国地质公园缺乏系统全面的调查评价,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多部门分割管理、地质遗迹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为加快我国地质公园的建设,缩短与国外的差别,还须从公众认识、建设理念、设计规划、管理体制、组织形式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完善。提高公众对地质公园的认识与国外相比,我国公众对于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的认知不多,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新生名词。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宣传网络,包括期刊和网站,向公众普及地球历史知识和环境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公众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性,而且可以使各级主管部门认识到建设国家地质公园不仅是保护地质遗迹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的需要。强调地质遗迹以保护为前提美国与欧洲的一些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将保护地质遗迹、维护生态系统作为建立公园的根本目的。美国在对其国家公园开发时就严格规定,除了必要的风景资源保护设施和必要的旅游设施外,严禁在国家公园内搞开发性项目,而且只允许少量的、小型的、分散的旅游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另外,设施的风格色调等要力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自然环境和资源,同时,还严格控制公园内的游客量和野营地的设施数量等。我国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应当借鉴这些思路与做法,将公园的主要任务定位在保护珍稀的地质遗迹上。对公园实行限制性低密度利用,限制公园游人及其服务设施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并划定出只对专业研究人员开放的核心部位,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做好基础信息录入与标准制定工作借鉴英国做法,对地质遗迹进行统一登录,建立国家地质遗迹数据库,内容包括编号、位置、名称、规模、环境特征、形成、演化、年代、交通情况、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植物、动物等。研究建立地质遗迹科学的分类、分级标准和评估标准。做好地质公园规划我国地质公园现存的突出问题是重视授牌,不重视规划建设,开发主体不明。这一点应很好借鉴国外的经验,如美国国家公园的规划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的“丹佛规划设计服务中心”全权负责,独家设计规划。中心的工作人员包括园林、生态、地质、水文、气象、生物等各方面的专家。我国地质公园的规划也可以建立一个由各学科、多领域专家组成的规划中心,统一负责对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工作。我国已在2002年7月1日成立了“国家地质公园研究规划中心”(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地方上也建立了一些地质公园调查评价机构如“四川省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等,这些机构成立时间较短,在规划组织、规划水平等方面距离先进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地质公园规划设计工作刚刚起步,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大部分是借鉴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并没有形成一套地质公园规划体系。因此,有必要学习美国国家公园规划设计的经验,以保护地质遗迹为前提,强调并突出地质旅游特色,做到遗迹出露点和展示点的统一和谐,科学标示牌的设立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和谐,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公园的科学内涵,使其成为天然博物馆与科普阵地,满足旅游需求层次的提高和游客的求知欲望。完善地质公园的管理机制世界上国家公园建设较好的国家一般都设国家公园管理局,代表国家全权管理全国的国家公园,有管理机构和相应的人员,同时还有公园警察,有的还有武装警察巡逻,保护公园资源免受损害。比如在美国,企业没有景区的规划管理权力,国家公园的经费基本上是1/2国家支出,1/2靠门票和社会捐助,不会出现由于企业经营而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现象。目前,我国的地质公园属国土资源部负责管辖,而具体工作则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在许多地方存在着体制不健全、关系未理顺、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因此,确立地质公园的国家所有权及其实现途径,对全国的地质公园实行统一管理,理顺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监督权的关系,是解决我国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关系的根本所在。重视地质科学研究国外不少地质公园十分重视地质科研工作。通过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展地质科学研究,提高地质公园的科技含量,甚至成为某些重大地学问题的研究基地或中心。如德国Vulkaneifel地质公园对Maar湖的研究,Crete岛推复和拆离构造的研究等,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地质学家到此考察研究,组织专题讨论会,在地质界已成为相关学科的理论生长点。在科研项目的投入上,一般有4种方式:其一,由国际相关组织出资,如有的欧洲国家的地质公园是由欧盟出资;其二,所属国家的政府出资;其三,政府和公司联合出资;其四,公司独资,实行市场化运作。目前,我国地质公园一方面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另一方面,科研投入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支持。今后在科学研究上要加强与大学及科研单位的合作,在科研投入上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并且争取国际有关资金的援助,把地质公园建设成为面向公众的地球科学教育普及基地。参考文献[1]赵汀,赵逊欧洲地质公园建设和意义地球学报,2002,23(5):463~[2]郑敏,张家义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对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区管理体制建设的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35~[3]后立胜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及其阶段性当代经济管理,2005,45(6):63~[4]陈从喜国内外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进展与对策建议国土资源情报,2004(5):8~作者简介[1]侯华丽,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2]王素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

火山地质公园中有火山,而且还有很多火山展览馆、民俗风情演艺广场、园林景观等多处景点和生态园区景观建设等。还有许多溶洞之类的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当然是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说了 。 首先从理论上结合你要研究的论题,说说你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填补了理论界的什么空白,或者说你的理论有什么创新之处。实际方面说,肯定就是你的研究对于指导实践有多大作用之类的,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具体的都要结合你自己的论文啊 建议去知网上下载一些相近的论题,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写的,借鉴别人的,再加上自己的特色。望采纳!

岩溶空隙指岩溶地块中发育的溶蚀空间,包括溶蚀裂隙、溶洞、溶蚀管道等。由于岩溶发育的特点,在近地表处常发育了较多的岩溶空隙,这类空隙由于离地表很近,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从矿坑抽水到人类对饮用水的开发、房屋建设、铁路运输、水库的修建等都反映出这种密切性。地下空隙造成的地面失稳事件非常频繁,给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6个国家存在严重的岩溶塌陷问题,我国岩溶分布面积达363×104km2,塌陷坑已超过3万多个(陈国亮,1994),每年仍以惊人的速度递增,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云南、湖北、四川及北京、山东、山西、辽宁、河北、陕西等地。广西的岩溶分布广泛,也是我国岩溶塌陷的主要分布地区。据资料统计,作为重点开发新区的桂林市西城区,截至1999年1月,该区已发生的塌陷一共有319处,在覆盖岩溶区塌陷密度达59个/km2,其中人为塌陷86处,占27%;1996年发生于桂林市中心体育场的岩溶塌陷,造成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1990年广西玉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金工车间的塌陷,造成损失500多万元(陈国亮,1994);1999年桂林市临桂县一粮库发生塌陷,40 t粮食陷入地下,同年1月该县城大圆盘南侧又发生塌陷,造成一死一伤,并损坏一辆运输车。南昆线的正线长5km(不含枢纽部分),其中可溶岩地段长6km,约占1/2,以路基形式通过的地段有5km。施工过程中路基因减薄盖层或揭露溶洞后造成的岩溶塌陷,有记录的达63处之多(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1984)。贵州是有名的岩溶区,全省已有塌陷近100处,塌陷坑点2200余个,80%集中在六盘水市、安顺市、遵义市、贵阳市,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六盘水市,房屋倒塌达80多座,直接经济损失260多万元。在水城盆地毁损农田100多亩,铁路中断运行,道路被破坏,地下水遭污染等(刘凯栋,1990)。贵州天生桥引水发电隧道开挖至中部,遇到长90m、宽20m、高约100m的岩溶大厅,线路悬空,最后迫使线路转弯,损失60多万元。1959年以来,武汉有记录的塌陷如下:1959~1962年武昌马鞍山井田发生多次塌陷;1977年9月20日汉阳鹦鹉洲轧钢厂货场出现两个大陷坑,直径20m,深9~10m,其后20天内又陆续出现5个陷坑;1983年武昌江连道口发生塌陷;1988年5月武昌陆家街附近的市司法学校发生塌陷,规模为40m×30m,两个月后离此2km处的青菱乡发生大面积塌陷,陷坑共13个,直径10~60m不等(陈国亮,1994)。统计资料表明,山东泰安市共发生过塌陷近100处,直接影响了津浦铁路的运输,塌陷曾使路轨架空、行车中断,迫使列车长期慢行达半年之久,为治理该区塌陷,共耗资2000余万元;另外,在山东省仅因采煤一项造成的地面塌陷失稳面积达3万余公顷,引发了诸如土地绝产、建筑物破坏及居民大搬迁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寿冀平,1998);在岩溶地区各类矿山中,因为水位下降产生的塌坑数量经常都在千个以上,大大地增大了后期环境治理的费用。从以上这些实例可以看出,岩溶塌陷在我国分布具普遍性,迫切需要解决由其引起的地质问题。这类地质灾害大多数为人类活动而引起,少数为自然塌陷。在国外,岩溶区的这类灾害同样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国外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美国、法国、南斯拉夫、德国、波兰、南非、原苏联、土耳其等,其中以美国的岩溶塌陷居多。美国岩溶分布区约占其总面积的15%。以亚拉巴马、佛罗里达、佐治亚、田纳西、肯塔基等几个州的岩溶塌陷最为严重。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Jamestown地区有两个塌陷发生在抽水型降落漏斗区内。亚拉巴马州有1700个塌坑,宾夕法尼亚州大约有1000个塌陷,都是因抽水而引起的;佛罗里达州Tampa附近,1964年在以抽水井为中心、6km为半径的范围内,发生了64个塌坑;有名的佛罗里达州Winter Park巨型塌陷,损失超过400万美元。俄罗斯中、东部石膏层地区的岩溶塌陷也较普遍。在俄罗斯平原内的一些地区,塌陷漏斗较为常见,如莫斯科向斜南翼及西北翼、奥卡—茨那长垣地区、阿拉堤尔垣区等等。另外,国外水库蓄水引发的岩溶塌陷较为突出。在美国密苏里州水库、亚利桑那州的Lone Pine水库及加利福尼亚州Cave city附近的水库等都曾发生过塌陷;原苏联安拉河上大型水库May水坝、加拿大的Grand Rapids水电站及捷克的一些水库也都曾发生过塌陷(陈国亮,1994)。南非Far West Raod金矿,自20世纪50年代排水疏干以来,发生数百个塌陷,死亡38人。岩溶空隙引起的地表失稳主要表现为普遍性、复杂性以及它的难以预测性。作为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西部作为我国岩溶分布的主要地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对岩溶地质灾害的研究更体现出其重要性。对于岩溶致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塌陷机理及评价预测方面,但由于岩溶致塌的特殊性、复杂性及跨学科性,造成了对它的客观评价及预测工作做得远远不够,因而其发展有待于多学科技术在该领域的渗透及交叉。从上述可见,岩溶塌陷已成为世界上频发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对社会发展和工程建设具有严重的危害,在这一领域还有诸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科学问题。因此,加强对这类灾害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充实和完善这一领域的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去无忧在线(wwwvooyoocom)就好了,那有很多

地域文化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背景分为你所研究的课题的大背景,比如某种疾病,其发生率,致死率,在各国的情况。小背景,如果你要研究治疗方法,那么现在的治疗的现状是怎样的,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存在什么问题。研究意义就是指,从上面的这些问题中,你要解决的特定问题。希望对你会有些帮助。

你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一般的文章,还是参加某个学术比赛……

额,说说这个东西可以应用到哪些场合,然后谈谈这些应用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你实现它的意义在哪里。说完这些就可以了。

学术堂分两步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 索引序列
  • 中国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中国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国外火山地质地貌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地域文化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