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金融杂志社社长

金融杂志社社长

发布时间:

金融杂志社社长

在全面实施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金融出版社迎来了建社5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寄语中国金融出版社50周年,殷切指出:“希望中国金融出版社在新的征程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导向,服务金融发展,促进改革开放,贴近读者需求,多出精品佳作,打造出版品牌,在繁荣中国金融出版事业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续奋进、多做贡献。”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爱护,金融出版工作才能取得不断进步;正是有了各金融部门的重视支持,金融出版事业才能实现长足发展;正是有了广大作者读者的呵护厚爱,金融出版精品才能得以流传广远。50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下,中国金融出版社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新闻出版方针、政策,始终坚持“弘扬金融文化、服务金融事业”的金融出版方针,适应金融改革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金融读者的需求,出版了大量书刊作品和电子音像制品,为传播先进金融文化、繁荣金融理论、普及金融知识做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中国金融出版事业主力军的作用。中国金融出版社50年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金融新闻出版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金融事业繁荣发展的见证。从1950年10月《中国金融》杂志创刊,到1956年公开出版《国营工业信贷制度的实行与收获》和《苏联货币流通与信用》等早期金融专业书籍,标志着中国开始了探索新中国金融发展理论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历程。金融出版社的成立,也开创了中国公开编印出版金融专业图书的新纪元。从最初翻译出版苏联教材、自编银行业务操作手册等单本图书,到形成金融理论类、实务操作类、金融教材类、版权引进类、通俗读物类、资料工具类、金融史料类等特色鲜明的系列图书,金融书刊的繁荣,出版规模的扩大,反映着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壮大,体现了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欣欣向荣和中国金融事业的勃勃生机。从最初每年仅出版几种图书和一种期刊的小型出版单位,到每年出版图书500余种,期刊4种(共280余万份),音像电子制品50多种的综合性出版机构,金融出版社的发展和演变,彰显出中国金融新闻出版事业的蒸蒸日上和美好前景。50年来,在金融出版这个舞台上,金融理论工作者、金融实践工作者、金融教育工作者、金融出版工作者共同谱写出先进金融文化壮丽篇章。半个世纪,几代金融出版人以艰辛创造和不懈努力,实现了金融出版事业一次次跨越,共同铸就了中国金融出版事业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金融专业出版经验,树立了“植根金融土壤、服务金融事业、出版精品书刊”的办社理念,锻造了“导向正确、质量至上、贴近读者、打造品牌”的企业精神,形成了“努力拼搏、和谐共事、严格认真、勤于学习”的企业文化。

马寅初被称为我国经济学泰斗,我国的著名的经济学家还有我国青年经济学家徐振斌 我国著名隐形经济学家黄苇町 我国著名已故经济学家董辅礽 许涤新 厉以宁 萧灼基 吴敬琏 樊纲 还有郎咸平,张五常都很出名

目标越明确,实现越有动力打小就不是个死读书的“我大姐5岁上学,小学五年级跳级提前毕业,初中保送到温州中学。”寿嘉华的大弟弟说起这个姐姐满脸的自豪。寿嘉华的侄子寿旻涣介绍:“我大姑姑从小就比较会学习,不死读书。小学的时候她可以免费看电影,因为她看了电影之后就写观后感,于是电影院工作人员就把她的文章及时放到宣传橱窗上。她爱文学,到了痴迷的程度。读高中的时候,人家为上大学忙着备考,她却看起了小说。可是,我爷爷坚决反对女儿从文,主张学医或选择其他理科。”不能考文科的寿嘉华并没有按照父亲指定的方向,而是选择了地质学院。那是因为地质队员踏遍千山万水的特性深深吸引了她。寿旻涣分析,他大姑姑寿嘉华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与当时的环境也有关。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等大城市里的人已经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学风很盛,都在如饥似渴地进行充电学习。寿嘉华就是在那个时期开始有了攻读研究生的念头。而寿家几个在温州的兄弟都做起了生意,办企业,成了企业家。那时的温州亲戚似乎还不太理解,寿嘉华为什么那个年龄了还如此努力读书。我从寿嘉华的简历中看到:1987年,寿嘉华报考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主修企业管理学;1991年取得硕士学位。那年,她48岁。 认定了目标就要完成计划“我目前担任的职务不少,需要我去做的事情很多,比以前更忙了,基本没自己的业余时间,无法安排我喜欢的文体活动。”但寿嘉华不会因此而忙乱。她一年里按她自己的话说,打好几份工。譬如,作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参与研究如何合理开发资源,调查我国资源状况,并向政协递交提案、作大会发言等。寿嘉华作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资源组组长,每年都要到实地一一考察。寿嘉华说,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要包括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期限。目标一定要明确,越是明确具体的目标,实现起来越是有动力,因此不要对自己说我要每天学习,或者我要在明天多学一点,而应该这样告诉自己:我要在今天完成这个任务,而且要在明天比今天多学一点。只有这样的目标才会有实现的可能。完成目标的期限一定要在实施计划前设定,具体的计划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定,这个目标不能设定得过高,最关键的是你要坚持下来。 每个阶段总有新学习目标亲自组建中国观赏石协会,担任会长,并任国土资源部、中国观赏石协会主办的《宝藏》杂志社社长,是寿嘉华退居二线后,一年中花费最多精力和时间的义工项目。由于全国观赏石界一直以来流派众多,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分歧较大,导致10多年中国观赏石协会一直未能成立。备受石界信赖的寿嘉华受重托,终于将这个协会顺利组建。寿嘉华说,她这个学地质出身的,很久以前就与岩石矿物打交道,而真正热爱起观赏石,则是在2005年8月30日中国观赏石协会成立之后。两年多来,通过学习、调研,她发现,在观赏石上集中体现了艺术性、科学性、群众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好的石头,它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在寿嘉华的眼中,一件最普通的观赏石,从哪个角度看来都是精、雅、实、美的。现在,赏石,对于寿嘉华而言,已经不仅是爱好与享受,而是人生境界的提升,她要把它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来经营,并为此而忙碌。因此,她称对于这方面,她还得重新学习。每个阶段她都有新的学习目标。经常悄悄来温看望九旬父母“如果说,我现在的生活与在位的时候有什么区别,那就是,我的时间可以由我自己支配。这是唯一与在位时有所区别的。”退居二线,并没有止住她的脚步,一年四季奔波在外,甚至跑到人类难以接近的罗布泊、塔里木盆地以及云南省西北部的香格里拉等地考察。难得的是,同伴都吃不消了,她依然跑得很轻松。这大概与她多年来的地质队员生活有直接的关系吧。她说她不但没病,而且活得非常充实、愉快,“我自己有个口头禅就是,心情愉快很重要。我没有什么愁事,也不愿意把烦恼事放在心上。当时有人劝我到金融系统,那样的话,我还能多干些年头。但我很庆幸我没有到金融系统去。我把精力和时间放在了我认为该做的事情上。”昨天,寿嘉华又回了一趟温州。对于温州,寿嘉华仍然有许多牵挂, “父母亲已经90多岁了,我与他们真是见一次面就少一次相聚的机会了。我不能不来,但我不愿意打扰别人”。寿嘉华总是悄悄地来温,而后悄悄地离温。为的就是看望已90多岁的父母亲,看看自己在温的四位亲弟弟以及至亲。

金融电脑杂志社社长

想公开发行首先要刊号杂志社里最基本的要编辑部,财务部,正规点的还分广告和发行。编辑部除主编外,还分文编和美编看你怎么做了,小点的100万就可以启动了

1989年加入中国工商银行。2001年7月起任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科技部总经理。2009年7月任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业务总监兼信息科技部总经理。2010年12月起任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兼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曾任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技术保障处处长兼软件开发与运行中心主任、总行技术保障部副总经理、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期间曾兼任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总经理。兼任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社长。 2015年6月任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

农村金融杂志社社长

这个问题我清楚,呵呵因为我就是信用社的员工! 农村信用社的基层分点的一把手是主任,再上一层是信用联社是理事长,再上一层如果是自治区就是自治区联社理事长,如果是省的话就是省联社理事长! 纯手打,望采纳!

农村金融在我国一般是指在县及县以下地区提供的存款、贷款、汇兑、保险、期货、证券等各种金融服务,包括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即民间金融。广义上来说,一切与三农有关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都算是农村金融。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金融支持,比如多种产业需求快速增长、基础建设资金需求趋旺、农业结构调整资金需求大幅增长等。但在现实中,却遭遇金融机构网点减少、覆盖率下降、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瓶颈。据中国社会科院“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最新数据,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已达05万亿元。正是基于巨大需求,也给了新型金融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温铁军 - 简介职  称:研究员职  务:中宏网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改革》 《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工作单位:《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研究领域: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9-8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学习期满,获法学士学位。1987年公派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银行进修,获抽样调查专业结业证书。1991年,自费公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到康奈尔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讲学交流,其间参加密执安大学夏季学院量化分析培训,获ICPSR(国际社科联)颁发的统计分析专业结业证书。1995-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和经管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7月-97年2月通过硕士研究生必修课考试和教委外语统考后转修博士课程,1998年7月修满学分通过各科考试获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温铁军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课题与成果包括: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农村政治体制与税费改革、农业的稳定性等问题。曾经获国务院农研中心、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等中央五单位联合颁发的“农村改革十周年优秀论文奖”、农业部农研中心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1998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

外号温三农,没有温老就没有三农问题,给中央提意见的,温老的头衔一张纸都写不完。这种级别的专家学者我们普通老百姓知道不知道不重要,业内人士肯定都知道,毕竟太专业了也高度太高了。最近这几年可能外部环境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大事,很多政思界的专家学者慢慢的走向了大众视野,流传很多了他们的视频,温老的视频我看了不少,说实话温老这两年变得在大众面前有热度不无道理,首先是三农问题专家自然就接地气,而且温老不摆架子一视同仁对各行各业都能平等对待,脚踏实地去做学问做研究,最重要的是说话一针见血敢说能说到老百姓的心坎。我每次看温老的视频虽然不能说全部理解消化吸收,但是都感觉醍醐灌顶。反正如果对温老感兴趣可以多看看多了解了解,温老近些年书视频都很多,可以自己感受一下。

中国金融杂志社社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曾就读于汕头市联合中学(现汕头市第四中学) 。1953至5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1959年至现在,历任北京大学经济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2至今享受政府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萧灼基教授主要著作有:《萧灼基选集》、《萧灼基文集》、《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纵论》、《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研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宏伟战略目标》、《中国经济建设与体制改革》等多部;曾主编:《中国证券全书》、《中国经济概论》、《中国证券市场》、《1994-1998年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1998年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等13部;主要获奖项目:有首届孙冶方优秀论文奖、北京大学首届优秀教学奖、北京大学首届优秀科研著作奖、全国改革与发展优秀论文金三角奖、北方十三省市区优秀图书一等奖、北京市改革十年优秀论文奖、全国省级刊物《政治理论》优秀文章一等奖、首届陈岱孙经济学著作奖等9项。萧灼基积极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问题,提出了若干新的见解。

温铁军 - 简介职  称:研究员职  务:中宏网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改革》 《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工作单位:《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研究领域: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9-8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学习期满,获法学士学位。1987年公派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银行进修,获抽样调查专业结业证书。1991年,自费公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到康奈尔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讲学交流,其间参加密执安大学夏季学院量化分析培训,获ICPSR(国际社科联)颁发的统计分析专业结业证书。1995-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和经管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7月-97年2月通过硕士研究生必修课考试和教委外语统考后转修博士课程,1998年7月修满学分通过各科考试获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温铁军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课题与成果包括: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农村政治体制与税费改革、农业的稳定性等问题。曾经获国务院农研中心、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等中央五单位联合颁发的“农村改革十周年优秀论文奖”、农业部农研中心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1998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

钱学宁,1971年出生,祖籍福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曾获:长江商学院MBA学位国家会计学院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任职资格中央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专业经济学硕士学位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经济学学士学位

中国金融出版社没有姓刘的社长。

金融家杂志社长

在全面实施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金融出版社迎来了建社5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寄语中国金融出版社50周年,殷切指出:“希望中国金融出版社在新的征程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导向,服务金融发展,促进改革开放,贴近读者需求,多出精品佳作,打造出版品牌,在繁荣中国金融出版事业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续奋进、多做贡献。”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爱护,金融出版工作才能取得不断进步;正是有了各金融部门的重视支持,金融出版事业才能实现长足发展;正是有了广大作者读者的呵护厚爱,金融出版精品才能得以流传广远。50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下,中国金融出版社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新闻出版方针、政策,始终坚持“弘扬金融文化、服务金融事业”的金融出版方针,适应金融改革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金融读者的需求,出版了大量书刊作品和电子音像制品,为传播先进金融文化、繁荣金融理论、普及金融知识做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中国金融出版事业主力军的作用。中国金融出版社50年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金融新闻出版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金融事业繁荣发展的见证。从1950年10月《中国金融》杂志创刊,到1956年公开出版《国营工业信贷制度的实行与收获》和《苏联货币流通与信用》等早期金融专业书籍,标志着中国开始了探索新中国金融发展理论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历程。金融出版社的成立,也开创了中国公开编印出版金融专业图书的新纪元。从最初翻译出版苏联教材、自编银行业务操作手册等单本图书,到形成金融理论类、实务操作类、金融教材类、版权引进类、通俗读物类、资料工具类、金融史料类等特色鲜明的系列图书,金融书刊的繁荣,出版规模的扩大,反映着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壮大,体现了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欣欣向荣和中国金融事业的勃勃生机。从最初每年仅出版几种图书和一种期刊的小型出版单位,到每年出版图书500余种,期刊4种(共280余万份),音像电子制品50多种的综合性出版机构,金融出版社的发展和演变,彰显出中国金融新闻出版事业的蒸蒸日上和美好前景。50年来,在金融出版这个舞台上,金融理论工作者、金融实践工作者、金融教育工作者、金融出版工作者共同谱写出先进金融文化壮丽篇章。半个世纪,几代金融出版人以艰辛创造和不懈努力,实现了金融出版事业一次次跨越,共同铸就了中国金融出版事业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金融专业出版经验,树立了“植根金融土壤、服务金融事业、出版精品书刊”的办社理念,锻造了“导向正确、质量至上、贴近读者、打造品牌”的企业精神,形成了“努力拼搏、和谐共事、严格认真、勤于学习”的企业文化。

优联万家的叛徒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曾就读于汕头市联合中学(现汕头市第四中学) 。1953至5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1959年至现在,历任北京大学经济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2至今享受政府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萧灼基教授主要著作有:《萧灼基选集》、《萧灼基文集》、《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纵论》、《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研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宏伟战略目标》、《中国经济建设与体制改革》等多部;曾主编:《中国证券全书》、《中国经济概论》、《中国证券市场》、《1994-1998年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1998年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等13部;主要获奖项目:有首届孙冶方优秀论文奖、北京大学首届优秀教学奖、北京大学首届优秀科研著作奖、全国改革与发展优秀论文金三角奖、北方十三省市区优秀图书一等奖、北京市改革十年优秀论文奖、全国省级刊物《政治理论》优秀文章一等奖、首届陈岱孙经济学著作奖等9项。萧灼基积极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问题,提出了若干新的见解。

  • 索引序列
  • 金融杂志社社长
  • 金融电脑杂志社社长
  • 农村金融杂志社社长
  • 中国金融杂志社社长
  • 金融家杂志社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