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自动化学报审稿邀请

自动化学报审稿邀请

发布时间:

自动化学报审稿邀请

太清楚版社套路般三审知道审稿意见三审完起给审轮给轮

不是,中文核心,EI

以,如果看你改得不错,好好改吧,很大可能还是到通个审稿人手上,意见是修改后重审,审稿人满足了录用 可能性大多了。投了个浙大学报,貌似只有一个审稿人,一个月给的审稿意见,这种情况修改后被录用的机会大么

如果看你改得不错,好好改吧,很大可能还是到通个审稿人手上,意见是修改后重审,审稿人满足了录用 可能性大多了。投了个浙大学报,貌似只有一个审稿人,一个月给的审稿意见,这种情况修改后被录用的机会大么

资源科学审稿邀请

不是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最好投。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人都会往经济地理投稿,所以投稿量很大,而且影响因子也高,是很多经管学院的一级期刊,所以难度大的。资源科学在影响力上要大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所以也比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难投一些

被邀请做审稿人

相关如下:学术生涯以来被数十个期刊邀请审过数百余篇/次的文章,publons统计验证的数据。有jacs、nature子刊,也有四区末流。拿过几个期刊的年度最佳审稿人奖。最大的感触是,伊朗印度巴基斯坦造假的、灌水的、一稿多投的,真tmd多。欧洲的关系稿真tmd多。相对而言,好期刊下审到的中美单位的稿子质量普遍最高。中国学者的文章不少创新性极高,但爱偷懒,经常会漏那么几个昂贵但重要的表征或control。美国单位学者普遍把有用的没用的数据都会补得很全,si洋洋洒洒几十甚至几百页,但不少是卖惨流,创新性一般。同一个期刊不同编辑对文章质量的把控尺度真是千差万别。以及审稿主观性其实很强,一篇文章不同审稿人能给出完全对立的评价,相当常见。而编辑一般都是以宁杀一千不放一百的心态,哪怕别的审稿人夸得有多高,只要有一个强烈的负面意见就会拒绝。高质量的文章里,投中一个好期刊在我看来只是概率问题。我个人审稿风格比较nice,看不明白的或者感觉逻辑不通的,都会提问并建议给修改机会,毕竟个中细节只有作者最清楚。当然除了那种一看就是错误的、谷歌之后发现抄袭的、一稿多投的、创新性极低的之外,我基本全部都建议编辑给修改机会。但我有个同事比较变态,只要他不懂的地方他都会偏执地认为是作者做错了,拒稿率高达95%以上(当然我极其瞧不起这位同事)。以及点名批评RSC旗下的Chem Common和Nanoscale,那里的个别编辑经常给审稿人发邮件说这是约稿不能拒。但文章明显有问题还不能提负面意见了?后来也就拒绝为这俩期刊审稿。私底下认识几个编辑,听过他们一些吐槽,大多认为来自欧洲的审稿人普遍审得很慢、倾向抬杠以及给负面意见。这和我每次开学术会议时的感觉是一致的:欧洲科学家比较喜欢在一些无关重要的细节上钻牛角尖,经常会表现出很明显的瞧不起别的同行的研究。所以后来我投稿时,也会在“opposed reviewer(规避的审稿人)”里尽可能写多几个方向相近的欧洲同行,能躲几个算几个。

文章刚投就收到审稿邀请并不意味着没戏了。人家需要大量引用,但是直接放在审稿意见里面怕编辑觉得不爽,给你私下说一下,这样你俩都好,他增加了引用,估计是申请绿卡用,你文章基本不会被拒,大家心照不宣,何乐而不为呢?而且给你开辟了一跳路子,以后投这个杂志就找他当审稿人,继续引他文章,还是容易中。

刚投稿就邀请审稿

审稿人一个对于作者来说痛并快乐的存在,审稿人对文章接收与否的建议,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做审稿人并不能赚钱,审稿人是义务的是不计报酬的,因此审稿人这一角色是崇高的,值得尊敬的。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做审稿人也有以下的好处:1、 得到编辑的尊敬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肯定;2、 有机会被邀请加入学会或编委会;3、 能够最早看到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4、 提高自己稿件的撰写能力。当有一天打开邮箱,发现某杂志社编辑邀请你做某篇文章的审稿人,你可以内心是拒绝的,不过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且研究工作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之内,还有时间审稿,那不妨接受这一邀请,填补曾经被别人审的缺憾,玩笑归玩笑,想做一名优秀的审稿人以下的素质你达到了吗?首先要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许你审的文章对于科技进步有着相当重量,不要因为过多的主观因素把好文章审烂了,当然也不要轻易放过垃圾文章,也要对这类文章敢于说不。其次是要具备科学技能。审稿人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需要两项科学技能,一是对文献有全面掌握,即熟悉进展,又熟悉经典;二是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能够将科学理论和发现应用到新的研究中。如果遇到自己熟悉的知识要及时请教他人或谢绝审稿。第三要有耐心和公正客观的精神。一份严谨细致的评审意见,不仅能够提高稿件的科学性和易读性,也能够增加作者的知识,提高作者从事和报道科学研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无论作者的文章被接受或拒绝都让作者心服口服。最后,要能拿出充足时间。这也是接受审稿的前提,也是对编辑和作者负责,一篇文章通常来说,需要读三遍,一遍浏览,二遍深入文章;三遍就是确确实实的考虑此文章应该如何修改。审稿没有那么容易,每一稿都有它的脾气,想做一名合格的审稿人,还需先做到以上几点哦。 参考: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小贴士-Services/2016-09-05-08-07-html

会EI期刊的选择,EI期刊不算少,国内也有部分优秀的工程技术期刊被EI检索收录,有的作者倾向选择国内EI期刊。其实国内外期刊都是没有问题的,主要看期刊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是否与论文相符,即便选择国内EI期刊,同样也是需要英文写作的,不要以为国内EI期刊就可以中文写作。ei中文期刊不好投。确切的说应该是ei中文期刊不好中,而不是不好投,对期刊投稿都是一样的,使用投稿系统,注册一个账号然后投稿,但是投稿录用就比较难。中文的ei期刊不是很多,并且大多数都是行内的优秀期刊或者很好的高校期刊,投稿量巨大,一般都会优中选优。

自动化学报退稿申请

附:  (涉嫌剽窃文章用A-,B-表示) (A—《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多源图像融合》,B—《GSVZip:一种基于文档模式自验证的GML压缩器》,A- —《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B- —《一种新的GML 文档压缩器》)2008年12月4日,陈荣元等作者将A文章投稿到《电子学报》。2009年4月10日,魏勍颋等作者将B文章投稿到《电子学报》。2009年7月14日《电子学报》请付炜审稿A文章。2009年10月21日《电子学报》请付炜审稿B文章。2009年11月3日,付炜建议《电子学报》将B稿件退稿。2009年12月22日,付炜建议《电子学报》将A文章退稿。2010年1月6日,付炜将B-文章投往《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年1月,《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请关佶红(B文章原作者之一)审稿B-文章,关佶红发现剽窃,向《电子学报》反映。《电子学报》数次联系付炜。2010年1月27日,付炜邮件回复《电子学报》,称审稿、冒名顶替系学生所为,自己不知情。2010年4月16日,付炜将A-文章投往《自动化学报》。2010年5月17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邮件获知B-文章涉嫌剽窃。2010年7月1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对B-文章作出退稿处理。2010年11月19日,《自动化学报》录用付炜A-文章。2011年3月,《自动化学报》发表A-文章。2011年4月21日,《电子学报》收到举报。经编委会鉴定,A-文章为剽窃。2011年5月20日,《电子学报》向《自动化学报》通报A-文章涉嫌剽窃。2011年6月10日,《电子学报》将谴责付炜剽窃的公告发布在官方首页上。2011年6月10日,《自动化学报》发表公告。

  • 索引序列
  • 自动化学报审稿邀请
  • 资源科学审稿邀请
  • 被邀请做审稿人
  • 刚投稿就邀请审稿
  • 自动化学报退稿申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