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际太空杂志天宫2

国际太空杂志天宫2

发布时间:

国际太空杂志天宫2

9月15-20日,“天宫二号”——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就要择机发射了,它安排了地球科学观测及应用、空间科学实验及探测、应用新技术等领域的十余项高精尖的任务。在发射前,让我们先通过一组科普海报,对这些“高大上”的科学任务一睹为快吧。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承担应用任务规划,工程组织管理,系统设计、集成、测试、有效载荷运行控制、科学及应用数据服务等总体技术支持支撑和保障。在保证“天宫二号”科学和应用载荷等多个系统平稳运行之外,中科院多家单位分别负责研发的实验载荷将在空间实验室中大显身手,它们有的是在探索宇宙最深处的奥秘,有的是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地球、海洋和大气,有的是在解决将来在星际旅行时食物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个在我们头顶400公里的空间实验室里一探究竟吧!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制的“空间冷原子钟”搭载“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将成为国际上首台在轨运行并开展科学实验的“空间冷原子钟”,同时也是目前在空间运行的最高精度的原子钟。“空间冷原子钟”将激光冷却技术和空间微重力环境结合,有望实现10^-16量级的超高精度(约3000万年误差1秒),将目前人类在太空中的时间计量精度提高1~2个数量级。开展大Prandtl数液桥热毛细对流稳定性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热毛细对流的失稳机理问题,拓展流体力学的认知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微重力环境下的液桥建桥、液面保持和失稳重建等空间实验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国微重力流体科学的空间实验能力和技术水平。该平台此次的任务时研究半导体光电子材料、金属合金及亚稳材料、纳米以及复合材料等制备基理,揭示在地面重力环境下难以获知的材料物理化学过程的规律。预期可获得高质量的空间材料样品,作为模型材料的结构、功能、工艺参数等方面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即将上天的这个炉子就是工程人员历经三年多的攻关,专门研制的一套综合材料实验装置(简称“实验装置”)。这套实验装置由“材料实验炉”(简称“炉子”)、“材料电控箱”和“材料样品工具袋”三个单机构成。整个装置共约6kg重,最大功耗不到200W(而一般电水壶的功率也要1000~1800W),相当于2个100W白炽灯,却能实现真空环境下最高950℃的炉膛温度,是不是令人惊叹?“天宫二号”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是国际上第一次实现宽刈幅海面高度测量并能进行三维成像的微波高度计。它采用小角度、高精度干涉测量技术,能精确获得海面的干涉条纹信息,进而获得三维海面形态,再经过复杂的定标最终获得宽刈幅范围内的海平面高度测量。“天宫二号”伴随卫星是一颗微纳卫星,是“天宫二号”试验任务的一部分。伴随卫星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采用了小型化,轻量化,高功能密度的设计。“天宫二号”伴随卫星搭载多个试验载荷,并具备较强的变轨能力,具备了开展空间任务的灵活性与机动性。“天宫二号”伴随卫星将在在轨任务期间开展对空间组合体的飞越观测等试验,为主航天器的技术试验提供支持,并拓展空间技术应用。“天极”望远镜是搭载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的伽玛射线偏振探测仪,是中欧国际合作项目。“天极”望远镜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探测研究遥远宇宙中突然发生的伽玛射线暴现象,并在国际上首次对伽玛暴的偏振性质实现高精度、系统性地测量,从而深入地研究恒星演化、黑洞形成以及伽玛暴爆发的物理机制,为更好地理解极端天体物理环境下产生的这种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做出重要贡献。空间环境分系统(全称:空间环境监测及物理探测分系统)主要用于实时监测“天宫二号”轨道上的辐射环境和大气环境,实现舱外16个方向的电子、质子等带电粒子的强度和能谱监测,以及轨道大气密度、成分及其时空变化与空间环境污染效应监测等。随着人类空间活动的深入开展,人类需要飞出地球,在地外空间长期生活和工作。绿色植物可为人类和动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氧气。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中将开展两种代表性的植物——拟南芥和水稻的培养实验,着重探索在太空环境中如何控制植物开花结种的技术与方法,为建立保障人类长期空间生存所必需的生命生态支持系统奠定基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提供的高等植物培养箱具备在轨培养单元和样品返回单元,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水分供给以及光照、温度控制,具备实时可见光图像和荧光图像获取功能,构成了现代的迷你太空温室,为研究植物在太空的生长发育提供支持。作为太空实验室里的尖端“数码相机”,宽波段成像光谱仪拥有相当深厚的“内力”。相机被安装在太空实验室对地观测面的“肚子”上,有了它,“天宫二号”可谓拥有了“火眼金睛”的本领,看海洋,看大气,样样精通。研制“天宫二号”载荷“量子密钥分配试验空间终端”。通过高精度自动跟瞄(ATP)系统与量子密钥分配地面终端配合,在地面站与目标飞行器之间建立起量子信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地量子密钥分配试验。目标为实现世界上首个基于载人航天空间平台的空-地量子密钥分配演示实验。为载人航天的空地间量子保密通信,以及未来的实用化天地一体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打下基础。如何“玩转”以上高难度载荷任务并保障它们有序、安全地运行下去呢?这就不得不提我们的太空实验大管家——“空间应用天地支持系统”,它是由有效载荷运控中心统筹规划、集中管理,统一控制,天基有效载荷网络接收地面指令后,调度有效载荷有序运行,两者构成天地一体信息大回路平台。针对“天宫二号”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中天地实时交互和精细控制的实验需求和特点,空间应用中心研制了目前我国首个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基于高速总线网络的天地一体沉浸式遥科学实验支持系统,极大提高科学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效率。

十万个冷知识

国际太空杂志

中国的空间站要站稳太空了。现在太空还有谁在养个空间站?

发射“天宫一号”是中国航天事业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具体体现。中国从发射数据卫星、通讯卫星、气象卫星,一路快步走来,直到发射用于精准定位的北斗卫星……中国在卫星研制和运载火箭领域能够与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航天大国并驾齐驱,现在,又向建立空间站的方向迈进。   空间站是非常复杂的技术体系,是集中各种高科技研究成果的“实验室”,是人类向空间领域进行更广泛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发射“天宫一号”表明中国在许多领域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显示出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全方位的发展能力以及处于国际先进行列的航天科研水平。例如,发射“天宫一号”需要大推力运载火箭。现在,世界上最可靠的运载火箭就是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很多年来,长征运载火箭成功率非常高。        中国从发射“神七”到发射“天宫一号”,从“天宫一号”的设计到发射,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这在国际航天领域是“非常突出”和“令人瞩目”的事件。在国际空间科研和实验中,中国的进展速度最快,超过了任何国家。

美国计划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火星科学实验室将于2009年12月启程前往火星,它将在火星表面着陆,并且拥有六个轮子,拥有前所未有的机动性能,并且使用核能提供电力,至少在火星表面工作一个火星年的时间。同时,火星科学实验室还将携带各种先进的仪器,它将配有200万像素的主照相机,配合10倍光学变焦镜头和三色真彩色感光能力,将可以拍摄到超高清晰度的全景照片,同时这部相机还将内置MPEG-2硬件视频压缩能力,可以拍摄每秒10帧的高清晰视频,相机本身将配有至少256MB内存和8GB闪存以暂时保存拍摄的照片和视频,配合火星通信轨道器提供的基于激光通信的超高带宽支持,火星科学实验室将会使现在正在火星上工作的双胞胎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相形见绌。2011年在2011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计将进行第二次火星侦察任务。这次任务预计将是个双重任务,因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同时把两个不同的计划送往火星。目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尚未决定要将哪两个计划送往火星,一些可能获选的计划包括了(每位任职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只能选择一个计划):Artemis 这个计划将从绕行火星的母船中发射碟形登陆器登陆火星,每个直径两英尺,最多可能发射四个。每个登陆器将利用降落伞的方式登陆火星表面,并分析火星土壤与大气。四个登陆器其中的两个预计将登陆在火星的极地区域。 CryoScout 这个计划将建造一个鱼雷外型的探测器,并且利用喷嘴加热的方式融化火星极地的冰冠。探测器预计将深入地表100码(91米),并且分析这些融化的水以判断火星极地的状态。 KittyHawk 这个计划预计将建造三台或四台滑翔机,滑翔机翼展约六呎(83米),并且探测水手峡谷。这些滑翔机将携带红外线频谱仪与照相机。 Naiades 本计划的命名由来为希腊神话中居住在山林水泽中的女神。这个计划预计将两台登陆器送往可能含有地下水的区域,并且使用低频电磁与其他装备探测火星是否有地下水存在。 Pascal 本计划预计制造24台小型气象观测站,并且将其散布在火星各地。 Urey 本计划预计包含登陆器/探测车两者,以研究火星岩的年龄。计划预计将针对Cerberus高原一带进行研究,并且将会寻找特定的矿物,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火星上的陨石坑与月球上的陨石坑的不同点。 2011年以后美国的火星样本取回任务计划将于2013年实施,计划于2016年将半千克左右的火星土壤和岩芯样本送回地球作进一步研究。这个计划包括一个环绕火星轨道运行的返回装置和一到两个着陆装置,着陆装置可能配备有可以小范围移动的火星车,如果那时火星科学实验室仍然可以工作,可能也会利用火星科学实验室在大范围内提前采集样本,或者再发射一枚类似火星科学实验室的火星车用于这个目的。采集样本以后,样本将会被一枚小型火箭发射到火星轨道,与返回装置对接,这个对接也可能不只一次,然后由它将样本一次性送回地球。2018年的火星任务将是一个着陆器,用于寻找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证据。2020年代将会有更多的样本返回任务实施,用于将火星样本送回地球。2037年在于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举行的第58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上,美国宇航局宣布计划在2037年派宇航员登上火星,而不是之前传闻的2031年。中国计划2016年1月18日,有消息称,我国火星探测项目正在立项,首次发射有望实现“绕、落、巡”的三阶段探测任务。这是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原民辉今天在《国际太空》和《卫星应用》联合主办的年度全球和中国十大航天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消息。《国际太空》杂志主编庞之浩透露,我国火星探测的一时间点可能在2020年。

资源 探测太空的资源,可开源利于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科技 鼓励科技创新,对我国科技发展起推动作用国际地位 显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仅仅是从三个方面简单的说

国际太空杂志官网

美国东部时间2015年1月10日4时47分(北京时间10日17时47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2015年1月10日说,该公司当天发射的“猎鹰9”火箭海上回收尝试以失败告终,火箭在海上浮动平台硬着陆并损毁。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制的“猎鹰-9号”(Falcon 9)火箭成功地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发射场40号发射台点火升空。这标志着该公司研制的“龙”号太空飞船的处女航。根据该公司和美国宇航局之间签署的合同,这种飞船将用于在NASA的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后用于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此次测试飞行中,“龙”号飞船在绕地球轨道运行两周后安全溅落于太平洋预定海域。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伊隆·马斯克2015年4月14日兴奋地在推特上发了一张火箭升空图片。这是该公司继2015年1月后,遭遇的又一次火箭海上平台软着陆回收失败。不过他们表示,今年6月将再次开展这项试验。多位航天专家觉得,目前很难预测。“该公司采用的回收方式是其他国家及航天公司从来没有用过的。既不像航天飞机那样水平回收,也与航天飞机助推器借助降落伞回收不同,而是垂直回收。”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说。他表示,该技术难度很大,首先要让火箭精确降落在回收平台上。这一点目前已基本实现,火箭的返回精度已达到十米左右。同时要控制火箭的垂直姿态,这需要借助横向推力器来实现,庞之浩将此喻为“杂技般的平衡”。“火箭的长细比越大,其姿态越难控制。”他说,“这次失败也与其中一台横向推力器的推力过大有关。”此外要让火箭实现软着陆,其缓冲发动机的推力也要实现精准控制。庞之浩认为,要将上述三项技术完全掌握并做到真正成熟,可能至少还需要几年时间。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火箭技术专家向记者表示,此次回收失败表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火箭姿态控制、支架结构设计及其与箭体结构的匹配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女性宇航员将被指派执行同样的任务。根据研究,女性在耐心方面仍高于男性。女人有能力安抚男人的思想,而男人和女人搭配在科学上是有道理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一到四失败五到七成功希望采纳!

向这方面的都是国家机密,只有发射以后才能知道。

国际太空杂志适合

男女航天员实际上都会对航天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女航天员一就是心思缜密,所以也有性别上的一些特征

据新华社北京电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昨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黄春平说,发射计划延期,“并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工作周期决定。”“神舟”七号火箭每一个部件都需要经过复杂的工作周期,首先要进行单样技术攻关,攻关合格后再设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后进入抽样阶段。这一阶段要解决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要通过性能指标测试,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艺能力要在工厂的生产能力范围内。抽样合格后,再修改设计,做试样生产,再进行产品实验,最后进入工厂生产。此外,还要请相关专家进行测评。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黄春平介绍,与“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专家称,“神舟七号”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首先,会提供航天员在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构造复杂,技术难度大,造价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航天服约为150万美元。第三当然是必须拥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黄春平说,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神舟五号”时,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对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仅待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紧闭的。此次“神舟六号”虽然在外形上与“神舟五号”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空间飞行作业程序。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两名航天员就是在‘一室一厅'里活动。”而到了“神舟七号”,航天员除了在“一室一厅”里活动外,还将走出“厅”,从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出来在太空行走。据介绍,“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出舱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号”会在外形上与“神舟六号”有明显的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轨道舱。通常飞船发射上太空后,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之前,会先在气闸舱内进行2-3小时的适应性准备,在气闸舱内穿戴好舱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带好用品。实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戴的航天服体积庞大,地面重量就达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须在其他航天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 ‘神舟七号'时上天的航天员起码得两人,这样可以相互配合,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活动则未定,估计会是一人进行太空行走。”据黄春平预测,“神舟”七号将有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出舱活动将有行走、操作、拧螺钉等安装设备等项目,为今后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

天文学在二十世纪的发展是空前的。现代物理学和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天体物理学 成为天文学的主流,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 十九世纪中叶诞生的天体物理学,一跃而成为天文学的主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后期打开了射电天窗,兴起了一门利用波长从毫米到米的电磁辐射研究天体的新学科 ;六十年代,航天时代的到来,使天文学冲破了地球大气的禁锢,到大气外去探测宇 宙 ;天文学开始成为全波段的宇宙科学,使我们得以考察大到150亿光年空间深度的 天象,并追溯早于150亿年前的宇宙事件。 二十世纪天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正在为阐明地球、太阳和太阳系的来龙去脉、 星系的起源和星系的演化、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等重大课题作出 贡献。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已经成熟的经典分析方法仍在继续发展。较重要的成果有布朗 的月球运动理论和1919年罗斯改进的火星运动理论。除分析方法外,二十世纪初还出 现一条新的发展途径,这就是庞加莱提出的天体力学定性理论,其中包括变换理论、 特征指数理论、周期解理论和稳定性理论,对以后的天体力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十 九世纪纽康证实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中有超差。这个问题用经典力学再也无法解释。 直到1915年广义相对论问世后才得到解释。

Astronomical Journal(AJ)Astrophysical Journal(AJ)(天体物理)Celestial Mechanics(CM)(天体力学)还有很多其他的,按照不同方向还有其他比较更“专业”的期刊还有很多物理类,数学类的杂志也很值得重视

国际太空杂志征稿

lkl

新蕾story101《未完结》适合内功高强的高手一决高下的舞台,每月准时相见,令人牵肠挂肚,一起守候最终的盛宴!中长篇小说连载12000——30000字《时光琥珀》诗酒年华,大人物也有浓情时,那些略略半熟的时光里发生的故事,就像琥珀一样晶莹剔透情感小说6000——8000字《半糖主义》白衣飘飘的年代。你与我曾经把臂同游。校园小说6000——8000字《梦幻公园》梦想与幻想的乐园,天马行空的用笔,凌空仙子与幻想奇侠,没有什么可以限制想象的边界。古装&幻想小说6000——8000字稿费:80/千字

aymi曰:即使知道了,一般人也订阅不到,更不说投稿资格。所以问这个是白问了的。

宇宙发展都是从黑暗走向光明。恒星中的文明以是高文明,地球文明从原始文明到初级现在是初级文明到中级文明的,过渡期,人类走向了真正的和平,才会进入中级阶段,地球变成了恒星,就进入了高级阶段

  • 索引序列
  • 国际太空杂志天宫2
  • 国际太空杂志
  • 国际太空杂志官网
  • 国际太空杂志适合
  • 国际太空杂志征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