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有关生物科学的文献

有关生物科学的文献

发布时间:

有关生物科学的文献

生物科学领域的参考文献引用自格式,我觉得是由于生物里面的,是因为他那个生物的话有不同的资金调控,聊到他的导致每种生物的形态个人都不一样。

生命起源 生命何时、何处、特别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下面介绍几种著名的假说,以备教学时参考。自然发生说自然发生说是19世纪前广泛流行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如,我国古代认为的“腐草化为萤”(即萤火虫是从腐草堆中产生的),腐肉生蛆等。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就是一个自然发生论者。有的人还通过“实验”证明,将谷粒、破旧衬衫塞入瓶中,静置于暗处,21天后就会产生老鼠,并且让他惊讶的是,这种“自然”发生的老鼠竟和常见的老鼠完全相同。18世纪时,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1729—1799)发现,将肉汤置于烧瓶中加热,沸腾后让其冷却,如果将烧瓶开口放置,肉汤中很快就繁殖生长出许多微生物;但如果在瓶口加上一个棉塞,再进行同样的实验,肉汤中就没有微生物繁殖。斯巴兰让尼认为,肉汤中的小生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自然发生的。斯巴兰让尼的实验为科学家进一步否定“自然发生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6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简单但令人信服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详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化学起源说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条件下进行的,这一过程教材中已有叙述,这里不再重复。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米勒的模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一过程是在原始海洋中发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这一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呢?前苏联学者奥巴林提出了团聚体假说,他通过实验表明,将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放在合适的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地浓缩聚集为分散的球状小滴,这些小滴就是团聚体。奥巴林等人认为,团聚体可以表现出合成、分解、生长、生殖等生命现象(图7)。例如,团聚体具有类似于膜那样的边界,其内部的化学特征显著地区别于外部的溶液环境。团聚体能从外部溶液中吸入某些分子作为反应物,还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特定的生化反应,反应的产物也能从团聚体中释放出去。另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微球体和脂球体等其他的一些假说,以解释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多分子体系的过程。图7团聚体简单代谢示意图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目前,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宇生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构成生命的有机物,来自于其他宇宙星球或星际尘埃。持这种假说的学者认为,某些微生物孢子可以附着在星际尘埃颗粒上而落入地球,从而使地球有了初始的生命。但我们知道,宇宙空间的物理条件,如紫外线等各种高能射线以及温度等条件对生命都是致命的,而且,即使有这些生命,在它们随着陨石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的过程中,也会因温度太高而被杀死。因此,像微生物孢子这一水平的生命形态看来是不大可能从天外飞来的。但是,一些学者认为,一些构成生命的有机物完全有可能来自宇宙空间。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分子所必须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些有机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分子可以在星际尘埃的表面产生,这些有机分子可能由彗星或其陨石带到地球上,并在地球上演变为原始的生命。热泉生态系统生命的起源可能与热泉生态系统有关,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提出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在东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发现了几处深海热泉,在这些热泉里生活着众多的生物,包括管栖蠕虫、蛤类和细菌等兴旺发达的生物群落。这些生物群落生活在一个高温(热泉喷口附近的温度达到300 ℃以上)、高压、缺氧、偏酸和无光的环境中。首先是这些化能自养型细菌利用热泉喷出的硫化物(如H2S)所得到的能量去还原CO2而制造有机物,然后其他动物以这些细菌为食物而维持生活。迄今科学家已发现数十个这样的深海热泉生态系统,它们一般位于地球两个板块结合处形成的水下洋嵴附近。热泉生态系统之所以与生命的起源相联系,主要基于以下的事实:(1)现今所发现的古细菌,大多都生活在高温、缺氧、含硫和偏酸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与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极其相似;(2)热泉喷口附近不仅温度非常高,而且又有大量的硫化物、CH4、H2和CO2等,与地球形成时的早期环境相似。由此,部分学者认为,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不仅可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生命延续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而且还可以避免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时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因此热泉生态系统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场所。但另一些学者认为,生命可能是从地球表面产生,随后就蔓延到深海热泉喷口周围。以后的撞击毁灭了地球表面所有的生命,只有隐藏在深海喷口附近的生物得以保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因此,这些喷口附近的生物虽然不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但却是现存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

Acta Biologica Hungarica 2014-12-01 Regulation of auxin, abscisic acid and salicylic acid levels by ascorbate application under heat stress in sensitive and tolerant maize Burcu Seckin Dinler, Emel Demir, Yasemin Ozdener KompePMID 25475985 Abstract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effect of ascorbic acid (5 mM) on som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nd three hormones (auxin, abscisic acid, salicylic acid) was determined under heat stress (40 °C) in maize tolerant (MAY 69) and sensitive SHEMAL (SH) at 0 h, 4 h and 8 Heat stress reduced total chlorophyll content (CHL), relative water content (RWC)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gs) in SH but did not lead to changes in MAY 69 at 4 h and 8 However, pretreatment with ascorbic acid increased (CHL), (RWC) and (gs) in SH under heat stress while it reduced MDA content significantly in both We also observed that heat stress led to a reduction in SA level but increased ABA and IAA levels in SH, whereas it increased SA and IAA levels but did not change ABA level in MAY 69 at 4 Furthermore, in SH, ASC application under heat stress increased SA level and decreased IAA and ABA levels at 4 h, but it had no effect on SA and ABA at 8

回答适用于生物科学领域的参考文献引用格式是?A CSE BAMA C ACS D AlP

有关微生物的文献

μG@Sbase--a microbial gene expression and comparative genomic axdLoad2 and maxdBrowse: standards-compliant tools for microarray experimental annotation, data management and 建议你自己到pubmed上检索与你感兴趣的文献

我也不会诶~~~

scopus和web of science上都有全文可以下的

你可以去找,大学教师帮忙

生物科学的相关文献

应该学习相关内容,了解学习的方法,进行相应的研究,要参考相关的文献,从而全面了解其中的思想。

诺贝尔医学及生物学奖获得者名单:1901年 E A V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 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 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5年 —— 1918年 未颁奖1919年 J 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1年 未颁奖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1925年 未颁奖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 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4年 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1940年——1942年 未颁奖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 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1945年 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人)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 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1947年 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1950年 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1951年 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1953年 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4年 JF恩德斯、TH韦勒、FC罗宾斯(美国人)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1956年 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W福斯曼(德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1958年 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国人)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国人)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1965年 F雅各布、JL莫诺、AM雷沃夫(法国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1966年 FP 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人)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1968年 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国人)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1969年 M德尔布吕克、AD赫尔、SE卢里亚(美国人)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1970年 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3年 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N廷伯根(英国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1974年 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GE帕拉德(美国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5年 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R杜尔贝科(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1976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1977年 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1979年 AM科马克 (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1980年 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J多塞(法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C米尔斯坦(英国人)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1985年 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1987年 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GH希钦斯(美国人)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1989年 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0年 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1991年 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1992年 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3年 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1994年 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1995年 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CN福尔哈德(德国人)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1996年 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1997年 SB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 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1998年 RF福尔荷格特、LJ依格那罗和F穆莱德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1999年 Gunter Blobel发现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2000年 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人)、保罗•格林加德(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人)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2001年 利兰•哈特韦尔(美国人)、蒂莫西•亨特(英国人)和保罗•纳斯(英国人)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2002年 悉尼•布雷内(英国人)他选择线虫作为新颖的实验生物模型,这种独特的方法使得基因分析能够和细胞的分裂、分化,以及器官的发育联系起来,并且能够通过显微镜追踪这一系列过程。罗伯特•霍维茨(美国人)他发现了线虫中控制细胞死亡的关键基因并描绘出了这些基因的特征。约翰•苏尔斯顿(英国人)他的贡献在于找到了可以对细胞每一个分裂和分化过程进行跟踪的细胞图谱。2003年 保罗-劳特布尔(美国人)和彼得-曼斯菲尔德(英国人)两人以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发现而获奖。

注意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注意这方面知识的摄入,可以观看相关的报道,可以向有经验的人进行咨询,或者购买相关的书籍。

遗传学动物生物学物种起源

与生物化学有关的文献

Glutathioneperoxidases(GPx)抗氧化剂selenoenzymes保护各种organismsfrom氢过氧化物的氧化压力通过催化还原谷胱甘肽的消费。GPx家族包含四种类型的酶,classicalcytosolic GPx(cGPx),磷脂氢过氧化物GPx(PHGPx),等离子体GPx(pGPx)和胃肠道GPx(giGPx),所有这些都需要硒催化活性在活跃的网站。这些enzymesdiffers大大取决于氢过氧化物的反应性和硫醇辅因子。正统GPx专门利用谷胱甘肽作为reductionof减少衬底过氧化氢和有限数量的有机氢过氧化物,如cumenehydroperoxide和叔丁基氢过氧化物。PHGPx也使用谷胱甘肽asphysiological减少衬底,但是氢过氧化物基质specificityis更广泛。这种酶活跃在所有磷脂氢过氧化物,fattyacid氢过氧化物,氢过氧化枯烯,叔丁基氢过氧化物,cholesterolhydroperoxides和过氧化氢。另一方面,氢过氧化物substratespecificity pGPx更受限制的。尽管pGPx可以减少过氧化氢andorganic氢过氧化物,它比cGPx lessactive大约10倍。cGPx相比,谷胱甘肽是一个贫穷减少substratefor这种酶。以来的浓度减少humanplasma硫醇团体非常低,很可能减少衬底为等离子体酶,谷胱甘肽。另外,细胞外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硫氧还蛋白或glutaredoxin可以合理的候选人。catalyticcycle GPx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如图3所示。

我在微生物前沿这本刊上看到过这篇文献“漆酶生物转化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你多看看学习下吧

有关生物信息学的文献

‍‍‍‍‍‍Bio informatics,很多方法类文章都发在上面,但是影响因子一般。如果有实验和数据分析,大多投到生物相关的杂志,比如genome research, nature genetics, nature等,在method里面涉及一些生信的方法,连带把algorithm放出来,供大家使用。所以,不一定非要发到Bio informatics。以前在Adderley学计算机的,研究字符串比较之类的问题,UNIX下的gnu diff就是他的杰作。后来写了blast,blast的重要性就不多说了,在后来在Celerity把string graph 应用到genome assembly,直接把HGP操翻。虽然现在因为2代测序出现D Bruising占了上风,不过随着3代测序的普及,他的string graph based OLC将再一次统治genome assembly界。‍‍‍‍‍‍

编辑部只有合作期刊统计源科技核心《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你可以去中国知网查一下,里面有很多你需要的文献资料,可以筛选出你需要的

  • 索引序列
  • 有关生物科学的文献
  • 有关微生物的文献
  • 生物科学的相关文献
  • 与生物化学有关的文献
  • 有关生物信息学的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