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献按等级可以分为哪几类

文献按等级可以分为哪几类

发布时间:

文献按等级可以分为哪几类

依据文献传递知识、信息的质和量的不同以及加工层次的不同,人们将文献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称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1.零次文献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情报信息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即未经记录,未形成文字材料,是人们的口头交谈,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非文献型的情报信息;二是未公开于社会即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的文献,或没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如书信、手稿、记录、笔记,也包括一些内部使用、通过公开正式的订购途径所不能获得的书刊资料。 零次文献一般是通过口头交谈、参观展览、参加报告会等途径获取,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能弥补一般公开文献从信息的客观形成到公开传播之间费时甚多的弊病。 2.一次文献 这是人们直接以自己的生产、科研、社会活动等实践经验为依据生产出来的文献,也常被称为原始文献(或称一级文献),其所记载的知识信息比较新颖、具体、详尽。一次文献在整个文献系统中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文献,如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会议录、学位论文等等。这些文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等明显特征,是科技查新工作中进行文献对比分析的主要依据。 3.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也称二级文献,它是将大量分散、零乱、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整理、浓缩、提炼,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加以编排存储,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检索利用。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明显的汇集性、系统性和可检索性,它汇集的不是一次文献本身,而是某个特定范围的一次文献线索。它的重要性在于使查找一次文献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二次文献是查新工作中检索文献所利用的主要工具。 4.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也称三级文献,是选用大量有关的文献,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它通常是围绕某个专题,利用二次文献检索搜集大量相关文献,对其内容进行深度加工而成。属于这类文献的有综述、评论、评述、进展、动态等。这些对现有成果加以评论、综述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在查新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反映某一领域研究动态的综述类文献,在短时间内了解其研究历史、发展动态、水平等,以便能更准确地掌握待查项目的技术背景,把握查新点。 总之,从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到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由博而精的对知识信息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的过程。它们所含信息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对于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零次和一次文献是最基本的信息源,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一次文献的集中提炼和有序化,它是文献信息检索的工具;三次文献是把分散的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按照专题或知识的门类进行综合分析加工而成的成果,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信息,它既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对象,又可作为检索文献信息的工具。

(1)期刊文章(文献类型标识:J)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   (2)专著(文献类型标识:M)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文献类型标识:C)中析出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A)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文献类型标识:D)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国际、国家标准(文献类型标识:S)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发布年。   (6)专利(文献类型标识:P)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7)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8)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Z)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从对文献的生产加工层次来看,文献又可以分成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专著、报纸、期刊、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会议文献、样本等成品文献属于一次文献( Primary literature), 即人们对自然和社会信息进行首次加工(固化)而成的文字记载,这是文献信息源的主要部分,数量极为庞大,由于在内容上是分散的、无系统的,因此不便于管理和传播。  为了控制文献,便于人们查找,对一次文献进行再加工,通过整理、提炼和压缩,并按其外部特征(题名、作者、文献物理特征)和内容特征序化,形成另一类新的文献形式——目录、书目、索引、文摘,这就是二次文献(Secondary literature)。二次文献不是一次文献本身的汇集,而是一次文献特征的汇集,通过它们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一次文献,或了解一次文献的内容。  利用二次文献,选择有关的一次文献再加以分析、综合而编写出来的第三个层次的文献形式——专题报告、综述、进展以及手册、百科全书、年鉴等工具书,这就是三次文献(Tertiary literature)。三次文献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知识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它从一次文献中汲取重要内容提供给人们,便于他们高效率地了解某一领域的状况、动态、发展趋势和有关情况。因此,要在浩瀚的一次文献中查找所需资料,往往离不开二次和三次文献。

文献按级别可以分为哪几类

你知道文献资料分为哪些类型吗

文献分类法,是依照文献的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组织和揭示文献的方法。它是在文献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文献工作者而言,熟悉文献分类法是为了更科学地组织和揭示文献;对一般读者而言,掌握文献分类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了解文献和文献。 一、四分法成为古代文献分类方法的主流。 唐初编纂《隋书经籍志》,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分四十类,附道经、佛经。类目如下: 经部 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孝经 论语 谶纬 小学 史部 正史 古史 杂史 霸史 起居注 旧事 职官 仪注 刑法 杂传 地理 谱系 簿录 子部 儒 道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小说 兵 天文 历数 五行 医方 集部 楚辞 别集 总集 道经附 经戒 饵服 房中 符录 佛经附 大乘经 小乘经 杂经 杂疑经 大乘律 小乘律 杂律 大乘论 小乘论 杂论 记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西学东渐和新的科学文献的大量涌现,中国传统的四分法已不能适应文献的需要,于是出现了许多种过渡性的文献分类法。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应用得最为广泛。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1971年北京图书馆等36个单位组成编辑组开始编制,1973年编成试用本。1975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第1版。1980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2版,1990年出版第3版。1999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第4版。第4版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设有22大类,各大类用汉语拼音字母作标记符号,具体如下: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 哲学、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术 K 历史、地理 N 自然科学总论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Q 生物科学 R 医药、卫生 S 农业科学 T 工业技术 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从对文献的生产加工层次来看,文献又可以分成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专著、报纸、期刊、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会议文献、样本等成品文献属于一次文献( Primary literature), 即人们对自然和社会信息进行首次加工(固化)而成的文字记载,这是文献信息源的主要部分,数量极为庞大,由于在内容上是分散的、无系统的,因此不便于管理和传播。  为了控制文献,便于人们查找,对一次文献进行再加工,通过整理、提炼和压缩,并按其外部特征(题名、作者、文献物理特征)和内容特征序化,形成另一类新的文献形式——目录、书目、索引、文摘,这就是二次文献(Secondary literature)。二次文献不是一次文献本身的汇集,而是一次文献特征的汇集,通过它们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一次文献,或了解一次文献的内容。  利用二次文献,选择有关的一次文献再加以分析、综合而编写出来的第三个层次的文献形式——专题报告、综述、进展以及手册、百科全书、年鉴等工具书,这就是三次文献(Tertiary literature)。三次文献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知识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它从一次文献中汲取重要内容提供给人们,便于他们高效率地了解某一领域的状况、动态、发展趋势和有关情况。因此,要在浩瀚的一次文献中查找所需资料,往往离不开二次和三次文献。

从文献加工等级来看,文献又可以分成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1、一次文献,是人们直接以自己的生产、科研、社会活动等实践经验为依据生产出来的文献,也常被称为原始文献,其所记载的知识、信息比较新颖、具体、详尽。2、二次文献,又称二级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即对无序的一次文献的外部特征如题名、作者、出处等进行著录,或将其内容压缩成简介、提要或文摘,并按照一定的学科或专业加以有序化而形成的文献形式,如目录、文摘杂志等。都可用作文献检索工具,能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某个学科、专业或专题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文献线索,是积累、报道和检索文献资料的有效手段。3、三次文献,是指对有关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概括而成的产物,包括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进展性出版物以及文献指南等。

文献等级可以分为哪几类

从对文献的生产加工层次来看,文献又可以分成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专著、报纸、期刊、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会议文献、样本等成品文献属于一次文献( Primary literature), 即人们对自然和社会信息进行首次加工(固化)而成的文字记载,这是文献信息源的主要部分,数量极为庞大,由于在内容上是分散的、无系统的,因此不便于管理和传播。  为了控制文献,便于人们查找,对一次文献进行再加工,通过整理、提炼和压缩,并按其外部特征(题名、作者、文献物理特征)和内容特征序化,形成另一类新的文献形式——目录、书目、索引、文摘,这就是二次文献(Secondary literature)。二次文献不是一次文献本身的汇集,而是一次文献特征的汇集,通过它们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一次文献,或了解一次文献的内容。  利用二次文献,选择有关的一次文献再加以分析、综合而编写出来的第三个层次的文献形式——专题报告、综述、进展以及手册、百科全书、年鉴等工具书,这就是三次文献(Tertiary literature)。三次文献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知识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它从一次文献中汲取重要内容提供给人们,便于他们高效率地了解某一领域的状况、动态、发展趋势和有关情况。因此,要在浩瀚的一次文献中查找所需资料,往往离不开二次和三次文献。

从文献加工等级来看,文献又可以分成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1、一次文献,是人们直接以自己的生产、科研、社会活动等实践经验为依据生产出来的文献,也常被称为原始文献,其所记载的知识、信息比较新颖、具体、详尽。2、二次文献,又称二级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即对无序的一次文献的外部特征如题名、作者、出处等进行著录,或将其内容压缩成简介、提要或文摘,并按照一定的学科或专业加以有序化而形成的文献形式,如目录、文摘杂志等。都可用作文献检索工具,能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某个学科、专业或专题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文献线索,是积累、报道和检索文献资料的有效手段。3、三次文献,是指对有关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概括而成的产物,包括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进展性出版物以及文献指南等。

文献按照出版类型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

文献在现代的解释为“记录有信息和知识的一切有形载体”。具体地,文献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的结合体

文献按出版形式可以分为图书、连续出版物、档案、实物资料以及电子出版物和其他资料,如谱谍、碑刻拓片、图录、表册等

按出版形式划分:科技图书、科技期刊、专利文献、会议文献、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标准文献、产品资料和其它文献的十大类型。 按加工深度划分: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我估计你要的答案是一次二次三次文献之间的关系一次文献是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的基础,是文献检索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具有浓缩性,是一次文献的简略和有序化,是文献检索的工具。三次文献具有综合性,既是检索对象,又可提供一定的检索手段。具体的,很多信息检索的书上都会有介绍。

1 文献的出版类型及著录特征识别  文献的出版类型一般分为十大类。它们的定义、作用及在参考文献和检索刊物中的著录特征分别为:  1)图书:论述或介绍某一领域知识的出版物。图书又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教科书、科普读物和一般生产技术图书,属阅读性的图书;一类是辞典、手册和百科全书等,属工具性的图书;另一类是含有独创性内容的专著,它属原始文献。图书往往是著者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经分析归纳后编写而成的。其特点是内容比较系统、全面、成熟、可靠,但出版周期较长,报道速度相对较慢。图书主要用于需对大范围的问题获得一般性的知识或对陌生的问题需要初步了解的场合。  图书在各种论文末的参考文献或题录性检索工具中通常著录成如下例所示的格式:  WVEtten,Foundamentals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London:Prentice--Hall(1991),xii+407pp  图书的著录特点是:有书名,有著者,有的还有编者;必有出版地、出版社名和出版年份;非第一版的图书有版次;有的图书还给出国际标准书号(ISBN)。这四点中第2点较重要。  图书主要在各类图书馆中查阅。  2)期刊:期刊一般是指名称固定、开本一致的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物。期刊论文内容新颖,报道速度快,信息含量大,是传递科技情报、交流学术思想最基本的文献形式。据估计,期刊情报约占整个情报源的60-70%,因此,受到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大多数检索工具也以期刊论文作为报道的主要对象。对某一问题需要深入了解时,较普遍的办法是查阅期刊论文。  期刊论文的著录格式如下例所示:  HTohyama,A plasma Image bar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er,Journal of the Imaging Science,V35 NO5,330-3(Sept-Oct 1991)  期刊论文著录的特点是:有作者,有时有篇名;期刊名称常常缩写,有的还以斜体给出;必定有卷号,有的有期号。这三点中第3点较为重要。  各种期刊既可在图书馆,也可在情报所查阅。  3)会议文献:这是指在国际或国内重要的学术或专业性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会议文献学术性强,往往代表着某一领域内的最新成就,反映了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和趋势,是获得最新情报的一个重要来源。会议文献可分为会前文献,如会议日程预报和会议论文预印本,以及会后文献,如各种会议录。会后文献是主要的会议文献。  会议文献常见的著录形式如下例所示:  TSellis:“Performance of DBMS implementation of production systems”,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IEEE Conference onTools for Artificial Intellegence Herndon,VA USA,6-9 N1990,(Alamitors,CA,USA: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1990),393-9  会议文献著录的特点是:有表示会议的专门用词,如Conference,Symposium,Convention,Workshop,Meeting,Congress,Assembly等;有表示会议录的一些词,如Proceedings ,Collection ;有的有会议召开的地点、届次、时间,以及会议录的出版社、出版地、出版时间等。这三点中第1点最为重要。  会议文献可在图书馆和情报所等处查阅。  4)科技报告:科技报告是指国家政府部门或科研生产单位关于某项研究成果的总结报告,或是研究过程中的阶段进展报告。报告的出版特点是各篇单独成册,统一编号,由主管机构连续出版。在内容方面,报告比期刊论文等专深、详尽、可靠,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情报源。科技报告可分成技术报告(Technical reports)、技术备忘录(Technical memorandums)、札记(Notes)、通报(Bulletins)和其他(如译文、专利等)几种类型。有些报告因涉及尖端技术或国防问题等,所以又分绝密、秘密、内部限制发行和公开发行几个等级。目前国际上较著名的科技报告是美国政府的四大报告,即PB(Publishing Board)报告、AD(ASTIA Documents)报告、 NASA(National Aerona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报告和DOE(Department of Energy)报告。  作者:文献检索教学 2005-8-29 21:29 回复此发言  --------------------------------------------------------------------------------  2 文献的出版类型及著录特征识别  科技报告常见的著录格式如下例所示:  JSBymes,“Application of approximation theory in antenna design,signal processing and filtering”,Final AD-A244,725 Promethesus,I,Sharon,MA1991  科技报告著录的特点是:有表示报告的词,如Report,Memorandum等;有报告号,如本例中的AD-A233725。这两点中第2点较重要。  科技报告主要在情报所或收藏科技报告的院校、研究所图书馆查阅。  5)专利文献:专利文献主要由专利说明书构成。所谓专利说明书是指专利申请人向专利局递交的有关发明目的、构成和效果的技术文件。它经专利局审核后,向全世界出版发行。专利说明书的内容比较具体,有的还有附图,通过它可以了解该项专利的主要技术内容。由于只有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发明创造才能获得专利权,所以专利说明书对于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产品工艺设计人员来说,是一种切合实际、启迪思维的重要情报源。  专利说明书常见的著录形式如下例所示:  BDDayton,“Differential amplifier apparatus”,US Patent N5095282,1992  专利说明书著录的特点是:通常有表示专利的词(Patent);有专利号。专利号按国际规定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国家名称和其后的顺序号构成。这两点中后一点较重要。  专利说明书应在国家专利局或收藏专利文献的情报所查阅。  6)标准文献:指标准化工作的文件。其中主要为工业产品和工程建设的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等的技术规定文件。作为一种规章性文献,它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一个国家的标准文献反映着该国的生产工艺水平和技术经济政策,而国际现行标准则代表了当前世界水平。国际标准和工业先进国家的标准常是科研生产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情报来源。国际上最重要的两个标准化组织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标准文献的常见著录形式如下例所示:  BSI,“Specification for communication and interference limits and measurements”,BS 6839-1987  标准文献著录的特点是:通常有表示标准的词如standard,recommendation等;有标准号。标准号每个标准一个号,并按惯例由标准颁布机构代码,顺序号和颁布年份三部分构成,如本例的“BS6839--1987”。  标准文献可在国家标准文献馆、各地的标准研究所、技术监督所或情报研究所查阅。  7)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指为申请硕士、博士等学位而提交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但都是就某一专题进行研究而作的总结,多数有一定的独创性。学位论文是非卖品,除极少数以科技报告、期刊论文的形式发表外,一般不出版,属难得文献。  学位论文常见的著录形式如下例所示:  TWLin,“Design of time-signal spectrum analyzers”,PD dissertation,The Pennsylvania State U,1987  学位论文著录的特点是:通常有表示学位论文的词,如Thesis,Dissertation等;有的有论文作者所在学校的校名。  8)产品技术资料:指产品目录、产品样本和产品说明书一类的厂商产品宣传和使用资料。产品样本通常对定型产品的性能、构造、用途、用法和操作规程等作具体说明,内容成熟,数据可靠,有的有外观照片和结构图,可直接用于产品的设计制造中参考。  产品技术资料的常见著录形式如下例所示:  Integrated circuits Book IC11-Linear Products,1988,Philips Data handbook of Philips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 Division,3-  产品技术资料著录的特点是:通常有表示产品样本一类资料的词,如Catalog,Guide book,Master of,Databook of等;有公司名称。  产品技术资料一般向厂商直接索取,在情报所可以查到一部分,有些以汇编形式正式出版的可以在图书馆查到。  9)技术档案:指科研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有具体事物的技术文件、图纸、图表、照片和原始记录等。详细内容包括任务书、协议书、技术指标、审批文件、研究计划、方案大纲、技术措施、调查材料、设计资料、试验和工艺记录等。这些材料是科研射干难产工作中用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的重要文献。技术档案一般为内部使用,不公开出版发行,有些有密级限制,因此在参考文献和检索工具中极少引用。  10)政府出版物:指各国政府部门及其设立的专门机构发表的文献。政府出版物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科学技术方面的,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就文献的性质而言,政府出版物可分为行政性文件(如国会记录、政府法令、方针政策、规章制度以及调查统计资料等)和科学技术文献两部分。我国政府发表的“科学技术白皮书”就是一种科技类政府出版物。  上述各种文献类型在出版时间上是有先后的。  如果某作者完成了一篇手稿,他希望以最快的形式发表,那么除了学位论文以外,会议、报告和专利是最理想的选择。但这三种形式都要求论文满足一定的特殊要求,而期刊则没有这些要求,且品种多,容量大,速度也很快,从而成为多数论文的发表渠道。目录、题录和文摘,略后于专利、报告、会议和期刊,取原始文献的主要内容作客观报道。而综述、图书和百科全书则需取大量原始文献的精华,或作评论,或汇编成册,所需时间更长。至此,从出版形式上说的文献周期就大致完成了。这种文献周期又称之为文献链。

按文献级别划分可将文献分为哪几类

常见的文献类型有:按文献的加工深度分类: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文献的载体形式分类: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数字化型(光盘型和联机网络型)。按文献的出版形式分类:图书(专著、工具书、教科书、史书、古籍等)、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学报)、特种文献(专利文献、会议文献、标准文献、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产品样本等)。文献的组成要素:文献由三个要素构成,知识、载体、记录方式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按照文献的定义,文献这种特殊的载体必须同时满足这样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信息、知识内容,二要利用一定的记录手段,三是表现出一定的载体形态。信息与知识是构成文献的主体,没有信息、知识内容的任何形式的载体,只能称是物质,但不能称为文献。任何形式、类型的文献都必须首先以具有一定的信息、知识内容为前提。

经史子集 四大类

2 文献的级别 文献的级别是指以加工深度不同区分的文献类型。一般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零次文献 (non-printed sources) 未经出版发行的或未进入社会交流的最原始的文献。 一次文献 (primary sources) 以作者本人取得的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论文,报告等,并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各种文献。 二次文献 (secondary sources) 报道和查找一次文献的检索工具书、书刊。如各种目录、题录、简介、文摘和索引等。 三次文献 (tertiary sources) 根据二次文献提供的线索,选用大量一次文献的内容,经过筛选、分析、综合和浓缩而再度出版的文献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常用的是: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引证解释①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 夏 礼吾能言之, 杞 不足徵也; 殷 礼吾能言之, 宋 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 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宋 陆游 《谢徐君厚汪叔潜携酒见访》诗:“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②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元 杨维桢 《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虽长老无存,文献莫考,而耳闻目见颠未可述,吾之忠贤子弟,其益绍前烈,共思葛蕾之诗。”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羣书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辄掌录之。”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不过这原是一点文献,并非入门书。”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 索引序列
  • 文献按等级可以分为哪几类
  • 文献按级别可以分为哪几类
  • 文献等级可以分为哪几类
  • 文献按照出版类型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
  • 按文献级别划分可将文献分为哪几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