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报告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报告

在这找比较难。还是想想别的办法。不好意思我帮不到您。春节快乐

《敦煌遗书汉文纪年卷编年》,长春出版社,1990年《敦煌图案》,二人合著,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唐开元二十四年歧州县县尉判集研究《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一集,中华书局、1982年吐谷浑之路 《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吐鲁番地区发现的联珠纹织物《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敦煌莫高窟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集、北大出版社、佛国莲花、佛光、庄严宝相花、菩萨装、宝盖《南海》117、123、131、138、152。

(1978年~ ) 70年代以后,敦煌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时期。研究队伍扩大,组建新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1984)、高等院校设立研究机构的有北京大学的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室、兰州大学的敦煌学研究室、西北师范大学的敦煌学研究所等。还有季羡林为会长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以及甘肃、浙江等省级敦煌学会。自1982年起,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或国际性的敦煌学学术研讨会。研究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在许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在进一步完善敦煌文物文献的考订、整理的同时,努力建构起完整的学科体系。在资料的整理和刊布方面,《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5辑)、《敦煌大藏经》(63册)、《敦煌宝藏》(140册)等都是工程浩大的资料汇编,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著作出版,如《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壁画》、《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敦煌遗书论文集》、《敦煌文学论集》、《敦煌石窟艺术论集》。另有如《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等多种学术会议的论文集。敦煌研究院主办的定期刊物《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台湾文化大学主办的《敦煌学》等刊物刊发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些论著和论文,对莫高窟艺术、于阗文、回鹘蒙文、社会经济文书、社邑文书、书仪卷子、中古寺户、归义军历史、敦煌曲谱舞谱、讲唱文学、敦煌曲子词、敦煌建筑科技等专题都有总结性或突破性的研究。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

1、《敦煌吐鲁番文书论稿》,230千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2、《唐代西州土地关系述论》,306千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3、《唐代政治经济史综论--甘露之变研究及其他》,商务印书馆,2012年4月。 1、《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主编黄时鉴,本人主要编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二部分,约280千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2、《二十世纪唐研究·土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50千字。 1.《伯希和三七一四号背面传马坊文书研究》,20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2.《马社研究—伯三八九九号背面马社文书介绍》,38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二辑,北大出版社1983年12月版。3.《牒式及其处理程式的探讨—唐公式文研究》,44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三辑,北大出版社1986年2月版。4.《关于归义军时期一份布纸破用历的研究—试释伯四六四零背面文书》,54千字,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三辑,北大出版社1986年2月版。5.《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前期和籴之特点》,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大出版社1989年 月版。6.《金山国立之我见》,24千字,载《敦煌学辑刊》1990年第2期。7.《唐代前期市估法研究》,16千字,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6月版。8.《论麴氏高昌臧钱》,14千字,载《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9.《唐代前期和籴政策与政局之关系—唐代和籴政策研究之二》,28千字,载《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版。10.《唐代六品以下职散官受永业田质疑》,15千字,载《文史》第34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11.《陈寅恪先生之史识与史法》,19千字,载《学人》第三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12.《唐代胡化婚姻关系试论—兼论突厥世系》,24千字,载《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13.《唐代西州土地的管理方式—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三》,24千字,载《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14.《部田及其授受额之我见—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四》,24千字, 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15.《唐代中后期的和籴——唐代和籴政策研究之三》,18千字,载《文史》第41辑,中华书局1996年4 月版。16.《读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5千字,载《中国文化》13期,中国文化杂志社1996年6月。17.《〈唐西州高昌县授田薄〉整理与断代——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二》,17千字,载《学人》第十一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18.《李训郑注与牛李党人——甘露事件研究之四》,14千字,载《学术集林》第13期,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5月版。19.《论于谦在正统景泰之交的作用》,载《于谦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20.《唐代西州田制的普遍意义——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一》,18千字,载《文史》第44辑,中华书局1998年9 月版。21.《读卞锡麟教授文后》,3千字,载《中韩人文精神》,学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22.《“甘露之变”前后郑注行踪考辨》,10千字,载《文史》第46辑,中华书局1998年12月版。23.《“惜训恶注”与时人心态——甘露事件研究之三》,载《唐研究》六卷,2000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4.《西州成立时间考》,载《文献》2001年1期。25.《唐代西州合户之授田额——唐代西州田制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五卷,187-194页,2001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6.《李训郑注与甘露之变——甘露事件研究之二》,21千字,《文史》总56辑,2001-3,2001年11月。27.《唐代敦煌吐鲁番地区的戍与长行坊——驿传制度向长行制度变化之一侧面》,18千字,载《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28、《麴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及葡萄酒税》,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总第68期,2002年12月15日,29千字。

(1978年~ ) 70年代以后,敦煌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时期。研究队伍扩大,组建新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1984)、高等院校设立研究机构的有北京大学的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室、兰州大学的敦煌学研究室、西北师范大学的敦煌学研究所等。还有季羡林为会长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以及甘肃、浙江等省级敦煌学会。自1982年起,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或国际性的敦煌学学术研讨会。研究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在许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在进一步完善敦煌文物文献的考订、整理的同时,努力建构起完整的学科体系。在资料的整理和刊布方面,《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5辑)、《敦煌大藏经》(63册)、《敦煌宝藏》(140册)等都是工程浩大的资料汇编,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著作出版,如《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壁画》、《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敦煌遗书论文集》、《敦煌文学论集》、《敦煌石窟艺术论集》。另有如《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等多种学术会议的论文集。敦煌研究院主办的定期刊物《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台湾文化大学主办的《敦煌学》等刊物刊发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些论著和论文,对莫高窟艺术、于阗文、回鹘蒙文、社会经济文书、社邑文书、书仪卷子、中古寺户、归义军历史、敦煌曲谱舞谱、讲唱文学、敦煌曲子词、敦煌建筑科技等专题都有总结性或突破性的研究。

《敦煌遗书汉文纪年卷编年》,长春出版社,1990年《敦煌图案》,二人合著,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唐开元二十四年歧州县县尉判集研究《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一集,中华书局、1982年吐谷浑之路 《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吐鲁番地区发现的联珠纹织物《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敦煌莫高窟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集、北大出版社、佛国莲花、佛光、庄严宝相花、菩萨装、宝盖《南海》117、123、131、138、152。

敦煌吐鲁番文献

《敦煌遗书汉文纪年卷编年》,长春出版社,1990年《敦煌图案》,二人合著,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唐开元二十四年歧州县县尉判集研究《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一集,中华书局、1982年吐谷浑之路 《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吐鲁番地区发现的联珠纹织物《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敦煌莫高窟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集、北大出版社、佛国莲花、佛光、庄严宝相花、菩萨装、宝盖《南海》117、123、131、138、152。

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研究工作。 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 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 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专题文献展览,旨在揭示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展示敦煌遗书的风采及内涵,介绍敦煌遗书的保护与研究现状。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敦煌学的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遗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敦煌是全人类的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著作《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荣新江、朱玉麒辑注,中华书局,2002年4月。《西域水道记(外二种)》,[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中华书局,2005年7月。《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薛天纬、朱玉麒主编,学苑出版社,2005年《西域文史》第一~四辑,朱玉麒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2009年论文《“喜雨”别解》,《文教资料》1992年第2期《道藏所见唐刺史考》,《南京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登科记考补遗、订正》,《文献》1994年第3期《唐代道教人物三考》,《中国道教》1995年第2期《西方新史学观照中的史记范型》,《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元代党项羌作家余阙生平及创作初探》,《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道藏所见李白资料汇辑考辨》,《文教资料》1997年第1、2期《李白贞义女碑考辨》,《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张说诗文重出误收考》,《文教资料》2000年第3期《小说前史时期的叙事因素:以桃花源记为中心》,《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论南宋后期词人的布衣化倾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唐两京城坊考增补质疑》,《书品》2000年第6期《脱靴的高力士:一个文学配角的形成史》,《唐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宋蜀刻本张说之文集流传考》,《文献》2002年第2期《戏曲作品中的李白形象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李白题材的小说作品叙论》,《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3期《张燕公集的阁本与殿本》,《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唐代长安建筑园林及其文学表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隋唐文学人物与长安坊里空间》,《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西域水道记:稿本、刻本、校补本》,《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科学出版社2004年《西域水道记稿本研究》,《文献》2004年第1期《徐松及其西域著作研究述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汉唐西域纪功碑考述》,《文史》2005年第4辑《唐宋都城小说的地理空间变迁》,《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徐松遣戍伊犁时期的生活考述》,《西域研究》2006年第1期《唐代诗人的南贬与屈贾偶像的树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窥园图记题跋》,《文献》2006年第2期《春山秋恨有谁知》,《读书》2006年第5期《清代西域地理文献中的吐鲁番:以西域水道记为中心》,《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新疆识略成书考论》,《西域文史》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新出吐鲁番文献中的古诗习字残片研究》,《文物》2007年第2期(与李肖合作)《新出吐鲁番文书论语古注与孝经义写本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第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行程日记作者及相关人事考》,《文献》2008年第4期《长安都市空间与唐人小说的场景还原》,《光明日报》2009年4月21日第12版《徐松手札辑笺》,《文献》2009年第3期(与魏春艳合作)《吐鲁番文书中的汉文文学资料叙录》,《吐鲁番学研究》2009年第2期《徐松与道光朝京师学坛的西北史地研究》,《西域文史》第四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西域水道记版刻年代再考》,《西域研究》2010年第3期《西北史地学背景下的徐松与邓廷桢、林则徐交谊》,《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清代西域流人与早期敦煌学研究:以徐松与西域水道记为中心》,《敦煌研究》2010年第5期《伊犁将军松筠研究二题》,《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0年9月。《思想与思想史的资源:魏源致徐松三札考论》,《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张说诗集明代版本传承考》,《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343—365页。《徐松诗文辑佚》,《汉学研究学刊》创刊号,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中文系,2010年10月。《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汉文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敦煌吐鲁番文献读书报告

1《中晚唐的估法与钱币》,《社会科学》5卷11期,1949年。2《论朔方军》,《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50年3《专制主义在唐代行会制度上的表现》,《光明日报》1956年2月16日4《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试教工作里的一些经验》,《历史教学》1956年6月5《介绍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历史教学》 1956年7月 46《从西晋到唐劳动人民徭役负担的减轻》,《光明日报》1956年8月30日7《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基本线索和重点》,《历史教学》1957年3月8《关于唐朝法律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57年4月9《敦煌唐代差科簿考释》,《历史研究》1957年12期。10《<唐律>所载“同居有罪相为隐”一语如何理解》,《历史教学》1962年3月11《论魏徵》,《学术通讯》1962年3期,37-42页12《关于唐律疏议中三条律疏的修改》,《文史》8辑,1980年13《唐田令研究——从田令和敦煌文书看唐代土地制度中的几个问题》,《纪念陈垣诞辰百周年史学论文集》,1981年14《试论唐前期布的货币职能》,《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15《介绍敦煌文书西魏大统十三年记帐户籍残卷》,《历史论丛》2,1981年16《唐天宝差科簿研究——兼论唐代色役制度和其他问题》,《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1982年17《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唐代土贡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4期。18《试论勾官――唐代官制研究之一》,《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辑,1983年19《试论唐代丝纺织业的地区分布》,《魏晋隋唐史论集》2卷,1983年20《七十年来我国敦煌研究文献目录》,《丝路访古》,1982年21《吐鲁番出土范德达告身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辑,1983年22《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史研究》,《文史知识》1985年6期23《论唐代前期行政管理的较高效率与法制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3期24《关于唐代均田制中给田问题的检讨——读大谷欠田退田给田文书》, 《中国史研究》1986年1期25《唐代的小自耕农和租佃制及其他》,《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4期26《敦煌写本唐开元水部式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 1986年27《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清华大学学报》1986年1期28《再论唐代勾检制—唐代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2期29《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关唐勾检制资料试析》,《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4辑 1987年30《论唐代的均田制》,《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2期31《论韦皋在唐和吐蕃、南诏关系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2期32《关于唐代后期方镇官制新史料考释》,《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33《武则天长安二年西州括田括户中官府勘田支书考释》,《出土文献研究续集》 1989年34《关于唐代门荫制的一些史料校释》,《郑天挺纪念论文集》 1990年35《伯三三四八背文书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 1990年36《关于唐代流外官两点意见——唐流外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2期37《读吐鲁番文书札记二则》,《中国文化》4卷? 1991年38《吐鲁番出土唐代天宝四载十——十二月交河郡财务案残卷考释》,《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5期40《读吐鲁番出土唐代军事文书札记》,《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 1992年41《通典载唐开元二十五年官品令流外官制校释》,《文史》35辑 1992年42《杨隋氏族问题述要》,《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1992年43《吐鲁番出土唐西州某县事目文书研究》,《国学研究》1卷 1993年44《论敦煌吐鲁番出土唐代官府文书中“者”字的性质和作用》,《九州学刊》5卷4期 1993年45《读吐鲁番文书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1期46《唐灭高昌及西州庭州考论》,《北大史学》2 1994年47《试论唐代前期的河西节度使》,《国学研究》2卷1994年48《敦煌吐鲁番出土唐官府文书缝背表记事押署钤印问题初探》,《文史》40辑 1994年49《学习柳如是别传的一点体会――柳如是的民族气节》,《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50《陈寅恪史学的渊源和史学思想述略稿——斯文自有千秋业》,《学人》10辑1996年51《读〈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学人》2辑 1996年52《论唐代前期幽州节度》,《学人》11辑 1997年53《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4期54《论唐代前期的陇右节度》,《国学研究》4卷 1997年55《宋本大唐六典说明》,《一九一一――一九八四影印善本书序跋集录》,中华书局,1995年56《简述陈寅恪先生之学》,《学人》13辑,1998年57《陈寅恪“读书不肯为人忙”述义》,《学人》14辑,1998年58《试论唐太宗对敕勒族的政治军事政策》,《北大史学》6卷,1999年59《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文物》2000年8期60《陈寅恪先生对华夏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述略稿》,《学术研究》2000年12期61《关于敦煌文书研究的两点意见》,《东方》2000年7期62《关于读资治通鉴的一些意见》,《文史知识》2002年1期63《述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之作的重大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期64《学习〈唐代政治史述略论稿〉的一些体会》,《书品》2003年4期65《唐人小说红线的历史背景》,《文史知识》2004年2期,100-103页66《唐人小说虬髯客与唐史研究》,《文史知识》2006年6期,74-76页67《论李靖》,《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5-66页68《读《唐六典》的一些体会》,《文史知识》2009年1期

意义非常的重大,是因为在这本书当中,记载了很多的婚丧嫁娶方面的仪式,然后也可以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的背景。

敦煌出土了千年前的文献《凶吉书仪》,这次的发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本文献是一本关于士族生活的文献,因此这本文献的出土十分有助于我们了解千年以前的士族生活。这本文献的出土对于我们了解千年以前的文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古时候的一些民俗传统,天文地理,同时也可以间接的从文献中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心理发展水平。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

1《中晚唐的估法与钱币》,《社会科学》5卷11期,1949年。2《论朔方军》,《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50年3《专制主义在唐代行会制度上的表现》,《光明日报》1956年2月16日4《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试教工作里的一些经验》,《历史教学》1956年6月5《介绍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历史教学》 1956年7月 46《从西晋到唐劳动人民徭役负担的减轻》,《光明日报》1956年8月30日7《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基本线索和重点》,《历史教学》1957年3月8《关于唐朝法律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57年4月9《敦煌唐代差科簿考释》,《历史研究》1957年12期。10《<唐律>所载“同居有罪相为隐”一语如何理解》,《历史教学》1962年3月11《论魏徵》,《学术通讯》1962年3期,37-42页12《关于唐律疏议中三条律疏的修改》,《文史》8辑,1980年13《唐田令研究——从田令和敦煌文书看唐代土地制度中的几个问题》,《纪念陈垣诞辰百周年史学论文集》,1981年14《试论唐前期布的货币职能》,《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15《介绍敦煌文书西魏大统十三年记帐户籍残卷》,《历史论丛》2,1981年16《唐天宝差科簿研究——兼论唐代色役制度和其他问题》,《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1982年17《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唐代土贡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4期。18《试论勾官――唐代官制研究之一》,《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辑,1983年19《试论唐代丝纺织业的地区分布》,《魏晋隋唐史论集》2卷,1983年20《七十年来我国敦煌研究文献目录》,《丝路访古》,1982年21《吐鲁番出土范德达告身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辑,1983年22《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史研究》,《文史知识》1985年6期23《论唐代前期行政管理的较高效率与法制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3期24《关于唐代均田制中给田问题的检讨——读大谷欠田退田给田文书》, 《中国史研究》1986年1期25《唐代的小自耕农和租佃制及其他》,《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4期26《敦煌写本唐开元水部式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 1986年27《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清华大学学报》1986年1期28《再论唐代勾检制—唐代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2期29《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关唐勾检制资料试析》,《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4辑 1987年30《论唐代的均田制》,《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2期31《论韦皋在唐和吐蕃、南诏关系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2期32《关于唐代后期方镇官制新史料考释》,《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33《武则天长安二年西州括田括户中官府勘田支书考释》,《出土文献研究续集》 1989年34《关于唐代门荫制的一些史料校释》,《郑天挺纪念论文集》 1990年35《伯三三四八背文书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 1990年36《关于唐代流外官两点意见——唐流外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2期37《读吐鲁番文书札记二则》,《中国文化》4卷? 1991年38《吐鲁番出土唐代天宝四载十——十二月交河郡财务案残卷考释》,《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5期40《读吐鲁番出土唐代军事文书札记》,《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 1992年41《通典载唐开元二十五年官品令流外官制校释》,《文史》35辑 1992年42《杨隋氏族问题述要》,《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1992年43《吐鲁番出土唐西州某县事目文书研究》,《国学研究》1卷 1993年44《论敦煌吐鲁番出土唐代官府文书中“者”字的性质和作用》,《九州学刊》5卷4期 1993年45《读吐鲁番文书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1期46《唐灭高昌及西州庭州考论》,《北大史学》2 1994年47《试论唐代前期的河西节度使》,《国学研究》2卷1994年48《敦煌吐鲁番出土唐官府文书缝背表记事押署钤印问题初探》,《文史》40辑 1994年49《学习柳如是别传的一点体会――柳如是的民族气节》,《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50《陈寅恪史学的渊源和史学思想述略稿——斯文自有千秋业》,《学人》10辑1996年51《读〈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学人》2辑 1996年52《论唐代前期幽州节度》,《学人》11辑 1997年53《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4期54《论唐代前期的陇右节度》,《国学研究》4卷 1997年55《宋本大唐六典说明》,《一九一一――一九八四影印善本书序跋集录》,中华书局,1995年56《简述陈寅恪先生之学》,《学人》13辑,1998年57《陈寅恪“读书不肯为人忙”述义》,《学人》14辑,1998年58《试论唐太宗对敕勒族的政治军事政策》,《北大史学》6卷,1999年59《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文物》2000年8期60《陈寅恪先生对华夏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述略稿》,《学术研究》2000年12期61《关于敦煌文书研究的两点意见》,《东方》2000年7期62《关于读资治通鉴的一些意见》,《文史知识》2002年1期63《述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之作的重大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期64《学习〈唐代政治史述略论稿〉的一些体会》,《书品》2003年4期65《唐人小说红线的历史背景》,《文史知识》2004年2期,100-103页66《唐人小说虬髯客与唐史研究》,《文史知识》2006年6期,74-76页67《论李靖》,《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5-66页68《读《唐六典》的一些体会》,《文史知识》2009年1期

敦煌变文选注 巴蜀书社 1990年2月敦煌文学丛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4月王梵志诗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10月敦煌诗歌导论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3年5月敦煌歌词总编匡补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5年1月寒山诗注 中华书局 2000年1月 宋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7月敦煌文学作品选 中华书局 1987年12月随唐五代文学史(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3月苏轼研究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1994年4月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 新文本出版公司 1994年7月随唐五代文学史(中)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12月 论《庄子》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影响 四川大学学报 1979年第三期苏诗比喻琐谈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6辑《苏轼研究专集》 1980年11月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 四川大学学报 1981年第2期《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补正 中华文史论丛 1981年第4辑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 词典研究丛刊(第4辑)1982年3月卢仝诗论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5辑 1982年10月敦煌变文校勘商榷 中国语文 1982年第4期敦煌变文字义析疑 中华文史论丛 1983年第1辑《伍子胥变文》补校 文史(第十七辑) 1983年6月《维摩碎金》探索 南开学报 1983年第2期《补全唐诗》二种续校 四川大学学报 1983年第3期读《纪评苏诗》 《东坡诗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说东坡柯丘海棠诗 《东坡诗论丛》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游侠诗人刘叉 四川大学学报增刊第21辑 《唐宋文学论丛》 1983年11月变文字义零拾 中华文史论丛  1984年第2辑敦煌本《孝子传》补校 敦煌研究3期(总5期) 1985年《庐山远公话》补校  《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5年3月《王梵志诗校辑》匡补 中华文史论丛 1985年第1辑读《管锥编》札记 中华文史论丛 1985年第2辑《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补校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 《古籍整理研究》 1985年5月《王梵志诗校辑》匡补 敦煌研究 1985年第2期敦煌变文语词校释商兑 中国语文 1985年第4期苏诗中的行业语 《东坡研究论丛》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王梵志诗释词 中国语文 1986年4期王梵志诗十一首辨伪 中华文史论丛 1986年2辑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补校 文史(第二十六辑) 1986年5月《破魔变文》补校 敦煌学辑刊 1986年2辑《降魔变文》补校  敦煌研究 1986年4期《五灯会元》点校献疑三百例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72期) 1987年3月7日王梵志诗校注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敦煌文学杂考 《1983年全敦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敦煌文学研究漫谈 文史知识  1987年第12期王梵志的一组哲理诗(校释与评论) 敦煌研究 1988年1期敦煌变文字义续拾 《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年7月《敦煌变文集》校记散录 《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10月苏藏法忍抄本王梵志诗校注 《南天文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11月王梵志诗论 文史(第三十一辑 ) 1988年11月列1456号王梵志诗残卷补校 中华文史论丛 1989年第1辑唐宋新诗话(三则) 《百家唐宋新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维摩诘经讲经文》补校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敦煌遗书中有关王梵志三条材料的校订与解说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敦煌本《燕子赋》札记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文心雕龙札记》的审美倾向 《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 1990年6月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本事考 敦煌学辑刊  1990年第2期《敦煌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上)  《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第 一集)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年6月《五灯会元》点校献疑续补一百例 《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 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8月令章大师李稍云  中国文化  1991年第4期佛经故事与中国古小说 菩提 1991年第10期《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一) 文史(第三十五 辑) 1992年6月S5588号写本之再探索——《敦煌歌辞总编》[求因果]匡补 九州学刊 1992年第4期关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段唱词的校释 敦煌研究 1992年第4期《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二) 文史(第三十六辑) 1992年8月敦煌变文语词校释 《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2年10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三) 文史(第三十七辑) 1993年2月敦煌本《行路难》之再探讨 《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津出版社 1993年6月寒山诗校勘札记  俗语言研究  1993年12月创刊号《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四)  文史(第三十八辑) 1994年2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五) 文史(第三十九辑) 1994年3月敦煌写本斯四二七七王梵志诗校注 《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会议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六) 文史(第四十辑) 1994年9月流浪者的悲歌 ——寒山诗《弟兄同五郡》诠解 俗语言研究(第二期) 1995年6月《熟悉的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 《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5年7月王梵志诗中的他人作品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 1996年寒山诗籀读札记 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 1996年11月寒山拾得佚诗考 《周绍良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 1997年《老子化胡经·玄歌》补校 《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4月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人民政协报 1998年8月31日寒山诗籀读札记 新国学 (第一卷) 1999年12月

  • 索引序列
  •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报告
  •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
  • 敦煌吐鲁番文献
  • 敦煌吐鲁番文献读书报告
  •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
  • 返回顶部