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编辑杂志社法人

中国编辑杂志社法人

发布时间:

中国编辑杂志社法人

《中国报业》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是2013-10-24在北京市朝阳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9号楼410、411、510室。《中国报业》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5082886131J,企业法人胡线勤,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中国报业》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出版《中国报业》期刊。(期刊出版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互联网信息服务;经济贸易咨询;投资咨询;企业策划;企业管理咨询;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技术推广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00583418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9197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报业》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中国版权》杂志社有限公司是2013-05-08在北京市西城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甲4号物华大厦5层。《中国版权》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20741425118,企业法人韩璐,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中国版权》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发行、出版《中国版权》杂志、《创意中国》杂志(期刊出版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出版物零售;经济信息咨询;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会议服务;承办展览展示活动;市场调查;翻译服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出版物零售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49629220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4910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版权》杂志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有的社长是兼杂志的法人代表、总体走向的制定者、总编辑等职务于一身,例如原来时尚的吴泓。也有的社长只是挂名,由于杂志刊号转租,只作为原刊号方的代表存在——说白了就是寄生的。编辑是负责杂志具体内容的啦。

隶属于同方知网,算是个外企吧

中国书法杂志社编辑

李世俊,男,满族,号锲斋、怀虚堂主人,民建中央委员;出生于天津,辽宁海城人,现居北京。编审、教授、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任职务:中国书法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书法出版社社长,中国书法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个人传略载入《中国美术年鉴》、《中国书法今鉴》、《中国古今书画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当代青年名人大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等。曾任文艺职务: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曾任工作职务:辽宁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委员,民建辽宁省委驻会副主委兼秘书长;辽宁省新闻出版局、辽宁省版权局副局长。曾任社会职务:中华职教社理事,辽宁省中华职教社副社长,中华商会辽宁商会副会长,辽宁省贸促会副会长,辽宁海外联谊会理事。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唐代的书法理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书仪》及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都被后人奉为准则,对后世书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宋、辽、金、元的书法是对晋、唐时期书法的追述与继承,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书法家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的情感意趣的轨道。出现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赵孟頫等名家。书法理论也获得了发展,出现了如:《墨池篇》、《书史》、《宣和书谱》、《翰墨志》、《广川书跋》、《法书考》、《翰林要决》等理论著作。给当时及后世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的文样和理论的指导。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后加以发展。而今人论及清代书法时,每以“帖学”、“碑学”划分为前后两期,大致以嘉庆道光之际为分期点。也就是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为帖学时期,之后为碑学时期。这种划分是否合理当另当别论。不过,宋元之后,以二王书学为中心的所谓碑帖学时代,至今已转入最低潮,而学习汉魏以前的篆隶书法的作者,则逐渐增长,当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时也是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这时的书法理论比前代更有成就,《书筏》、《艺舟双楫》、《书概》、《广艺舟双楫》等理论著作相继产生。明清的书法作品如同绘画一样传世、遗留的较多。当前见诸于市面上出现的也较多。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至迟从魏晋以来,一直被历代宫廷和民间作为艺术品珍藏起来,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但在流传中竟出现了作品的真赝问题,困惑着收藏家、鉴赏家。而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赝品的官案。明清时,由于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业先后发展起来,书画的需求便日渐增多,明间制造赝品便应运而声。什么“苏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后门造”,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这也是困扰收藏家、鉴赏家难题所在。明清的作品虽然流传很多,但里面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对于当下艺术市场中的收藏家、收藏界来说,购买、收藏这部分作品时应保持谨慎的态度。2)刊物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篆刻刊物。1982年10月在北京创刊,启功任主编,先后由宝文堂书店及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为不定期丛刊,1986年改为季刊,谢冰岩任主编,由中国书法杂志社编辑出版。刊物内容着重介绍、评析现代有成就的书法家、篆刻家,评论、研究当代书法家的创作;开展书法理论的研讨;也以较大篇幅研究和整理古代优秀的书法艺术遗产。同时有选择地介绍日本、新加坡等国汉字书法家的状况及其创作成就。《中国书法》辟有现代名家、书坛中青年、书学论坛、法书赏析、书艺论、海外书坛、展览巡礼、现代书家传略等栏目,力求反映当代书法创作及理论水平,同时也注意普及书法知识。

中国书法杂志社 《中国书法》杂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国书法杂志社编辑出版。 顾问:谢冰岩 启功,主编:周志高 编辑部主任:朱培尔 编辑:李义兴 吕书庆 郑培亮 刊物为月刊 刊物联订代号为4286 邮发代号:2-879 全年订价:00 CN 号:11-1136/J ISSN 号:1003-1782 社址:北京农展馆南里十号中国文联大楼15层 邮政编码:100026 主编室:(010)65389776 编辑部:(010)65389311 (010)65389676 办公室:(010)65389775(传真)

中国人物杂志社编辑

欧阳大龙(龙卷风、红歌王子、中国龙),受其父亲欧阳金龙的影响与严格的教育,从小就热爱文学与原创音乐艺术。家庭成员(爸爸欧阳金龙、妈妈张宝珍、妹妹欧阳红)。早在14岁时就曾自编、自导、自演小品与演唱歌曲的表演能力,1995年在一场1000人的礼堂里与同学(易东、刘胤)现场表演自己编的小品,获得观众掌声与喝彩,从此激发了自己对小品艺术与原创音乐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憧憬。1996年至2009,欧阳大龙出门求学、背景离乡、开始追寻人生的音乐与艺术梦想,开始新的学习、工作、生活;为艺术梦想与音乐梦想在北京漂泊近10年之久,古人云:十年磨一剑,如今试剑时,于是著有“追寻北漂艺术梦想十年”之称。自己的座右铭:“人生在世,生命是最宝贵的,人应该为生命的梦想和艺术梦想而活着,永远活着。”欧阳大龙是从一名文学青年成长起来的,业余时间常常练习毛笔书法和国画、喜欢钓鱼、品茶论道,交志同道合之友,观点鲜明、思维敏捷、为人爽快,厚道,本着“一切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北京生活居住近十年,对社会生活偶尔也以散文或者评论记录,现常常用音乐艺术作品记录和反映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客观生活,擅长于诗歌、评论、散文创作、作词、作曲、演唱。因为酷于热爱文学,追求艺术,才先后使得从事过编辑、报刊发行主管、新闻记者等工作,先后任《新世纪青年》杂志社总编辑、《中国人物报道》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现为中国人物报道国际文化传媒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金飞龙唱片公司创始人及CEO,中国内地实力派知名原创音乐人,青年歌手。其中,文学及音乐艺术代表作品分别有:《生命最高的丰碑》《激情飞越世纪的门槛》《好好活下去》《顶天立地中国人》等。欧阳大龙其首张爱国主义纯原创音乐艺术作品专辑《我们是中国人》由中国唱片总公司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在北京出版及全球正式公开发行,欧阳大龙《我们是中国人》爱国主义原创音乐的出版与发行,标志着中国现代爱国主义原创音乐与爱国主义流行音乐的崛起,象征着中国爱国主义原创音乐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80后现代爱国主义原创音乐艺术的先河,充分表达出了中国80后对祖国(大中国)的无限热爱与对爱国主义原创音乐的激情与追求。此张专辑由毛泽东之孙----毛新宇博士、邹建丰担任总顾问、由中国著名音乐制作人、作曲家张宏光大师担任音乐总监,其优秀代表作品《我们是中国人》由张宏光大师、中国知名组合三兄弟组合及中国知名录音师宫进生先生等亲自为其编曲制作并鼎力打造。男,1982年1月7日生于湖北荆州监利,1996年至1998年就读于湖北省荆州市财政会计学校会计专业,在校期任学校“星星树”文学社社长兼校刊主编。后转至湖南长沙学习,1998年至2001年在湖南长沙期间,深受湖南毛泽东文学院培训部部长谭士珍导师的指导与教诲,一边认真学习一边精心创办纯文学期刊《新世纪青年》杂志,受当时在湖南〈〈寻梦船〉〉报社(张礼成创办)文学期刊的影响与精神鼓舞,2001年毕业于湖南毛泽东文学院中文系。2001年至2004年工作于人民日报社,目前已发表文学作品近200万字,原<<新世纪青年>>文学期刊创始人,中国人物报道杂志、首届中国人物报道金飞龙奖颁奖晚会创始人。中国人物报道国际文化传媒出版集团创始人,原创音乐人,擅长作词,作曲演唱,主要负责中国红色爱国主义原创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原创、宣传与推广。新中国第一位80后中国现代爱国主义原创音乐人、原创爱国歌手。中国流行乐坛红色摇滚第一人,中国现代红色爱国主义流行原创音乐开创者、领军人物,国家广电总局评定中国优秀歌手、中国十大金曲奖获得者;第三届湖北省网络歌手大赛总决赛冠军、荆州赛区冠军、最佳人气奖得主。中国人物报道传媒集团、北京金飞龙唱片创始人。欧阳大龙(祖藉湖北,定居北京,曾“北漂”十余年,执着、热爱、追寻中国爱国主义原创音乐30年),据欧阳家族家谱记载,欧阳大龙是著名大文豪“欧阳修”39代正宗直系传人,字金飞龙。中国爱国主义原创流行音乐领军人物,是目前为止中国内地和在海内外大力宣扬“中国红歌”和“中国现代爱国主义原创音乐”的发起人,是继爱国主义民族英雄(陈真扮演者)梁小龙(香港著名演员、国际功夫巨星),张明敏(香港著名歌星、《我的中国心》演唱者、刘德华(香港著名歌星,《中国人》演唱者,高枫(著名音乐人《大中国》原唱者)后又一位具有中国民族精神和中国爱国主义精神代表的传奇式中国人物。也是继中国当代流行歌坛传奇人物高枫、刘欢、韩磊、郭峰、刀郎、汪峰、庞龙、黑龙后又一条正在中国大地上迅速窜红网络和腾空而起的“中国式东方巨龙”;欧阳大龙先生是中国实力派十大原创歌手中唯一一位坚持走以红色歌曲(简称”红歌”)为原创音乐路线的青年歌手,著名实力派音乐人,其主打原创优秀红歌代表作品《我们是中国人》现已唱遍中国大江南北和海内外,深受海内外华人华侨喜欢和推崇。此外,欧阳大龙先生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不断创作了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中国红歌,而且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大量优秀原创音乐作品,作品反映了不同人群间相互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的经历和感受。

中国人大杂志社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直属的正局级事业单位。杂志社下设总编室、编辑部、事业发展部、记者通联部、办公室。中国人大杂志社编辑出版《中国人大》杂志、《中国人大》(对外版)杂志。 委 员:(按姓氏笔划排列)马启智 王云龙 王庆喜白克明 石秀诗 乔晓阳孙 伟 何晔晖 张少琴李连宁 李适时 李肇星汪光焘 沈春耀 胡康生高祀仁 曹卫洲 黄镇东韩晓武 主  任:李连宁委  员:(按姓氏笔划排列)王 平 孔 平 冯 键朱学庆 何绍仁 吴高盛张聚宁 杜世伟 汪铁民郑淑娜 赵 杰 徐 燕郭 瑞 高 奇 阚 珂

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

1951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是朱镕基的入党介绍人。上世纪50年代曾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哲学讲师(80年代初为清华大学副教授)。1979年以来先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主任,《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编审,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兼职法学教授,中国法制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中宣部、司法部特聘的法制宣传高级讲师团讲师,国家社科规划委员会国家基金课题评审组成员,法哲学社会哲学国际协会(IVR)会员、中国分会副会长。现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顾问,北京大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博士生导师组成员、公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湖南大学教授兼《岳麓法学评论》主编,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法律制度》、《民主·法制·法律意识》、《当代中国立法》(四卷,国家“八五”重点课题)、《法的时代精神》、《法的时代呼唤》、《法的时代挑战》、《当代中国法学争鸣实录》、《走向民主法治新世纪》、《法理学精义》等著作20多部。曾率团参加在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以及香港地区举行的世界法哲学大会和亚洲法哲学大会,作学术演讲。其20多篇论文被国外学者翻译为英、德、日文在国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郭道晖教授是当代中国法学界站在时代前沿的一面思想旗帜。学术思维敏锐,敢于直言和针砭时弊,观点新颖和富有时代气息,以人民权利的积极倡导者之姿态而著称于当今思想界。其著述丰富,而且分量沉重,在其代表作中,以黄金般的语言表达主要观点和主要主张。特别是他为人、为学具有高尚风格与节操,追寻时代真理,击水法学中流,表现了高度的学者良知和学者责任。善于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法学原理进行现实批判,关注民生,力主改革,能将法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极有价值的改革建议,从而有力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司法体制改革。已是80多岁的老人,但是,仍然笔耕不辍,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仍十分新颖和前沿,被称誉为“白发青年、皓首赤子”。

郭道晖出身湖南“世代书香”之家,父亲郭德垂是湖南著名的化学教员,郭德垂的祖父郭仑焘,与其大伯祖父郭嵩焘和二伯祖父郭昆焘,并称“湘阴郭氏三杰”。郭家世代的祖训是:“世家先立本,道德与文章。”郭嵩焘是晚清的进士、近代中国派驻英国和法国的首任公使,积极倡导学习西方政治法律制度,被当今学界评价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思想先驱,但也因此备受当朝保守人士的攻讦。至今讲起郭嵩焘,郭道晖仍然佩服他面对非议坚持真理,坚守德操,毫不妥协。“我后来的经历就和郭嵩焘有点像。”他若有所思地感慨道。郭嵩焘反对郭氏子弟“习为诗文无实之言”,认为只有“经世务实”才是当务之急。所以,自郭道晖父亲郭德垂一辈起,子孙大都是工科出身。郭德垂是湖南教育界著名的化学教员。那时,家里七个孩子的吃穿用度完全依靠他菲薄的工资,兄弟姊妹都靠勤工俭学或奖学金,才得以升学,郭道晖回忆。家庭教育熏陶,养成了郭道晖正直耿介、富有正义感的性格和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1944年夏,郭道晖和弟弟随家逃难至广西,为了不中断学业,同时也为了“找个有饭吃的地方”,双双考进桂林国立汉民中学。1944年秋,郭道晖在汉中刚读了一个月,日寇进逼,桂林大疏散。郭道晖的父母亲和妹妹急忙挤火车逃到贵阳,沿途尝尽惊恐苦楚和疾病折磨,他和弟弟则跟随学校去广西百寿。那时桂林车站人山人海,一片混乱。车厢上下左右,里三层,外两层(车顶上和车轮与车底之间),塞满了人。郭道晖和弟弟抢到了车顶的一块地方,坐在行李上。为防止夜里打瞌睡,掉下火车,他们在眼睛周围擦“万金油”提神,嘴里还唱着:“流亡到哪里,逃难到何方……”跋山涉水辗转数千里的路程,既让年纪轻轻的郭道晖生活上得到锻炼,也使他看到了老百姓的苦难,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在思想上受到一次很大的磨练,从此立志要“拯救人民于水火”。“我的思想在那时就发生了变化,希望见到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郭道晖回忆,他中学时代主编壁报,抨击时局,揭露旧社会丑恶,在全校壁报比赛中获冠军,并获“笔扫千军”的锦旗。17岁的他开始以“斗非”(与“道晖”谐音)为笔名,给报纸写些杂文和政论。并同弟弟一起参与策划了1947年的湖南省立一中反内战、反饥饿大游行。由于郭氏家族倡导“实学”即经世致用之学的家训,虽然郭道晖自幼喜欢并长于文思,但还是坚持学理工,考取了清华大学电机系,以求实现“工业救国”的壮志。1947年夏考入清华大学后,学校严谨认真的学风让郭道晖刻苦自励、不敢怠慢。上课时,他总喜欢抢坐前排,认真听讲。解放前,清华大学实行“通才教育”,文理并重。郭道晖记住了建筑系教授梁思成著作中的一段话———只会理工,不懂人文,只能算“半个人”,要“反对半个人的世界”。在这里,郭道晖在“为学”与“为人”方面都努力为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过,进入清华这个具有浓厚民主自由空气的学府,郭道晖却转入了另一段人生征途。一到清华,郭道晖就积极投入到学生运动中,每次游行与集会都必参加。他加入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壁报《清华人》,发表《论觉醒》万言论文,又与同室的湖南同学合编《晓露》油印报,意指在黎明前以它催花润草,而在太阳出来(意指解放)后,就完成历史任务,自行消失。“工业救国的幻想在当时革命风雨飘摇的时刻看起来是不可能了,只有革命才能救国”,郭道晖的思想逐渐发生转变。与此同时,郭道晖上课听讲的位子,也一步步往后移,最后躲在一个角落里,一边似听非听地听老师讲课,一边却在偷看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列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等马克思主义原著和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1948年,郭道晖先后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和中共地下党组织,担任电机系党组织负责人之一和新青联分部书记,解放初任清华大学理工学院党支部委员和电机系党支部副书记。在1957年那场“反右”运动中,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和校报总编辑的郭道晖由于坚持抵制“阳谋”、反对“反右”,而被打入另册,沦为“贱民”。这一冤案一直延续到1979年,郭道晖在年过半百之时,迎来了人生新的转折点,也迎来了他事业的第二个蓬勃春天。 半路遁入“法门”197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刚建立,缺乏干部。时任办公室主任的王汉斌为把郭道晖调去,多次找他做工作。一开始,郭道晖对年届半百时改行学法“并不感兴趣”。最后郭道晖经不住多次劝说,加上他个人对中国缺民主、无法治所带来的痛苦也有着切身的感受,于是,下定决心前往一试,“要看看国家机器是怎么运转的”。“他只要转一行就能钻一行。”郭道晖的夫人张静娴这样评价他。郭道晖甚至发誓要在未来的岁月中,追回自己被耽误了20年的青春,竭尽余力,做些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事。在法工委,郭道晖历任理论组处长、国家法民法室处长、研究室副主任。“开会的时候,我会把觉得有意思的观点和案例记在卡片上,认真琢磨,日后备用。”他说。在法工委工作8年多,郭道晖“白天从事公务,晚上写作、学习”,夜以继日。他一边参加立法实务,一边关注与钻研一些有关民主与法治的基本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并撰写出版了两本专著。1987年9月,郭道晖被调往中国法学会,任研究部主任。1989年离休后,旋即返聘为《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编审,又干了9年。在这20多年中,著有个人专著7本,主编或与他人合著的书有10余本。在80高龄前后,他还接连出版了两部独著———《法理学精要》和《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我是一个爱动脑、勤动手、闲不住、不愿得过且过、好作杞忧、不平则鸣的人。现仍担任一些学术职务和学会工作,继续作些学术研究,力图‘写不断,理不乱’。老来还能赶时髦,写作不再是‘爬格子’,而是‘敲键盘’,学习在因特网上驰骋。”郭道晖如此评价自己。 郭道晖立论行文,中心思想只有一条:“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要竭力为人民的权力和权利鼓与呼。以“为人民争权利,为国家行法治,为社会求正义”,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改革开放初期,法学禁区林立,但郭道晖担任《中国法学》总编辑期间,以其特立独行的精神,敢于突破学术禁区,开展一系列有现实针对性但亦十分敏感性的问题讨论。《中国法学》也因此被称赞为“担负起了引导一个东方大国法学研究方向的重任”,“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和办刊风格”。著名法理学家李步云教授如此评价郭道晖:“一是他的思想充满人文关怀;二是他的观念总是力求紧跟时代的步伐;三是他的观点大多是来自对社会生活与法制实践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而很少有土教条与洋教条;四是他的见解往往具有现实感,决不无病呻吟;往往具有针对性,决不无的放矢。”而敢说真话,敢说朴素的真理,白发的郭道晖在法学界仍然显得硬骨铮铮。“我有这样的历史使命感,我也相信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夫人张静娴教授一直都是郭道晖的文章的第一个读者,并“给他把把关”。张静娴的稳重、细密与郭道晖的活跃、锋芒相得益彰。郭道晖在《法的时代精神》自序中说:“老而益坚,不坠上下求索志;桑榆非晚,犹献春蚕未尽丝。”他说既然已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本性难移,此志不改。

人民司法杂志社编辑部

1、《人民司法》系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刊,1957年1月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奠基人、最高人民法院第二任院长董必武同志倡议创办并题写刊名。2、《人民司法》作为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刊物,载文阐述司法解释,分析典型案例,反映审判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报道社会各界所关心的重大案件审理情况,研究解答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3、投稿邮箱:作者可投至各版块责任编辑的邮箱,咨询电话:010-67177061 。(把稿件发到相应专栏编辑的邮箱就行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北里西区22号 邮编:100062 4、投稿须知:(1)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2)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请勿一稿多投,一经发现,本刊将停用该作者稿件三年。(3)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4)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5)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①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②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③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④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刊 址】 北京市东城区北花市大街9号【邮政编码】 100062【国内统一刊号】 CN11-1602/D【国际刊号】 ISSN1002-4603【出版日期】 每月5日、20日【投稿邮箱】作者可投至各版块责任编辑的邮箱。

  • 索引序列
  • 中国编辑杂志社法人
  • 中国书法杂志社编辑
  • 中国人物杂志社编辑
  • 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
  • 人民司法杂志社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