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邮箱格式怎么写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邮箱格式怎么写

发布时间: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邮箱格式怎么写

还好,还好

1.《庄子人生追求新解》,《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8千字。2.《略论古希腊运动理论的历史发展》,《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6千字。3.《略论文化的承传与再建》,《炎黄》1995年1期,6千字。4.《反思与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美价值取向》,《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6千字。5.《论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6千字,收入大型工具书《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6.《天人同构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分册1999年第3期转载,8千字。7.《容纳百川与创新学术》,《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1期,6千字。8.《儒学心性论的历史进程》,《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10千字。9.《对中华和合文化传统的探索》,《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2千字。10.《圣人之学的探索》,《哲学研究》2000年第6期,3千字。11.《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245期,12千字。12.《庄子的人生理想》,《慧泉》2001年第1期,6千字。13.《从人学视野审视儒家文化》,《博览群书》2001年第5期,2千字。14.《中国哲学的反思与未来走向》,《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7期,7千字。15.《庄子论命与生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1年第11期转载,8千字。16.《庄子心性论发微》,《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12千字。17.《庄子心性论》,(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264期,15千字。18.《周易的养生理论》,《大易情性》——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15千字。19.《试论庄子的人生理想》,《道韵》第十一辑,中华大道出版社,2002年8月,13千字。20.《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反思》,《琛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4年第8期转载,8千字。21.《中国哲学话语系统的现代转换》,《东方论坛》2004年第3期,6千字。22.《为师有为师之道》,《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5千字。23.《整体与贯通》,《中国出版》2005年第6期,3千字。24.《“学而优则仕”辨》,《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5年第10期转载,《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摘要转载,12千字。25.《儒家的义利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儒学评论》创刊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6千字。26.《孔子“直”论之内涵及其人格意义》,《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6年第1期转载,8千字。27.《“无为”观念的历史演化及现代意义》,《太原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1千字。28.《“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流变》,《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3期下,3千字。29.《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人文杂志》2006年第1期,9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4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30.《由礼而仁而艺:孔子人文思想的逻辑展开》,《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10期转载,5千字。31.《儒家人性论的发展路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2月28日,5千字。32.《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儒家思想》,《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3千字。33.《道家天命论的精神追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9千字。34.《道家性本论刍议》,《东方论坛》2007年第1期,8千字。35.《儒家传统的当代命运》,《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6期转载,8千字。36.《儒道人性论之基本差异》,《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10期转载,10千字。37.《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08年11月17日,3千字。38.《现代社会与儒家传统思想资源》,《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4千字。39.《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3期,9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第6期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40.《李栗谷与罗整菴理气论比较研究》,《人文杂志》,2009年第2期,9千字。41.《李退溪与奇高峰关于四端七情的论辩》,《孔子研究》,2009年第4期,8千字。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探索与争鸣》,2009-5-4

回答1: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制约的因素及对策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特点 近20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呈高速增长态势。然而,进入2001年以后,由于新经济泡沫在美国的破灭,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的衰退,并影响到西欧和日本,尤其是在“9·11”事件后,美国经济不仅复兴无望,反而雪上加霜,全球性经济衰退也进一步加剧,外国直接投资也由此出现了大幅下降的局面。根据联合国2001年9月18日发表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全年投资将下跌到7600亿美元,跌幅近1/ 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出现的最大特点就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仅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的主角,也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主角。自外国直接投资产生伊始,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角。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发展中国家在外国直接投资发展中地位一度有所提高,1993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占全球的比重在达到了1%,对外直接投资流入占全球的比重在1994年达到了9%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趋势却又急转直下,发达国家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统计数字表明,1995 - 2000年,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自3058亿美元增加到10463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由2034亿美元增加到10052亿美元,分别增加了2%和3%,都超过了同期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的速度。结果,发达国家占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就明显提高了,其中,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由1%提高到了0%,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由4%提高到了1%相比之下,同期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就明显下降了,其中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由8%下降到了6% (1998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曾下降为8%),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由2%下降到了9% (1996年曾回升为4%)。 外国直接投资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非常活跃。1995 - 1999年,美国和西欧的相互投资由840亿美元增加到2863亿美元,增加了8%其中,美国对欧盟的投资由488亿美元增加到582亿美元,欧盟对美国的投资由351亿美元增加到2281亿美元,分别增加了3%和9%由于美国和欧盟间相互投资的迅速增加,其相互投资占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按对内直接投资额计),就由1995年的3%提高到了1999年的1%另外,欧盟各国间的相互投资也非常活跃,1999年达到了3180亿欧元, 2000年又达到了4360亿欧元,约相当于1995年630亿欧元的9倍,占欧盟对内直接投资的60%以上。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对策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于1979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中型生产企业、中央和地方的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及综合经营类企业、甚至民营企业也加入对外投资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1年9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包括贸易与非贸易企业累计为6513家,协议投资额95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03亿美元。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因应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变化,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1、我们应该明确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这一观念 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在国际市场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仅要获取微观经济利益,还必须兼顾宏观经济利益。一方面,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投资利润,还要着眼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安全,抓住机遇,更多地投资海外,开发和利用国外资源,尤其是要注意石油、铜矿、铁矿、森林、橡胶等中国十分缺乏但却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物资的储备;另一方面,“走出去”要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需要。中国有一些行业,近几年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形成了大量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国内生产能力总量大大超过需求。 2、我们应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从而培育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经济主体 跨国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微观经济主休。这主体健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水平。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多数仍然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一方面,“定指标”、“下计划”式的发展思路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许多企业的机制已经发生转变,但“预算软约束”问题然存在,争投资、争项目、轻效益、轻风险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对于那些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松懈、国有资产监管不到位、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的企业来说,进行境外投资,很有可能成为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的新渠道。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微观因素即企业自身的特点是决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转机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才会有长期不懈的“走出去”的内在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 3、根据经济利益目标确立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及产业流向 截止到2001年9月底,中国海外投资最多的是港澳地区,占8%;其次是北美,占7%;第三是亚洲,占11%;第四是非洲,占2%;第五是拉美,占5%;第六是大洋洲,占2%;最少的是欧洲,只占6%一般地说,北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有着非常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市场广阔,政治稳定,法制健全;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市场和法制建设较为滞后,政治相对较不稳定。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已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能源等资源开发,家用电器、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咨询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尽管贸易型企业(占7%)仍旧占据了中国海外投资的半壁江山,但从近年来的发展看,境外加工贸易(占2%)和资源开发(1%)增长比较快。我们应该根据微观经济利益目标和宏观经济利益目标确定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和行业结构,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摘要]文章阐述了网络银行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影响网络银行安全的因素及其安全防范策略。 [关键词]网络银行 网络安全 防范策略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由原先的矩阵传播逐步转变为网络式、分布式传播,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网络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化革命时代,金融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刻影响,由此形成了全新的经营模式——网上金融oj。网上金融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其中最为普遍的、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就是与网络银行有关的安全问题oj。2iqmdvy3 一、网络银行简介 网络银行又被称为网上银行、在线银行,其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以因特网为背景的传统银行电子化业务(Internet Banking)oj。它是一种金融创新,是对银行业务的发展oj。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点,以替代原来需在柜台操作的多种业务oj。二是在传统银行以外兴起的以Internet技术为依托的另一种类型的银行(Internet Bank)oj。它是一种金融分化,是一种设在因特网上的虚拟机制oj。它不拥有存在于网络之外的独立的金融信息处理系统,因此是对传统银行地位的挑战oj。Internet Banking是目前多数网络银行的形态,但Internet Bank却是未来网络银行发展的趋势oj。 1995年,美国三家银行联合在因特网上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简称SFNB)oj。在SFNB的刺激下,世界各国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在考察因特网所提供的契机,争先恐后地把传统的金融业务开到网上oj。我国金融界在这股金融电子化的浪潮中也开始有所动作oj。1998年3月,我国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银行交易获得成功,从而拉开了我国网络银行业的序幕oj。目前已有20多家银行的2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网址和主页,其中开展网络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达50余家oj。据网上调查和估计,这些网络银行的个人客户已超过2万户,公司客户超过1000万户。 二、影响网络银行安全的因素 网络银行的发展如火如荼,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迫切的就是安全问题oj。影响网络银行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网络自身的系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因素: (1)网络系统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我们的网络系统存在很多安全方面的漏洞,而网络银行是建立在这些系统和网络上的。Internet早期是一个开放的为研究人员服务的网际网,是完全非赢利性的信息共享载体,所以,几乎所有的Internet协议都没有考虑安全机制 (2)难以抗拒的灾害。如地震、雷击、台风等自然灾害和火灾、停电等意外事故等,都可能造成网络问题、主机工作的不稳定和毁坏,造成数据错误或丢失,从而严重影响网络银行的安全。 (3)人为的因素oj。如工作人员的失职、失误造成网络系统的异常,造成网络银行系统安全性问题。 (4)因特网的开放性,使得各种病毒在网络上流传oj。它是威胁网络银行正常运作的主要威胁之一,特别是银行网络的逐步开放,为病毒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带来了更大的威胁性。 各种主动攻击手段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主要是下列三方面的因素。 (1)黑客攻击。Internet不安全的另一个因素是因为人们很容易从Internet上获得相关的核心技术资料,特别是有关Internet自身的技术资料(比如RFC,FAQ文档)的各类应用程序原代码(如TCP/IP,Sendmail,FTP等),还有各类安全工具的原代码也是公开免费的,像颇有争议的SATAN、Crack等oj。这些资料拿出来共享的想法是好的,但也难免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oj。因为黑客会利用这些资料通过Internet非法入侵网络银行系统,从而使系统和数据遭到破坏。 (2)犯罪分子利用网络银行进行经济犯罪,即所谓的高智商犯罪oj。网络银行是进行金钱支付和结算的系统,因此容易吸引经济犯罪分子的注意,他们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在几秒钟内使银行蒙受巨额损失。 (3)内部工作人员的犯罪oj。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进入银行系统,造成安全威胁oj。 三、网络银行安全防范策略 影响网络银行安全的各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且为因果关系的,所以网络银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基础工作 首先,在建设网络银行时要综合考虑软硬件需求,利用操作系统(尽量采用高等级安全操作系统) 的安全管理能力和多种安全机制来增强网络银行的安全性,在运行过程中要不断地检测各种网络入侵、审核安全记录,检查是否有对网络银行构成安全威胁的漏洞,及时发现并作相应处理oj。此外还应考虑到网络银行的安全除受到系统软件影响外,也会受到应用软件安全性能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积极开发有我国特色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银行安全系统与应用软件也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网络银行的安全更要考虑到人为的因素影响。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银行网站内部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准,以及使用网络银行的客户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建立内部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内部员工的计算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素质,狠抓内部职工的道德品质。 计算机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实际上就是一种在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传染和侵害计算机系统的功能程序。计算机病毒,特别是通过网络传输的计算机病毒具有极大危害性,是影响网络银行正常运作的主要威胁之一。 网络银行对病毒的防范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网络银行的用户端要配备安全有效的病毒防范系统,并定期检查和扫描,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而网络银行端则更为重要,防治病毒要从全面着手,管理员通过网络管理主机进行扫描、检查病毒情况,设置在线报警系统,一旦发现病毒要立刻报警,从而在管理中心处予以解决。同时还要采用多级防范系统。新的防毒手段应将病毒检测、多层数据保护和集中式管理功能集成起来,形成多层防御体系。另外,物理的和政策的手段也会对病毒的防范起到很大的作用。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一个或一组在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的系统oj。实现防火墙的实际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在原则上可以被认为是这样一对机制:一种机制是拦阻传输流通行,另一种是允许传输流通过oj。而防火墙技术是通过对网络作拓扑结构和服务类型上的隔离来加强网络安全的一种手段。由于防火墙所保护的对象是网络中有明确闭合边界的一个网块,而所防范的对象是来自被保护网块外部的安全威胁,所以防火墙技术最适合于在企业专网中使用,特别是在企业专网与公共网络互连时使用。网络银行系统正好符合这一模型,可以利用防火墙技术来保证网络银行的网络安全oj。目前防火墙产品中采用的技术有如下几种:(1)数据包过滤技术是在网络层(IP层)中对数据包实施有选择的通过,依据系统内事先设定的过滤逻辑检查数据流中每个数据包后,再根据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所用的TCP/UDP端口与TCP链路状态等因素来确定是否允许数据包通过。 (2)应用网关技术是建立在应用层上的协议过滤,它针对特别的网络应用服务协议——数据过滤协议,能够对数据包分析并形成相关报告,对某些易于登录和控制所有输出输入的通迅环境给予严格的控制,以防止有价值的程序和数据被窃取。 (3)代理服务技术作用在应用层上,是由一个高层的应用网关作为代理服务器来接受外来的应用连接请求,在进行安全检查后再与被保护的网络应用服务器连接,使得外部服务用户可以在受控制的前提下使用内部网络的服务oj。同样,内部网络到外部的服务连接也可以受到监控oj。应用网关的代理服务实体将对所有通过它的连接作出日志记录,以便对安全漏洞进行检查并收集相关的信息oj。使用应用网关的高层代理服务实体有以下优点:日志记录,便于网络管理;隐蔽信息,内部受保护的主机名等信息不为外部所知;可以由应用网关代理有关RPC服务,进行安全控制。 数据加密技术和鉴别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措施和理论基础,用于保障网络银行数据的私有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常用的加密技术有对称密钥加密、公开密钥加密和混合密钥加密。其中混合密钥加密既保证了数据安全,又提高了加密和解密的速度,这种加密技术在电子商务中得到广泛使用。 鉴别技术主要是在信息交换过程中防止信息被非法伪造、篡改和假冒的一种技术。如果黑客进入了网络银行系统,发布虚假信息或更改真实的信息,通过鉴别技术即可作出判断。鉴别技术主要有:(1)报文鉴别。指在两个通信者之间建立通信联系之后,每个通信者对收到的信息进行检证,以保证所收到的信息是真实的过程oj。(2)身份鉴别。主要指在网络系统对用户身份真实性的鉴别。(3)数字签名oj。是指信息接收和发送双方在收到和发出信息时的身份验证技术,可使信息发收双方不能根据各自利益而互相修改签名后的文档和推卸责任,在发生争执时可由第三方仲裁。 安全协议支持 安全协议是为了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互操作性而产生的数据交流标准,因为因特网的通信协议TCP/IP本身几乎没有考虑安全因素,而目前发生的安全事故中,最为严重的便是IP欺与窃听获取合法用户的登录信息,因此安全协议在网络银行中也同样重要。目前,在用户端和网络银行之间主要的安全协议为SSL(安全套接字协议)和SET(安全电子交易)。 网络银行的交易服务器实际上是一个Web服务器,客户端所使用的是浏览器,但它与信息发布类Web服务器相比,又具有更高的安全要求。使用证书是实现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双向身份认证的标准方法,主要由SSL0协议实现。目前大多数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均支持SSL0,该协议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实现基于公钥技术的验证交换,完成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的双向身份认证;密码算法协商,利用公钥技术实现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的密钥交换;对数据进行加密/解密操作。 SET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协议,由VISA和MASTCARD所开发,是为了在Internet上进行在线交易时保证用卡支付的安全而设立的一个开放的规范oj。由于得到了IBM、HP、Microsoft、NetScape、VeriFone、GTE、VeriSign等很多大公司的支持,现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并已获得IETF标准的认可。它定义了消费者、商家和银行之间网上交易的安全规范,要求在网络银行的支付网关安装支持SET的服务器软件。 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银行的出现,给我国乃至全世界法学领域引出了许多空白点。为了使网络银行的发展有一个规范、明确的法律环境,立法机关要密切关注网络银行的最新发展和科技创新及其对金融业和监管造成的影响,集中力量研究、制定与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数字签名法、加密法、电子证据法等。要明确定义电子交易各方(消费者、商家、银行、CA中心)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利用法律、法规的规范性、稳定性、强制性,才能更有效地保护网络银行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iqmdvy3 网络银行作为新经济的产物,是传统银行的发展和延伸,也是未来银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筹码。网络银行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它的业务点和网上服务问题仍在不断探索中。作为以信誉为生命的银行业,在建设网络银行时一定要对网络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周全考虑,要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同时整个系统还应具备系统风险评估、安全策略实施、系统运行控制、灾难恢复功能、事后监督机制等等条件,为网络银行提供全方位、立体的防御体系。只有这样,网络银行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

1/35【题 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作 者】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63-62652/35【题 名】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 者】纪根立【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3/35【题 名】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作 者】孙根年 薛刚【刊 名】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4/35【题 名】山东省旅游饭店人才对策深层透视【作 者】孙凤芝[1] 秦绪霞[2]【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Z)-275-2755/35【题 名】从概念到实证: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作 者】马聪玲【刊 名】旅游学刊2007,22(3)-6-76/35【题 名】西部旅游企业高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作 者】王香茜【刊 名】商业时代2007(6)-104-1057/35【题 名】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作 者】孙根年 吴晓娟【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8/35【题 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作 者】强亦锐【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S)-43-449/35【题 名】成长期的自助旅游与迎合策略【作 者】曹宇【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657-66010/35【题 名】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作 者】何喜刚 高亚芳【刊 名】开发研究2006(5)-85-86,7311/35【题 名】旅游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龙源期刊网记者问【作 者】季成家【刊 名】丝绸之路2006(9)-66-7312/35【题 名】试论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作 者】冯淑华【刊 名】商业研究2006(14)-165-16813/35【题 名】甘肃省旅游产业中的市场成长问题研究【作 者】彭睿娟【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8-5114/35【题 名】制度、技术、管理:中国旅游产业化成长的制度安排【作 者】沈和江【刊 名】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90-9415/35【题 名】企业成长理论与我国旅游企业并购的路径策略【作 者】胡春林【刊 名】特区经济2006(4)-195-19616/35【题 名】旅游与家教【作 者】裴毅然【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17/35【题 名】数字化与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以温州旅游企业为例【作 者】汪升华[1] 刘洋[2] 顾文静[2]【刊 名】经济管理2006(3)-64-6618/35【题 名】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作 者】杨亚娟【刊 名】农业职业教育2005(6)-26-2619/35【题 名】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作 者】于萍【刊 名】苏南科技开发2005(11)-39-4020/35【题 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作 者】谭白英【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21/35【题 名】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作 者】聂献忠[1,2] 张捷[1] 刘泽华[1] 章锦河[1]【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22/35【题 名】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的实证研究【作 者】胡春林【刊 名】旅游学刊2005,20(3)-48-5223/35【题 名】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作 者】邓宇凡【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1)-59-6024/35【题 名】旅游社营销中心的成长档案【作 者】韩阳【刊 名】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05(04X)-22-2325/35【题 名】推动旅游学科发展与中国旅游产业共同成长——著名旅游学者杜江教授评介【作 者】文武【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5(3)-220-22326/35【题 名】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作 者】秦学 张伟强【刊 名】思想战线2005,31(2)-128-13327/35【题 名】基于战略联盟的旅游企业组织创新【作 者】张显春【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28-2928/35【题 名】浅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 者】王旭科 宋健【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1)-56-5729/35【题 名】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作 者】易晓春【刊 名】编辑学刊2004(6)-72-7630/35【题 名】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作 者】秦学 邹春洋【刊 名】学术交流2004(11)-83-8831/35【题 名】旅游市场呼唤品牌和声誉投资【作 者】符国群【刊 名】销售与市场2002(01S)-31-3132/35【题 名】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作 者】贾生华 邬爱其【刊 名】旅游学刊2002,17(4)-19-2233/35【题 名】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作 者】卞显红【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30-3534/35【题 名】实施六大战略 培育支柱产业——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思考【作 者】薛荣哲【刊 名】山西旅游2001(6)-4-735/35【题 名】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作 者】卫旭东【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3)-223-225,229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邮箱格式

[1]何志强,朱家德,税学丽 规模、区位与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基于四川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3) [2]史娜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新研究[D]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 [3]王晨辉 关系型贷款、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破解[D]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4]本报见习记者 田文会 国务院专题研究 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局[N] 财经时报,2005-01-17(T00) [5]许小平,杨晓艳 中小企业融资与民营中小银行的优势[J] 价值工程,2005,(5) [6]本报记者 杨红梅 新思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 中国财经报,2009-05-26(008) [7]吴慎之 强化融资租赁功能:中小企业融资的必然选择[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4) [8]孟琳 中小企业融资和银企关系问题探讨[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9]程未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10]左涛 物流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理论分析[D]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11]记者 黄丽珠 金融创新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有效途径[N] 金融时报,2009-07-18(008) [12]本报记者 任丽梅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没改观[N] 中国改革报,2010-07-17(002) [13]记者 黄世钊 我区出台十七项措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N] 法治快报,2009-05-01(003) [14]石文禹见习记者 孙自豪 通讯员 邹炜龙 信用担保打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N] 洛阳日报,2008-09-04(002) [15]管伟琪,胡瑜杰 甘肃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2010,(12) [16]张代军 辽宁、浙江两省中小企业融资比较与启示[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7]刘明娟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1) [18]鲍小红,刘瑾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 企业技术开发,2006,(1) [19]王翔 中小企业融资大环境体系的构建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5) [20]张梅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1) [21]王小霞 中小企业融资与信用担保制度[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2]章颖薇 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与思考[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3]李艺纹,白印坡,杨瑞 信用文化建设与中小企业融资探析[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11) [24]王小芳 中小企业融资难及相关理论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25]本报记者 张瑶瑶 集合票据带来中小企业融资新气象[N] 中国会计报,2009-12-18(008) [26]罗思荣,宓明君 地方债券与中小企业融资初探[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7]蓝裕平 风险投资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J] 国际融资,2010,(9) [28]饶丹珍,詹文 国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功经验[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29]王翔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0]徐宇虹 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 [31]刘瑞 中小企业融资探索——基于金融创新角度[J] 价值工程,2007,(1) [32]唐志祥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33]李勇辉,吴朝霞 积极启动民间资本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J]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 [34]顾慧琴 浅议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其对策[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4,(2) [35]朱娟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与对策[J]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36]谢朝斌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证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37]金林 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对策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38]李瑞青 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9]杨春光 投资性互助会与中小企业融资[D]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40]贺银娟 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41]杨艳玲 基于金融物流集成产品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42]郑明明 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43]谭健美 中小企业融资中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研究[D]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 [44]鲍洪安 区域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研究[D]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 [45]宋晓瑞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考[J] 山西科技,2010,(2) [46]史文娟 加强金融政策扶持促进中小企业融资[J] 商业经济,2010,(6) [47]许立新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以秦皇岛市为例[J] 改革与战略,2010,(4) [48]张秋 基于制度角度的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研究[J] 区域金融研究,2010,(3) [49]肖高玉 论中小企业融资[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50]邹鑫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浅析[J] 四川有色金属,2009,(2)

Chou Liren,The Summer Night, John Frost (),American Poetry Anthology, VVII,N5,1987 American Poety AChou Liren,To A Guide of The Soul, John Frost(),American Poetry Anthology, VVII,N5,1987 American Poety AChou Liren, A Trio, Elizabeth Webby (),,Southerly, V53,N1,1993, The English Association: Sydney B(以上三部英语作品见1993年6月4日《上海文化艺术报》“周立人和他的《三重奏》”) 《中西文化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商务英语新概念》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年版 《现代英文经济文献选读》(与黄国安合著)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与黄源深合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3年版 《英语语言文学论》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版 《外贸英语学士论文通病浅析》,商务英语教学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国际商务研究2008年第1期《动态等值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国际商务研究2000年第1期 《绿色产品发展战略构想》上海经济1994年第3期 《澳大利亚金融体制的改革》广东对外经贸1994年第8期 《论中澳经贸结构和双边投资的特点》国际经贸探索1994年第3期 《论日本技术创新的动态机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 《和伊藤正一谈日对华直接投资》经济经纬1995年第4期 《论技术创新中科技、产业和市场的相互关系》,国际商务研究1994年第6期 《论美国技术创新中政策与法规的作用》经济管理学报1994年第4期 《澳大利亚外债剧增的原因及政策选择》国际商务研究1995年第3期 《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WTO动态与研究2007年专刊 《金融危机凌逼下我国经济与外贸的现状与应对策略》国际商务研究2009年第4期 《创意产业:“终级的产业革命”》国际商务研究2011年第4期《心灵与艺术》 中国出版集团 东方出版中心 2012年8月版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在经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论伊斯兰的世界同一性原理》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香港对电讯行业的管理规定》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5年第9期《论大学英语泛读教学——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综合应用》国外外语教学1996年第4期28 《英语歧义类例论析》国外外语教学1997年第1期《仁慈的虐待狂和女性恋母情结》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澳大利亚经济和贸易发展综述》国际商务研究1995年第6期《论帕·怀特作品中的敬神和渎神主题》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论<爱孩子的人>的形象体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正确理解的必要手段——谈学生阅读前教师的作用》国外外语教学1988年第1期《论<姨妈的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澳大利亚的农业及中澳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国际商务研究1994年第4期《澳大利亚-新西兰服务贸易议定书》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8年第1期《论<飘零孤女>的主人公形象》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开放中的亚洲和拉美电讯市场》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5年第6期《澳大利亚努力培育“出口文化”》上海经济1994年第1期《澳大利亚外债剧增的原因及政策选择》国际商务研究1995年第3期《中澳经济互补性初探》国际商务研究1994年第2期《澳大利亚农业国内优先权政策评审》国际商务研究1996年第2期《斯里兰卡加快落实自由化议事日程》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6年第6期《澳大利亚电讯公司已进入中国通信市场》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6年第4期《WTO风波迭起》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5年第9期《试论伊斯兰经济系统的人文驱动力》回族研究2013年第2期《国学中的国学——儒道佛人文思想论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伊斯兰服饰文化与中西服饰文化之比较》回族研究 2007年第4期 《论伊斯兰哲学与美学》回族研究 2004年第2期 《伊斯兰贸易法概述》国际经贸研究(天津外贸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邮箱格式怎么填

1/35【题 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作 者】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63-62652/35【题 名】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 者】纪根立【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3/35【题 名】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作 者】孙根年 薛刚【刊 名】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4/35【题 名】山东省旅游饭店人才对策深层透视【作 者】孙凤芝[1] 秦绪霞[2]【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Z)-275-2755/35【题 名】从概念到实证: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作 者】马聪玲【刊 名】旅游学刊2007,22(3)-6-76/35【题 名】西部旅游企业高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作 者】王香茜【刊 名】商业时代2007(6)-104-1057/35【题 名】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作 者】孙根年 吴晓娟【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8/35【题 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作 者】强亦锐【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S)-43-449/35【题 名】成长期的自助旅游与迎合策略【作 者】曹宇【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657-66010/35【题 名】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作 者】何喜刚 高亚芳【刊 名】开发研究2006(5)-85-86,7311/35【题 名】旅游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龙源期刊网记者问【作 者】季成家【刊 名】丝绸之路2006(9)-66-7312/35【题 名】试论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作 者】冯淑华【刊 名】商业研究2006(14)-165-16813/35【题 名】甘肃省旅游产业中的市场成长问题研究【作 者】彭睿娟【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8-5114/35【题 名】制度、技术、管理:中国旅游产业化成长的制度安排【作 者】沈和江【刊 名】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90-9415/35【题 名】企业成长理论与我国旅游企业并购的路径策略【作 者】胡春林【刊 名】特区经济2006(4)-195-19616/35【题 名】旅游与家教【作 者】裴毅然【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17/35【题 名】数字化与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以温州旅游企业为例【作 者】汪升华[1] 刘洋[2] 顾文静[2]【刊 名】经济管理2006(3)-64-6618/35【题 名】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作 者】杨亚娟【刊 名】农业职业教育2005(6)-26-2619/35【题 名】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作 者】于萍【刊 名】苏南科技开发2005(11)-39-4020/35【题 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作 者】谭白英【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21/35【题 名】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作 者】聂献忠[1,2] 张捷[1] 刘泽华[1] 章锦河[1]【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22/35【题 名】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的实证研究【作 者】胡春林【刊 名】旅游学刊2005,20(3)-48-5223/35【题 名】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作 者】邓宇凡【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1)-59-6024/35【题 名】旅游社营销中心的成长档案【作 者】韩阳【刊 名】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05(04X)-22-2325/35【题 名】推动旅游学科发展与中国旅游产业共同成长——著名旅游学者杜江教授评介【作 者】文武【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5(3)-220-22326/35【题 名】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作 者】秦学 张伟强【刊 名】思想战线2005,31(2)-128-13327/35【题 名】基于战略联盟的旅游企业组织创新【作 者】张显春【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28-2928/35【题 名】浅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 者】王旭科 宋健【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1)-56-5729/35【题 名】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作 者】易晓春【刊 名】编辑学刊2004(6)-72-7630/35【题 名】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作 者】秦学 邹春洋【刊 名】学术交流2004(11)-83-8831/35【题 名】旅游市场呼唤品牌和声誉投资【作 者】符国群【刊 名】销售与市场2002(01S)-31-3132/35【题 名】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作 者】贾生华 邬爱其【刊 名】旅游学刊2002,17(4)-19-2233/35【题 名】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作 者】卞显红【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30-3534/35【题 名】实施六大战略 培育支柱产业——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思考【作 者】薛荣哲【刊 名】山西旅游2001(6)-4-735/35【题 名】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作 者】卫旭东【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3)-223-225,229

回答1: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制约的因素及对策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特点 近20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呈高速增长态势。然而,进入2001年以后,由于新经济泡沫在美国的破灭,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的衰退,并影响到西欧和日本,尤其是在“9·11”事件后,美国经济不仅复兴无望,反而雪上加霜,全球性经济衰退也进一步加剧,外国直接投资也由此出现了大幅下降的局面。根据联合国2001年9月18日发表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全年投资将下跌到7600亿美元,跌幅近1/ 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出现的最大特点就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仅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的主角,也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主角。自外国直接投资产生伊始,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角。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发展中国家在外国直接投资发展中地位一度有所提高,1993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占全球的比重在达到了1%,对外直接投资流入占全球的比重在1994年达到了9%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趋势却又急转直下,发达国家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统计数字表明,1995 - 2000年,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自3058亿美元增加到10463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由2034亿美元增加到10052亿美元,分别增加了2%和3%,都超过了同期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的速度。结果,发达国家占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就明显提高了,其中,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由1%提高到了0%,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由4%提高到了1%相比之下,同期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就明显下降了,其中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由8%下降到了6% (1998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曾下降为8%),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由2%下降到了9% (1996年曾回升为4%)。 外国直接投资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非常活跃。1995 - 1999年,美国和西欧的相互投资由840亿美元增加到2863亿美元,增加了8%其中,美国对欧盟的投资由488亿美元增加到582亿美元,欧盟对美国的投资由351亿美元增加到2281亿美元,分别增加了3%和9%由于美国和欧盟间相互投资的迅速增加,其相互投资占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按对内直接投资额计),就由1995年的3%提高到了1999年的1%另外,欧盟各国间的相互投资也非常活跃,1999年达到了3180亿欧元, 2000年又达到了4360亿欧元,约相当于1995年630亿欧元的9倍,占欧盟对内直接投资的60%以上。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对策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于1979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中型生产企业、中央和地方的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及综合经营类企业、甚至民营企业也加入对外投资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1年9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包括贸易与非贸易企业累计为6513家,协议投资额95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03亿美元。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因应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变化,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1、我们应该明确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这一观念 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在国际市场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仅要获取微观经济利益,还必须兼顾宏观经济利益。一方面,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投资利润,还要着眼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安全,抓住机遇,更多地投资海外,开发和利用国外资源,尤其是要注意石油、铜矿、铁矿、森林、橡胶等中国十分缺乏但却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物资的储备;另一方面,“走出去”要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需要。中国有一些行业,近几年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形成了大量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国内生产能力总量大大超过需求。 2、我们应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从而培育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经济主体 跨国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微观经济主休。这主体健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水平。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多数仍然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一方面,“定指标”、“下计划”式的发展思路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许多企业的机制已经发生转变,但“预算软约束”问题然存在,争投资、争项目、轻效益、轻风险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对于那些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松懈、国有资产监管不到位、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的企业来说,进行境外投资,很有可能成为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的新渠道。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微观因素即企业自身的特点是决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转机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才会有长期不懈的“走出去”的内在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 3、根据经济利益目标确立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及产业流向 截止到2001年9月底,中国海外投资最多的是港澳地区,占8%;其次是北美,占7%;第三是亚洲,占11%;第四是非洲,占2%;第五是拉美,占5%;第六是大洋洲,占2%;最少的是欧洲,只占6%一般地说,北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有着非常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市场广阔,政治稳定,法制健全;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市场和法制建设较为滞后,政治相对较不稳定。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已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能源等资源开发,家用电器、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咨询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尽管贸易型企业(占7%)仍旧占据了中国海外投资的半壁江山,但从近年来的发展看,境外加工贸易(占2%)和资源开发(1%)增长比较快。我们应该根据微观经济利益目标和宏观经济利益目标确定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和行业结构,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摘要]文章阐述了网络银行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影响网络银行安全的因素及其安全防范策略。 [关键词]网络银行 网络安全 防范策略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由原先的矩阵传播逐步转变为网络式、分布式传播,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网络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化革命时代,金融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刻影响,由此形成了全新的经营模式——网上金融oj。网上金融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其中最为普遍的、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就是与网络银行有关的安全问题oj。2iqmdvy3 一、网络银行简介 网络银行又被称为网上银行、在线银行,其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以因特网为背景的传统银行电子化业务(Internet Banking)oj。它是一种金融创新,是对银行业务的发展oj。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点,以替代原来需在柜台操作的多种业务oj。二是在传统银行以外兴起的以Internet技术为依托的另一种类型的银行(Internet Bank)oj。它是一种金融分化,是一种设在因特网上的虚拟机制oj。它不拥有存在于网络之外的独立的金融信息处理系统,因此是对传统银行地位的挑战oj。Internet Banking是目前多数网络银行的形态,但Internet Bank却是未来网络银行发展的趋势oj。 1995年,美国三家银行联合在因特网上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简称SFNB)oj。在SFNB的刺激下,世界各国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在考察因特网所提供的契机,争先恐后地把传统的金融业务开到网上oj。我国金融界在这股金融电子化的浪潮中也开始有所动作oj。1998年3月,我国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银行交易获得成功,从而拉开了我国网络银行业的序幕oj。目前已有20多家银行的2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网址和主页,其中开展网络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达50余家oj。据网上调查和估计,这些网络银行的个人客户已超过2万户,公司客户超过1000万户。 二、影响网络银行安全的因素 网络银行的发展如火如荼,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迫切的就是安全问题oj。影响网络银行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网络自身的系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因素: (1)网络系统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我们的网络系统存在很多安全方面的漏洞,而网络银行是建立在这些系统和网络上的。Internet早期是一个开放的为研究人员服务的网际网,是完全非赢利性的信息共享载体,所以,几乎所有的Internet协议都没有考虑安全机制 (2)难以抗拒的灾害。如地震、雷击、台风等自然灾害和火灾、停电等意外事故等,都可能造成网络问题、主机工作的不稳定和毁坏,造成数据错误或丢失,从而严重影响网络银行的安全。 (3)人为的因素oj。如工作人员的失职、失误造成网络系统的异常,造成网络银行系统安全性问题。 (4)因特网的开放性,使得各种病毒在网络上流传oj。它是威胁网络银行正常运作的主要威胁之一,特别是银行网络的逐步开放,为病毒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带来了更大的威胁性。 各种主动攻击手段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主要是下列三方面的因素。 (1)黑客攻击。Internet不安全的另一个因素是因为人们很容易从Internet上获得相关的核心技术资料,特别是有关Internet自身的技术资料(比如RFC,FAQ文档)的各类应用程序原代码(如TCP/IP,Sendmail,FTP等),还有各类安全工具的原代码也是公开免费的,像颇有争议的SATAN、Crack等oj。这些资料拿出来共享的想法是好的,但也难免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oj。因为黑客会利用这些资料通过Internet非法入侵网络银行系统,从而使系统和数据遭到破坏。 (2)犯罪分子利用网络银行进行经济犯罪,即所谓的高智商犯罪oj。网络银行是进行金钱支付和结算的系统,因此容易吸引经济犯罪分子的注意,他们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在几秒钟内使银行蒙受巨额损失。 (3)内部工作人员的犯罪oj。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进入银行系统,造成安全威胁oj。 三、网络银行安全防范策略 影响网络银行安全的各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且为因果关系的,所以网络银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基础工作 首先,在建设网络银行时要综合考虑软硬件需求,利用操作系统(尽量采用高等级安全操作系统) 的安全管理能力和多种安全机制来增强网络银行的安全性,在运行过程中要不断地检测各种网络入侵、审核安全记录,检查是否有对网络银行构成安全威胁的漏洞,及时发现并作相应处理oj。此外还应考虑到网络银行的安全除受到系统软件影响外,也会受到应用软件安全性能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积极开发有我国特色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银行安全系统与应用软件也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网络银行的安全更要考虑到人为的因素影响。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银行网站内部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准,以及使用网络银行的客户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建立内部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内部员工的计算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素质,狠抓内部职工的道德品质。 计算机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实际上就是一种在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传染和侵害计算机系统的功能程序。计算机病毒,特别是通过网络传输的计算机病毒具有极大危害性,是影响网络银行正常运作的主要威胁之一。 网络银行对病毒的防范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网络银行的用户端要配备安全有效的病毒防范系统,并定期检查和扫描,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而网络银行端则更为重要,防治病毒要从全面着手,管理员通过网络管理主机进行扫描、检查病毒情况,设置在线报警系统,一旦发现病毒要立刻报警,从而在管理中心处予以解决。同时还要采用多级防范系统。新的防毒手段应将病毒检测、多层数据保护和集中式管理功能集成起来,形成多层防御体系。另外,物理的和政策的手段也会对病毒的防范起到很大的作用。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一个或一组在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的系统oj。实现防火墙的实际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在原则上可以被认为是这样一对机制:一种机制是拦阻传输流通行,另一种是允许传输流通过oj。而防火墙技术是通过对网络作拓扑结构和服务类型上的隔离来加强网络安全的一种手段。由于防火墙所保护的对象是网络中有明确闭合边界的一个网块,而所防范的对象是来自被保护网块外部的安全威胁,所以防火墙技术最适合于在企业专网中使用,特别是在企业专网与公共网络互连时使用。网络银行系统正好符合这一模型,可以利用防火墙技术来保证网络银行的网络安全oj。目前防火墙产品中采用的技术有如下几种:(1)数据包过滤技术是在网络层(IP层)中对数据包实施有选择的通过,依据系统内事先设定的过滤逻辑检查数据流中每个数据包后,再根据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所用的TCP/UDP端口与TCP链路状态等因素来确定是否允许数据包通过。 (2)应用网关技术是建立在应用层上的协议过滤,它针对特别的网络应用服务协议——数据过滤协议,能够对数据包分析并形成相关报告,对某些易于登录和控制所有输出输入的通迅环境给予严格的控制,以防止有价值的程序和数据被窃取。 (3)代理服务技术作用在应用层上,是由一个高层的应用网关作为代理服务器来接受外来的应用连接请求,在进行安全检查后再与被保护的网络应用服务器连接,使得外部服务用户可以在受控制的前提下使用内部网络的服务oj。同样,内部网络到外部的服务连接也可以受到监控oj。应用网关的代理服务实体将对所有通过它的连接作出日志记录,以便对安全漏洞进行检查并收集相关的信息oj。使用应用网关的高层代理服务实体有以下优点:日志记录,便于网络管理;隐蔽信息,内部受保护的主机名等信息不为外部所知;可以由应用网关代理有关RPC服务,进行安全控制。 数据加密技术和鉴别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措施和理论基础,用于保障网络银行数据的私有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常用的加密技术有对称密钥加密、公开密钥加密和混合密钥加密。其中混合密钥加密既保证了数据安全,又提高了加密和解密的速度,这种加密技术在电子商务中得到广泛使用。 鉴别技术主要是在信息交换过程中防止信息被非法伪造、篡改和假冒的一种技术。如果黑客进入了网络银行系统,发布虚假信息或更改真实的信息,通过鉴别技术即可作出判断。鉴别技术主要有:(1)报文鉴别。指在两个通信者之间建立通信联系之后,每个通信者对收到的信息进行检证,以保证所收到的信息是真实的过程oj。(2)身份鉴别。主要指在网络系统对用户身份真实性的鉴别。(3)数字签名oj。是指信息接收和发送双方在收到和发出信息时的身份验证技术,可使信息发收双方不能根据各自利益而互相修改签名后的文档和推卸责任,在发生争执时可由第三方仲裁。 安全协议支持 安全协议是为了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互操作性而产生的数据交流标准,因为因特网的通信协议TCP/IP本身几乎没有考虑安全因素,而目前发生的安全事故中,最为严重的便是IP欺与窃听获取合法用户的登录信息,因此安全协议在网络银行中也同样重要。目前,在用户端和网络银行之间主要的安全协议为SSL(安全套接字协议)和SET(安全电子交易)。 网络银行的交易服务器实际上是一个Web服务器,客户端所使用的是浏览器,但它与信息发布类Web服务器相比,又具有更高的安全要求。使用证书是实现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双向身份认证的标准方法,主要由SSL0协议实现。目前大多数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均支持SSL0,该协议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实现基于公钥技术的验证交换,完成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的双向身份认证;密码算法协商,利用公钥技术实现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的密钥交换;对数据进行加密/解密操作。 SET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协议,由VISA和MASTCARD所开发,是为了在Internet上进行在线交易时保证用卡支付的安全而设立的一个开放的规范oj。由于得到了IBM、HP、Microsoft、NetScape、VeriFone、GTE、VeriSign等很多大公司的支持,现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并已获得IETF标准的认可。它定义了消费者、商家和银行之间网上交易的安全规范,要求在网络银行的支付网关安装支持SET的服务器软件。 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银行的出现,给我国乃至全世界法学领域引出了许多空白点。为了使网络银行的发展有一个规范、明确的法律环境,立法机关要密切关注网络银行的最新发展和科技创新及其对金融业和监管造成的影响,集中力量研究、制定与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数字签名法、加密法、电子证据法等。要明确定义电子交易各方(消费者、商家、银行、CA中心)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利用法律、法规的规范性、稳定性、强制性,才能更有效地保护网络银行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iqmdvy3 网络银行作为新经济的产物,是传统银行的发展和延伸,也是未来银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筹码。网络银行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它的业务点和网上服务问题仍在不断探索中。作为以信誉为生命的银行业,在建设网络银行时一定要对网络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周全考虑,要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同时整个系统还应具备系统风险评估、安全策略实施、系统运行控制、灾难恢复功能、事后监督机制等等条件,为网络银行提供全方位、立体的防御体系。只有这样,网络银行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

1《〈关中学报〉的内容特色及其历史作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1期。2 《中国科技期刊:亟需打造国际品牌》.光明日报,2001年7月19日CI版。3 《编辑美学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4 《科技期刊的审美标准和编辑的美学修养》.《编辑学报》,1991年第1期。5 《数学方法在编辑学理论研究中的应用》.《编辑学报》,2001年第5期。6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编辑学报》,2004第4期。7 《科学美学原理与科技期刊编辑》.《编辑学刊》,1989年第3期。8 《清末陕西著名的出版机构——味经官书局》.《编辑学刊》,1995年第4期。9 《论高校学报的选题策划》.《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第2期。10《明末王徵的翻译出版活动及其历史影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11 《报纸广告应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报刊之友》,1993第6期。12 《高校科技期刊审稿方式的优化选择》.《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3期。13 《我国早期科技学术期刊的传播学思想研究》。《编辑学报》2005年2期。

laji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邮箱格式是什么

总体来说,宝鸡文理学院是全国文理学院排名很靠前的。因为是师范类的院校,它本身不同的系就是不同的水平,而且宝文理的专科是和本科在一个系里的。一般文科还是很不错的,像中文系,外语系,理科像地环系,物理系,数学系等等也不错。相比西安的很多院校,宝文理还算一个不错的选择。

1/35 【题 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作 者】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63-62652/35 【题 名】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 者】纪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3/35 【题 名】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作 者】孙根年 薛刚 【刊 名】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4/35 【题 名】山东省旅游饭店人才对策深层透视 【作 者】孙凤芝[1] 秦绪霞[2]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Z)-275-2755/35 【题 名】从概念到实证: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 【作 者】马聪玲 【刊 名】旅游学刊2007,22(3)-6-76/35 【题 名】西部旅游企业高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业时代2007(6)-104-1057/35 【题 名】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 【作 者】孙根年 吴晓娟 【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8/35 【题 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作 者】强亦锐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S)-43-449/35 【题 名】成长期的自助旅游与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657-66010/35 【题 名】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 【作 者】何喜刚 高亚芳 【刊 名】开发研究2006(5)-85-86,7311/35 【题 名】旅游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龙源期刊网记者问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丝绸之路2006(9)-66-7312/35 【题 名】试论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 【作 者】冯淑华 【刊 名】商业研究2006(14)-165-16813/35 【题 名】甘肃省旅游产业中的市场成长问题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8-5114/35 【题 名】制度、技术、管理:中国旅游产业化成长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90-9415/35 【题 名】企业成长理论与我国旅游企业并购的路径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区经济2006(4)-195-19616/35 【题 名】旅游与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17/35 【题 名】数字化与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以温州旅游企业为例 【作 者】汪升华[1] 刘洋[2] 顾文静[2] 【刊 名】经济管理2006(3)-64-6618/35 【题 名】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 【作 者】杨亚娟 【刊 名】农业职业教育2005(6)-26-2619/35 【题 名】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 【作 者】于萍 【刊 名】苏南科技开发2005(11)-39-4020/35 【题 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 【作 者】谭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21/35 【题 名】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作 者】聂献忠[1,2] 张捷[1] 刘泽华[1] 章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22/35 【题 名】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的实证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游学刊2005,20(3)-48-5223/35 【题 名】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作 者】邓宇凡 【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1)-59-6024/35 【题 名】旅游社营销中心的成长档案 【作 者】韩阳 【刊 名】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05(04X)-22-2325/35 【题 名】推动旅游学科发展与中国旅游产业共同成长——著名旅游学者杜江教授评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5(3)-220-22326/35 【题 名】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 【作 者】秦学 张伟强 【刊 名】思想战线2005,31(2)-128-13327/35 【题 名】基于战略联盟的旅游企业组织创新 【作 者】张显春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28-2928/35 【题 名】浅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1)-56-5729/35 【题 名】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 【作 者】易晓春 【刊 名】编辑学刊2004(6)-72-7630/35 【题 名】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 【作 者】秦学 邹春洋 【刊 名】学术交流2004(11)-83-8831/35 【题 名】旅游市场呼唤品牌和声誉投资 【作 者】符国群 【刊 名】销售与市场2002(01S)-31-3132/35 【题 名】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 【作 者】贾生华 邬爱其 【刊 名】旅游学刊2002,17(4)-19-2233/35 【题 名】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作 者】卞显红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30-3534/35 【题 名】实施六大战略 培育支柱产业——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思考 【作 者】薛荣哲 【刊 名】山西旅游2001(6)-4-735/35 【题 名】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 【作 者】卫旭东 【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3)-223-225,229

还好,还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邮箱

还好,还好

(一)论文部分《杜威教师观评议》,刘新科,载《宝鸡师院学报》1986年第 3 期。《突出高等师范院校的特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6年第4期。《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家庭教育》,刘新科,载《教育科研通讯》1986年第2期。《刘泽如的德育心理学思想》,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3期。《杜威创造性思维态度的训练》,刘新科,载北师大《外国教育动态》1987年第5期。《安·谢·马卡连柯遗产中的公民教育思想》,刘新科,载《教育科研通讯》1987年第4期。《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家庭教育》,刘新科,(续)载《教育科研通讯》1987年第2期。《汉太学遗址》,刘新科,载《西安晚报》1987年2月3日。《高师学生“教师心理”准备的调查与思考》,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4期。《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的若干特征及其启示》,刘新科,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教育学》1988年第3期。《谈谈青少年的性早熟与性教育问题》,刘新科,载《陕西教育》1988年第4 期。《日本高中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启示》,刘新科,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1988年第1期。《杜威教育思想的再认识》(上),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89年第2期。《略论夸美纽斯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89年第5期。《弘扬革命传统,无愧为人师表》,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报》1989年12月15日。《杜威教育思想的在认识》(下),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1期。《论“苦学”与“乐学”的辨证统一》,刘新科, 载《教育研究》1990第6期。《美国、日本、法国的近代教育为什么后来居上?》,刘新科,载天津《理论与现代化》1990年第1期。《司马迁教育思想初探》,刘新科,载《汉中师院学报》1990年3期。20.《乌申斯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及其现实意义》,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0年第1期。《启蒙运动与自然主义教育》,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0年第2期。《弘扬雷锋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报》15。《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教育经验》,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报》。《杜威‘思维五步法’新探》,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1期。《简论雅典教育兴衰的历史原因及现代启示》,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1年第3期。《李敷仁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初探》,刘新科,载《咸阳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忠精烈烈,硬骨铮铮的颜真卿》,刘新科,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3年第10期。《例谈幽默含蓄的讲授艺术》,刘新科,载《青海教育》1993年第7-8期。《浅议讲授中设置悬念的艺术》,刘新科,载《教育科研通讯》1993年第3期。《赫尔巴特、杜威教学思想异同论》,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3年第3期。《进步教育的是与非》,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3年第6 期。《<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4年。《最早向西方学习的教育家——王征》,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4年第1期。《加拿大研究的新奉献》,刘新科,载《西北高教研究》1994年第4期。《中国古代著名女教育家——班昭》,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1期。《<论语>、<理想国>教育思想比较》,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5年第1-2期。《中外教育大师的成才特点与启示》,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5年第3期。《师范教育的瑰丽史诗——评<师范群英光耀中华>》,刘新科,载《光明日报》1995年7月27日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诱思探究教学导论>评介》,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7年第4期。《试论中美“拨地兴学”特征及其现代启示》,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简论杜威“活动课程观”的革命性与借鉴价值》,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世纪之交西方教学思想发展的新趋势》,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浅议小学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第1期。《为西部开发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刘新科,载《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5期。《略论创新能力》,刘新科,载《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21世纪教育的选择》,刘新科,载人民教育出版社7《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中外普通中学会考制度的比较与思考》,刘新科,载江西人民出版社9《中国高中会考十年》。《论西部要发展,教育须先行》,刘新科,载《光明日报》,2001年6月1日。《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刘新科,载《体育科学》2001年特刊。《西部中小学师资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管理对策》,刘新科,载《西南教育论丛》2001年第5期。《从一张“毕业文凭”看清末师范学堂》,刘新科,载《陕西档案》2002年第5期。《WTO:会考如何应对》,刘新科,载《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20日。《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刘新科,载上海教育出版社《外国教育家评传 第4卷》2。《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思考》,(核心)刘新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回溯与新世纪瞻望》, (核心)刘新科《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极其启示》,《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刘新科2005年第1期。《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历史回溯与新世纪瞻望》,刘新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守望生命: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生活、发展、成长的必由之路》。刘新科 , 窦坤,载《2006年陕西师大教学成果论文集》。《中国当代教育的误区和化解》,刘新科,王小梅 载《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国外教育思潮发展的新趋势>, 刘新科,载《教学研究》2006年第1期。《赫钦斯的学习化社会的理论构想》,刘新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外国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刘新科中国教育史年会2007年年会(安徽)论文集2007年10月。《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综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刘新科,2007年10月呈省教育厅决策研究。《大学校长应当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家——李钟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述论》刘新科(2)《国家教育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9期《基于教育叙事的校本研究》,《上海教育科研》,刘新科(2)2008年第7期。《从教育民主的视角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师教育研究》(2)2008年第6期。

1《〈关中学报〉的内容特色及其历史作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1期。2 《中国科技期刊:亟需打造国际品牌》.光明日报,2001年7月19日CI版。3 《编辑美学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4 《科技期刊的审美标准和编辑的美学修养》.《编辑学报》,1991年第1期。5 《数学方法在编辑学理论研究中的应用》.《编辑学报》,2001年第5期。6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编辑学报》,2004第4期。7 《科学美学原理与科技期刊编辑》.《编辑学刊》,1989年第3期。8 《清末陕西著名的出版机构——味经官书局》.《编辑学刊》,1995年第4期。9 《论高校学报的选题策划》.《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第2期。10《明末王徵的翻译出版活动及其历史影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11 《报纸广告应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报刊之友》,1993第6期。12 《高校科技期刊审稿方式的优化选择》.《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3期。13 《我国早期科技学术期刊的传播学思想研究》。《编辑学报》2005年2期。

1.《庄子人生追求新解》,《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8千字。2.《略论古希腊运动理论的历史发展》,《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6千字。3.《略论文化的承传与再建》,《炎黄》1995年1期,6千字。4.《反思与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美价值取向》,《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6千字。5.《论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6千字,收入大型工具书《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6.《天人同构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分册1999年第3期转载,8千字。7.《容纳百川与创新学术》,《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1期,6千字。8.《儒学心性论的历史进程》,《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10千字。9.《对中华和合文化传统的探索》,《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2千字。10.《圣人之学的探索》,《哲学研究》2000年第6期,3千字。11.《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245期,12千字。12.《庄子的人生理想》,《慧泉》2001年第1期,6千字。13.《从人学视野审视儒家文化》,《博览群书》2001年第5期,2千字。14.《中国哲学的反思与未来走向》,《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7期,7千字。15.《庄子论命与生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1年第11期转载,8千字。16.《庄子心性论发微》,《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12千字。17.《庄子心性论》,(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264期,15千字。18.《周易的养生理论》,《大易情性》——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15千字。19.《试论庄子的人生理想》,《道韵》第十一辑,中华大道出版社,2002年8月,13千字。20.《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反思》,《琛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4年第8期转载,8千字。21.《中国哲学话语系统的现代转换》,《东方论坛》2004年第3期,6千字。22.《为师有为师之道》,《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5千字。23.《整体与贯通》,《中国出版》2005年第6期,3千字。24.《“学而优则仕”辨》,《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5年第10期转载,《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摘要转载,12千字。25.《儒家的义利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儒学评论》创刊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6千字。26.《孔子“直”论之内涵及其人格意义》,《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分册2006年第1期转载,8千字。27.《“无为”观念的历史演化及现代意义》,《太原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1千字。28.《“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流变》,《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3期下,3千字。29.《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人文杂志》2006年第1期,9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4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30.《由礼而仁而艺:孔子人文思想的逻辑展开》,《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10期转载,5千字。31.《儒家人性论的发展路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2月28日,5千字。32.《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儒家思想》,《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3千字。33.《道家天命论的精神追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9千字。34.《道家性本论刍议》,《东方论坛》2007年第1期,8千字。35.《儒家传统的当代命运》,《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6期转载,8千字。36.《儒道人性论之基本差异》,《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10期转载,10千字。37.《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08年11月17日,3千字。38.《现代社会与儒家传统思想资源》,《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4千字。39.《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3期,9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第6期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40.《李栗谷与罗整菴理气论比较研究》,《人文杂志》,2009年第2期,9千字。41.《李退溪与奇高峰关于四端七情的论辩》,《孔子研究》,2009年第4期,8千字。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探索与争鸣》,2009-5-4

  • 索引序列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邮箱格式怎么写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邮箱格式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邮箱格式怎么填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邮箱格式是什么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邮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