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下载地址怎么填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下载地址怎么填

发布时间: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下载地址怎么填

或是因为突发的事情,或是因为长期的病痛,可能在一阵昏迷醒来后,你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残缺了。在那一瞬间:你可能以为自己在做梦,恍惚之间无法接受;你可能会质疑成千上万的人,为什么偏偏发生在我身上;你可能会担心忧虑,接下来的生活怎么办,别人的眼光我该如何承受亲爱的,请别害怕,请你一定要相信,眼前的痛苦与黑暗终将过去。我们将给你带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你度过这段时光。当然除了我们,还有你的家人朋友,你可以依靠他们,向他们诉说你的痛苦。请你一定要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本文共有以下 4 个部分:01 当身体出现残缺时,我们的情绪会产生什么变化?02 当伤残发生之后,我们可以做什么?03 若你身边的人残疾了,你可以04 如果有以下状况,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01当身体出现残缺时,我们的情绪会产生什么变化?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可能会把我们的生活搅得一团糟。在这样的情况下,你需要先明白,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需要一个创伤修复的过程,不用苛求自己立即走入正常生活。当经历重大伤残后, 我们的心理可能会逐步经历以下 5 个阶段(毕丽华,1995)第一阶段:休克期 —— 在伤残发生的那一瞬间,一直到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中,我们会有惊恐、呆滞或麻木等反应。第二阶段:否认期 —— 我们会否认意外、伤残的发生,并可能会处于抗拒的状态,不肯配合治疗。第三阶段:抑郁反应期 —— 当冷静下来后,我们开始接受自己失去了某些身体功能的事实,在这个期间,因为自身心理素质、外界的反应等因素,我们可能情绪波动会比较大,甚至变得抑郁。第四阶段: 依赖反应期 —— 我们开始超乎寻常地依赖他人,以消除残疾带来的紧张感。第五阶段:适应期 —— 慢慢地,随着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最后将走出痛苦,走进新的生活。而在这五个阶段中,我们的内心会有一些重大的心理反应: “别靠近我,别想伤害我”丨过度警觉,缺乏安全感“你要干什么,为什么触碰我!?”“路上怎么有这么多车,它们会不会再冲向我?”“什么声音!你们是不是在密谋怎么撇下我,想看我一个人出糗!?”高度警觉、强烈恐惧是经历灾难性事件后第一个月内最普遍、最严重的心理体验。在这段时间,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留意或寻找环境中的威胁性信息,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心情容易受到激惹,对相关事件或信息产生过度反应(例如,可能产生过分的惊吓反应)(伍泽莲 ,何媛媛,2009),这时,我们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拒绝他人的靠近(杨昭宁, 杨静, 谭旭运,2012)。这些过度的“警觉性反应” 可能会扰乱我们的正常生活,让我们感到心疲力竭,进而导致健康受损。 “不,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丨否认事实,难以接受我们会否认自己出现了生理缺陷,不接受眼前的事实 :(马洪路,2002)这种意外怎么可能出现在我身上?我应该像其他同学和朋友一样,自由地行走,去欣赏全世界最美的风景,去正常地工作,享受生活,这才应该是我的人生!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很难理性地去看待一些事实和现状。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初期能对我们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帮助我们抵御紧张、焦虑、忧愁、恐惧等情绪,但在后续的治疗和康复阶段,坚持“否认” 可能会影响后续进展。(毕丽华,1995) “怎么办,我的人生是不是就完了?”丨焦虑不安,无法自拔在巨大的冲击下,我们可能会陷入持续焦虑中无法自拔:(马洪路,2002)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我还有救嘛?这治得好嘛?我该怎么生活?没有亲人在身边怎么办?以前的朋友会不会因此离开我?一辈子这么长,难道我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了,只能面对这个无声的世界,只能做个废人?!怎么有那么多事情要考虑,怎么有那么多的烦恼,可我能做的,只是躺在病床上焦虑! “不去回忆就不会那么痛”丨选择遗忘“让我逃走吧,离开被痛苦禁锢着的生活,离开社会、离开一切!如果可以,我多么想选择失忆,抛下过去的伤痕。“分离体验是我们在创伤后几乎都会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简单来说,就是遗忘过去发生的种种,冷漠地回应他人,以此回避创伤。(赵冬梅, 申荷永, 刘志雅,2006)在分离体验中,我们试图在认知和情感上远离创伤,这也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似乎不去想不去念,就能不痛苦、不在乎,我们把自己从痛苦体验的经历中分离出来,切断生理缺陷与痛苦之间的联系。当这种分离体验更加严重时,我们可能会过激地切断自己与外界的所有联系,从而影响日常生活。 “那辆车又朝我开来了!”丨不断闪回的记忆,不断重复的痛苦(董强利, 叶兰仙, 张玉堂,2012)“那辆疾行的卡车就在眼前直直地冲来,那爆炸的巨响又一次冲入脑壳,震得我头皮发麻!不要让我再去回忆那次事故了,我什么都不记得,也不想记得!”对于发生意外的场面,我们可能会在事后难以回忆,遗漏掉重要的情节,前后矛盾,甚至完全遗忘。但也可能会时不时出现闪回:当时的经历活生生地闯入我们的头脑,让我们反复地、无法回避地再次体验 。(Parry & O’ Kearney , 2014)这段时间,我们也会常常出现梦魇、惊恐、注意不集中等等症状。 “能不能一直陪着我,不要走”丨很想依赖一些人(毕丽华,1995)“那个人的出现,在我漆黑的生命中照进一束光,他给了我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让我能放下一切的包袱与顾虑,忘却痛苦与悲伤能不能每一分每一秒都陪伴在我身边,离开他的每一秒都让我如坐针毡。”这是一段依赖反应期,会有一个人或一个事物,TA 的出现与陪伴让我们获得安全感,而这段时期多出现在功能恢复或功能代偿阶段中。这种心理上的依赖,其实是想要取得一种 “ 假托” ——让我们可以将病痛分担到被依赖对象上。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这种心理可以减轻我们的紧张负荷,但长期的依赖是不利于恢复独立生活和康复的。 “虽然不完美,但我康复了,回归生活”丨接受事实,努力康复(毕丽华,1995)经历了前面很多心理波折后,或许我们开始慢慢冷静下来,接受自己的缺陷,井然有序地进行康复和治疗,在陪伴和关怀下慢慢变好,并走向新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我们,可以说是完全度过了心理、生理危机,向着更好的明天前进。02当伤残发生之后,我们可以做什么? 放下自卑,给自己一些信心和改变的动力(刘继茹,1998)“那段时间,我很害怕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看到陌生路人奇怪的眼光。或许,我害怕的是面对自己,害怕这一辈子就这么苟且偷生。”我们可能会有点嫌弃这个糟糕的自己,可又有谁是完美的呢?残疾并不意味成为弱者,一蹶不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到:如果人的某种器官功能不足或有缺陷,会遇到许多生活困难,这时我们就必须寻求方法来弥补不足,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这种弥补可以有两个基本途径:(1) 攻克功能不足器官的弱势。如通过康复治疗减缓病症,体弱者加紧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等等;(2) 发展其他的感觉技能来弥补。例如失明者会更依赖听觉触觉做判断,除了视觉外其他的感觉会更加敏感等。 适应生活,积极用行为去做改变(陈建文,王滔,2003)现在的我们,可能在一些方面与之前有所差距,因此我们处事更应该小心谨慎。这既能保护我们的心理不受打击,更能帮助完成新的适应。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处理问题,克服问题。在这个有点艰难的阶段,我们可以时不时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评估,例如:在行动前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能实现我们想要的目标,如果失败的话,它所带来的代价我们是否可以接受等等。 寻找合适的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确实,身体的缺陷会让我们的学习出现种种障碍,但我们仍然可以期待未来。比如尝试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或许会有奇妙的体验和结果。例如,失去双臂但喜欢球类运动的你,可以用双腿体验足球的快乐;双目失明但热爱交流的你,可以试着学习演讲,做一个不平凡的演说家体育锻炼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行动不方便的话可以打打桌球、练练上半身的瑜伽等等。这既能提高免疫力,又可以增强自信心,是康复阶段的不二选择。(郭敏刚,吴雪,陈静,2007) 学会倾诉自己的痛苦,会好受一点倾诉可以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向亲密的人诉说,或是记录在日记本上(于海波,张进辅,2000)。找到一个合适的情感宣泄渠道有利于舒缓身心,让我们冷静下来,更好地面对生活。 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转换,勇敢面对(宓忠祥,2001)残疾的出现可能让我们的社会身份出现这样的变化:我们或许活动无法自理,生活受到限制;或许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需要远离社会,仅和家人、医护人员打交道;我们的家庭也可能因为自己的伤残面临经济问题、家庭关系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尝试着完成角色转换,比如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参与心理剧的表演等,增加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心理体验,尝试着完成对当前“残疾者” 这一角色的认同感。这有利于帮助我们尽早建立正确的预期和认知,积极发现和开发自己其他方面的潜能,使其成为今后参与社会活动、树立自信心的心理支撑点。03若你身边的人残疾了,你可以 呵护 TA 敏感的心由于生理缺陷,TA 将有可能接触更多外界有意或无意的负面评价,而面对这些消极的社会反馈信息,他们会变得敏感脆弱,害怕被拒绝。(李文涛,谢文澜, 张林,2012;谢文澜,张林,2013)因而在陪护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地给与TA 关心,尽可能地满足TA 的要求。若敏感的TA 不希望过分的关注,请注意不要进行以下几种关心:(1)频繁地询问TA 好一点没有 ;(2)禁止TA 的一切活动包括那些医生允许尝试的训练,让TA 只能休养在床 ;(3)过度地表扬TA 的进步 。希望你能够再耐心一点,让TA 感受到足够的温暖。 给TA支持,陪TA一起解决问题你可以陪在TA 身边,用这几个方法帮TA 进行适应和恢复:(1)关心TA 现在生活中遇到些什么问题?帮TA 提炼其中的核心问题,例如活动不便、疼痛等,先把问题聚焦,再和TA 商量解决方法(2)建议TA 通过写日记等方式找到舒缓心情的方式(3)让TA 想想如果彻底康复后,生活会产生什么变化,现在又能为这个目标做些什么(贾书磊,2017)。 给 TA 足够的家庭支持 ( 成君,1997)家庭的存在,对 TA 的心理健康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残疾的TA 可能会产生自卑及抑郁情绪,如果你是TA 的家人,需要在家庭生活中给TA 足够的尊重和关心。比如空闲时间多陪伴TA,不要给TA 过多生活的压力,可以向TA 描述未来美好的图景等。04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残疾后有以下状况,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医生的帮助(伍泽莲 ,何媛媛,李红,2009) 在已经安稳的情况中表现出过度警觉,把身边的一切都当作是可能的威胁 完全切断与他人的正常联系,封闭自己的内心 注意力不集中,莫名地打人、吵架 重复地感受到当时意外发生的场景,无法平静心情面对现在的生活 出现与原病症无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变化,如语言不利索、四肢莫名颤动等 被记忆困住,时而忘记受伤的事件,时而又觉得所有的事情都跟这件事有关系最后我想对每个受伤的你说,或许前面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请不要放弃,请让爱和自我接纳陪伴着你,走遍人世间那些更美好的风景。- The End -参考文献:毕丽华 (1995) 缺陷心理学初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 90-伍泽莲, 何媛媛, 李红 (2009) 灾难给我们的心理留下了什么?——创伤心理的根源及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脑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17(3), 639-杨昭宁, 杨静, 谭旭运 (2012) 聋生安全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9), 18-马洪路 残疾者的心理问题探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17): 2508-韩启放 (1994) 心理防御与心理健康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赵冬梅, 申荷永, 刘志雅 (2006) 创伤性分离症状及其认知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4(6),895-董强利, 叶兰仙, 张玉堂 (201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危机干预 精神医学杂志, 25(1), 72-Parry, L, & O'Kearney, R (2014) A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intrusive memorie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Memory, 22(4) , 408-施琪嘉 (2010) 心理创伤记忆的脑机制及其治疗原理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05(4),242- 刘继茹 (1998)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3), 61-陈建文, 王滔 (2003) 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4), 90-郭敏刚, 吴雪, 陈静 (2007) 残疾人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0(2), 189-于海波, 张进辅 (2000) 国外关于倾诉效果的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进展, 18(3), 67-宓忠祥 (2001) 角色转换 在残疾人心理康复中的意义和运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7(1), 34-李文涛, 谢文澜, 张林 (2012) 残疾人与正常群体心理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7), 993-谢文澜, 张林 (2013) 残疾群体的污名效应及其社会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10),1531-贾书磊 , 冯琼 , 方小群 , 何朝珠 , 何雪莹( 2017) 肢体残疾患者叙事心理康复的应用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32(10),1155-成君, 王革, 郑平, 李庆友 (1997) 家庭支持对肢体残疾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5), 311-出品方 | 壹心理本文编写 | 吕瑞怡专业指导 | 黄喜珊本文编辑 | 触角 张真Derek也许你或者周围的人正在面临分手失恋痛苦、学习工作低迷、职业选择困扰、怀孕焦虑,甚至在重大疾病之下身心俱疲,接下来,我们会一一为你解答以上问题。别担心,我们陪着你。下期预告: 绝症篇上期回顾: 被出轨篇 分手篇 怀孕篇 结婚篇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中国卒中杂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给我们的亲人带来精神上的伤害是不容小质的,所以应该尽快的安排好

如果这个事故发生在我身上的话,给我亲人会带来什么样的伤害,伤害来说的话,其实最大的还是伤害到自己的了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下载地址

给你提供一些入门的素材,仅供参考 中国知网,收入“如何写科学论文”,搜索一下就有了 如何写医学科学论文 黄幸纾 文献来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3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1977如何写医学科学论文@黄幸纾<正> 科学研究的结果(除非需要保密)一般以论文形式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进行学术交流,以便推广应用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验证。科学技术只有在被推广应用时才成为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写论文是科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如何写理疗科学论文 高福华 文献来自: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1981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如何写理疗科学论文@Currier DP @高福华<正> 科学研究的最后阶段是研究成果的发表,但是在杂志上发表论文不是最终目的,医学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可是1960年 Worthin-gha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谈谈如何写论文 潘翠琴 文献来自: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3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一般就能写出相当不错的论文 ,刊用的可能性就极大了谈谈如何写论文@潘翠琴$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北京100007论文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写科学小论文 史雄 文献来自: 江苏教育 1985年 第2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两一崎~沪神、p愧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写科学小论文@史雄!上海<正> 小学生能写科学小论文吗?实践证明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小学生就能写出科学小论文。近年来,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已写出一批科学小论文,其中有一篇题为《室内墙壁颜色与蚊子密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如何写好科学论文 韩济生 文献来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3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如何写好科学论文@韩济生$北京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正> 许多投身于科学事业的年青同志希望在如何写作论文方面有一些资料可供他们参考和借鉴。本文就生物科学方面论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科学论文价值的判断准则 任火 文献来自: 编辑学刊 1996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科学论文价值的判断准则@任火$河北理工学院学报<正>如何从编辑的角度,对科学论文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是编辑学研究中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命题。问题的难点在于,科技编辑对所要审理的学术论文,有可能是不甚熟 被引用次数: 8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如何撰写科学论文提要 宗贤钧 文献来自: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怎样撰写科学论文,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20。 [2] ROBERT,ADAY,如何撰写和发表科学论文,毛裕芳、周灵芝译,原子能出版社,1986,25?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如何写学术论文 郭慕荪,张连瑛 文献来自: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1983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很多科学工作者往往在同一个参考文献表上使用宜相矛盾的标点法,这是很不恰当的。如何写学术论文@郭慕荪$中国科学院学部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怎样写科学论文 徐苏恩 文献来自: 中国学校卫生 1982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怎样写科学论文@徐苏恩$上海第一医学院儿少卫生学教研室<正> 科学论文是把研究成果向科学界作一书面汇报,达到交流情况、提高理论水平及作为指导实践的依据。它既有别于工作总结,也与科学普及文章不同。写好一篇科学论文首先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如何写教研论文 陈巍 文献来自: 青海教育 1999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采取举办教研论文写作专题讲座、论文评比等活动,以写促教,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写教研论文@陈巍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查科学论文 的定义 搜科学论文 的学术趋势 翻译 如何写科学论文 搜索相关数字 上海市用于科学的财政支出 中国科学事业费 中国科学教育片

黄晓琳,女,教授,主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康复主任。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湖北省分会主任委员等。同时担任《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和《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副主编、《中国临床康复》杂志专家组专家及《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和《中国康复》杂志编委等。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下载

黄晓琳,女,教授,主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康复主任。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湖北省分会主任委员等。同时担任《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和《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副主编、《中国临床康复》杂志专家组专家及《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和《中国康复》杂志编委等。

序号 刊 名 序号 刊 名 序号 刊 名 1 NEUROSCIENCE BULLETIN 13 神经解剖学杂志 24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14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5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3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15 心理学报 26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4 精神医学杂志 16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7 中国卒中杂志 5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17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8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6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8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9 中华精神科杂志 7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30 中华神经科杂志 8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1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9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1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32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0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2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3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11 上海精神医学 23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34 卒中与神经疾病 12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下载地址电话

或是因为突发的事情,或是因为长期的病痛,可能在一阵昏迷醒来后,你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残缺了。在那一瞬间:你可能以为自己在做梦,恍惚之间无法接受;你可能会质疑成千上万的人,为什么偏偏发生在我身上;你可能会担心忧虑,接下来的生活怎么办,别人的眼光我该如何承受亲爱的,请别害怕,请你一定要相信,眼前的痛苦与黑暗终将过去。我们将给你带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你度过这段时光。当然除了我们,还有你的家人朋友,你可以依靠他们,向他们诉说你的痛苦。请你一定要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本文共有以下 4 个部分:01 当身体出现残缺时,我们的情绪会产生什么变化?02 当伤残发生之后,我们可以做什么?03 若你身边的人残疾了,你可以04 如果有以下状况,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01当身体出现残缺时,我们的情绪会产生什么变化?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可能会把我们的生活搅得一团糟。在这样的情况下,你需要先明白,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需要一个创伤修复的过程,不用苛求自己立即走入正常生活。当经历重大伤残后, 我们的心理可能会逐步经历以下 5 个阶段(毕丽华,1995)第一阶段:休克期 —— 在伤残发生的那一瞬间,一直到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中,我们会有惊恐、呆滞或麻木等反应。第二阶段:否认期 —— 我们会否认意外、伤残的发生,并可能会处于抗拒的状态,不肯配合治疗。第三阶段:抑郁反应期 —— 当冷静下来后,我们开始接受自己失去了某些身体功能的事实,在这个期间,因为自身心理素质、外界的反应等因素,我们可能情绪波动会比较大,甚至变得抑郁。第四阶段: 依赖反应期 —— 我们开始超乎寻常地依赖他人,以消除残疾带来的紧张感。第五阶段:适应期 —— 慢慢地,随着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最后将走出痛苦,走进新的生活。而在这五个阶段中,我们的内心会有一些重大的心理反应: “别靠近我,别想伤害我”丨过度警觉,缺乏安全感“你要干什么,为什么触碰我!?”“路上怎么有这么多车,它们会不会再冲向我?”“什么声音!你们是不是在密谋怎么撇下我,想看我一个人出糗!?”高度警觉、强烈恐惧是经历灾难性事件后第一个月内最普遍、最严重的心理体验。在这段时间,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留意或寻找环境中的威胁性信息,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心情容易受到激惹,对相关事件或信息产生过度反应(例如,可能产生过分的惊吓反应)(伍泽莲 ,何媛媛,2009),这时,我们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拒绝他人的靠近(杨昭宁, 杨静, 谭旭运,2012)。这些过度的“警觉性反应” 可能会扰乱我们的正常生活,让我们感到心疲力竭,进而导致健康受损。 “不,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丨否认事实,难以接受我们会否认自己出现了生理缺陷,不接受眼前的事实 :(马洪路,2002)这种意外怎么可能出现在我身上?我应该像其他同学和朋友一样,自由地行走,去欣赏全世界最美的风景,去正常地工作,享受生活,这才应该是我的人生!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很难理性地去看待一些事实和现状。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初期能对我们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帮助我们抵御紧张、焦虑、忧愁、恐惧等情绪,但在后续的治疗和康复阶段,坚持“否认” 可能会影响后续进展。(毕丽华,1995) “怎么办,我的人生是不是就完了?”丨焦虑不安,无法自拔在巨大的冲击下,我们可能会陷入持续焦虑中无法自拔:(马洪路,2002)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我还有救嘛?这治得好嘛?我该怎么生活?没有亲人在身边怎么办?以前的朋友会不会因此离开我?一辈子这么长,难道我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了,只能面对这个无声的世界,只能做个废人?!怎么有那么多事情要考虑,怎么有那么多的烦恼,可我能做的,只是躺在病床上焦虑! “不去回忆就不会那么痛”丨选择遗忘“让我逃走吧,离开被痛苦禁锢着的生活,离开社会、离开一切!如果可以,我多么想选择失忆,抛下过去的伤痕。“分离体验是我们在创伤后几乎都会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简单来说,就是遗忘过去发生的种种,冷漠地回应他人,以此回避创伤。(赵冬梅, 申荷永, 刘志雅,2006)在分离体验中,我们试图在认知和情感上远离创伤,这也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似乎不去想不去念,就能不痛苦、不在乎,我们把自己从痛苦体验的经历中分离出来,切断生理缺陷与痛苦之间的联系。当这种分离体验更加严重时,我们可能会过激地切断自己与外界的所有联系,从而影响日常生活。 “那辆车又朝我开来了!”丨不断闪回的记忆,不断重复的痛苦(董强利, 叶兰仙, 张玉堂,2012)“那辆疾行的卡车就在眼前直直地冲来,那爆炸的巨响又一次冲入脑壳,震得我头皮发麻!不要让我再去回忆那次事故了,我什么都不记得,也不想记得!”对于发生意外的场面,我们可能会在事后难以回忆,遗漏掉重要的情节,前后矛盾,甚至完全遗忘。但也可能会时不时出现闪回:当时的经历活生生地闯入我们的头脑,让我们反复地、无法回避地再次体验 。(Parry & O’ Kearney , 2014)这段时间,我们也会常常出现梦魇、惊恐、注意不集中等等症状。 “能不能一直陪着我,不要走”丨很想依赖一些人(毕丽华,1995)“那个人的出现,在我漆黑的生命中照进一束光,他给了我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让我能放下一切的包袱与顾虑,忘却痛苦与悲伤能不能每一分每一秒都陪伴在我身边,离开他的每一秒都让我如坐针毡。”这是一段依赖反应期,会有一个人或一个事物,TA 的出现与陪伴让我们获得安全感,而这段时期多出现在功能恢复或功能代偿阶段中。这种心理上的依赖,其实是想要取得一种 “ 假托” ——让我们可以将病痛分担到被依赖对象上。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这种心理可以减轻我们的紧张负荷,但长期的依赖是不利于恢复独立生活和康复的。 “虽然不完美,但我康复了,回归生活”丨接受事实,努力康复(毕丽华,1995)经历了前面很多心理波折后,或许我们开始慢慢冷静下来,接受自己的缺陷,井然有序地进行康复和治疗,在陪伴和关怀下慢慢变好,并走向新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我们,可以说是完全度过了心理、生理危机,向着更好的明天前进。02当伤残发生之后,我们可以做什么? 放下自卑,给自己一些信心和改变的动力(刘继茹,1998)“那段时间,我很害怕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看到陌生路人奇怪的眼光。或许,我害怕的是面对自己,害怕这一辈子就这么苟且偷生。”我们可能会有点嫌弃这个糟糕的自己,可又有谁是完美的呢?残疾并不意味成为弱者,一蹶不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到:如果人的某种器官功能不足或有缺陷,会遇到许多生活困难,这时我们就必须寻求方法来弥补不足,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这种弥补可以有两个基本途径:(1) 攻克功能不足器官的弱势。如通过康复治疗减缓病症,体弱者加紧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等等;(2) 发展其他的感觉技能来弥补。例如失明者会更依赖听觉触觉做判断,除了视觉外其他的感觉会更加敏感等。 适应生活,积极用行为去做改变(陈建文,王滔,2003)现在的我们,可能在一些方面与之前有所差距,因此我们处事更应该小心谨慎。这既能保护我们的心理不受打击,更能帮助完成新的适应。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处理问题,克服问题。在这个有点艰难的阶段,我们可以时不时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评估,例如:在行动前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能实现我们想要的目标,如果失败的话,它所带来的代价我们是否可以接受等等。 寻找合适的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确实,身体的缺陷会让我们的学习出现种种障碍,但我们仍然可以期待未来。比如尝试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或许会有奇妙的体验和结果。例如,失去双臂但喜欢球类运动的你,可以用双腿体验足球的快乐;双目失明但热爱交流的你,可以试着学习演讲,做一个不平凡的演说家体育锻炼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行动不方便的话可以打打桌球、练练上半身的瑜伽等等。这既能提高免疫力,又可以增强自信心,是康复阶段的不二选择。(郭敏刚,吴雪,陈静,2007) 学会倾诉自己的痛苦,会好受一点倾诉可以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向亲密的人诉说,或是记录在日记本上(于海波,张进辅,2000)。找到一个合适的情感宣泄渠道有利于舒缓身心,让我们冷静下来,更好地面对生活。 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转换,勇敢面对(宓忠祥,2001)残疾的出现可能让我们的社会身份出现这样的变化:我们或许活动无法自理,生活受到限制;或许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需要远离社会,仅和家人、医护人员打交道;我们的家庭也可能因为自己的伤残面临经济问题、家庭关系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尝试着完成角色转换,比如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参与心理剧的表演等,增加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心理体验,尝试着完成对当前“残疾者” 这一角色的认同感。这有利于帮助我们尽早建立正确的预期和认知,积极发现和开发自己其他方面的潜能,使其成为今后参与社会活动、树立自信心的心理支撑点。03若你身边的人残疾了,你可以 呵护 TA 敏感的心由于生理缺陷,TA 将有可能接触更多外界有意或无意的负面评价,而面对这些消极的社会反馈信息,他们会变得敏感脆弱,害怕被拒绝。(李文涛,谢文澜, 张林,2012;谢文澜,张林,2013)因而在陪护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地给与TA 关心,尽可能地满足TA 的要求。若敏感的TA 不希望过分的关注,请注意不要进行以下几种关心:(1)频繁地询问TA 好一点没有 ;(2)禁止TA 的一切活动包括那些医生允许尝试的训练,让TA 只能休养在床 ;(3)过度地表扬TA 的进步 。希望你能够再耐心一点,让TA 感受到足够的温暖。 给TA支持,陪TA一起解决问题你可以陪在TA 身边,用这几个方法帮TA 进行适应和恢复:(1)关心TA 现在生活中遇到些什么问题?帮TA 提炼其中的核心问题,例如活动不便、疼痛等,先把问题聚焦,再和TA 商量解决方法(2)建议TA 通过写日记等方式找到舒缓心情的方式(3)让TA 想想如果彻底康复后,生活会产生什么变化,现在又能为这个目标做些什么(贾书磊,2017)。 给 TA 足够的家庭支持 ( 成君,1997)家庭的存在,对 TA 的心理健康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残疾的TA 可能会产生自卑及抑郁情绪,如果你是TA 的家人,需要在家庭生活中给TA 足够的尊重和关心。比如空闲时间多陪伴TA,不要给TA 过多生活的压力,可以向TA 描述未来美好的图景等。04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残疾后有以下状况,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医生的帮助(伍泽莲 ,何媛媛,李红,2009) 在已经安稳的情况中表现出过度警觉,把身边的一切都当作是可能的威胁 完全切断与他人的正常联系,封闭自己的内心 注意力不集中,莫名地打人、吵架 重复地感受到当时意外发生的场景,无法平静心情面对现在的生活 出现与原病症无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变化,如语言不利索、四肢莫名颤动等 被记忆困住,时而忘记受伤的事件,时而又觉得所有的事情都跟这件事有关系最后我想对每个受伤的你说,或许前面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请不要放弃,请让爱和自我接纳陪伴着你,走遍人世间那些更美好的风景。- The End -参考文献:毕丽华 (1995) 缺陷心理学初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 90-伍泽莲, 何媛媛, 李红 (2009) 灾难给我们的心理留下了什么?——创伤心理的根源及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脑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17(3), 639-杨昭宁, 杨静, 谭旭运 (2012) 聋生安全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9), 18-马洪路 残疾者的心理问题探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17): 2508-韩启放 (1994) 心理防御与心理健康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赵冬梅, 申荷永, 刘志雅 (2006) 创伤性分离症状及其认知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4(6),895-董强利, 叶兰仙, 张玉堂 (201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危机干预 精神医学杂志, 25(1), 72-Parry, L, & O'Kearney, R (2014) A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intrusive memorie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Memory, 22(4) , 408-施琪嘉 (2010) 心理创伤记忆的脑机制及其治疗原理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05(4),242- 刘继茹 (1998)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3), 61-陈建文, 王滔 (2003) 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4), 90-郭敏刚, 吴雪, 陈静 (2007) 残疾人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0(2), 189-于海波, 张进辅 (2000) 国外关于倾诉效果的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进展, 18(3), 67-宓忠祥 (2001) 角色转换 在残疾人心理康复中的意义和运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7(1), 34-李文涛, 谢文澜, 张林 (2012) 残疾人与正常群体心理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7), 993-谢文澜, 张林 (2013) 残疾群体的污名效应及其社会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10),1531-贾书磊 , 冯琼 , 方小群 , 何朝珠 , 何雪莹( 2017) 肢体残疾患者叙事心理康复的应用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32(10),1155-成君, 王革, 郑平, 李庆友 (1997) 家庭支持对肢体残疾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5), 311-出品方 | 壹心理本文编写 | 吕瑞怡专业指导 | 黄喜珊本文编辑 | 触角 张真Derek也许你或者周围的人正在面临分手失恋痛苦、学习工作低迷、职业选择困扰、怀孕焦虑,甚至在重大疾病之下身心俱疲,接下来,我们会一一为你解答以上问题。别担心,我们陪着你。下期预告: 绝症篇上期回顾: 被出轨篇 分手篇 怀孕篇 结婚篇

序号 刊 名 序号 刊 名 序号 刊 名 1 NEUROSCIENCE BULLETIN 13 神经解剖学杂志 24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14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5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3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15 心理学报 26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4 精神医学杂志 16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7 中国卒中杂志 5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17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8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6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8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9 中华精神科杂志 7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30 中华神经科杂志 8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1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9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1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32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0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2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3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11 上海精神医学 23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34 卒中与神经疾病 12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楼上的搞错了,那些都是编委,不是谢校长出的书。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中国卒中杂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下载地址是多少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中国卒中杂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和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脑梗死患者FIB、D-二聚体和hs-CR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5),而AP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5)。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16,P < 01)。 结论 血浆APTT缩短,FIB、D-二聚体﹑hs-CRP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脑梗死的发生和病情变化,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和早期诊断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APTT;FIB;D-二聚体;hs-CRP;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3-0065-03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其在常规治疗中病情仍有较快进展(病灶扩大或新发),且因溶栓治疗时间短、适应证局限及易出现并发症等原因,许多患者就医时已失去了治疗时机,其致残率之高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2]。因此对脑梗死要及时及早地做相应的检查诊断,才能及时对脑梗死进行治疗和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近年来,关于脑梗死的病因学研究尤其是血浆纤维蛋白原、纤溶状态及血小板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资料表明,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及血小板功能异常[3,4]。其他影响因素如:hs-CRP、D-二聚体等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亦渐成为脑梗死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住院脑梗死患者行血浆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测定,分析其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男95例,女65例,年龄40~90岁,平均71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须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所修订脑梗死部分诊断标准[5];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为脑梗死。对照组100例为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成年人,男56例,女44例,年龄30~90岁,平均66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比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在血液检测前2周均无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的药物史。   2 方法   1 标本采集 患者入院后,立即使用109 m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严格按1:9混匀)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3 mL,立即轻轻颠倒混匀,充分抗凝后于2 h内3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浆测定(血浆无脂血、溶血及黄疸)测定APTT、FIB、D-二聚体含量和另外用EDTA-K2抗凝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3 mL,混匀,用于测定全血hs-CRP含量;健康对照组于体检当天空腹采血,处理方法同脑梗死组。   2 标本检测 血浆APTT、FIB、D-二聚体均采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ACL-TOP血凝仪,血浆hs-CRP采用杭州丽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JS-2000。其中hs-CRP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试剂由杭州丽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血浆APTT、FIB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试剂盒由贝克曼库尔特商贸(中国)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标本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在2 h内完成检测。   3 统计学处理   3 讨论   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功能失调,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四大特点,已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所以及时有效地应用各种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指标预防各种有效危险因素,对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在纤溶过程中凝血酶在水解纤维蛋白原后即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和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因子作用下形成ABⅫa稳定的交联纤维蛋白[6],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升高是继发纤溶亢进和体内新鲜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可能原因在于急性脑梗死后脑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凝血因子以及颅内压升高,通过神经源性或激素源性机制激活凝血,导致体内出现高凝低溶的失衡状态,为调节这一失衡状态,机体出现代偿性的纤溶活性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D-二聚体随即升高[7]。有研究显示高凝状态,继发性纤溶症及血栓性疾病时D-二聚体明显增高,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纤溶功能亢进及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对血栓前危险评价血栓形成及溶栓治疗检测起重要作用。D-二聚体在血浆中稳定性好、敏感性高、特异性强[8],是无创伤性体内血栓形成的指标。因此通过检测D-二聚体而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预防脑血管事件的发生[9]。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由白细胞介素-6(IL-6)所诱导、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作为有价值的炎性标记物一般用于急性炎症或组织损伤的诊断[10]。hs-CRP是用高度敏感的方法检测出来的,提供了一种测量非常低水平的炎症信息的方法。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是促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环节而且慢性炎症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的全过程。hs-CRP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不仅是反映机体炎性反应的指标,而且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炎性预测因子,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Muir等[11]的研究表明hs-CRP水平能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也有研究表明,这种相关性与病程有关,为反映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hs-CRP的测定应在病后2周内进行[12]。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其报道结果一致。   FIB作为血浆中一种凝血因子,它的增高不仅能使内皮细胞迁移、变性,使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增进血液黏稠度,从而导致血栓形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者,血栓形成、斑块破裂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13];FIB含量的增高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4],本研究与上述结果一致。APTT主要反映凝血因子Ⅴ、Ⅷ、Ⅸ、Ⅹ、Ⅺ的变化,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一般用来检测肝素抗凝过程的重要指标。APTT缩短、FIB浓度增高提示机体凝血功能增强,相反则提示凝血功能下降。本次研究结果中APTT缩短、FIB增高,提示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液呈高凝状态。但FIB增高比APTT缩短稍明显,可能是因为脑梗死一般由血管损伤,组织因子释放引起的凝血造成的,即主要由外源性凝血机制引起,与内源性凝血系统关系不大[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5),表明血浆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与脑梗死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临床医生可以根据其变化水平提前采取治疗措施,从而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学锋,王鸿利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及应用[M] 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417-   [2] Shiozaki T,Nakajimay,Taneda M,et Efficacy of moderate hypotherini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 and intracranial hyertension refeactory to mild hypothermia[J] J Neurosurg,2003,99(1):47-   [3] 何蕴,马丽丽,邢秀萍 进展性脑梗死急性期纤维蛋白原和纤溶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 血栓与止血学,2003,9(3):129-   [4] 石冬敏,陈雪梅,钱连华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14(1):97-   [5] 简崇东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中外医疗,2009,7(36):   [6] 刘剑荣,永强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61-   [7] 王克非,许珂,李荣 D二聚体和hs-CRP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 12(4):   [8] 李飞,黄汉宁,吴钊坤,等 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关系[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0):2563-   [9] 姚爱荣,张玲 D-二聚体检测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06):   [10] 刘彦书,韩丽 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关系的探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46-   [11] Muir KW,Weir CJ,Alwan W,et C-reactive protein and outcome after ischemic stroke[J] Stroke,1999,30(5):981-   [12] 曹红,赵耿毅,孙长凯,等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病情的关系[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8-   [13] 张燕,李卓江,景本年,等 糖尿病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和D-二聚体检测   [14] Alvarez-Perez FJ,Castelo-Branco M,Alvarez-Sabin J Usefulness of measurement of fibrinogen, D-dimer, D-dimer/fibrinogen ratio, C reactive protein an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to assess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mechanism of ischaemic stroke[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1, 82(9):986-   [15] 林满华 脑梗死患者PT、APTT、FIB检测的临床意义[J] 河北医学,2001,7(6):481-

核心。国家级。我这有,私聊

  • 索引序列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下载地址怎么填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下载地址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下载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下载地址电话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官网下载地址是多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