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引言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引言

发布时间: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引言

浅谈煤田地质勘探前沿发展趋势摘要:本文根据中国煤炭生产方针、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发展现状,讨论了中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从提高勘探精度,开展动态地质研究等方面加以论述。并且展望了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的趋势。关键词:地质勘探勘探技术发展趋势0引言20世纪,煤炭在世界能源中占主要地位,进入21世纪,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中仍将占主要地位,在我国尤其如此。在我国,1500m左右的煤炭总资源量约4万亿吨,已探明保有储量达1万亿吨。而石油、天然气,由于资源赋存条件与勘探、开发困难等原因,一个时期内难于大幅度增产。但是,随着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煤炭要有竟争力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经济、安全、高效采煤就成为煤炭工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世界上所有采煤国家都需要继续开展煤田地质勘探工作,而且,煤田勘探技术要迅速发展才能满足生产要求。1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从我国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完善矿井水防治与保水采煤研究方面来看我国东部一些矿井,随着采深增大,突水事故经常出现,突水量也日益增大。由于这些煤田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加之采深不断增大,浅部矿井水治理获得的一些认识往往不适应深部矿井水动力条件。因此,我国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深入研究矿区深部岩溶水形成与运移特征,深部矿井底板岩溶水突出机理,开发突水预测预报技术;开发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的采掘区无水险水害防治技术。2从开展动态地质研究方面来看常见的岩煤突出、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突水、井筒破裂等井下灾害,实际上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均与岩体应力场有关。主要起因于岩煤采掘后,原有自然条件下各种地质因素之间的平衡遭受破坏,岩体应力再分配,从而引发或诱发出这类灾害性地质现象。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形成的地质机理,事先测定出采掘阶段岩体应力随时空的动态变化,就有可能预测上述动力地质现象是否会形成,确定并采取消除或减弱这些灾害的措施。3从加强环境地质勘查与灾害地质防治方面来看由于矿区在天然条件下以及因开发而使地质体系遭受破坏,从而可能形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耕地破坏、水源污染、沙化,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等以及更具破坏性的灾害地质现象,如地裂、地表塌陷、滑坡乃至诱发地震。由于历史原因及煤矿不断开发,旧帐未清,新帐纷至,所产生的问题相当严重,煤矿环境问题是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后矿区环境评价与治理将成为开发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4从提高勘探精度来看连续作业是煤炭工业现代化或采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特点。这要求开发前查明所采煤层的细微变化,如煤层厚度、结构和灰分的局部细小变化。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局部变化等。但是,世界各国的煤炭证实储量及我国的探明储量均只主要说明煤炭的原地埋藏数量,并未充分甚至没有提供满足现代开采技术要求的开采地质信息,为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普遍需要补充勘探。5从攻克煤层气开发难关来看近年来许多国家正在把煤层气作为一种能源进行研究,已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煤层气研究、勘探和开发活动。在煤层气试验开发中,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多数井煤层气产率低、衰减快,钻井冲洗液污染煤层,完井后坍塌堵孔,水力压裂效果不明显,裂缝短,所占比例低,完井后采气效果差等。显然,研究我国煤层渗透率低的原因、渗透率变化规律、煤层气富集和高产因素、煤层力学稳定性和破坏规律,开发适于我国低渗率煤层的钻井、完井、采气和增产实用技术,探索我国煤层气开发有利区段的评价选择模式就成为技术攻关的重点。2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用发展眼光看,近年来钻探仍将成为获取“第一性”地质资料的重要手段。物探仪器日新月异,性能改进与更新迅速,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确度、遥控、计算机实时控制、处理、数据分析和三维图形显示方向发展;物探方法向多维、多参数测量、多方法组合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将普及到地质勘探的各个专业、各个作业单元,乃至管理整个勘探系统。近年来,值得注意的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如下。1开发井下勘探技术根据国内外资料,落差小于5m、长度小于150m的小断层及小型褶曲,近期不可能用地面勘探方法查明。因此,国内外普遍认为,应在采区开采前,在井下开展采区勘探或工作面勘探,其方法包括矿井物探和沿煤层钻进。基于煤层密度比上下围岩小,煤层是一个明显的低速槽,国外在70年代末首先采用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在井下探测煤层构造。近年来,探地雷达技术发展迅速。最近南非开发出一种Rock雷达系统,能定量研究岩体,准确确定断裂带深度、巷道周围裂隙带特征。显然,煤矿井下物探技术将大有作为,是一重要发展方向。2发展水平钻进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先进的采煤国家愈来愈重视采用水平钻进方法沿煤层钻进,并采用与之相配合的随钻测斜技术。水平钻进技术是由受控定向钻进发展而来的。近年来,这种钻进技术发展迅速,不仅能在井下沿煤层钻进,还能在地面沿垂直一圆弧一水平线轨迹进入煤层钻进。地面水平钻进,在煤炭部门是80年代后期才从石油部门引进的。3加强综合勘探据有关材料说明,英国煤矿区尽管用三维地震勘探曾解释出小至煤厚落差的断层,但英国深部煤矿公司仍然重视钻孔研究。近年来,他们在已经评价的赋存经济可采储量的井田,按400一500m网度布无心孔,用组合测井方法勘探。他们开发了一种岩层显微扫描仪,通过人机联作能解释几十厘米落差的断层、裂隙、沉积和构造特征,以及应力方向。借助专用软件,用组合测井可确定出岩石类型、岩石强度、孔隙度或渗透率、倾角、孔径、分析水和烃等。据说,通过这一综合勘探方法,“可提供一份详细、实用的构造及应力场图”“,从而使矿山设计切实可行”,可提供最佳施工方向和合理地选定开采方法。这表明,选用合适手段、采用多手段综合勘探,是深部煤矿勘探的发展方向。4研究动态地质勘探技术如前所述,危害矿井安全的动力地质现象由采掘活动诱发而形成。它们具有动态特性。因此,预测动力地质现象的形成及其强度,不能简单地只凭反映原始地质条件的静止数据,而应主要分析基于岩煤层应力或其物性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资料。高产高效采煤推进速度快,进行动态勘探,即在采掘期间连续多次勘探采区的应力或物性随时间变化很有必要。5加快发展信息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现已在煤田地质勘探各个专业推广应用,发展较快。由于引入了许多高新技术,如并行分布式处理、大容量存储、工作站、多媒体、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技术等,目前已能用人机对话方式处理、分析、解释和显示地质勘探数据,一些物探仪器自动化程度高,能在现场作预处理,控制各项操作和质量,选择有关参数。3结语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表明,除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外,各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量自80年代以来均明显减少,但用于开发勘探、工作面勘探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却明显增多,勘探精度大大提高。从煤炭现代化生产要求角度看,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把握时机,加快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才能满足我国高产高效采煤的需求。参考文献:[1]储绍良矿井物探应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李夫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46~

GPS技术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前景及现状摘要:GPS技术应用于公路测量是公路外业勘测的一项重大技术革命,其应用及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在公路测量中蕴含着巨大的技术潜力,本文主要介绍了GPS中的RTK技术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及其对公路勘测的巨大推进作用。 关键词:GPS;RTK;静态定位;动态定位 1、GPS技术发展现状 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是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全球性、全天侯、连续性、实时性导航定位和定时功能,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单点导航定位与相对测地定位是GPS应用的两个方面;对常规测量而言相对测地定位是主要的应用方式。 相对测地定位是利用L1和L2载波相位观测值实现高精度测量,其原理是采用载波相位测量局域差分法:在接收机之间求一次差,在接收机和卫星观测历元之间求二次差,通过两次差分计算解算出待定基线的长度;求解整周模糊度是其关键技术,根据算法模型,设计了静态、快速静态以及RTK等作业模式。静态作业模式主要用于地壳变形观测、国家大地测量、大坝变形观测等高精度测量;快速静态测量以其高效的作业效率与厘米级精度广泛应用于一般的工程测量;而RTK测量以其快速实时,厘米级精度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数据采集(如碎部测量)与工程放样中。RTK技术代表着GPS相对测地定位应用的主流。 GPS测地型接收设备是实现测地定位的基本条件,接收机有单频与双频之分,双频机能以L2观测值修正电离层折射影响,最适宜于中、长基线(大于20km)测量,具有快速静态测量的功能,可升级为RTK功能;单频机适宜于小于20km的短基线测量,对于一般工程测量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RTK系统由GPS接收设备、无线电通讯设备、电子手薄及配套设备组成,整套设备在轻量化、操作简便性、实时可靠性、厘米级精度等方面的特点,完全可以满足数据采集和工程放样的要求。鉴于GPS系统在轨卫星数有限,在对空通视受遮挡的条件下,不能保证正常解算,影响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实践表明,单频GPS系统由于多环境的制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随着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CLONASS)的不断完善,利用GLONASS来改善GPS性能的双星座系统(GLONASS+GPS)已由美国Ashtech公司研制成功,这种全天候、全地域、高精度的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接收设备,双星座系统的接收设备GPS接收设备的新水平。 2、GPS技术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的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我省的高等级公路建设迎来前所末有的发展机遇,这就对勘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公路设计行业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的发展,公路设计已实现CAD化,有些软件本身还要求提供地面数字化测绘产品的支持;建立勘测、设计、施工、后期管理一体化的数据链,减少数据转抄、输入等中间环节,是公路勘测设计“内外业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影响高等级公路设计技术发展的“瓶颈”所在。目前公路勘测中虽已采用电子全站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但常规测量方法受横向通视和作业条件的限制,作业强度大,且效率低,大大延长了设计周期。勘测技术的进步在于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引入GPS技术应当是首选。当前,用GPS静态或快速静态方法建立沿线总体控制测理,为勘测阶段测绘带状地形图,路线平面、纵面测量提供依据;在施工阶段为桥梁,隧道建立施工控制网,这仅仅是GPS在公路测量中应用的初级阶段,其实,公路测量的技术潜力蕴于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的应用之中,RTK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下面就RTK技术在公路勘测中的应用作简单的介绍。 3、RTK技术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 1 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简介 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值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RTDGPS)技术,它是GPS测量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突破,在公路工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众所周知,无论静态定位,还是准动态定位等定位模式,由于数据处理滞后,所以无法实时解算出定位结果,而且也无法对观测数据进行检核,这就难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质量,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返工来重测由于粗差造成的不合格观测成果。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延长观测时间来保证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这样一来就降低了GPS测量的工作效率。 实时动态定位(RTK)系统由基准站和流动站组成,建立无线数据通讯是实时动态测量的保证,其原理是取点位精度较高的首级控制点作为基准点,安置一台接收机作为参考站,对卫星进行连续观测,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接收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接收基准站上的观测数据,随机计算机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计算显示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和测量精度。这样用户就可以实时监测待测点的数据观测质量和基线解算结果的收敛情况,根据待测点的精度指标,确定观测时间,从而减少冗余观测,提高工作效率。 2 应用 实时动态(RTK)定位有快速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两种测量模式,两种定位模式相结合,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可以覆盖公路勘测、施工放样、监理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前端数据采集。 1 快速静态定位模式。要求GPS接收机在每一流动站上,静止的进行观测。在观测过程中,同时接收基准站和卫星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解算整周未知数和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如果解算结果的变化趋于稳定,且其精度已满足设计要求,便可以结束实时观测。一般应用在控制测量中,如控制网加密;若采用常规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测量),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实施比较困难,而采用RTK快速静态测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单点定位只需要5-10min(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定位时间还会缩短),不及静态测量所需时间的五分之一,在公路测量中可以代替全站仪完成导线测量等控制点加密工作。 2 动态定位测量前需要在一控制点上静止观测数分钟(有的仪器只需2~10s)进行初始化工作,之后流动站就可以按预定的采样间隔自动进行观测,并连同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确定采样点的空间位置。目前,其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 动态定位模式在公路勘测阶段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完成地形图测绘、中桩测量、横断面测量、纵断面地面线测量等工作。测量2~4S,精度就可以达到1~3cm,且整个测量过程不需通视,有着常规测量仪器(如全站仪)不可比拟的优点。 3 RTK技术的优点 1 实时动态显示经可靠性检验的厘米级精度的测量成果(包括高程)。 2 彻底摆脱了由于粗差造成的返工,提高了GPS作业效率。 3 作业效率高,每个放样点只需要停留1~2s,流动站小组作业,每小组(3~4人)可完成中线测量5~若用其进行地形测量,每小组每天可以完成8~5km3的地形图测绘,其精度和效率是常规测量所无法比拟的。 4 在中线放样的同时完成中桩抄平工作。 5 应用范围广—可以涵盖公路测量(包括平、纵、横),施工放样,监理,竣工测量,养护测量,GIS前端数据采集诸多方面。 6 如辅助相应的软件,RTK可与全站仪联合作业,充分发挥RTK与全站仪各自的优势。 4 推广建议 1 GPS静态定位技术和动态定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高效、高精度地完成公路平面控制测量。 2 生产过程中采用常规方法和GPS技术相结合生产流程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3 随着GPS技术特点是RTK技术的发展,各个厂家相继推出了具有自主专利技术的仪器,其初始化时间越来越短,跟踪能力也越来越强,精度越来越高,可靠性越来越强,有着良好的性价比,在勘察设计单位具有代替全站仪的趋势,单位设备更新时应考虑这一因素。 4 GPS技术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是公路测量的一项革命性的技术革新,它将对传统的作业理念予以更新。 4、结语 GPS在公路勘测中的应用,对高等级公路的勘测手段和作业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勘测精度和勘测效率,特别是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将在公路勘测、施工和后期养护、管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引用书:杨少伟“作者”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版)“书名”[M]“代号”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社”, 2009“出版时间”, 27-86“引用内容页码”引用期刊论文:陈红, 魏风虎“作者,一般只写三个” 公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论文名”[J]“代号” 中国公路学报“期刊名” 2004“出版时间”, 17(4)“卷(期)”: 89-92“页码”

能给我发一份吗。谢谢了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

[38] 陈静云, 刘佳音, 李玉华, 周长红 沥青混合料板式试件的疲劳开裂规律[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7] 李玉华, 高应振 基于MCTOOLS的斜交闭合框架结构建模及计算[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6] 李玉华, 徐静 水泥稳定碎石抗弯拉强度试验分析[J]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5] Yuhua Li, Kai Huang, Yingzhen G A New Method for Aggregate Proportion Design of M Applied Mechanics and M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Switzerland[34] Yuhua Li, Haixiang Li, Yuxing Liu, Jingyun C Specimen Molding Method of Chip Seal in L Advanced Materials R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S[33] Yuhua Li, Yuxing L Finite Elements Simulation Anaysis of Ball Penetration Test on Asphalt P Advanced Materials R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Switzerlan[32] 李玉华,祖熙宇 纤维碎石封层配合比设计方法[J] 中外公路[31] 李玉华 纤维碎石封层经验设计方法[J]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30] 李玉华, 王越, 张召青 稀浆封层耐久性评价指标研究[J] 公路交通技术[29] 叶尖, 李玉华 纤维碎石封层试件成型的碎石用量试验研究[J] 山西建筑[28] 李坤, 李玉华 纤维封层层间粘结强度形成机理[J] 公路交通技术[27] 杜隽, 李玉华 纤维封层技术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研究[J] 山西建筑[26] 李玉华, 魏艳萍, 张新建 应用模糊评判法评价高速公路线形安全性[J]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5] 赵晓春, 李玉华 预应力混凝土T梁施工侧弯理论分析[J] 公路交通技术[24] 李玉华, 陈静云, 袁永博 基于等高线的数字高程模型带状区域建模法[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3] 刘金山, 李玉华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高程计算的综合法[J] 北方交通[22] 李玉华, 李陆平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高程计算的中心点法[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1] 李玉华, 鲁丽华 建立数字地面高程模型的多边形法[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 李陆平, 王进, 李玉华 武汉市中环线关山二路立交工程新型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施工[J] 交通科技[19] 李玉华, 陈静云 混合料配合比矿料组成设计的改进正规方程法[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8] 刘浜葭, 李玉华 道路建筑材料中混合料配合比组成设计的改进正规方程法[J] 科学技术与工程[17] 李玉华, 侯义辉, 李陆平 混合料配合比矿料组成设计的正规方程法改进[J] 中外公路,[16] 李玉华, 陈静云 混合料配合比矿料组成理论级配设计的迭代法[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5] 陈静云,丁银萍,李玉华,潘建东 板拉桥合理塔高与应力分析[] 第八届国际交通技术应用文集[14] Chen Jing-yun, Li Yu- Analysis of StructurAL Stress for Board-Stayed Bridge;FOURTH SYMPOSIUM ON STRAIT CROSSINGS BERGEN, NORWAY[13] Chen Jing-yun, Li Yu-hua, Wang Jing- THE STRUCTURE COMPUTING AND STRESS ANALYZING FOR BOARD-STAYED BRIDGE;Structural Engineers World Congress(SEWC 2002), Yokoham, Japan[12] 李玉华, 陈静云, 成家胜 就地沥青热再生工艺与设备的技术改进[J] 中国公路[11] 李玉华, 付佳伟, 陈静云 混合料配合比矿料组成设计的比例分配法[J] 辽宁交通科技[10] 李玉华, 王琦, 陈静云 集成化桥梁工程CAD系统[J] 辽宁交通科技[9] 陈静云, 李玉华, 赵香华, 吴宇航 板拉桥结构设计[J] 东北公路[8] 王树森, 胡珊, 李长江, 王哲人, 刘东亮, 栾海, 谢晓光, 王龙, 黄志军, 杨冰, 徐光辉, 任瑞波, 陈静云, 王抒红, 张宏伟, 陈志国, 张作波, 刘文俊, 李全, 关长禄, 李玉华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柔性基层的研究 吉林省公路勘测设计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2-12-29, 科技成果[7] 陈静云, 任瑞波, 李玉华, 王哲人 沥青路面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模量的理论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6] 陈静云, 钟阳, 李玉华, 任瑞波, 单永森 路面结构参数同时反算人工神经网络法[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5] 仲崇辉, 董丽艳, 李玉华 混合料配合比矿料组成设计的改进正规方程法[J] 辽宁交通科技[4] 陈静云, 刘洋, 李玉华, 潘宝峰 水泥路面冻融破坏机理和对策研究 [J] 东北公路[3] 钟阳, 陈静云, 王龙, 李玉华 求解动荷载作用下多层粘弹性半空间轴对称问题的精确刚度矩阵法[J] 计算力学学报[2] 陈静云, 王京元, 潘宝峰, 李玉华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早期病害原因分析和结构设计方法综述[J] 东北公路[1] 陈静云, 李玉华, 覃丽坤 板拉桥结构应力与塔高的相关分析[J] 东北公路[0] 参编教材: 《道路勘测设计》,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1997年第1版, 2001年第2版, 裴玉龙 主编

论文代写需求量较大。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土地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土木工程是指除房屋建筑以外,为新建、改建或扩建各类工程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相关配套设施等所进行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维护等各项技术工作及其完成的工程实体。基础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建筑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制图,CAD等。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房屋结构、桥梁结构、地下结构、道路勘测设计与路基路面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范文

姓 名:杨海荣性 别:女出生年月:3职 称:讲师最终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所在院系: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 一.讲授的主要课程《道路勘测设计》 《道路CAD》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道路勘测设计实习三.教材及教学研究论文(一) 教材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教材《道路勘测设计》(桂岚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的编写。(二) 教学研究论文发表教研教改论文一篇:杨海荣高校网上评教系统的设计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8(三)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2008年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师多媒体讲课比赛三等奖 一.研究方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公路CAD二.承担的主要课题公交车辆智能调度的优化方法研究(08C097),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主持。(2009年1月-2010年6月) 基于Web的集成化质量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199828), 课题来源:湖南省交通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参与。2004年结题。3.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福建省永安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工作 ,2006年结题。4.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广清高速公路北段项目建设可视化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管理工作,2006年结题。5.作为主要人员参与河北省交通厅项目:高速公路现代化养护管理体系研究,在研。三.主要研究论文杨海荣,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的空间插值,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杨海荣,刘好德基于组件技术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与质量检验评定一体化系统,交通与计算机4杨海荣,刘好德Office二次开发技术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杨海荣,关宏信高温重载低速条件下长大纵坡车辙分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4YANG Hairong,LUO Dayong,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Improved Genetic Algorithm In Bus Dispatching,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ce Computation and Applications, 2008, 18-杨海荣,刘好德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与质量检验评定系统数据库设计,中外公路 2杨海荣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公交车辆调度优化长沙理工大学学报6(2):13-YANG Hairong,LUO Dayong, REGIONAL CREW SCHEDULING PROBLEM IN PUBLIC TRANSIT BASED ON A MODIFIED ANT COLONY ALGORITHM,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ransportation E 2009,2713-2718;YANG Hairong,LUO Dayong,Optimal Regional Bus Timetables Using Improved Genetic Algorithm,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ation Technology and A 2009 , 213-

1、浙江科技学院的自考实践课,在参加考核前,主考院校老师会对您进行指导(上课)的,然后按上课老师的意见和要求,参加实践考核。2、每门实践课程不同,具体考核方式方法,考核程序都是不相同的,没有统一的程序。同一门实践课程,同一个主考院校,不同时间的考核的具体考核方法方式都可能是不同的。3、一般来说,自考实践考核通过率很高。这个比率:通常10个人参加,起码8、9个都可顺利通过的。所以,您尽可大胆放心去报名参加实践课程。而且7门实践课程也是可以一次性报考完的。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5000字

基本照着《测绘学概论》这本书写就好了,把重点的地方抄一遍。可以全方位的谈 也可以找一个章节侧重来谈。 基本都是90分以上的 可以参照图书馆的测绘论文。重点写对测绘的认识,测绘的应用领域等。 不建议照抄网上的 因为有太多的人也是搜 祝你好运 要是有用就采纳 要是感觉不好 那就再看看别的 O(∩_∩)O~

武大的

你是哪个专业的额我地信的

x想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结语

帮忙发给我看看 老哥!

4次

1、浙江科技学院的自考实践课,在参加考核前,主考院校老师会对您进行指导(上课)的,然后按上课老师的意见和要求,参加实践考核。2、每门实践课程不同,具体考核方式方法,考核程序都是不相同的,没有统一的程序。同一门实践课程,同一个主考院校,不同时间的考核的具体考核方法方式都可能是不同的。3、一般来说,自考实践考核通过率很高。这个比率:通常10个人参加,起码8、9个都可顺利通过的。所以,您尽可大胆放心去报名参加实践课程。而且7门实践课程也是可以一次性报考完的。

我有一篇关于《GPS实时动态测量》的论文。。发给你。。望查收。。我的邮箱跟我这个用户是一个用户名。。合适的话请采纳 。你可以修改下。。向后面的界址点之类的可以删掉。。我觉得绝对是你想要的论文

  • 索引序列
  •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引言
  •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
  •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范文
  •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5000字
  • 道路勘测设计论文结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