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摘要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摘要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英雄的气魄 ——读《岭南故事》有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岭南故事》,这本书介绍了许多的岭南英雄人物,每个人都是光明磊落。一心一意地衷心报国。他们的英雄气魄真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呀! 英雄众多,但是我最欣赏的是男子大丈夫,以一曲荡气回肠的《男儿当自强》众人皆知。没错他就是许许多多好男儿的偶像“黄飞鸿”。这本书写了他《少年挑战武林高手》、《锄强扶弱成广州狮王》还有《创跌打医馆“宝芝林”》的故事,但情节最生动的是他与“武林高手”单挑的部分:开始,郑大雄见黄飞鸿年少有意让着。黄飞鸿觉察出来了,他用四象标龙的棍法对付郑大雄的左手钓鱼棍法,边打边说:“请前辈使出全部的招数。”郑大雄倒抽一口凉气,心想,好大的口气,今天不给你小子一点颜色瞧瞧,还不知天高地厚。黄飞鸿遇强则强,观众都为他打气,后来大获全胜呀!真是后生可畏呀! 黄飞鸿有一种我们身上没有的英雄气概和英雄气魄,他的人品十分之好,为中华人民锄强扶弱,这真是习武之人应有的道德和修养,古人有云“习武不只是为了切磋武艺而是强身健体扶危济困、创强扶弱。”这本书里面的英雄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我们应该想他们学习,改掉我们身上的恶习,树立一理想,就算不伟大也可以,但也有说明你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呀!而且确定了自己的理想目标更应该努力学习用汗水换取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百行以孝为先,在家要尊重父母以及长辈,在校要尊敬老师和团结同学。而且更应该多做好事,学雷锋,就算你没有这个责任但是你有这个义务,所以我们也应该像书中的英雄那样多做好事!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多,我不禁要一个人做好还要带动大家一起加油,想书中的英雄们那样!也许我们没有那种好身手但我们做什么都好只要有一颗心就可以啦!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好习惯! ——这本书让我成长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这本书更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珍惜…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吧!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吧!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其中尤以广州话方言区即粤文言区的广府文化,特别是近代前后以来的广府文化为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广州作为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开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后的汉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考古文物到文献记载,从历史遗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种文化艺术,都贯穿着一种开放的人文意识,特别是变改意识、商业意识、务实意识和平民意识,反映出广州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从岭南文明史开始,几千年来,广州一直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岭南文化的代表。 广州的文化艺术,包括文学、戏剧、影视、音乐、书画、民间工艺、园林建筑艺术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其中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工艺等,是岭南文化风格和流派的典型代表。 粤剧是广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享有“南国红豆”的盛誉。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东南亚以至欧洲、美洲、澳洲等华侨、华人居住地区也常有粤剧演出。粤剧是北方一些剧种,主要是戈阳腔、昆腔、徽班、湘班等与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如南音、粤讴、木鱼、龙舟等融合而成的。腔调以梆子、二黄、西皮为主。兼容并蓄、通俗易懂、音乐优美是粤剧的主要特点。 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它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颗璀璨明珠。广东音乐源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吸纳了中原古乐、江南小调和昆曲等的精华,与本地民歌、民谣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民间音乐,同粤剧一样也具有明显的融合特点。广东音乐由于曲调悠扬、婉转动听,不单广东人喜爱,全国人民甚至外国人也都十分喜爱,故历来就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的说法。其中《步步高》、《雨打芭蕉》、《平湖秋月》等广东音乐名曲,已成为乐坛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而经常被各类音乐会演奏。 岭南画派是现代中国画派之一,始创于利“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他们早年师从花鸟画家居廉,曾留学日本。之后他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台日本和西洋画法,而自创一格,注重写生,多画岭南风物,色彩鲜丽,面目一新,学之者甚众,被称之为岭南画派。岭南画派是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和民主意识的勃兴而诞生的,有时代的创新精神,是中国画的改革派。岭南画派的创始人物高剑父、陈树人和高奇峰,早年都曾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当代画家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等,继承和发展了岭南画派的优良传统和风格,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培养出大批人才。 广雕、广彩、广绣是驰名中外的岭南民间工艺品。

一、 岭南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回归线两侧,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越城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气候湿热,长年繁花似锦。二、岭南文化什么是岭南文化?首先,岭南文化是作为地理和政治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岭南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文化为主体,岭南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岭南文化形成于明清之际,以岭南三家文化形成为代表,由此开始,岭南文化才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时期达到了它的高峰时期。改革开放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地方文化兴起提供了条件,各地文化开始复兴,在这一潮流中,岭南文化发展得最为迅速香港在七、八十年代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岭南文化的重要地位首先表现在手工业上,在清中期,岭南丝织业迅速崛起,广州和佛山有数万名纺织工,在质量上更是超出了江南,“金陵、苏、杭皆不及”,被誉为“广纱甲天下”。广州的红木家具与“京作”、“苏作”并立为三大家具流派之一。清代“广州钟”是清宫中最重要的工艺佳作。在工艺美术方面,岭南文化从明代开始酝酿成长,到清朝晚期,岭南工艺美术开始完善,形成独立的风格和体系。源于明代广州民间绘彩的“广彩”, 盛于清代的石湾微雕,为当时远近闻名的佳作。广州牙雕、广绣、金银工艺皆都名扬中外。岭南文化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康梁变法直到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岭南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主要领导者,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主要动力和主要领导者。因而岭南文化精神实质,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正是由于岭南文化的先进性、革新性,才先后自创一体,如特色鲜明的岭南画派、岭南园艺、岭南戏剧、岭南建筑等。三、岭南建筑及装饰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1、岭南建筑装饰的形成岭南建筑装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及文化素养等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空气潮湿多雨、植物繁茂常青,花卉四季常开,环境清新秀丽;由于气候原因,人们喜爱室外环境及活动;这里接近海外,受外来文化、思想影响较快;这里物产丰富,各种建筑装饰材料多种多样。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装饰风格,充分展示了这里的气候、习惯、材料、环境、经济、文化的风貌。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2、岭南建筑装饰的特点岭南建筑与装饰空间组织比较自由,没有特殊的程式,不追求严谨的纵轴对称,以地形和景物为依托,以连廊为手段进行室内外空间的组织,有机地将不同标高、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曲径回廊相联、喷泉水池相通,假山叠石相衬,建筑高低错落有致,大小空间组织有序的建筑群体。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四、岭南园林岭南园林主要植根于民间,园景构图根据生活内容的需要适当处置,随机应变,各种设施求实重效,顺从人意。岭南古代的园林匠师,综合了多元文化类别,把北方的、江南的、外国的园林艺术兼收并蓄,灵活吸收,使园景布局显得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岭南园林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玲珑剔透的织绵。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形式规整的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求实兼蓄,精巧秀丽。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摘要怎么写

1、摘要是论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从摘要上就能看出作者整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2、摘要的写法既有可以遵循的规律,比如要写清楚论文的研究背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得出的主要结论、研究的意义和不足等。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的东西,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3、摘要一定要紧扣题目。注意事项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

我帮你

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汇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到了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

学习岭南文化,对你了解广州很有帮助

秦末汉初—唐朝:封闭堵塞,与中原联系弱;唐朝—宋朝:岭南地区得到逐步开发,岭南文化得到发展;两宋时期:大批移民涌入岭南,岭南得到进一步开发,文化得到发扬;两宋—新中国成立:岭南的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新中国成立至今: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现在阶段。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范文

秦末汉初—唐朝:封闭堵塞,与中原联系弱;唐朝—宋朝:岭南地区得到逐步开发,岭南文化得到发展;两宋时期:大批移民涌入岭南,岭南得到进一步开发,文化得到发扬;两宋—新中国成立:岭南的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新中国成立至今: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现在阶段。

同病相怜啦哈哈

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汇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到了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其进行科学、合理、适当的开发利用是必须的,但如果企图依靠市场机制对遗产进行配置与利用,显然是走不通的。国内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由于经营管理者目光短浅,热衷于创造经济效益而对遗产资源进行竭泽而渔的开发改造,或者打着遗产保护、弘扬历史文化等旗号抢夺旅游资源、扩大地方知名度等等,如近一段时间各地大建古代名人庙宇祠堂,再如某地花费数千万打造刘邦塑像等等,不仅仅使历史文化遗产的公共价值,或者遗址遗迹的历史面貌遭到了严重破坏,而且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于1972年在巴黎通过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就规定,世界遗产本身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真实性,即遗产必须是原始的、独具特色的、而非人为的东西;二是整体性,即遗产与其周边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应当是和谐共存的。而那些人为的破坏或无序开发无疑会使遗产失去了它的公共性、整体性应具有的真正价值。 以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及木构水闸遗迹为代表的南越国历史文化遗存,作为岭南地区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体现了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仅使属于广州、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的。全面保护好这些遗迹与文物,使其与广州市、广东省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广州在这些遗迹的发掘过程中尽量使其保持原始面貌,实行原址建馆保护的方针,并将遗迹保护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作出恢复遗迹周边自然环境面貌的规划,就体现出了保护遗产整体性与原始性的良好意识,也为城市中心遗址保护方式作出了有益的示范与探索。 当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仅仅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按照申遗要求对遗迹保护进行改造和调整还是不够的,申遗不应该成为保护广州历史文化遗产的目的,而应该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必须带动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遗产的意识与责任感,摒弃只看重经济价值,把遗产当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聚宝盆的思想。南越国作为西汉时期岭南地区一个封建地方政权,以广州(当时称番禺)为都凡93年,促使岭南地区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跨越式的发展。近50年来岭南地区(主要是广州地区)发现的南越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尤其是南越国宫署、南越王墓和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等三大遗迹,为研究南越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当时岭南地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和贸易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南越国遗迹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2002年起,广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06年12月15日,南越国遗迹正式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目前,南越国遗迹的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和展示利用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学界对南越国遗迹及其在广州古城的地位,以及广州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对南越国遗迹和广州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以及对它们的保护、展示和利用,需要国内外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为此,中国古都学会与广州市文化局于2007年6月11-14日在广州共同举办了“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大会邀请了国内历史、文化、文物、考古、古建筑、园林、规划、旅游等多领域专家学者共计120余位(外省80余位,省内40余位)进行研讨,为南越国遗迹的保护展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开发利用出谋划策。在大会的开幕仪式上,广州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徐咏虹就会议的意义及组织目的进行了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刘庆柱研究员,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分别就南越国遗迹保护和国内古都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大会发言。 几天来,众多专家学者云集广州,进行了热情洋溢,针对性强,主题突出的讨论工作。这次大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获益丰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既有集中的专题报告,又有分组的学术研讨;既组织参观南越国遗迹;又观赏南越国话剧;既和专家学者进行单独访谈沟通,又广泛征求并促进南越国遗迹保护和利用的谋略。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既有年逾古稀的老专家、老学者,也有刚刚入行的文博新人,既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教授,也有从事实际行政工作的文物官员和城市规划官员,多领域、跨学科,老中青三代学者共同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出谋划策。 这次盛会是广州文博界与古都学会首次合作举办的高层次、高规格、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是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添砖加瓦的大会,也是一次以实际行动推进构建和谐广州的会议,为广州文博界和古都学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题目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博大精深。要而言之,它有三大主要来源,构成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地处亚热带的五岭之南,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纵横,生活在这里的古百越族先民,从早期的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商贸文明,都离不开江海水运,喜流动,不保守,便是区别于内陆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本色。 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开庾岭,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是屯军贬官,更有几次战乱的大量移民,强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有如“韩潮苏海”,席卷珠江,进而构成岭南文化的主体。 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秦汉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南作为始发地甚至是惟一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东西方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都从这里登陆引进,近代以来其势更甚。外来文化给岭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后,一直被视为边缘文化的岭南文化充分显示其强大生命力。岭南人得风气之先,竞相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与民主思想,寻找救国强国的真理,从洪秀全到梁启超再到孙中山,广东成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革新发展了的岭南文化从广东辐射全国,在近现代中国现代化民主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开放改革新的历史时期,广东承担着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岭南文化也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已经日益显示出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在这时候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提出对岭南文化的再认识、再评价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在历史上,岭南文化向来被视为非主流的边缘文化,一直遭到主流的传统文化的轻视和排斥,甚至在近代岭南文化走向全国之时,它的主流地位也得不到确认,这种状况影响至今,所谓“广东是文化沙漠”之类的论调便是证明。这往往出于偏见或者无知。为今之计,就应当对岭南文化给予正确认识和评价,做到:充分肯定,大力弘扬,认真正视。 充分肯定:说“广东没有文化”,在于所持的是传统中原文化的标准。岭南人不必妄自菲薄,要从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中发现优秀的因素,在复杂纷纭的形式中梳理出优长的特质,如务实世俗、重商远儒、兼容求新等,从而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

汗我也想要篇

你什么学校的,我也在找

找我可以的j

  • 索引序列
  •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摘要
  •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摘要怎么写
  •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
  •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范文
  •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